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人的反抗》——论加缪《局外人》(2009)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姓名:陈思清学号:11370945007摘要: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是荒诞文学的代表作。
在《局外人》中,加缪以非理性为武器审视社会,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荒谬感,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异常的莫尔索。
表面看来,他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显得麻木不仁,但是他却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着他对世界的哲学态度。
他始终以坚持自我内心的真实,并因此而被众人视为异己。
然而,这部小说是一部深入心灵之作,它所展现的荒诞意义正在于反抗荒诞,摧毁荒诞,重构新的人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虚无与荒诞信仰这是一部简单却又晦深的小说。
全书只用“我”——默尔索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一切事物都从主人公的内心出发去感受,不涉及其他人的心理活动。
其他人就是其他人,永远是客体,只有“我”是主体。
别人的内心是不可能真正了解的,因为每个人都在用“我”感受着别人的存在,每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主体。
加缪不想超出这一点,他严格遵循着世界只是“我”眼中的世界的原则。
加缪对细节近乎疯狂的描绘,让人震惊。
加缪用尽笔力所描绘的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看似微不足道(甚至常常让人感到厌烦),却是全书的关键所在。
我想,这正是加缪在本书中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主旨。
只有你足够认真,就会发现这些构成了全书的琐碎细节,也是构成了我们全部生活的细节。
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地方,哪个社会背景中,都无法避免这些细节所带给我们的感受。
欲望和希望裹挟着我们前进,可我们却一点也不知情,更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
就像一个被判了死缓、前途未卜的人。
细节就是这种囚禁、困顿状态的真实体现。
只是大多数人都已麻木,感觉不到这些细节了。
加缪用看似陌生化的无意义的细节的堆砌,表现了已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却是时时刻刻牵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一种力量。
这就是加缪的高明之处。
何为局外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不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习俗生活的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不能融入大众之中,孤独的遵循着本真的自己生活的人。
论加缪《局外人》中的三重维度:荒谬、反抗与爱
74
新余学院学报
2021 年
也就决定了他的反抗方式不同。默尔索在母亲去世 时,他对于荒谬的体验还停留在一种情绪体验层次。 而他对荒谬的反抗,其实也是一种“怎么都行”的消 极反抗。他意识到生活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 此,“怎么都行”。所以当雷蒙问他,愿不愿意做他的 朋友时,默尔索说做不做都行。而玛丽问默尔索爱 不爱她时,默尔索同样如此回答。老板给他的工作 机会、玛丽的爱情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可有可无。 因为默尔索在心中认定了一点:“生活是荒谬的,不 会因为任何事情或者任何人而有太大的改变。” [2]1? 这个时候的默尔索对待荒谬是以一种悲观消极的姿 态去应对的。
第3期
何刚刚,李永恒:论加缪《局外人》中的三重维度:荒谬、反抗与爱
73
具,所有的这一切外表极为客观谨慎,但是内部暴露 了司法制度的荒谬。”⑸而这种荒谬相对于情绪体验 的荒谬感来说显然上升了一个层次。
(三)基督教的荒谬性 从母亲死亡后对于生活荒谬的体验 ,再到阿拉 伯人死亡后,对于刑事审判系统荒谬的认知,最后则 是默尔索自己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死这个阶段,默尔 索对于基督教荒谬的批判,并且对于荒谬的领悟上 升到了哲学高度。默尔索在被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 名义判处了死刑之后,最先想到的是逃避死刑,而不 是接受神父的祷告,因为默尔索不相信上帝,他认为 至少他对于这一件事是有把握的,而基督教的理论 完全没有任何的真实性。 首先,基督教的情感是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之上 的。克尔凯戈尔在《恐惧与颤栗》中描写了为信仰将 孩子以撒献给上帝的故事,把这种服从中的恐惧感 刻画的生动至极。“亚伯拉罕带着以撒骑着毛驴沉 默着走了三天,第四日清晨到达摩利亚山附近,亚伯 拉罕依旧一言不发。”国2这种沉闷的气氛中蕴藏着巨 大的恐惧感。亚伯拉罕自然对于上帝是无限的忠 诚,但是上帝所命令的事与伦理发生悖论。因此即 便最终亚伯拉罕完成了上帝对于他的考验,但当他 献祭完毕回家之后,“变得老态龙钟,他不能忘记那 件事带给他的恐惧感,亚伯拉罕眼前一片黑暗,他再 也看不到欢乐与愉快了”旧3。而神父与默尔索的谈 话切入点也正是基于此。神父认为:“我们这些人无 一例外都是被判处了死刑的。在面对这种考验的时 候就需要上帝。”⑵74而默尔索则认为他愿意接受这 种裁决,是因为对于这种恐惧的来临,默尔索认为 “所有的人都会被判处死刑,有朝一日,无一人能够 逃脱死亡,,[2]74o那么这种面对死亡时候的恐惧感, 也就因为普遍性而被消解了恐惧感本身。因此,神 父所谓的终极关怀、恐惧、罪孽在他看来本身就是 虚无。 其次,基督教的荒谬在于它的理论是无根基的。 基督教的彼岸的所有预设都是一种虚幻的描绘。它 的救赎图景仿佛根本没有任何确证性支撑。默尔索
《局外人》如何展现社会的荒诞与个人的无奈
《局外人》如何展现社会的荒诞与个人的无奈《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社会的荒诞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人的无奈。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生活看似冷漠、对传统价值观念无动于衷的人。
从一开始,他就以一种超脱于常规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
母亲去世,他没有表现出极度的悲伤,甚至在葬礼后的第二天就与女友约会、看喜剧电影。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下,被视为大逆不道。
然而,这正是加缪用以揭示社会荒诞的切入点。
社会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着固定的模式和期待,一旦有人偏离这种模式,就会被视为异类,遭到指责和排斥。
默尔索只是诚实地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却因此被社会所不容。
在小说中,社会的荒诞还体现在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上。
默尔索因为在海滩上无意开枪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而被捕入狱。
在审判过程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他杀人的具体情节和动机,而是他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
检察官将他对母亲去世的冷漠态度作为他有罪的证据,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道德败坏的人,从而推断他一定会故意杀人。
这种审判逻辑是极其荒谬的,法律本应基于事实和证据来判断一个人的罪行,却在这里被扭曲成了对个人道德和情感的审判。
社会的道德偏见和法律的虚伪在此暴露无遗。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充满了荒诞色彩。
默尔索的邻居雷蒙是一个声名狼藉的人,但默尔索却与他交往甚密,并非因为他们志同道合,而是因为默尔索对他人的看法并不在意。
雷蒙利用默尔索来报复自己的情妇,而默尔索也只是被动地卷入其中。
这种混乱、毫无真诚可言的人际关系,反映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
再看默尔索个人的无奈。
他其实并非真正的冷漠无情,只是对社会的种种规则和虚伪感到厌倦和无力。
他试图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去生活,却发现自己无法被社会所接纳。
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的向往,但在荒诞的社会面前,这些都被压抑和扭曲。
他无法改变社会,也无法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只能在无奈中走向死亡。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局外人》读后感1周末拜读了法国加缪的诺贝尔文学作品《局外人》。
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荒诞性。
公司小职员默尔索,过失杀人被起诉,却因为在他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冷漠而被判死刑。
两者之间毫无因果关系,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却被检察官、陪审团、周边的群体从道德至高点上对嫌疑犯进行审判,可见这个社会是如何的缺乏理性和包容性。
默尔索是一个遵从内心活着的人,他与这个社会有着一定的抽离感,他不愿意虚伪地表现热情。
他对社会的约定规则不敏感,是否结婚、升职,他都表现得不热衷,无可亦无不可,似乎是个局外人、旁观者。
他因身体疲乏,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恸哭;葬礼后他如往常般生活,没有沉浸在悲痛中。
这些引起了周遭的人的不理解和反感,并成为他被指控杀人的依据。
人们普遍认为亲人逝世后一定要哀痛,并且一定要表现出来,甚至还雇人来奔丧哭灵,这些行为表演得越到位,越能唤起别人的深切同情。
让我想起了古代庄子妻子病亡却鼓盆而歌,庄子认为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就如四季的交替,生前珍重彼此,死后坦然放下,这是一种安然的洒脱的人生选择。
默尔索不装腔作势的行为违背了社会上的道德标准,他的生命,被社会道德观所绑架,已与他无关。
在法庭上,检察官说:“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理葬了一位母亲。
”指控动机与杀人事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却迎合了法庭里看戏的群体和陪审员的情绪和心理,默尔索最终被送上断头台。
默尔索将真实本性贯彻到底。
判决后,他拒绝神父为他祈祷,拒绝皈依上帝。
与其相信彼岸与来世,让精神寄托于虚无,默尔索宁可真真切切地活在现实世界里。
这点我颇有同感。
曾经挚友极力劝我修行学佛,去追求彼岸、追求阿罗汉的境界。
我翻阅了许多大乘、小乘的书籍,走过一座座寺庙,见识得越多,信仰越淡薄,终究无法说服自己去相信一个虚幻飘渺的、颠倒的现实世界,我只汲取了其中有益的部分,即运用正念来生活和工作。
直至翻阅了文学泰斗的书《季羡林谈佛》,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看法:真实且热忱地生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修行。
试论加缪荒诞哲学的文学表现——浅析小说《局外人》
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着重强调的是荒 周 围 的 一切 对 他 来 说都 是 可 有 可 无 的存 在 ,
诞 感 。世 界 是 荒 诞 的, 这 种 荒 诞 感 的 产 生 是 甚至连对待 自己的生命 也采用漠然 的态度 。
仔细想 ,我并非不行。我上大学时胸 中的
由于 人 对 世 界 的 合 理 的 期 望 与 世 界本 身 不按 他 成 了 自 己生 命 的局 外 人 ,他 只遵 循 自 己的 确有许多雄心壮志。但 当我不得 不辍学 的时
义 哲 学 思 想 的 反 映 ,被 评 论 界 认 为 是 当代 最 到 兴 趣 。这 并 不 只 是 故 事主 人 公 莫 尔 索 的感 示 的正 是 莫尔 索 作 为 一 个 普 通 人 的 生 活 。他 优 秀 的 小 说 之 一 。 “ 说从 来 都 是 哲 学 的 形 受 ,而 是 2 小 O世 纪上半 叶西方社会 的一种普 与所有人 一样 ,有一份工作 ,按时上下班;
象化 ”①,这 一观 点集 中的代表 了加缪早期 遍的生存体验。人与生 活脱 离,荒诞感便油 与 邻居友好相处 ,正常来往;与女友 一起享
对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所持有态度。而他在同 然而生。莫尔索以冷漠 的态度看待社会 ,他 受大海 、阳光和生活的乐趣。这种普通得不
一
时期发表的小说 《 局外人》被萨特看作是 仿佛是一个游离于社会 的 “ 外人 ”。小说 能再普通 的生活却透 出一些荒诞以为,日复 局
文 学评 论
试论加缪荒诞哲学的文学表现
浅析 小 说 局外 人
ll| l÷ l l l /援厨 。 。 l , l | l l l i l| l;l l 。 0 ll ≤ l j l l l 0 I —l l
阿 尔 伯 特 ・加 缪 ( l e t au , A b r C m s
论阿尔伯特·加缪《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
论阿尔伯特·加缪《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伯特·加缪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默尔索的视角描绘了一个荒诞的世界,从而探讨了人的存在和孤独。
默尔索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个体,他对自己的生活、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都感到陌生和无趣。
在小说中,默尔索的情感表现十分特殊,正是这种特殊之处使得他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默尔索的冷漠与孤独是他情感表现的主要特点。
在小说中,默尔索面对各种事件和人物时往往保持着冷漠的态度,仿佛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深深的无趣,对他人的死亡、自己即将面临的死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情感。
默尔索的无所谓和反抗也是他情感表现的一种体现。
在小说中,默尔索对很多事情都无所谓。
在面对自己母亲的去世、与女友玛丽的感情关系、对自己即将被处决等事情时,他都表现出了一种反抗的态度。
他似乎从不主动去寻求满足感情,也不愿意为了满足别人的感情需求而去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默尔索的冷漠、孤独、反抗和无所谓都是他对这个世界与自己生命的一种反应。
他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无聊而毫无意义的,生活与死亡都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在意的。
他抗拒的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谬的。
最终,默尔索的情感表现是对于人的存在的一种拒绝和反抗。
他的心理状态反映出了对这个世界的疏离和排斥,以及对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的否定。
他的情感表现是一种对于常规生活方式的抗拒,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态度的反抗,以及对于这个世界不合理现象的拒绝。
默尔索在《局外人》中的情感表现呈现出冷漠、孤独、无所谓和反抗的特点,这符合小说整体的主题和风格。
默尔索的情感表现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也引发了对于人的存在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经典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社会的压迫与个人的反抗——读《局外人》有感
社会的压迫与个人的反抗——读《局外人》有感中篇小说《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冷眼旁观的视角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多元化,探讨了人性和存在的意义,让读者在荒诞、狂热和冷漠的氛围中思考自己的生命和价值。
默尔索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与世隔绝、冷酷无情的人,对于生命和死亡、爱情和友情都不感兴趣。
他不关心政治、宗教、道德、人性,只专注于生活中的琐碎细节。
他生性冷淡,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连母亲去世都无动于衷。
他的冷漠引起了周围人的不解和厌恶,而他也无法理解周围人的热情和狂热。
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失手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判处死刑。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恐惧或悔恨,反而更加冷漠和平静。
审讯人员却因为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流泪而将他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根本没有对案件本身进行调查。
这种不公正的对待让人深感忧虑,也让人开始反思社会的制度和价值观。
默尔索最终被社会逼迫走向了毁灭。
他没有选择反抗,而是被动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他在被判处死刑前,甚至感到了一种解脱和自由,因为他不再需要对任何事情负责或感到烦恼。
这种冷漠的态度让人深感悲哀,也让人反思自己对生命和存在的看法。
《局外人》是一部荒诞主义的代表作,它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性观念,让人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存在和意义。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情节都表现出加缪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这部小说通过默尔索的冷漠、孤独和自由,探讨了人性的本质,也让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命和存在。
总之,《局外人》是一部充满文艺气息、真情实感的作品,它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多元性,让我们重新审视人性和存在的意义。
这部小说在人类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为了法国文学和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读完这部小说,让人深感思考与悲哀,也让人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存在。
荒诞之美——阿尔贝加缪作品《局外人》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开题报告
荒诞之美——阿尔贝•加缪作品《局外人》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开题报告题目:荒诞之美——阿尔贝•加缪作品《局外人》的审美价值取向摘要:阿尔贝•加缪在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文坛上以其充满哲学思考的文学作品著称,其中《局外人》成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小说描绘了主角梅尔索的荒诞人生,以及他在社会中的局外人存在状态。
本文将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出发,探讨《局外人》中的荒诞之美,认为其中所展现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当代文学中仍然存在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荒诞之美;审美价值取向;阿尔贝•加缪;《局外人》正文:一、荒诞之美的概括荒诞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它倡导摆脱传统逻辑和价值观,展示一种荒诞和反常的存在状态。
荒诞之美是荒诞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指的是在荒诞和矛盾的现实中,透露出的一种意外的美感或艺术审美价值。
荒诞之美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也不是丑陋或丑恶的呈现,而是一种寻求个性、追求自由、反叛与狂欢的美学体验,是对社会僵化和繁琐秩序的反抗。
二、阿尔贝•加缪及其作品《局外人》的简介阿尔贝•加缪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1942年,他发表了小说《局外人》,该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梅尔索的荒诞人生和他在法国社会中的局外人存在。
梅尔索是一个在社会上孤独、冷漠、无情的人,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自我存在才是最重要的价值。
在小说中,梅尔索因为杀害了一个阿拉伯人而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但他对此毫不在乎,任由法律对自己进行惩罚。
最终,他被判处死刑,也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无情和孤独。
三、《局外人》中的荒诞之美阿尔贝•加缪通过《局外人》中的荒诞形象和情节,展现了一种特殊的美学价值。
第一,该小说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具有极端个性和精神性,他不受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束缚,自我意识和自我存在成为他关注的重点,这种自由与反叛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第二,小说中的情节和事件也呈现出荒诞和反常的状态,正如梅尔索杀了阿拉伯人却毫不介意自我惩罚一样,这种失调和矛盾加深了作品中的荒诞之美。
加缪《局外人》赏析
加缪《局外人》赏析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
“荒诞人”的反抗——试析加缪笔下的“荒诞人”
乐, 而推 理教 他 认 识 自 己的局 限 。虽 然 确 信 他 的 自
由已 到 尽 头 , 的 反抗 没有 前 途 , 的 意 识 可 能 消 他 他
亡 , 他 在 自己生 命 的 时 间 内继 续 冒 险。这 就是 他 但
的能力范 围 , 是 他 的行 动 , 审视 自己 的行 动 , 就 他 而
在哲学随笔《 西西弗神话》 加缪对“ 中, 荒诞人 ”
的概 念做 出 了明确 的阐述 :荒诞 人 究竟 是什 么 ?就 “ 是不 为永 恒 做任 何 事 情 , 又不 否 定 永 恒 的人 。他 并 非对 怀念 一 窍不 通 , 喜 爱 自己 的勇气 和推 理 胜 过 但
怀念 。勇 气教 他 学 会 义无 反顾 地 生 活 , 他 知 足 常 教
观 的精 神 。 ‘ 关 键词 : 尔 贝 ・ 缪 ; 荒诞人 ” 对待 荒诞 的 态度 ; 抗 阿 加 “ ; 反
一
、
引 言
当人们 清醒 地 认 识 到 荒诞 , 竟应 该 如 何 应 对 和 生 . 究
阿尔 贝 ・ 加缪 ( let a s11 AbrCmu ,93~16 ) 2 90 是 O
收 稿 日期 :0 2— 6—3 21 0 0
作者简 介: 吴乔艳 (9 4一) 女 , 18 , 河南郑州 人, 郑州大学外 国语学院在读研 究生。
8 4
弃价 值判 断 和道德 伦理 观念 , “ 过 最大 量 ” 生活 , 的 不
追求 “ 大 ” 伟 的质 , 而强调 穷尽 此 生 的量 。 2“ . 荒诞 人 ” 待荒诞 的态度 对
三类 : 是 生 理 自杀 , 是 哲 学 自杀 , 是 反 抗 。生 一 二 三
论加缪《局外人》中荒诞人形象现实意义
论加缪《局外人》中荒诞人形象现实意义摘要:阿尔贝・加缪在《局外人》中揭示了一种人生的真实境遇,即荒诞。
默尔索作为全书主人公,正是一个荒诞人。
他没有接受世俗建构的价值体系,而是选择了义无反顾地生活。
本文基于此书,旨在阐明荒诞存在之合理性以及荒诞者之反抗的意义。
世俗价值默认对于荒诞乃是无能为力的,其对人生本质形而上的遮蔽恰恰引导荒诞者走向穿越荒野的漫漫长途,而最后的终极意义,仍须荒诞者自己寻找关键词:加缪;默尔索;荒诞;荒诞人;世俗价值;反抗[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3加缪在他的论著《西西弗神话》中提出了一个“荒诞人”的概念。
对于这一概念,加缪的解释是:“是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又不否定永恒的人。
他并非对怀念一窍不通,但喜爱自己的勇气和推理胜过怀念。
勇气教他学会义无反顾地生活,教他知足常乐,而推理教他认识自己的局限。
虽然确信他的自由已到尽头,他的反抗没有前途,他的意识已经消亡,但他在自己生命的时间内继续冒险。
这就是他的能力范围,就是他的行动,他审视自己的行动,而排除一切评判。
对他而言,一种更加伟大的生活不能意味着另一种生活。
否则就会不诚实了。
”[1]而在他的文学作品《局外人》中,他塑造了默尔索这一典型的荒诞人的形象。
而这一形象恰恰体现了加缪所言的荒诞者对一切价值与评判的一种背离,以及一种“诚实”的追求。
本文试图从荒诞的起点,世俗价值的无效性的角度尝试解读默尔索这一人物形象,并揭示此形象的深层意义一、荒诞的起点加缪的《局外人》揭露了人生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荒诞。
荒诞从何而来?当人超越日常生活,冷静地去观看这世界,便会直面许多问题:为何我面对着眼前的人、事以及一切?为何一切像是突然就�l生并且已经结束了?为何我现在在做这件事?……人像是茫然间便被赋予了生死、赋予了思想的能力,茫然间被置于这世间。
正如人的起点与终点(生死)不可选择,人生的过程也不可选择。
《局外人》读后感10篇
《局外人》读后感10篇《局外人》读后感1“面对这充满预兆和星星的夜,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欣然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
我感到我与这份冷漠如此相似,亲如手足。
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将来也将如是……”这是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结尾部分,文中的主人公是即将走向刑场的人,我们一般都会认为生命的终结便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而在这篇小说里,对默尔索来说却是最好的结局。
因为,他是局外人。
自始至终都是。
在这篇小说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庭审现场,作为被告的他在庭审现场却好像是个外人,而检察官竟然以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泪”作为重要依据而判处他死刑,却对枪杀阿拉伯人的缘由不去追究。
荒谬至极。
加缪被视作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是认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存活过程中的孤独、黑暗、绝望和被抛弃。
便是整个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条条框框的规则都是无意义不重要的。
默尔索对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命运会怎么走向他似乎也毫不在乎,仿佛这个世界和他毫无联系……他是别人眼中的冷血动物,但他却只为自己而活,即便到最后,他也“只盼望行刑那一天能聚集许多观众,用充满厌恶和憎恨的喊叫声送我一程”。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确一无所有,而且很快连生命都要失去。
但他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他从未违心做过一件事,他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地存在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几个人是默尔索那样的?我们随波逐流,被身边的人左右着自己的思想行为,渴望在每个人心目中树立一个“完美形象”,好像才不枉度过此生,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局外人》这部小说虽然看起来有点荒诞,但这却给我们每个人提了个醒:不管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还有多长,都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有没有背离过内心。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做个隐形的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2局外人是由法国小说家阿尔贝.加缪在1940年5月份完成的一部小说,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
加缪 《局外人》论文
论文题目:我反抗故我在—论加缪《局外人》的反抗精神白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班姜海峰目录摘要 (3)Abstract (3)引言 (4)1、局外人的悲剧 (5)1.1、成为“局外人”的原因 (5)1.2、“局外人”的生存状态 (6)2、清醒的痛苦,冷漠的反抗 (6)2.1、人与世界的荒谬关系 (7)2.2、另类方式的反抗 (7)3、从“局外人”到反抗者 (8)3.1、“局内人”与“局外人” (8)3.2、“局外人”的反抗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全篇紧紧围绕着主人公莫尔索而全面展开。
用不同的事例充分说明荒诞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异常的主人公形象。
小说简单的用“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这样的语句作为开篇,又以“我还希望处决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作为结束。
作者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默然置之的莫尔索。
《局外人》示了20世纪西方世界的荒诞性,通过主人公莫尔索的精神发展历程,来告诉我们对于荒诞的正确态度是在爱中重新开始建立人与世界,人与他者的关联,创造性地进行反抗。
而莫尔索从局外人向反抗者的成长,则是在辍学、入狱、被判处死刑等一系列边缘情境中逐步实现的。
【关键字】局外人悲剧荒诞冷漠存在反抗AbstractCamus's" outsider" to "today, mother died, or maybe yesterday, I don't know"," I also want to touch me that day and there are many people, for I uttered cries of hatred" end. Novel to this plain and contains the inner strength of calm tone as we created a" shock the common customs of the absurd man": on everything beside moore.Outsider reveals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 and through the protagonist morso mental development process, we should correct attitude and approach to the absurd is in love with the dialogue again started in reconstruction of man and the world, and the other relationships, creative resistance. And Moore from an outsider to rebel growth, is in drop, imprisoned, sentenced to death and a series of progressively implementation in marginal situation.[ key ] outsider tragedy absurd existence against the cold引言阿尔贝·加缪,法国作家,1913年11月7日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法属阿尔吉利亚。
《局外人》(法)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金_ 译读后感
《局外人》(法)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 金_ 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局外人》(法)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金_ 译读后感《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一部杰出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简约的笔触探讨了人生的荒诞性和个人在面对无意义的生活时的抉择。
金_的翻译准确传神,让中国读者得以领略加缪的文学魅力。
在此,我将结合事实,对这部作品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书中主人公梅尔苏面对母亲死亡的冷漠,以及后来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的情节,展示了人在面对生活荒诞性时的无奈和挣扎。
加缪通过梅尔苏的形象,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困境。
正如原文所述:“他(梅尔苏)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但这种孤独并不是让他感到痛苦的原因。
让他痛苦的是,他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去反抗这种孤独。
”这部作品条理清晰,观点独特。
加缪以梅尔苏的遭遇为线索,对当时的司法制度、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梅尔苏的审判过程中,法庭关注的并非案件本身,而是梅尔苏的生活方式。
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忽视,使得梅尔苏成为了社会的局外人。
文字犀利,旁征博引。
加缪在书中多次引用了古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等,以丰富作品内涵。
如梅尔苏在监狱中回忆起与女友玛丽的一段对话:“我们就像奥德修斯和 Penelope,彼此等待,却无法相聚。
”此处,加缪巧妙地将梅尔苏与玛丽的关系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和 Penelope 相提并论,展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触类旁通,这部作品不仅关注个体命运,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荒诞性。
在加缪看来,人生并无绝对意义,但人们仍然要在荒诞性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梅尔苏在书中曾说:“也许,真正的勇气,就是即使知道生活毫无意义,依然坚定地活下去。
”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荒诞性时的勇敢与无奈。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不仅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荒诞性,更因为它让我们在荒诞性中看到了希望。
《局外人》的荒诞人生读后感
《局外人》的荒诞人生读后感《<局外人>的荒诞人生读后感》《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和一个荒诞的人生。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击中,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看似冷漠、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人。
母亲去世,他在葬礼上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面对爱情,他也显得漫不经心;甚至在误杀他人之后,他依然对自己的命运持一种漠然的态度。
在常人眼中,默尔索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是违背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
然而,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荒诞之处。
默尔索生活在一个充满虚伪和谎言的社会中。
人们总是戴着面具生活,按照社会设定的规则和标准去行事,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在母亲的葬礼上,人们表现出的悲痛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
而默尔索的真实和坦率,反而成为了他的罪过。
他不愿意伪装自己,不愿意迎合他人,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却因此被社会所不容。
这种对社会虚伪面的揭示,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
加缪通过默尔索的形象,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一个荒诞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随波逐流,迎合社会的规则,还是像默尔索一样,坚守自己的真实,哪怕被视为异类?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和期待之中?我们努力学习,为了考上好大学;我们努力工作,为了升职加薪;我们结婚生子,为了符合社会的传统。
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我们是否真正问过自己,这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吗?还是只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为了融入这个社会?默尔索的经历让我明白,坚守真实的自我是多么的重要。
尽管这可能会让我们面临孤独和误解,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着。
如果我们总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那么我们最终会失去自我,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同时,小说也让我对法律和正义有了新的思考。
《局外人》中的荒诞与反抗
《局外人》中的荒诞与反抗《<局外人>中的荒诞与反抗》《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世界的荒诞以及个体在这种荒诞中的反抗。
故事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看似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漠不关心的人。
母亲去世,他没有表现出极度的悲痛;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他也显得异常冷淡。
他的行为和态度与社会的常规和期望格格不入,使他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局外人”。
然而,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荒诞的一面。
荒诞首先体现在默尔索与社会规则的冲突上。
社会有着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规范和情感表达方式,比如亲人离世就应该痛哭流涕,爱情到来就应当热烈追求。
但默尔索却打破了这些规则,他以一种真实而又冷漠的态度面对生活。
他的真实并非出于刻意的反抗,而是他内心深处的自然流露。
然而,这种真实却不被社会所接受,反而成为了他被审判和定罪的依据。
这种社会对个体真实的排斥和误解,无疑是荒诞的一种表现。
再者,荒诞还体现在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捉摸上。
默尔索因为在海滩上的一次偶然事件,稀里糊涂地卷入了一场杀人案。
而在审判过程中,人们关注的并非案件的本身,而是他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
他的命运就这样被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所决定,这种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生活的荒诞性。
然而,在这荒诞的世界中,默尔索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
他的冷漠和无所谓,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抗。
他拒绝迎合社会的虚伪和做作,坚持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他不伪装自己的情感,不随波逐流,这种对传统和常规的背离,就是他反抗荒诞的方式。
尽管这种反抗看起来有些消极,但却充满了力量。
默尔索的反抗,让我们思考个体在荒诞世界中的存在意义。
在一个充满荒诞和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是否应该放弃自我,迎合社会的期待?还是像默尔索一样,坚守自己内心的真实,哪怕为此付出代价?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局外人》所揭示的荒诞并非仅仅存在于小说的情节中,而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时有体现。
加缪《局外人》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加缪《局外人》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加缪《局外人》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局外人》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法]加缪类型:小说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942年。
《局外人》与生命的荒诞性
《局外人》与生命的荒诞性生命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独自前行。
然而,在加缪的《局外人》中,主人公梅尔索迪斯(Meursault)以其与生命的相互关系展现了一种特殊的荒诞性。
本文将探讨《局外人》中的荒诞性,并分析梅尔索迪斯如何成为一个局外人。
在小说开始时,梅尔索迪斯对待母亲的死亡异常冷漠。
他没有流露出一丝悲伤,甚至在葬礼上吸烟、打盹。
这一冷漠的表现彰显了梅尔索迪斯对生命的态度,他将其视为一种荒诞的存在,缺乏真正的意义。
对于他来说,生命只是一个不断复制的过程,没有价值。
这种对生命的无视使得梅尔索迪斯不断与其他人的情感纽带疏远。
梅尔索迪斯的荒诞性不仅表现在他对死亡的态度上,也体现在他对行为的看法上。
他对于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没有任何兴趣,只关注眼前的事物。
他犯下了一桩无意义的谋杀案,仅仅因为阳光耀眼,他的行动让人无法理解。
这种无动于衷的态度使梅尔索迪斯成为了一个局外人,他无法融入社会的规范。
他的荒诞性体现在他对于自我的解放上,他不愿意受到社会束缚,按照既定的轨迹行走。
梅尔索迪斯对生命的荒诞性并非无缘无故的。
小说中,他的孤独与世界的冷漠相互呼应。
他身边的人们都处于一种虚伪的状态,流于琐屑的日常生活中,对于生命的真正意义没有任何深入思考。
这令梅尔索迪斯感到厌倦,他拒绝参与这种虚伪的生活,宁愿选择成为一个局外人。
然而,正是梅尔索迪斯的荒诞性让他面临着孤立和歧视。
在审判过程中,他的冷漠被当作罪行的证据,他的无感情被视为罪恶的象征。
他所做的一切都违背了社会的规范,因此他成为了一个被社会所排斥的存在。
他的荒诞性不仅让他与生命疏离,也使他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
梅尔索迪斯最终面对着死亡,他对于死亡的接受无疑是一种荒诞性的体现。
他在行刑前并没有恐惧或悔意,他对死亡一如对生命一般无感。
这种对死亡的接受与他对生命的冷漠相呼应,他将死亡视为另一种无意义的存在。
通过《局外人》,加缪揭示了生命的荒诞性以及人们对生命的虚伪态度。
《局外人》读后感:荒诞世界中的孤独与反抗
《局外人》读后感:荒诞世界中的孤独与反抗哎呀,刚把《局外人》这本书翻完,我得说,这书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爱它,是因为加缪这家伙写得太真实了,恨它,是因为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个局外人,那种荒诞感和孤独感,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首先,让我说说这本书的主角,梅尔苏。
这哥们儿,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无所谓”先生。
他对待生活的态度,那叫一个冷漠,连自己老妈去世都没啥感觉。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心里那个火啊,这人怎么这么冷血?但读着读着,我开始有点理解他了。
梅尔苏不是冷血,他只是看透了这个世界的荒诞,他选择用一种看似冷漠的方式来反抗这种荒诞。
书里有个情节我印象特别深刻。
梅尔苏在海滩上,因为太阳太晒,他一怒之下开枪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
这个举动,在别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对梅尔苏来说,这只是他对荒诞世界的又一次反抗。
他不是故意要杀人,他只是被太阳晒得烦躁,被生活逼得无奈,那一刻,他选择了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但最让我感到荒诞的是,梅尔苏在审判过程中,法官和陪审团根本不关心他杀人的动机,他们只关心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
这简直是荒谬至极!在他们眼里,情感的表达比人命还重要。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也常常忽视了人的内心,只在乎表面的规矩和形式?梅尔苏的孤独,也是让我感同身受的。
他没有朋友,没有爱人,甚至没有亲人。
他就像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孤独地对抗着这个荒诞的世界。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反抗。
他在监狱里,面对神父的说教,他坚定地拒绝了上帝的救赎。
他宁愿选择自己的方式,去面对死亡,去面对这个世界。
读完《局外人》,我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梅尔苏,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我开始理解,有时候,冷漠和反抗,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因为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去反抗那些荒诞和不公。
所以,如果你也感到迷茫和孤独,不妨读读《局外人》。
它可能会让你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
在那里,你也许会找到自己的反抗方式,找到自己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诞的人的反抗》——论加缪《局外人》(2009)《荒诞的人的反抗》——论加缪《局外人》(2009)淡然远去摘要:《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在《局外人》中,理性的社会是荒诞的象征,莫尔索则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追逐着本真的生活方式。
充满激情地投入阳光、大海与女人的怀抱的方式是他对荒诞的自在的反抗,对道德、法律的冷漠是他自为的反抗。
在这反抗中,他体验到了生命的幸福。
引言《局外人》的研究专著很少,原因很简单,这部中篇小说的内涵比较容易把握,况且加缪在《局外人》的序言和《西西弗斯神话》中对此书作了注解。
除去萨特在《局外人的诠释》中认为默尔索是一位荒诞的圣宠,而《局外人》只不过是类似于伏尔泰《老实人》的道德家的中篇小说之外,大多数研究者都赞同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为《局外人》做出的解释,比如我国当代法国文学研究专家郭宏安在《从蒙田到加缪:重建法国文学的阅读空间》中就认为默尔索乃是一个荒诞的人。
之所以选择这个论题,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人的生存状况。
大众的生存方式总是在适应历史发展的大潮流。
在这大潮流中所忽略的往往是人的个体生命的自由,这尤其体现在工业化文明下的当代。
莫尔索的意义不在于他用怎样的行动创造了怎样的价值,一味耽于肉欲并不是完全可取的。
他的意义在于以一个否定者的姿态出现。
对于理性泛滥的否定,对于道德虚假的否定,以至于对于整个社会虚假的否定,表达出一个独立的人在整个社会出现病态时所应当拥有的选择的自由。
莫尔索否定的方式是拒绝说假话,拒绝虚假的行动,拒绝虚假的生活方式。
在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中,他处处冒犯着虚假的社会,他是这个虚假的社会的局外人。
莫尔索的全部命运是,因为母亲下葬时没掉眼泪而被判死刑。
理性本来试图拒绝荒诞,但自身却处处携带着荒诞。
本文试图先理清荒诞在小说中的显现,然后阐明莫尔索反抗荒诞的方式,及其意义。
一、荒诞的显现按照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给荒诞下的定义,荒诞乃是人类的呼唤和世界的无理的沉默之间的对立。
[1]它本质上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一种愿望与事实分裂的状态。
人的理性总是要求他对于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但事物往往厚得瞥不透,在人无法赋予它以意义的时候,荒诞感就产生了。
《局外人》是以莫尔索的视角来观察这个社会,从他拒绝虚假的行为考察社会,这个社会本身就是荒诞的。
而莫尔索经历的三次死亡事件,则显示出了命运的荒诞。
(一)社会的荒诞1.荒诞在道德中的显现荒诞在道德中的显现。
从这里开始,默尔索瞥见了一系列的荒诞。
为死者举行葬礼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
人类有权利表达对生命的眷恋与对死亡的沉痛感,葬礼应当是庄严的,崇高的,然而在莫尔索的观察中,守灵及送葬过程中人们的种种举动,与葬礼应当有的氛围显得极为不符。
在这个过程中,处处是人的本能在压抑之下所表现出的荒诞性:老头子们坐在灵堂门口,一言不发,审判似的盯着莫尔索;在一大片沉默之中嘬腮帮子,发出怪响。
吐痰,强忍瞌睡走却睡的很死,早晨醒来面如死灰。
在对种种人的本能反映的观察中,葬礼早已失去了它的庄严性。
送葬的过程更为荒诞:一面是毒热的太阳,满头的汗,一面是黑沉沉的衣服,有条不紊的形式,但那个女护士长一语道破了人的心声:走得慢,会中暑;走得太快,又要出汗;到了教堂会着凉。
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
[2]在肉体本能的需要占据上风的时候,真情湮没了,庄严丧失了,只剩下一个道德的空壳在支配人的行动,结果就是不断地忍受痛苦。
在道德理性的秩序下,是非理性的欲望的冲动,抗争。
更多受非理性的欲望支配的莫尔索,触摸到了荒诞。
道德要求在此地将一切都纳入它的秩序之下,道德的强力与太阳,汗,肉体令人窒息的感受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而人则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也就落入了荒诞之中。
荒诞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
如果说存在于道德场地的这种荒诞有些独特,那么渗透于日常之中的荒诞就更显示出它的无处不在的本质了。
这是莫尔索在赛莱斯特的饭馆观察到的一幅画面:我在赛莱斯特的饭馆里吃晚饭,我已经开始吃起来,这时进来一个奇怪的小女人……她动作僵硬,两眼闪闪发光,一张笑脸像苹果一样圆。
她脱下外套,坐下,匆匆看了看菜谱。
她招呼赛莱斯特,立刻点完她要的菜,语气准确而急迫。
在等凉菜的时候,她打开提包,拿出一小块纸和一支铅笔,事先算好了钱,从小包里掏出来,外加小费,算得准确无误,摆在眼前。
这是凉菜来了,她飞快地一扫而光。
在等下一道菜时,她又从手提包里掏出一只蓝铅笔和一份本星期的广告节目杂志。
她仔仔细细地把几乎所有的节目一个个勾出来。
由于杂志有十几页,整整一顿饭的工夫,她都在仔细地做这件事。
我已经吃完,她还在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
她吃完站起来,用刚才自动机械一样准确的动作穿上外套,走了。
我无事可干,也走出去了,跟了她一阵子。
她在人行道的边石上走,迅速而平稳,令人无法想象。
她一直往前走,头也不回。
[3]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说:人也散发出非人的东西。
在某些清醒的时刻,他们的举动的机械的面貌,他们的没有意义的矫揉造作都使他们周围的一切变得愚蠢。
[4]加缪的这句话正好可以为这个自动机般的小女人作注解。
萨特评论《局外人》时就说,加缪先生在读者和作品之间竖了一道看不见的玻璃,消解掉了动作原本的意义。
萨特之所以认为加缪所说的荒诞只是相对的,就是这个原因。
萨特认为这种荒诞是可以消除的。
只是荒诞接连不断的显现,证明命运本身也不过是更大的荒诞。
2.荒诞在法律中的显现荒诞在法律中的显现。
这分明是一场游戏:律师,报纸的渲染,闷热的天气,轻松的嬉笑,无聊的看客之后他的被判死刑,再次见证了荒诞的无孔不入。
这又是一场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较量。
在检察官精彩的推理之下,莫尔索被理性判了死刑,遭受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杀戮。
在法律上,排除了一切的偶然,他是蓄意谋杀;在道德上,他是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躯体。
他被控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掉了他的母亲。
道德辅佐着法律,从人的灵魂中,用逻辑的方式推出必然的结果。
这是理性的胜利。
审判的意义在于还给人类以正义。
然而,如同之前的葬礼,终极的意义在过程之中被消解掉了。
休无止的听证会,无关紧要的辩词,将莫尔索拉入其中而又将其排除在外的局面,法律的严肃与正义只是律师与法官的玩偶,审判只是对于人们生活无聊的刺激。
一切都是形式与意义的相离。
宣判的庄严,更加重了荒诞。
(二)命运的荒诞小说的第一句是: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5]在语气冷漠的背后,是叙述者真诚的态度。
叙述者不知道母亲死于哪一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的死亡之偶然性。
我们可以说这第一句就给小说染上了荒诞的氛围。
加缪说最大的荒诞就是死亡,因为它剥夺了人对幸福的渴望,对岁月的回忆。
把生命从时间中排除,人也就没有机会实现幸福了。
死亡显示出的荒诞一开始就抽在了默尔索的脸上。
在此,莫尔索是以静观的方式觉察到荒诞的存在,在枪击阿拉伯人的事件中,他则完完全全介入了荒诞之中。
一次偶然的旅行,一个偶然的天气,一次偶然的碰面,便发生了决定他一生命运的事情。
明显的是,他没有杀那个阿拉伯人的动机,然而阳光的照射,蒙住了眼睑的汗水,在混混沌沌中他开了枪。
荒诞又一次显出了它的可怕的力量。
这是一次非理性的胜利。
在无可抗拒的荒诞面前,莫尔索真的受到重重一击。
在苦难之门上短促地扣了四下之后,他就被送进去了。
由于莫尔索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他的母亲,所以他被判了死刑。
三次涉及死亡,无一不显示着荒诞。
面对着伴随一生的荒诞,莫尔索作出了终生的反抗。
二、自在的反抗(一)自在的反抗方式加缪有句名言:我反抗故我存在。
莫尔索是一位天生的荒诞反抗者。
他用古希腊式的生活方式显示出对于荒诞的一种天然的、自在的反抗。
这是一种逍遥林下的超脱的姿态。
摆脱世俗伦理,听凭躯体放纵,在精神上达到一种逍遥的状态。
这往往会令我们想起中国古代的那些狷士们,譬如竹林七贤。
风流是他们的本质。
一样的不堪社会的樊笼,一样地无意于集体无意识般的生活。
比较之下,莫尔索不是经过痛苦的抉择之后而达到一种主体自由的状态,他从根本上对道德、法律等社会方式一窍不通,他是一个没有道德原则的人。
换句话说,他不是一个完全的文明人。
他有现代人的知识与生存技能,有敏锐的观察力,还具备很强的推理能力(比如从年轻人的行为中能推出他们刚才看的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他唯独缺乏道德原则。
这就使他看起来毫无是非观念,麻木不仁。
托斯陀耶夫斯基说:没有上帝,一切都是允许的。
莫尔索的精神世界中,唯独没有上帝的位置。
事实上,莫尔索同时代的人,在他们心中同样没有上帝的位置,因为形而上学的理性精神早已将上帝杀死了,但是他们在心中装着理性这个新的神,而将上帝挂在脸上。
莫尔索则是把生命本身作为他的人生价值。
就像加缪所说:若要问生活的意义在何处,就在这生活之中。
因此生命的价值诞生于它所经历的一切之中。
加缪在《西须福斯神话》中说:躯体,温情,创造,行为,人类的高贵,让我们在这疯狂的世界中重新获得它们的位置吧。
人将终于在那里获得他的伟大赖以为生的荒诞之酒和冷漠之粮。
这就是莫尔索的生存方式,也是他自在的反抗方式。
(二)反抗方式显出的意义莫尔索的世界是一片感官的世界,他对那个律师说,他有一种天性,就是肉体的需要往往使感情混乱。
葬礼上,本应是他表达对母亲的感情的时候,但由于炎热的天,长途跋涉中的颠簸,汽油的味道,使得他大脑昏昏沉沉,便连母亲看都不看一眼。
在护送灵柩的路上,本应肃穆而行,但在疲倦中,阳光,皮革味,马粪味,漆味,香炉味,死气沉沉的黑衣服成了他的感受对象,他无力控制自己的感情。
这在常人看来,就觉得莫尔索不把母亲当回事,而给他下的结论是:他是一个冷漠的人。
也就是说没有感情的人。
在莫尔索的世界中,抽象的事实是无足轻重的,他觉得这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在后来当玛丽问他爱不爱她的时候,莫尔索回答说,可能他不爱她,他觉得这个毫无意义。
正如别人问他爱不爱他母亲一样,这是一个盖棺定论式的问题,而爱与不爱,是由生前一连串的行动所创造出来的。
冷漠,只是他反抗无意义的一种姿态。
对于能使他获得幸福的生活,他往往投入过度的激情。
在所有的时间中,只有周末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莫尔索原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其他时间的生活,他只是在一片冷冰中一语带过,只留下一句:我又该上班了,总之,没有任何变化。
参加完葬礼的第二天是周末,我们看到了一个放纵的莫尔索:他去游泳,交女朋友,看滑稽电影,与女友过夜。
没有悲伤,没有冷漠,一个完完全全属于他自己的莫尔索。
星期天则是在懒散中观察街景,晒太阳度过了一天。
这种生活方式显出的意义是:相较于平时被工作,道德,世俗观念等等所束缚的自己和他人,此时的他完全处于一种高度解放的状态,他是自由的,他主宰着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