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论文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与中国文化之我感
通过老师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介绍,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文化载体,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有着各自的地域风格,对于各个民族来说他们的独特的语言和文字是他们文化的基石。老师叫我们起来用方言说自己的名字,这就流露出浓浓的乡土情怀,多数普通话为主,汉语他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首先汉语和中国的文化体现在汉字上,课上介绍了汉字的演变,例如姓氏,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系。在汉字教育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蕴涵,对于继承汉民族优良的品质,发扬民族传统的认知智慧,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实现我国的思想原创,意义极大。这一点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中也可得到证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都从“女”,如姬、姒、姜、嬴等,这些都证明了女权时代的存在。从甲骨文中,我们还看到了女权的消亡,男权的兴起。在甲骨文中,称今王“王”,而称先王为“毓”、“后”,从甲骨文字形看,二字都是生育的象形,这既可以证明女权时代的存在,又说明了其没落的结果,因为,“先王”已是历史“陈迹”了。而“父”字,甲骨文像人手执杖形,一副家庭主宰的形态。在甲骨文中,从女的字除了用以姓氏之外,大都含侮辱意,如妾、绥、奴、婪等,无不说明女权的式微没落。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可以看出,女性不仅堕落为社会的最底层,而且已不被当作人看了。金石文字中,将“姓”字改写从人从女就是明证。另外,世界所有民族,都经历了由渔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这一点也可以从汉字中得到显现。例如“田”在甲骨文中就有狩猎和田地两义,这说明在殷商时代,中国已经进入农业
文明季,那时候的人们,还根据农业文明的特点,确定时空意识。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从人,字形示意是人背着禾,表示收获和收成,“有年”、“大有年”用的正是此意。而古代农耕,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落后,一年只收成一次,因此,古人便以禾黍的收获,确定了时间上“年”的意识。再如“春”字,甲骨文字形从田从耒耜,表示耕作,被用以表示时间概念。通过汉字的使用还可以看出,在农业文明的国家里古人对农业的崇拜。“社稷”本是土神谷神,为人所祭祀,后用以称国家。从以上数例可以看出,文明变迁在文字中的显示,如果我们在汉字教育中,注意到这种文化信息,对于受教育者了解祖国文明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作用。
其次,在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同学的发音差别。老师一视频的方式展示了各个地方话的特点,课上非常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语言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语言本来是属于文化的范畴,不过在文化现象中它是比较特殊的,所以可以把它独立出来,讨论它跟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工具,同时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有了语言,人类才创造出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国几大方言区,北、吴、湘、粤、闽、赣、客,后六种其实都是北方人在历史上一次次的移民形成的。吴语形成最早,早至先周的太伯、仲雍南迁,但吴语在历史上不断得接受北方话的冲刷,所以吴语并不是保留古汉语特征最多的方言,而吴语的原始特征也消失得非常多,有些反而保留在闽语里面。湘语源于古楚语,和吴语也有共生关系。我记得以前看童书业他们说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吴人、越人都是楚人,楚语和吴语也差不多(吴语和越语相通,史书上是明确记载了的),这也算是一说哈。粤语雏形成于秦代,闽则迟至西汉后期。赣语和客家话共生,并且形成时间更晚,始于东晋。而北方话成为一个方言区,很可能是宋代
才形成的。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意识到一个现象,就是古人笔记里经常提到的各地方言,宋以前经常都是说哪里哪里,每个地方所指的区域都比较小,包括北方区域,什么关中、关西、东齐、汝夷啥的,也就是说,宋以前各地方言差别大,不管南方北方,一小块地方就是一个说法。到宋人笔记里,常常南北并举,南方北方成为两个文化区,南方明显有吴人、闽人什么的区别,而北方比较像是一个大区。这可能是经过唐宋长期稳定的社会发展,北方方言混合得比较好,终于成为一个特点相对一致的一个大区了。我记得宋人笔记里记载,宋初的时候,北方人就比较歧视南方人,因为那个时候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和重心全部都在北方,所以当官的以北方人居多,往往哪个南方人要升高官了,就会有人说“南人狡诈”,这些个狡诈的南人好像大部分都是福建人。
最后,在这门课里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只有了解好自己的汉语,才能在传统的意义上去了解中国文化,让它的文化精髓代代相传,也只有现当代的大众们增强对汉字的演变的了解,才能保证我们的中国文化的根没有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