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毕业论文论文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对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均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此文在前人对主观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以河南大学234名同学为被试,采用王登峰先生编制的自我和谐问卷和修订的主观幸福感问卷为研究工具,调查分析了河南大学大学生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和谐主观幸福感

1 引言

1.1研究现状

心理学对自我和谐(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 其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Rogers是其中代表性的人物。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andcongruence)是C.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许多心理学家关于整合的自我一致性(selfcompatibility)、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等归根结底都是指心理上的自我和谐。

关于自我和谐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Prescott首先提出人的内心是由各种观念和态度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系统, 如果内部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严重冲突, 就会逐步实现内部和谐或一致性。威廉·詹姆斯提出自我和谐是物质、精神、社会和纯粹的和谐统一。霍妮认为自我和谐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接轨。当个体为逃避冲突而脱离自我就造成自我不和谐。而Rogers认为自我和谐是一个人自我观念中没有冲突的心理现象, 也就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及其自我与经验的相互协调,即自我和谐实际上是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三者的一致或接近。我国有关学者认为自我的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一个人现实中的自我与他所想达到的最终目标也就是理想的自我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自我和谐的人则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很好进行自我的整合,以达到自我的和谐,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Wanner Wilson于

1967年撰写的一篇幸福感综述《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同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研究修正了以往过度强调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的研究,使得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硕果累累,形成了三个研究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描述阶段,研究者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描述他们的平均水平,这类研究主要采用单项目测验。有些研究试图对导致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差异的原因进行某些推断。第二个阶段是理论建构阶段,所形成的理论大致有(1)目标理论 (2)活动理论(3判断理论第三阶段是测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对观幸福感的研究侧重于主观幸福感测量技术的完善与发展,研究者采用多维的幸福感测量标准,通过实验操作和纵向设计试图揭示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基本过程和内在的心理机制,构建整合的幸福感模型。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描述性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卫牛情况,其它年龄阶段的涉及很少。 90年代至本世纪初,其它年龄阶段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才逐渐开展,如池丽萍,辛自强引对成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余鹏,宿淑华,李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郑雪,严标兵刚对大学生主观幸福的一系列研究。但关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相当缺乏,采用的研究工具和得出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主要有:王晖关于高中生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研究工具采用的是总体幸福感量表,这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一种定式型调查工具,国内段建华(1996)对本量表进行了修订。目前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方面综述性的分析较多,从测量方法和工具上看,多采用自陈量表调查法,研究工具也多为国外现成的量表。并且对主观幸福感作用机制的解释较少。

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和谐关系的研究现状:当前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证据来自于遗传,明尼苏达关于分离的双生子的研究表明,过半数的正性和负性情感的变异源于遗传变量。而相同的家庭环境对负性情感和lE性情感都具有很小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有微弱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先天的生理因素为个体提供了或多或少的“快乐液",就会导致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强弱。这就足以说明人格特征是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国外的研究也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而有效的因素之一(Diener,1984),

DeNeve和Cooper(1998)对以往148个有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与幸福感有相关的因素有137个,如信任、情绪稳定性、自尊与外向等。这些素因中得到最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因素是外向性与神经质。

1.2研究目的

该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1)河南大学大学生自我和谐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状况。(2)探索河南大学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便提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建议。

1.3研究意义

本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教育提供参考。

1.4研究假设

结合相关理论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1)河南大学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的性别、生源、年级差异。

(2)河南大学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性别、生源、年级差异。(3)河南大学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自我和谐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南大学230人为调查对象,被试分布在大一至大四。其中,男生101人、女生106人;城市生源69人、农村生源138人;大一学生47人、大二学生53人、大三学生59人、大四学生48人。被试年龄18-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4岁。共回收问卷225份,回收率为97.8%。问卷回收后删除无效问卷18份,剩下有效问卷207份,有效率为92%。

2.2方法

采用统一指导语对学生说明调查的意义,然后由每个学生按照顺序先填写自我和谐量表(SCCS),再填写修订后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并在学生完成后现场收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