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教学PPT第十一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近海及海岸 湿地 • 河流湿地 • 湖泊湿地 • 沼泽和沼泽 化草甸湿地 • 库塘等人工 湿地
第一节 湿地生态系统
概述
湿地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 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 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 域”(湿地公约,1971) 全球湿地的面积为7x106~9x106km2,约占地球表面的4 %—6%。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各异。除了南极洲外, 每个洲均有湿地的分布。 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有:①海岸湿地(包括浅海水域、 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盐水湖、咸淡水湖、红树林、 盐沼、咸淡水沼泽、泥滩等;②湖泊湿地;③河流湿地; ④沼泽湿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藓类沼 泽、泥炭沼泽均有分布:⑤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等, 其中稻田是最主要的人工湿地,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 类湿地,其面积达3.9x107hm2。
贫养湖和富养湖
贫养湖养分少,生物有机体的数量不多,因此生 产力低。一般说来,高山地区和水温较低的深水 湖,大多是贫养湖。 大多数营养丰富、生产量高的湖与其体积相比, 都具有大片的湖岸带。这种相对浅而高生产量的 湖泊称为富养湖。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湖泊,多 数是富养型湖泊。 从湖泊的演变规律来看,贫养湖向富养湖发展是 湖泊演变的方向。 贫养湖→→富养湖→→沼泽→→陆地
第十章 水域生态系统
第十章 水域生态系统
河流 湖泊 冰川:“天然固体水库” 沼泽湿地:重要的生物资源的栖息地
地表水域 水域 海洋水域
淡水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静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河口区生态系统 沿岸浅海区生态系统 沿岸上升流区生态系统 大洋区生态系统
中国湿地
湿地的初级生产和物质循环
湿地的周期性水渍特征,产生了间歇性厌氧和好氧环境, 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复杂多变。同时湿地中 大量水分的快速输人与输出,带动了物质和能量在区域 范围内的迁移和分配。 由于反硝化作用强度很高,氮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始终是 个主要的限制因子。 湿地生态系统中硫的转化过程也颇为特殊和复杂。
人类活动对河口区环境的影响
河口区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区,是一些经济海产品 (如牡蛎、虾、蟹和大型海藻等)的养殖基地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等
3.近岸上升流区生态系统
上升流是深层海水涌升到表层的过程。近岸上升流是由 特定的风场、海岸线或海底地形等特殊条件所引起的。 五个生产力最高的近岸上升流区是南美西岸秘鲁、非洲 西南郎、美国西海岸、非洲西北部和阿拉伯海上升流区 我国渤、黄、东海陆架区;台湾海峡以及海南岛近岸都 存在上升流区。
生境特征
低温,上升流区表层水温比同纬度海区的表层水温低; 低溶氧,如美国俄勒冈上升流区表层水溶氧的饱和度只 有60%—70%; 高营养盐含量,因为底层(或次表层)海水天机氮、磷等 营养盐较丰富; 高盐度、高密度。
生物群落
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单细胞浮游 植物的粒径相对较大; 浮游动物中冷水性种类和数量比例增加; 群落多样性较低,由于气候变化,加上常常爆发 赤潮,导致鱼类死亡; 食物链环节较少,一些在远洋区属于食肉动物的 甲壳类和鱼类在上升流区成为食草动物; 游泳生物(主要是鱼类)生命周期较短,偏向于r 选择的类型
湿地的初级生产和物质循环
湿地生态系统能流过程的特点是植物残株不能完全分解, 一部分在厌氧条件下以半分解形式转化为泥炭,将能量 储存在地下。 沼泽类型不同,生产量也不同。盐沼生态系统是全球初 级生产力最高者之一,净生产达到8kg/ (m2· a),其中地 上部分94~3700kg/(m2· a),地下部分220~6200 8kg/ (m2· )。草丛沼泽中以芦苇的生产量较高。中国新疆博 a 斯腾湖的芦苇高达3—5m,生产量达3.3—15t /(hm2· a), 而辽宁盘锦沼泽芦苇生产量为2.25—11t /(hm2· a),而苔 草沼泽生产量为15.86t /(hm2· a)。
湿地生态工程的一般模式
第二节
静水生态系统
静水生态系统是指那些水的流动和更换很缓慢 的水域,如湖泊、池塘和水库等。 静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 界限明显; 面积较小; 分层现象; 水量变化较大 演替、发育缓慢
静水生物群落 静水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明显的成带现象,可以 按区域划分为沿岸带、敞水带和深水带 沿岸带:从岸边开始,一直延伸到有根植物所能生长的 最里面。湖水较浅,阳光较强,氧气充足,温度也高, 营养物质丰富。因此,沿岸带聚集着大量的动物和植物。 界限明显; 敞水带:占有除沿岸带以外的全部水面,一直向下延伸 到阳光所能穿透的最大深度。阳光充足,温度较高,浮 游植物及其他自养生物占优势。 深水带:比敞水带更深的水域。光线微弱,不能满足绿 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所以深水带生物群落主要由水 和淤泥中间的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物组成。
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海洋生物
据其生活习性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 生物三大生态类群。
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的生产者。种类组成较复杂, 主要包括原核生物的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的单 细胞藻类,如硅藻、甲藻、蓝藻、绿藻、金藻、 黄藻等。 浮游动物指多种营异养生活的浮游生物,种类比 浮游植物复杂得多。主要成员是节肢动物的桡足 类和磷虾类。
湿地的主要服务功益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气候和水文调节功能 净化功能 吸纳水中的营养物; 降解有机物; 是许多粮食植物的重要生境 是科研、教育、旅游等的重要基地
湿地的开发状况
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严重,湿地是属于生态系 统中受威胁最严重的系统之一,面积丧失严重。 据估计,全球湿地已经损失了50%,尤其在欧洲 和居住全球70%以上人口的海岸带,湿地损失率 极高。美国大陆原有湿地0.87亿hm2。现剩下不 到一半。泰国在1961年至1979年丧失30%的红树 林湿地,菲律宾近100年已有超过一半的红树林 被毁灭。
游泳生物
是一些具有发达运动器官和很强游泳能力的一类 大型动物,包括海洋鱼类、哺乳类(鲸、海脉、 海豹、海牛)、大型甲壳动物、龟类和海洋鸟类 等。
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由生活在海基底表向或沉积物中的各种 生物所组成,是一个很大的水生生态类群。种类 很多,包括了一些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如海绵和 海百合。
湖泊富营养化
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或 间接进入湖泊水体,是造成富营养化的最主要来源。另 外,湖面上航行的船只及湖区旅游活动等排入湖泊的废 弃物,湖泊水产养殖投入的饵料;周围地区农田施用农 药、化肥等,经地表径流流入湖泊等,都是导致水体富 营养化的原因。 湖泊中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刺激了某些浮游植物,特别是 某些蓝藻(蓝细菌)、绿藻和各种硅藻的大量发展,大 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也有部分 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即出现 “水花”现象。同时,大量的死亡藻类物质以及其他有 机物沉积到湖底,底部水中这类物质的分解大量消耗水 中的溶解氧,加上活有机体代谢产物的积累,引起鱼类 和其他动物大量死亡。受污染严重的湖泊,甚至使生物 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湖泊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受阻。
第三节
流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是指那些水流流动湍急和流动较 大的江河、溪涧和水渠等。 流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 水流不停; 陆—水交换; 氧气丰富; 流水生物群落 急流生物群落:是河流的典型生物代表,一般 具有流线型或非常扁平的身体,或持久附着在 其他物体上的能力。 缓流生物群落 河流污染
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能量流动
1.海洋的初级生产力
2 . 海 洋 的 能 量 流 动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1.沿岸、浅海生态系统
沿岸、浅海区包括从潮间带至大陆架边缘内侧的 水体和海底。
生境特征
潮间带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幅度很大,波浪、潮汐 的冲刷作用明显,底质复杂。 潮间带之外至大陆架边缘的浅海区,盐度、湿度 和光照的变化也比外海的大。 有大陆输送的营养物质,波浪和潮汐作用也可能 影响到海底,不少地方还有上升流存在,使营养 物质得到充分供应。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初级生产和能量流
淡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取决于水体的营养状 况、光照强度及其他环境条件,其生产力水平依 水体的类型、地理分布和发育年龄而有很大的差 别。据调查表明,世界湖泊总初级生产量为 2093kJ/(m2· a)(北极湖)—41868kJ/(m2· a)(某些 热带湖泊) 淡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牧食食物链 和碎屑食物链共同实现的。在不同的水域中,这 两类能量流动线路所起的作用有明显的差别。通 常,大型湖泊和水库中以牧食食物链为主;而碎屑 食物链在水生高等植物繁茂的水体中起主导作用, 约有的90%的初级生产量是通过碎屑线路被利用 的。
湿地的环境问题
面积锐减:农用地开垦、改变用途、城市 开发占用等; 水资源过渡开采,导致水质碱化、面积萎 缩; 生物多样性受损; 污染加剧:富营养化加剧;
如何保护?如何利用?
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加强湿地保护、制止湿地面积的日益缩减 合理利用与自然保护相结合 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提出的湿地保护 目标 加强对湿地水文和水质状况的管理 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 资源最有效的措施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研究。湿地可持续 利用的模式可有多种形式,如湿地生态旅游、湿 地植物种植、湿地养殖、污染物湿地处理、城市 人工景观湿地等模式
第四节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蓄积了地球上97.6%的水,其面积为 362×106km2,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 为3800m,其空间总体积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 在空间大300倍。 主要环境特征是: 面积巨大; 海洋中的生命在大陆和岛屿边缘较多; 所有海洋都是相连的; 有连续和周期的循环; 海水含有盐分。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 是一个容纳热量的“大水库”。
生物群落
生物种类组成较贫乏。广盐性、广温性和耐低氧 性是河口生物的重要生态特征。 河口区的生物组成主要有三种成分:①海洋动物, 来自海洋入侵种类(主要的);②半咸水动物,是 已适应于低盐条件的特有种类:②淡水动物,由 广盐性淡水生物移入(少数)。 种类多样性较低,而某些种群的丰度却很大。
生物群落
沿岸浅海区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是硅藻和甲藻、 超微型的自养生物;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磷 虾类等甲壳动物等。 底栖生物中,植物方面的底栖硅藻和大型海藻是 沿岸区的重要种类;底栖动物方面几乎包括各个 门类的代表。 浅海区的游泳生物包括鱼类、大型甲壳类、爬行 类(龟、鳖)、哺乳类(鲸、海豹等)和海鸟组成的 主动游泳者和海洋表层居住者。
2.河口生态系统
河口区是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 岸海湾。是地球上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的过渡带。
生境特征
盐度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 温度变化较开阔海区和相邻的近岸区大。 河口底质富含有机质,是河口生物的重要食物来 源。 河口的波浪作用和水流相对平稳。 河口水中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其混浊度较高。
湿地的主要特点
湿地水文条件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育和维持的 首要环境因子,是湿地类型和湿地过程的控制者。(包 括水的输入、输出、水位、水流、淹水持续期和淹水频 率等) 湿地土壤是湿地的另一主要特征,通常称为水成土,即 在淹水或水饱和条件下形成的无氧条件的土壤。湿地土 壤中有机物质的矿质化作用受到缺氧的制约,动植物残 体不易分解,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很高。 湿地生物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机制。湿池植物通过形成通 气组织,发育特殊器官如不定根、延长的茎、皮孔、呼 吸根等,增加气流输导压力,以特殊的生理变化如无氧 呼吸和苹果酸生产途径等适应策略应对缺氧环境。湿地 动物也以两栖类和涉禽占优势。涉禽具有长嘴、长颈、 长腿,以适应湿地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湿地生态系统
概述
湿地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 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 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 域”(湿地公约,1971) 全球湿地的面积为7x106~9x106km2,约占地球表面的4 %—6%。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各异。除了南极洲外, 每个洲均有湿地的分布。 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有:①海岸湿地(包括浅海水域、 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盐水湖、咸淡水湖、红树林、 盐沼、咸淡水沼泽、泥滩等;②湖泊湿地;③河流湿地; ④沼泽湿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藓类沼 泽、泥炭沼泽均有分布:⑤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等, 其中稻田是最主要的人工湿地,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 类湿地,其面积达3.9x107hm2。
贫养湖和富养湖
贫养湖养分少,生物有机体的数量不多,因此生 产力低。一般说来,高山地区和水温较低的深水 湖,大多是贫养湖。 大多数营养丰富、生产量高的湖与其体积相比, 都具有大片的湖岸带。这种相对浅而高生产量的 湖泊称为富养湖。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湖泊,多 数是富养型湖泊。 从湖泊的演变规律来看,贫养湖向富养湖发展是 湖泊演变的方向。 贫养湖→→富养湖→→沼泽→→陆地
第十章 水域生态系统
第十章 水域生态系统
河流 湖泊 冰川:“天然固体水库” 沼泽湿地:重要的生物资源的栖息地
地表水域 水域 海洋水域
淡水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静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河口区生态系统 沿岸浅海区生态系统 沿岸上升流区生态系统 大洋区生态系统
中国湿地
湿地的初级生产和物质循环
湿地的周期性水渍特征,产生了间歇性厌氧和好氧环境, 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复杂多变。同时湿地中 大量水分的快速输人与输出,带动了物质和能量在区域 范围内的迁移和分配。 由于反硝化作用强度很高,氮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始终是 个主要的限制因子。 湿地生态系统中硫的转化过程也颇为特殊和复杂。
人类活动对河口区环境的影响
河口区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区,是一些经济海产品 (如牡蛎、虾、蟹和大型海藻等)的养殖基地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等
3.近岸上升流区生态系统
上升流是深层海水涌升到表层的过程。近岸上升流是由 特定的风场、海岸线或海底地形等特殊条件所引起的。 五个生产力最高的近岸上升流区是南美西岸秘鲁、非洲 西南郎、美国西海岸、非洲西北部和阿拉伯海上升流区 我国渤、黄、东海陆架区;台湾海峡以及海南岛近岸都 存在上升流区。
生境特征
低温,上升流区表层水温比同纬度海区的表层水温低; 低溶氧,如美国俄勒冈上升流区表层水溶氧的饱和度只 有60%—70%; 高营养盐含量,因为底层(或次表层)海水天机氮、磷等 营养盐较丰富; 高盐度、高密度。
生物群落
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单细胞浮游 植物的粒径相对较大; 浮游动物中冷水性种类和数量比例增加; 群落多样性较低,由于气候变化,加上常常爆发 赤潮,导致鱼类死亡; 食物链环节较少,一些在远洋区属于食肉动物的 甲壳类和鱼类在上升流区成为食草动物; 游泳生物(主要是鱼类)生命周期较短,偏向于r 选择的类型
湿地的初级生产和物质循环
湿地生态系统能流过程的特点是植物残株不能完全分解, 一部分在厌氧条件下以半分解形式转化为泥炭,将能量 储存在地下。 沼泽类型不同,生产量也不同。盐沼生态系统是全球初 级生产力最高者之一,净生产达到8kg/ (m2· a),其中地 上部分94~3700kg/(m2· a),地下部分220~6200 8kg/ (m2· )。草丛沼泽中以芦苇的生产量较高。中国新疆博 a 斯腾湖的芦苇高达3—5m,生产量达3.3—15t /(hm2· a), 而辽宁盘锦沼泽芦苇生产量为2.25—11t /(hm2· a),而苔 草沼泽生产量为15.86t /(hm2· a)。
湿地生态工程的一般模式
第二节
静水生态系统
静水生态系统是指那些水的流动和更换很缓慢 的水域,如湖泊、池塘和水库等。 静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 界限明显; 面积较小; 分层现象; 水量变化较大 演替、发育缓慢
静水生物群落 静水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明显的成带现象,可以 按区域划分为沿岸带、敞水带和深水带 沿岸带:从岸边开始,一直延伸到有根植物所能生长的 最里面。湖水较浅,阳光较强,氧气充足,温度也高, 营养物质丰富。因此,沿岸带聚集着大量的动物和植物。 界限明显; 敞水带:占有除沿岸带以外的全部水面,一直向下延伸 到阳光所能穿透的最大深度。阳光充足,温度较高,浮 游植物及其他自养生物占优势。 深水带:比敞水带更深的水域。光线微弱,不能满足绿 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所以深水带生物群落主要由水 和淤泥中间的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物组成。
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海洋生物
据其生活习性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 生物三大生态类群。
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的生产者。种类组成较复杂, 主要包括原核生物的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的单 细胞藻类,如硅藻、甲藻、蓝藻、绿藻、金藻、 黄藻等。 浮游动物指多种营异养生活的浮游生物,种类比 浮游植物复杂得多。主要成员是节肢动物的桡足 类和磷虾类。
湿地的主要服务功益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气候和水文调节功能 净化功能 吸纳水中的营养物; 降解有机物; 是许多粮食植物的重要生境 是科研、教育、旅游等的重要基地
湿地的开发状况
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严重,湿地是属于生态系 统中受威胁最严重的系统之一,面积丧失严重。 据估计,全球湿地已经损失了50%,尤其在欧洲 和居住全球70%以上人口的海岸带,湿地损失率 极高。美国大陆原有湿地0.87亿hm2。现剩下不 到一半。泰国在1961年至1979年丧失30%的红树 林湿地,菲律宾近100年已有超过一半的红树林 被毁灭。
游泳生物
是一些具有发达运动器官和很强游泳能力的一类 大型动物,包括海洋鱼类、哺乳类(鲸、海脉、 海豹、海牛)、大型甲壳动物、龟类和海洋鸟类 等。
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由生活在海基底表向或沉积物中的各种 生物所组成,是一个很大的水生生态类群。种类 很多,包括了一些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如海绵和 海百合。
湖泊富营养化
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或 间接进入湖泊水体,是造成富营养化的最主要来源。另 外,湖面上航行的船只及湖区旅游活动等排入湖泊的废 弃物,湖泊水产养殖投入的饵料;周围地区农田施用农 药、化肥等,经地表径流流入湖泊等,都是导致水体富 营养化的原因。 湖泊中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刺激了某些浮游植物,特别是 某些蓝藻(蓝细菌)、绿藻和各种硅藻的大量发展,大 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也有部分 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即出现 “水花”现象。同时,大量的死亡藻类物质以及其他有 机物沉积到湖底,底部水中这类物质的分解大量消耗水 中的溶解氧,加上活有机体代谢产物的积累,引起鱼类 和其他动物大量死亡。受污染严重的湖泊,甚至使生物 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湖泊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受阻。
第三节
流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是指那些水流流动湍急和流动较 大的江河、溪涧和水渠等。 流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 水流不停; 陆—水交换; 氧气丰富; 流水生物群落 急流生物群落:是河流的典型生物代表,一般 具有流线型或非常扁平的身体,或持久附着在 其他物体上的能力。 缓流生物群落 河流污染
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能量流动
1.海洋的初级生产力
2 . 海 洋 的 能 量 流 动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1.沿岸、浅海生态系统
沿岸、浅海区包括从潮间带至大陆架边缘内侧的 水体和海底。
生境特征
潮间带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幅度很大,波浪、潮汐 的冲刷作用明显,底质复杂。 潮间带之外至大陆架边缘的浅海区,盐度、湿度 和光照的变化也比外海的大。 有大陆输送的营养物质,波浪和潮汐作用也可能 影响到海底,不少地方还有上升流存在,使营养 物质得到充分供应。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初级生产和能量流
淡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取决于水体的营养状 况、光照强度及其他环境条件,其生产力水平依 水体的类型、地理分布和发育年龄而有很大的差 别。据调查表明,世界湖泊总初级生产量为 2093kJ/(m2· a)(北极湖)—41868kJ/(m2· a)(某些 热带湖泊) 淡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牧食食物链 和碎屑食物链共同实现的。在不同的水域中,这 两类能量流动线路所起的作用有明显的差别。通 常,大型湖泊和水库中以牧食食物链为主;而碎屑 食物链在水生高等植物繁茂的水体中起主导作用, 约有的90%的初级生产量是通过碎屑线路被利用 的。
湿地的环境问题
面积锐减:农用地开垦、改变用途、城市 开发占用等; 水资源过渡开采,导致水质碱化、面积萎 缩; 生物多样性受损; 污染加剧:富营养化加剧;
如何保护?如何利用?
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加强湿地保护、制止湿地面积的日益缩减 合理利用与自然保护相结合 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提出的湿地保护 目标 加强对湿地水文和水质状况的管理 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 资源最有效的措施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研究。湿地可持续 利用的模式可有多种形式,如湿地生态旅游、湿 地植物种植、湿地养殖、污染物湿地处理、城市 人工景观湿地等模式
第四节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蓄积了地球上97.6%的水,其面积为 362×106km2,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 为3800m,其空间总体积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 在空间大300倍。 主要环境特征是: 面积巨大; 海洋中的生命在大陆和岛屿边缘较多; 所有海洋都是相连的; 有连续和周期的循环; 海水含有盐分。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 是一个容纳热量的“大水库”。
生物群落
生物种类组成较贫乏。广盐性、广温性和耐低氧 性是河口生物的重要生态特征。 河口区的生物组成主要有三种成分:①海洋动物, 来自海洋入侵种类(主要的);②半咸水动物,是 已适应于低盐条件的特有种类:②淡水动物,由 广盐性淡水生物移入(少数)。 种类多样性较低,而某些种群的丰度却很大。
生物群落
沿岸浅海区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是硅藻和甲藻、 超微型的自养生物;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磷 虾类等甲壳动物等。 底栖生物中,植物方面的底栖硅藻和大型海藻是 沿岸区的重要种类;底栖动物方面几乎包括各个 门类的代表。 浅海区的游泳生物包括鱼类、大型甲壳类、爬行 类(龟、鳖)、哺乳类(鲸、海豹等)和海鸟组成的 主动游泳者和海洋表层居住者。
2.河口生态系统
河口区是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 岸海湾。是地球上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的过渡带。
生境特征
盐度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 温度变化较开阔海区和相邻的近岸区大。 河口底质富含有机质,是河口生物的重要食物来 源。 河口的波浪作用和水流相对平稳。 河口水中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其混浊度较高。
湿地的主要特点
湿地水文条件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育和维持的 首要环境因子,是湿地类型和湿地过程的控制者。(包 括水的输入、输出、水位、水流、淹水持续期和淹水频 率等) 湿地土壤是湿地的另一主要特征,通常称为水成土,即 在淹水或水饱和条件下形成的无氧条件的土壤。湿地土 壤中有机物质的矿质化作用受到缺氧的制约,动植物残 体不易分解,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很高。 湿地生物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机制。湿池植物通过形成通 气组织,发育特殊器官如不定根、延长的茎、皮孔、呼 吸根等,增加气流输导压力,以特殊的生理变化如无氧 呼吸和苹果酸生产途径等适应策略应对缺氧环境。湿地 动物也以两栖类和涉禽占优势。涉禽具有长嘴、长颈、 长腿,以适应湿地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