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走管程和壳程如何定
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
![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https://img.taocdn.com/s3/m/20edb85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4.png)
在热交换器(换热器)中,壳程(Shell Side)和管程(Tube Side)是指热交换器中两侧的流体流动路径。
1.壳程:壳程是热交换器的一个侧面(也称为壳侧),其中一个流体(通常是
冷却剂或工作流体)在一个外部壳体内流动。
壳程内通常安装了一组固定的管子,用于传递另一个流体(通常是被加热或冷却的流体)。
在壳程内,流体在管子外侧进行流动,通过管子和壳体之间的传热表面进行热量交换。
2.管程:管程是热交换器的另一个侧面(也称为管侧),其中另一个流体(通
常是热源或冷源)在一组管子内流动。
管程内的流体通过管子内部的传热表面与壳程中的流体进行热量交换。
通常,管程内的管子是固定的,而壳程内的流体在管程外部流动。
壳程和管程在热交换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壳程和管程配置可以实现最佳的热传输效果。
壳程和管程的选择与流体性质、压降、热传输要求以及维护便利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2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2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https://img.taocdn.com/s3/m/6c122e19a58da0116d174905.png)
☆挡管是两端堵死的管子,安置在相应于分程隔板槽后面的 位置上,每根挡管占据一根换热管的位置,但不穿过管板, 用点焊的方法固定于折流板上。通常每隔3~4排管子安排一 根挡管,但不应设置在折流板缺口处,也可用带定距管的拉 杆来代替挡管。
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规格范围广,工程中应用广泛。 缺点:壳侧不便清洗,只能采用化学方法清洗,检修困难,对较脏
或有腐蚀性介质不能走壳程。当壳体与换热管温差很大时, 可设置单波或多波膨胀节减小温差应力。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名称
单程管壳式换热器
1 —外壳,2—管束,3、4—接管,5—封头 6—管板,7—折流板
图2.25 折流板的几何关系
2.2.4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仍用连续性方程, 经简化后计算公式为:
D 4M1.13M
πρw
ρw
2.3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1) 选用经验数据:根据经验或参考资料选用工艺条 件相仿、设备类型类似的传热系数作为设计依据。 如附录 A。 2) 实验测定:实验测定传热系数比较可靠,不但可 为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了解设备的性能。但实 验数值一般只能在与使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用。
焊在换热管上)。
图2.23 防冲板的形式
a) 内导流筒 图2.24 导流筒的结构
b) 外导流筒
★导流筒
❖ 在立式换热器壳程中,为使气、液介质更均匀地流入管间, 防止流体对进口处管束段的冲刷,而采用导流筒结构。
热交换器重点知识总结
![热交换器重点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4fcdb8d83d049649b6658f0.png)
1.什么叫热交换器?在工程中,将某种流体的热量以一定的传热方式传递给他种流体的设备。
2.热交换器设计应该满足哪些基本要求?合理实现工艺要求。
热交换强度高,热损失小,在有利的平均温差下工作结构安全可靠。
有与温度和压力条件相适应的不易遭到破坏的工艺结构便于制造、安装、操作和维修。
经济上合理。
保证较低的流动阻力,以减少热交换器的动力消耗设备紧凑。
⒊如何能做好热交换器设计?与传热学的发展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多学科交叉: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涉及设计方法、设备结构、测试技术、计算和优化技术等对设计者来说,扎实的理论知识+经验4.热交换器的类型有哪些?分类方法:按用途:预热器(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
按制造材料:金属、陶瓷、塑料、石墨、玻璃等。
按温度状况:温度工况稳定、温度工况不稳定。
按冷热流体的流动方向:顺流式(并流式)、逆流式、错流式(叉流式)、混流式。
按传送热量的方法: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5.热交换器的选型应考虑哪些因素?基本标准:流体类型、操作压力和温度、热负荷和费用等。
对于一定热负荷热交换器的选型考虑因素:热交换器材质;操作压力与温度、温度变化情况、温度推动力;流量;流动方式;性能参数—热效率和压降;结构性;流体种类和相态;维护、检测、清洗、拓展、维修的可能性;总的经济性;加工制造技术;其它的用途6.热交换器的设计计算包括哪些内容?热计算,结构计算,流动阻力计算,强度计算。
7.名词解释间壁式热交换器:两流体分别在一个固体壁面两侧流动,不直接接触,热量通过壁面进行传递。
混合式:或称直接接触式。
两种流体直接接触传热蓄热式:或称回热式。
两种流体分别分时轮流和壁面接触,热量借助蓄热壁面传递沉浸式热交换器结构:这种热交换器多以金属管子绕成,或制成各种与容器相适应的情况,并沉浸在容器内的液体中。
优点:结构简单,便于防腐,能承受高压。
缺点:由于容器体积比管子的体积大得多,因此管外流体的表面传热系数较小。
管壳式换热器选型计算
![管壳式换热器选型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fdb6d22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0.png)
p1' 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强降,Pa; p2' 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强降,Pa; Fs 壳程压强降的结垢校正系数,液体可取1.15,气体可取1.0 Ns 串联的壳程数。
p1'
Ff0nc (NB
1)
u02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2'
NB (3.5
2h ) D
u02
2
F 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强降的校正因素, 正三角为0.5,转角正方形为0.4,正方形为0.3;
常用的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
一般流体 易结垢流体
气体
流速 管程 壳程 0.5~3 0.2~1.5
>1
>0.5
5~30 3~15
不同粘度液体的流速
液体粘度 >1500 1500~500 500~100 100~35
35~1 <1
最大流速 0.6 0.75 1.1 1.5 1.8 2.4
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控制参数为加热面积、热 水流量、换热量、热媒参数等。
结构分类
• 固定管板式汽-水换热器 • 浮头式汽-水换热器 • U形管壳式汽-水换热器 • 填料函式换热器汽-水换热器
• 管箱(封头) • 壳体 • 内部结构(包括管束等) • 折流板(挡板) • 管板
接管 壳体
折流挡板
封头( 端盖、管箱)
选定总传热系数K值。 ⑥ 由传热速率方程,初步算出传热面积,并确定换热器
的基本尺寸。
2、计算管程、壳程压强降
根据初定的设备规格,计算管程、壳程流体的流速和 压强降。验算结果是否满足工艺要求。若压强降不符合要 求,要调整流速,再确定管程数或折流板间距,或选择另 一规格的换热器,重新计算压强降直至满足要求。
管壳式换热器谁走管程谁走壳程是怎么定的?
![管壳式换热器谁走管程谁走壳程是怎么定的?](https://img.taocdn.com/s3/m/eaae1746b7360b4c2e3f64b0.png)
混和气体在℃下地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地实测值):
密度
定压比热容℃
热导率
粘度
循环水在℃下地物性数据:
密度㎏
定压比热容℃
热导率℃
粘度
二.确定设计方案
.选择换热器地类型
两流体温地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冷流体进口温度℃,出口温度为℃,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地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管子在管板上排列地间距(指相邻两根管子地中心距),随管子与管板地连接方法不同而异.通常,胀管法取(~),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应小于,即≥().焊接法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管程和壳程数地确定当流体地流量较小或传热面积较大而需管数很多时,有时会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为了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但是程数过多,导致管程流体阻力加大,增加动力费用;同时多程会使平均温度差下降;此外多程隔板使管板上可利用地面积减少,设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列管式换热器地系列标准中管程数有、、和程等四种.采用多程时,通常应使每程地管子数大致相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计算管、壳程压强降根据初定地设备规格,计算管、壳程流体地流速和压强降.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或满足工艺要求.若压强降不符合要求,要调整流速,再确定管程数或折流板间距,或选择另一规格地设备,重新计算压强降直至满足要求为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核算总传热系数计算管、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和α,确定污垢热阻和,再计算总传热系数',比较得初始值和计算值,若'=~,则初选地设备合适.否则需另设选值,重复以上计算步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流体流动阻力(压强降)地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流体通过管程和壳程依据什么来选择
![列管式换热器流体通过管程和壳程依据什么来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54faf331ad02de80d5d84014.png)
列管式换热器流体通过管程和壳程依据什么来选择?
流体应走管程还是壳程,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能提出一定规则,但总的原则是有利于传热,防止腐蚀,减少阻力,不易结垢,便于清扫。
由于管子容易清扫,强度较高,就抗腐蚀性来说,管子比壳体相对地要廉价些。
若易腐蚀的介质走壳程,那么壳程和管子一起被腐蚀。
因此,适宜走管程的流体有:①冷却水②易结垢或夹带有固体颗粒不清洁的流体(如油浆)③压力及温度较高和腐蚀性较强的流体④流量较小的流体(走管程可选择理想的流速,可以提高管程给热系数,缩小换热器尺寸)⑤粘度较大的流体(走管程可以减少压力降)⑥热流体或冷冻介质(走管程可以减少能量损失)。
由于壳程流过面积较大,因此走壳程的流体有:①要求经换热后压力损失小的流体②与适宜走管程的流体情况相反的流体。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计算示例终 用于合并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计算示例终 用于合并](https://img.taocdn.com/s3/m/83e36aadfad6195f312ba6c3.png)
Pa;
取导流板阻力系数:
;
导流板压降:
壳程结垢修正系数: 壳程压降:
Pa ;(表 3-12)
管程允许压降:[△P2]=35000 Pa;(见表 3-10) 壳程允许压降:[△P1]=35000 Pa;
△P2<[△P2] △P1<[△P1] 即压降符合要求。
Pa;
(2)结构设计(以下数据根据 BG150-2011)
m2; 选用φ25×2、5 无缝钢管作换热管; 管子外径 d0=0、025 m; 管子内径 di=0、025-2×0、0025=0、02 m; 管子长度取为 l=3 m; 管子总数:
管程流通截面积:
取 720 根 m2
管程流速: 管程雷诺数: 管程传热系数:(式 3-33c)
m/s 湍流
6)结构初步设计: 布管方式见图所示: 管间距 s=0、032m(按 GB151,取 1、25d0); 管束中心排管的管数按 4、3、1、1 所给的公式确定:
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热力计算所决定的初步结构数据,进一步设计全部结构尺寸, 选定材料并进行强度校核。最后绘成图纸,现简要综述如下:
1) 换热器流程设计 采用壳方单程,管方两程的 1-4 型换热器。由于换热器尺寸不太大,可以用一台,未考虑 采用多台组合使用,管程分程隔板采取上图中的丁字型结构,其主要优点就是布管紧密。 2)管子与传热面积 采用 25×2、5 的无缝钢管,材质 20 号钢,长 3m,管长与管径都就是换热器的标准管子 尺寸。 管子总数为 352 根,其传热面积为:
3)传热量与水热流量
取定换热器热效率为η=0、98; 设计传热量:
过冷却水流量:
; 4)有效平均温差 逆流平均温差:
根据式(3-20)计算参数 p、R: 参数 P: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参数的选择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参数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1a9e73490066f5335a8121a9.png)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参数的选择摘要:文章探讨了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管箱、壳体、管束、折流板和防冲板等参数的选择,提出了对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为此类换热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管箱,壳体,管束,折流板,防冲板,设计Parameters Determine in Shell-Tube Heat Exchanger DesigningZhou Hai-ge*, SUN Ai-jun(China Textile Industry Engineer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37)Abstract: Parameters determine of tube box, shell, bundle, baffle and impingement in shell-tube heat exchanger designing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Propose the solution to ordinary question in designing. It is can be the reference for this type exchanger designing.Keywords: shell-tube heat exchanger, tube box, shell, bundle, baffle, impingement, design引言管壳式换热器是石化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间壁式传热型换热器,适用范围从真空到超高压(超过100MPa),从低温到高温(超过1100℃),约占市场多于65%的份额[1],因此对于工程设计人员来说,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十分重要。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包括壳体、前端管箱和后端结构(含管束)三部分。
管箱、壳体、管束、折流板、防冲板等设计参数决定了换热器的类型、规格及性能特点。
1. 管箱1.1 前端管箱的选择原则GB151中分别列出了A、B、C、N、D五种前端管箱型式[2]。
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 -回复
![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cce9572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0.png)
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回复换热器是一种重要的热交换设备,用于在两种不同介质之间传递热量。
换热器由一个壳程和一个管程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壳程是换热器的外壳,主要用于容纳管束和支撑管束的内部结构。
壳程通常是一个圆柱形或方形的容器,由金属材料制成,具有优良的强度和耐压性能。
壳程的设计和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进行调整。
例如,可通过改变壳程的直径和长度来调整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以满足不同的换热需求。
壳程通常有进口和出口口,用于引入和排出热介质。
壳程内部常常还有流道,用于引导热介质在壳程内流动。
这些流道的形状和布局可以根据具体的换热需求进行设计,以确保热介质在壳程内能够均匀流动,并尽可能地接触到管束表面,以实现最大的热传递效率。
管束是壳程内的换热核心部分,用于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管束通常由一根或多根金属管子组成,这些管子通常是圆形的,具有较小的直径。
管束的数量和布局可以根据具体的换热需求进行调整,以实现最大的热传递效果。
管束中的管子通常是平行排列的,彼此之间的间距较小。
这种排列方式有助于增加管束的密度,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此外,管束的管子通常是直通的,两端开口,这样可以方便热介质在管子内流动,从而实现热量的传递。
为了增加管束和壳程之间的热交换效果,壳程内常常还会装置一些附件,如折流板、挡板等。
这些附件的作用是改变壳程内的流动方向和速度,以增加热介质与管束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热传递效率。
换热器的运行过程通常是这样的:首先,热介质通过壳程的进口流入壳程内部,然后在壳程内的流道中流动,并接触到管束表面,从而与管束中的管子进行热交换。
在热交换过程中,热量从热介质传递给管子内的冷介质,使冷介质的温度升高。
最后,热介质流出壳程的出口,完成整个换热过程。
总结起来,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是实现热传递的关键部分。
壳程主要用于容纳和支撑管束,提供流道和附件以实现热介质的流动和接触。
管程则用于与热介质进行直接的热交换,通过管束中的管子将热量传递给冷介质。
管壳式换热器谁走管程谁走壳程是怎么定的?
![管壳式换热器谁走管程谁走壳程是怎么定的?](https://img.taocdn.com/s3/m/438ec504763231126edb1149.png)
请问:管壳式换热器谁走管程谁走壳程是怎么定的?宜走管内的流体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因为管内清洗方便2) 腐蚀性的流体,因为可避免管子、壳体同时受腐蚀,且管子便于清洗和检修3)压强高的流体,因为可以节省壳体材料4)有毒的流体,因为可减少泄漏的机会宜走壳程的介质:1)饱和蒸汽,因为可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汽比较干净,清洗比较方便2)被冷却的流体,因为可利用壳体散热,增强冷却效果3) 粘度大的流体或流量小的流体,因为流体在折流板的作用下,可提高流动对流传热系数4)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若两流体的温差大,对流传热系数较大的介质走壳程,可减少热应力。
求列管换热器的计算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1.流体流径的选择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下列各点可供选择时参考(以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例)(1) 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
(2) 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 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
(4) 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关系不大。
(5) 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6) 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
(7) 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首先考虑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然后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以便作出较恰当的选择。
2. 流体流速的选择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d3f74c0bcd126fff6050b97.png)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山东华昱压力容器有限公司,济南250305)随着今天快速发展的科技,换热器已广泛运用于我国各个生产区域,换热器跟人们生活一脉相连。
用来热交换的机械设备就是所谓的换热器。
本文综述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标签: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结构1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属于间壁式换热器的就是管壳式换热器,其换热管内组成的流体通道称为管程,换热管外组成的流体通道称为壳程。
管程以及壳程分别经过2个不一样温度的流体时,温度相对高的流体经过换热管壁把热量传递给温度相对低的流体,温度相对高的流体被冷却,温度相对低的流体被加热,进而完成两流体换热工艺的目标。
(工作原理和结构见图1)管壳式换热器关键由管箱、管板、管子、壳体以及折流板等组成。
一般圆筒形为壳体;直管或U形管为管子。
为把换热器的传热效能提高,也能使用螺纹管、翅片管等。
管子的安排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方形斜转45°以及同心圆形等几种方式,最为常见的是前面三种。
依照三角形部署时,在一样直径的壳体内能排列相对多的管子,以把传热面积增加,但管间很难用机械办法清洗,也相对大的流体阻力。
在管束中横向部署一些折流板,引导壳程流体几次改变流动目标,管子有效地冲刷,以把传热效能提高,同时对管子起支承作用。
弓形、圆形以及矩形等是折流板的形状。
为把壳程以及管程流体的流通截面减小、流速加快,以把传热效能提高,能在管箱以及壳体内纵向安排分程隔板,把壳程分为二程以及把管程分为二程、四程、六程以及八程等。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水换热在水时为1400~2850瓦每平方米每摄氏度〔W/(m(℃)〕;气体用水冷却时,为10~280W/(m(℃);水蒸汽用水冷凝时,为570~4000W/(m(℃)。
2 管壳式换热器依据结构特征能分为下面2类2.1 刚性构造的管壳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是这种换热器的另一个名称,一般能可分为单管程以及多管程2种。
在两块管板上换热器的管端以焊接、胀接、胀焊并用的办法固定,而管板则以焊接的办法以及壳体相连。
管壳式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原理与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03f546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e.png)
管壳式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石油化工、动力、核能等多个工业领域。
其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如下:工作原理:基本构造: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板、管箱等部件组成。
壳体通常为圆筒形,内部装有平行排列的管束,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流体通过管内(管程)和管外(壳程)进行热交换。
热量传递:冷热两种流体分别在管程和壳程中流动,热量通过管壁从高温流体传递给低温流体。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管程流体),另一种流体在管外,即壳体内流动(壳程流体)。
热量传递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从高温区自发流向低温区。
强化传热:为了提高传热效率,壳程内常设置折流板,迫使壳程流体多次改变方向,增加流体湍流程度,从而提高传热系数。
管束的排列(如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也会影响传热效率和清洁维护的便利性。
设计要点:流体选择:根据工艺要求决定哪种流体走管程,哪种走壳程。
一般而言,易结垢或腐蚀性的流体走管程便于清洗和更换管束。
材料选择:根据流体的性质(如温度、压力、腐蚀性)选择合适的材料,如不锈钢、碳钢、铜合金等,以确保换热器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热负荷计算:根据工艺条件计算所需的热负荷,确定换热面积,进而决定管束的数量、长度和直径。
压降考虑:设计时需考虑流体在管程和壳程中的压降,确保泵送能耗合理,避免因压降过大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
结构设计:包括管板的设计(固定管束的方式)、壳体厚度设计、支撑和悬挂结构设计等,以保证换热器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清洗与维护:设计时应考虑换热器的可维护性,如管束的可拆卸性,以及便于清洗壳程内部的结构设计。
综上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是一个综合考虑热工性能、机械强度、材料选择、经济性和可维护性的复杂过程,需要精确的计算和细致的工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分析
![管壳式换热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49e1e5770bf78a65295489.png)
应用:主要用于管子和壳体间温差大、壳程介质腐蚀性强、易
结垢的场合。由于结构复杂,金属消耗多,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
4) 填料函式换热器
结构:使一端管板固定、而另一
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
钢制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示法
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组合部件有前端管箱、壳体和后端结构(包括 管束)三部分,三部分的不同组合,就形成结构不同的换热器。
DN P LN Nt t A Ps d Ns
Ⅰ(或Ⅱ)
Ⅰ级(或Ⅱ级)换热器 管/壳程数,单壳程只写Nt LN—公称长度(m), d—换热管外径(mm) 公称换热面积(m2) 管/壳程设计压力(MPa),压力相等时只写Pt 公称直径(mm),对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 分子为管箱内直径,分母为圆筒内直径 第一个字母代表前端管箱型式,第二个字母代表壳体型式, 第三个字母代表后端结构型式
焊接:在高温高压下能保持连接的紧密性,对管板孔的加工要
求较低,同时比胀管的工艺简便。适用高温、高压、易爆介质 缺点:(1)在焊接接头处的热应力可能造成应力腐蚀和破 裂;(2)在管孔和管子间存在的间隙处也可能产生间隙腐蚀。
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
2) 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
原则:
① 要保证管板有必要的强度,管子和管板的连接要坚固和紧密; ② 设备要尽量紧凑,以便减小管板和壳体的直径,并使管外空间 的流通截面减小,以便提高管外流体的流速; ③ 制造、安装和修理、维护简便。
折流板,(3)扇形折流板,(4)管孔形折流板
在弓形折流板中,流动死区较小,结构简单,因而用得最多; 盘环形结构比较复杂,不便清洗,一般用在压力较高和物料比较清 洁的场合;扇形和管孔形的应用较少。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的计算步骤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的计算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9597365667ec102de3bd892b.png)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的计算步骤设有流量为m h的热流体,需从温度T1冷却至T2,可用的冷却介质入口温度t1,出口温度选定为t2。
由此已知条件可算出换热器的热流量Q和逆流操作的平均推动力。
根据传热速率基本方程:当Q和已知时,要求取传热面积A必须知K和则是由传热面积A的大小和换热器结构决定的。
可见,在冷、热流体的流量及进、出口温度皆已知的条件下,选用或设计换热器必须通过试差计算,按以下步骤进行。
初选换热器的规格尺寸初步选定换热器的流动方式,保证温差修正系数大于0.8,否则应改变流动方式,重新计算。
计算热流量Q及平均传热温差△t m,根据经验估计总传热系数K估,初估传热面积A选取管程适宜流速,估算管程数,并根据A估的数值,确定换热管直径、长度及排列。
计算管、壳程阻力在选择管程流体与壳程流体以及初步确定了换热器主要尺寸的基础上,就可以计算管、壳程流速和阻力,看是否合理。
或者先选定流速以确定管程数N P和折流板间距B再计算压力降是否合理。
这时N P与B是可以调整的参数,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另选壳径再进行计算,直到合理为止。
核算总传热系数分别计算管、壳程表面传热系数,确定污垢热阻,求出总传系数K计,并与估算时所取用的传热系数K估进行比较。
如果相差较多,应重新估算。
计算传热面积并求裕度根据计算的K计值、热流量Q及平均温度差△t m,由总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A0,一般应使所选用或设计的实际传热面积A P大于A020%左右为宜。
即裕度为20%左右,裕度的计算式为:某有机合成厂的乙醇车间在节能改造中,为回收系统内第一萃取塔釜液的热量,用其釜液将原料液从95℃预热至128℃,原料液及釜液均为乙醇,水溶液,其操作条件列表如下:表4-18设计条件数据物料流量kg/h 组成(含乙醇量)mol%温度℃操作压力MPa进口出口釜液109779 3.31450.9原料液102680795 1280.53试设计选择适宜的管壳式换热器。
如何区分管程和壳程
![如何区分管程和壳程](https://img.taocdn.com/s3/m/60fc784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5.png)
如何区分管程和壳程管程指介质流经换热器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部分。
壳程系指介质流经换热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部分。
这个涉及到管壳式换热器流体选择问题,主要依据有两流体的操作压力和温度、可以利用的压力降、结构和腐蚀性以及设备方面的考虑。
一般来说,水、水蒸气或强腐蚀性流体;有毒性的流体;容易结垢的流体以及高压操作的流体走管程;而塔顶冷凝蒸汽;烃类冷凝和再沸;关键压力降控制的流体,粘度大的流体走壳程。
除了上述条件外,另外还需要考虑到传热系数和最充分利用压力降,从压力降考虑,雷诺数低走壳程更合理。
一般塔顶冷却器多数物料走壳程冷却水走管程再沸器物料则走管程,蒸汽、凝液走壳程以上为大多数是这样,也有特例:一般主物料走壳程,辅助加热、冷却介质走管程。
现场判断的最佳方法是:管程介质从换热器一端进出,壳程介质靠中间一点进出,管程进出口一端要预留一定的抽换热器芯子的空间。
简单地说管程就是管内,壳程就是管外.就固定管板换热器而言,管壳程物料选择依据大致有: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程,因管内清洗方便;腐蚀性流体宜走管程,以免管束和壳体同时受腐蚀,且清洗,检修方便;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免壳体同时受压;有毒流体宜走管程,使泄漏机会减少;被冷却的流体宜走壳程,便于散热,增强冷却效果;饱和蒸汽宜走壳程,便于排出冷凝液和不凝气,且蒸汽洁净不污染;. v% d G8 U% m5 O ^流量小或粘度大的流体宜走壳程,因折流档板的作用可使在低雷诺数下即可达到湍流,但也可在管内采用多管程;若两流体温差较大,宜使α大的流体走壳程,使管壁和壳壁温差减小.在具体选择时,上述原则经常不能同时兼顾,会互相矛盾,这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抓住主要问题,作为选择的依据.而且不同换热器考虑的问题也不一样,比如:U型管的,管程就不能走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管程是指列管内部,壳程是指列管外部和筒体之间的地方.管程和壳程是列管式换热器的两种介质流动区间,列管式换热器一般由外壳、花板、封头等组成,简单来说:管内称管程,管外则叫壳程一般来说,清浩流体走壳程,不浩流体、易结垢,易结晶、易堵塞的介质走管程,这样便于清理污垢、结晶等堵塞物。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fc96b3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9.png)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热交换设备,其工作原理如下:
1. 冷热介质流经换热器:冷介质(通常是待加热流体)从进口管道进入换热器的壳程,热介质(通常是用于加热的流体)从进口管道进入换热器的管程。
2. 介质的传热过程:在管壳式换热器内,冷、热介质通过管程和壳程之间的管板进行传热。
冷介质在管程的管道中流过,热量通过管壁传递给热介质。
热介质流经壳程的壳体,将热量传递给壳程的外壁,而冷介质则从壳程外侧带走吸收的热量。
3. 介质的流动操作:管壳式换热器内冷热介质的流动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串流(串流换热器),并流(并流换热器)和逆流(逆流换热器)。
4. 热量交换完成后,介质流出换热器:经过传热过程后,冷介质和热介质的温度发生变化,冷介质在换热器的出口处流出,热介质也在换热器的出口处流出。
总结来说,管壳式换热器通过管程和壳程之间的传热,将热量从热介质传递给冷介质。
冷热介质在换热器内部流动,通过壳体和管道壁的传热,完成热量交换,最终达到热能转移的目的。
不同的流动方式和操作条件,会影响换热的效果和效率。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注意事项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60362e7d4028915f804dc2c9.png)
2020/11/29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注意事项
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计算有两种类型,即设计计算和校 核计算,包括计算换热面积和选型两个方面。 ➢ 设计计算的目的是根据给定的工作条件及热负荷,选 择一种适当的换热器类型,确定所需的换热面积,进而确 定换热器的具体尺寸。 ➢ 校核计算的目的则是对已有的换热器,校核它是否满 足预定的换热要求,这是属于换热器的性能计算问题。 ➢ 无论是设计计算还是校核计算,所需的数据包括结构 数据、工艺数据和物性数据三大类。
l 折流板之间的距离一般为壳径的0.3~1倍。
l 当壳程传热膜系数为控制因素时,板距宜小;最小的折 流板间距为壳体直径的1/3~1/2,且不应小于50mm。
l 为了使流动方向垂直于管束,板间距应不大于壳径;由 于折流板有支撑管子的作用,所以,钢管无支撑板的最大 折流板间距为171d00.74(d0为管外径,单位为mm)。 l 如果必须增大折流板间距,就应另设支撑板。若管材是 铜、铝或者它们的合金材料时,无支撑的最大间距应为150 d00.74。
l 若选择的污垢系数过大,会使换热器过大,流速相应减 小,反而促进污垢的沉积,保证不了操作周期。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注意事项
l 如果选择的污垢系数过小,可能造成换热面积不足,影响 正常操作。而且流速过大,虽然降低了结垢倾向,但操作费用 增加。 l 如果管壁温度较高,就意味着有较大的平均温差,这将减 小设备的尺寸,但是这个优点可能被由于壁温过高而加快结垢 速度所抵消。 l 污垢系数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各方面的因素后方可决Outside Diameter 管径愈小的换热器愈紧凑、愈便宜,且可以获得较
好的传热膜系数与阻力系数的比值。 l 管径愈小的换热器的压降将愈大,在满足允许压力降 的情况下,一般推荐选用φ19mm的管子。 l 对于易结垢的流体,为方便清洗,采用外径为φ25mm 的管子。 l 对于有气-液两相流的工艺流体,有时选用较大的管径。
完整版)HTRI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基础教程讲解
![完整版)HTRI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基础教程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01e91b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d.png)
完整版)HTRI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基础教程讲解XXX HTRI Shell and XXX XXXXXX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November 2011XXX HTRIThe Heat Transfer Research Institute (HTRI) is a US-based XXX efficient。
reliable。
and low-cost heat XXX design and accounting。
whi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HTRI.Xist XXX fully incremental program。
Xist includes HTRI's latest point-by-point XXX。
boiling。
single-phase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a wide range of shell-side and tube-side n。
boiling。
and single-phase heat transfer test data.HTRI.Xphe can design。
account for。
and XXX-based port XXX the flow rate into each plate channel.HTRI.Xace are can design。
account for。
and simulate the performance of air coolers and XXX It can also simulate the performance of air coolers when a unit is shut down。
This are uses HTRI's latest point-by-point XXX.XXX cylindrical and box-type n chambers。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解答题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解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d522d3e1eff9aef8941e06f9.png)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解答题(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按传热过程分类,换热器有几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直接接触式换热器,也叫混合式换热器(2)周期流动式换热器,也称蓄热式换热器,借助于由固体制成的蓄热体交替地与热流体和冷流体接触。
优点:① ~③ P2主要缺点:①②P2(3)间壁式换热器,也称表面式换热器,冷热流体被一个固体壁面隔开,互不接触,热量通过固体壁面传递。
应用最多(4)液体耦合间接式换热器:系统由两台间壁式换热器组成,通过某种传热介质(如水或液态金属)的循环耦合在一起。
主要优点:①② P42. 换热器常用哪些材料制造金属材料换热器:碳钢、不锈钢、铝、铜、镍及其合金等非金属材料换热器:石墨、工程塑料、玻璃、陶瓷换热器等。
稀有金属换热器可解决高温、强腐蚀等换热问题,但材料价格昂贵使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钛应用较,钽、锆等应用较少。
3.对腐蚀性介质,可选用什么材料换热器非金属材料换热器:石墨、工程塑料、玻璃、陶瓷换热器等4.管壳式换热器特点,常用类型优点:管壳式换热器具有易于制造、成本较低、清洗方便、适应性强、处理量大、工作可靠以及选材范围广等特点,且能适用于高温高压的工况。
缺点:存在壳程流动死区、壳程压力损失较大、容易结垢以及容易发生管束诱导振动等5.间壁式换热器的特点,常用有哪些类型P2 – P36.对两种流体参与换热的间壁式换热器,其基本流动式有哪几种说明流动形式对换热器热力工作性能的影响.(1)顺流式或称并流式,其内冷、热两种流体平行地向着同一方向流动.(2)逆流式,两种流体也是平行流动,但它们的流动方向相反。
(3)叉流式或称错流式,两种流体的流动方向互相垂直交叉.(4)混流式,两种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既有顺流部分,又有逆流部分。
当冷、热流体交叉次数在四次以上时,可根据两种流体流向的总趋势,将其看成逆流或顺流.顺流和逆流可以看作是两个极端情况。
管壳式换热器管道布置设计规定
![管壳式换热器管道布置设计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184a33221711cc7931b716b2.png)
四、再沸器管道布置设计
3.4 蒸汽管和工艺管的配置要有足够的柔性并经过应力分析确定。 3.5 在再沸器管束抽出端要留出抽管区。 3.6 釜式再沸器固定架的位置决定于它与塔之间的相对位置,一般将 最靠近塔中心线的再沸器支架作为固定架。再沸器底部的标高应尽可 能与塔底封头切线的标高相一致,这样可以减少调节再沸器与塔之间 的垂直管段膨胀量所需的管道长度。再沸器的安装标高还必须满足 PID图上的工艺要求。
5.6.2 操作温度高于等于物料自燃点或高于等于250℃时,如无楼板或平 台隔开,其上方不应布置其他设备;
5.7 应避免把换热器的中心线,正对着构架或管廊立柱的中心线。如果 不考虑换热器在就地抽管束,而准备整体吊运在装置外检修时,可不受此 限,但要有吊装的空间通道和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是这么简单,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宜走管内的流体:
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因为管内清洗方便;
2)腐蚀性的流体,因为可避免管子、壳体同时受腐蚀,且管子便于清洗和检修;3)压强高的流体,因为可以节省壳体材料;
4)有毒的流体,因为可减少泄漏的机会。
宜走壳程的介质:
1),因为可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汽比较干净,清洗比较方便;
2)被冷却的流体,因为可利用壳体散热,增强冷却效果;
3)大的流体或流量小的流体,因为流体在折流板的作用下,可提高流动对流;4)对性结构的,若两流体的温差大,对流较大的介质走壳程,可减少。
换热器中管壳程介质的确定原则如下:
1、不清洁的流体走管内,以便于清洗。
例如冷却水一般通入管内,因为冷却水常常用江河水或井水,比较脏,硬度较高、受热后容易结垢,在管内便于机械清洗。
此外管内流体易于维持高速,可避免悬浮颗粒的沉积。
2、流量小的流体,或传热系数小的流体走管内。
因管内截面一般比管间截面小,流速可高些,有利于提高传热系数。
3、有腐蚀性的流体走管内,这样只要管子、管板用耐腐蚀材料即可。
此外,管子便于检修。
4、压强高的流体走管内,因管子较宜承受高压。
5、高温或低温流体走管内,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或冷量向周围大气散失而造成的热损失。
6、饱和蒸汽走管内,便于排除冷凝液。
冷热流体哪一个走管程,哪一个走壳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难以有统一的定则;但总的要求是首先要有利于传热和防腐,其次是要减少流体流动阻力和结垢,便于清洗等。
一般可参考如下原则并结合具体工艺要求确定。
(1)腐蚀性介质走管程,以免使管程和壳程材质都遭到腐蚀。
(2)有毒介质走管程,这样泄漏的机会少一些。
(3)流量小的流体走管程,以便选择理想的流速,流量大的流体宜走壳程。
(4)高温、高压流体走管程,因管子直径较小可承受较高的压力。
(5)容易结垢的流体在固定管板式和浮头式换热器中走管程、在u形管式换热器中走壳程,这样便于清洗和除垢;若是在冷却器中,一般是冷却水走管程、被冷却流体走壳程。
(6)粘度大的流体走壳程,因为壳程流通截面和流向在不断变化,利于传热。
(7)流体的流向对传热也有较大的影响,为充分利用同一介质冷热对流的原理,
以提高传热效率和减少动力消耗,无论管程还是壳程,当流体被加热或蒸发时,流向应由下向上;当流体被冷却或冷凝时流向应由上向下。
什么样的介质走管程什么样的介质走壳程流向:热流体上进下出,冷流体下进上出。
(1)不洁净的易结垢的流体走管层,便于清洗。
(2)腐蚀性的流体走管层,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
(3)有毒流体走管层,减少泄露机会。
(4)压力高的流体走管层,以免壳体受压,节省壳层金属消耗。
(5)粘度大的流体走壳层,流量小的流体走管层,提高流速。
(6)饱和蒸汽宜走管层,以便于被加热介质有足够的汽化空间。
(7)热流体宜走管层。
这个表述是比较正确的,但有时会出现冲突的情况,这时就要综合考虑了,例如渣油是高温黏度大的产品,但往往大多数就选择走管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