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资源评价原理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的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对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和水资源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农业的影响。
一、地形特点黄河流域地理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平原地貌,这片平原地区被称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黄河上游的一片巨大地质构造,由黄土和黄土堆积而成。
黄河流经这片地区时,它的急流水流强烈侵蚀和搬运大量的黄土,形成了巨大的黄土高原。
这种地形特点使得黄河流域拥有广阔的肥沃平原,适宜发展农业。
另外,黄河流域还有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带。
这些山地和丘陵地带分布在黄河流域的边缘,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草牧场和水源。
这些山地和丘陵地带的特点为农业提供了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二、气候特点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干旱少雨。
由于流域地区地势高且远离海洋,降水较少,加之蒙古高原的阻挡,使得黄河流域整体上呈现半干旱气候。
这种气候特点使得流域内的农业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然而,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为黄河流域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
多年来,中国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和努力来修建灌溉系统,通过黄河的水资源来满足农业的灌溉需求。
这一举措对于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水资源特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特点主要表现为洪水和河道改道。
由于黄河流域幅员辽阔,且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导致黄河水流呈现波动性和不稳定性。
每年夏季,由于雨水和山区的融雪过多,水量增加,黄河容易发生洪水。
另一个特点是黄河的河道改道。
由于沉积物的淤积和水流的侵蚀,黄河的河道在历史上发生了多次改道,导致流域内农田的分布也不稳定。
政府为了保护农田和居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治理和保护,以减轻洪水和河道改道对农田的不利影响。
四、地理特点对农业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对农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河带来的黄土高原为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黄土肥沃,独特的土壤质地和丰富的养分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黄河流域土壤水资源评估
te me n s i w trr s u c si h h l l w Rie a i s2 6 0”m 。whc c o n sfr8 . % o ep e i i t n, h a o l a e e o r e te w o eYel v r s i . 8 X 1 n o b n ih a c u t 0 1 5 ft rc p t i h ao a d4 4 i so eg o swae e o r e h r i .An h olwae e o r e n t e Yelw Rie a i n N rh s C i ai n 、7t me ft r s trrs u c s te en h d te s i t r s u c s i h l v rb sn i o we t h n S r o t
.
10 8 ,C ia 0 0 1 hn )
Ab ta t sr c :T e rgo a w trb ln e mo e sa p id t a c lt h o trr s u c sw ti ewh l ie a i cu i g h e in l ae aa c d l p l o c l ua et e s f wae e o r e i n t oe r rb sni l d n i e t h h v n
t e u pe h p r,midl nd lwe e c e ft e Yel w Ri e n h e in o sn i heNo we tChi . Ther s lss o t a d e a o rra h so h lo v ra d te r go ft ba i n t  ̄h s na he e u t h w h t
( . h aI i t n a dD a aeD v l me t e t , e ig 1 0 5 ,C ia 1 C i r g i n ri g e e p n C ne B i n 0 0 4 hn ; n r ao n o j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问题诊断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问题诊断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摘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问题诊断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是关于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问题进行诊断和解决的重要研究。
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入手,介绍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现状分析、生态问题诊断方法与技术、遥感技术在生态问题诊断中的应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建立以及流域生态系统问题诊断应用实践等内容。
结合关键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价、未来研究方向展望和总结,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问题的诊断和解决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篇文章对于保护和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问题诊断、关键技术、应用实践、遥感技术、健康评价模型、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现状分析、应用效果评价、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土地的过度利用以及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议题。
在这种背景下,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才能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的现状、问题所在以及解决的途径。
本文将重点探讨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问题诊断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
通过深入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现状,研究生态问题诊断的方法和技术,探讨遥感技术在生态问题诊断中的应用,建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结合流域生态系统问题诊断的应用实践,为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生态环境现状,寻找适用的生态问题诊断技术和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以实现对流域生态系统问题的全面诊断和有效管理。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环境与规划学院08级地理科学辛亮亮080260029【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及影响黄河水资源质量的因素的解释,从理论和实际实践中阐述黄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进而为更好的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沿河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根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评价标准改善方法综合利用一、引言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中国人民赞誉为"母亲河"。
她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与其他四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成为世界文明之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注入渤海。
流程共5464千米,落差4480米。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
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闭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 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大, 水资源不丰富。
全流域总水资源量为735亿立米, 全流域1956~1979年年平均降水深毫米,其中约有20%男形成河川径流, 约有80%叮乡为蒸散发所直接消耗。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黄河的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
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黄河的水资源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恶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研究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制定治理好流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一)资源量贫乏, 供需矛盾突出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 但。
1956~1979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只有659亿立米, 仅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大于淮河、海河和辽河。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占2.6%全国的,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SWAT模型及其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SWAT模型及其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引言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是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非点源污染的随机性和分散性,对其进行精确的监测和预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领域的模型,其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SWAT模型的原理及其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SWAT模型的实际效用。
一、SWAT模型原理SWAT模型是美国农业部开发的一种集成水文和生态模型,主要用于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文水质的影响。
SWAT模型基于物理机理和经验关系,能够模拟流域内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含量、植被生长、氮磷输移和含沙量等过程,是一种集成了气候、土壤、植被、地形、水文和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水文生态过程模拟工具。
SWAT模型的核心是将流域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子集,然后对每个子集进行水文过程的模拟。
模型输入主要包括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管理措施、地形数据等。
模型输出主要包括流域内径流量、水质、土壤侵蚀、植被生长等信息。
SWAT模型采用了土地利用-土壤分类系统(LULC)和土地利用管理措施(LUM)来描述土地利用的分布和管理措施的变化。
模型还能够考虑降雨、蒸发蒸腾、径流、土壤湿度、植被生长、土壤侵蚀、氮磷输移等多种水文生态过程。
二、SWAT模型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1. 地表径流和非点源污染模拟地表径流是流域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扩散途径。
SWAT模型利用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特性参数,能够准确地模拟地表径流过程,并结合水质模块对流域水体中的污染物扩散进行模拟。
通过SWAT模型的模拟可以评估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地表径流和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为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支持。
2. 氮磷输移模拟氮磷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黄河流域环境问题和土壤盐碱化
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黄河上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严重,上游的水文特征冬季有结冰现象,春季有凌汛现象.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禁止乱砍滥伐,增加植被覆盖量;春季的凌汛,可以使用炸冰船,防止水患.中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致使黄河中游河段含沙量大增.治理的措施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将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下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问题,断流现象.下游的水文特征除了有结冰期、含沙量等问题外,还有地上河的水患,凌汛现象.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是改良灌溉方式;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种植技术,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下游的地上河的治理措施是加固两岸大堤,用水电站调沙,调水,减少下游泥沙沉积,避免断流现象发生.土壤盐碱化一、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一)盐碱化的概念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
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
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
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
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
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二)盐碱化的产生原因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一、介绍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各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对于水资源的评价变得愈发重要。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是评价某一地区水资源利用能力的一种方法,为科学合理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之一。
通过对一定时间内降水、蒸发散和径流等各项水量指标的测量,计算地区水平衡量、可利用量和缺水量,从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2.水质平衡法水质平衡法是从水质角度出发,以评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配及其污染情况,进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预测能力。
3.经济模型法经济模型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等因素结合起来,在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同时,考虑水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实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1.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十分宝贵。
该研究以水量平衡法为基础,补充了水质多样性、生态系统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2.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为了城市规划重要的参考依据。
该研究分析了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影响,将经济模型法、生态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结合,从不同角度评价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节约措施。
3.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短缺的规模和程度,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以水质平衡法为基础,考虑了地下水水质的多样性、污染情况和深度等因素,评价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节约用水、监测管控和治理根源等对策建议。
对黄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及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
对黄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及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
黄河中游地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区域之一,其流域面积占全国黄河流域总面积的33%,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生产区和重要的工业基地。
但由于气候干燥,土地易受侵蚀,水资源短
缺等原因,其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水资源和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首先,黄河中游地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
由于地处半干旱区域,水资源十
分短缺。
过度开采和污染都使得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在减少。
因此,要加强黄河流域水
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政府应该采取严格的措施,限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水环境监测
和治理,以保证黄河水质的安全。
另外,还应该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节水
意识,鼓励人们采取节约水资源的生活方式,从而共同保护水资源。
其次,要加强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由于地形崎岖、土壤质量较差,土地易
于发生水土流失等问题。
因此,要积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确保土壤质量稳定和持久地保持。
农民可以采用梯田耕种等传统的农业技术,改良土地性质,提高土壤质量,同时减少
人工损坏。
政府也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推广适宜于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护技术,加强治
理荒漠化和沙漠化的工作,保持生态平衡,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对黄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及水土保持工作的加强和重视对于维护黄河流域生
态环境的平衡和促进当地经济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社会公众应该加强合作,
促进环保意识的普及和推广,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我国长期面临且亟待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
希望通过本次说课,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我国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问题背景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生态区域。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普遍存在着水土流失现象。
据统计,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6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58%。
水土流失不仅严重威胁到河流的防洪安全,还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受损、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二、水土流失成因1. 自然因素: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集中、植被稀少等自然条件,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有利条件。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滥砍滥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牧业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三、水土流失的影响1. 土地资源退化:水土流失导致肥沃的土壤流失,土地质量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2. 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导致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 河流污染:水土流失携带大量的泥沙和污染物进入河流,严重影响水质。
4. 防洪安全威胁: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抬高,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
5. 人类生活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影响 drinking water quality, food security, and public health。
四、水土流失治理策略1. 植被恢复与保护- 植树造林:在适宜区域大规模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 退耕还林还草:将部分耕地退耕,还原为林地或草地,提高植被覆盖度。
2. 土地整治与利用- 修筑梯田、梯地:改善地形条件,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 土地轮作与休耕:优化耕作制度,减少土地利用强度。
3. 水资源管理- 雨水收集与利用:建设雨水收集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提纲:一、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分析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三、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四、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五、影响地下水资源利用的因素及对策一、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分析黄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域范围广阔,在其流域内,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全球变暖等原因,地下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对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保护。
目前,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地下水资源的数量逐渐减少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逐渐减少。
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干旱,地下水的补给量也不断减少。
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地下水资源的数量逐渐减少。
2.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下降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等等原因导致的污染物不断增加,黄河流域地下水的水质逐渐下降。
这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同时也对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3.地下水资源的退化随着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污染,一些地下水资源面临着退化的风险。
例如,地下水位的下降、湿地面积的缩小等等问题都会对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造成影响。
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是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来源,因此,早期政府对地下水资源比较积极地进行了开发利用。
如今,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如下:1.农业灌溉用水农业灌溉是地下水利用的最大用户,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地下水开采量。
由于黄河流域的农业耕地面积广阔,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地下水,因此,农业用水是黄河流域地下水利用的主要方面。
2.城市供水城市供水是地下水资源利用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在黄河流域,许多中小城市都是经济发展的重心,因此,地下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地理知识点黄河总结
地理知识点黄河总结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之一。
它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国最重要的水道之一。
其水系面积为74.5万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为61.6亿立方米。
在中国的历史中,黄河一直被人们祭拜和尊重,同时也造成了许多自然灾害,如洪水和泥石流。
以下是黄河的一些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1. 发源地:巴颜昆湖位于青海省,也是黄河的源头。
巴颜昆湖是一个高山湖泊,位于江河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海拔3,353米,是中国最高的淡水湖泊之一。
2. 流经地:黄河流经九个省区和两个自治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3. 注入海洋:黄河最终在山东省注入渤海,形成黄河口,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之一。
二、地理特点1. 中上游与下游:黄河流域可以分为中上游和下游两部分。
中上游地区地势较高,水流湍急,地形复杂。
下游地区地势较平坦,水流较缓,地形较为开阔。
2. 黄河泛滥:黄河流域地势较陡,同时降水量较大,导致黄河经常泛滥。
历史上,黄河泛滥曾导致数百次洪水和数千次决口。
为了控制黄河的泛滥,中国政府实施了多项治理工程,如修建黄河堤防、建设水利工程等。
3. 黄河土壤:黄河流域的土壤质量较高,属于黄壤带。
这些黄土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4. 自然灾害:由于黄河泛滥频繁,导致了很多自然灾害,如洪水和泥石流。
这些自然灾害对沿岸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5. 黄河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和文明成就。
三、环境保护1. 黄河水污染:由于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黄河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黄河的水质保护和治理。
2. 黄河水资源利用: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严重挑战。
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修建水利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来有效保护和利用黄河水资源。
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质特征及资源开发研究
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质特征及资源开发研究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亚洲第三大河流。
黄河流经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水资源集散地之一。
本文将探讨黄河三角洲的水文地质特征以及相关资源的开发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水文地质条件造就了其丰富的资源。
首先,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物丰富,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生产。
这里的土地适宜种植稻谷、小麦等作物,同时也是棉花和油菜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
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黄河三角洲地下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表水对地下的渗透和沉积物中的孔隙水聚集所致。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层主要由河道旁的漫滩充水层和海岸前的混合充水层组成。
这里的地下水流域面积广阔,水量充沛,供水能力很强。
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还可以为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提供保障。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需求,人们提高了对地下水的开采量。
然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等问题,严重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相关部门开始进行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首先,他们实施了严格的水资源调控措施,限制了过度开采地下水。
同时,他们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利用河水的引水调配和高效灌溉技术,降低对地下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他们加强了地下水监测和保护工作。
通过建设地下水监测网,及时了解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变化情况,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对地下水开采企业的监管,规定了合理的开采量,并加大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水文地质特征与资源开发研究紧密相关,亟需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科学家们需要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探索其地下水补给来源、水文地质构造、地下水流动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黄土高原主要土壤持水性能及抗旱性的评价
基于SWAT模型的基流估算及评价以洛河流域为例
基于SWAT模型的基流估算及评价以洛河流域为例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基于SWAT(Soil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的基流估算及其在洛河流域的应用评价。
SWAT模型作为一种强大的水文学工具,能够综合考虑气候、地形、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对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
在洛河流域这一具有典型性的研究区域内,本文将利用SWAT模型进行基流估算,并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estimation of base flow based on the SWAT (Soil Water Assessment Tool)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evaluation in the Luo River Basin. The SWAT model, as a powerful hydrological tool, can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terrain, soil, veget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f a watershed. In the typical research area of the Luo River Basin,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e SWAT model to estimate the base flow, and verify and evaluate the simulationresults through actual observation data.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SWAT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构建过程,包括模型的输入数据、参数设置以及运行方式等。
SWAT模型的原理、结构及应用研究
SWAT模型的原理、结构及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SWAT(Soil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的原理、结构以及其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实践研究。
SWAT模型作为一种强大的水文学工具,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水资源管理、农业灌溉、洪水模拟和生态环境评估等领域。
本文首先对SWAT模型的基本原理进行概述,然后深入解析其模型结构,包括模型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SWAT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影响力。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SWAT模型的潜在价值和局限性,以便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更好地利用这一工具。
本文还将对SWAT模型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SWAT模型的理论基础SWAT模型(Soil Water Assessment Tool)是一种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
该模型的核心理论框架基于流域水量平衡原理,通过对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以及管理措施下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实现对流域水文循环的全面描述。
SWAT模型基于水量平衡方程,即流域内水分的输入(降雨、灌溉等)等于输出(径流、蒸发、渗漏等)与存储(土壤水、地下水等)之和。
这一原理是流域水文学的基本原理,也是SWAT模型进行模拟的基础。
SWAT模型采用分布式参数化方法,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个子流域或水文响应单元(HRU),每个HRU具有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
这种划分方式充分考虑了流域内空间异质性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提高了模型的模拟精度。
在SWAT模型中,水文过程主要包括产流、汇流、蒸散发和土壤水运动等。
产流过程主要受到降雨、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汇流过程则通过计算河网水流路径和流速,模拟水流在流域内的运移过程;蒸散发过程受到气温、湿度、风速等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土壤水运动则描述了水分在土壤剖面中的运动和存储过程。
黄河流域地理空间的概念
黄河流域地理空间的概念黄河流域地理空间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主题,包括河流地貌、水文水资源、气候与生态环境、土壤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
1.河流地貌黄河流域位于我国北部,是中国的母亲河。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沿途流经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
河流形态也各异,上游为峡谷和高原,中游为平原和丘陵,下游则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
2.水文水资源黄河流域的河川年径流量较大,是北方的重要水资源之一。
但由于季节性降雨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流量变化较大。
同时,黄河流域的水质状况也受到一定的污染,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流域内的水生生物也较为丰富,包括鱼类、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
3.气候与生态环境黄河流域的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
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也较为多样,包括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受了一定的破坏,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4.土壤与土地利用黄河流域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棕壤、黄壤、红壤等。
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上游地区以草地和林地为主,中游地区以农田为主,下游地区则以工业和城市用地为主。
5.社会经济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流域内的人口数量较多,城市密集,经济发展较快。
主要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其中农业和工业较为发达。
同时,黄河流域也是我国南北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6.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黄河流域需要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应推广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次,应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最后,应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流域内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博十学位论文第三章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驱动因子分析第三章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驱动因子分析耍了解事物的变化,首先要了解这一事物变化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演变发展的动力机制。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同时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而且,这些因素对土地利用的作用,包括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各有不同。
其中,自然环境条件是土地利用的基础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而社会、经济、技术等人文因素mⅡ对土地利_l}j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冈此,土地利用的驱动因子可以分为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
自然环境因子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条件两个方面,如地形、地貌、温度、降雨、植被等;社会经济网子包括人口、经济、制度、政治、管理等。
3.1研究区概况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是我国三人河口三角洲之一。
1988年国务院将东营市所辖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县、利津县、广饶县和滨州市所辖的沾化县、无棣县共七个以区县划为“黄河三角洲”范围,面积为12057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处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努岛环抱的地理中心,北连京津唐经济区,南接山东半岛各开放城市,属于国家划定的沿海开放地带,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交汇点。
固3_1东营市区域位置图Fi鲁3—1Dongyingcitylocationpicture黄河二角洲地区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盐卤、地热等,同时具有巨大的湿地资源、丰富的海产资源、广阔的土地资源,使黄河三角洲成为一个具有极大持续综合开发潜力的地区,国务院先后将其列为黄淮海农业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和全国八大农业开发区之27背河方向则是近河高、远河低。
西南部最高高程为28米(大沽高程,下同),东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为11米,东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7000。
如图32所示。
图3—2东营市DEB图Fig.3—2DEMpictureforDongyingCity东营市除广饶县境内小清河南部地区为山前冲积平原外,大部分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典型的三角洲地貌。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问题分析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问题分析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历史。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水资源、土地沙化、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对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水资源问题是黄河流域最严重的地理环境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灌溉农业基地之一,但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导致黄河水量逐渐减少。
水量减少不仅导致农业生产受损,还给黄河流域的城市和居民生活带来困扰。
此外,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也导致水污染加剧,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威胁。
其次,土地沙化是黄河流域另一个突出的地理环境问题。
黄河沿线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土地易受侵蚀,并且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土地退化速度加快。
大量耕地被沙尘覆盖,无法耕种,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
土地沙化还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此外,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进入黄河,使得黄河水质逐渐恶化。
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资源减少,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同时,由于滥伐林木和过度开发,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度也明显下降,导致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最后,人类活动是导致黄河流域地理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
大量的工业污染物和农业化肥农药进入水体和土壤,严重破坏了环境。
此外,城市化进程过快也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开发,使得原本可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土地逐渐减少。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问题涉及水资源、土地沙化、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土地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黄河这条母亲河,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2024年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下游流域的水资源供给与防洪安全。
其中,河流泥沙的来源和变化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针对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该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黄河的水量、水质和泥沙含量具有重要影响。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SWAT模型,该模型是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模拟大尺度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
通过收集黄河源区的气象、地形、土壤、植被等数据,建立SWAT模型,模拟和分析该区域的泥沙变化情况。
三、SWAT模型在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1.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在收集到相关数据后,我们根据SWAT模型的原理和要求,建立了黄河源区的SWAT模型。
在模型中,我们设置了包括气象、地形、土壤、植被等在内的多个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2. 模拟结果与分析通过模拟和分析,我们发现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含量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在空间上,不同区域的泥沙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时间上,不同季节和年份的泥沙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此外,我们还发现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土地开垦等)对河流泥沙含量具有重要影响。
四、讨论与结论1. 讨论本研究表明,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
其中,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是影响泥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过度放牧、土地开垦等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泥沙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保护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此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植被恢复等措施来降低河流泥沙含量,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水资源评价原理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杨贵羽王浩贾仰文秦大庸王建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4摘要:本文在总结土壤水研究现状和土壤水资源价值的基础上,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从其作用范围出发的可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从其作用目标出发的用于国民经济的土壤水资源量、用于维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土壤水资源量以及土壤水蓄水量五大指标为主要内容的土壤水资源评价体系;并采用水循环通量从水循环机理中推导了衡量土壤水资源状况的指标。
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二级分区的结果表明,全流域多年平均最大可能的土壤蓄水量为2853.21亿m3,实际土壤蓄水量为1479.7亿m3,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土壤水资源为1764.08亿m3,实际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为1283.亿m3。
不同形式的土壤水资源的地区变化较大。
关键词:土壤水土壤水资源评价原理黄河流域1 前言土壤水是农业和生态环境中各种作物和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流域水循环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影响着农作物生长、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
因此土壤水的研究倍受关注,使得土壤水的研究经历了从微观[1~3]到宏观[4~10],从定性到定量[11~13]的研究过程。
然而,关于土壤水的宏观研究相对较少,从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形成转化角度认识土壤水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
尽管近年来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土壤水资源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被提出,涌现出一些关于土壤水资源的评价结果[5~10],但是由于土壤水问题的复杂性,关于土壤水资源评价方面的问题尚无统一定论。
为此,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希望对土壤水资源评价做出进一步探讨。
2 土壤水的资源价值和土壤水资源评价的必要性土壤水的资源价值土壤中存在水资源的功能早已被人们所认知。
然而,由于土壤水并不像地表水、地下水那样集中分布或聚集,也不能由人工直接提取、运输和做各种用途的特性使其迟迟未被作为水资源认识,更没能对其资源特性做出评价。
实际上,土壤水不仅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而且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方便的淡水资源。
首先,土壤水的补给、存储以及运移不仅有利于提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也宜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维护;其次,土壤水库的强大存储和调节能力不仅可将非播种期的水分积存于作物生长旺盛期,而且也有利于水循环过程的调节。
由此可见,土壤水的资源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在土壤水的资源价值不断得到认可的过程中,土壤水资源的定量评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壤水资源评价的必要性土壤水作为水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提供作物生长的特性是被普遍公认的。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土壤水对降水的过分依赖性和易于耗散性等自然特征使人们未能将其与狭义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相提并论。
然而,随着水资源范畴的扩展,对土壤水认识的加深,从资源角度认识土壤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土壤水是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水相互联系的纽带,具有其它水资源共有的特性——循环再生性和可调控性[14]。
由水循环过程土壤水的作用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聚集均是在降水或灌溉水通过土壤过滤作用后得以实现的。
土壤水的赋存形式影响它们的形成,土壤水的数量、质量也改变着它们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尽管土壤水不能通过人工取水的方式直接获得,但是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进行适时灌溉等人为措施改变土壤水的分布和运移,显著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
由此可见,土壤水具有水资源共有的循环再生性和可调控性特征。
其次,土壤水是维系作物生长发育、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最主要的水分源泉。
作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水分均由根系从土壤中获得,其他各部分的水只有转化为土壤水才能为作物吸收利用,土壤水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作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主要环节,在土壤水直接作用的同时又间接参与维持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转。
第三,土壤水具有相当大的数量。
据统计世界土壤水储量为165 000亿m 3,是世界河流中常年蓄水量的7.8倍[15];中国1956~1979年降水量的55%被转化为土壤水[16]。
第四,土壤水资源由于其赋存的介质——土壤具有一定的纳污能力和净化作用,通过循环,对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质量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非饱和带土壤层并非一种简单的水循环介质,而是具有巨大容量的“土壤水库”,赋存于其中的水资源——土壤水资源具有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共同的特性——循环再生性和储量的可调控性以及储量巨大的客观实在性。
这说明对土壤水资源进行评价有可能也有必要。
3 土壤水资源的评价3.1 土壤水资源的评价原理土壤水资源的评价是对土壤水资源数量、质量、有效性、可利用量以及相应的时空分布等进行的定量分析。
各种土壤水资源的数量均建立在土壤水蓄水量的基础上,并与其赋存介质密切相关。
因而,以下取流域内单位面积,某一厚度的土柱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资源采用通量的形式进行评价。
对于一定的土柱,尽管其蓄水量可能由垂直向下(入渗)或垂直向上(潜水蒸发),或侧向壤中流形成,然而由于侧向壤中流极易受地形影响,通常山丘区较大,而平原区却为零。
因此,以下首先讨论将侧向水分交换视为零,以垂向水分交换为主的单位面积土柱的土壤水蓄水量情况。
依据以上表述,可将单位面积,某一厚度土壤层水量平衡方程表示为: ZQ ZQ t∂∂-∂∂=∂∂出入θ(1)式中:θ:为土壤体积含水率;入Q 流入单位面积土柱的水通量;出Q 流出单位面积土柱的通量;z 为土层的厚度;对式(1)在土层厚度1z 到2z 上积分,即得单位面积,厚度为12z z z -=土层的土壤水蓄水量的变化率dz ZQ ZQ dz tz z z z ⎰⎰∂∂-∂∂=∂∂2121)(出入θ (2)令S dz z z =⎰21θ为土层1z 到2z 的蓄水量则式(2)变为:))()(())()((1212z Q z Q z Q z Q dt dS出出入入+-+= (3) 推得:))()(())()((1122z Q z Q z Q z Q dtdS 出入出入-+-= (4)由于水流具有一定的方向,为从水流方向直观表述土壤水蓄水量的变化率,引入上行通量和下行通量两个概念。
式(3)、式(4)中不同土层处的水通量入Q 和出Q 用上行通量和下行通量分别表示如下: )()(11z Q z Q 下行入=;)()(11z Q z Q 上行出=)()(22z Q z Q 上行入=;)()(22z Q z Q 下行出=同时令 )()()()()(11111z z z Q z Q z 上行下行出入φφφ-=-= (5))()()()()(22222z z z Q z Q z 下行上行出入φφφ-=-= (6)式(5)和式(6)分别为流经土层深度为1z 和2z 处单元面积的净水分通量。
结合式(4)、式(5)和式(6)可以将厚度为z 的土壤单位面积垂向的土壤水蓄水量的变化率表示为)()(12z z dt dS φφ+= (7)若对水流用标量表示,取水流向下方向为正(与坐标轴的方向一致),则式(7)可以表示为)()(21z z dtdS φφ-= (8)一定时间段内,单位面积土层土壤水蓄水量可以对时间进行积分求得,具体表示为式(9): ()()⎰-=21)(21t t dt z z S φφ (9)若t 表示年尺度的时间,由于通常对水资源的评价是以一年为时间间隔,因此上式又可简单表示为:()()⎰+-=12111)(t t dt z z S φφ (10)式(10)即为不考虑侧向水分交换的单位面积土柱一年内土壤水蓄水量的计算公式。
由于不同的地形,水流的水平和侧向流所占的比例不同。
对于水平侧向水流不能忽略的地貌单元,如山丘区,应考虑水平侧向水流。
因而,在考虑侧向水流的单位面积土柱土壤水蓄水量可表示为:()()⎰++-=12111)(t t R dt z z S 水平侧向净流入量φφ (11)其中侧向水流水平侧向净流入量R 由厚度为z 土层在x ,y 方向上的净流入量组成。
对于净流入量可用水平通量ψ将其表示如下:⎰⎰⎰⎰++ψ-ψ+ψ-ψ=1111211121)()(t t z z y y t t z z x x dzdt dzdt R 出入出入水平测向净入量(12)由式(11)和式(12)即可计算具有侧向水流的单位面积土柱的土壤水蓄水量。
3.2 土壤水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3.2.1 土壤水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由于作为水资源最本质的三大特点是:有效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14]。
有效性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效用的水分;可控性是指在对人类有效用的水分中,能够通过适当的工程或非工程的技术手段开发利用的水量;可再生性是指能够保持流域水循环相对稳定性的水资源量。
区域水资源的评价均建立在以上准则的基础上。
作为广义水资源[17]成分之一的土壤水资源在对其评价时也应以此为准则。
围绕水资源的有效性、可控性和再生性三大特点建立的土壤水资源评价指标分别为:土壤水蓄水量、最大可能被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可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以及针对土壤水资源的作用目的进一步细分的用于国民经济产生产的土壤水资源量和用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土壤水资源量。
各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1表示。
图1 土壤水资源评价系统指标关系示意图 3.2.2 土壤水资源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对于不同地貌和不同土壤层,其土壤水蓄水量和可利用量不完全相同,因而,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对土壤水资源做出不同尺度的评价。
1) 土壤水蓄水量的评价由于土壤水资源是指从地表到潜水面之间非饱和土壤层所含的有效水量。
那么,对于单位面积土柱土壤水蓄水量应为土壤整个包气带内的水量。
因此,1z 为地表面,令其为0;2z 取为潜水埋深h 米,由式(10)或式(11)得土壤水蓄水量。
对于流域的单元面积而言,1z 处的水平侧向流量可以忽略,那么1z 处的净通量可以表示为:)0()0()0(上行下行φφφ-=())(0)()0(地表水下渗量降雨下渗下行上行P P ET E +=+=φφ其中截留降雨下渗DRs I P P ---=h z =2(潜水埋深处)的净通量为:)()()(h h h 上行下行φφφ-=用于国民经济生产的土壤水资源量用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土壤水资源量 可被植被直接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 最大可被植被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 土壤蓄水量Rgh E h ==)()(2下行上行φφ整理得土壤水蓄水量:()()⎰-=21)0(t t dth Sφφ水平侧向净流入量地表水下渗R dt Rg E ET E P D Rs I P t t +-++-+---=⎰21))())()(((2水平侧向净流入量地表水下渗R dt ET E D I Rs Rg E P P t t ++-+++-++=⎰21))()()((2 (13)式中2E 为潜水蒸发通量;Rg 为深层渗漏通量(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E 为地表土壤蒸发通量;ET 为植被蒸腾通量;P 降水通量;I 植被截留量;Rs 为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量;D 填洼水量;P 地表水下渗为地表水下渗量;R 水平侧向净流入量为壤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