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预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是属于古典经济学中的学说。

其实它不仅仅是一个学说,而是有严密的数学分析作为推论的依据的。

依据比较优势的说法,每个国家由于竞争和利益最大化的驱使选择生产自己国家具有优势的产品。

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由于自身国力、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原因有自己最具有优势的产品,如果那个国家选择生产此种商品其竞争力是最大的。

这也解释了现实世界中为什么中东国家选择出口石油,日本主攻电子产品和汽车,而美国则擅长出口农产品。

但是,随着生活水品的增加,工人工资会不断的增加或者其他一些因素的变化使得一部分产品逐渐变成对于那个国家来说不
是那么具有优势。

所以一些国家会放弃一些原来生产的商品,而把资本集中于更具优势的产品。

这个在现实世界也得到了印证,美国、日本包括欧洲一些国家已经或者正在把一些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其中很多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

这些薄利行业因为以上国家的工人工资的上升而变得对于这
些国家来说不具有优势。

其实推出这些行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了竞争而淘汰的过程。

有一点不可回避的是,人类的生产力是在不断的发展的,也就是单位个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会增加。

而这样会导致两个结果,如果在产品没有创新的情况下这样的后果必然是各国之间的冲突加剧或者是大量的失业;但是产品总会创新的,创新的结果就是人类的时间和空间会被越来越多种
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充斥,物质世界总会有一个极限,人拥有
的汽车、房子、手表总会有个极限,而人类所能接受的这些
商品的种类也总会有个极限。

这是因为人类所能感受的物质
世界总会有极限。

所以,更多的人会去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
电视剧、电影、音乐等等这些商品会如同物质商品一样充斥
着我们的世界,也许到那时人们会重新回到崇尚哲学的时
代,人们会以浓厚的兴趣去探寻宇宙的奥秘……但是这些也
总会有个极限。

也许这些的极限就是科学的极限,科学的尽
头。

科学之后是什么样的世界呢?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
作者:网络论文来源:网络采集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07-2-11
熊航摘要: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从实际情况出发考察和
分析国际贸易活动,得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做到了实事求是。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主张各国参与国际贸易自由竞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参与贸易各国生产的变动和生产要素的转移,以及国际分工的调整,充分体现了永恒发展的观点,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实质是贸易双方不断斗争,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国际贸易唯物辩证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是具普遍意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被西方经济学家奉为“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理论”。

如果说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大厦中一枚价值连城的钻戒,那么其中蕴涵的唯物辩证法就是这枚钻戒闪闪发光的宝石。

探讨和归结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具有学术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在对当时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认真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当时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能够很好地指导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

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诞生以前的近半个世纪,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理论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间发生贸易的根本原因是各国产品的绝对成本差异,各国应出口本国价格(或生产成本)低于别国的产品,进口本国价格(或生产成本)高于别国的产品。

言外之意,如果一国所有产品的价格(生产成本)都高于别国,则该国只能进口产品而无任何产品可供出口,因而,从长期看,该国的国际收支失衡,贸易将无法进行下去。

然而,当时各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国家(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等)经常出口本国价格高于别国的产品,进口本国价格低于别国的产品,这显然已与绝对优势理论所描述的贸易设想大相径庭。

在对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以后,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各国应出口本国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本国价格相对较高的产品,而任何一国均能通过与别国的比较找到价格相对较低,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从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实践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内涵和外延上拓展和改进斯密绝对优势理论,为各国的贸易活动提供更为理性的指导。

二、普遍联系的思想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
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普遍联系的原理告诫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应该开放经济,在世界市场上找到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市场,并以此为基础自由竞争,广泛参与国际贸易,从而提高世界总体的福利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经济的密切联系,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大市场,每个国家既是这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又是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它们既有自己擅长生产的产品,又有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产品。

在承认这种普遍联系的基础上,各国均应在世界市场上销售本国擅长生产的产品,购买本国不擅长生产的产品,从而实行国际分工,使各国形成最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提高世界各国的福利水平。

正如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阐述的:“由于鼓励勤勉、奖励智巧、并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同时,由于增加生产总额,它使人们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

三、永恒发展的思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则是发展,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国际贸易的发生伴随着国际分工的调整,它是世界各国进、出口行业生产不断调整以及国内生产要素不断转移的动态过程。

各国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对外贸易,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基于此,各国必然扩大出口行业的生产规模,缩小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规模,同时各种生产要素由进口竞争行业向出口行业转移,尤其是出口产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甚至将从其他行业转向出口行业。

例如:A国具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服装的比较优势,而B国具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钢铁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贸易中,A国出口服装,进口钢铁;B国出口钢铁,进口服装。

A国将因此而扩大服装的生产规模,而缩小钢铁的生产规模,这样劳动和资本都将从钢铁行业向服装行业转移,对于生产服装需求较多的劳动,可能全部从钢铁行业转向服装行业也满足不了服装生产的需要,而还必须从其他行业引入。

各国生产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转移最终将引致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产品转到生产条件最优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生产,各种生产要素转向需求能力最强、投入产出率最高的产品投放,整个世界的生产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从而使得世界产品增加,各国均能消费更多的产品。

四、对立统一的思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矛盾双方既斗争又同一,共同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同时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同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世界各国寻求各自的比较优势,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这实质是贸易双方矛盾不断斗争,最终达成统一的过程。

理论比较优势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认识到贸易条件的优劣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只有通过比较分析,才能认清一国是否具有贸易优势,具有什么贸易优势,进而才能决定一国是否参与国际贸易,怎样参与国际贸易。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将两国之间贸易优势的评判由一种产品的比较扩大到两种以至更多产品的比较,拓展和深化了世界各国对于贸易优势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任何一国无论生产何种产品,无论生产水平如何,均能在世界市场上找到贸易伙伴,总能形成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而参与国际贸易。

在极端情况下,即一国所有产品的价格均高于别国,两国仍然能够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在“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原则下进行贸易。

例如: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A国大米的生产能力是150吨,小麦的生产能力是100吨,而B国大米的生产能力是100吨,小麦的生产能力是50吨。

尽管A国在大米和
小麦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相对B国具有优势,但是,显然A 国生产小麦的优势(100吨/50吨=2)大于生产大米的优势(150吨/100吨=1.5),根据“两优取其更优”的原则,则A国应该出口小麦,进口大米。

与此对应,B国则根据“两劣取其次劣”的原则,出口小麦,进口大米。

正如李嘉图的描述:“两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五分之一或百分之二十,而制鞋时则强三分之一或百分之三十三,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于双方都有利么?”在这个过程中贸易双方首先由于一方具有所有产品的绝对优势,另一方具有所有产品的绝对劣势而形成对立,表现出斗争性;然后通过双方对各自优势和劣势的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而达于统一,表现出同一性,这正是国际贸易双方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作用,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1]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

[2] 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上海出版社,2003年。

[4] 杨二萍:会计核算原理中的唯物辨证思想,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