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史部分参考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

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货币进入成长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货币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货币单位已经分成等级。无论布币、刀币或是圜钱,都有等级之分。布帛中的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有大小两种,三孔布有“一两”、“十二朱”字样表明其价值,刀币中的即墨刀分大小两种,半圜(圜字去掉“口”)钱的半字表示的也是等级。

第二,各诸侯国政府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当时的刀、布、圜钱、蚁鼻钱大都加铸地名,说明货币是各地分散铸造的。其中布币区的分散性更加明显,刀币区比较集中一些,但赵刀比较分散,齐刀也是分别由几个城邑铸造。货币不是由诸侯国政府,而是由各城邑分散铸造,说明当时货币存在的状态、形制较为混乱。

第三,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和实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共同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称量货币铜、金、银,在商、西周时期,与贝及布帛、珠玉等实物货币同时流通,东周又与各种铸币,如刀、布、贝、圜钱同时行使。然而用于大额交易和上层社会的社会财富的转移让渡,称量货币,特别是金银则当仁不让了,平民百姓在这方面则难以问津。《管子.地数》说“刀布为下币,有囷窌”的说法,该是不错的。有些地名同时见于刀布上,甚至同时见于刀布和圜钱上。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商业特别发达的城市为了与不同货币体系的城邑开展贸易活动而铸造了不同的钱币。这种多元化的货币体系,不同货币同时并存的局面,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得以改变。

2、简述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币制改革,措施有二: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此前郡国所铸之钱一律销毁,并将铜材运交上官三林;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官三林铸造的五铢钱,非此不许使用。由于五铢钱铸造技术要求较高,私铸困难,盗铸之风很快得到遏止,三官钱在全国得以推广,币值得到稳定。意义: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中国货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它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开辟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新阶段。秦半两钱虽然为以后历代铜钱确立了一个式样,但是太重,不太适用。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重量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得以确立,大小适用,商民称便,是最为理想的古代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媒介。五铢这个重量也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3、王莽的货币制度有哪些失误

1.不顾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居摄二年,王莽第一次币制改革,下令更铸大钱,由于更造的钱币面值远远大于实值,掀起西汉最后一次盗铸高潮。废除黄金为币,实际上是没收,收归国有,不得继续流通,这破坏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致使“农商失业,食货俱废”。

2.不顾货币流通的客观需要,八年间四次进行币改,而且钱币的种类复杂繁多,只有小泉“货泉”是名实相符的,其余都是虚值,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敛财。违背货币发展由繁到简,由贱金属到贵金属,具有排他独占性等规律特性,倒行逆施,强行蛮干,阻碍了正常的货币交易流通。每次币改,都是以小换大,以轻换重,以铜换金,发行虚币,完全是在掠夺,使得小农和工商业者破产失业,物价在通货贬值的挤压下飞涨。

2.不顾历史发展的规律,一意孤行,一味的以严刑重罚来压制各方面反对的声音。

4、记述寺院经济与信用的互动关系

所谓寺院经济其实就是一种高利贷经济,寺院利用人们的一种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恩赐和施舍,大肆兼并,掠夺土地,强迫农民依附等手段,积聚了大量的人民财富,于是寺院将这

些财富用于向外界进行高利贷活动。在高利贷经济中,信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本金以及高额的利息归还必须以信用作为借款的必要前提。

5、为什么唐代中期以来,货币流通领域产生了钱荒的问题

钱荒产生的原因,从货币需求方面看,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商品交换规模、铜钱使用或区域扩大,以及人口增长引起货币需求的大幅增加。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引起铜钱大量外流,也减少了铜钱的数量。建中元年(780)杨炎实行两税法,规定以钱纳税,对铜钱的需求量骤然加大,也进一步加重了钱荒问题的严重性。另外,销毁铜钱、民间蓄积铜钱的情况很严重,也是招致和加重钱荒的重要因素。此外,某些自然损耗,如民间送终之含、江湖覆压之耗,对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唐朝来说,这种损耗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数量也十分客观。在货币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唐中叶以来的铸钱规模却趋于萎缩,导致货币供给不足。铸钱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铜料不足,而铜量不足则是因为中晚唐战乱不断,严重破坏了铜的生产;佛教盛行,寺院用铜数量不菲。当然,导致钱荒的根本原因还是唐代货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铜钱的使用量更为普遍,使铜钱相对短缺。两税法的实行则是直接原因。再加上富商大贾大量蓄钱、民间销毁铜钱牟利、自然损耗等因素,最终在两税法实行后酿成了以钱荒为表现形式的货币危机。

6、宋代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哪些经济原因促成的?

答:(1)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市场不但需要更多的货币,而且需要更轻便的货币。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市场容纳纸币的流通创造了条件。而铜钱和铁钱都是贱金属铸币,适合小额的商品交易,却难以满足大宗贸易的需求。在铜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货币金融流通领域。但由于白银价值昂贵,我国白银产量不是很多加上人们多用金银制造器皿或用于财富的贮藏,故进入货币流通的白银数量有限。在金银尚未取代铜钱、铁钱的情况下,纸币的产生遂呼之欲出。(2)宋代使用纸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防止铜钱的外流。自五代以来,中国形成许多货币区,不同的货币区用的钱也不同,而且禁止运钱出境,使用纸币可以起防止铜钱外流的作用。有许多区域使用笨重值小的铁钱,携带十分不便。(3)宋政府受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军事上的威胁和侵略。不得不供养庞大的军队,军费开支巨大,财政非常困难,经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

7、北宋交子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交子的产生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答:一、阶段交子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最初是自由发行时期,交子代替铁钱流通。这个阶段的交子是一种楮券,两面都有印记,有密码花押,朱墨间错。券上没有“交子”的字样,票面金额是临时填写的。当时的样式也大约不统一。

(2)在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或之前,由十六家富商主持。在大中祥符末,根据薛田的建议,政府接办。在第二阶段,交子由许多富商联合发行,其形制有所改进,用统一的纸张印造,有屋木人物的图案。至于密码、花押、图章等则保留了第一阶段的办法。券上仍然没有“交子”的字样,金额也是临时填写,不限多少,只要交付现钱就发给交子。可以随时兑现,但兑现时每贯收手续费30文。发行交子的富商称为交子铺或交子户,除成都外,各地还有分铺。每年的收获季节,是交子发行最多的时期。

(3)在仁宗天圣元年(1023),政府设置益州交子务,改由官办。官交子的形制和私交子的差不多,但券上的文字不一定相同,官交子可以规定流通的范围和兑钱的数目。券上还是不印“交子”的字样,金额也是临时填写,不过有一定的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