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共27页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是评选出的在中国新闻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以下是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的点评:
1. 价值观引导: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它们可能深入报道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的真相,提供公众所需的信息。
2. 专业报道: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方面表现出色,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它们可能通过深度调查、独立报道等方式,呈现出对事件的全面把握和客观准确的描述。
3. 影响力和创新性:一等奖作品在报道中可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创新性。
它们可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报道方式或者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突破传统报道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4. 价值传递和社会效益: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并对社会产生较大的正面效益。
它们可能通过报道社会问题、倡导社会公正等方式,引起公众的关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准确性、影响力和创新性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平,是中国新闻界的优秀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深入调查、准确报道,影响公众舆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内容分析——以2011~2014年度获奖作品为例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内容分析——以2011~2014年度获奖
作品为例
张欣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5(0)23
【摘要】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至今已评选出25届获奖作品,完整贯穿并展现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新闻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不仅为各级媒体单位搭建起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也成为记录新闻创新轨迹的里程碑。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张欣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获奖作品看好新闻的鲜明特性——以2013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为例 [J], 张建华;
2.聚焦安徽改革现实展现新闻精品特质--2014年度安徽新闻奖(报刊类消息)获奖作品综述 [J], 许晗;薛青超
3.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的视觉框架分析——以突发性新闻摄影获奖作品为例 [J], 郑梦雨
4.中国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定量分析
——2014—2019年获奖作品历时研究 [J], 唐琴
5.从获奖作品看如何做好全媒体一体化报道——以近3年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获奖作品为例 [J], 张志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
精彩摘录
书中详细评价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包括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反映社会现象的 深度报道、触动人心的特写以及客观公正的评论等。每一篇作品都由专家进行深 入剖析,从独特的角度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精彩摘录
新闻价值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在选择新闻素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时 效性、重要性和影响力。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让新闻作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精彩摘录
新闻报道要真实、客观、公正。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偏不倚地 报道事实,同时要注重平衡报道,避免出现偏见和歧视。
精彩摘录
新闻语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好的新闻作品既要具备丰富的信息量,又 要能够让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至关重要。
精彩摘录
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媒体人,必须时刻社会动态,了解人民群 众的需求和呼声,积极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 息作品赏析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新闻
其中
中国
进行
报道
获奖
发展
好新闻
味道
作品 资料
传播
新闻
方面
价值
这些
中国
消息
部分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这本书选取了五十一篇近二十多年来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 所选作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凸显新闻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可读性和权威性。其中既包括国内外 时政、民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新闻报道,也涵盖了重大突发事件、热点事件和典型人物等方面 的内容。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既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又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形式上既注重了传统 媒体的报道方式,又注重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本书在解析每篇作品时,都从“获奖作品”、“获奖理由”、“赏析”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其中, “获奖作品”部分简要介绍了作品的标题、发布时间和获奖情况;“获奖理由”部分对作品的价 值和意义进行了概括和提炼;“赏析”部分则结合具体事例,对作品的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语 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2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解析
原文:把校舍真正建设成第一避难所(第24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类一等奖,刊播单位:中国教育报,报送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针对一些媒体在芦山灾区拍到的汶川地震后重建房墙体开裂、脱皮等情况的照片,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和求证。
专业人士表示,对有些校舍墙体的开裂、脱落要科学认识,主体结构受损才能算危房。
芦山县初级中学部分建筑物的墙体受破坏在预期之内,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另据中国教育报4月22日报道,在芦山地震发生时,该县在汶川地震后修建的校舍无一垮塌,有效保障了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汶川地震中的校舍坍塌事故可谓教训惨痛,后续的诸多声音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抹上了厚厚的阴影,校舍安全问题一时间成为灾难报道中的一个敏感话题。
相比较而言,芦山地震中“在汶川地震后修建的校舍无一垮塌”值得肯定。
它传递了一个暖人的警示信号:安全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和结果,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生命寄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在灾难面前,给生命一个安全的承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中国政府于2009年实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一轮的校舍安全排查工作,对校舍安全做出了明确的防震级别和安全指数要求,以期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在这次芦山地震中,新建校舍承受住了七级地震的摇晃,它托起的不仅仅是生命本身,更是一种新的希望。
学校是孕育理想和希望的地方,保障校舍安全,关乎民族的未来。
在校舍安全问题上,如何强调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地震频繁的日本、智利、美国等国家,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校舍安全的民生保障立法进程,学校被列入了紧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范畴,校舍的安全标准因此更为“苛刻”。
1933年,美国长滩发生6.3级大地震,众多校舍被毁,加州政府随即通过“菲尔德法案”,详细规定了建筑设计标准、监管机构、审查程序、惩罚措施等内容。
33届新闻奖作品评析
33届新闻奖作品评析摘要:一、引言二、33届新闻奖概述1.获奖作品数量及类别2.评选过程与标准三、获奖作品评析1.报道题材多样性1.时事政治2.社会民生3.文化教育4.科技创新2.报道方式创新性1.数据新闻2.短视频新闻3.融合报道3.报道视角独特性1.人物专访2.深度调查3.专题报道四、对我国新闻业的启示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报道方向2.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客观性3.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五、结语正文:一、引言随着第33届新闻奖的评选结果揭晓,各大媒体纷纷亮出自己的“战绩”。
本届新闻奖评选出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也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典范。
本文将对本届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进行简要评析,并探讨其对我国新闻业的启示。
二、33届新闻奖概述1.获奖作品数量及类别本届新闻奖共评选出获奖作品200余篇,涵盖了时政、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其中,特等奖10篇,一等奖30篇,二等奖60篇,三等奖100篇。
这些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我国新闻事业的丰硕成果。
2.评选过程与标准本届新闻奖的评选过程分为初评、复评和终评三个阶段,严格按照评选标准进行。
评选标准主要包括:新闻价值、报道角度、采访深度、写作技巧、创新程度等方面。
评委们从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确保了评选结果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三、获奖作品评析1.报道题材多样性本届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既有关注国家大事的政治报道,也有关注民生的社会新闻,还有弘扬文化的教育报道,以及展示科技创新的成果。
这些作品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关注全面的报道视野,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讯。
2.报道方式创新性随着媒体融合发展,本届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在报道方式上也呈现出创新性。
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融合报道等形式的作品纷纷涌现,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这些创新作品不仅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还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
3.报道视角独特性本届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在视角选择上具有独特性。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赏析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赏析作者:刘保全来源:《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01期【摘要】2017年11月2日,第2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87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50件(含10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0件,三等奖143件。
笔者从获奖作品中挑选出消息、通讯、评论各1篇进行赏析,以期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丰富新闻写作理论知识,激励新闻从业人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把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精品奉献给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撑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新闻作品用平凡的视角刻画出的伟大英雄——评文字消息一等奖《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解放军报》2016年8月1日要闻版上的《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荣获文字消息一等奖。
这是一篇用平凡人的视角,刻画了海军歼—15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烈士,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的英雄壮举。
从新闻采写上来看,它有以下两个特色值得点赞。
一、妙用引语,价值倍增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
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
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的观点。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引号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报道中带有引号的句子,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记者一定要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引号中。
法国作家蒙田说:“我引用别人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引语还能使报道具有现场感。
大量的新闻采写实践表明,在报道中巧用引语,可使新闻的价值得到倍增。
这篇获奖消息在使用引语上是很成功的。
如文中写道:“他是我选来的,也是我送走的,他是个天生的优秀飞行员。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赏析
用平凡的视角刻画出的伟大英雄———评文字消息一等奖《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解放军报》2016年8月1日要闻版上的《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荣获文字消息一等奖。
这是一篇用平凡人的视角,刻画了海军歼—15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烈士,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的英雄壮举。
从新闻采写上来看,它有以下两个特色值得点赞。
一、妙用引语,价值倍增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
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
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的观点。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引号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报道中带有引号的句子,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记者一定要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引号中。
法国作家蒙田说:“我引用别人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引语还能使报道具有现场感。
大量的新闻采写实践表明,在报道中巧用引语,可使新闻的价值得到倍增。
这篇获奖消息在使用引语上是很成功的。
如文中写道:“他是我选来的,也是我送走的,他是个天生的优秀飞行员。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戴明盟动情地说。
着舰指挥官王亮说:“他最后一个飞行架次表现依旧出色,面对特情,他的处置冷静而准确。
”为国担当,他到舰载航空兵部队报到时与妻子张亚约定:“未来一年别来探亲,等我驾战机从航母上凯旋,再与你相聚!”还有文中在结尾处写的英雄的妻子、女儿、父亲说的话。
全文907个字,引语就占了240个字,占全文篇幅的近三分之一。
文中的引语使报道真实、客观、可信,从而使报道更加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二、细节说话,催人泪下著名作家孙犁在《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中说:“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只记述他的成败,还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
”细节决定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塑造的成败。
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也是同样的道理。
曾获得过两次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莫林说过,“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受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2012-10-28 10:14:4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新闻作品分析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得新闻消息与通讯一等奖的作品《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较为典型的站在全局高度寻找新闻点,记者报道其所在之省的部分县、区科技创新难以开展是因为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
诚然这种现象无独有偶,全国很多的县乡都有,记者把本地新闻与具有全国意义的普遍问题联系在一起且这一问题先前鲜有人关注,其新闻价值也就自然升值了。
著名记者艾丰曾说过:“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
”记者在报道中强调: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
即使该县将农业、林业等其他费用按“研发经费”进行登统,但还是难以达到要求。
更多的情况是,科研人员已经多年未拿到一分钱的研发经费。
紧接着记者就指出研究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地方财政研发投入可产生10倍至20倍放大效应,对区域内经济长期发展有明显拉动作用。
在这个较为明显的对比中,读者很自然的就认识到县区财政研发投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不必记者多说。
报道末段,记者指出不久前通过的《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作出规定:设区市及县(市、区)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应高于2%。
这是我省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科技投入指标。
但贯彻落实情况如何,还得让事实说话。
最后一句话语,有一种留白的一位,引起读者的深思和有关部门的反省,将报道力度进一步增强。
很好的贯彻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精神。
原文:用“无米之炊”形容我省部分县(市、区)科技创新开展之难毫不为过。
近日公布的2010年河北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统计情况显示,全省有28个县(市、区)本级财政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为零,41个县(市、区)财政研发投入不超过50万元。
“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
24届中新奖作品赏析
民和学生们有很好的口碑,深受大家爱戴。
该栏目曾经对‚报刊亭爷爷‛关心青少年
成长的爱心事迹做过报道。
1 月 25 日,蔡爷爷离世,帮女郎第一时间赶 到长沙清水塘路口报刊亭,记录了百名学生流泪 为报刊亭‚蔡爷爷‛送行的过程,用无声语言表 达了‚不是亲人,‘蔡爷爷’胜似亲人‛的民众
情愫。后期编辑又精心撷取了蔡爷爷生前采访中
参评项目 作 者(主创人员)
电视消息 刘雅利 王一姗 徐婷
刊播单位
首发日期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作品字数(时长)
湖南广播电视台
2013年1月25日17点30分 公共频道《帮助直通车》 栏目 1分49秒
评价:长沙市清水塘路的蔡宗义老人,是一
位平凡、普通的报刊亭经营者。
13年来,他结识、帮助、关怀、送走了一批
为做好这次报道,报道团队精心策划、实地察看,对
每个考察点的机位设置、镜头表现都进行了设计。
新闻开篇运用 多景别 、多角度 的镜头展现西部贫困山 区险峻荒凉的特征,伴着漫天黄土飞扬,总书记乘坐的车 辆在盘山道上蜿蜒前行,村路上总书记一脚踏下黄土腾 起……这些有表现力的画面使观众身临其境。 通过捕捉总书记与老乡真诚牵手、从缸中舀水品尝、 为社区老人端饭等生动细节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纪实性画 面增加新闻的可视性;多处有效运用背景声增强了现场感。
这条消息用醒目的‚超强农民: 1=190 ‛为题,抓住 合作社年终分红的新闻事件,以生动的电视语言,展示了
仁发农机合作社在土地转、规模经营、规范运行等方面取
得的成功经验。
春节临近,黑龙江省运行最成功的现代农机合作社
--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分红了,摆满一桌子的现金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通讯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形象
通讯的语言既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文中人物 语言应具有实录性,不可妄加虚拟。在中国新闻奖通讯作 品中,几乎无一不传承这样的优秀传统:真实、弘扬正确 的社会价值观。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过去的一些作品中, 附加了记者本身很强烈的感情色彩在里面,这体现在作品 的表达方式上。以《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 楷模任长霞》为例。这篇作品的真实性是无可置疑的,从 记者对相关人士的层层现场采访中就可以得知这一点,唯 一遗憾的是,情感色彩过于浓烈,单单一句这样抒情的话 ——“嵩岳无言,颍水低徊。雨像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 般倾诉。面对每一位受访者的泪眼,记者视线模糊,无法 拍照,无法笔记”——就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是 文学创作上的一种写作手法,但运用到新闻通讯写作上来 似乎有些不妥。
趋势
通讯作品标题拟写的形式还有明显的一个趋势:虽然前后 对仗的通讯标题拟写形式,至今仍然会被采用,但是数量 上有了明显的下降,而且对仗也并不十分标准了。这种形 式对记者和编辑的国学功底要求较高,也比较能吸引知识 水平较高的人的喜爱,但对于阅读日益快速的人民群众来 说,或许这种标题形式并不十分符合现在的生活节奏。简 单对比:
从一到十五届:
从第一届到第十五届,以对仗形式来拟写标题的有:
《身著故乡衣 情暖故乡人》、《假冒商品为何屡禁不止? 不拆保护伞,难除造假窝 》、《眼瞎耳聪心里明 孜孜不 倦播真理》、《跨国婚恋10余年 潮涨波平,异域情侣17万 连理同舟》、《一花开两处 荣衰何其殊》、《前事不 忘 后事之师》、《战士义勇非凡 人民恩重如山》、《 数九寒天有青菜,谁来为农民说话》、《红果满山 无心 采摘》、《菜价追踪 爱心无价》、《“龙头”在山西, “龙身”为何舞四川》、《遥望茫崖 怎能不垂泪》等, 据不完全统计,保守估计有十五篇这样的作品,但呈现下 降的趋势;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通讯标题的拟写形式多样化,还体现在问句的使用、破折 号的使用、成语的引用等方面上,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通讯作品主题的广化和深化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数量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不可 否认的,虽然这样,实际上,对于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 质疑也同时存在着。这些质疑,集中在这几点: (一),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专业化程度不高,奖项 设置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强,奖项设置粗放,评选办法僵 硬、机械、新闻学术界对实务界的影响甚微; (二),对创作内容的非议。典型报道“千人一面”、 对弱势群体生存困境报道不足; (三),政策宣传报道比率大,舆论监督力度小。
等。
表现在......
另一方面,通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涵盖了社会的方方 面面,上至国家的国际外交、政治经济改革、科学技术创 新发展、生态自然环境破坏与保护,下至人民群众的衣食 住行;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农村孩童,在通讯作品中都有所 反映。 总的来说,通讯作品中,人物通讯的对象更多的转向了 “民间”的小百姓,以小人物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来弘扬 社会价值观,对于党和国家政府领导干部直接的正面描写 的比例是减少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了。事件通讯的主 题,也更多的是揭露社会事件的真相,提出人民群众的质 疑,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单纯颂扬性的事件通讯所占 比例也是有明显下降了。
结果。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利的,所以即使后来通
讯标题的拟写较少再采用这种方式,这种形式的标题也仍
然偶尔出现在读者视线之内。
另外
同时,这样的标题,被新兴的形式的标题所替代了,但大 多采用“某人+动宾结构”或者“形容词+某人”或者“某 人+限定修饰语”等的形式来作为人物通讯标题的拟写形 式,如第二届的《任志庆双手接落童》、第四届的《深山 里,有一对教师夫妻》、《王廷江,好样的 !》、第五届 的《马永顺:无愧于大森林》、第六届的《领导干部的楷
解析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2005-2008)
在第 十七届 (0 6年度 ) 20 中国新 闻奖评 选 中, 网络新 闻作 品的评选 奖项 仍然 分为 三个 项 目: 评论 、 专题 和专栏 。最 终总 计1 2件网络新 闻作 品 获奖 , 括 网 络新 闻评 论一 ( 明 网的 包 光
《 网上“ 恶搞 ” 有悖和谐理念》) 三等奖各 一件 , 二 网络新 闻专题
邓 涛
( 湖北 第二 师 范学 院 文学 院 , 汉 4 0 0 ) 武 32 5
摘 要 : 国新 闻 奖是 全 国优 秀 新 闻 作 品 最 高 奖 , 中 自第十 六届 开 始 网络 新 闻 作 品 纳 入 该 奖 项 。 本 文 解析 与 探 究 2 0 0 5到
20 0 8年度 中国新 闻奖网络新 闻作品 , 重点分析四届 中一等 奖的获 奖作 品。 关键词 i 中国新闻奖 ; 网络新闻作品 ; 解析 ; 一等奖
中国新 闻奖要求参 评作 品必须是 原创 的规定 , 使新闻媒体
主办的网站与商业 网站 的差 异得 以显 现 。第 十六 届 中国新 闻
奖评选委员会委员 、 中国人 民大学新 闻学 院副 院长博 导蔡 雯教 授说 , 这次评 奖 , 至少传 递给媒体 网站 三个 信号 : 一是新闻 的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创能力是媒体 网站参与竞 争 的独 门利器 ; 二是 与母体 媒介新 闻
部 批 准 设 立 的 全 国 性 常 设 新 闻 奖 项 , 从 19 它 9 1年 开 始 选 评 。 新 闻 界 非 常重 视这 一 奖 项 , 会 各 界 也 很 关 注 。 中 国 新 闻 奖 通 社
以“ 温总理记 者招待会 , 你想 问什么 ? 为题 , ” 公开向网民征集 问 题, 并将 网民 的帖子在新华 网首页发布 。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第一篇: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
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
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
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
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
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
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
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
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
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
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
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
中国新闻奖稿件案例分析
中国新闻奖稿件案例分析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三年增加蓄洪能力27亿立方米,蓄水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本报讯洞庭湖变大了!经过三年规模空前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1/5。
这个自明清以来不断萎缩的湖泊,终于出现了历史性大转折。
12月25日,省有关部门的权威统计表明:1998年以来,我省已对220处阻洪堤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洞庭湖蓄洪能力增加27亿立方米,扩大蓄水面积554平方公里。
水利专家称,整治后的洞庭湖如果再遇到1998年那样的特大洪水,水位可平均降低0.1米。
岳阳城陵矶的水文标尺上,凶猛的洪水再也爬不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
长大了的洞庭湖别是一番景象。
隆冬时节,记者在湖区采访看到,原来人丁兴旺的华容县小集成垸、汉寿县青山湖垸已无人迹。
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着,赶走了冬天的苍凉。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洞庭湖方圆八九百里,号称“八百里洞庭”,洪水期湖面达6000平方公里。
此后数百年泥沙淤积,盲目开垦,致使“堤垸如鳞”。
在实施综合治理前,这个长江水系重要调节湖泊的面积减少到2691平方公里。
湖面锐减,调蓄能力削弱,灾害频频发生,湖区人民深受水患之苦。
仅以1998年为例,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97亿元。
洞庭湖失去了宝地的光彩,成为一块不得安宁的险地。
治理洞庭湖,还历史的本来面貌!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整治洞庭湖极为重视,投资70多亿元支持我省。
改变单纯加高加固大堤“堵”的传统办法,实施以疏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略,湖区30个县(市、区)及大型农场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广大群众对治理洞庭湖企盼已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这项浩大工程进展顺利。
三年中,湖区8.4万农户、30多万群众告别故地,实施大迁移,成为湖湘史上的一大壮举。
澧县的澧南垸、西官垸是治理的重点地区,许多老人虽难舍故土,但更感谢党和政府让他们离开了“水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