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元好问《清平乐》阅读答案及赏析

元好问《清平乐》阅读答案及赏析

元好问《清平乐》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清平乐·太山上作元好问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

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注]①蒙古灭金后,元好问不愿为官。

公元1236年3月,他与友人游览泰山并写下此词。

②醯鸡:醯,读Xi。

醯鸡为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飞虫。

1.这首词的上片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本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①视觉听觉相结合。

视觉上写夕阳照遍眼前的山峦河流,听觉上写峡谷松林间悲壮的风声。

②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泰山苍莽壮观雄浑阔大的景象,抒发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慨。

2.①对泰山壮观景色的赞叹。

②因故国沦亡而生出的悲伤苦闷之情。

③对世事得失的淡然。

【赏析】:词的上片主要写景,写词人所见。

词开篇写道:“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

”词人登上泰山,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

“江山”本指山河,是词人所见,这里也暗指国家。

常言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残照”指“落日的余晖”。

这一句表明是说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实际上暗示了国家遭到分裂后衰败的景象。

接着第二句“落落清舒清眺”。

此句化用了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而来。

“落落”即举止潇洒自然的样子。

“清”即明白,明晰。

“清眺”即远看得清清楚楚。

“舒”即展开,伸展。

诗人将杜甫诗歌中的“展”换成“舒”,更富有情感性、这里,词人描写了自己所见,给人以开阔而清朗的视觉感受。

接下来另起一笔写道:“涧风来号万窃,尽入长松悲啸。

”这里,词人从视觉转入了听觉,通过声音来表现山的壮伟气势。

“涧风来号万窃”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

下句“尽入长松悲啸”承上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描写了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的景象。

这里,词人从不同角度写风,无论从山谷中写风,抑或从松林间写风,词人抓住“号”和“啸”两个表示声音词语,不但给人以威势之感,也使词作更为形象和生动,意境更为开阔。

清平乐阅读答案(15篇)

清平乐阅读答案(15篇)

清平乐阅读答案(15篇)清平乐阅读答案(15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平乐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平乐阅读答案1(四)阅读下面的词和相关材料,完成14-16题。

(8分)清平乐[南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①,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晚唐五代词,以温庭筠、李煜为后世所重,然两家词风不尽相同。

如写“离愁”,温亦有《清平乐》词曰:“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终日行人恣攀折②,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③,南浦莺声断肠④。

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温飞卿之词,句秀也。

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注]①砌:台阶。

②恣:任凭;任意。

③离觞:离杯。

指饯别之酒。

④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14.在词史上,____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人,其作标志着文人词的成熟。

(1分)15.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李词画线句。

(3分)16.王国维说温词“句秀”、李词“神秀”,请结合作品就此加以评析。

(4分)参考答案:(四)14-16题(8分)14.温庭筠(1分) 15.要点:化抽象为具体,以春草蔓延无际来形容离恨不绝如缕和难以排解,生动、贴切而又曲折多致。

(3分) 16.要点:(1)温词语言多有藻饰,如“恣”、“离觞”、“南浦”等;李词则清新自然,如“拂了一身还满”,近乎白描化。

(2)温词意象密集而纷乱,以客观描摹离别场景为主,情感内容显得表面化;李词意象鲜明而突出,客观景象如“落梅”、“春草与主观离愁别绪紧密结合,上下呼应,情味深厚隽永。

(共4分)清平乐阅读答案21.表现了一对农村老年夫妻和谐,温暖,惬意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说“最喜小儿无赖”,“无赖”应如何理解?答:3.这首词用_______手法勾画了一家五口人_____________的生活,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

清平乐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答案

清平乐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答案

清平乐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答案清平乐阅读答案1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2分)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

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在感情基调上一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

(5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

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

“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1分。

)(2分)2、不一致(1分)。

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万里江山”的感溉,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2分)。

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2分)。

(5分)清平乐阅读答案2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中描写的人物活动背景是_____________;词中出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限用四字概括)的农村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参考答案:1.茅屋旁,溪水边,青草地上;老头、老太婆和三个小孩2.悠闲恬静描绘示例略,符合诗意即可。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清平乐检校山园①,书所见南宋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①检校:此处为巡视游赏。

山园:稼轩在灵山的住处。

②分社肉: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牲口肉。

(1)万事从今足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图景传达出的生活情趣。

(3)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4分)(4)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1)表现在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①一边是小小顽童,手把长竿,偷打梨枣;一边是老夫,隐身藏影,静处闲看。

②偷字传神地写出儿童的顽皮可爱;莫字,表现出词人对邻家偷梨、枣的顽童由衷的爱怜之情。

一老一少对比,一动一静结合,传达出美好的生活情趣。

(3)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2分)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1分)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1分)(4)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2分)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

(2分)阅读练习二:(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自选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的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2)①从炼字的角度看,偷看二字用得极为传神。

偷是偷偷地的意思,写出了儿童唯恐被人发现的心理和情态;看同时有观看和看护的意思,表现了词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的喜爱和爱护之情。

②注重细节描写。

偷把长竿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儿童唯恐被人发现的心理和情态;静处闲看这一细节塑造出词人爱护儿童的形象。

③写景动静结合。

晏殊《清平乐》阅读训练及答案

晏殊《清平乐》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尽平生意”中的“说尽”二字语淡情浓,写出欲尽却难尽的情思,描摹心理细致入微。

B.“鸿雁”“鱼”暗化鱼雁传书的典故,写出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情感,但仍惆怅满怀。

C.“斜阳独倚西楼”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夕阳之下形单影只、斜倚窗轩、眺望远人的女子形象。

D.“遥山恰对帘钩”一句,主客移位表面上远山是主话,实际上是说女子将远山映入眼帘。

16.本词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6分)
参考答案:
15.B
16.(1)相同点:都表达了离人难寻的悲苦。

(2分)(2)不同点:崔诗还表达了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本词则表达了青春岁月流逝、欢悦难再的伤怀。

(4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6分)
名师讲题:
15.B项中“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情感”错误,这是反用其典,写书信不能寄达。

(3分)
16.回答本题,需要先回顾崔护原诗的思想情感。

两首诗词的“人面不知何处”都表达了离人难寻的悲苦。

“绿波依旧东流”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有时光流逝之悲,结合词中女主人公这一身份,具体为青春岁月流逝、欢悦难再的伤怀;而崔诗“桃花依旧笑春风”则是一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

【高中文言文阅读】《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阅读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阅读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阅读答案(四)阅读下面的词和相关材料,完成14-16题。

(8分)清平乐[南唐]李渔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①,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温庭筠和李渔是晚唐最重要的代词,但两个词的风格不同。

例如,温家宝在写《离愁》时,也在《清乐》中写道:“洛阳悲,柳花雪,行人终日爬弯。

”②, 桥下的水流在呜咽。

马上说服他们离开酒杯③, 南浦莺的声音令人心碎④. 悲伤杀死了平原上的年轻人,回首往事,为成千上万的诗句哭泣。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温飞青的话很美。

李崇光的话很美。

"[注]①砌:台阶。

②恣:任凭;任意。

③离觞:离杯。

指饯别之酒。

④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14.在词史上,他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人,这标志着文人词的成熟。

(1分)15.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李词画线句。

(3分)16.王国维称温词为“居秀”,李词为“神秀”。

请结合他的作品对此进行评论。

(4分)参考答案:(四) 14-16个问题(8分)14。

温庭云(1分)15分。

要点:将抽象化为具体,用绵延不绝的春草描绘无尽难以消除的仇恨,生动、贴切、曲折。

(3分)16。

要点:(1)文词语言有很多装饰,如“武断”、“离酒杯”、“南浦”等;李白的词清新自然,如“刷后饱满”,几乎是线描。

(2)《文辞》的意象密集而混乱,主要侧重于对离别场景的客观描写,情感内容显得肤浅;李词形象生动突出。

《落梅》、《春草》等客观场景与离别的主观伤感紧密结合,自上而下回荡,情怀深沉意味深长。

(共4分)“清朝欢喜别离,春日愁别离”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南宋·刘克庄①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注】①刘克庄,南宋词人,其生活的时代,南宋王朝已濒临覆亡的边缘。

②银阙:仙人或天帝所居住的宫殿。

14.(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首词立意精巧,构思新奇,想象大胆,气势飞动,兼具豪迈的风格与浪漫主义色彩。

B.首句作者想象自己借着高风与快浪,骑着蟾蜍,在万里夜空中遨游的情景,想象奇特。

C.“曾识姮娥真体态”一句,姮娥就是嫦娥,“曾”字表明原来就与天上的嫦娥相识。

D.“身游”和“俯看”两句,诗人想象自己已飞到月宫,站在月宫之中,俯瞰人间胜景。

15.(6分)请分析“积气蒙蒙”与“凉风”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答案】14.D15.“积气蒙蒙”意为“云雾缭绕”,暗指人间的龌龊昏暗;“凉风”意为“阵阵凉风”。

词人运用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虽身到月宫,还不忘人间疾苦,心怀百姓的思想感情。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俯瞰人间胜景”错误,“俯看积气蒙蒙”的意思是俯瞰脚下,只见一片蒙蒙积气,浑然一体,所以并没有看到人间美好的景象。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身游银阙珠宫。

俯看积气蒙蒙。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几句的意思是:俯瞰脚下尘寰,只见云雾缭绕。

酒醉时偶然摇动月中桂树,人间便吹起阵阵凉风。

其中,“积气蒙蒙”意为“云雾缭绕”,暗指人间的龌龊昏暗。

;“凉风”意为“阵阵凉风”。

“身游”二句,他在巍峨壮丽如银似雪的月宫里,俯视人间,只见下界雾气、浑浊不堪。

天上是那样月明辉清,而人间却是那样龌龊昏暗,正如南宋政权的昏聩不明。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二句中,词人想象自己到了月宫,在喝醉时摇动月中的桂树,这样能给人间带来凉风,表达了词人即使到了月宫仍心怀百姓,不忘人间疾苦,不忘给人间送去凉风,心怀百姓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清平乐》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清平乐》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清平乐》含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9分)
清平乐
[元]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

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

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发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B.“地迥无尘”“一片闲云”则是通过景物描写直接表达了词人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C.“浑过了”中“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做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

D.最后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也“未必”能把人长留于怀抱之中。

【答案】B【解析】“直接表达”错,应是“间接表达”。

2.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词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假设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
妙处。

〔4分〕
答案:(1).拟人〔或比较〕;〔2)将春天“人格化〞,梦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
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
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评分标准:此题4分。

第一问1分。

第二问3分,修辞原理与作品实际相结合作答才能给总分值;意思对即可。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
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
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
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

〔4分〕
答案:〔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

〔2〕欧词借伤
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
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

[评分标准:此题4分,每问2分;二词的“相异〞之处各1分。

3、本词词意表达曲折,跌宕起伏,构思巧妙。

请结合整首诗简要分析。

清平乐阅读答案

清平乐阅读答案

清平乐阅读答案清平乐阅读答案「篇一」(一)阅读温庭筠的《清平乐》一词,完成第7题。

(6分)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终日行人恣①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②,南浦③莺声断肠。

愁杀平原年少④,回首挥泪千行。

【注释】①恣:一作“争”。

②觞(shāng):酒杯。

③浦:水边。

④平原年少:这里指远行的人。

7.(1)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

(2分)(2)结合下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6分)7.(1)比喻柳絮的洁白和如飞雪般飞舞的情态。

(2)上阕以人折杨柳枝,执手送别,离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等场景来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来写心中的愁。

清平乐阅读答案「篇二」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

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5分)2.这首词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

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说明。

(5分)3.古人常用比兴的手法,以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风云比喻政治形势,请分析“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两句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3分)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清平乐》阅读附答案

《清平乐》阅读附答案

《清平乐》阅读附答案清平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8、作者之“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触目之伤”的。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

【答案和解析】答案:“伤”:离愁别恨;怎样描写:融情于景,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

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下的落梅了。

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

既写了时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

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

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伤情。

解析: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推知“伤”的具体内涵;抓住“伤”字,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抒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9、这首词的结尾,历来被词家公认为经典。

请谈谈它为人称道的原因。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答案和解析】答案:作者怀着这“伤”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却如”,正像的意思。

“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

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

这个结句,比喻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解析:理解三句话的意思,结合表现手法,分析其内在含义。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句子的意思。

【高中古诗词阅读】李清照《清平乐》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李清照《清平乐》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李清照《清平乐》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7分)清平乐李清照雪里,常插梅花醉。

?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7(分钟)清平的乐李清照雪里,常插梅花醉。

梅花没有好意,赢得了满身的衣服和清澈的眼泪。

今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读汝ó,“揉搓”之意。

(1)这个词在任何地方都跳动着诗人的生命脉搏。

诗人对“赏梅花”的感受因人生的不同阶段而不同。

请解释如何结合单词和句子来感受哪个阶段?(3(分钟)(二)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具体阐述。

(四分)参考答案:9、(1)他写了人生经历的三个阶段:“常插梅花醉”,写诗人陶醉于赏梅花;“衣冠楚楚”写着这样一句话,人们在欣赏梅花时流下悲伤的眼泪;“因此,梅花应该是丑陋的”写道,诗人晚上没有心情欣赏梅花。

(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或者:用出发的手法,写过去,写现在,把现在与过去对比,展现作者当时的漂泊与衰落,衰老与孤独,痛苦与忧郁。

(对过去和现在的感觉以及对家乡和国家的担忧)。

晏殊《清平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殊《清平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平乐》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①花残,斜阳却照阑干②。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③昨夜微寒。

【注释】①紫薇:花名,凌霄花的别名。

朱槿,花名,即扶桑。

②阑干:横斜的样子。

③银屏:镶银或银色的屏风,借指华美的居室。

8.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主人公在时节淡淡的哀愁。

作者没有正面写情,读来却使人品味到句句寓情、字字含愁。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睹景醉卧,下片则通过残花、斜阳、等景物表达了浓重的、之情。

答案:
8.(4分)金秋(秋季)1分,双燕1分(“银屏”是借代,且写的是“昨夜”,故不应在答案中),愁苦、孤独2分(意对即可)。

六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阅读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①青门,今宵雨魄云魂②。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释]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

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1)搓得鹅儿黄欲就中搓将柳树变化描写得生动有趣,请简要赏析。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描绘了春风吹拂、柳叶初生的情状(1分)。

(2)去年、今宵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生憔悴、几个黄昏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

(4分。

每点2分,其中找出对比的具体内容和效果各1分)
(3)春风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去年、今宵的对比做铺垫。

(4分,每点2分)。

张炎《清平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炎《清平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作品,达成12-14 题。

(8 分)清平乐(宋)张炎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

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昨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现在不是催花。

【注】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南宋亡后曾北上多数,因各样原由,第二年即南归,回来临安。

12. 从字数上看,这首词属于。

(1分)13. 对作品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

”一写客观环境,一写主观感觉。

B.“顿觉游情少”的原由就是由于已经到了众芳凋落的春末。

C.“草草”说明春末未能认真察看和赏识,明显带有一点悔意。

D.整首词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

14. 这首词的下阙是怎样表达丰富感情的,试作鉴赏。

( 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小令( 1 分)13.( 3 分) B(错在原由单调,不只是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14.( 4 分)下阕作者以燕子自喻,作者昨年飘泊远离家园,现在回到京城却满目萧然,不知归于哪处,抒发了飘零无依之愁。

( 2 分。

手法 +感情) / 暮春三月那夜间的风雨更令人无穷悲伤,雨声不催花开,但见遍地落红,融情于景。

“休听”中既有惜春伤春之愁,又隐含家国出身之痛。

( 2 分。

手法 +感情)。

《清平乐》阅读附答案

《清平乐》阅读附答案

《清平乐》阅读附答案清平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8、作者之“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触目之伤”的。

(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伤”:离愁别恨;怎样描写:融情于景,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

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砌)下的落梅了。

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

既写了时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

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

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伤情。

(4点各1分,语言1分)解析: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推知“伤”的具体内涵;抓住“伤”字,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9、这首词的结尾,历来被词家公认为经典。

请谈谈它为人称道的原因。

(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作者怀着这“伤”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却如”,正像的意思。

“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

李煜《清平乐》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甘肃省中考题)

李煜《清平乐》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甘肃省中考题)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5分)
清平乐①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②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

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

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

②砌:台阶。

22.“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2分)
23.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3分)
答案:
22.“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23.“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晏殊《清平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晏殊《清平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晏殊《清平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晏殊《清平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清平乐·红笺小字晏殊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分析上片中意象“鸿雁”“鱼”的作用。

(5分)2.下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分)参考答案1.古人认为“鸿雁”“鱼”可以作为信使,代人传递书信沟通信息。

(2分)可主人公用精美的红纸,密密麻麻地写满平生相慕之意,想借信使传达情义时,却因‘‘鸿雁’’在云中,“鱼”在水中无法驱遣,把主人公的惆怅表现得更突出。

(3分)2.这是一幅日暮登楼独望图。

(1分)红日偏西,绿水流淌,独上西楼,孤影眺望,远山却遮住视线,不见相思之人的方向。

天地开阔,人更显得孤单。

(2分)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

(1分)象征了两情相对而遥相隔阻,惆怅难言。

末两句以景结情,用“绿波”“东流”象征别离的惆怅和感情的悠长。

以抒情之笔写景,点出相思之情,颇具情韵。

(2分)二:(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词以红笺、斜阳、遥山、帘钩、绿水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语淡情深,闲雅从容,感人肺腑。

B.词的上阕说自己诉说情事、相思的书信“难寄”而惆怅万端,押仄韵与这种悲慨之情相吻合。

C.“鸿雁在云鱼在水”句用典,使难寄惆怅之情更显蕴藉风致。

“雁足传书”出自《汉书·苏武传》,“鱼传尺素”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

D.下阕中“远山恰对帘钩”句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有象征意义。

(2)词的下阕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4分)参考答案(1)B(2)词中“斜阳”“遥山”“帘钩”“绿波”等相对静止的景物,蕴含着词人怀远人而人不知何处的情感。

(2分)“斜阳”两句借景抒情,斜阳下,独倚孤楼,孤对遥山,遥山兀立,以远山为伴,倍感凄凉,缺少“那人”的寂寞弥漫于开阔的空间。

清平乐 李煜 阅读答案

清平乐 李煜 阅读答案

清平乐李煜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清平乐李煜阅读答案清平乐李煜别春半,触目愁肠断。

清平乐阅读答案15篇

清平乐阅读答案15篇

清平乐阅读答案15篇清平乐阅读答案15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平乐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平乐阅读答案1(一)阅读温庭筠的《清平乐》一词,完成第7题。

(6分)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终日行人恣①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②,南浦③莺声断肠。

愁杀平原年少④,回首挥泪千行。

【注释】①恣:一作“争”。

②觞(shāng):酒杯。

③浦:水边。

④平原年少:这里指远行的人。

7.(1)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

(2分)(2)结合下阕,从描写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6分)7.(1)比喻柳絮的洁白和如飞雪般飞舞的情态。

(2)上阕以人折杨柳枝,执手送别,离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等场景来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来写心中的愁。

清平乐阅读答案2清平乐令①吴城小龙女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

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②。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③沙鸥惊起。

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注]①这首词题在荆州江亭柱上,故又名江亭怨。

②吴头楚尾,江西的代称。

③扑鹿,象声词,拍打着翅膀的声音。

1.从字数来看,这首宋词属于。

(1分)2.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上片以泪眼不曾晴直接抒发了少女浓烈的思乡之情。

B.乱委两字拟人化地表现了雪花随意飘舞、自由自在。

C.下片少女为雪花飘舞、沙鸥飞翔所吸引,伤感情绪渐淡。

D.本词由丰富却有限的画面,引发了无限的情感,余味无穷。

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

(4分)参考答案:1.(1分)小令2.(3分)C3.(4分)情景关系:寄情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
清平乐
检校山园①,书所见
南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①检校:此处为巡视游赏。

山园:稼轩在灵山的住处。

②分社肉: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牲口肉。

(1)万事从今足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图景传达出的生活情趣。

(3)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4分)
(4)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1)表现在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①一边是小小顽童,手把长竿,偷打梨枣;一边是老夫,
隐身藏影,静处闲看。

②偷字传神地写出儿童的顽皮可爱;莫字,表现出词人对邻家偷梨、枣的顽童由衷的爱怜之情。

一老一少对比,一动一静结合,传达出美好的生活情趣。

(3)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2分)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1分)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1分)
(4)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2分)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

(2分)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自选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的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2)①从炼字的角度看,偷看二字用得极为传神。

偷是偷偷地的意思,写出了儿童唯恐被人发现的心理和情态;看同时有观看和看护的意思,表现了词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的喜爱和爱护之情。

②注重细节描写。

偷把长竿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儿童唯恐被人发现的心理和情态;静处闲看这一细节塑造出词人爱护儿童的形象。

③写景动静结合。

儿童偷把长竿是动景,老夫静处闲看是静景。

动静结合,表现出乡村美好和谐的生活氛围。

(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即可)
赏析一
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

下二句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

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

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

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

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

毋庸讳言,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未免太理想化了。

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

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赏析二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

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

因此,在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

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

题目中的山园,就是他的带湖居第。

洪迈的《稼轩记》说,这里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

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决决,居然衍十弓。

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整个庄园,廊庑曲折,花木扶疏。

亭台有植杖亭、集山楼、婆娑堂、信步亭、涤砚渚陈亮的《与辛幼安殿撰书》则说,作室甚宏丽,朱熹曾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睹。

检校,是查核的意思。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

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

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

《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

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

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

拄杖,表明年老。

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

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

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

下句说山园富有。

白酒此指田园家酿。

床,指酿酒的糟床。

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

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

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

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

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

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

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

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

作者
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

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

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

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