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计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士研究计划

李佩佩

一、论文题目是什么

《新媒体视阈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研究》

二、研究课题的动机以及背景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方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

在众多综艺节目依然在消费明星的热潮中,央视推出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收获高收视率,还多次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一度被打上“有意思,没意义”标签的综艺节目,在与文化“相遇”后,呈现出了不一样的亮点。

《叮咯咙咚呛》从第一季的大胆试水到第二季的逐渐成熟,一直坚持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第二季节目组秉持“传承经典,致敬匠心”的理念,从最初的准备到最后的收官,历时593天,传承弘扬了21种非遗文化,先后走访陕西、江苏、安徽、湖北和北京五大文化圣地,前往到20个非遗的发源地或发祥地,共有24位中外明星加入到传承人联盟当中,147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登上《叮咯咙咚呛》的舞台,匠心打造64首全新创编的原创作品,给予非遗文化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在最后的收官夜中,张凯丽、韩磊、黄绮珊、平安、萨顶顶、尚雯婕、郝歌等众明星携传承人回归舞台,通过全新创编的歌曲和张力十足的表演再一次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展示给观众,见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潜力。

如何做好“文化”与“娱乐”的叠加和平衡?《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

坦言:“我们强化了娱乐性的设计,释放了主持人活跃现场的能力,趣味编组

了多样化的题目,鼓励选手与主持人互动,调动了嘉宾的状态,后期更是强

调保留了现场真实的快乐,并通过花字强化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把内在的文

化担当转化为更轻松的外在形式,让大家在快乐中获取营养。”

而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看来,《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华经典诗词为抓手,配以生动的竞赛样态,调动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全民参与”和“文化普及”成为这一类文化节目的重要特征。

在媒体竞争加剧、新媒体抢占市场份额的今天,电视文化节目的新探索———通过“坚守内涵”与“创新表达”,实现“存旧”与“立新”,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意源泉,释放文化正能量绝非坦途。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固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都必须经过多重现实标准的重新考量。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征程中,电视文化节目采取“存旧立新”的方式完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再创造,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文化电视节目的研究多集中在从业务角度分析其生存境况和发展策略。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定义:李建军、相德蕊在《电视文化节目的营销策略》指出:文化类的电视节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看,所有电视节目都属于文化方面的节目,因为电视本身就在文化里面。从狭义角度看,指的是那些与娱乐类节目相对的,充分利用电视传播手段,以文学、艺术、生态环境等文化形态以及各种文化现象为背景,以关注社会进步、探讨人文理念,把脉人间万象、传播现代思想,继承历史文明、挖掘优秀传统,追踪时尚动态、探究生存方式,开拓宏观视野、提高素养意识为内容,既有丰富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形式题材多样的严肃节目。本文所指的电视文化节目正是这种狭义的电视文化节目。

2、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生存境况:

3、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

四、课题的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地梳理国内外著作文本中文化节目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及其所具有的重要影响。

第二阶段:收集关于目前中国电视市场上的文化节目的数据,采集样本,

制作并发放问卷。(前两个阶段预计可以在第一年完成)

第三阶段:分别具体地探讨各种类型的纯文化节目的生存困境及表现。(第

三阶段预计可以在第二年完成)

第四阶段:结合传播学、新闻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知识,针对性的提

出创新对策。(第四阶段预计可以在第三年完成)

第五阶段: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初步确定论文课题的思路和写作结构。

第六阶段:课题获得论证通过后,开始论文的写作。(最后两个阶段预计

可以在第四年完成)

五、主要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中将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定义为“通过将信息内容分类,以便测度某些变量的途径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1而艾尔·巴比在《社会研究方法》中表示,内容分析法特别适用于传播媒介方面的研究,并回答传播媒介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谁说了什么、对谁说、为什么说、如何说、以及产生了什么影响?”2这个最早见于18世纪的《锡安歌集》之争,随着19世纪美国报业崛起,广泛用于传播领域,至今已经历经一百多年的古老的研究方法,由于其可操作性强和适用面广的特点,一直让众多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掘着该方法在传播和社会研究中可以发挥的巨大作用和潜力。

默顿曾在1983年提出了一个内容分析的目标模式,卜卫将这一模式扩展如下图所示:

图1 内容分析目标模式3

推论传播者态度 1.描述内容倾向推论传播效果

2.描绘内容趋势

1【美】E·M·罗杰斯. 殷晓蓉译. 传播学史[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223.

2【美】艾尔·巴比. 邱泽奇译. 社会研究方法[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306.

3卜卫. 媒介与性别[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5-36.

3.比较不同样本的内容特征

这一模式表明,内容分析不是孤立的分析,它与社会现实、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表面上看,内容分析的目标是揭示传播内容的倾向、特征或趋势。但实际上,研究者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现实去做分析,或为分析而分析。当研究者决定对何种媒介、何种内容进行分析时,都暗含着一些假设,如:媒介暴力内容太多了,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会产生不良影响;媒介中存在着对少数民族的歧视,需要引起社会的注意;每条新闻播出时间太长了应该改正等等。研究者会以某种社会价值观来观察媒介内容,并试图得出关于社会现实、传播者和传播效果的结论,而内容分析则为研究者提供了这样的分析工具。

本文以媒介最具特色的传播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期许对架构于传播社会学方面的研究问题获得相应的解答,符合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并凸显了其运用于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借用内容分析法对总结传播媒介及其内容反映出的传媒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有很大的研究帮助。

六、预期要达到的效果

《新媒体视阈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研究》的研究预期能够:1、丰富

应用传播学理论;2、可为电视台等相关部门开展更加有效的电视节目互动传

播提供指导;3、为各级党政机关主管宣传、文化的部门组织策划国学播活动

提供参考。

七、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爱凤.2013-2014年国内原创电视文化节目建构的多元认同[J].现代传播,2014(8).

[2] 杨阳.寻道优术为业—从《汉字英雄》看电视文化节目的坚守和探索[J].现代传播,2014(2).

[3] 王昭钧.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5.

[4] 王丽君.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互动传播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