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及其抗肿瘤研究进展

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及其抗肿瘤研究进展

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及其抗肿瘤研究进展作者:王咏,陈军,林爱华,方芸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13期[摘要] NGR多肽是一种能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上的CD13受体结合的靶向肽。

将NGR多肽与脂质体相连接,得到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

通过静脉注射该脂质体,NGR多肽能与肿瘤新生血管上的CD13受体结合,将脂质体定位于肿瘤组织,使得脂质体中的药物浓集于肿瘤部位,从而提高抗肿瘤效果。

该文从NGR多肽入手,对NGR多肽的定义、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抗肿瘤的优势和不足、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最新研究方向等进行了综述,并对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NGR多肽;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CD13受体;抗肿瘤脂质体是一种结构和组成类似于生物膜的超微型药物载体。

由于脂质体具有生物相容性、细胞亲和性、靶向性等性质,使其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脂质体可以通过增强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tion and retention effect,EPR)被动进入肿瘤组织,相比于单纯的放化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优势[1-2]。

但由于血流速度较快,脂质体通过静注进入体内后并不能长时间停留在肿瘤部位,而在脂质体表面连接多肽制备成的靶向脂质体静脉注射后能立即到达靶部位,能较长时间停留在肿瘤部位,药物从脂质体中释放出来,能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因此,抗肿瘤主动靶向脂质体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主动靶向脂质体包括免疫脂质体、受体介导脂质体、糖基修饰脂质体等。

本文从NGR多肽入手,对NGR多肽的定义、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抗肿瘤优势和不足、NGR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最新研究方向4个方面对NGR修饰脂质体进行综述。

1 NGR血管靶向肽1.1 NGR多肽以及表达氨肽酶(CD13)NGR多肽即含天门冬酰胺酸-精氨酸-甘氨酸(asparagine-glycine-arginine)序列的多肽,1998年,Arap等[3]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到具有肿瘤新生血管靶向性的天门冬酰胺酰精氨酰甘氨酸短肽,它能特异性地与CD13的细胞结合。

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靶向肿瘤输送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靶向肿瘤输送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靶向肿瘤输送系统的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靶向肿瘤输送系统的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肿瘤是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而纳米技术及其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为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脂质体作为一类常用的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单纯的脂质体对于肿瘤组织的靶向性不足,因此需要开发更精准的靶向性分子,实现脂质体的高效靶向输送。

多肽修饰技术因其结构简单、修饰方便、特异性较高等优势,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靶向性分子修饰方法。

因此,通过将多肽修饰引入到脂质体中,可以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准靶向输送,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常见肿瘤组织,选取相关的多肽(如RGD、APT等)进行修饰,并将其引入到脂质体之中进行包装制备。

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动物实验,探究多肽修饰的脂质体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性、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等方面的特性,以期寻找更为合适的多肽修饰方案,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药物输送系统。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膜法等方法,结合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等技术对脂质体进行制备和表征;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细胞摄取实验等方法对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生物相容性及细胞内摄取等性质进行评价;通过小鼠模型对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生物分布、药物释放及肿瘤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可获得基于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靶向肿瘤输送系统,探究了不同肿瘤组织中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的特性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此外,本研究的开展还将有利于推动脂质体在药物输送领域的深入发展,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多肽修饰,脂质体,肿瘤,靶向输送,药物治疗。

多肽_蛋白类药物脂质体研究进展_张宏波

多肽_蛋白类药物脂质体研究进展_张宏波
类脂聚 集体加入表 面活性剂, 如磷 脂与胆酸 钠制 备的脂质体, 具 有较大的柔性, 在一定 压力作用 下, 发 生自身形变, 主要 用于 透皮 给药, 在透 皮水合 力作 用 下, 可穿过比其粒径小几倍的皮肤孔道; 这种脂质体亦 称传递体 ( tran sfersome), 柔性脂质体用于多肽、蛋白类 药物的主要有两种: 纳米柔性脂质体和含醇脂质体。 1. 3. 1 纳米柔性脂质体 近来, 纳米柔性脂质体用于 多肽、蛋白类物非注射给药系统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 引起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S imes等 [9] 通过构建大鼠 关节炎模型, 经静脉注射给药 SOD纳米柔性脂质体, 给 药剂量 1mg SOD /kg和 0. 66mg SOD /kg. 放射影像实验 结果显示: 给 药超氧化物 歧化酶 ( SOD )纳米柔性 脂质 体组的关节损伤度明显小于控制组和安慰 剂组; 给药 剂量 1mg SOD /kg 组 的 损 伤 度 明 显 小 于 0. 66mg SOD /kg组。 Prem N G upta等 [10 ]以破伤风 毒素 ( TT )为 模型蛋白疫 苗, 经 大鼠 皮 肤给 药 (给药 剂 量 6. 25L g / cm2 )后, 系统的比较了纳米柔性脂质体、纳米脂质体和 普通脂质体 应用于非注 射疫苗给药系 统的作 用效果。 结果表明: 纳米柔性脂质体、纳米脂质体和普通脂质体 被抗原识别捕获激发产生抗破伤风毒素 IgG 的比例分 别为: 72. 7 ? 3. 4% 、42. 5 ? 2. 4%、41. 3 ? 2. 2% 。进一 步体内实验证 实, 纳米柔性 脂质体再次 免疫动物 后能 迅速产生抗破伤风毒素 IgG, 免 疫应答反应 强烈持久。 由此反应出纳米柔性脂质体用于非注射性疫苗给药系 统的巨大潜力。 1. 3. 2 含醇脂质体 含 醇脂质体是指含醇量 高的一 类柔性脂质体。 Tou itou 等 [11] 的一系列研究表明, 卵磷 脂在高浓度的 醇溶液中能 形成脂质囊 泡, 电子显 微镜 观察证实, 其为多室囊泡。该脂质体制备方法简便, 只 需将水与含卵磷脂的醇溶液逐步混合即可得到。进一

AdvancedMaterials:新型阳离子多肽!不用药!对12种肿瘤有效!

AdvancedMaterials:新型阳离子多肽!不用药!对12种肿瘤有效!

AdvancedMaterials:新型阳离子多肽!不用药!对12种肿瘤有效!背景化学疗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但是化疗缺乏特异性及靶点,药物对正常细胞及组织造成严重损害,产生副作用,并引起癌细胞的耐药性,使药物不再那么有效。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并提高的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指数,科学家们将化疗药物用聚合物、脂质体等载体进行负载。

近期,研究人员发现,聚合物除了能对药物进行负载和递送外,其中一些聚合物本身也具备一定的抗肿瘤性能,但是目前并没有关于构建这些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聚合物的通用策略。

宿主防御肽几乎存在于所有多细胞生物中,在针对细菌、真菌及病毒的非特异性防御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抗肿瘤领域也有较大的潜力。

肿瘤外层细胞膜表面通常会产生一些荷负电的物质,并且胆固醇出现缺失,甚至恶性肿瘤细胞表面微绒毛数量会增加(分别会造成细胞膜流动性和表面积的增加),这些都会使得阳离子宿主防御肽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并通过细胞膜溶解机制对其进行杀伤。

具有α螺旋构象的宿主防御肽更具优异的抗肿瘤活性。

然而这些肽制备过程复杂,成本高,因此科研人员设想通过聚合物模拟这些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宿主防御肽。

近期,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陈学思院士和肖春生等人设计合成了一种不依赖药物而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阳离子多肽(ACPP)。

ACPP模拟了宿主防御肽,能够在几分钟内诱导肿瘤细胞坏死,对高达12种肿瘤细胞模型都具有抗肿瘤活性(HeLa, 4T1, MCF-7, A549, A549/DDP,K7M2-WT, C26, CT26, B16-F10, SKOV3, PC3, PC3/DR 细胞的IC50分别为30, 38, 13, 35, 35, 49, 7, 10, 41, 12, 20, 14 μg mL −1),其中有些是耐药型和高转移型肿瘤细胞模型。

为了进一步降低其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并提高在体内应用的可能性,作者对ACPP进行改性,引入pH响应基团制备两性离子DA-ACPP,在正常组织没有溶血反应,一旦到达肿瘤组织,响应肿瘤微酸环境后激活肿瘤杀伤性能,对原位乳腺癌模型和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均有很好的肿瘤抑制作用,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道路。

阳离子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阳离子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阳离子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汪琼卉;刘哲鹏;李北雪
【期刊名称】《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年(卷),期】2022(43)2
【摘要】基因治疗从基因水平上对疾病进行干预已备受关注,阳离子脂质体作为一种非病毒载体,因其制备简单,可降解性等特点,可作为基因治疗的有效载体。

该文从结构、制备方法、作用机制及应用等方面阐述了阳离子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汪琼卉;刘哲鹏;李北雪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
【相关文献】
1.阳离子脂质体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2.阳离子脂质体及其在耳聋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3.阳离子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4.阳离子脂质体及其在基因转移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5.阳离子碳点在癌症诊断和基因治疗一体化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的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的研究》范文

《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其中,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在药物传递、基因编辑和肿瘤治疗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本研究主要关注于利用阳离子类肽制备脂质纳米微球,并探究其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以期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阳离子类肽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1.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采用阳离子类肽作为主要成分,通过与脂质体结合,制备成脂质纳米微球。

具体步骤包括:选择合适的阳离子类肽和脂质体,进行混合、搅拌、均质等操作,最终得到脂质纳米微球。

2. 制备过程与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整阳离子类肽与脂质体的比例、搅拌时间和温度等参数,优化了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工艺。

经过多次尝试,我们得到了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的脂质纳米微球。

三、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的研究1. 实验原理脂质纳米微球通过与细胞膜融合或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释放出所包裹的药物或基因。

本研究中,我们利用阳离子类肽的电荷性质,使脂质纳米微球具有肿瘤细胞靶向性,从而实现RNA干扰作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我们首先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了脂质纳米微球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和RNA干扰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脂质纳米微球能够有效地进入肿瘤细胞,并释放出所包裹的RNA干扰剂,实现对肿瘤细胞的RNA干扰。

进一步地,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了脂质纳米微球在体内的分布和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脂质纳米微球在体内具有较好的靶向性,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四、讨论本研究利用阳离子类肽制备了脂质纳米微球,并探究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RNA干扰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该脂质纳米微球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这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关于阳离子类肽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优化其比例和制备工艺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多肽修饰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多肽修饰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综述·多肽修饰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吴学萍,王驰*(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重庆 400016)摘要:目的介绍近年来多肽修饰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和归纳总结近几年相关文献。

结果阐述了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丙氨酸-脯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甘氨酸(APRPG)多肽、细胞穿透肽(CPP)、血管活性肠肽(VIP)等修饰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多肽修饰的包载药物的脂质体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选择性,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治疗指数。

结论多肽分子是机体内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将其作为导向物以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方式应用于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肽;脂质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配体;受体中图分类号:R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7693(2010)08-0681-05Advances in Peptide-Modified Liposom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WU Xueping, WANG Chi*(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College of Pharmacy,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advances of peptide-modified liposom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METHOD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in recent years were referr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The advances of liposomes modified by arginine-glycine-aspartic (RGD) peptide, alanine-proline-arginine-proline-glycine (APRPG) peptide, cell-penetrating peptide (CPP),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 were elaborated. Peptide-modified drug-loaded liposomes may increase the selectivity of drugs in vivo and reduce side effects of drugs to improve their therapeutic index. CONCLUSION Peptide molecules are a class of important bioactive substances to the body, which are applied in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by specific-combination of ligand-receptor with good value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KEY WORDS: peptide; liposom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ligand; receptor主动靶向药物传递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过程,如特异性的配体-受体识别和相互作用,来提高特定部位的药物浓度。

多肽的阳离子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多肽的阳离子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多肽的阳离子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多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

在多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中,阳离子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多肽的阳离子方法,包括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案例以及存在的挑战与展望。

阳离子方法是利用多肽中氨基酸带正电荷的性质,通过与带负电荷的物质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富集、纯化和功能研究等目的的一种方法。

多肽在中性溶液中常常具有带正电荷的性质,这是由于多肽分子中的某些氨基酸在特定条件下会失去质子而呈现阳离子状态。

因此,通过合理设计和选择适合的条件,可以利用这种阳离子特性来实现多肽的特定操作。

多肽的阳离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例如,在多肽的分离与富集方面,阳离子方法可以通过与带负电荷的固相材料或某些分子筛材料相互作用,实现多肽的富集和纯化。

在药物研发领域,阳离子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通过引入阳离子基团可以提高多肽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和传递效率。

此外,阳离子方法还可以用于多肽的功能研究,如通过与带有负电荷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来探索多肽的生物活性机制。

然而,多肽的阳离子方法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多肽的阳离子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等,因此需要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其次,阳离子方法对多肽的特异性选择性较低,往往会与其他带负电荷的物质发生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影响多肽的纯化和功能研究。

此外,阳离子方法在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中也存在成本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改进和研究。

综上所述,多肽的阳离子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通过合理设计和选择适合的条件,可以实现多肽的分离、纯化和功能研究等目的。

然而,阳离子方法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多肽的阳离子方法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多肽研究与应用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dc-chol阳离子脂质体电位过大

dc-chol阳离子脂质体电位过大

DC-chol是一种阳离子脂质体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转染和药物传递领域。

然而,研究表明,DC-chol阳离子脂质体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电位过大的现象,这对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就DC-chol阳离子脂质体电位过大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DC-chol阳离子脂质体的特点1. DC-chol阳离子脂质体是一种常用的脂质体载体,具有良好的高效基因转染能力和细胞内释放功能。

2. 与其他脂质体相比,DC-chol阳离子脂质体具有较高的正电荷密度,有利于与负电荷基因药物形成复合物,提高基因转染效率。

二、DC-chol阳离子脂质体电位过大的现象1. 研究发现,在某些条件下,DC-chol阳离子脂质体的表面电位会明显升高,甚至超过正常范围。

2. 电位过大的DC-chol阳离子脂质体可能会导致基因转染效率降低,甚至对细胞产生毒性影响。

3. 进一步研究发现,电位过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DC-chol脂质体在细胞内与细胞膜发生非特异性吸附和融合,导致电荷失衡和电位异常升高。

三、可能的解决方案1. 调节DC-chol阳离子脂质体的成分比例和制备条件,尽量减少其在细胞内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避免电位过大的问题发生。

2. 引入具有负电荷的辅助脂质或聚合物,可以中和DC-chol脂质体的正电荷,降低电位。

3. 采用特定的基因传递系统设计,如负载适量的离子通道调节剂或膜抑制剂,以减少DC-chol阳离子脂质体与细胞膜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从而避免电位过大。

四、结论DC-chol阳离子脂质体的电位过大是影响其在基因转染和药物传递中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电位过大的产生机制和寻找解决方案,将有助于提高DC-chol脂质体的基因转染效率和安全性。

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找寻更加稳定和高效的脂质体载体,以满足生物医学领域对基因转染和药物传递的需求。

五、新的DC-chol阳离子脂质体改良方法在面对DC-chol阳离子脂质体电位过大的问题时,研究人员不断寻求新的改良方法,以提高其在基因转染和药物传递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的研究》范文

《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的研究》范文

《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药物载体,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肿瘤靶向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肿瘤靶向RNA干扰中的作用。

二、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1. 材料与设备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阳离子类肽、脂质体、抗肿瘤RNA等。

设备包括纳米粒度仪、透射电镜等。

2. 制备方法首先,将阳离子类肽与脂质体进行混合,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成预混液。

随后,将预混液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干燥处理,得到脂质纳米微球。

最后,通过透析法去除未包裹的物质,得到纯化的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

3. 制备结果及分析通过纳米粒度仪和透射电镜对制备的脂质纳米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脂质纳米微球粒径分布均匀,形态规整,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三、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的研究1. 实验原理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具有良好的肿瘤细胞膜亲和力,能够通过静电作用吸附肿瘤细胞表面的负电荷物质,从而实现肿瘤细胞的靶向作用。

同时,纳米微球内部的RNA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2. 实验方法与结果将制备得到的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与肿瘤细胞共培养,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肿瘤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显著降低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3.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作用和RNA干扰能力,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这为开发新型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结论与展望本文研究了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肿瘤靶向RNA干扰中的作用。

《2024年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的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的研究》范文

《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肿瘤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愈发严重,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及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在众多研究方法中,利用纳米技术制备脂质微球药物载体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特别是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其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及肿瘤靶向性等特点,被广泛用于药物递送与治疗领域。

本研究着重于阳离子类肽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过程以及其在肿瘤靶向RNA干扰方面的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

二、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1.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采用阳离子类肽作为主要成分,辅以其他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材料,如磷脂等,通过薄膜分散法进行脂质纳米微球的制备。

同时,通过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提高微球的稳定性和分散性。

2. 制备过程首先,将阳离子类肽与磷脂等材料混合,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真空干燥,形成均匀的薄膜。

然后,将薄膜分散于含有RNA等治疗分子的溶液中,通过超声波或均质机进行分散处理,得到稳定的脂质纳米微球。

三、肿瘤靶向RNA干扰作用1. 作用机制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因其正电荷与肿瘤细胞膜上的负电荷之间的静电作用,可实现良好的肿瘤细胞靶向性。

当微球进入肿瘤细胞后,其包裹的RNA可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阳离子类肽还可促进微球在细胞内的内吞作用,提高RNA的传递效率。

2. 实验结果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我们发现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能够有效地将RNA递送到肿瘤细胞内。

同时,该微球在干扰肿瘤细胞RNA表达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有效抑制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该微球在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

四、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基于阳离子类肽的脂质纳米微球,并对其在肿瘤靶向RNA干扰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该微球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RNA传递效率和治疗效果。

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的研究进展赵轶男, 张树彪, 崔韶晖, 王胜男, 孙 杨(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600)摘 要: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病毒基因载体,克服了其他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低、具有一定细胞毒性的缺点,在基因转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近年来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在类脂的结构设计、脂质体制备及其在基因转运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多肽;阳离子脂质体;非病毒载体;基因转运中图分类号:R 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367 6358(2010)11 0701 04T he Development of Poly peptide Cationic Liposom eZH AO Yi nan, ZH AN G Shu biao, CU I Shao hui, WANG Sheng nan, SUN Yang(Colle ge of L if e S cience ,Dalian N ationa lities Univ er sity ,L iaoning Dalian 116600,China)Abstract:As an impo rtant non viral gene v ecto r,poly peptide catio nic lipo som e has ov ercome som e disadvantag es of o ther cationic liposomes,such as low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and cell tox icity ,and show n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disease treatment and g ene transfer.Based on the studies of recent years,sum mariz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po lypeptide catio nic liposome for gene deliv ery ,including the str ucture design of po lypeptide lipid,liposomal preparation and the applicatio n in the field of gene transfer,and it also g ives som e sugg estio ns on the dev elo pment trend of poly peptide catio nic liposo me for g ene delivery.Key w ords:poly peptide;cationic liposome;non v iral vector ;g ene transfectio n收稿日期:2010 05 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7602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 ET 08 0654)作者简介:赵轶男(1979~),女,硕士,研究方向:非病毒基因载体。

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的初步研究

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的初步研究

酸进行了1HNMR测试,测试结果如图2.11,其中图2.11a为胆酸的1HNMR的全谱,图2.1lb、c、d为1HNMR的局部放大图。

由胆酸的1HNMR谱图可以看出:化学位移为0.59ppm和0.81ppm处的单重峰分别为18位和19位处角甲基的质子峰。

化学位移O.90-0.94ppm处的双重偶合分裂峰为2l位处角甲基的质子峰。

21位的角甲基因为和叔甲基相连接,并且其上的三个质子和次甲基上单一质子发生偶合,所以它的质子峰为双重偶合分裂峰。

化学位移3.17ppm、3.61ppm、3.78ppm处的相对较宽的峰分别为12位、7位、3位处的叔甲基的质子峰。

化学位移4.00-4.03ppm、4.1l-4.14ppm、4.31-4.34ppm处出现的双重偶合分裂峰,分别为12位、7位、3位处羟基的质子峰,出现双重偶合分裂峰也是因为三个羟基都和一个次甲基相连并和次甲基上的质子发生了偶合。

化学位移11.93ppm处的峰为胆酸中羧基的质子峰。

对各个质子峰进行积分发现(图2.11b,c,d):如果羧基质子蜂的面积定为1,三个羟基和与羟基相连的三个次甲基的质子峰的面积都非常接近l,三个角甲基的质子峰的面积都非常接近3。

由此可见,胆酸的1HNMR测试出的结构和实际结构非常吻合。

2.3.3.2胆酸乙二胺单端偶联物(CA-NH2)的合成与表征2.3.3.2.1薄层层析(TLC)和熔点测试ab图2-12CA-NH2的TLC分析@反应物和胆酸的对比;b.CA-NH2纯化前后的对比)在合成CA-NH2时,为了得到单端偶联物,防止乙二胺的两端都连上胆酸分子,反应时乙二胺必须大量过量,而且胆酸要提前活化以后再慢慢地滴入乙二胺中。

TLC分析(图2-12a)表明,即使这样反应产物中仍然含有双端偶联物。

双端偶联物的分子极性比单端偶联物的分子极性小,所在TLC中硒大的为双端偶联物,Rf小的为单端偶联物。

为了得到纯的CA-NH2,对反应的初提纯产物依次进行了柱层析和重结晶操作。

多肽修饰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

多肽修饰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

多肽修饰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多肽修饰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摘要: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传递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领域。

然而,其应用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其中之一是脂质体的稳定性。

为了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和药物释放效果,已有研究表明多肽修饰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本文通过对多肽修饰脂质体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揭示了多肽修饰对脂质体性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其潜在的应用前景。

引言:脂质体是由磷脂等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微细囊泡结构,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输送系统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然而,脂质体在制备、贮存和输送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多肽修饰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多肽修饰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1. 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多肽修饰可通过相互作用增强药物与脂质体之间的结合,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多肽修饰,药物可以紧密结合在脂质体内部,避免其易降解或转化的问题,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保存时间。

2. 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多肽修饰还可以增强脂质体的稳定性。

通过引入特定的肽序列,可以加强脂质体的结构,减少脂质体在制备和储存过程中的变形和破损。

此外,多肽修饰还可以增加脂质体与环境中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增强脂质体的稳定性。

3. 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多肽修饰还可以调控脂质体中药物的释放速率。

通过选择不同的多肽修饰方式和肽序列,可以实现药物的逐渐释放或者在特定条件下释放的需求。

这种调控能力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多肽修饰脂质体的应用前景:1. 肿瘤治疗:许多研究表明,多肽修饰脂质体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并实现药物的定向输送,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2. 遗传疾病治疗:多肽修饰脂质体可用于遗传疾病的基因治疗。

通过选择特定的多肽序列,可以实现对特定突变基因的高效递送,从而实现病因治疗。

3. 过敏性疾病治疗:许多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受到了局部药物输送的限制。

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黄柯鑫【摘要】目前用于基因转染的载体主要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两大类.病毒载体的转染效率最高,但由于其容易造成感染和致癌性等安全性问题限制了它在临床中的应用.阳离子脂质体(cationic liposomes)是一种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非病毒基因载体.其生物膜特性,能使其转运的基因保持生物活性,保护基因免受溶酶体的降解,且具有无免疫原性、操作简单、对转移基因大小没有限制、重复性好、可自然降解等优点,而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2(025)014【总页数】3页(P1704-1705,1710)【关键词】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转染效率;影响因素【作者】黄柯鑫【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神经病学,广东省湛江市,5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820世纪80年代,Felgner等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阳离子脂质体可用于DNA转染。

近年来,基因转染技术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和临床应用都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阳离子脂质体安全性好、操作简单,被广泛用于DNA、RNA的细胞转染。

阳离子脂质体在基因转染的成功运用,为基因转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然而,阳离子脂质体参与体内外基因转染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就其进展综述如下。

1 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机制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主要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内,其机制可简述为:带正电的阳离子脂质体通过静电作用与带负电的基因(DNA或RNA)形成脂质-基因复合物(lipoplexes,简称脂质复合物),阳离子脂质体表面过剩的正电荷通过静电作用吸附于带负电的细胞膜上[1],而脂质体本身具有的亲脂性,使脂质复合物通过细胞内吞或细胞膜融合作用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涵体;脂质复合物在细胞质中或进一步传递到细胞核内释放基因,从而在细胞内转录和翻译。

2 影响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的因素2.1 阳离子脂质体的构型深入探究阳离子脂质体的构效关系,对提高其转染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2]。

阳离子双亲性多肽-脂质纳米粒子的构建及细胞毒性和体外稳定性

阳离子双亲性多肽-脂质纳米粒子的构建及细胞毒性和体外稳定性
M TT a s say Wa s used to investigate cytotoxicity of R—LNP.Stability of R-LNP and R
收稿 日期:2016—03-16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21302213,81573339) 通信作者:费 浩 (1974一 ),男,研 究员,博士生导师 ,博士,研 究方向为多肽纳米生物化学 、新型多肽类抗肿瘤药物
第 24卷 第 1期 2018年 2月
上 海 天 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DOI:10.12066/j.issn.1007-2861.1758
Vo1.24 NO.1 F b.2018
阳离子 双亲性 多肽.脂质纳 米粒 子 的构建 及 细胞毒 性和体外稳 定性
amphipathic R peptide-lipid nanoparticle(R-LNP)were obtain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 tron microscope(TEM),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and 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s.
uid chromatography(UPLC).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 peptide caused reconstruction of lipid to form lipid nanoparticle with a diameter of(14.7 ̄0.1)nm and zeta potential of
17.8 m V.Hydrophobic am ino acids of R peptide inserted in the hydrophobic core of lipid nanoparticle. Cytotoxicity of R peptide was retained in R-LNP,of which half-inhibitory

阳离子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阳离子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阳离子抗菌肽的研究进展摘要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s)广义上是指在多种生物天然免疫系统中,具有抗菌活性的一类小分子多肽[1]。

世界上第一种抗菌肽天蚕素(cecropins)是20世纪70年代研究昆虫免疫系统时所发现的一类具有抗菌特性的小分子多肽。

此后,人们又相继在各种动物(哺乳动物、两栖类等)以及植物[2]体内分离到抗菌肽,某些细菌也能产生并分泌类似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

由于这类多肽具有广谱高效杀菌活性,因而被命名为抗菌肽。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某些抗菌肽还对部分真菌[2]、原虫[3]、病毒[4]甚至癌细胞[5]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是一类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的活性物质。

因此许多学者对这类活性多肽倾向于称之为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或肽抗生素(peptide antibiotics)。

阳离子抗菌肽(cationic antibacterial peptides)是植物和动物产生的一般由12~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阳离子型(含过多的赖氨酸和精氨酸 )的两亲性分子。

其在广义上是指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抵抗外界微生物侵害、消除体内突变细胞的一类小分子阳离子多肽[6]。

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知的抗菌肽共有1200多种[7,8]。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Trieste)大学的抗菌肽数据库(www.bbcm.univ.trieste.it/~tossi/pag1.htm)总共收录了895种抗菌肽。

据统计,在所发现的抗菌肽中绝大多数为阳离子型抗菌肽,有近700种阳离子抗菌肽,而以天然阳离子抗菌肽作模板进行人工合成的模拟肽有数千种[9]。

1.阳离子抗菌肽的理化性质抗菌肽的理化性质现已基本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点:1) 相对分子质量小(4kD左右),氨基酸组成约15~45个;2) 热稳定性高。

100 ℃加热10~15 min,仍能保持一定的活力;3) 水溶性好;4) 等电点大于7,一般在8. 9~10. 7之间,具有较强的阳离子特征; 5) 对较高或较低的pH和较大的离子强度都有较好的抗性;6) 具有两亲α-螺旋和(或)两亲β-折叠结构[6]。

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疗药物、白介素、生长因子、内啡肽、反义药物、人
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LOGO
2.2.1 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是多种细胞所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
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小分子多
肽的统称。
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或产生于构成免疫与炎症系统
的白细胞。白细胞包括所有的有核血细胞,是免疫细
LOGO
多肽是一类在氨基酸构成及其连接方式上与蛋白
质相同, 但在某些性质方面又有别于蛋白质的物质, 如
其空间结构较简单、稳定性较高、免疫原性较低或无
免疫原性等。

所有生物细胞都能合成多肽, 同时, 也受各种多肽的调
节。多肽作为药物和健康产品开发较多, 并且已经形
成了一定的产业化规模。
LOGO
自1953年人工合成了第一个有生物活性的多肽
含6个氨基酸的小肽能在体内显著抑制包括肺、胃及
在大肠腺癌等腺癌的生长,为治疗这一死亡率很高的
恶性肿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LOGO
4.3
抗病毒多肽
病毒感染后一般要经过吸附(宿主细胞)、穿入、脱壳、
核酸复制、转录翻译、包装等多个阶段。阻止以上任
意过程的进行均可防止病毒复制,而最有效的抗病毒
药物是作用在病毒吸附及核酸复制2个阶段,因此筛
催产
素以后,20世纪50年代都集中于脑垂体所分泌的各种多
肽激素的研究。
60年代,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控制脑垂体激素分泌的各种
多肽激素的研究。
70年代,神经肽的研究进入高潮。生物胚层的发育渊源
关系表明,很多脑活性肽也存在于肠胃组织中,从而推
动了肠胃激素研究的进展。
LOGO
1 多肽药物的主要功能及重要性

肽类阳离子类脂的合成及生物性能研究

肽类阳离子类脂的合成及生物性能研究

肽类阳离子类脂的合成及生物性能研究
基因治疗的关键就是选择安全有效的载体,非病毒载体因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制备容易等一些优点,逐渐取代病毒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设计合成了两个肽类阳离子类脂,其极性头部分别为甘氨酸和甘氨酸二肽,产品重结晶后,经过ESI-MS、1H NMR、13C NMR、IR和LC表征,结构准确,纯度较高,可以满足基因转染。

将所合成的类脂制成阳离子脂质体,通过透射电镜分析检测,脂质体分布较均匀,粒径大小分布在50-200nm之间,可应用于基因转染实验。

通过延滞实验考察脂质体与DNA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脂质体与DNA的结合能力随着脂质体/DNA比例的增大而增加;极性头部为甘氨酸二肽的阳离子脂质体与DNA结合能力强于头部为氨基酸的阳离子脂质体;助类脂DOPE的加入可以提高脂质体与DNA 的结合能力。

利用所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基因运载工具,转运质粒pGFP-N2,对Hep-2细胞株进行了体外转染,研究了肽类阳离子类脂结构与其转染效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脂质体与DNA的比例为4/1-6/1之间转染效率较高;二肽头部的脂质体比甘氨酸头部的脂质体转染效率更好;助类脂DOPE的加入可使脂质体的转染效率提高。

本文将为新结构阳离子类脂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FL多肽修饰阳离子脂质体DSPE-PEG-FLFALpHLIP

FL多肽修饰阳离子脂质体DSPE-PEG-FLFALpHLIP

FL多肽修饰阳离子脂质体DSPE-PEG-FLFALpHLIP多肽作为受体靶向的抗肿瘤载体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改善化疗药物的效果,也被实验证明能够通过增强药物的靶向特异性,增强药物的靶向吸收,提高抗肿瘤效果,同时还能够改善一些小分子药物原有的难溶性等缺点。

多肽载体靶向技术被誉为新一代的靶向药物开发技术。

而阳离子多肽FL修饰普通的阳离子脂质体,实现安全高效的细胞内部转运方式。

中文名称: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FAL多肽中文别名:磷脂-聚乙二醇-FL多肽英文常用名:DSPE-PEG-FL状态:固体/粉末规格:mg溶解度:溶于部分有机溶剂储藏条件:-20℃冷藏保存保存时间:1年用途:仅用于科研,不用于人体相关:DSPE-PEG-M2pepGLP-1-PEG-DSPE胰高血糖素样肽-1HP2-PEG2000-DSPED-FNB肽-PEG3400-DSPE靶向细胞穿透肽CPPs-PEG-DSPEDSPE-PEG-CGKRKb靶向多肽蜂毒明肽(apamin)apamin-PEG-DSPETMT-PEG-DSPE肿瘤转移靶向肽(TMT)偶联PEG-DSPEDSPE-PEG2000-靶向穿透肽BR2PCM心肌细胞特异性靶向肽DSPE-PEG2000-PCMDSPE-PEG-StA-R8改性穿膜肽DSPE-PEG-CD133γ-Folate-PEG-DSPEγ-Folate-PEG-DSPE-DOXR8PLP/Tf-PEG-DSPEDSPE-PEG2000-OctDSPE-PEG2000-ACPP细胞穿膜肽DSPE-PEG2000-YSA肽AEYLR小肽修饰脂质体光响应性细胞穿透肽pCPP-PEG-DSPE Sc Fv-PEG2000-DSPEDSPE-PEG-ATWLPPR配体寡肽DSPE-PEG2000-CpG抗原肽DSPE-PEG-D-PMIαDMPE-PEG5000-pCF1-CFTRDMPE-PEG-PDGFR-betaDSPE-PEG-CSF多肽DSPE-PEG-An1多肽DSPE-PEG-RMP-7缓激肽DSPE-PEG2000-B6细胞穿透肽B6 LCDX-PEG-DSPEDSPE-PEG-GNGRGGYCDSPE-PEG-GNGRGGVRSSSRTPSDKYC HE2-PEG2000-DSPE磷脂-聚乙二醇-多肽DSPE-PEG-FGF-21多肽DSPE-PEG-ApoL1多肽生长调节因子多肽GRF-PEG-DSPE多肽药物T-20-PEG-DSPEDSPE-PEG2000-RVG29PPP(D-RVG29) DSPE-PEG2000-OME(D-OME)H102修饰脂质体E7抗原多肽聚乙二醇化磷脂DSPE-PEG-E7抗原多肽以上资料来自小编西安瑞禧生物(YQ2020.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的研究进展赵轶男, 张树彪, 崔韶晖, 王胜男, 孙 杨(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600)摘 要: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病毒基因载体,克服了其他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低、具有一定细胞毒性的缺点,在基因转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近年来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在类脂的结构设计、脂质体制备及其在基因转运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多肽;阳离子脂质体;非病毒载体;基因转运中图分类号:R 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367 6358(2010)11 0701 04T he Development of Poly peptide Cationic Liposom eZH AO Yi nan, ZH AN G Shu biao, CU I Shao hui, WANG Sheng nan, SUN Yang(Colle ge of L if e S cience ,Dalian N ationa lities Univ er sity ,L iaoning Dalian 116600,China)Abstract:As an impo rtant non viral gene v ecto r,poly peptide catio nic lipo som e has ov ercome som e disadvantag es of o ther cationic liposomes,such as low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and cell tox icity ,and show n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disease treatment and g ene transfer.Based on the studies of recent years,sum mariz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po lypeptide catio nic liposome for gene deliv ery ,including the str ucture design of po lypeptide lipid,liposomal preparation and the applicatio n in the field of gene transfer,and it also g ives som e sugg estio ns on the dev elo pment trend of poly peptide catio nic liposo me for g ene delivery.Key w ords:poly peptide;cationic liposome;non v iral vector ;g ene transfectio n收稿日期:2010 05 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7602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 ET 08 0654)作者简介:赵轶男(1979~),女,硕士,研究方向:非病毒基因载体。

E m ail:yin anz hao@dln 基因治疗已成为许多不治之症的重要治疗方法,而载体系统是该方法能否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或逆转录病毒载体已被用于临床试验[1]。

然而,有报道病毒载体存在一些副作用,包括免疫反应及感染[2],并且大量获得重组病毒载体相对困难。

阳离子脂质体是一种非病毒载体,具有类细胞结构和生物膜的特性,在体内可降解,可以保护其运载基因片段的生物活性[3]。

另外,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阳离子脂质体是一种有临床应用潜力的基因转染载体。

肽及其衍生物在抑制癌细胞的转移、抗血栓、治疗急性肾衰、抗炎及皮肤再生等方面的研究已有越来越多的报道,但由于游离小肽在体内易被酶降解,在几秒内就被清除,生物利用度低,且不具备靶向性,难以实现其药用价值。

然而以氨基酸或肽制备阳离子脂质体,能延长其在体内的半衰期和增强靶向性。

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中重要的一种,因操作简便,转染的安全性和高效性而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在类脂结构设计、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在基因转运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为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多肽型阳离子类脂多肽型阳离子类脂是由极性头部、连接键和疏水尾部三部分构成。

极性头部由氨基酸、多肽组成,起着脂质体与DNA 、脂质体 DNA 复合物与细胞膜或与细胞内其他组分相互结合的作用。

基因表达效率与阳离子类脂的氨基酸、多肽头部有关。

连接键通常选择醚键、酯键或酰胺键,连接键决定了阳离子类脂的化学结构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4]。

如N [1 (2,3 二油酰氧)丙基] N ,N ,N 氯化三甲铵(DOT MA )和双十八烷基溴化铵(DDAB)含有醚键或C N 键,化学稳定性好,但不能被生物降解,不适用于体内实验。

含有酯键的阳离子类脂较易被生物降解,细胞毒性小,但它们的化学稳定性通常较差。

因此,常采用含有稳定的、生物可降解的连接键,如酰胺键和氨甲酰键。

疏水尾部主要由双链烷基或胆固醇衍生物所组成。

双链烷基通常是C 18、C 16、C 14或C 12单位长度,既可以是完全饱和的碳链也可以含有双键(例如oleyl 基团),并且都是对称的;胆固醇有维持类脂排列有序化、保持脂双层膜刚度的性能。

目前已有的多肽型阳离子类脂结构种类很多。

例如以精胺或亚精胺用作极性头部的阳离子类脂,典型化合物有DOGS (dioctadecylamido gly cy l spermine )、DPPES (dipalm itoy l pho sphatidy l ethanolamido spermine)[5](如图1);以氨基酸为头部的阳离子类脂,例如以赖氨酸或精氨酸作为极性头部(如图2)[6];以多肽为极性头部的阳离子类脂,如图3为多肽Lys Lys Lys 、Peptoids 用作极性头部[6]。

DOGSDPPES图1 D OGS 和DPP ES的化学结构LysineArginine图2氨基酸为极性头部的阳离子类脂化学结构Peptide bosedgeminiPeptoids图3 多肽头部的阳离子类脂化学结构2 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的构建阳离子脂质体是用量最大、研究最广泛的非病毒载体,由阳离子类脂组成。

多肽型阳离子类脂可以单独形成脂质体,但是很多时候它们都和助类脂一起使用,如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磷脂酰胆碱(PC),这些中性磷脂起到稳定双层膜和降低阳性成分毒性的作用,同时提供阳性类脂的细胞渗透功能。

DOPE 是应用最广的中性磷脂(如图4),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中起到关键作用[7]。

H uang [8]报道了类脂聚合物单独存在时不能转染细胞,加入DOPE能克服解决这个问题。

图4 DOP E 的化学结构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薄膜法(thin film ,TF )、复乳法(doubleemulsion,DE)、逆相蒸发法(reverse phase evapo ration,REV)和冰冻熔融法(freeze thaw ing, FT)等,各种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毛孙忠[9]以包封率(encapsulatio n percentag e,EN)为观察指标,比较了TF、REV、DE和FT制备L 精氨酸脂质体时EN的变化,优化了最佳的制备条件。

之后又探讨了精氨酸脂质体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大鼠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壁结构重建的影响,为脂质体防治肺动脉高压提供了思路[10]。

3 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1982年,Folda[11]首次报道了利用氨基酸酯的氨解反应,使氨基酸在脂质体表面进行缩聚,得到表面为多肽的脂质体,但由于缩聚后亲水性降低,脂质体易沉淀。

1986年Neumann[12]先后合成了一系列氨基二羧酸化合物,形成脂质体后用缩水剂缩合,余下的另一羧基可作为亲水基团,得到稳定的多肽型脂质体,从此多肽型脂质体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 Brito[13]以赖氨酸为头部,与DTAB结合制备阳离子脂质体,优化了类脂与DT AB混合最佳摩尔比,在2<DTAB/12 Lys 12<4范围内,脂质体的尺寸在30~40nm,结构稳定,对细胞的转染效率高。

Koppelhus等[14]发现脂肪酸与阳离子多肽结合后能够提高PNA在细胞内的表达效率。

Obata[2]等成功合成了由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作为阳离子头部的类脂,并用于递送质粒DNA,结果表明赖氨酸或精氨酸作为阳离子头部的类脂基因表达效率高于传统的转基因试剂Lipo fectamine2000,基因表达效率与阳离子类脂头部有关: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而且,合成的阳离子类脂与Lipofectam ine 2000比较毒性要低得多。

Kim[15]人报道了一个含有一个天冬氨酸骨架和一个赖氨酸头部的阳离子类脂,它能高效的表达基因并且降低了细胞毒性,后来他们证实了谷氨酸骨架比天冬氨酸更有能力递送核酸[16]。

Carla[17]模仿核酸结合蛋白的结构特征,选择Lys T rp Lys三肽作为阳离子头部合成基因转运载体,这种多肽头部结合DN A的能力达到104M,并显示了很小的细胞毒性,提高了体外基因转运效率。

聚赖氨酸(po ly L lysine,PLL)是一种多肽类聚合物,单独使用PLL作为载体,易产生聚集,不稳定。

H arada[18]用嵌段聚乙二醇(PEG)共聚PLL阳离子与PEG嵌段共聚的聚天冬酸阴离子(PEG. polyaspartic acid)在溶液中自发形成稳定单分散的聚电解质复合物,该离子复合物可作为基因载体。

与PLL/DNA复合物相比,PLL b PEG/DNA复合物更稳定,也更易在细胞中溶解,同时可大大降低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提高基因的转染效率。

Shiba[19]将经PEG修饰的PLL用于体内基因转染实验,发现PEG/PLL复合物压缩DNA能形成稳定的壳 核状纳米粒子,当DN A与复合物的电荷比为12或14时,即使没有特异性的配体,PEG PLL/DNA 复合物也能有效地将DNA导入肝癌细胞。

精氨酸 甘氨酸 天冬氨酸(Arg Gly Asp,RGD)三肽是细胞粘附蛋白的识别位点,含有RGD序列的许多多肽都具有抗粘附性能,可抑制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粘附,加速肿瘤细胞脱附,阻止肿瘤细胞滞留,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