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误区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误区与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周小玲

(一)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史料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论述。因此要真正的学习并了解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地运用史料。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历史材料,教学只能是空谈。由于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对这些论断的学习仅仅是记忆而已。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只能被用来应付考试,丧失实际应用价值,这样的历史教学是违背历史教育本质的,是没有意义的。 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在于: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还应该学会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其中就包括了“处理史料”等历史方法的学习),进而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史料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通过史料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一些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积极性。

二、运用史料“以史导论”,培养思维能力

史料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就是希望学生明确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

三、应用史料探究历史,形成创新精神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史料并鼓励学生分析史料。鼓励学生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缺陷,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设想新方法,提出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误区

误区之一:史料运用的功用心太强

历史教师普遍认为在历史课堂中运用了史料即是符合了历史教育改革的需要。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考虑的是史料能否激起学生兴趣,能否充分论证教科书上的某个结论,这些说明教师在利用史料时功用心过强。

把史料教学仅仅当成兴趣激发的工具。确实,史料包括遗迹、文献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等等,这些都会使学生觉得相当有兴趣。英国学者费艾司说过:“所有历史工作者的起点,都在于对某些特定事物的兴趣被撩起。”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历史教师仅把史料作撩起兴趣之用,缺少了进一步发展深入的可能。

2

史料运用的重点是在学生的兴趣被教师所引史料撩起后,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如果学生的兴趣表现在仅仅去接受教师传递的“新鲜”、“好玩”的史料,那么这种教学即便是运用了史料,也不是达成历史教育宗旨的途径。

把史料教学仅仅当成呈现教材中各种叙述的引证。这种运用史料的方法只是把史料作为教材的一种生动的例证,以证实教材所言的真实性。史料的角色地位是附属于课文内容之下的,仅仅是起到点缀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理解及分析能力,这是史料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要让学生利用那些史料来尝试进行“依证据重建过去”这样的“历史工作”,这才是史料出现在教学之中的主要意义之所在。

误区之二:史料运用的方法单一与不当

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对所补充的历史史料采取的一般做法是将史料设计成材料解析题,促进学生更好掌握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这种情况说明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史料教学的实质,而是仍以“应试”作为主要的目的;此外,它还表明教师处理史料的能力水平相对较低。没有能和学生一起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充分利用史料。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在行动上重视史料的作用;他们所利用的史料基本上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或图片史料;史料教学的形式主要是简单的课堂内文字史料的解读,对于课外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利用等活动很少涉及。这种教学现状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误区之三:史料运用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未处理好

这一误区更多的体现在近年来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因为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更多体现为让学生主动的从史料中去探究过去的一种“活动”。这种模式包括课堂讨论、史迹考察、查找文献等活动。但是,缘于研究性学习浪潮过大,往往使历史教师过于着眼于“活动”的概念,喧宾夺主,忽视了对于历史教学本质的思考,追求表面活动教学。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反思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在行动上重视史料的作用;所运用的史料基本还是局限于教材的文字或图片史料;史料教学的形式仍是文字解读。这种教学现状不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广泛搜集史料,慎重选用史料

教师是史料教学的引导者,广泛搜集史料是对教师知识储备上的基本要求。史料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历史教师必须注意多渠道搜集、积累和保存史料,建立自己的史料库。

3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增强辨析和选用史料的能力。因为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是不能胜任的。史料有真伪、偏全、粗精之分,教师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鉴定后,才能选用分析。

另外,教师还应当顾及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不能过多地补充史料,增加学生负担。事实上,史料与历史知识是相互依存的,必须拥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分析处理史料活动才能展开。

第二、坚持以史导论,丰富史料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内容,引导其从中得出推论。尤其对没有史料论证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适当补充史实,这样让学生着重于去认识这些史料如何能作为这一推论的证据,再加上他们日益增长的背景知识,用“把史料放到它的背景之中”的方法,慢慢加深对“论从史出”的掌握。

史料教学方式不能只单一化为材料解析题,应有多种教学方法。建议以下几种史料运用方式:

1、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

2、鼓励学生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让他们只是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3、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史料证据进行讨论。例如:如何评价李鸿章?学生对李鸿章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有一些思维定势,如认为他是一个“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贼”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所以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学者

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学者

通过这些史料为学生创设了新的思维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学生或认同或否定,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围绕着对李鸿章的评价,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肯定会展开激烈的论战。

4、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进而形成推演,找出结论。例如,教师按常规分析鸦片战争时,一般做法是把课文中介绍的国际、国内背景等分析一下,然后得出中国“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结论,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如果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马克思在《鸦片贸易》中的一段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