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
(新课标Ⅱ)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5.(2017课标Ⅲ,26,4分)
土地规模(亩) 20以下 20~130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C.均田制破坏严重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
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
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 知识拓展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
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个顽疾。大地主 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尤其是灾年,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 的土地和房产。
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选D项。图中反映的 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无法由此推断出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项排除;汉代张骞通西域 以后,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自然 陨铁制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 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审题不清,被表面现象迷惑。在不同地区均发现铁器 并不能说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联系,不能凭主观臆断解题。
高考历史
(课标Ⅱ专用)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五年高考
考点一A组农业的主要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Ⅱ,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一、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战国是例外: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注意:这是王朝初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6、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二、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④受田者的义务: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制的义务:贡献财物并派兵随周王作战)⑤耕作方式:奴隶的集体耕作⑥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⑦和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两者是土地和义务的关系)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
确立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起决定作用,消亡于1950---1953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即《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
但往往导致土地兼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
B,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隋唐沿用。
意义:a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受田者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b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高考历史总复习经济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形成。
以家庭文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
与小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土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
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大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水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无法独立发展。
明清时期,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本专题作为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概貌表述,主要是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的,重点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状况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认清古代中国的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发展轨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着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正式、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经济是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考查的重点尤其集中在农业和商业。
本专题新增的内容应该作为备考重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基本特点,“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查内容:对农业的考查侧重在“小农经济”等方面;对手工业、商业的考查集中在“发展的表现”和“重农抑商”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对“三农问题”的考查是近几年的热点之一,主要围绕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力等方面考查。
【推荐】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冲刺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揭秘与对点集训
【命题规律】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农业经济发展、经济政策、耕作技术和商业发展;从试题分布看,农业、商业和经济政策题量最为集中,手工业的考查较少;从考查方式看,主要考查论从史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能力。
【复习建议】1.要建立本单元的知识网络结构,对古代的农业成就、手工业成就、商业成就、经济政策进行全面梳理。
也可以表格的形式,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确保不留死角和漏洞。
2.要运用联系的方法,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情况相联系,深化对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的认识;将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相联系,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将古代经济与近现代经济相联系,加深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脉络的认识。
3.加强对全国卷试题的研究,深入剖析领会,对教材不能浅尝辄止,要吃透必要的概念,适当拓展教材。
【对点集训】一、选择题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素,C项没能反映材料的主要意思,因此不选。
题干只能反映富商操纵市场物价,而不是税收,税收权仍掌握在当时国家手中,D项不符合史实,因此不选。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涉及西汉初年的重农抑商、休养生息等经济政策、赋税制度、土地兼并现象和小农经济等。
关注农民问题、粮食问题、税制问题、市场监管、贫富分化和社会稳定等,具有现实警示和借鉴价值。
7.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C8.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专题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①发达的农业。
明朝中后期,外来物种的引进,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
数十座较大商贸城市的出现,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④充足的货币条件。
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
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2)标志:雇佣关系的出现。
(3)发展状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有了缓慢的发展,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状态。
2.重农抑商政策(1)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实行的原因①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②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③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④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4)影响①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海禁①含义由官府统一管理和经营对外贸易,禁止商民私自出海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②推行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③实质是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
历史计划总结-2019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考点复习
2019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考点复习(10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1: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围(东周)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秦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材料2: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
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
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价买、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作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以上材料均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请回答:(1)归纳指出材料1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2分),并扼要分析其原因。
(4分)(2)材料2中的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3)据上述材料扼要指出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分)【答案】(1)现象: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的政治。
(2分)。
原因:一是诸侯割据时期,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强控制;(2分)二是商业发展,工商业获利较丰,人们纷纷经商谋利。
(2分)(2)特点:以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的野蛮生产方式并存。
(2分)(3)时代特征: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分)。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
[ 时空坐标]
[ 整体感知]
政治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 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 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 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 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 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2.两大基本政治理念 (1)贵族政治 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官员都是贵 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王权。 (2)“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 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 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2019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经济
2019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1、农业(1)、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
因为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精耕细作。
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比较精美。
(2)主要成就:(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持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持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对应变化。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于世界,产品不但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很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3、商业(1)市的形成与发展:西汉: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与住宅区(坊)严格分开,官府设有专门的官员实行管理,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唐代:规模扩大,但市坊仍然分开,仍有时间限制(唐后期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逐渐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了专门的商业机构,如经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市中外商云集。
宋代:商业空前繁荣,市坊界限打破,时间也不再有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汉代: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都)唐代:北方:长安、洛阳,南方:扬州、益州(成都)、外贸港口:广州宋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杭州)元:大都、杭州、泉州明清: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商帮:徽商、晋商(票号)(3)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A、商业产生之后持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B、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C、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D、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考情分析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从而为辉煌灿烂文明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但到明清时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落后性、保守性以及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思想和政策、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发展将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在复习时,还要广泛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粮食生产状况问题等,从古代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必要性。
核心知识聚焦核心知识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脉络(一)知识结构西汉《氾胜之书》。
策。
魏晋南北朝南方得到开发牛耕普及;曹魏使用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南北朝的《齐民要术》。
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私营手工业发展曲折。
北方商业发展艰难隋唐南方继续发展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犁耕的完善;唐代使用筒车;唐中期以后均田制开始瓦解丝织技术精湛,吸收波斯织法;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民营手工业有所发展。
商业蓬勃发展;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会;长安城设坊市制,设东西二市;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宋元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元代王祯的《农书》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兴起;宋代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名窑;元代出现青花瓷;民营手工业成分日益重要。
商业空前繁荣;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时,夜市兴起,草市普遍;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政府不再直接监管交易活动;外贸发达。
明清传统农业达到顶峰农业产量显著提高,明朝时大量引进外来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清朝时,棉、桑、茶、油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明代的《农政全书》;固守“农本、工商皆末”政策。
2019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3.(2019年江苏卷,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巅峰冲刺
◎题02占代山佃的经济建12却高考预测:1、 本单元在2019年高考中,先秦时期的经济如铁犁牛耕的普及和影响、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经营方式 以及 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影响、古代对边疆和海疆的开发和利用,是考查的重点。
而唐宋 和明清时期经济的特征及原因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2、 从高考的热点来看,古代经济容易和民生问题、城市发展、三农问题、 一带一路”联系起来考查。
3、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本单元易和史料实证、时空观、唯物史观结合考查。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真题回顾:1. (2018年新课标n 卷文综历史2)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 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 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 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 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 B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A ;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占代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
6. ( 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
题干中提^的时间为浪代,画像^中的內容为多人集体劳作,分 工进讦,联系所学內昏可知在汉代出现了一沖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一豪强地王控制下的田庄』所臥.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项s 團片内容明显为备人集体劳作,与个馆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所法A 项错 误i 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些在图片内容中反映不出来,所以BI 页不符 合题音j 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井田制立下,到汉代井田制已经瓦爲不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懵况』 他C 顶错晁6.( 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 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 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 项错误;宋代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加勺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 ?有田产的 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 客户’的现象,故B 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 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 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 7. (2018年新课标H 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
必修二课堂笔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1、起源:传说中的神农氏2、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又称“火耕”,是原始社会最基本的耕作方式,直到西汉时期南方依然实行(2)铁犁牛耕:A.时间:铁犁和牛耕技术春秋战国已经出现,汉代普及全国。
B.演变:牛耕技术经历了从直辕犁到曲辕犁(唐朝)、从耦犁(西汉)到一牛挽犁(东汉)的过程。
(曲辕犁得出现标志着中国的犁耕技术趋于完善,应简单了解曲辕犁的技术改进)3、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1)按材质分:石头、木头、骨头农具,青铜农具(商周时期),铁农具(春秋战国以来)(2)按功能分:A.播种工具:耧车(东汉)B.耕地工具:铁锄(战国)、曲柄锄(汉代)、曲辕犁(唐朝)C.收割工具:大镰(汉代)D.灌溉工具:戽斗(春秋)、翻车(三国)、筒车(唐朝)、立井水车(隋唐五代)、水转翻车(宋代)、风力水车(明清)4、水利工程(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1)战国:A.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B.郑国渠:位于陕西关中,由郑国主持修建,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都江堰和郑国渠对于秦的统一也产生了积极影响)(2)秦朝:灵渠,位于广西兴安,第一次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为秦始皇平定岭南打下了基础。
(3)汉朝:A.“井渠”,由关中农民创造,至今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
(坎儿井)B.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水患,使黄河两岸的土地得以重新耕种。
5、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A.时间:商周时期实行,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瓦解。
B.内容:土地归国家所有,奴隶主强迫奴隶在集体耕作,劳动成果全部归奴隶主所有。
(2)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国家、地主、农民所有,因此分土地国有制、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三类。
6、古代农业的特点:长期领先世界、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经济篇考情分析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从而为辉煌灿烂文明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但到明清时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落后性、保守性以及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思想和政策、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发展将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在复习时,还要广泛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粮食生产状况问题等,从古代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必要性。
核心知识聚焦核心知识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脉络(一)知识结构阶段特征重要史实农业手工业商业原始社会原始农业起源,土地公有制;原始手工业、商业出现。
石制/木制工具刀耕火种粟和水稻出现养蚕缫丝原始商业产生夏商西周简单协作生产;官府经营的手工业代表当时最高水平,居主导地位;官府严格管理城市。
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青铜铸造技术高超丝织花色纹案精美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西周时,市设置在县以上城市中特殊区域,市与民居分开。
春秋农业精耕细作日益完善;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小农经济逐冶铁技术先进;涌现出经营而巨富的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富商大贾和著名战国私营手工业兴起。
步形成;重农抑商思想、政策形成;都江堰。
手工业者;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结合。
市场。
秦汉北方居于经济重心地位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犁壁出现;漕渠、白渠;西汉《氾胜之书》。
丝织业发达;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汉代实行盐铁专卖政策。
实行官营政策;丝绸远销,形成“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南方得到开发牛耕普及;曹魏使用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南北朝的《齐民要术》。
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私营手工业发展曲折。
北方商业发展艰难隋唐南方继续发展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犁耕的完善;唐代使用筒车;唐中期以后均田制开始瓦解丝织技术精湛,吸收波斯织法;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民营手工业有所发展。
商业蓬勃发展;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会;长安城设坊市制,设东西二市;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宋元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元代王祯的《农书》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兴起;宋代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名窑;元代出现青花瓷;民营手工业成分日益商业空前繁荣;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时,夜市兴起,草市普遍;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政府不再直接监管交易活动;外贸发达。
重要。
明清 传统农业达到顶峰农业产量显著提高,明朝时大量引进外来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清朝时,棉、桑、茶、油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明代的《农政全书》;固守“农本、工商皆末”政策。
明清时期出现彩瓷、珐琅彩; 明中叶以后,冶金、制瓷和纺织等部门的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货币作用增大; 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二)重点强调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③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④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2.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经营形式①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③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④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3.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①中国古代不同的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峰。
宋元时期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纸币最早出现,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明清时期,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徽商晋商等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等,使得明清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②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随商贸的发展呈不同的特色。
秦汉至唐,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
宋代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
③中国古代商业与商人的命运总是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有关,自战国以来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4.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②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③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5.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演变:始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废除。
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臣下只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买卖。
瓦解:①春秋时期,“公田”被大量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②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如鲁国实行“初税亩”,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废除: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封建土地所有制:Ⅰ:土地私有制①君主私有土地:是指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②地主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汉代以来,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自耕农私有土地:与地主私有土地相比,土地规模小,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地主和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直接提供者。
Ⅱ:土地国有制:均田制①实行:北魏、隋朝、唐朝前期。
②目的: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③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3)租佃关系普遍化演变: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影响: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典型例题】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题中材料表明,登州乡村中织布首先自给自足,有余布再少量卖到乡市,再专卖到城市,由此得出②③结论正确。
“自然经济解体”要在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经济区域分工”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B2、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解析:注意题中商业活动时间是北宋,由夜市通宵不绝,文娱场所“不觉抵暮”,判断这是北宋的商业活动特点之一,打破了时间限制。
B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A3、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解析: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的“内容”一栏信息进行分类总结,大致可总结为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农业经验总结(农业著作)等方面的表现。
从土地资源(人地矛盾)、农业生产力水平(小农经济)、农业政策及观念(重农抑商)等多角度回答“精耕细作”特点的原因。
答案: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核心知识二重要的经济思想、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既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经济政策,又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1.表现:①商鞅首倡“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②汉武帝将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均收归官办,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③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④明清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压制。
2.原因: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来源;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④工商业不能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⑥从根本上来讲,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3.实质:保护封建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4.评价:对这一政策的评价,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