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法治国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概念分析 1.概念分析 理念一词是从希腊文翻译而来的,它起源于 理念一词是从希腊文翻译而来的,它起源于 毕达哥拉斯派的数学,苏格拉底把它扩展为关于 共相(理念、普遍性、同一性概念)的一般理论。 到柏拉图哲学中,理念则成为其核心概念,柏拉 图认为,理念的多种性质中就包含恒常不变这个 性质。黑格尔认为理念是概念 性质。黑格尔认为理念是概念及其定在。 概念及其定在 定在。 理念不同于观念,也不同于理性,它是事物不 变的本质,而且具有现实性的可能与冲动。
2004年司考真题 2004年司考真题: 年司考真题:
51.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表述哪些是不适当 51.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表述哪些是不适当 A.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地、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 这意味着法律取代了其他社会调整手段 B.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对法律的重视程 度不同 C.实现了法制,就不会百度文库现牺牲个案实体正义的 情况 D.法治的核心是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 答案:ABC 答案:ABC
⑵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法制强调在形式上要有一 套完备的法律和法律制度,它所关注的焦点是建 套完备的法律和法律制度,它所关注的焦点是建 立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法律秩序,它没有法律至 立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法律秩序,它没有法律至 上的含义。法治强调的是以法治理国家,崇尚法 律的至上权威和人民主权的地位,它所关注的焦 律的至上权威和人民主权的地位,它所关注的焦 点在于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 ⑶两者存在的历史条件不同。历史上任何类型的国 家,都有其相应的法制;但只有在实现民主和宪 政的近代国家中,才有近代意义的法治。 (4)两者与民主的关系不同。法治是与民主相联系, 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法制则不要求必须有民 主的政治制度,也不必然以民主作为自己的政治 目标。
⑸法治国家的文化条件应该是理性文化的基 础 理性文化:科学精神、人权思想、 理性文化:科学精神、人权思想、公民 意识、 意识、权利义务观念 非理性文化 空想的超理性文化
3.法治国家的标志 3.法治国家的标志 (1)民主完善:法治国家的政治前提 (2)人权保障:法治国家的显著标志 (3)法律至上:法治国家的理性原则 (4)法制完备:法治国家的形式要件 (5)司法公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6)权力制约:法治国家的切实保证 (7)依法行政: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 (8)权利本位:法治国家的明显特征
1998年司考真题 1998年司考真题 19.“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 19. 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 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这段话 是由谁阐述的?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亚里士多德
答案:D 答案:D
二、法治国家
1.法治国家是指主要依靠正义之法来治理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 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古代尽管有法家提出了“任法而治” 中国古代尽管有法家提出了“任法而治”、 “以法治国”的思想,但是,古代中国并未 以法治国” 形成法治概念。在我国,最早宣传并明确提 出法治概念的是梁启超先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制”一词在我国 历史上不断演变,在“文革” 历史上不断演变,在“文革”前对我国法制 一般称为“革命法制” 一般称为“革命法制”或“人民民主法制”。 人民民主法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通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通称“社会主义 法制”,从“法制” 法制”,从“法制”到“法治”经历了二十 法治” 年。
⑷法治国家的经济条件应该是市场经济机制; 法治国家的经济条件应该是市场经济机制;
自给自足、 自给自足、封闭的熟人社会
自然经济
对自然的依赖 需要生产经验、技术 需要生产经验、 家族( 家族(庭)内部团结
造成了对道德习 俗、领袖、 领袖、 男性 …的崇拜
平权经济 市场经济 公平竞争 内在地需要规则治理 秩序 责任 计划经济——一切由国家计划调控 计划经济——一切由国家计划调控
(4)从价值观念看,法治与民主相联系,以 自由、平等、人权作为其价值观念;人治 与专制相联系,不具有自由、平等、人权 等价值观念,甚至是反自由、平等和人权 的。 总之,法治和人治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 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 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高于法律。当 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高于法律。当 然,人治和法治都是理论上的“抽象模 人治和法治都是理论上的“ 式”。
第五章 法治国家
本章重点
法治和法治国家的含义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本章司考要点
1.法 治:法治的含义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 1.法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2. 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 的含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 成果 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第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第一,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指导 第二,是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 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 第三,是确保我国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 实现公正司法的思想保障 第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 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第五,是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的重 要保障
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引导人们进 行法治实践的相关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想 认识的总称。 法治有两大基本理念, 法治有两大基本理念,一是无论法律的内容如 何,国家的一切权力应该要根源于法,而且要依 法行使。一是法律本身应当以“尊重人性尊严” 法行使。一是法律本身应当以“尊重人性尊严” 这一崇高价值为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它以中国化的马 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新中国民主法治实 践为基础,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的优 秀成果,吸收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第一,建立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 第二,实现依法执政 第三,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 第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 律化 第五,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 第六,建设保障社会公正的司法制度 第七,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第八,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包括宪法在内的许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包括宪法在内的许 多重要法律法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 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 1982年宪法强化了人民民主,强调了法制原则。 1982年宪法强化了人民民主,强调了法制原则。 1997年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 提出了“法治国家” 提出了“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 1999年 月,宪法修正案第5 1999年3月,宪法修正案第5条确认了我国的治 国方略:“ 国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 会主义法治国家。” 目前,法治被确定为执政党的执政方式。
一、法治的概念
1、法治的含义:法治一词至少包含一下基层含义: ⑴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⑵是一种依法办事的理 性原则;⑶是以一定的民主政治为内容的治国方 略;⑷是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⑸是一种包含着 内在价值规定的法律精神。 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人治指的是由领袖来治理国家的制度。人治的特征 人治指的是由领袖来治理国家的制度。人治的特征 有:第一,人治的根据是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 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智慧。第二,人治具有随意专 横的性质。第三,在人治中,法律地位低下,法 律服从于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第四,人治下 缺乏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与准则。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法治,法治理念,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 化的四次重大创新,“ 化的四次重大创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 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 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 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的重大意义。 熟悉并能够运用:“ 熟悉并能够运用:“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 上、宪法法律至上” 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质及其内在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 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分 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第三,它能够说明法治国家中的核心 问题,即权力与权利的合理配置关系。 由此可见法治国家与法治的关系,可以 说,法治国家是法治在国家领域内和国家 意义上的现实化。
2.法治国家的基本构造和社会条件 2.法治国家的基本构造和社会条件 ⑴法治国家的政治统治模式应该是民主政体形 式; 法治——宪法法律至上 法治——宪法法律至上——代议制/人民代表大 宪法法律至上——代议制 代议制/ 会制度——民主选举 会制度——民主选举 专制政治——个人 个人/ 专制政治——个人/少数人的集权
3.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3.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法制的概念: 法制的概念:一是从静态意义上,法制是指法律和 制度;二是从动态意义上,法制是指立法、执法、 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系 统;三是指“依法办事” 统;三是指“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有: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有: ⑴两者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法制属于制度这个范 畴,它同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 制度、文化制度等属于同一类别的概念。法治的 外延则就较为广泛,包括法治思想、原则和制度 诸层面。就治国原则和思想论,法治与人治是一 对范畴;
国家和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力和权利得 以合理配置的一种社会状态。 以合理配置的一种社会状态。
第一,它吸收和突出了“良法之治” 第一,它吸收和突出了“良法之治”这一法 治的基本前提; 第二,它从“治国方略” 第二,它从“治国方略”到“社会状态”, 社会状态” 说明了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性,表述了手段 与目的、形式与实质的关系;
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 题 第一, 第一,深刻把握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的 内在统一的关系, 内在统一的关系,创新党的政策与法律之 间的矛盾解决机制。 间的矛盾解决机制。 第二, 第二,应当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社会 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高度统一起来。 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高度统一起来。
⑵法治国家的国家权力结构应该是分工制约 的关系; 的关系;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权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权 力必须分工制约 ⑶法治国家的社会控制原则应该服从法律治 理; 现代社会调整中,法律比政策、道德、 现代社会调整中,法律比政策、道德、 宗教等具有理性优势。 宗教等具有理性优势。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政治性
人民性
科学性
开放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本质特征; 执法为民——本质特征; 本质特征 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重要使命;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 ——根本保证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1)从主体地位看,法治是众人之治,法律 是至高无上,领导人或统治者必须服从法律。 人治是一人之治,领导人或统治者是至高无 上的,他们拥有否定法律的特权。 (2)从治理依据看,法治依据体现人民群众 意志的法律,人治依据领袖个人意志; (3)从政治基础看,法治与人治根本不同。 法治以民主制度作为政治基础,人民在法治 中有自己的地位。人治总是以专制集权作为 政治基础,人治反对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