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和发展
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存在一些国家垄断资本(国有企业和半国有企业),国家也干预了经济生活。有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准备战争,扩大财政预算,增加军事采购,由国家投资或
以国有化方式,兴建或扩建钢铁厂、造船厂及其他军工厂。这些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形式,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还不占重要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战争和经济破坏,各交战国都出现了人力、物力、财力紧张的现象。为了动员和集中力量支持战争,它们纷纷设立战时经济管制机构,对各重要部门的生产、原料分配、劳动力调度、运输工具的使用、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分配以及贸易、金融、物价、工资等实行国家直接控制和强制性的调节。政府增加税收,增发通货和公债,并通过军事订货、给与津贴和政府贷款等方式资助私人垄断组织。国家还将一些企业实行国有化,并拨款兴建一批工厂,交给私人垄断组织经营。列宁根据这些事实作出一般垄断在转变为国家垄断方面,已经“大大地前进了一步”的论断。不过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带有非常的、军事的性质,列宁准确地称之为“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争结束后,随着各国解除战时经济管制,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过渡,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有所减弱。
1929~1933年爆发了震憾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宣布停止金本位制,采用管理通货制度,运用财政、货币杠杆,并颁发各种经济法令,设立各种经济管制机构,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罗斯福政府的“新政”(见罗斯福新政)和德、意、日的法西斯式统制经济。30年代的大危机表明,垄断资本主义的狭隘占有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单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和资本主义的市场价格机制,已经不能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运转。为了保证垄断资本的高额利润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对经济实行全面的干预。在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以赤裸裸的形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虽然物价、工资管制、物资配给等一些战时经济统制措施被逐步取消,部分战时国家投资兴建的国营企业转卖给私人,但是各国为了防止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加强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削弱,而是进一步发展起来,这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情况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
产高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加广泛和持续地发展起来。
发展原因
①资本主义生产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扩大。垄断组织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生产具有空前庞大的规模。但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由于垄断资本剥削的加重而远远落后于生产的增长,这就使生产的扩大日益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因此,垄断组织越来越需要利用国家的力量,采取扩大国家投资、国家消费、国家资本输出和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等各种形式,替垄断资本不断地扩大国内外市场。
②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矛盾的加剧。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的门类愈益增多,部门间、部门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关系更加复杂,从而客观上愈益要求按比例地调节社会经济,但垄断组织都以追逐高额垄断利润为唯一目的,依据自己经济实力和对市场的估计而推行各自的计划,相互间进行激烈竞争,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更加发展,这就不得不由国家出面干预。
③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新产业领域的开拓,需要巨额的投资同个别垄断组织资本量相对有限的矛盾突出起来。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兴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一系列新兴部门,它们所需要的巨额投资,往往不是单靠个别垄断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所能完成的。这就要求由国家来集中资金,进行投资,或资助私人垄断组织。
④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私人垄断组织单纯追求自身眼前利益的矛盾趋于
尖锐化。在当代条件下,科技研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高度社会化的现代科技研究所需要的资金不仅数量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垄断组织往往单独无力或不愿承担,而且需要有复杂的协调和组织工作,更超出个别垄断组织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还要求有大批科技、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熟练的劳动力,普及中等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也是个别垄断组织不愿承担的。于是,垄断资本家便要求由国家来承担这些任务或给垄断组织提供各种补偿和资助。
⑤战后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化同民族市场的狭隘界限的矛盾也不断加强。为此,资产阶级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帮助私人垄断资本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鼓励对外扩张,并以国家资本输出等方式,为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开路。同时,还由国家出面,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经济共同体,实行国际性垄断。
总之,在现代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深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此外,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觉悟的提高和组织力量的加强,使垄断资产阶级感到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于是他们在加强军事官僚国家机器的同时,不得不采取所谓“福利国家”的一整套社会改良措施,以调节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主义国家的兴起,垄断资产阶级也不得不通过国家采取各种新形式,进行经济渗透,施加政治影响,以维护自己在原殖民地的利益。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它们在销售市场、投资场所、能源、原料、货币金融等问题上矛盾的激化,以及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使军备竞赛有增无减,也推动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编辑本段]
形式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一致。有的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区分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和国家调节两种基本形式;有的把它区分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国家消费(采购)和国家调节三种基本形式;有的把它划分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国家财政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国家政策与计划调节三种基本形式,如此等等。但是,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既是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果,同时也是国家调节的一种杠杆,不能把国家所有制经济同国家调节的其他形式完全对立起来。实际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都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不同杠杆,而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都是在国家和垄断资本的各种结合形式中进行的。围绕国家和垄断资本的不同结合方式,可以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区分为下列三种基本形式。
私人垄断资本
第一种: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同政府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这种结合主要通过以下各种方式进行:①政府向私人垄断企业进行采购或订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采购的数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一般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少的(如日本)也有10%左右。在美国联邦政府的采购中,军事采购或订货占主要地位。②国家通过自己的金融机构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资金。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体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进一步加强。目前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国家信贷已占国内信贷总额的50~90%。③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财政补贴,如价格补贴、部门补贴、地区补贴、出口补贴等,并对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低息优惠、税收减免措施。④国家对科技研究进行巨额投资,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科研成果。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国家拨付的科学研究费用,约占总额的一半,高的达2/3左右。许多由政府拨款进行的科学研究,交给私人垄断企业承包完成,其成果也直接归它们利用。⑤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不断扩大。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所谓“福利国家制度”,目前这笔支出约占政府财政支出的1/3至2/3左右,它既保证了社会资本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又通过扩大消费需求帮助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实现。⑥国家投资兴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为私人垄断组织提供各种生产资料和服务。
同政府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在组织形式上继续保持私人垄断组织形式,但在运动方式上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割中已自始至终同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密切结合在一起。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国家向私人垄断资本提供资金、廉价生产资料、科技成果、熟练劳动力和各种社会服务,帮助私人垄断资本扩大再生产。在剩余价值的实现上,资产阶级政府通过扩大国家消费的办法,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有保证的市场;还通过国家资本的输出,为垄断企业开辟国外市场并对私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提供优惠和保障。在剩余价值的分割上,国家通过财政收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的高额利润。
国家同私人共同垄断
第二种: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双方共有的垄断资本。它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产生:①国家购买原有私人垄断企业的部分股票;②原有国营企业吸收一部分私人垄断资本的股份;③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联合投资建立新企业。由此而形成的企业叫做国家参与制企业,或“混合”企业。这种共有垄断资本的组织形式仍是股份公司。但它已不是私人资本的联合组织,而是由国家所有制同私人所有制在企业内部混合联合的组织。国家参与制在意大利获得了广泛的发展,这种国家参与制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全国各大企业中所占的比重,1965年为31%,1973年为39%;它的销售额在全国各类大企业中的比重,1965年为20%,1973年将近30%。意大利政府设立国家参与部,它通过参与制控制一个为首的股份公司,然后通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