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选择题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 科技水平B.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C. 资源状况D.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2、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是〔〕A.导农业生产的开展B. 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C. 限制消费水平的提高D.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3、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A. 人口素质B.人口增长状况C. 人口数量D.人口开展状况4. 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A. 资源数量B.科技开展水平C. 人口的消费水平D.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5.以下因素中 , 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有 ()①人口的消费水平②资源和科技开展水平③社会政治制度④婚姻、生育观念A. ①②B. ②③C.③④D.①④6.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 ()A. 比现在小得多B. 比现在大得多C.与现在相当D.无法比拟XX提出到2021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 1 500万以内,应该说 , 这“ 1 500 万〞是让XX人“活得舒服〞的指标。

据此答复7-8 题:7.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让XX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人口容量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准确数值的“虚数〞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开展水平成反比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8.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 , XX应 ()①超出本地区X围索取资源 , 开展生产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③尊重人地协调开展的客观规律④加快人口的增长, 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A. ①②B. ②③C.③④D. ①④读“最正确人口规模示意图〞,答复9-10题:9. 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 P 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 P'为环境承载力③ P' 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 P为环境承载力A. 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10. 图示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正确人口规模时 , 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正确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 ①③B.①④C.②③D. ③④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 答复 11-12 题 :11.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12.A. Ⅰ、Ⅱ、ⅢB. 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开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

高一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

高一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

高一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正确的是()A.自然环境的变化B.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C.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D.由于身体疾病的原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及政治因素等方面份影响,而身体疾病对人口迁移影响不大。

2.下列关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说法是错误的()A.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东移B.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C.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D.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南部和西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由于19世纪中期的南北战争,人们出于逃离战乱的目的,造成人口大规模的西移。

3.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为 ( )A.由农村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答案】B【解析】略4.考察的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________( )A.越大B.越小C.不变D.不确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对于全球范围而言,人口迁移对全球人口数量的变动没有影响。

考查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5.造成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区人口大量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人们被迫迁往他区B.战争频繁,社会不稳定,人们为生存被迫迁移C.经济发展,收入增多,人们有条件外出旅游D.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人们想法外出打工谋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科索沃战争导致大量人口外迁。

6.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2003年开始通航发电,预计2009年全部竣工。

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时,库区移民人口将突破113万。

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1】影响库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原因B.交通发展C.国家政策D.文化传统【答案】C【解析】影响三峡库区的人口迁移,属于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

地理人教教材习题点拨 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地理人教教材习题点拨 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材习题点拨
“活动”Ⅰ
1.提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2.参考答案如下表所示:
观点一: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匈牙利等国的自然增长率已降至0以下,这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增减的影响已经很小,其人口数量的增减主要取决于人口迁移。

观点二:有些欧美国家的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劳动力缺乏,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这些国家来说,人口的自由迁移是实现人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的前提条件.
观点三:人口迁移的发生,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迁移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人口迁移还可以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迁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活动"Ⅱ
1.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有:宗教;国土辽阔、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较优越;人口数量较少、人口密度低;经济发达、
个人需求等。

2.导致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因素有:战争、自然灾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新资源地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环境质量的改善等.
3.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有大量新兴工业和新资源而成为“阳光地带”,吸引了大批移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练习题—人口的空间变化(内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练习题—人口的空间变化(内附答案)

同步练习—人口的空间变化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B.政治因素C.婚姻家庭因素D.社会经济因素2、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3、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4、有关我国民工流动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从山区流向平原②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③从农村流入城镇④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⑤主要迁出人口是青少年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下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

读图,回答下列2题。

5、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国际人口迁移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人口主要由乙、丙两地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6、引起上述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

据此回答下列3题7、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8、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河南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9、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D.甲地优美的环境美国地理学家齐林斯基1971年把人口迁移与现代化联系起来,阐述了人口迁移转折的理论,即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早期开拓式的人口迁移逐步让位于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最终城市间的人口迁移将取代开拓式的或城乡间的人口迁移。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区际联系越紧密,城市经济越发达,城市之间的人口移动越频繁。

人口的空间变化 经典习题(含详解)

人口的空间变化 经典习题(含详解)

人口的空间变化经典习题基础巩固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经济及发展条件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部分城镇出现人口持续减少的问题(称为人口收缩)。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出现人口收缩现象最明显的城市是()A.钢铁工业城市B.季节性强的旅游城市C.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D.资源枯竭型城市2.近年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出现“劳动力回流”、“逃离北上广”等新人口迁移现象,对这种新迁移现象影响最小的是()A.大城市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B.大城市房价和房租高,生活成本上升C.大城市高收入群体追求更舒适的生活D.乡镇基础设施改善,就业机会增多【答案】1.D 2.C【解析】1.随着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枯竭,城市发展失去了动力,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引发人口外流,是城市人口持续减少;而钢铁工业城市、季节性强的旅游城市和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不会出现人口持续减少状况。

所以D符合题意。

2.近年来,随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城市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民工在大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加上大城市房价和房租高,生活成本上升,大城市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减弱;随着农村乡镇基础设施改善,就业机会增多,是导致我国东南沿海出现“劳动力回流”、“逃离北上广”的原因;而大城市高收入群体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不是导致人口由城市回流到农村的原因。

所以C符合题意。

杭州市常住人口在2010年末达870万,到2018年末增加至980.6万。

下表为2011-2018年杭州人口净增长数量(Q)简表。

完成下列各题。

3.从2010年至今,杭州市常住人口数量变化()A.逼近了人口容量的警戒线B.加剧了当地城市化发展压力C.延缓了当地人口老龄化程度D.引发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4.杭州净增人口在2015年后发生明显变化,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经济B.人才政策C.开放二孩政策D.文化教育【答案】3.C 4.D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

高考地理复习人口的空间变化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复习人口的空间变化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复习人口的空间变化专题练习(含答案)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

整理了人口的空间变化专题练习,请考生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读下图,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目前,有关甲、乙、丙三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经济原因B.属于国内人口迁移,政治原因C.甲地主要迁往乙、丙两地,经济原因D.甲地主要迁往乙、丙两地,政治原因【答案】 C【解析】首先要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出甲是四川、乙是上海、丙是广东。

其次要清楚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下表为新疆和浙江在两个时段的人口迁移变化(迁移率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

据此完成2~3题。

迁移率~~新疆迁出率 1.4% 1.3% 迁入率 6.9% 4.2% 浙江迁出率 2.1% 2.5% 迁入率 6.1% 16.2% 2.影响~新疆和浙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资源开发工业化B.婚姻家庭文化教育C.生态改善工业化D.资源开发文化教育3.浙江省人口迁移变化对该区域产生的影响是()A.加快耕地资源开发B.加快人口老龄化C.加快环境质量改善D.加快城市化进程【答案】 2.A 3.D【解析】第2题,新疆资源丰富,浙江工业发达,这是影响新疆和浙江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第3题,迁入浙江的人口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促进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同时降低老龄化程度,加重环境压力。

读我国某市迁入人口金字塔图和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4~5题。

4.以下关于该市迁入人口的正确叙述是()A.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会产生婚育方面的社会问题B.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C.该市因人口迁入而改变了就业结构D.迁入人口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这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5.人口迁入对该市的负面影响可能有()①减轻了该市的就业压力②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③加剧了该市的环境问题④加大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 4.A 5.D【解析】第4题,从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构成图分析,该市迁入人口中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并且女性人口多于男性,可以判断该市人口迁入受经济因素(就业)影响,随着青壮年女性增多,随之会出现婚育率上升的问题。

人口空间变化复习练习题包括答案

人口空间变化复习练习题包括答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人口迁移是指()A.人口地理地址永久或长远地变化B.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C.超越行政区界线的人口空间搬动D.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搬动,永久性或长远地改变该人口居住地2.近来几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D.高等院校迁居,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3.相关人口迁移的看法理解,正确说法是()A.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搬动,均称为人口迁移C.参加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D.空间搬动距离在100 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围4.以下地区在国际人口迁移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A .亚洲B .拉丁美洲C.欧洲 D.大洋洲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6.第二次世界大战今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加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⑤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A .①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渐渐增强的是()A.自然环境因素B.政治因素C.婚姻家庭因素D.社会经济因素8.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种类是()A .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以下列图为人口迁移表示。

据此回答9-11 题人口迁入乙地人口迁出甲地9.若此图表示“二战”后辈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A .从北美迁往拉美B .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 D .从欧洲迁往非洲()10.若该图表示近来几年我公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A .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河南C.从头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11.以下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A.乙地较高的薪水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D.甲地优美的环境读教材 p9 图 1.8 1949 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回答12~15 题12.相关我公民工流动特点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①从山区流向平原②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③从农村流入城镇④从干旱地区流向湿润地区⑤农业发达地区流向工商业发达地区A .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13.陪同我国西部大开发,部分人口有自东向西的迁移趋势,相关这种迁移原因和方式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由国土整改而引起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B.由城市化而引起的自觉的人口迁移C.由国土整改引起自觉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化而引起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14.相关我国“民工潮”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方向大体是由经济发达的沿海流向经济落后的内地B.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农村节余劳动人口支援城市建设C.和三峡库区的移民性质相同D.对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改进都有积极作用15.我国“民工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人口数量太多,无法部署B.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C.我国的政策激励民工进城打工D.农民主动参加市场经济建设二、综合题:17.读以下列图,回答以下问题。

高中地理专项复习第7章 第2讲《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专项复习第7章 第2讲《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附答案

训练(二十一)人口的空间变化一、选择题读我国不同时期部分省(区、市)人口迁移率分布图(人口迁移率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平均人口数之比)。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2005~2010年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江西迁出率最高B.安徽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广东人口迁入量比天津大D.福建人口迁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两图显示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是()A.人口迁移总量减少B.人口迁入重心北移C.环渤海地区人口迁入量减少D.珠三角地区始终是人口迁入量最大的地区1.C 2.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2010年安徽迁出率最高,所以A错误;安徽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所以B错误;广东人口迁入量比天津大,所以C正确;福建人口迁入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D错误。

第2题,通过对比两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迁移总量增加,所以A错误;环渤海地区人口迁入量增加,所以C错误;从图中无法确定珠三角地区是否始终是人口迁入量最大的地区,所以D错误;由图可知,人口迁入重心北移,所以B正确。

](2020·山东日照一模)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人口迁出和迁入省份的“推力”和“拉力”;二是人口迁出省份的迁移能力,包括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三是迁移成本。

其中交通成本与迁移距离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2010~203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及预测。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山东省2010年迁移人口规模不足百万B.2010~203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速度放缓C.2020年和2025年的人口迁移规模相差最小D.2010~2030年上海人口迁移规模超过2 000万4.该时期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规模的变化是由于()A.交通条件改善,迁移成本降低B.人口出生率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增多C.区域差距缩小,乡村推力减小D.教育事业发展,人口受教育年限延长3.B 4.C[第3题,根据图中分阶段迁移人口规模的五条曲线可知,山东省2010年迁移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因此A错误;2010~2030年五条曲线的数值呈现下降趋势。

高考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读以下图,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域,目前,有关甲、乙、丙三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及缘由,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经济缘由B.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政治缘由C.甲地主要迁往乙、丙两地,经济缘由D.甲地主要迁往乙、丙两地,政治缘由【答案】 C【解析】首先要依据图中经纬度判别出甲是四川、乙是上海、丙是广东。

其主要清楚目先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要素是经济要素,是从欠兴旺地域向兴旺地域迁移。

下表为新疆和浙江在两个时段的人口迁移变化(迁移率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

据此完成2~3题。

迁移率 2021年~2021年 2021年~2021年新疆迁出率1.4% 1.3% 迁入率 6.9% 4.2% 浙江迁出率 2.1% 2.5% 迁入率 6.1% 16.2% 2.影响2021年~2021年新疆和浙江人口迁移的主要要素区分是()A.资源开发工业化B.婚姻家庭文明教育C.生态改善工业化D.资源开发文明教育3.浙江省人口迁移变化对该区域发生的影响是()A.加快耕地资源开发B.加快人口老龄化C.加快环境质量改善D.加快城市化进程【答案】 2.A 3.D【解析】第2题,新疆资源丰厚,浙江工业兴旺,这是影响新疆和浙江人口迁入的主要缘由。

第3题,迁入浙江的人口主要从事工业、修建业、效劳业等行业,促进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同时降低老龄化水平,减轻环境压力。

读我国某市2021年迁入人口金字塔图和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4~5题。

4.以下关于该市迁入人口的正确表达是()A.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能够会发生婚育方面的社会效果B.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要素的影响C.该市因人口迁入而改动了失业结构D.迁入人口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这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5.人口迁入对该市的负面影响能够有()①减轻了该市的失业压力②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开展③加剧了该市的环境效果④加大了该市基础设备的压力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 4.A 5.D【解析】第4题,从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构成图剖析,2021年该市迁入人口中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并且女性人口多于男性,可以判别该市人口迁入受经济要素(失业)影响,随着青壮年女性增多,随之会出现婚育率上升的效果。

高一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

高一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

高一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试题1.关于人口的迁移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方式B.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范围内发生改变C.人口迁移指的是国内人口迁移D.到外地旅游也是人口迁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由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共同影响,人口迁移必须跨越一定的界线,可以有国际迁移,也可以为国内迁移,到外地旅游不是定居地的变更,故属于人口迁移,故选B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A.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B.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C.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D.拉丁美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地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二战后,影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故拉丁美洲成为人口净迁出地区。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正确的是()A.自然环境的变化B.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C.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D.由于身体疾病的原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及政治因素等方面份影响,而身体疾病对人口迁移影响不大。

4.关于我国古代人口迁移说法正确的是()A.夏朝到周朝我国的人口重心均分布在黄土高原B.东汉末年,南方的居民开始陆续北迁C.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2/3左右D.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争不断发生,人口数量减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导致北方居民大量南迁。

5.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________,而且频率________()A.增加,减慢B.增加,加快C.减慢,减慢D.减慢,加快【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近年来由于政策的允许和经济等原因,人口迁移的数量在增加,频率在加快。

6.考察的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________( )A.越大B.越小C.不变D.不确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及答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及答案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根底题组以下图为“2005—2021年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人口迁移量图〞。

读图,答复下面两题。

1.图中( )2.图中( )引力模型方法认为人口迁移与迁出地、迁入地人口规模正相关,与两地之间的距离负相关。

完成下面两题。

3.(2021湖北黄冈9月质量检测)根据引力模型方法,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是( )A.湖南→广东B.湖南→北京C.内蒙古→广东D.内蒙古→北京4.(2021湖北黄冈9月质量检测)有人戏言“黑龙江省三亚市〞,这从侧面说明了海南省三亚市迁入了大量黑龙江人,这与引力模型方法并不一致。

该案例表达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以下图为目前迁入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

读图答复下面两题。

5.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有( )①应届高校毕业生②投夫(妻)者③购房者④特殊人才⑤投父母者⑥投子女者⑦郊县农民A.①③⑦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⑦6.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提升题组以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21年人口变化状况。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1990—2021年期间,以下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A.①B.②C.③D.④8.人口数量变化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2021年2月7日(正月初八)至2月18日(正月十九),杭州市某区共登记流动人口21 285人,同比去年增加2 741人,上升14.78%,该区流动人口数量和增长较往年有所提升。

下表为该区2021年节后局部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汇总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户籍地性别年龄外地本地男女16—45岁46—59岁60岁及以上312人70人262人120人330人48人4人技能就业文化程度有无有工作无工作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90人292人300人82人94人187人80人21人9.(2021山西高考考前测试)该区节后流动人口的特点是( )B.以返城、返乡目的为主10.(2021山西高考考前测试)导致该区节后流动人口比往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1.(2021山西高考考前测试)节后流动人口的变化对该区带来的影响是( )D.缓解“民工荒〞问题12.结合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人口的空间变化 练习题

人口的空间变化 练习题

《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一、选择题(共7小题,35分)1、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的发展B. 东南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C. 我国农村的人口密度过大D.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足2、20世纪80—90年代,温州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

2010年温州市总人口比2000年增长了20.69%,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84%),主要原因是()A. 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高B. 人口死亡率远低于全国C. 人口出生率远高于全国D. 青壮年人口大量迁入3、1982年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社会文化因素B. 政治因素C. 生态环境因素D. 经济因素4、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A. 从北美迁往拉美B. 从亚洲迁往拉美C. 从非洲迁往西亚D. 从欧洲迁往非洲5、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美国参展人员到上海参加世博会并游览黄浦江B.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中,中国国际救援小组前去救援C. 2010年山东学生王致虹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到学习D. 2012年3月广东省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6、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正确叙述是()A.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B. 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C. 流动人口的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D. 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北方到南方7、下列人口迁移现象中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的是()A. 图瓦卢举国移民到新西兰B. 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C. 美国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D. 国家组织东部城市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1234567二、综合题(共2小题,15分)8、(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20世纪50—70年代,我国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缺乏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机制、就业环境不景气等原因,东北地区每年净流出200万人。

高中地理二练习:.2人口的空间变化

高中地理二练习:.2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基础巩固1以下是在京沪高铁上四位旅客的谈话,判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甲说:“我此次是去上海参观世博园。

”B.乙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现去学校报到.”C.丙说:“我到上海为公司洽谈业务。

"D。

丁说:“我到上海采购。

"解析:人口迁移是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性变更的人口移动形式。

甲、丙、丁分别去上海旅游、出差、购物,居住地并没有长期或永久变更,不属于人口迁移。

乙去上海上大学,居住地发生了长期变更,属于人口迁移。

答案:B读图,完成第2~4题。

2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A.从北美迁往拉丁美洲B.从亚洲迁往拉丁美洲C。

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亚洲3若此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甲、乙可能分别表示()A.四川、广东B。

湖北、重庆C。

河北、山东 D.新疆、甘肃4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是()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

甲地良好的教育条件D。

甲地优美的环境解析:第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迁往发达国家或地区。

西亚、北非的石油输出国因为资源开发,也招募了大量外籍工人.第3题,当前,我国人口主要从内陆迁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湖北、重庆均位于中西部地区,河北、山东均位于沿海地区,相互之间人口迁移量不大。

新疆因为资源开发,人口迁入较多。

第4题,迁入地良好的教育条件、优美的环境会吸引人口迁入。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迁移的进行.答案:2.C 3.A 4.A5人口的迁移造成的影响有()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③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A.①②B。

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利于环境保护,同时有利于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弥补了迁入地劳动力的不足,也加大了迁入地的环境压力。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带答案和详细解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带答案和详细解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当堂检测一、选择题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由城市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城市D.由农村到农村2.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3.有关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始社会的人口“流浪”迁移,是由于他们的生存直接受到环境的制约B.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相对不足而引起的C.工业社会的机器大生产,人口大量从农村迁入城市D.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大致是相同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农业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土地资源,工业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为矿产资源、就业机会等。

下图为“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4.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5.如果乙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受自然增长率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B.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C.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D.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少下图表示1978--2008年期间,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甲曲线所代表的城市A.经济发展缓慢B.因农业发达吸引迁入人口C.2008年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D.劳动力日趋紧缺,人口老龄化诶去严重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城市非机械原因引起的儿童增长率在下降B.乙城市人口迁出的数量远大于人口迁入的数量C.甲城市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原来越小D.丁城市越来越高的自然增长率降低了对外来人口的吸引能力下图为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 23~24 题。
ir being are A.生产力水平
B.社会体制
the C.资源(土地、水等)
D.科技水平
in 有些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期为
ings 0.02~0.03 人 km2,农业时期为 40 人/km2,工业时期为 160 人/km2。据此回答
od 3、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
()
go A.人口素质
B.人口增长状况
re C.人口数量
D.人口发展状况
a 4.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g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in 5.下列因素中,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有( )
e ①人口的消费水平 ②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 ③社会政治制度 ④婚姻、生育观念
g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are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g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in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be 35.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 )
ir A.Ⅰ Ⅱ Ⅲ
ing and S 一、选择题
人口的合理容量
th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me A.科技水平
B.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状况
D.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so 2、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是
()
for A. 导农业生产的发展 B.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C. 限制消费水平的提高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D.1915 年~1967 年的美国人口增长速度比 1967 年~2006 年快
28.下列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的是( )。
A.资源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 D.消费水平
29.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C.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为欧洲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人口容量
s 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ing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th 8.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应( )
ll ①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
A.P 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D.P 为环境承载力
32.图中反映了(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正相关关系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负相关关系
C.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正相关
D.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th 20~21 题。
All 20.该资料反映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nd 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a 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time 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2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t a ①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估计的现实意义不大 ② y one thing a 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ing and S 日本以不足 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 17%的世界财富。结合 th 所学知识,完成 18~19 题。 me 18.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
so ①资源丰富 ②科技发展水平高 ③对外开放程度高④生活消费水平高 for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d 19.下图为“人口适度曲线图”,当日本处于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 goo 增加的关键因素( )
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 25~26 题。
g and S 预测 2050 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 14~15 亿
thin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 15~16 亿
e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 15.1 亿或
m 数量
16.6 亿
so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 r 约 8~9 亿
23.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 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 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4.图中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③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
B.Ⅱ Ⅰ Ⅲ
e C.Ⅲ Ⅱ Ⅰ
D.Ⅰ Ⅲ Ⅱ
in th 二、填空题
s 1、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g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
的人口数量。
in 环境人口容量:在可预见的
,利用 及 、智力和
等条件,
th 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
ll 人口数量。
A 2、制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③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 估计值基本相同 ④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的 基础之上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2.21 世纪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用 a 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 b 表示)、中国 的环境人口容量(用 c 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b<c B.c<b<a C.b<a<c D.a<c<b
b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ir 6.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 )
e A.比现在小得多
B.比现在大得多
C.与现在相当
D.无法比较
th 广州提出到 2020 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 1 500 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 万”是让广州人
“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 7-8 题:
in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3.右图为不同人口 增长方式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口规模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唯一指标 B.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 C.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方式属于甲方式 D.乙方式不会出现人口问题
thing and S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 34~35 题。
ood for some 34.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 11-12 题:
11.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12.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 20 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 1 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 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 133 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 533 万公顷。
(1)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
,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 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图中 A 因素表示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图中 B 因素表示
;该因素的发展与变化,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利用
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
的变化。
(3)图中 C 因素表示人口的
,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 C 因素
并不相同,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影响。
D.世界人口稀疏地区有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沙漠地区、高山和
高原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30.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
B.开发历史长
C.气候条件优越
D.资源丰富
读右边“最佳人口规模叙述,正确的是( )
口数量
fo 25.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od A.约 15~16 亿 B.15.1 亿或 16.6 亿
go C.约 8~9 亿 D.约 14~15 亿
re 26.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g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d 世界的人口问题:人口的过快增长所引发资源短缺和环境
n恶化
a 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必要性 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现今人均消费少,随着人们生
e 活水平的提高,消耗的资源数量将增大
tim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少,但人口生活水平较高,消耗的资 t a 源总量很大
g a 三、综合题 y one thin 1.读“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下列问题:
A 量的权利 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 9-10 题:
an 9.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time ①P 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