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临床治疗论文
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论文
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1年7月到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7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种,治疗组91例及对照组8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及便检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91%,对照组总有效例率60.9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临床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及时纠正患儿的酸碱失衡和脱水发热症状。
采用口服多酶片及消化片进行治疗,依照患儿病情决定用药的剂量及时间,同时给予患儿适量补液。
治疗组采用思密达进行治疗,按照年龄不同给予不同的剂量,即1岁以内每次1/3包,1~2岁为每次1/2包,每日3次,饭前服用,观察患者病情,适量增加治疗的天数。
1.3 疗效判定:本研究选择显效、有效和无效进行疗效判定,其中显效为患者治疗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至2次/日以下,并且体温恢复正常,呕吐消失。
有效为患者治疗结束后大便次数降低至4次/日以下,体温正常且呕吐消失。
无效为治疗结束后大便次数在4次/日以上,其他症状也没有好转,甚至有加重的情况。
1.4 统计处理:本研究选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临床治疗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例数为80例,总有效率为87.91%,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50例,占60.9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小儿腹泻是临床儿科常见病,常发季节为秋冬季,临床研究显示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为病毒感染,多数为轮状病毒[2]。
在发生病毒感染后患儿小肠绒毛受损且脱落,数量明显减少,使患儿对肠腔内消化物质吸收率明显降低,钠水吸收减少,从而引发肠道中酸性物质明显增加,导致患儿出现肠功能紊乱,继而引发患儿反复呕吐及大便次数增加。
儿科腹泻护理论文
儿科腹泻护理论文儿科腹泻护理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病的整体护理,增加患儿的治愈率,促进小儿腹泻病的护理工作更好的发展。
方法对131例腹泻患儿进行严格消毒隔离,根据病情合理治疗,精心护理。
结果痊愈出院60例,住院天数最少2d(3例),最多12d(1例),平均住院5.48d;好转出院的患儿69倒,住院最少1d(7例),最多9d(3例),平均住院3.71d,无死亡病例。
结论我院小儿腹泻病的整体护理质量安全、可行。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一、概述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
本病一年内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尤其易于发病,不同季节发生的腹泻,临床特点有所不同。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1.易感因素婴幼儿易患腹泻与下列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发育不良:消化酶和胃酸分泌少,消化酶活性低,对食物的耐受力差。
(2)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重。
(3)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酸度低,杀菌力弱,同时血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不足,易患肠道感染。
2.感染因素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
(1)病毒感染:人类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冬小儿腹泻最为常见的病原。
其他有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诺沃克病毒等。
(2)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是细菌感染中的主要病原,包括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其他有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真菌和寄生虫:小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梨形鞭毛虫、结肠小袋虫及蠕虫感染也可引起肠炎。
3.非感染因素(1)饮食不当:当喂养不定时、不定量或不适宜,以及突然改变辅食种类等,同时由于食物或食具被污染亦可引起肠炎。
(2)疾病引起:患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可伴有腹泻。
(3)其他:个别婴儿对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以及气候突然改变等因素均可引起腹泻。
小儿腹泻临床其论文
小儿腹泻临床及其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084-01【摘要】:本文将围绕小儿腹泻临床相关问题做出可行性分析,从而找到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并结合小儿的实际状况,汲取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医疗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儿腹泻患者的死亡率,从而保证儿童得以健康成长。
本文首先分析了儿童小儿腹泻发病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儿童小儿腹泻的临床诊断,最后提出了儿童小儿腹泻治疗措施。
【关键词】:小儿腹泻临床诊断治疗措施一、小儿腹泻发病现状小儿腹泻又称之为腹泻病,该病主要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其最常出现1-2岁儿童身上,究其原因在于:一是1-2岁的儿童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其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作为补充,此时儿童的各大消化器官尚未成熟,消化能力较弱;二是1-2岁儿童的神经系统对胃肠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三是1-2岁儿童全身及胃肠道免疫力较低,极易造成自身器官感染。
对于小儿腹泻来说,其死亡率较高,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
据相关部门研究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均有500万——1800万儿童死于腹泻病,截止现阶段,腹泻病已成为儿童的第二大杀手,时时刻刻危及着儿童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小儿腹泻的临床诊断(一)儿童小儿腹泻病因诊断首先需要检查患儿的病因,是非感染因素致病还是感染因素致病。
若是感染因素致病,则需要判断是肠道内感染还是肠道外感染,并挖掘感染原。
1、采集病史。
病史的采集需分四步完成,第一步是流行病学资料。
如患儿年龄、患儿居住环境、患儿性别、患儿发病季节等;第二步是应用药物史。
如注射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出现顽固性腹泻,并且腹泻物呈现豆腐渣状,带粘液,此时考虑白色念球菌性肠炎;注射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儿出现严重腹泻,并且腹泻物呈现暗绿色,带粘液,此时需注意金黄色葡萄球肠炎;第三步是粪便的性质。
结肠炎的粪便呈粘液、脓血;小肠炎的粪便呈蛋花汤样,无肉眼脓血等;第四步是伴随症状。
腹泻的药物治疗论文(共2篇)
腹泻的药物治疗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腹泻的药物治疗应用研究1.西药治疗肠粘膜保护剂:代表性药物是思密达(蒙脱石粉)。
主要起到吸附作用,不但对水分有比较好的吸附作用,还可以吸附在肠道中的病毒。
这是因为其是以细小的微粒结构,存在于胃肠道之中,并能与黏液蛋白静电结合,可以增强其屏障功能,从而起到阻止病原微生物攻击的作用。
思密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吸附剂,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腹泻,对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都有较好的效果。
思密达对于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效果也值得肯定。
谢苛瞒指出用思密达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患儿易于接受,临床值得推广。
抗病毒药物:属于针对轮状病毒的针对性治疗,一般不作为治疗首选。
在使用前应有充分的临床指针,只有在一般体液疗法、微生物制剂以及黏膜保护剂无效,且全身症状严重或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才能使用。
如更昔洛韦,利巴韦林(病毒唑)。
因为后者在临床上引起的副作用较多,所以有报道指出,在临床应用中尽量不要使用后者,但在一些临床疗效观察中依然会做对照组的治疗药物选择。
梅艳、宋新文等指出更昔洛韦对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疗效优于利巴韦林和阿昔洛韦,且骨髓抑制和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2]。
受体阻断剂:主要为西咪替丁。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溃疡、急慢性胃炎等。
西咪替丁用于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可能与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因其在药理研究中表明具有提高NK细胞活性,而NK细胞对病毒等具有杀伤作用,在临床中联合更替洛韦使用,可以使对轮状病毒的起到更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从而缩短了病程。
陈淑君,柳锡勇等指出更昔洛韦+西咪替丁组总有效率与更昔洛韦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χ2=,P>),但显效率(%)明显高于更昔洛韦组的%(χ2=,P文献的时候发现,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报道亦不少见,包括了注射剂、散剂、片剂等诸多剂型,而且疗效显着,可见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疗效还是很可靠的。
小儿腹泻临床治疗论文
小儿腹泻临床治疗论文【摘要】小儿腹泻好发生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本组6个月~2岁113例,占80.7%;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组4~9月份104例,占74.3%;粪便细菌培养阳性47例,占33.6%。
小儿出现腹泻时需常规检查血象及大便常规,以确定病原菌和选用药物,对重症腹泻患儿应早期有效地进行治疗,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避免引起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小儿;腹泻;临床诊疗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次数增多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高,临床常伴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长期迁延不愈易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2]。
2011—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140例腹泻患儿,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小儿腹泻140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粪便检查确诊;男84例,女56例;年龄14 d~10岁,2岁16例,平均年龄1.3岁;发病季节:1~3月份21例,4~6月份43例,7~9月份61例,10~12月份15例;病程2~14 d,平均5.5 d;住院天数3~17 d,平均7.5 d。
1.2 临床检查所有患儿均进行血、便检查,外周血象正常44例,白细胞伴中性粒细胞增高36例,白细胞正常或降低伴淋巴细胞增高55例,嗜酸粒细胞增5例;血生化检查:低钾血症47例,低钙和低镁血症39例,代谢性酸中毒35例;每日腹泻次数5~10次73例,10~15次61例,>15次6例;粪便细菌培养阳性47例;轻度脱水67例,中度脱水38例,重度脱水22例,高热惊厥13例。
1.3 方法1.3.1 调整饮食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
母乳喂养者暂停辅食,呕吐严重者禁食4~6 h;人工喂养儿可喂酸乳或短时间应用脱脂乳;对疑似乳类过敏者,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随着病情好转逐渐过渡到一般饮食,由少到多,由稀至稠;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1次,共2周。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论文
小儿腹泻的中医治疗[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中医疗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上药焙干研粉,混合均匀,装瓶备用。
用时每次取药粉5g,用醋调匀,把调好的药粉敷于脐部,用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结果 84例中,敷脐1次,腹泻停止者16例,敷脐2次,腹泻停止者21例;敷脐3次,腹泻停止者26例,敷脐4次,腹泻停止者16例,腹泻次数逐渐减少者5例,84例中未见无效者。
结论五苓散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的良好给药途径和方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家长和患儿均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五苓散;敷脐/小儿腹泻;治疗[中图分类号] r241.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63-01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1]。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2]。
五苓散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治疗“蓄水证”的主方之一。
笔者从2003年起,采用五苓散敷脐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4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性54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的30天,最大的9岁;病程在1—5天的35例,6—10天的31例,10天以上的18例。
1.2 治疗方法1.2.1 药物组成茯苓20g,猪苓20g,泽泻15g,桂枝12g,白术15g。
1.2.2 用法上药焙干研粉,混合均匀,装瓶备用。
用时每次取药粉5g,用醋调匀,把调好的药粉敷于脐部,用纱布敷盖,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一般连用4天,主要用于腹泻而无发热,偏于虚寒证患者。
1.3 疗效标准[3]敷药4天内腹泻停止者为痊愈;4天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或由稀转稠,但尚未完全恢复正常者为好转。
敷药4天内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无改变者为无效。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散剂对小儿腹泻的疗效。
方法:将6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给予治疗基础疾病、补液、止泻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剂口服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止泻、补液、积极治疗原发病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日本米雅利桑制药株式会社,批注文号:s2*******,1000mg/包)口服,1岁以下患儿每次500mg,每天2次;1岁以上患儿每次1000mg,每天2次。
对照组不使用任何微生态制剂。
1.3 疗效判断指标根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讨论会对腹泻病的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72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采用χ2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发病率位居第二,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多由内外因各种因素引起,外因主要是轮状病毒[2],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抗生素滥用而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逐渐成为腹泻发病的主要内因。
临床实践表明[3],给予肠道微生态制剂可以直接补充人体肠道固有的正常生理性菌群,抑制肠道中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菌类或病原菌,可以使得腹泻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本试验中,治疗组采用常规对症疗法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治疗小儿腹泻,其缓解率显著高于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的对照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提示,酪酸梭菌活菌散剂具有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等作用,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作为肠道微生态制剂,每袋含酪酸梭菌活菌数不低于7500000cpu。
中药内外合治婴幼儿腹泻180例临床观察论文
中药内外合治婴幼儿腹泻180例临床观察摘要从2000年开始,采用治疗组以自制吴丁散外敷神阙穴配合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婴幼儿腹泻180例,结果治愈150例(83.4%),好转28例(15.6%),未愈2例(1%),总有效率达99%。
对照组以蒙脱石散治疗总有效率93.7%。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医药疗法复方(中药)/临床应用/内服吴丁散/临床应用/外用泄泻一症,在小儿最为多见。
因小儿脾胃虚弱,再加饮食不能自节,过饥过饱,或乳食不当,均能伤害脾胃,致水湿内停,精微不化,合污而下发病。
治疗大法以健脾利湿为主,兼用消积、导滞、温中、涩肠、清热等法。
从2000年开始采用自制吴丁散外敷脐配合加减七味白术散治疗婴幼儿腹泻180例,疗效肯定,效果满意,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治疗组180例患儿中,男105例,女75例;年龄1~6个月72例,6~12个月50例,1~3岁42例,3岁以上16例。
病史1天~1年余;1天腹泻最多者无数次,最少者3~4次。
对照组60例患儿中,男38例,女22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基础方(七味白术散加减):以藿香、木香、葛根、人参、白术、云苓、白芍、白扁豆、山药、神曲、生麦芽、诃子、乌梅、甘草等组成。
日1剂,每剂水煎2次对匀,分多次口服,3天为1疗程。
吴丁散:以吴茱萸、丁香、五倍子各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每次取上药3g(6个月内患儿用温水,6个月以上患儿用食醋)调成糊状置于4cm×4cm伤湿止痛膏上,用前以温水洗净脐部及周围皮肤,然后将上药敷于神阙穴上,1次/日,每次敷12小时取下以免敷烂患儿皮肤。
3次为1疗程。
对照组:蒙脱石散常规服用,3天为1疗程。
上药内服外用时,停用其他药物,并根据脱水程度给予补液。
轻度脱水给予口服补液,中度脱水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重度脱水收住院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标准》为疗效评定标准。
多药联合治疗小儿腹泻36例临床观察论文
多药联合治疗小儿腹泻36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多药联合应用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72例小儿腹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6例,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并给予思密达,按常规量口服剂量,随年龄不同酌情调整,金双歧1片,3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孢曲松50-80mg/kg/d,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日。
两组患儿均根据脱水情况不同给予静脉补液,治疗3d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总体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儿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纳差、呕吐、腹泻,大便呈稀水样、蛋花样,大便每日数次到十几余次不等,在腹泻发病前均有发热,常常伴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实验室化验检查:血常规可有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或淋巴细胞比率升高等。
大便常规检查结果示:脂肪球(+)-(+++),可伴有少量白细胞[2]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非轮状病毒感染的其它腹泻。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并给予思密达,按常规量口服剂量,随年龄不同酌情调整,金双歧1片,3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孢曲松50-80mg/kg/d,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日,两组均根据患儿脱水情况不同给予静脉补液,共治疗3d,治疗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改善情况。
2 结果2.1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标准:治愈:患儿精神、食欲恢复正常,发热、腹泻、呕吐停止,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已纠正,血常规及大便常规检查正常。
好转:患儿精神、食欲恢复正常,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大便次数减少,少于3次/d,性状显著改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已纠正,大便常规明显较治疗前好转。
无效:患儿精神、食欲、腹泻、呕吐等症状、大便次数及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复查无改善。
小儿腹泻论文
浅谈小儿腹泻的几点体会摘要:小儿腹泻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发病率以夏秋季最高。
小儿脱水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常危及患儿生命,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笔者根据在罗甸县沫阳镇中心卫生院的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儿腹泻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儿腹泻发病率预防治疗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及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死亡率很高。
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泻所导致的身体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紊乱。
本文笔者分析了小儿腹泻的成因及一些措施,并分析了本院的一些案例,以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一、小儿腹泻的成因分析小儿腹泻容易发生,究其自身原因,主要是小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的防御抗病能力差,故而在外来因素刺激或者机体内部功能发生变化时,容易直接或间接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的紊乱,导致腹泻。
具体弓}起小儿腹泻的病因复杂多样,目前还有许多病因尚未明确。
对于夏季小儿腹泻的治疗,遵循治疗原则主要有提早预防脱水、纠正体液不足及电解质失衡、提倡不禁食、合理使用药物。
具体包括针对病因的治疗、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自身调节治疗等。
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腹泻的原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由于婴幼儿体内的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消化酶和消化液分泌较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大量的营养物质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3]。
临床表现为粪便呈稀水样便,有酸味,患儿无体温升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无升高,粪便培养和轮状病毒结果均呈阴性。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0~≤3岁小儿腹泻以非感染性腹泻为主,占69.7%(包括菌群失调所致腹泻),对于这类腹泻只要按其形成原因对症治疗,适当给予助消化药物即可,无需使用抗菌剂。
二、家庭中的护理在家里,如果有小儿腹泻,而家离医院又远时,这时可以在家里进行简单的护理,以缓解小儿病情。
可用补液用米汤电解质口服液或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
①米汤电解质口服液:用磨碎的大米(或炒米粉)25克(半两),食盐1.75克(啤酒瓶半瓶盖),水500毫升(1斤),煮沸约8分钟,放凉后少量多次饮用。
中西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中西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秋冬季是小儿腹泻病高发季节,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因多发生在秋冬季,故通常称为“秋季腹泻”。
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潜伏期l-3天。
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中毒症状。
病初可有呕吐,常先于腹泻发生。
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3-8天。
秋季腹泻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引起秋季腹泻的主要祸首是轮状病毒,秋季腹泻表现即感冒、呕吐、腹泻三大特征。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操作方法简单实用,安全有效,无毒副反应。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疗【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64-01秋季腹泻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是因为感染轮状病毒而引起的。
多发于秋冬季节。
成人一旦接触到这种病毒,又在没有做好清洁卫生的情况下给宝宝喂东西吃,或者食物本身不卫生,都有可能使病毒从口腔进入宝宝体内。
如果宝宝接触患病的孩子,空气中有病毒,也可能通过呼吸道被传染。
在感染了轮状病毒后,有时可能会发烧。
秋冬季是小儿腹泻病高发季节,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因多发生在秋冬季,故通常称为“秋季腹泻”。
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潜伏期l-3天。
多发生在6-3个月婴幼儿。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中毒症状。
病初可有呕吐,常先于腹泻发生。
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3-8天[1]。
笔者在临床中注意总结经验,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改变给药途径,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我院门诊与病房患儿174例,均符合秋季腹泻(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
蒙脱石散-金双歧片联合治疗小儿腹泻84例临床论文
蒙脱石散\金双歧片联合治疗小儿腹泻84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蒙脱石散、金双歧片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08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治疗(门诊或住院)的162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应用蒙脱石散、金双歧片联合治疗法,对照组78例应用蒙脱石散疗法。
结果治疗组显效42例(50.0%),有效38例(45.2%),无效4例(4.8%),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显效14例(17.9%),有效16例(20.5%),无效48例(61.5%),总有效率为38.5%。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10次28例。
对照组78例,男47例,女31例,年龄4个月~3岁,发热47例,恶心呕吐39例,轻度脱水53例,中度脱水35例,大便次数每日≤10次53例,>10次25例。
两组起病方式、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蒙脱石散止泻及指导饮食治疗,适当补液、予头孢、黄连素、病毒唑抗感染,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双歧治疗。
蒙脱石散口服3岁3.0 g/次每日3次;服用时按3g:50ml温开水比例倒入,摇匀后于空腹服用。
金双歧片:6个月以下0.5g/次,每日3次,1.3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
有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无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性状及次数、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
2 结果治疗组84例中显效42例(50.0%),有效38例(45.2%),无效4例(4.8%),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78例中显效14例(17.9%),有效16例(20.5%),无效48例(61.5%),总有效率为38.5%。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论文
婴幼儿腹泻的疗效观察消旋卡多曲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治疗【摘要】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12例腹泻患儿分为两组,每组56例,在调整饮食、液体疗法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使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对照组使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腹泻次数、呕吐和发热缓解情况。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小率分别为93%、66%,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观察组未发现明显副作用,治疗依从性好。
结论:消旋卡多曲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治疗婴幼儿腹泻安全、有效。
【关键词】消旋卡多曲;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腹泻【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313-01婴幼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也是威胁婴幼儿健康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婴幼儿腹泻病中,70%左右为水样腹泻,主要由于细菌感染、轮状病毒感染或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
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病,但大多数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死亡原因并不是由于感染。
婴幼儿水样腹泻发病急,每日排便量在1000ml 以上,使体内大量液体和电解质丢失,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出现休克,甚至危及婴幼儿的生命[1],。
口服补液盐的问世大大降低了腹泻的死亡率。
但是,仍不能减少腹泻患儿的粪便量和缩短病程。
目前临床治疗中婴幼儿腹泻病的对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我愿于2010年9月—2012年3月应用消旋卡多曲联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治疗婴幼儿水样腹泻112例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1.1.1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3月112例,我院儿科门诊或住院患儿中符合以下条件者:①年龄在2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男女不限;②大便性状明显改变,为水样便,无粘液脓血便;③大便次数明显增多,>3次/d;④腹泻病程>24h,且<1周;⑤粪常规无明显异常,隐血试验阴性。
小儿慢性腹泻病中西外治法论文
浅析小儿慢性腹泻病的中西外治法摘要:中医外治法为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尤其在儿科更突显其优越性。
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对于小儿慢性腹泻病采用中医辨证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无副作用、疗效可靠等特点。
关键词:小儿泄泻小儿腹泻中西外治法中医推拿穴位敷贴小儿泄泻,现代医学称为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症的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中医外治法为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尤其在儿科更突显其优越性:儿科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避免了药物口服、注射的困难,操作简单,价廉,使用方便、易于开展,施用安全、一般无副作用,疗效可靠,广泛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为此,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脾虚者,以参答白术散为基础方加减,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夹食积者合保和丸消食化积;兼湿热者合葛根琴连汤清热利湿止泻。
另外,视病情加用培菲康治疗64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患儿,观察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1 病例选择的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的对象:病例来源于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儿科门诊。
1.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3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1)观察资料不齐全者。
(2)家长或患儿依从性差,治疗过程不配合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3)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治疗者.2. 治疗方法:64例腹泻患儿均进行饮食调理、中医辨证推拿和药物敷脐,视病情加用培菲康治疗。
2.1调理饮食(1)母乳喂养者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用等量米汤或水稀释牛奶,先从1:1,然后根据病情,逐渐添加到全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养2一3天,以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3个月以上者,每天喂1一2次米糊,6个月以上小儿可选用粥、面条、或烂饭,加些蔬菜、鱼或肉末等。
可加少量新鲜水果汁或水果补钾.每日加餐一次,以乳品喂养为主者逐步加大谷类食物。
思连康-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论文
思连康\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思连康(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92例腹泻患儿随机分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给予思连康、思密达口服,对照组给予乳酶生、复合维生素b口服。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73.8%。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思连康、思密达联用疗效满意,是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思连康思密达小儿腹泻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严重者可引起用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休克;慢性腹泻又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发病年龄多/sup>8.791,p<0.05)。
讨论小儿腹泻大多是由病毒感染所致,其主要病毒为轮状病毒。
病毒侵入肠道后,使肠绒毛破坏,钠、水吸收减少,导致腹泻[2];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使渗透压增高,水和电解质进一步丧失,最终导致肠道内环境变化,使正常微生物赖于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who指出,除细菌性痢疾外,90%的水样便腹泻应用抗生素无价值。
肠道微生态失调是腹泻病的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需氧菌与厌氧菌比例为1:1000,而患腹泻时,肠道内这种比例关系发生改变,甚至为1:1,厌氧菌较正常下降1000倍。
国际上将“能够改善肠内菌丛平衡,对宿主产生有益影响的活菌制剂及物质”称为益生素[3]。
而思连康片是这一划时代概念的典型代表。
双歧杆菌是婴儿肠道重要的生理性厌氧菌,思连康是双歧杆菌的活菌制剂,活菌到达肠腔,在双歧因子促生环境中双歧杆菌数量快速提升,在肠道内形成生物菌膜,建立生物学屏障,并分泌乙酸、乳酸剌激肠管正常蠕动,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合成维生素,对人体有营养作用,并利于铁、钙、维生素d吸收;刺激sig分泌、激活巨噬细胞活性,提高肠道免疫力[4]。
74例小儿腹泻临床诊治论文
74例小儿腹泻临床诊治分析【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019-01【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及治疗体会。
方法:通过询问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指导小儿腹泻病的治疗。
对我院收治的74例腹泻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及纠正脱水,其中男42例,女32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3岁,7个月~2岁62例;3个月~6个月4例;2岁~3岁8例;轻度腹泻58例,中重度腹泻16例,迁延型腹泻5例,慢性腹泻7例。
结果:轻度腹泻2~4日痊愈,平均3日;迁延型和慢性腹泻6~9日痊愈,平均7日;重型腹泻3~7日痊愈,平均5日。
结论: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可分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两大类因素,尽量对腹泻患儿要严格执行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避免再造成反复腹泻,使体内正常菌群减少及破坏,造成肠道内正常菌群平衡失调,在治疗的同时均辅以保护肠粘膜和适当补充益生菌制剂后,均缩短了腹泻治疗的病程,减少了再次感染的发病率,以利患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儿;腹泻;临床分析74 cases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arrhea in childrenxu zhiyu【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diarrhea in children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methods: history taking,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guide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in children. of our hospital 74 cases of diarrhea in children with symptomatic treatment and to correct dehydration, including 42 males and 32 females; the youngest three months, up to 3 years old, 7 months to 2 years 62 cases; 3 months to 6 months in 4 cases; 2 years to 3 years and 8 cases; mild diarrhea in 58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iarrhea in 16 cases, five cases of delayed-type diarrhea, chronic diarrhea in 7 cases. results: mild diarrhea in 2 to 4 days recovery, an average of 3 days; persistent type and chronic diarrhea 6-9 days recovery, an average of 7 days; severe diarrhea 3 to 7 days recovery, an average of 5 days. conclusion: the cause of infantile diarrhea caused bynon-infectious and infe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factors,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children with diarrhea should strictly enforce the use of antibiotics indications. to prevent further diarrhea caused by repeated, so that the body’s normal flora and reduce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normal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while in treatment to protect the intestinal mucosa and are supplemented by additional appropriate probiotic preparations, were shortened course of treatment of diarrhea, reduce theincidence of re-infection,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key words】children; diarrhea; clinical analysis小儿腹泻为婴幼儿常见病,由多病源、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066-01
【摘要】目的: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
方法:本次研究以来我院进行治疗的36例幼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按照文中所述的方法根据腹泻类型的不同采取相应措
施进行治疗。
结果: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36例幼儿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14天不等,平均6天。
结论:除了要合理治疗外,积极预防也是避免发生腹泻,确保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儿腹泻;临床治疗;腹泻病
小儿腹泻又称为腹泻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和病原引起的以大便性状改变和大便次数增多为特征的消化道综合征,也是我国婴幼儿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以0.5~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小儿腹泻会造成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和营养不良,严重威胁着小儿健康,在我国小儿致死病排名中位列第二,被卫生部列为重点防治对象。
本次研究以来我院治疗的36例幼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以来我院进行治疗的36例幼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经过了临床体征、症状、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腹
泻患儿,且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的判定标准。
男23例,女13例,年龄10天~9岁不等,其中0~1岁25例,2~3岁4例,>3岁7例。
全部病例均出现了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的现象,每日排便4~10次,粪便呈黄绿色,稀薄。
13例伴有发热,体温高于38℃。
1.2 治疗方法
水样便腹泻患儿的病因主要为非侵袭性细菌和病毒所致,可采用液体疗法,选用粘膜保护剂和微生态制剂,不需使用抗生素。
如果患者伴有明显的中毒症状,尤其是对于新生儿、重症患儿、衰弱患儿,应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脓血便患者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因此在治疗时应针对病原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大便细菌培养结果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婴幼儿在选用氨基糖甙等副作用非常明显的抗生素时应慎重对待。
2 结果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36例幼儿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14天不等,平均6天。
3 讨论
夏季为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的。
首先,小儿的胃肠发育还不够成熟,胃酸的缺乏导致杀菌能力较差,夏季炎热,因此饮料的摄入量较以往更多,这样就会将本来就比匮乏的胃酸稀释,使病菌进入肠道的几率大幅增加,进而导致腹泻。
其次,小儿胃肠中的各类消化酶种类相对较
少,不利于对食物进行彻底的消化,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病症。
最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较为迅速,对营养的需求量也更高,因此小儿胃肠的负担相对较重,容易出现功能紊乱的情况。
另外,夏季的高温导致细菌容易繁衍也是夏季小儿腹泻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喂养不当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过早、过多的喂养营养物质过剩的食物或突然改变食物结构均可导致腹泻。
如果气候发生突然性的变化,就会使胃酸、消化酶的分泌量降低、肠胃蠕动增加,进而诱发腹泻。
另外,像糖原性腹泻、乳糖不耐受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先天性氯化物性腹泻、原发性肠吸收不良和胰腺囊性纤维性变均可引发小儿腹泻。
如果小儿对牛奶蛋白过敏,就会在食用牛奶后48小时内出现水样腹泻。
根据小儿腹泻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病史、大便次数和形状可以对小儿腹泻的病因进行判断,必须要判断的内容包括是否存在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或脱水。
无粪便或偶见白细胞的患儿多为侵袭性细菌之外的原因导致,粪便多为稀薄或水样,偶见脱水症状,应注意与下面的疾病区别。
(1)生理性腹泻。
此种腹泻多见于6个月之内的婴儿,患儿外观虚胖,多伴有是真,腹泻的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但是无其它症状,食欲也不会受到影响,在添加辅助食物后腹泻症状会逐渐消除。
医学研究认为该病可能属于乳糖不耐受的特殊型。
(2)小肠消化吸收障碍。
例如失氯性腹泻、过敏性腹泻、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乳糖酶缺乏等都属于该病,在治疗时应加以鉴别。
小儿腹泻的预防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应提倡母乳喂养,并适当添加辅助食品,适时断奶。
如果需要代乳品则应咨询医生,以进行合理选择。
对于生理性腹泻的患儿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治疗,可通过添加辅助食品进行调节。
监护人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的习惯,及时对幼儿可能接触到的食具、玩具等物品进行清理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对于那些感染性腹泻的患儿,应积极进行治疗,同时做好消毒和隔离工作,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但是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如果因肺炎、败血症等肠道外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则尽可能的使用广谱抗生素,同时加以微生态制剂,避免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引起小儿腹泻。
总的来说,除了要对患儿的病因进行准确判断,合理治疗外,积极预防也是避免发生小儿腹泻的重要手段,需要医院和监护人的共同努力,以便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朱莉、刘文莉、靳蓉、詹泉、庞勤辉、全小丽.小儿慢性腹泻病52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0(7),610-612
[2]谭蔚.小儿腹泻辩证治疗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30),94-95
[3]陈兰芳.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30),5423-5423
[4]严淦发.小儿腹泻的防治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1),14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