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火问题基础知识
热处理回火教程
热处理回火教程1 概述热处理是材料加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热处理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来改变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改善材料的耐用性、强度和韧性等性能。
其中,回火是热处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材料硬度和增强韧性。
2 回火的基本原理回火是将已经淬火的材料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再加热,使其达到完全回火状态。
回火时,材料中原有的残余应力会逐渐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回火温度较低,硬度也会随之降低,同时材料的延展性和韧性会得到提高。
3 回火温度的选择回火温度的选择与具体的材料和工艺要求有关。
一般来说,回火温度在500℃-720℃之间选择,常用的是550℃、620℃和680℃等几个标准温度。
选择回火温度的关键是不要让其过高或过低,否则都会降低材料的性能。
4 回火工艺步骤回火工艺步骤主要包括:设备准备、预取样、淬火、洗料、回火、冷却和检验等。
首先,准备好热处理设备和热处理介质(通常使用水或油),将待处理的材料加热至淬火温度(即材料的沿颗粒晶界高温区达到980℃以上),浸泡时间随材料厚度而有所不同,最后将其冷却到室温。
然后,进行洗料处理,将已经淬火的材料放入浓盐酸中,进行酸性洗涤,将表面氧化物和氖化物等清除干净,以减少表面应力和氧化层的影响。
接下来,进行回火处理。
将加热炉温度调至预定回火温度,并将材料放入加热炉中,并保持一定时间,这个过程成为“回火时间”。
回火时间根据材料的厚度和特性等来调整,常用的时间为1-2小时。
随后,进行冷却处理。
回火后的材料需要进行温度慢降、冷却到室温,这个过程称为冷却时间。
冷却时间通常跟随材料厚度而来。
最后,对材料进行检验。
回火后的材料需要进行对比试验,以确保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硬度试验、金相检测、机械性能试验和化学成份分析等。
5 注意事项在进行回火热处理时,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1.保持一定的淬火速度和温度;2.洗料时注意浓度和时间;3.回火温度选择需要准确,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材料性能;4.回火时间和冷却时间需要根据材料情况进行调整;5.材料在进行热处理过程中需要防止氧化损伤。
回火工艺基础知识大全
1.回火的定义与目的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一定方式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淬火后紧接着进行的一种操作,通常也是工件进行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因而把淬火和回火的联合工艺称为最终热处理。
钢件在淬火状态下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组织特征根据钢件尺寸、加热温度、时间、转变特征及利用的冷却方式,钢件淬火后的组织主要由马氏体或马氏体+残余奧氏体组成,此外,还可能存在一些未溶碳化物。
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在室温下都处于亚稳定状态,它们都有向铁衆体加渗碳体的稳定状态转化的趋势。
(2)硬度特征由碳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通过硬度表示出来,它随过饱和度(即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
淬火组织硬度、强度高,塑性、韧性低。
(3)应力特征包括微观应力和宏现应力,前者与碳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有关,尤其是与髙碳马氏体达到最大值有关,说明淬火时马氏体处于紧张受力状态之中;后者是由于淬火时横截面上形成的温差而产生的,工件表面或心部所处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有拉应力或压应力,在工件内部保持平衡。
如不及时消除淬火钢件的内应力,会引起零件的进一步变形乃至开裂。
综上所述,淬火工件虽有髙硬度与髙强度,但跪性大,组织不稳定,且存在较大的淬火内应力,因此必须经过回火处理才能使用。
一般来说,回火工艺是钢件淬火后必不可少的后续工艺,它也是热处理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它賦予工件最后所需要的性能。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它的主要目的为:(1)合理地调整钢的硬度和强度,提高钢的韧性,使工件满足使用要求;(2)稳定组织,使工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稳定工件的形状与尺寸;(3) 降低或消除工件的淬火内应力,以减少工件的变形,并防止开裂。
2.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淬火钢件回火时,按回火温度的髙低和组织转变的特征,可将钢的回火过程分为以下5个阶段。
(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马氏体是C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C原子分布在体心立方的扁八面体间隙之中,造成了很大的弹性畸变,因此升高了马氏体的能量,使之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回火现象处理方法
如何预防乙炔气割枪回火回火是气割作业时最容易发生的事故类型之一,是火焰进入气割枪嘴内逆向燃烧的现象,特征是火焰突然熄灭,枪嘴内发生急速的“嘶嘶”声,在气割过程中,如操作不当很可能发生回火事故,轻则损坏设备工具,重则发生爆炸,严重威胁到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回火事故存在很大的隐蔽性,对发生回火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
一、乙炔枪回火回火有逆火和回烧两种形式:逆火是火焰向割嘴孔逆行,并且瞬时自行熄灭,同时伴有爆鸣声。
回烧是火焰向割嘴逆行,并且向混合室和可燃气体管路燃烧,这种回火可能烧毁割枪和管路。
二、形成原因1、割嘴过分接近加热点或气割点,如用割嘴清除熔杂等做法,会造成割嘴附近的压力过大,使混合气体难以排出,喷射速度变慢;2、割嘴过热,混合其他膨胀,如割嘴温度超过400度,一部分混合气体来不及喷出就在割嘴内部燃烧,并发出啪啪的爆炸声;3、割嘴被金属飞溅溶化物赌塞,使割枪内混合其他难以排出就在割枪内燃烧爆炸;4、乙炔气压过小,供气压力减小,软管受压、弯折或破损漏气,氧气压力过大容易进入乙炔系统,在熄火的瞬间,往往因氧气或空气进入割枪乙炔管引起爆炸;5、割枪阀门不严或其他内部结构损坏,造成氧气倒回乙炔管道,形成可燃的混合气体,点火时即发生回火爆炸,这种情况危险性最大。
很危险的。
三、割枪的正确使用方法1、使用前检查一般割枪为射吸式结构,正常使用时,氧气由射吸喷嘴喷出,进入气体混合腔,在射吸作用下吸入乙炔气并与其混合,混合气体经混合管流出。
在割枪使用前,需检查供气是否正常、本体是否漏气、喷嘴是否堵塞,特别要对射吸性能进行检查确认。
检查射吸性能的方法是,卸下软管,接通氧气,打开氧气阀和乙炔阀,用手指接近乙炔进气口,应感到有明显的吸力。
射吸喷嘴脱落或射吸喷嘴与氧供气管连接处有间隙(割枪摔落或敲击物件后容易引起这样的缺陷)都会破坏射吸性能,致使压力较高的氧气进入乙炔气路,因此,一定要保证割枪内的射吸结构完好。
爆炸回火的原理
爆炸回火的原理当一件物体爆炸时,常常会伴随着较高的温度和压力,这会造成周围物体以及引发爆炸的物质本身的剧烈燃烧。
在一些情况下,物质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进一步增大了爆炸的威力。
而在爆炸过程中,由于物质的高温和高压,有时会发生燃烧失控的情况,导致所谓的“回火”。
回火是指在物质爆炸后,由于周围环境的作用或者由于物质内部自身的条件,部分或全部产生再次燃烧的现象。
这种再次燃烧往往难以控制,并可能引发更加剧烈的爆炸。
回火的原理涉及到燃烧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首先,回火现象与燃烧反应的动力学有直接关系。
燃烧反应通常由氧化和还原两种反应组成,这些反应的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反应物或产物的扩散等。
在爆炸过程中,这些因素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化,导致燃烧反应的速率发生变化。
而当反应呈现非常快的速率时,就会产生爆炸,同时对周围环境造成湍流和阻力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一旦反应的速率减慢,就可能出现回火现象。
其次,回火还受到燃烧反应的热力学规律的影响。
燃烧反应的热力学规律与反应物和产物的热力学性质密切相关。
热力学规律通常用于描述热量和温度的关系,以及热能如何转移和转化。
在爆炸过程中,由于反应的放热作用,燃烧反应可能引起剧烈的升温,使原来在燃烧极限附近的反应变得更加剧烈。
而当燃烧反应结束时,产物中的热能将继续向周围环境传播,直到平衡状态建立。
这种热能的传播会影响周围环境的温度和热力学状态,改变后续反应的可能性,从而影响回火的发生。
最后,回火还受到物质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物质的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决定了燃烧反应的可逆性和平衡性,从而影响回火的发生。
有些物质在爆炸后容易发生反应逆转,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反应状态,从而引起回火。
而另一些物质则会停留在一个较稳定的反应状态,并逐渐冷却,从而减少回火的发生几率。
此外,物质的状态也可能影响回火的可能性。
例如,粉末或液体状态下的物质,在爆炸后容易形成气态燃料,从而引起更多的再次燃烧。
钢铁热处理讲座-钢之回火-
钢铁热处理讲座-钢之回火-钢铁热处理讲座,钢之回火,一、钢之回火性的操作將淬火的鋼,在A1溫度以下之適當溫度加熱後冷卻,以提高鋼之稱為回火(tempering)。
钢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单在淬火的状态下使用。
因为淬过火的钢会有残留应力产生,放置一段时后会龟裂,或使用中常会发生剥裂或变形。
必须施以回火后再使用,回火应在淬火后尽快进行处理。
要求高硬度的钢起以上回火。
180~200?的回火幾乎不影響硬度且可增加性。
码也须要在100?加热至回火温度后的冷却一般以急冷为佳,以水冷或油冷冷却之。
回火時不得不注意的是回火脆性,回火是為了使淬火鋼提高性而作的,若是變脆便違反了回火的目的。
二、回火时伴生之组织变化淬火钢之组织为麻田散体及少量残留沃斯田体,在常温是不安定组织,高硬度的麻田散体及残留沃斯田体会随着回火温度的上升逐渐分解而析出碳化物而渐渐趋于安定的平衡状态。
图1所示为将共析碳钢淬火后,回火时随着温度的上升,钢在升温过程中膨胀收缩的情形以长度的变化予以表示者,即退火或正常化状态的共析钢为波来体组织(A点),升温后经B?C的Ac1变态点而达淬火温度之D点(沃斯田体)。
将此沃斯田体淬火于水中时会以过冷沃斯田体的状态冷却至250?附近的Ms点,然后拉上来再予以油冷时便会变态成麻田散体同时体积膨胀而达到H点,H点就是淬火的状态。
将这个状态置于回火炉加热,使温度连续上升,则固溶有过饱和碳之麻田散体便逐渐分解,而顺次产生析出而趋于平衡组织。
其间由于组织的变化体积改变而产生收缩、膨胀、收缩等现象。
由图1所示,回火过程中根据其相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即一般所谓的三阶段。
回火第1阶段为80~160?之收缩,麻田散体由正方晶逐渐变化成为接近立方晶的状态,其间析出与雪明碳体不同结晶构造之中间阶段的Fe2-2.5C的碳化物(六方晶),一般称为ε碳化物(opsilon carbide)。
这阶段的麻田散体仍固 - 115 - 溶有0.2~0.3%之碳。
回火及回火脆性
回火脆性!回火tempering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
钢铁工件在淬火后具有以下特点:①得到了马氏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等不平衡(即不稳定)组织。
②存在较大内应力。
③力学性能不能满足要求。
因此,钢铁工件淬火后一般都要经过回火。
作用回火的作用在于:①提高组织稳定性,使工件在使用过程中不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使工件几何尺寸和性能保持稳定。
②消除内应力,以便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并稳定工件几何尺寸。
③调整钢铁的力学性能以满足使用要求。
回火之所以具有这些作用,是因为温度升高时,原子活动能力增强,钢铁中的铁、碳和其他合金元素的原子可以较快地进行扩散,实现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使不稳定的不平衡组织逐步转变为稳定的平衡组织。
内应力的消除还与温度升高时金属强度降低有关。
一般钢铁回火时,硬度和强度下降,塑性提高。
回火温度越高,这些力学性能的变化越大。
有些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的合金钢,在某一温度范围回火时,会析出一些颗粒细小的金属化合物,使强度和硬度上升。
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要求用途不同的工件应在不同温度下回火,以满足使用中的要求。
①刀具、轴承、渗碳淬火零件、表面淬火零件通常在250℃以下进行低温回火。
低温回火后硬度变化不大,内应力减小,韧性稍有提高。
②弹簧在 350~500℃下中温回火,可获得较高的弹性和必要的韧性。
③中碳结构钢制作的零件通常在500~600℃进行高温回火,以获得适宜的强度与韧性的良好配合。
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总称为调质。
钢在300℃左右回火时,常使其脆性增大,这种现象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
一般不应在这个温度区间回火。
某些中碳合金结构钢在高温回火后,如果缓慢冷至室温,也易于变脆。
这种现象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
在钢中加入钼,或回火时在油或水中冷却,都可以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
将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钢重新加热至原来的回火温度,便可以消除这种脆性。
回火 原理
回火原理回火原理是指将金属进行加热处理后,再进行适当冷却,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方法。
回火原理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热处理过程中,旨在消除材料中的残余应力、提高材料的韧性和塑性、调整材料的硬度等。
回火原理的基本过程是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达到回火温度区域。
在这个温度区域中,金属材料内部的晶粒开始发生晶界扩散与再结晶,原有的晶体结构被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属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得以释放,同时晶体结构得到重新排列,使得材料的性能得到调整和改善。
回火原理的具体过程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
首先,金属材料被加热到回火温度,通常回火温度低于材料的临界温度,以避免材料的再相变。
然后,材料在回火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以使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最后,材料被冷却至室温,完成回火处理过程。
回火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钢铁工业中,回火处理常用于改善钢材的机械性能。
通过回火处理,可以调整钢材的硬度和韧性,使其更加适合不同的工程应用。
此外,回火处理还可以消除焊接、冷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除了钢铁工业,回火原理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金属材料的热处理中。
例如,铝合金的回火处理可以提高其强度和塑性,适应不同的工程需求。
铜合金的回火处理可以改善其导电性和导热性,提高其在电子、电气等领域的应用性能。
回火原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过程,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方法。
回火处理可以消除残余应力、提高材料的韧性和塑性、调整材料的硬度等。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回火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热处理过程中,以满足不同材料的需求和要求。
回火
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一般紧接着淬火进行,其目的是:(a)消除工件淬火时产生的残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b)调整工件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达到使用性能要求;(c)稳定组织与尺寸,保证精度;(d)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
因此,回火是工件获得所需性能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
按回火温度范围,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1)低温回火工件在250℃以下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残留应力和脆性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指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
力学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应用范围:刃具、量具、模具、滚动轴承、渗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
(2)中温回火工件在250~500 ℃之间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较高的弹性和屈服点,适当的韧性。
预先热处理回火后得到回火托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球状碳化物(或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35~50HRC,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一定的韧性。
应用范围:弹簧、锻模、冲击工具等。
(3)高温回火工件在500℃以上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细小球状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200~350HBS,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应用范围:广泛用于各种较重要的受力结构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零件等。
焊后回火热处理好处焊接残余应力是由于焊接引起焊件不均匀的温度分布,焊缝金属的热胀冷缩等原因造成的,所以伴随焊接施工必然会产生残余应力。
消除残余应力的最通用的方法是高温回火,即将焊件放在热处理炉内加热到一定温度和保温一定时间,利用材料在高温下屈服极限的降低,使内应力高的地方产生塑性流动,弹性变形逐渐减少,塑性变形逐渐增加而使应力降低。
缺点:焊后热处理对金属抗拉强度、蠕变极限会产生影响焊后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有:热处理、锤击、振动法和加载法等。
钢淬火与回火知识要点
2.双液淬火法
概念:把加热到淬火温度的工件,先在冷却能力强 的淬火介质中冷却至接近MS点,然后转入冷却能力弱 的淬火介质中冷却至室温。如曲线b所示。
特点:
保证了获得较高的硬度层和淬硬层深度。 可减小内应力及防止发生淬火开裂。 分级淬火的停留时间难把握。 说明: 一般用水做快冷淬火介质,用油或空气做慢冷淬 火介质,但较少采用空气,在水中停留时间为每 5~6mm有效厚度约1秒。
3、无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
淬火冷却主要靠对流散热。 温度较高时辐射散热占有很大比例,也有传导传热。
二、淬火介质冷却特性的测定
淬火介质冷却能力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所谓的淬火烈度H。 1、概念: 规定静止水的淬火烈度H=1,其它淬火介质的淬火烈度由与静 止水的冷却能力比较而得。 2、实质: 反映钢内部的热传导系数以及钢与介质间的给热系数的关系, 即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 注意:不同淬火介质,在工件淬火过程中其冷却能力是变化 的。几种常见淬火介质的淬火烈度H,如下表所示。
碳化物溶解,得到粗大的
奥氏体晶粒,并且含碳量 增加;
一方面,淬火后得到粗大的片状马氏体(孪晶马氏体),显 微裂纹增加,脆性增大,淬火开裂倾向也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淬火 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钢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
例题:
已知T12钢,Ac1=730℃,ACcm=820℃, 试确定其淬火加热温度,并分析原因。
因此需要寻找冷却能力介于两者之间,而冷却特性 又比较理想的介质。
有机物的水溶液是较理想的淬火介质,即在水中加 入有机物或矿物盐,改变(降低)水的冷却性能。 常用的有聚乙二醇水溶液,并加入一定的防蚀剂。
工业生产中常用乳化液,是矿物油与水经强烈搅拌 及振动而成。冷却能力可通过调配浓度来调节。常用 于表面淬火。
回火的名词解释
回火的名词解释回火,是指将金属热处理后再经过一定时间和温度的一种处理方法,目的是为了减轻或消除材料的内部应力,提高其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在金属材料的制造和加工过程中,回火是一个重要的工艺步骤,它对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回火的名词解释,不仅仅是对这个工艺步骤的解释,还包含了对回火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名词的解释。
下面将从回火温度、回火时间、回火工艺和回火效果等几个方面,对回火的名词解释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回火温度是指回火时金属材料所处的温度。
回火温度的选择是根据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
一般来说,回火温度要低于材料的临界温度,以避免再次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
回火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回火时间是指金属材料在回火温度下持续暴露的时间。
回火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到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一般来说,回火时间越长,材料的内部应力释放越充分,性能改善的效果也越好。
但如果回火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材料的晶粒长大和硬度下降,所以需要在回火时间上把握好平衡。
回火工艺是指回火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
回火工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材料的类型和性能要求。
常见的回火工艺包括等温回火、间歇回火和连续回火等。
等温回火是指将材料加热到回火温度后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冷却;间歇回火是指将材料加热到回火温度后保持一段时间,然后迅速冷却;连续回火是指将材料加热到回火温度后立即冷却。
不同的回火工艺有不同的效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工艺。
最后,回火效果是指回火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回火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塑性、韧性和耐腐蚀性等性能,减轻或消除材料的应力和变形。
回火后的材料通常具有更好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和行业的需求。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解释,回火的名词解释还涉及到其他一些相关的名词,比如回火硬化、回火脆性和回火温度范围等。
回火硬化是指在回火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导致材料的硬度增加;回火脆性是指在回火过程中由于温度过低或时间过短,导致材料的韧性下降,易发生脆性断裂;回火温度范围是指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回火处理,以保证材料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回火资料
1.回火脆性相关知识!!!在回火过程中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塑性不断增加,而冲击韧性却不是呈直线上升的,在低温250-400度回火和高温450-650度范围内回火时,韧性会出现下降现象,这就是回火脆性。
前者称为低温回火脆性,后者称为高温回火脆性。
低温回火脆性又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或第一类回火脆性。
碳钢与合金钢均会出现这种回火脆性,可能与低温回火时在晶界或亚晶界上析出连续碳化物薄片有关,对于低温回火脆性,只有避免在该脆性温度范围内回火才能防止。
合金钢在450-650度范围内回火时可能产生高温回火脆性,它又称为可逆回火脆性或第二类回火脆性。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发生:1、在450-650度范围内回火缓冷;2、在高于上述温度范围内回火后,再降到上述温度范围内回火;3、在产生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内长时间停留,即使随后快冷也将产生回火脆性。
火脆性以铬钢、锰钢、铬镍钢最敏感,当加入少量MO、W或稀土元素时可减轻回火脆性。
高温回火脆性的产生主要与锑、锡、磷等为量元素在回火过程中在原奥氏体晶界上偏聚,从而降低晶界的断裂强度有关。
对于高温回火脆性可在高于600度短时间加热来消除。
在脆性温度回火后快速冷却就可以防止出现高温回火脆性。
2. 35CrMo产生脆断原因分析》楼主.你的35CrMo钢究竟有没有第二类回火脆性呢?我认为应该没有.因为正常的35CrMo钢所加入的Mo其中有个作用就是为了达到"没有回火脆性倾向"的,但具体到"man","shaod"所述的35CrMo钢,我认为不能排除有回火脆性的问题.因为回火脆性不但与冷却速度有关而且还与钢的化学成分(主要合金元素,特别是杂质元素的含量),组织状态,原始A晶粒度,强度等因素有关系.例:1,35CrMo钢若经高温锻造后出现严重的W组织,接着对该钢进行调质处理时,该钢就很可能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2,35CrMo钢的主要合金元素达标,而其杂质含量若严重超标的话(特别是P,As,S,Sn等),这样尽管我们认真对该钢进行了调质处理,但也不能排除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可能.由此可见,35CrMo钢出现不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这与该钢的合金化水平,先期预处理等因素确实有关,为了防止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很多钢例如高速钢特大锻件等就不能简单的用高温回火后快冷的办法来防止出现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而是从合金化及必要的预处理来保证的..对了,回火脆性断口的特点是晶界脆断,这可检查一下看看.经过前些天大家的讨论,我查阅了不少的资料,我们国内的资料一般介绍是含Cr.Mn.P.As.Sb等元素时,会使高温回火脆性倾向增大.如果钢中除Cr以外,还含有Ni或相当的Mn时,则高温回火脆性更为显著.而W.Mo等元素能减弱高温回火脆性的倾向.例如钢中含Mo=0.5%可以有效抑制高温回火脆性;但是我今天再一本小日本的资料上<<预防热处理废品的措施>>中对回火脆性是这么描述的"钢的回火行为是,回火温度升高,硬度降低,而由延伸率.断面收缩率与冲击值所表示的韧性则随之升高.但是在300度左右回火时,冲击韧性出现反常降低的现象.不管结构钢的钢种和碳量如何,在该温度回火时都要出现这种脆性.为赋予结构钢韧性而进行的淬火回火处理,由于存在这种反常的脆化现象,最好避免在250-550℃范围内回火。
正火、退火、淬火、回火的区别联系与热处理基础知识
正火、退火、淬火、回火退火与回火的区别在于:(简单地说,退火就是不要硬度,回火还保留一定硬度)。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对比和区别1、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种基本工艺,称为“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2、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3、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4、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了解退火、淬火、回火的差异和作用: 1.退火概念:所谓退火,就是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其实质是将钢加热奥氏体化后进行珠光体转变。
退火目的和作用:(1)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2)细化晶粒,消除因锻、焊等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准备;(3)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或开裂。
2.淬火概念:淬火就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目的和作用: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注: 淬火态工件不允许直接投入现场使用,通常在此之后必须实时进行1~2 次或以上之回火加工,以调整其组织及应力等。
常见回火优点及问题与解决技巧
回火处理概念及特点所谓回火处理是指将经过淬火硬化或正常化处理之钢材在浸置於一低於临界温度一段时间后,以一定的速率冷却下来,以增加材料之韧性的一种处理。
从冶金原理,我们知道将经过淬火及正常化处理在放回中温浸置(时效)一段时间,可促使一部分之碳化物析出,同时有可消除一部分因急速冷却所造成之残留应力,因此可提高材料之韧性与柔性。
显然回火处理之效果决定於回火温度、时间即在冷却速率等因素。
随著回火温度的提高材料之强度与硬度跟著降低,然而材料之延展性却跟著提高。
材料之耐衝性在300℃回火附近会有一显著降低现象,此现象称之為回火脆性。
由於碳原子或合金元素之析出与时间有正比的关係,随著回火时间的延长,材料之硬度会随著降低。
由於回火的温度是低於相变化之临界点,材料之强度不会与冷却速率有关。
然而由於回火脆化的原因,若材料在经过375~575℃间之冷却速率太慢,容易有脆化的现象。
这一点是在做回火处理时必须注意的。
一般填加合金元素於钢中,主要之目的是增加钢之硬化能力,亦即增大形成麻田散铁之能力。
由於合金元素(原子)之扩散能力较差,因此填加合金元素也就减慢了回火软化速率。
由於合金元素一般可分成两种功用。
第一种功用為非碳化物形成用,此类合金元素以镍、硅及锰等。
由於此类元素与碳化物之形成无关,因此对回火软化无关。
此类元素所造成之硬化效果,主要是靠固溶体硬化机构所达成的。
另一类合金元素,例如铬、鉬、钨、钒等,由於其為碳化物形成之一份子,因此他们的扩散速率也就影响了回火软化的速率。
前面提到过一般碳钢及低合金钢若从高温回火缓慢冷却下来经过375~575℃温度区,会造成脆化的现象。
另外我们也提到过若在300℃附近回火,亦有脆化的现象,这是由於不利之板状碳化物析出所造成的。
钢的回火回火是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然后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决定了钢在使用状态的组织和性能。
回火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组织,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适当配合,满足各种工件不同的性能要求。
热处理基础知识——回火回火:是将钢件淬硬...
热处理基础知识——回火回火:是将钢件淬硬...
热处理基础知识——回火
回火:是将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某一不太高的温度(150~600℃),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是紧接淬火后进行的一种热处理操作,也是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稳定组织,使工件形状、尺寸稳定;减小或消除淬火内应力,降低脆性,获得工件所要求的力学性能。
按回火温度范围不同,钢的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及高温回火三种。
(1)低温回火(150~250℃),目的是降低淬火钢的内应力和脆性,并保持高硬度(56~64HRC)和耐磨性。
如模具、刃具等。
(2)中温回火(350~500℃),目的是使钢获得高弹性,并保持较高硬度(35~50HRC)和一定的韧性。
如弹簧、锻模等。
(3)高温回火(调质处理)(500~650℃),硬度20~35HRC,强度及韧性等综合性能较好。
如连杆、曲轴、齿轮等。
(注:加入机械圈子,交流学习知识,获取机械必备资料)。
回火工艺标准基础知识资料大全
1.回火的定义与目的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一定方式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淬火后紧接着进行的一种操作,通常也是工件进行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因而把淬火和回火的联合工艺称为最终热处理。
钢件在淬火状态下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组织特征根据钢件尺寸、加热温度、时间、转变特征及利用的冷却方式,钢件淬火后的组织主要由马氏体或马氏体+残余奧氏体组成,此外,还可能存在一些未溶碳化物。
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在室温下都处于亚稳定状态,它们都有向铁衆体加渗碳体的稳定状态转化的趋势。
(2)硬度特征由碳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通过硬度表示出来,它随过饱和度(即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
淬火组织硬度、强度高,塑性、韧性低。
(3)应力特征包括微观应力和宏现应力,前者与碳原子引起的点阵畸变有关,尤其是与髙碳马氏体达到最大值有关,说明淬火时马氏体处于紧张受力状态之中;后者是由于淬火时横截面上形成的温差而产生的,工件表面或心部所处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有拉应力或压应力,在工件内部保持平衡。
如不及时消除淬火钢件的内应力,会引起零件的进一步变形乃至开裂。
综上所述,淬火工件虽有髙硬度与髙强度,但跪性大,组织不稳定,且存在较大的淬火内应力,因此必须经过回火处理才能使用。
一般来说,回火工艺是钢件淬火后必不可少的后续工艺,它也是热处理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它賦予工件最后所需要的性能。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它的主要目的为:(1)合理地调整钢的硬度和强度,提高钢的韧性,使工件满足使用要求;(2)稳定组织,使工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稳定工件的形状与尺寸;(3) 降低或消除工件的淬火内应力,以减少工件的变形,并防止开裂。
2.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淬火钢件回火时,按回火温度的髙低和组织转变的特征,可将钢的回火过程分为以下5个阶段。
(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马氏体是C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C原子分布在体心立方的扁八面体间隙之中,造成了很大的弹性畸变,因此升高了马氏体的能量,使之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火问题基础知识
奥氏体回火处理
奥氏体回火处理是一种较?特殊的热处理方法,主要程序是将钢材淬入温度介於S曲线鼻部与Ar’’(Ms点)温度之间的热浴,直到过冷奥氏体完全变态成变韧体才取出空冷的一种热处理方法,亦称?变韧淬火,它不需要再行回火处理。
奥氏回火的最大特色是可得高硬度、高韧性兼具的材质,一般而言,转变温度愈高,强硬度愈低,但可增进低温韧性;转变温度愈接近Ms温度,所得之强度、硬度皆大增,且伸长率及断面收缩率亦大增,颇适合小型工件之大量生?。
马氏体回火处理
马氏体回火处理是将钢材淬入Ms与Mf温度范围之间的热浴,经过长时间持温后,使过冷合金奥氏体体一部分变态成马氏体,一部分变态成下贝氏体。
此种热处理后,可不必再行回火处理,且可降低一般淬火回火之急剧程度;其最终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及贝氏体之混合,因此拥有高硬度和高韧性的组合。
主要的缺点是需要保持?温的时间甚久,在工业应用上较不经济。
回火的种类及应用
根据工件性能要求的不同,按其回火温度的不同,可将回火分为以下几种:
(一)低温回火(150-250度)
低温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其目的是在保持淬火钢的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前提下,降低其淬火内应力和脆性,以免使用时崩裂或过早损坏。
它主要用于各种高碳的切削刃具,量具,冷冲模具,滚动轴承以及渗碳件等,回火后硬度一般为HRC58-64。
(二)中温回火(350-500度)
中温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屈氏体。
其目的是获得高的屈服强度,弹性极限和较高的韧性。
因此,它主要用于各种弹簧和热作模具的处理,回火后硬度一般为HRC35-50。
(三)高温回火(500-650度)
高温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习惯上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其目的是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都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因此,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机床等的重要结构零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
回火后硬度一般为HB200-330。
回火脆性处理
回火处理要避开几个会?生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这些脆化温度范围视钢材种类而有所不同,包括:(1)270℃至350℃脆化(又称低温回火脆性或A脆性),大多数的碳钢及低合金钢,都在此温度范围内发生脆化现象;
(2)400℃至550℃脆化,通常构造用合金钢在此温度范围内会?生脆化现象;
(3)475℃脆化(特别指Cr含量超过13%的肥粒体系不湫钢);
(4)500℃至570℃脆化,针对工具钢或高速钢在此温度范围加热,会析出分?均匀的碳化物,?生二次硬化效果,但也易导致脆性。
钢回火的目的
淬火钢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通常其强度,硬度降低,而塑性,韧性提高。
但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钢的冲击韧性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显著降低,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火脆性。
因此,一般不在 250-350度进行回火,这就是因为淬火钢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回火时要发生回火脆性。
这种回火脆性称为低温回火脆性或第一类回火脆性。
产生低温回火脆
性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是由于碳化物以断续的薄片状沿马氏体片或马氏体条的界面析出所造成的。
这种硬而脆的薄片碳化物与马氏体间的结合较弱,降低了马氏体晶界处的强度,因而使冲击韧性反而下降。
1.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钢件淬火后存在很大内应力和脆性,如不及时回火往往会使钢件发生变形甚至开裂。
2.获得工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工件经淬火后硬度高而脆性大,为了满足各种工件的不同性能的要求,可以通过适当回火的配合来调整硬度,减小脆性,得到所需要的韧性,塑性。
3.稳定工件尺寸
4.对于退火难以软化的某些合金钢,在淬火(或正火)后常采用高温回火,使钢中碳化物适当聚集,将硬度降低,以利切削加工。
钢的回火
将已经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再用一定方法冷却称为回火。
其目的是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降低硬度和脆性,以取得预期的力学性能。
回火分高温回火、中温回火和低温回火三类。
回火多与淬火、正火配合使用。
⑴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方法称为调质处理。
高温回火是指在500-650℃之间进行回火。
调质可以使钢的性能,材质得到很大程度的调整,其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⑵时效处理:为了消除精密量具或模具、零件在长期使用中尺寸、形状发生变化,常在低温回火后(低温回火温度150-250℃)精加工前,把工件重新加热到 100-150℃,保持5-20小时,这种为稳定精密制件质量的处理,称为时效。
对在低温或动载荷条件下的钢材构件进行时效处理,以消除残余应力,稳定钢材组织和尺寸,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