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无哀乐论》产生的社会、人文背景探析

合集下载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嵇康的代表作之一,该论文探讨了音乐的本质和音乐创作的标准,认为音乐应该是无声的,纯粹的语言,只有发人深思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好作品。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首先批判后汉时期流行的音乐,认为当时的音乐太过激昂,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快乐,反而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

他提出了“仁人居则安,知人居则惠”的观点,认为好的音乐应该有助于人们内心的平静和安逸,而不是让人激动不安。

嵇康进一步论述了音乐和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音乐应该是道德和品德的表达,好的音乐能够感化人心,引导人们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

他强调音乐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层面,更在于其对人性的影响。

嵇康也提出了关于艺术创作标准的看法。

他认为好的音乐作品不仅是要符合音乐本身的规律,还应该满足人类精神活动的需要。

而作为音乐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有高尚的艺术追求,把心灵灌注到音乐中,传达自己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感悟。

《声无哀乐论》不仅是一篇探讨音乐思想的文章,更是一篇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嵇康通过对音乐的研究,提出了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标准,强调艺术创作应该符合人类精神的需要,从而为后世的古代文化、思想、艺术创作等领域影响深远。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篇名篇,作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嵇康。

全文共分为五章,通过对声音的分析和对音乐的探讨,深刻揭示了声音无是非价值、音乐无本质情感等思想,为后世的声乐文化创造和音乐艺术的道路开拓探索奠定了基础。

“声无哀乐”是嵇康在文章中的重要论点。

嵇康认为声音本身没有喜怒哀乐之分,它们只是人们在听到声音后受到的情感反应。

嵇康在论证这一点时,先举了孔子的一个例子:“汉穆帝听伶人挥洒弦管声,不禁流泪,后听有司和卫育署所奏之声,不愿听。

” 说明听音乐是有人文情感背景的,人们对音乐会有情感的反应,这并非是音乐本身的“本色”,而是人赋予它们的情感价值。

因此,嵇康认为,“声音本无喜怒哀乐,而人心附之以为然,故有哀乐之音也。

”在“声无哀乐”的基础上,嵇康又提出了“音乐无情”这一重要命题。

他认为,音乐是不带任何情感的,只是纯粹的声音组合,因此无法用情感来定义它。

嵇康在文中说道:“音乐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本身没有情感,不能赋予它某种特定的情感,而是由听音乐者自身的情感与个人的心理反应来决定音乐的效果。

” 也就是说,音乐无情感本质,需要通过人的自身情感去理解和感受它的价值和意义。

在“声无哀乐、音乐无情”的思想基础上,嵇康提出了“有情调则不成音乐”这一论断。

对比嵇康认为有哀乐之音是有情感色彩的,有情调则不成音乐。

他认为,音乐是一个完全理性的艺术,它不应该被涂上某种特定的情感。

因此,嵇康主张音乐的表现应该遵循“情感的质朴”。

他说:“当我们在听音乐时,由于音乐没有天然含义,因此我们应该尝试以一种简洁而不失韵味的态度来理解音乐。

” 嵇康更倡导音乐以内在结构和形式美来体现人的文化情感,而非借助外在的情感色彩而表达至情。

”通过对“声无哀乐、音乐无情、有情调则不成音乐”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嵇康在文章中所想提倡的则是对人们的审美反应和感受进行审慎的肯定。

他强调,我们需要以一个独立意识形态的方式去审视音乐和声音,而不应该被它们所涂染的情感干扰。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一、《声无哀乐论》的背景中国古代魏晋时期是一段社会混乱且黑暗的时期。

魏末,司马氏假借禅让之名篡夺魏氏政权,这在当时的社会道德观下,是对君臣之道的极大扭曲,诸多有志名士拒绝与司马氏合作,将才能寄情于山水之间,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要首推嵇康。

由于他与魏宗室姻亲,所以在反对司马氏专权方面就比其他文人更为激烈执着。

嵇康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上。

文章通过一秦客向东野主人发难,东野主人逐个解答来展开。

实际上东野主人暗指的就是嵇康本人,秦客是那些所持观点与他不同的人。

《声无哀乐论》的中心思想是推崇音乐的自然之理,它独立于天地之间,有自己的自然本性,而与人的哀乐无关。

即同一音乐有人听了会哭,有人听了会笑,哀乐并非音乐所给,而是人心在音乐开始之前就有了哀乐之情。

人心作用于音乐,从而产生不同的燥静效果,而唤不起相应的感情。

音乐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的,二者不相经纬。

这些都是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继承。

同时还认为“声以平和为体”,即具备哀乐正等,没有倾向特征的音乐就是好音乐。

这是在老子“自然无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嵇康有志不能伸,他极力反对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

能与他的现状与思想相呼应的只有老庄的无为思想,他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他的理论更多充斥的是唯心主义,这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但嵇康同时也是以为音乐的实践者,当他在接触实践而对某些个别的音乐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他的理论往往特别发出光彩。

总的来说,嵇康的理论在他的时代中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观点:1.“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

”从声音的自然属性方面确定,声音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社会形态怎样发展,人们如何对待它。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嵇康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思想影响深远,尤其是他的著作《声无哀乐论》。

这份著作尽管只有短短的三千字左右,却包含了嵇康对音乐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本文将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一篇散文,主要探讨了音乐对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影响。

文章开篇即指出“声无哀乐”一说,即音乐本身并没有哀乐之分,而是人的心态和情感赋予了音乐以哀乐的意义。

嵇康在文章中就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他认为,音乐之所以能引起人的哀乐情感,是因为它与人的情感相通,它能激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正如嵇康所言:“故音声之美,乃在其合於心而发也。

”嵇康还通过举例说明了音乐的哀乐之表现。

他引用了春秋时期的乐府诗《离骚》中的文字,“怨哉、乘舆、晋楚、以判次。

”说明音乐既可以表达情感,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

他认为,音乐的力量不在于表面的旋律和节奏,而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他详细讨论了音乐与哀乐之间的关系,展现了音乐在情感传递方面的独特魅力。

除了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嵇康还探讨了音乐对人精神境界的影响。

他认为,音乐有助于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得到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道:“声音內如鲍鱼之珠,若融似精,气归如化,至道如神。

”可见,他将音乐比作一种唤醒灵魂、抚慰心灵的神奇力量。

他认为,音乐能使人的情感得以宣泄,使人得到心灵的抚慰,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还阐述了音乐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家的境界。

他认为,音乐创作是一个高度艺术的过程,需要音乐家具备深厚的音乐修养和情感。

他将音乐家比作“得道的真人”,认为他们通过音乐创作,能够表达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理解,从而使音乐具有更高的艺术境界。

他还强调了音乐对社会的影响,认为音乐家应该秉持高尚的道德品格,用音乐来感染和影响人心,使社会更加美好。

通过对《声无哀乐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嵇康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声无哀乐论的内容

声无哀乐论的内容

声无哀乐论的内容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文化领域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由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

该理论认为声音本身是无情的,不论哀乐都只是人们主观情绪的表达,与声音自身无关。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音乐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将从历史、哲学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声无哀乐论的内容和意义。

首先,声无哀乐论的提出是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需要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文化艺术成为了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这个时期,音乐和文学等艺术形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当时的音乐审美观念存在一种将声音本身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倾向,即声乐要表达哀乐之情。

韩愈对于这种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声音本身并没有情感,只是人们主观感受和情绪的表达。

他强调音乐和声乐要追求纯粹的艺术性,而非情感的表达。

声无哀乐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对当时审美观念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其次,声无哀乐论在哲学思想上具有重要意义。

韩愈的这一论述可以看作是近似于现代音乐理论中的“形式美学”思想。

形式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形式结构和内在规律,而非其外在的情感表达。

而声无哀乐论的核心思想也是强调音乐的艺术性,而非情感的表达。

这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模拟”(mimesis)理论有很大的区别。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对人类情感的模拟和表达,而韩愈却认为音乐与情感无关,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

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于古代音乐审美观念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声无哀乐论在文化艺术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声无哀乐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领域审美观念的一次突破和变革。

在后来的宋代,文化艺术更加繁荣,音乐、诗词等艺术形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声无哀乐论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

著名音乐家、文学家范仲淹提出了“音乐之声入心耳,由心摄之,触摸灵魂”的观点,强调音乐对人心的触动。

他认为音乐能够通过声音和旋律的优美来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感悟,使其达到内心深处的震撼。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嵇康,字季羽,晋代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释,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这一颠覆传统观念的思想,他认为音乐并非是情感的外化表现,而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

嵇康在文中反对以情感来评价音乐的观念,在他看来,音乐应当是一种抽象的美,在其内涵中没有情感的介入。

这一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音乐美学观念,其影响不仅在中国,也在西方音乐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用一首《广陵散》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纯粹的音律和和谐的旋律,而并非政治、社会或情感色彩。

嵇康认为,音乐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并不是因为它所表达的情感,而是因为它所包含的音乐本质所能产生的审美效果。

这一理论在当时被一些人所反对,但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却证明了其深刻的价值。

在嵇康看来,音乐的美并非来自于情感的外化,而是来自于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

他认为,音乐所包含的和谐、旋律等元素是音乐的美的本质,而情感只是音乐的附属物,它并不是音乐美的主要来源。

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传统的音乐美学观念,但却为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还提出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对人心灵的教化。

他指出,音乐所包含的和谐、美感和节奏感对人的心灵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嵇康提出的这一观点为后世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对音乐的教育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被后世音乐家和教育家所高度重视。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音乐美学领域,还在文学、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提出的关于音乐与审美的关系的思想逐渐被后世所接受和认同,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篇章。

他的音乐教化观点也为后世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声无哀乐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声无哀乐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声无哀乐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声无哀乐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声无哀乐论》是三国魏末音乐美学论著。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嵇康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声无哀乐论》可以说是他独特的思想观点的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嵇康探讨了声音的本质和对人的情感的影响,提出了声音无分悲喜哀乐的观点。

下面将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内容、思想主题和对今人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简要讨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思想。

《声无哀乐论》主要探讨了声音和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嵇康认为,声音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不具有任何实体,而是通过空气中的震动传递给人的听觉器官。

嵇康认为声音本身并没有喜怒哀乐之分,它仅仅是一种感觉的刺激,并不能直接引起人的情感。

人的情感是与声音的内容相关的,而不是与声音本身相关的。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主张人应该超越声音的形式,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高尚。

嵇康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被外在的事物所左右。

他提出了“宁贫游道”的人生观,认为在追求物质享乐的过程中,人容易陷入一种虚假与偏见的境地,只有超越物质的束缚,才能真正获得自由与幸福。

嵇康的思想对今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声无哀乐论”提醒了人们对于声音的认识和对待方式。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声音不再仅仅局限于音乐、歌唱等艺术领域,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嵇康的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超越声音的形式,对待不同的声音不要过于追求表面的美感,而要从内心去感受与理解。

嵇康的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的理念也对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他对于声音和人的情感关系的一种独特的认知,他认为声音本身并不具有喜怒哀乐之分,是与声音的内容相关的。

他也提出了人应该超越声音的形式,追求内心的自由与高尚的思想。

嵇康的思想对今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人们在对待声音和追求内心平和方面更加关注。

声无哀乐论评析

声无哀乐论评析

声无哀乐论评析
1. 音乐本质
声无哀乐论,顾名思义,主张声音本身并没有情感属性,即音乐的本质并不包含情感。

这种观点强调音乐是一种纯粹的物理现象,其产生的声音仅依赖于频率、振幅和节奏等物理参数。

音乐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美在于形式、旋律和和谐性等方面,而不是情感的表现。

2. 情感表达
尽管声无哀乐论主张音乐本身不包含情感,但它并不否认音乐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事实上,一些研究者认为,音乐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反应,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模拟和引发与情感相关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或血压上升。

因此,虽然音乐本身不包含情感,但它可以通过与人们的生理反应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人们的情感状态。

3. 音乐感受
声无哀乐论还强调了人们对音乐的感受是主观的,与个人的文化背景、经历和情感状态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人对同一首音乐的感受可能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下对同一首音乐的感受也可能不同。

因此,音乐被视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4. 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方面,声无哀乐论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

它提醒教育者要关注
音乐的形式和结构,而不仅仅是其情感表现。

通过学习音乐的形式和结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美感,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此外,声无哀乐论还强调了音乐的非语言性交流能力,通过学习音乐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交流方式。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嵇康为我国魏晋时期非常有名的音乐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一道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嵇康所处的社会动荡不安,司马集团和曹氏集团争夺政权而进行异常激烈的斗争,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但不能施展自身的才华,而且担忧自己的观点影响性命安全。

因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嵇康更是推崇老庄哲学尤其是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以此表明自己不愿出仕,同时也表达自己不愿与司马集团合作的政治态度。

他从虚无缥缈的境界中寻找精神寄托,用饮酒、佯狂等方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

作为魏晋名士,嵇康酷爱音乐,擅长弹奏古琴,尤其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

同时,他还擅长创作。

其作品《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被一起称为“九弄”,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组著名的琴曲。

在音乐美学方面,嵇康及其作品也是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除了《琴赋》,他还著有《声无哀乐论》,该文集中体现了其音乐美学方面的思想。

一、《声无哀乐论》产生的背景在嵇康所处的魏晋时期,虽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但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却是异常活跃。

这一时期无论是对我国的思想史还是对美学史以及艺术史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很多具有美学意义的作品被创作出来,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本文谈到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们不仅在当时具有美学价值,在中国的整个美学发展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当时道教和佛教、老庄和刑名的学说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改变了儒家学说独统天下的情况,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争鸣。

在这些不同思想的碰撞中,玄学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主流。

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它是在当时特殊的时期运用复古的理论形式将先秦道家表现出来。

和之前的儒家学派所强调的中庸和稳定不同的是它更加注重强调思想的变化和运动。

在这一时期的文士们从对儒家学派的尊崇转变为对道家思想的推崇。

声无哀乐论的内容及评价

声无哀乐论的内容及评价

《声无哀乐论》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阮籍所作的一篇散文,全文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问答来完成。

《声无哀乐论》不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

“声无哀乐”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嵇康提出了“心之为声,明为二物”,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感情是主观的,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他肯定了音乐的审美作用,但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是音乐形式、内容与表现手段的内在统一,音乐对人的哀乐情感的产生,只是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

文中还提出,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通过音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德行和个国家的风俗。

《声无哀乐论》的出现,是对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思想,将音乐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的大胆挑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注重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美感、娱乐及养生作用,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看待,标志着人们开始着眼于音乐的特殊性,深入到音乐的内部加以探究,具有进步意义。

文中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在道家音乐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是承前启后的一环。

它一方面肯定有声之于乐,明确要求音乐摆脱礼的束缚,体现人的本性。

但另一方面,它虽立足于道家,却因其承认礼乐的教化作用,规定音乐必须具有平和的精神、持崇雅排俗的态度,而又接近于儒家。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代表魏晋时期音乐艺术上由传统封建政治功利实用审美态度转向崇尚个性,崇尚自然。

它要求尊重艺术自身特有的规律具有“自律论”色彩,与西方十九世纪著名音乐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论著《论音乐的美》有不少论点非常相似,在世界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嵇康《声无哀乐论》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

嵇康《声无哀乐论》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

嵇康《声无哀乐论》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1. 引言1.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嵇康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他的著作《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嵇康对音乐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了与当时流行的功利观念相悖的观点。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当代音乐教育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往往受到功利观念的影响,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审美意义和情感表达。

我们需要从嵇康的理论中汲取经验,重新审视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方法,重视音乐的美学价值,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使音乐教育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2. 正文2.1 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方法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包括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和创作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的,音乐教育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音乐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这包括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来感知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通过演奏、歌唱或创作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

音乐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

学生需要掌握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音高、音程、节奏等基本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演技巧。

音乐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欣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要有能力批判和分析音乐作品的优缺点,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水平。

2.2 艺术与功利观念的冲突在音乐教育中,艺术与功利观念的冲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方面,许多人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提高音乐表演水平为主要目标,以期学生可以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应用所学习的知识。

这种功利观念下的音乐教育往往会强调技巧的培养和实用性,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和美感。

一些音乐教育理论家则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应当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让他们通过音乐的欣赏和创作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嵇康是东晋末年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和思想家,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嵇康的生平、《声无哀乐论》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嵇康的思想,体会他对音乐美学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嵇康,字元则,生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232年),卒于东晋咸康五年(公元263年),其家族世代为官,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嵇康擅长文学和音乐,尤以琴艺和音乐理论见长,被誉为“琴中之王”,在当时的文学和音乐界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声无哀乐论》是其对音乐美学的思考和总结,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在晚年撰写的一部论文,文中系统阐述了他对音乐美学的思想和见解。

嵇康在文中提出了自己对音乐美学的独特认识,主张音乐的美并非来自于哀乐之声,而是源于合乎规律的音韵。

他认为,音乐之美在于“度量不一,音声和协”,即音乐的美在于音符的协调与和谐。

在他看来,音乐之美是一种纯粹的艺术美,并不需要依附于某种情感或哀乐之声。

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音乐美学观念截然不同,引起了当时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强调了音乐的规律性和和谐美,这一思想对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嵇康的思想被奉为经典,成为后世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研究和借鉴的重要对象。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音乐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进步,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试论《声无哀乐论》的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

试论《声无哀乐论》的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

试论《声无哀乐论》的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声无哀乐论》是古代中国音乐理论的代表作之一,是唐代音乐家崔融所著。

该论文主要探讨“声音本质上无哀乐之别”的观点,提出音乐不应该仅仅追求快乐和悲伤,而是应该在声音中寻找美的本质和美的境界。

这篇论文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理论上来说,崔融提出的声音无哀乐之别的观点,反映了他对音乐本质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不在于表达情感,而在于创造美的境界。

这种美的境界,是通过音乐中声音和谐、比例、节奏、旋律等多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

崔融认为,声音本身并非喜悲之分,而是一种能够创造美感的手段。

因此,音乐家应该在创作中追求的是美而非情感的表达。

这一观点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创作和表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上来说,《声无哀乐论》不仅仅是一篇音乐理论的文章,更是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和音乐发展的重要历史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崔融的声音无哀乐之别的观点,正是在这个时期的金鸡山论坛上提出的。

这个论坛聚集了当时的知名文化人,是当时中国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

崔融在这个论坛上提出了他的音乐观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他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当时唐代文化和音乐的特点,为当时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总之,《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一篇重要的代表文献,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提出了创新的观点和丰富的思想。

这一论文的发表,对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1. 引言1.1 嵇康的背景嵇康(约223-263年),字安期,汝南郡阳翟县(今河南省栾川县)人,东晋末年著名文学家、音乐家。

嵇康自幼聪颖,博学多才,喜好音乐。

他在南阳时结交了许多文学家和音乐家,培养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音乐造诣。

嵇康的才情被当时的文士所称道,被誉为“江东才子”。

嵇康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也非常突出,他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七言绝句见长。

他的诗歌清新脱俗,富有音乐感和韵律感,常常表现对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的感慨和思考。

嵇康还著有《声无哀乐论》,在论述声音的美学理论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嵇康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情横溢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的作品在当时享有盛誉,对后世的文学与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声无哀乐论》的出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嵇康的一篇论文,大约成书于东晋时期。

这篇论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论兼论文艺美学的著作,被称为“论文大家”“齐物论”以来最重要的文论之一。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探讨了声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揭示了声音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美学观点。

这篇论文对当代文学研究和音乐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嵇康的声音美学思想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正文2.1 嵇康对声音的理解嵇康认为,声音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是在空气中传播的振动。

他将声音分为哀乐两类,认为哀乐是声音的本质。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这一观点,强调了声音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嵇康认为,声音本身并没有喜怒哀乐之分,只有在人们的心灵中产生情感波动时,声音才会被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

他认为,要理解声音,首先要摒弃主观的情感倾向,客观地接受声音本身的存在。

嵇康认为,声音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不应受人的主观情感干扰。

在嵇康看来,声音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美,它超越了言语的界限,可以直接触动人的心灵。

他认为,声音之美在于它的纯粹性和中立性,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沉浸于声音之美中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声无哀乐论》的产生原因及其评价问题

《声无哀乐论》的产生原因及其评价问题

《声无哀乐论》的产生原因及其评价问题摘要:《声无哀乐论》的产生与魏晋士人阶层的习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音乐成为士人们曲折地与统治阶级斗争的武器。

嵇康为了批判把音乐和政治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论点。

我们要认识到其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其无法突破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嵇康;矛盾一、简述《声无哀乐论》嵇康的重要性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早在六朝时期就已有定评。

嵇康的代表作品《声无哀乐论》在南朝甚至成了清谈家必备的谈资。

南齐王僧虔在《戒子书》中曾说,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言家口实”之一。

‘“总之,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魏晋时期的嵇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一直引起后人的关注及争议。

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嵇康的此论著无可争辩地是音乐美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文论。

而引起争议的原因,则多因为此著本身所体现出的矛盾:嵇康一方面否定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命题,另一方面却在某些理论上肯定音乐可以“和声感人,莫不自发”。

嵇康触及到了美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进行了一次极其罕见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讨论,但美中不足的是,他的美学观念无法做到理论及其实践的整合统一,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自身的矛盾所在。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特殊性分不开的。

只有对《声无哀乐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剖析,才能对其意义与价值有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二、作为艺术精神演进过程中的一环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魏晋士人的音乐活动和音乐观明显地反映出时代艺术精神的演进。

魏晋以前,在音乐的发展中,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为中国的音乐提供了主题和内容。

同时,因其以伦理代替艺术,以善取代美,对音乐本身的发展起到了遏制作用。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是士人们摒弃了儒家思想后的必然选择。

中国土人身上向来体现了孔孟之道,这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社会的人”的行动指导。

而老庄思想则反映了他作为“个体的人”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思想家嵇康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声音的特性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下面将从嵇康的思想观点、主要论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对《声无哀乐论》进行简论。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声音无哀乐”的观点,他认为声音本身并不具有哀乐的情感,其产生和表达哀乐效果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内心情感和表达方式。

他指出:“声音者人之毅性,风俗之所化也,其哀乐何有?”嵇康认为声音只是人的表达工具,是人通过感知世界和表达自己情感的媒介,而不是哀乐情感本身。

在论证过程中,嵇康通过分析不同声音的特点和反应,提出了人们对声音产生感受的条件和影响。

他认为:“同音无声,则多薄躁矣。

者矣卑微,此之谓语气。

尔声清哀,则外物感之。

”嵇康认为声音的高低、清浊、哀乐等特点会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

这些特点本身并不是造成声音本身哀乐情感的原因,而是通过碰撞物体产生的声波在人耳中的反应,引发身体神经和情感的变化,进而产生哀乐感受。

对于同一个声音,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情感经历和生活背景不同。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还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了声音的哀乐效果。

他认为音乐是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和表达内心世界。

他对音乐的理解和赞美十分深刻。

他认为:“音乐者,万物之发声也,虽无声而百蛇蠢动,万物发声也。

”嵇康认为音乐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与天地万物相通。

他把音乐与生命、自然联系起来,从哲学的角度呼吁人们要通过音乐来追求人生的意义和超越。

《声无哀乐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篇文章揭示了声音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情感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为后世音乐理论和艺术批评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嵇康的理论也对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声音修养和仪态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嵇康反思人生和追求自由的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成为文人思想倡导的一种主张。

从魏晋文化背景谈《声无哀乐论》的产生

从魏晋文化背景谈《声无哀乐论》的产生

而合 ,合 而分 ” 的周 期 性 变 化 ,每 一 次 的 “ 分 ” ,都 意 味 着 道 , 将 儒 学 从 汉 代 经 学 体 系 中解 放 出来 , 将《 老子》 、 《 庄子 》 、 文化 又经 历 了一 次 多元 化 的发 展 ;每 一 次 的 “ 合 ” 也 同样 意 《 周 易 》作 为 发 挥 辩 论 的思 想 基 础 ,形 成 了 “ 高人乐遗世 , 味着 会 丧 失 一 些 独 特 的 文化 特 征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在 我 国历 学 者 习玄 虚 ” 的清 淡 玄 理 风 尚 , 同时 也 展 现 了 “ 越 名 教 ,任 史 上 可 以说 是 政 权 更 迭 最 为 频 繁 的一 个 时 期 。这 一 时 期 我 国 自然 ” 的社 会 姿 态 。 由于 社 会 动 荡 不 安 、政 治 黑 暗 、文 化 转 的 文化 发 展 也 受 到 政 权 交 替 的影 响 ,主 要 表 现 在 道 教 的 蓬 勃 型 使 得 人 仕 失 意 的文 人 寄 情 于 文 学 、 艺术 , 其中“ 竹 林 七 贤 ”、 发展 、以道 教 思 想 为框 架 的玄 学 之 风 的盛 行 、佛 教 的传 人 、 蔡 邕 、蔡 琰 等 一 批 文 人 音 乐 家 开 始 活 跃 起 来 。他 们 都 具 备 很 波斯 希腊 文化 的渗 入 等 ,这 是 在 大 小 三 十 多 个 王 朝 政 权 的交 高 的音 乐 天赋 和才 能 ,多 数 都 善 弹古 琴 ,但 都 不 以音 乐 为 职 替 兴 灭 下 ,多种 文 化 因素 相 互 交 融 、渗 透 的结 果 。在 战 乱 频 业 ,有 的还 在 音 乐 创 作 及 音 乐 理 论 上 颇 有 建 树 ,也 都 具 有 忧 发 、民不 聊 生 的魏 晋 南 北 朝 时期 ,由 于 门 阀制 度 的 阻碍 ,使 国忧 民 的思 想 情 操 。嵇 康 也 是 如 此 ,虽 然 同大 多 数 魏 晋 文 人 得 很 多寒 门文 人 失 去 了入 仕 参 与 政 治 的机 会 。生 活 在 乱 世 之 样 远 离 了政 治 ,但 他 仍 然 对 国家 的发 展 有 所 担 忧 ,他 反 对 中 的人 们 尤 其 是 掌 握 知 识 的文 人 ,对 于 政 治 的热 情 已经 冷 却 司马 氏专 治 ,并 最 终 因 司马 氏党 羽 钟 会 的谗 言 ,被 司马 昭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981 35.敏泽 中国美学思想史 2004 36.贺昌群 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1999 37.孔繁 魏晋玄学和文学 1987 38.王晓毅 中国文化的清流 1991 39.刘承华 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承华 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 2002
2001(2)
4.韩梅 《声无哀乐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音乐研究 2006(2)
5.孙星群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回顾 1999(4)
6.牛贵琥 嵇康《声无哀乐论》礼乐批评的再探讨[期刊论文]-文艺研究 2004(2) 7.陈新坤 嵇康和汉斯立克对音乐与感情关系论述的比较[期刊论文]-艺术百家 2001(2) 8.原正幸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礼乐批评[期刊论文]-文艺研究 2001(1) 9.周冰琦 声与哀乐的思辨——从稽康《声无哀乐论》谈起[期刊论文]-四川戏剧 2007(3) 10.程怡 正统与异端--试论魏晋清谈中"音声之辨"的意义[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4)
11.李业道 "声无哀乐"么?[期刊论文]-音乐研究 2001(4) 12.刘晖 "声无哀乐论"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期刊论文]-文艺研究 2005(10) 13.马良怀.侯深 风流千古人琴俱存--汉晋之际的士人与琴的关系之探讨[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 2000(3)
30.彭玉平 嵇康的论体文与魏晋学术之关系[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31.孙永岷 论嵇康“声无哀乐”的哲学美学思想[期刊论文]-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4) 32.修海林 有关《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评价的若干问题[期刊论文]-音乐研究 2006(3) 33.刘运好 主体的超越——《声无哀乐论》与嵇康玄学思想[期刊论文]-江海学刊 2000(3)
18.方志红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述评[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6) 19.罗金燕 "声无哀乐"美学思想与高科技时代的音乐审美实践[期刊论文]-艺术百家 2004(5) 20.陈晓娟 《声无哀乐论》与自律论[期刊论文]-人民音乐 2006(2) 21.童强 汉魏权力机构的转型对玄学的影响[期刊论文]-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3(5) 22.王志成 嵇康《声无哀乐论》"声"之焦点透视[期刊论文]-艺术百家 2001(3) 23.余冰 嵇康与汉斯立克的美学相似性[期刊论文]-史学月刊 2007(7) 24.白洁 论稽康音乐审美主体观在《声无哀乐论》中的体现[期刊论文]-艺术百家 2007(2) 25.付宏政 音乐与公民素质的培养——理解《声无哀乐论》当代价值的一个视角[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
辩中,以《周易》、《老子》、《庄子》思想 为基本骨架的玄学逐渐衍为主流。玄学是 先秦道家在当时形式下以复古的理论形态 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与传统 儒家思想的相对统一和稳定相比它更多的 表现为文化思想的异质新变。魏晋时代的 士人们的心绪遂从对儒学的独尊转向被道 家思想的激活和转移。此时的对道家思想 的尊崇已不是简单的学术回归,而是从 道、儒之间的对立到对彼此的诠释和融 通,形成了新的学术形态.即玄学。嵇康 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在这种玄学文化潮流 中孕育、发展而成的。至正始时期.士族 清谈的局面已转入玄学义理的探究【4】,毫 无疑问嵇康的《声论》就是这种玄学思辨
“一时代文化思想之盛衰.隐隐乎如 百川汇海.时或波涛澎湃.时或渊综停注. 皆有其不得不然之势。13】开0名、老庄之学 以及道、佛二教自由而迅猛的发展,打破 了儒学独尊、一统天下的局面.以”波涛 澎湃”之势、百家交融之状形成继春秋战
国以后的又一个思想活跃时期——霸晋的 学术思想争鸣时期。在诸种学术思想的争
—】02——音乐美学
一、《声论》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嵇康生于魏世,被杀于司马氏掌握实 权即魏的统治者仅存虚位之时。所谓”魏 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嵇 康与司马氏政权及其礼法“殊涂异轨.不 相经纬”。加之嵇康”刚肠疾恶,轻肆直 言,遇事便发”(《与山巨源绝交书》),著 《管蔡论》、《太师箴》、《释私论》、《难自 然好学论》等反对司马氏集团的“名教” 之治。所谓”名教”之治,实际上只不过 是掩盖他们屠戮异己、篡窃神器的幌子, 是牛首其面.而狗肉其内[2J。这正是“心 不系于言.言或不足以证心也”、“心之与 声.明为二物”中对统治者音乐教化及政 治主张的批判精神和对自我保护的隐晦言 语.以及对音乐中具体概念的反叛性阐 明。另外,”越名教而任自然”也就是反 对名教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个性的 自由,这表现出嵇康的超越性觉悟以及对 人类最高理想的追求.是合乎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的。
之风濡染万之下 方的数产据物。
《声论》是嵇康在音乐方面对一统天 下的传统音乐美学经典之作——《乐记》 理论的全面对抗和批驳。嵇康本人的音乐 思想原先受《乐记》的影响是确定无疑的. 然而当时嵇康所处的文化背景却是统治阶 级对《乐记》思想的滥用.准确讲,就是 当时的司马氏集团仅以《乐记》思想为旗 号为其政治需要教化民众.而此时的音乐 实践早已经与《乐记》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了。当时,统治者所利用的名教在汉末农 民起义的冲击之下已经名声狼籍.门阀士 族急需恢复名教的声誉,借以维护自己摇 摇欲坠的统治,进而在学术上竭力鼓吹 ”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嵇康对统治 者的把戏了如指掌,故提出”六经以抑引 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 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 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由此 可见其对统治者的公开鄙视,以及对”立 六经以为准”的公开否认。这种思想必然 表现在其音乐美学思想中。《声论》的横 空出世正是嵇康对统治者以《乐记》为幌 子的虚伪面纱的无情撕揭,也是对当时虚 有其表的《乐记》音乐实践批判的产物。
本文链接:/Periodical_mysd-x200901038.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1月13日
续最久、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思潮亦为 生命思潮。,,【6《声论》强调音乐一定是和谐 的{声音有自然之和).又应该是平和的 (声音以平和为体),这同嵇康”泊然无感 而体气和平”的养生理论是一致的。《声 论》不仅吸收了老庄关于无声之乐的音乐 美学思想,强调音乐的”无声之和”.要 求音乐以“道”为精神本体.同时也集中 体现了他的养生观。嵇康认为:音乐之作 同自然界的五色、五味一样,是自然之物. 没有什么哀或乐的内容。无疑.这种从自 然之道的美学观念出发.强调音乐自然和 谐,反对儒家乐论.在当时音乐美学领域 掀起了一股新思潮。就艺术的情感体验方 面而言,嵇康并不否认音乐能唤起人心中 的哀乐情感,但他认为音乐的本体是超哀 乐的一种自然的“和”的状态,是不会因 为主体自身的爱憎和哀乐而改变的。他认 为“和声无象,哀心为主”.这一方面充 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另方面 也反击儒家音乐理论中的教化说。从音乐 艺术的存在方式上看,嵇康认为“夫哀心 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 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 其所觉悟.唯哀而已。“明确指出.人们 实际能够感受到的只是内心的悲哀。所谓 ”和声无象”其真正含义就是“声无哀乐”。 从审美风格上看,”和声无象“不但是指 音乐的本体是”无象”的,而且是指音乐 内容的平和冲淡。这同儒家的钟鼎齐鸣、 八音克谐的整体之“和”是截然不同的。 嵇康的“和”则是个体的,追求的是个体 人格的自由无限即超越哀乐的境界。
二、《声论》产生的思想源流
与当时音乐思潮背景之比较 总体上说,魏晋时期士人的人格具有 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在官场上是以儒家 的纲常伦理来维护对封建统治的忠诚,在 清谈场上他们则是高扬道家的自由和自然 人性论的雅士。他们将政治哲学与人生哲 学区别得至为明显f5J。而嵇康的人生宗旨 则是超凡脱俗、质疑常理、打破常伦、突 破常论,与之相应的是生活行为和学术行 为则颇为一致,自然不能为时世所容忍。 古人云:“得意为儒.失意为道”.从嵇康 的生存状态和《声论》的产生时间看,嵇 康的《声论》产生在他失意之时,是其对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全盘质疑。同时, 《声论》中的”情不可恣,欲不可极”的 观念.是嵇康的养生理论在音乐观中的集 中体现。正如刘承华所说:“中国所有的 哲学多为生命哲学.中国所有的宗教多为 生命宗教,中国所有的艺术多为生命艺 术,中国所有的学问是养生之学.中国持
社会科学版) 2007(1)
26.肖鹰 中国音乐美学的背反原则:乐与非乐[期刊论文]-中国音乐学 2001(1)
27.刘再生 <声无哀乐论>今译 2001(1)
28.宋照敏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音乐审美主体的差异性[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 29.胡郁青.刘嘉 嵇康<声无哀乐论>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2000(1)
14.穆兰 嵇康《声无哀乐论》论析[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8) 15.冉光彪 嵇康音乐思想探源及其审美意义浅析[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3) 16.崔富章 论嵇康的著述指趣[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1)
17.孙佳宾 试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价值 2000(1)
三、《声论》的音乐功能观
与当时流行的音乐思想背景之比较
《声论》中的第八部分对音乐的社会 功能,即音乐能够移风易俗的作用予以肯 定。而前七部分强调“声无哀乐”.即否 定音乐能影响人心。本人以为这并不矛 盾.理由如下:首先,第八部分之所以肯 定音乐能移风易俗是因为音乐有“平和” 精神,此处同第五部分“声音以平和为体” 的精神是一致的。其次,第八部分认为音 乐是以“平和”精神影响人心,而不是以 哀乐之情影响人心与第七部分的”声无哀
《声无哀乐论》产生的社会、人文背景探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