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史
一、夏(世袭制)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制度:公共权力
3.特点:(1).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公共权力制度。

(2).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二、商
1.时间:公元前1600年
2.制度:内服与外服
3.特点:(1).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3).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
1.时间:公元前1046年,定都镐京
2.分封制:(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同姓
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拱卫王室,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a.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还包括姻亲,功臣以及原来的
附属国等。

b.封国:燕、齐、鲁、卫、晋、宋等
c.被分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随从作战、镇守边疆、
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4).作用:a.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b.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序列
3.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
徒弟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
(4).作用:a.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b.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
和“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强化里以大宗为代表的
贵族特权地位
(5).特点:a.血缘关系与政治纽带相结合
b.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d.森严的社会等级关系
4.礼乐制(工具)
实质: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分封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3.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对权利的高度集中
5.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五、秦(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帝国)
(一)、中央集权制度
1.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a.皇权至上
b.“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内容:(1).皇帝制:a.由来: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
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
“始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
印称“玺”
b.内容: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A.内容:a.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b.九卿:中央政府中三公下的许多
重要官职
B.特点: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C.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保证皇权不至旁落;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君
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
决策失误
(3).地方(郡县制):a.内容:郡设郡守、郡尉、郡丞,每郡下设若干县,
县设县令、县尉、县
丞。

郡守和县令都由
皇帝直接任免。

b.作用:避免了因地方势力过大而出现的分裂局
面,有利于国家的统
一和稳定,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4).选官制:秦帝国考核官员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
员进行监督、视察,并将结果呈报皇帝;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
报当年政绩。

官员考核实行“殿”、“最”制,“最”者受奖赏,
“殿”者要受罚。

(5).法律制度: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
中央集权政治体治的工具轻罪重罚
3.影响: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
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政治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封建制度下的瓦解
思想文化: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六、皇权不断加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1.汉:中外朝制度“中朝”—决策班子
“外朝”—执行
2.隋唐(三省六部):a.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封驳审议
尚书省:负责实行(设六部)
b.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c.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
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二府三司):a.二府:中书门下:行政权
枢密院:军权
b.三司:度支、盐铁、户部(财证权)
4.元:废除三省,只设一省。

六部归于中书省
5.明: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为此设立殿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拼接较低,
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朱棣正式成立文渊阁,设立内阁)6.清(设军机处):a.原因: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b.特点:他们本身品阶不高,只能跪奏笔录,最初只能处理军务,
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
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既要政务,完全听命于皇帝,军
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c.作用:简化处理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办行政效率,是专制
主义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七、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

1.汉:郡国并行制(汉初汉高祖刘邦)—七国之乱(汉景帝)—推恩令(汉武帝)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引发了王国问题。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
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战
乱。

2.北宋:(1).背景:a.唐朝后期,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
国的分裂局面。

b.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并实现了相对统一。

(2).措施:收精兵:实现了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

削实权:废除节度使管辖地以外州郡的制度,规定州郡直属中央,
文革掌握地方行政,设通盘监察。

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控。

(3).影响:a.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格局分裂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

b.消极方面:但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又造成了国
家财政危机
八、选官制从重血缘到重才学
1.西周:“世卿世禄”制
2.战国:军功爵制
3.汉:察举制(自下而下)和征辟制(自上而下)
察举制: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之间也容易形成集团。

4.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选官标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弟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5.隋唐—明清:科举制标准:才学
(1).概括:隋文帝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人分设各种不同的科目推举人才,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2).评价:积极:为不具有士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机会,也促进了
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
素质人才。

消极: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九:监察与谏议
1.谏议:隋唐:门下省
北宋:谏院
2.监察:秦:御史大夫
汉:刺史
北宋:通判
明清:都察院,监察,御史
3.评价:积极:他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
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据测事物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消极: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十、对科举制的评价
1.积极:a.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b.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c.为历朝历代所沿
2.消极:a.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b.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c.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十一、明朝的内阁制
1.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
的内侍机构。

2.权限: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
皇帝的批红。

3.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