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中图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主备人:邓小妹)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禁烟的伟大壮举及重大意义;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及简单经过;熟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正确区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深刻分析《南京条约》的危害和鸦片战争的影响,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习林则徐的爱国精神,增强历史责任心和民族使命感。

二、学习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内容及危害。

三、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自主学习: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
2、请思考:鸦片输入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我们应怎样对待鸦片?
3、虎门销烟——运动
①时间:
②背景:
③经过:道光帝任命为钦差大臣;1839年6月3,下令在海滩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

④意义:
二、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
①直接原因(导火线):
根本原因:
②时间:
③经过:1840年6月,侵入广东海面,正式爆发。

年月,英军兵临南京城下,被迫求和,与英国签订了《》。

④主要人物:、
⑤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撤职,派琦缮与英俊谈判)。

2、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条约。

(1)时间:年月。

(2)主要内容:①割让给英国;
②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
③赔款万元;
④在进出口货物的,中国须同商定。

(3)影响:
三、课堂探究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有人据此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就不会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种观点。

四、材料题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奏稿中(节录)
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以上材料是向皇帝所上奏折的一部分,这个皇帝是谁?
(3)这个皇帝后来采取了什么态度和做法?
(4)列举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2课烽烟再起(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①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东北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②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③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二、重点难点
重点:英法俄的侵略活动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与左宗棠这个历史人物。

三、自主学习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
2、根本原因:
3、借口:
4、挑起战争的国家:;帮凶:
5、性质:是英国等国对中国发动的的战争,是的延续和扩张。

6、结果: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和《》
7、影响:
8、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犯下的罪行:
①;
②——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二)太平洋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
①原因:
②时间: ;地点: ;领导者:
③影响: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①洋枪队建立:1860年,互相勾结,成为洋枪队。

(队长:)
②主要战役:、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①时间:年,陷落②原因:
(三)左宗棠收复新疆
1、年, 在沙英支持下侵入新疆。

1871年,出兵占领伊犁。

2、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近代的民族英雄
① 1878年收复之外的地区。

②1881年收回—1884年,清朝在新疆建立。

四、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之一:中国为什么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失败了?(P12智能开发)对此你有何感受?
问题探究之二: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近代文明”。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五、材料题
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

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

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弄丢了,为了拿鑲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

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这次战争的发动者是谁?
(2)材料一所反映的遭劫掠和破坏的是哪儿?
(3)材料二中与俄国一起参与调停的另外一个国家是哪国?
(4)材料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
第3课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兴中会和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各框的相关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采用小组共同展示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的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难点】
重点:孙中山的重要革命活动。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1、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
名称时间地点目标或纲领性质或地位
兴中会
中国同
盟会
2、如何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3如何理解三民主义?(主要从内容、性质、评价去思考)
二、武昌起义——又称
1、时间:年10月10日
2、结果:起义军占领武汉三镇
3、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因此这次革命叫做“”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1、概况:
(1)年1月1日,在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正式成立。

(2)改用公历,以为民国元年。

(3)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2月,下诏退位。

3月,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从此进入的统治时期。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作用(意义或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五、交流展示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1)积极性: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它推翻了,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制度,建立了,颁布了
,使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促进的发展。

(2)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的性质,革命任务还没有完成。

六、目标检测
1、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2、同盟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里“鞑虏”指的是()A.西方列强 B.满清贵族 C.满族人民 D.少数民族
3、辛亥革命中首次取得胜利的起义是()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
4、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是()
A.黎元洪 B.孙中山 C.黄兴 D.宋教仁
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
A.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C.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第4课新文化运动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

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时、地、人、口号等)、结果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观
察再造
场景
从课文和插图、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现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
探索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起的作用
讨论分
析理解
概念
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从中共一大、
二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构建宏
观知识
结构
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
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的成立是
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

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
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
大业
思想意

中国的资产阶级天生软弱妥协,无法完成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
使命,中国革命需要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难点:对于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三、自学过程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政治上,实行独裁专制统治;
(2)经济上,迅速发展;
(3)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掀起逆流。

2、代表人物:、李大钊、、等。

3、标志:年9月,陈独秀在创办,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4、主要阵地: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5、口号:和。

(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倡,反对专制;提倡,反对迷信;提倡
,反对旧文学。

2、主要成就
人物作品主要成就
《敬告青年》
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
(三)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
1、背景: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伟大的。

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

2、主要内容:宣传
3、主要成就:
(1)1918年,接连发表、等一系列文章,热情赞颂十月革命。

(2)1919年,又在《新青年》上发表,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运动,对和
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国民的觉醒,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准备。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
四、交流展示
►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
五、当堂训练
()1.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2.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①民主②平等③博爱④自由⑤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⑤
()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连续发表了
A.《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
B. 《庶民的胜利》和《狂人日记》
C.《文学改良走艘议》和《孔子与宪法》
D.《警告青年》和《狂人日记》
()4.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扬“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是
A.李大钊
B.鲁迅
C.段祺瑞
D.黎元洪
()5.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A.提倡民主
B.提倡科学
C.提倡文学革命
D.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第5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重点
1、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方各国开始加速向全世界扩张的步伐,而中国则仍旧徘徊在封建社会的门槛中自大。

1840年,英国利用鸦片和炮舰首先打开了中国国门。

随后,各国侵略者纷纷涌来。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学习过程
一、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文化生活的变化
1、相片和电影的出现:
(1)照相术传入中国:
(2)电影出现:
①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②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定军山》,意义:揭开的序幕
③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831年《》
2、近代报刊业的发展:1872年上海《》,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3、近代图书出版机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原因:
2、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以前清末年初
日常生活——
发式
人际称谓
服饰
二、展示交流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明了什么?(或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什么影响或历史意义)
【知识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
(我国第一部电影、无声)(商务印书馆)
1、文化生活的变化:――照相――电影――报纸――出版
(19世纪40年代传入)(1905,《定军山》)(1872,《申报》)
2、社会风俗的变迁:――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改称呼
(西服、中山装、旗袍)(1912,孙中山禁)(追求平等)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的成立
【学习目标】
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出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关系。

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学习重点】五四运动的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习难点】对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知识梳理】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原因(导火线):
2、爆发:年月日,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前集会演讲,随后举行游行示威。

爆发。

3、前期:运动中心:;斗争主力:;斗争形式:。

口号:“”、“”、“”。

“三贼”分别指:、、
4、后期:运动中心:;斗争主力:;斗争形式:;
——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表现在:,,
6、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和的爱国运动
7、意义:是的开端。

(原因是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
8、五四运动精神的核心: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诞生
①时间:年月日;
②代表人物:、、等;
③地点:、
④内容:(1)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
建立和。

(2)确立党的中心工作是。

(3)大会选举担任中央局书记。

⑤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的利益。

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的面貌就了。

【学习探索】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为什么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2、1949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你认为什么是五四精神呢?
3、从运动中青年学生的表现,你能感受到青年学生的哪些精神?作为新世纪的中国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
4、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什么条件?
5、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6、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呢?它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
【巩固训练】
1、五四运动的口号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最能反映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口号是()
A.取消二十一条B.反对在“和议”上签字
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3.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胜利?()
①释放被捕学生②推翻了北洋政府③免去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④最终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获胜⑤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③④⑤
4.中共“一大”选举的中央局书记是()
A.陈独秀B.毛泽东C.李大钊D.董必武
第2课国共合作北伐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
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读图析图
再现情景
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
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整合教材
全程分析
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
→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讨论探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
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
思想意识
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
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三、问题探究
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2.结合教材,请分析一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3.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

但为什么国民革命却最终失败了呢?
4.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5. 南京国民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府?其反动政策有哪些表现?
四、目标检测
1.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的主要不同点是()
A.共产党人任教官
B.重视军事教育
C.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D.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2. 北伐的主要战场是()
A.山东、山西
B.广东、广西
C.湖南、湖北
D.河南、河北
3.北伐军攻克下列地点的正确顺序是()
A.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南京
B.贺胜桥—汀泗桥—武昌—南京
C.汀泗桥—贺胜桥—南京—武昌
D.贺胜桥—汀泗桥—南京—武昌
4. 在北伐战争中,赢得“铁军”光荣称号的是()
A.第一军
B.第四军
C.第六军
D.第七军
5. 1926年的北伐战争胜利的最主要表现是()
A. 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C. 彻底解除了北洋军阀统治
D.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6.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的事件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C.工农运动发展
D.国民党在各地“清共”
7、阅读下面材料:
“帝国主义及其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建立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惟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具有被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

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北伐宣言》(1)据材料,国民革命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什么?
(2)北伐的总司令是谁?
(3)从北伐宣言中看,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4)宣言中所指卖国军阀主要有哪些?
第3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知识要点

握 “反抗→受挫→开辟新路→星火燎原”这样一个历史进程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再现情景
从课文和插图中体会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特点,理解以退为进策略的正确性,认识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精神的宝贵价值
论从史出评价事件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 讨论探索 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军井冈山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崇敬革命前辈业绩 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道路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前辈为此作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业绩永远值得后人崇敬 思想意识
必须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三、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地点:___________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南昌起义 领导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人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七会议:地点:
____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通过的总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 时间:____年____月 领导人:________ 部队: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井冈山会师:时间:____年____月 领导人:______ 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问题探究
红色
政权



秋收起义
1.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2. 为什么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
3.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五、目标测试
请看下面的歌谣,回答问题: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和,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红军歌谣: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材料三: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寓意。

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
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2)“朱毛合”分别指谁?
(3)材料二这首歌谣表现了红军的一种什么精神?
(4)请用史实说明“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深刻寓意。

第4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 握 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地图了解历史 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 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思想意识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爱党
爱军情感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
误。

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
幸福生活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三、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________ 出发地: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
遵义会议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线:江西、福建出发→________ →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____________ →巧渡金沙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雪山→_____ 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问题探究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

怕远征难
经过
2、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3、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4、通过红军长征一课的学习,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感想?
五、目标检测
1、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
请按右图上标号顺序,回答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上的下列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
A 、红军长征开始时间__ 年__ 月;红军长征的原因是因为__ __ ___ _
B 、长征途中,党中央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会议最主要内容是确立了 __ __ 的正确领导
C 、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江,飞夺
___ ______ 桥
D 、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会师地点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这首诗是谁为什么事件而作?
(2)“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3)从长征的历史中,你受到了哪些革命传统教育?
A B
C
D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