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
1.土地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
经济原因居多,土地的适宜或不适宜即以这些原则划分。
2.土地适宜级
反映适宜性的程度,可按照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一般分三级:S1、S2、S3。
•S1级是高度适宜。
•S2级是中等适宜。
•S3级是临界(勉强)适宜。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互关系。
•在不适宜纲内通常分为两级:当前不适宜类(N1)和永久不适宜类(N2)。
•当前不适宜类(N1):当前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
•永久不适宜类 (N2):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3.土地适宜亚级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级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的方法来表示,如S2m。
S1级无适宜亚级。
4.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
理要求的细节方面都有差别。
适宜单元的划分对于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S2e-2。
二.评价规则
• 1.评价的深度
• 2.参评因素
•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种类
• 4.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 5.土地利用与土地属性的比较
•⑴要求的匹配。
•⑵环境影响
•⑶社会经济分析
•⑷实地验证
三.具体评价步骤为:
1.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确定:
划分方法:一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二是以土地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三是土壤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以上几种方法均有其可取之处和不同程度的缺陷,为此,可以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影响土地质量的参评因子分级图层进行叠加,选取最小图斑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
2.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划分: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综合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因
地制宜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和等级。
3.参评因子的选择和分级指标的确定
(1)参评因子的选择
选好参评因子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它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
1.1确定规划目标及所涉及的因子
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用地现状以及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选取了水域、土地利用现状、坡度、地质、地貌、保护区等因素。
1.2 调查各因子在规划区域的分布状况,形成各因子的分布图层从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分布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
从1:25万数字高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生成坡度图和地貌图。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水文地质图》得到断层图和工程地质图。
为了方便计算,所有图层都转成GRID格式。
由于DEM数据比例尺为1:25万,并且考虑到研究区域的面积,格网大小取为50m×50m。
1.3 制定评价标准,将各因素数量化、等级化,形成单因素生态适宜性评价图按照各评价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将评价因子划分为多个生态适宜性等级。
规划范围内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的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
其中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通过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
1.4 根据权重加和各因素的适宜性得分,计算适宜性综合得分以上述各单项因子的分析为基础,形成针对城镇建设的各单项因子的生态适宜性程度分级图,然后将这些图件进行叠加。
综合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公式为
其中:Sij为第ij个格网的综合生态适宜性;k=1,2,…,n表示第k个生态因子;W(k)表示第k个生态因子的权重;Cij(k)表示第k个生态因子在第ij个格网的适宜性等级。
水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地质断层等不适宜作建设用地的区域,虽然在评分时赋予了零分,但经过加权求和后分值非零。
因此叠加后的图中做了进一步的处理,将这些区域的适宜性等级设为很不适宜。
1.5 分析评价结果,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等级
根据综合评价图的分值将土地分为5个等级:很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很不适宜,生成最后的建设生态适宜性分布图。
图中适宜性程度随颜色由浅至深降低,可建设的程度及容纳的人口规模从上往下递减,而保护的级别递增。
4. 评价结果
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最后的评价整理,以报告的形式写出
5. 讨论
土地适宜性评价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是城市规划方法的有益尝试和补充。
但是目前这种方法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可供遵循的标准,特别是没有完善的可依据的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地理、水文、生态、农林、生物等学科人员与规划设计人员还未能很好地协调,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尚未开展,规划设计人员可利用生态因子的信息相对匮乏。
如果从更加科学、全面的角度研究,分析评价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的,而且还要考虑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这需要多学科和不同专业人员的密切配合以及完善的城市信息系统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