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条件变化.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贸易条件变化
一、引言
贸易条件这一概念很早就在经济学经典理论文献中出现了,但由于受传统国际贸易模式一定是正博弈过程的影响,贸易条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和研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普雷维什(RaulPrebisch,1950)和辛格(HansSinger,1950)提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观点之后,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才持续不断进行着。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开放政策以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占全球贸易总额比重的大幅提高,贸易结构也有较大的改善,那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使中国贸易条件向有利的方向变化?
贸易条件是反映一国贸易利益和贸易地位变动的基本概念。根据马歇尔的提供曲线,贸易条件说明了国际贸易为两国带来的利益范围及各国在利益分配中各占的比例。但是由于利用马歇尔提供曲线的假设前提是物物交换下供给等于需求,因此根据提供曲线研究贸易条件只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同样不能具体地定量地得到一国一定时期贸易条件变化情况。在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中,采用进出口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编制不同指数形式对贸易条件变化进行评价。在贸易条件评价指标的不断完善中出现了不同侧面反映贸易条件变化的各种形式的贸易条件指数,最主要的有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双要素贸易
条件等四种形式。本文主要考察价中国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NetBarterTermsofTrade,NBTT,也经常被称为净贸易条件、净易货贸易条件或净实物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反映的是一国出口单位价值商品能获得单位价值进口商品的变化,体现的是贸易利益分配的公平问题。收入贸易条件(IncomeTermsofTrade,ITT)是通过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乘以出口商品数量指数而得到的,反映的是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变动情况,即出口收入变动所能获得进口商品的变化,体现的是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效率的问题。
二、中国贸易条件评价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online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中国1980年至2006年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进行评价。中国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出口价格指数在大幅度波动中降低,而进口价格指数则是在小幅度波动中提高,并且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数降低的程度。正是在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大幅度波动下降、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小幅度波动提高和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数下降的程度的共同作用下,1980年至2006年这27年问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总体趋势是有较大波动的下降,与1980年相比,中国贸易条件除1981年都处于恶化之中。这说明中国出口单位价值商品所能获得的单位进口商品是减少了,中国在国际贸易利益的公平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
波动的幅度看,这种波动具有一定的收敛性,用每5年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做一次移动标准差分析,所得到的标准差变动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程度是在减轻的。
中国出口增长指数快速持续提高,由1980年的100,提高到了2006年的4430.14,也就是说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数量是1980年的44倍之多,年平均提高指数达到了115.70。虽然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在1980年至2006年间有所下降,但幅度仅为17.57%,远不足以能抵消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幅度。因此,在出口商品数量增长的强大推动下,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变化是持续上升的,即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持续改善。这说明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在不断提高,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了更高的效率。由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程度在减轻,特别进入21世纪之后恶化程度明显下降,使得中国收入贸易条件近几年的改善幅度相当大。
三、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分析
根据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全部依赖于出口的增长。从中国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可看出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大于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影响,并且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下降的趋势,相反,中
国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影响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比较突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增长迅速
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由1981年的13.3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5,103.5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由5.14%提高到了52.67%;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由15.04亿美元增长到了3,214.72亿美元,占总进口的比重6.83%提高到了40.62%。加工贸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原料和中间投入品主要靠进口,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其价格往往缺乏弹性,且易受出口国垄断,会使中国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加工贸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存在制约,首先,迅速增加了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量,造成出口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出口价格上涨受到抑制;其次,在目前这种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中,由于中国处于生产的下游或终端,多为简单的加工和组装发展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是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增值率不高导致出口价格难以上涨。相反,随着加工贸易进口需求绝对值迅速增加,导致国内加工企业对国际燃料、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成套设备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鉴于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在最近20年中基本上处于上升趋势,进而使进口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趋于上扬。
(二)国际市场比较集中
中国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基本上都高于中国。2006年出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额占中国总出口的68.73%,前3个国家或地区占46.48%,仅向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就超过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2006年进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总额占中国总进口的63.60%,前5个国家或地区就占将近一半,达到49.22%。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至于在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受到较大的影响。如美国经济时好时坏,日本经济则长期表现不佳,美国和日本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中国出口影响很大。一方面,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景气引起的需求下降,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的经济低迷容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贸易摩擦,使中国出口受阻。
(三)FDI大量流入
中国FDI吸收量由1984年的26.5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1.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 企业进出口比重由原来比较低的水平提高到了2006年的58.87%。根据国际收入转移的贸易条件效应一般原理,收入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恶化,收入转入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改善,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应该趋于改善。但FDI的净流入并没有带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吸收FDI主要流入劳动密集型行业,易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