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材料七(李清照)

合集下载

2021李清照词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

2021李清照词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

2021李清照词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词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第一课时教学导入: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

但其作者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

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

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课程标准》摘录: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

在她的笔下,青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

二、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三、诵读,寻愁《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

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

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四、诵读,析愁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一)意象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

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1)“东篱”“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而,从古至今,大部分人将“东篱”解释为“种菊花的地方”,“东篱”就是陶翁自己培植的小花圃,种上喜爱的菊花,供自己品评。

只是这么写来突出自己的志趣和悠然得意的田园生活。

唐朝时,“东篱”意象仍旧被广泛使用。

据《全宋词》记载,宋词中有关“东篱”的运用就达到了156次。

而对该意象掌握得最精彩的,非李清照莫属。

李清照专题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李清照专题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千年谁解易安愁——《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要求:1.读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2.完成比较阅读。

3.完成文学评论。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全词格调清新,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⑴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片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

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此调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⑵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⑶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⑷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⑸雁字:雁群飞时,列“一”字或“人”字形,故云。

【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赵明诚出门游学之时。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高二语文助读材料—李清照(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高二语文助读材料—李清照(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高二语文助读材料—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未2008-09-27 2147李清照婚后生活清闲优渥。

夫君酷爱金石,清照对此也颇有研究和见解。

夫妻醉心于此,志趣相投感情愈浓,便有“赌书斗茶”的雅事流传。

纳兰曾写:“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之句悼念亡妻,可见其逸事已深入人心。

然而这一句,易安晚年读到,怕也会潸然泪下吧。

她太富有情趣,有太敏感明洁的眼睛,观物入心。

一夜雨后,她晨妆梳罢,闲问丫鬟一句:昨夜急雨一场,不知道园里的花怎样了?丫鬟答道:依旧是一样的。

她摇头笑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是啊!今早容颜老于昨日,人每天会改变,花草一夜风雨,岂有个一样的道理?俗人看不出来罢了。

一年秋天,落木萧萧,赵明诚要携友外出,李清照写下一阕《一剪梅》词,为丈夫送别: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读了,心中亦起眷眷之意,把登山访古的心思,减去一大半;人还未走,心已归家。

一年重九,明诚在外。

李清照填了一阕词,寄给他。

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闭门数日,穷三天三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心折夫人才学,更敬她几分。

因为家世和夫妻恩爱的关系,李清照大约没有受到太多礼教的压制。

她写,“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活脱脱的酒醉少女的酣态。

湖上泛舟赏荷,佐以清酒,有襄儿拔金钗当酒的豪气,更有湘云醉卧芍药荫的憨然妩媚,叫人欢喜。

里尔克说,爱是最难的事。

上帝到底嫉妒了。

在他们成亲二十六年之后,建炎三年,赵明诚死在去建康赴任的路上。

失去了挚爱的丈夫,那也是李清照后半生流离颠沛的开始。

不知道老天为什么要折磨这个女人,给了她绝世的才华,给了她一个美好的开始,却又忍心给了她一个“国破家何在”的凄凉收场。

李清照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李清照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李清照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情的表达广为流传。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李清照的词作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她的词作风格和主题;2. 掌握基本的词诗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并欣赏李清照的词作;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背景: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她与宋代文人的交往以及她对于宋词发展的重要贡献;2. 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与主题:通过示范鉴赏一首李清照的词作,并引导学生理解她的词作风格和代表作的主题;3. 李清照词选读:选取几首李清照的经典词作,配以注释和翻译,布置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写读后感。

四、教学过程1. 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教师展示李清照的相关图片)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她是北宋时期的作家,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请看屏幕上的图片,这是李清照的画像。

她活跃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与许多文人墨客有交集,并且对宋代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师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教师: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以才华横溢、聪明伶俐而闻名,被誉为才女。

她的丈夫赵汝愚也是一位文人,他们夫妻二人共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词作。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战乱的岁月,但她的词作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2. 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与主题(教师示范鉴赏一首李清照的词)教师:现在我将示范给大家一个李清照的词作,我们一起来欣赏并分析一下她的词作风格和主题。

(教师鉴赏一首李清照的词)教师: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请大家仔细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作风格和主题)教师:大家觉得这首词的风格怎么样?主题是什么?请你们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专题》【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揣摩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体味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3、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体味《醉花阴》和《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难点:理解并积累词中的常见意象,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教法设想】鉴赏、比较、分析通过比较阅读,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知人论世”的分析,将理解深入化。

【教学步骤】一、导入[也可以从全国海选出李清照照片导入,让学生讨论海选出的“李清照”符不符合?)1.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2.对于宋朝的一个女子来说,她所爱之物有四:(1)唯美酒不可辜负在李清照“书画琴棋诗酒花”的生活日常中,酒占了很大比例。

据统计,在《漱玉词》中,“醉”字出现了11次,“酒”字出现了19次。

由此可以推测,李清照不仅爱喝酒,还要喝尽兴,不醉不休。

(2)赌圣李清照说起打马,李清照更是得心应手。

打马是古代的一种博戏,棋子叫做“马”。

它类似于现在的飞行棋,但是难度较大。

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打牌、赌博。

打马游戏在北宋的上流阶层盛行,宋徽宗就曾写下“终朝打马为娱乐,不顾频输万亿钱”的诗句。

李清照非常喜欢打马,而且精通打马,她专门把自己的打马经验写成了一本书《打马图经》。

(3)怼人——《词论》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柳永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晏殊、欧阳修、苏轼不可读——王安石、曾巩(4)愿得一心人——链接高考题《点绛唇》,这也是李清照初见赵明诚之作。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分析《点绛唇》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引入纳兰容若《浣溪沙》中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中的两句,讲述赵明诚和李清照之间的“赌茶泼墨”的故事。

李清照教案

李清照教案

李清照教案李清照教案一、教材分析:《李清照教案》是针对中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中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的教案。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女性才子,她的作品以深情而又细腻的描写方式,反映了她在动荡岁月中的满腔柔情。

通过学习李清照的作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她的文学特点和价值;2. 学习分析和欣赏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细腻而深情的文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欣赏;3. 李清照与其他文学家的对比鉴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并分析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2. 学习李清照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她的文学价值;2. 欣赏法:通过欣赏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3. 分析法:通过分析李清照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她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方式;4. 对比法:通过对比李清照与其他文学家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风格。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导入:通过介绍李清照诗词中“人约黄昏后”的名句,让学生猜测并热烈讨论李清照的身份和职业。

(2)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她的出身背景、婚姻经历和政治背景。

(3)评析李清照的作品,探讨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时:2. 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欣赏(1)导入:通过展示李清照的部分诗歌和散文,让学生对她的作品有初步了解。

(2)分析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包括她的题材选择、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欣赏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包括《如梦令》、《如醉如痴》等,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感受其词作的艺术魅力。

2.分析《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2.《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难点1.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

2.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如梦令》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这位才女的一生。

2.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读《如梦令》,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细腻情感。

3.讨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如“浓淡相宜”“含蓄委婉”等。

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复习导入1.复习《如梦令》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李清照的词风。

2.介绍《声声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背景。

二、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读《声声慢》,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梧桐更兼细雨”等,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深沉情感。

3.讨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如“字字锤炼”“意境悠远”等。

三、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比较《如梦令》和《声声慢》的异同,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第三课时:综合探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感受其词风。

2.讨论李清照词的艺术价值,如“婉约派代表人物”“千古绝艳”等。

3.分析李清照词对后世的影响,如“影响了一代词人”“成为古代文学经典”等。

二、课堂小结2.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如“关注背景、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等。

三、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的鉴赏文章,题目自拟。

2.收集其他古代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李清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富有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女性作家,她的诗词创作独树一帜,体现敏锐而独特的女性情感特质,又有一定的历史影射。

本课旨在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整合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作家、作品、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回顾已学李清照诗词作品,并熟练背诵。

2.理解李清照不同时期词作的风格及其原因。

3.结合作品及时代背景,理解李清照一生的思想变化历程。

【教学重点】理解李清照不同时期词作的风格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作品及时代背景,理解李清照一生的思想变化历程。

【预习准备】1.借助网络,阅读梁衡散文《乱世中的美神》,理解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变化。

2.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并做好资料积累整理。

3.回顾已学过的李清照诗词作品,并按照时间线排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清朝词人纳兰性德在《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有这样的句子:“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同学们知道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吗?这两句词的出处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这两句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说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纳兰性德借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典故,怀念自己与亡妻当年美满的夫妻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借助其诗词作品,了解词人不同寻常的一生。

二、知人论世:1.回顾预习内容:回顾查阅、整理的李清照生平资料,结合《乱世中的美神》一文,谈一谈你对李清照的了解,并尝试对其生平阶段加以划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少女时代: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慧过人,加之饱读诗书,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才华横溢。

新婚燕尔:夫妻情笃,有共同的爱好与追求,夫妻常常一起赏花斗草、赌书泼茶,度过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

李清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李清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李清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导言:李清照,北宋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璀璨女子,她的作品才华横溢,留传至今。

本文将以李清照的诗词为素材,设计一份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案,旨在通过学习李清照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

第一部分:前期准备1. 目标确定: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之前,我们应该确定教学目标,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了解等。

2. 资料收集: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包括她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艺术风格等,以便深入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3. 活动策划: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诗词创作活动、文学分享会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投影或黑板等媒介,展示李清照的肖像和一幅其代表作品的图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研究欲望。

2. 理解诗词:选择李清照的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如《如梦令》、《声声慢》等,给学生阅读,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写作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3. 文学鉴赏:带领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分析李清照作品中的词藻、押韵、意象等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加深对李清照才华的认识。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李清照作品的讨论,鼓励他们展开自由交流,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创作活动:在学生理解了李清照的作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文学创作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6. 版本鉴赏:带领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李清照作品,如明清版本、现代版本等,比较其中的差异和改动,引导学生对文学传承和文本编辑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

第三部分:教学评价1. 个人总结: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就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人总结,包括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认识、自己的收获和不足等,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认知。

高中语文_李清照群词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李清照群词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李清照群词阅读》教学设计课题:李清照群词阅读学时:1学时学习目标:感知形象,揣摩情感,背诵全词。

课堂重难点:知人论世、掌握诗句鉴赏方法、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计算机、问卷星、朗诵音频、家长寄语视频、录像设备、话筒、翻页笔、网络。

教学过程:【学习目标】感知形象,揣摩情感,背诵全词。

【活动一】初读全词,理解大意。

(播放家长首次朗读音频)要求:1、读准字音,用笔勾画疑难处,2、谈谈你的初感受。

【活动二】再读全词,感知揣摩。

(播放家长再次朗读音频)第首词描写了一位(形象或情感等)的女性形象,我找的诗句:,我这样分析:(含手法)。

学生结合上述格式,依次展示自己的个性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或总结或拓展或纠错式点评,最后指导学生进行个读与齐读。

【活动三】归纳总结,背诵检查。

请把上面分析的手法总结下来并背诵全词。

教师进行抽查。

【活动四】播放家长寄语视频。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李清照群词阅读》学情分析李清照生活经历影响其词作情感方面,学生的把握是不全面的,体会不深刻。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适情适景地引导学生借助对李清照生平的了解逐步深化对词作情感的把握与体验,并将这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设计理念贯穿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要循循善诱,带领同学们走进词人内心,走进文本深处,在具体诗句的揣摩中,深刻把握女词人的内心情感,并能饱含情感地诵读,从而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

《李清照群词阅读》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聆听音频、畅谈感受、多样朗读、清照生平、家长寄语等环节,带领同学们走进词人内心,走进文本深处,在具体诗句的揣摩中,深刻把握女词人的内心情感,促成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情感共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积极践行了新课标的精神。

《李清照群词阅读》教材分析《李清照群词阅读》是李清照早期、中期、晚期代表作品的集结,是能统观李清照一生的专题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青灯,李清照都能画龙点睛,抽丝剥茧,编织成华丽的词章。

读着它,我们仿佛能嗅获得青梅的清香,感觉到卷帘的西风,听得见阶前滴雨,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她的忧,她的愁,她的才思和遭受,都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能滋润人心的文字,彪炳着宋词婉约派的最高成就。

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一要认识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一样特色及其原由,二要领会词中的意象之美和感情之真。

李清照是我国宋朝有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涵养。

因为生于书香门第,李清照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龄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精通,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爽委宛,感情诚挚。

18 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琴瑟和谐,生活美满安适。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宋室南渡,李清照的生活发生激烈变化,表此刻词作中的词风也前后迥异。

先期反应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此后因为丈夫逝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成悲凉沉痛,抒发怀乡悼亡感情,也寄望激烈亡国之思。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期间的作品,它们反应着李清照不一样期间的生活与心态,表现出不一样的神韵、风格。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先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孤独,她深沉想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听说:“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全部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昼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一再,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用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见《元伊世珍·琅嬛记》)《声声慢》是她暮年的名作,向来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作者那哀婉的凄凉情,不知感人过多少人。

当时,正当金兵入侵,北宋消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逃难的过程中夫妇半生珍藏的金石文物又扔掉殆尽。

[高中作文]2019陕西高考作文题目出炉 阅读材料以青年身份写作

[高中作文]2019陕西高考作文题目出炉 阅读材料以青年身份写作

来源:陕西都市快报书海搏击十余载今朝考场显英豪高考开考第一天整个西安都在为你们加油这朵“点赞云”送给你们考场内啥情况?独家实时监控图来了今年高考,陕西省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中心设立在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记者实地探访,了解考务最新动态!监考老师在考场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其实,在考场,除了监考老师,一切都逃不开监控的法眼!考生们在教室里的情况怎么样?监控实时记录。

考生们正在奋笔疾书,考试正在有序的进行!现在考生已经下考了!并对我们陕西二套融媒中心透露了今年高考作文题目。

每年高考的第一科是语文而语文作文以其高分值,年年跑上热搜榜首位,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科目考试中2019高考陕西语文作文题目出炉啦小编瞬间蒙圈,完全不知该如何操作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呢?经过高考历练的你是否还记得当年的作文题?近5年陕西高考作文题目2018年材料作文:“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收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6年阅读漫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李清照教案

李清照教案

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其代表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

二、教学内容1.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3.李清照的诗歌鉴赏。

4.文学创作实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李清照的诗歌鉴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其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阅读法:通过阅读李清照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3.分析法:通过分析李清照的诗歌,让学生掌握其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

4.创作法:通过文学创作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其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其家庭背景、学识和文学成就等。

2.分析李清照的创作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让学生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艺术特点1.介绍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包括《如梦令》、《声声慢》、《如是》等。

2.分析李清照的代表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诗歌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3. 李清照的诗歌鉴赏1.分析李清照的诗歌,让学生掌握其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

2.阅读李清照的诗歌,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诗歌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3.分析李清照的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点,让学生掌握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4. 文学创作实践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其写作能力。

2.分析学生的文学创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学水平和不足之处。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讲解和阅读李清照的诗歌,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2.通过文学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3.通过分析学生的文学创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学水平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其文学素养。

李清照古诗词《声声慢》教案

李清照古诗词《声声慢》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李清照古诗词《声声慢》教案2. 课程类型:语文阅读与欣赏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年级:高中5. 教学目标:a.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b. 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和韵律美c.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d.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李清照词作的特点b. 《声声慢》的韵律和意象分析c. 词中的情感内涵2. 教学难点:a. 古代词牌的知识背景b. 词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c. 时代背景对词作的影响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 参考资料:李清照生平介绍、古诗词鉴赏指导书籍4. 教学工具:PPT课件、词牌知识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对《声声慢》的进行思考,探讨“声声慢”的意义。

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自读《声声慢》,理解词的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意象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主要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2.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四、韵律分析(20分钟)1. 教师讲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韵律美。

2.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体会韵律节奏。

五、情感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词中的情感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2. 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七、作业布置1. 完成《声声慢》的译文阅读。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深入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一才女”之称。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祐D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较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李清照醉花阴优秀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优秀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李清照《醉花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的背景和意境。

2. 分析词中的词句运用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醉花阴》原文。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讲解材料和研讨作业。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简单介绍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图片或短视频展示李清照的作品集,引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理解词的背景(15分钟)1. 展示《醉花阴》原文,并解释其背景故事——描述李清照在花阴下酒后的情景。

2. 分别介绍花阴和李清照,使学生能够理解李清照寻求内心安慰和倾诉的心情。

3. 引导学生思考酒后的李清照所面临的境遇和情感状态。

步骤三:分析词句运用和修辞手法(25分钟)1. 解释词中的生动形象描写,如“芳心共醉尘难染”,并与学生一起理解其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讲解李清照在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词句的艺术效果。

3.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李清照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目的和效果。

步骤四:诗词赏析与鉴赏(20分钟)1. 按照理解词的背景和分析词句运用的顺序引导学生欣赏《醉花阴》。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醉花阴》的理解和感受。

3. 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如“你对酒后的李清照有何想法?你觉得这首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对现代人是否有启示?”步骤五:巩固与提升(2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词。

2. 学生相互交换并阅读对方的作品,提供互相反馈和建议。

3. 部分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词,并进行讨论。

步骤六:总结与课堂延伸(5分钟)1. 复习本节课学到的关键知识点和词的背景。

2. 提供一些延伸阅读或研究的材料,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李清照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人物扫描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工诗善文.尤精于词,其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在中国文学史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漱玉词》传世.后人称其词体为“易安体”。

她虽是千古称颂的才女,却曾被时人所诟病。

生为女人,在充满不平等的男权社会之中,她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童年的笑语、爱情的甜蜜、生活的闲逸都让她用一支生花妙笔书写下来.不幸却是这样的才能为世人所不容,风刀霜剑.国破家亡,晚年的李清照只能在黄昏中踽踽独行,零落成泥。

不过纵使尘烟如梦,荼蘼事了,她也在漫漫长河中留下了一抹最美的花间晚照。

素材话题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在我们的印象里,相比于唐朝的活泼,宋朝是一个较为严肃的时代,程朱理学的提出更使这个时代增添了几分沉闷气息,但实际上程朱理学从理论上升到实践还需到宋以后才能实现,宋代的生活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乏味。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后,宋朝就奠定了贯穿始终的重文轻武政策,给予文臣优渥的待遇。

再加上繁荣的社会经济、丰富的娱乐文化,宋朝的文人生活得比以往的文人士子们更闲适优游,也有更多的时间来耕读治学。

李清照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

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老家,她和宋代的许多文人学者一样都成长于一个家学渊源的家庭。

父亲是有“苏门后四学士”之称的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辞章;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善属文。

尽管传统的正史很少记载女子的事迹,但在《宋史·李格非传》中提到他的女儿和他的妻子亦很有文学才华,就从这一点便能看出李清照生长于一个怎样的家庭,这个家庭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由于历史太过久远,李清照的母亲王氏的具体情况我们已不太清楚,但她绝非一个只知教导女儿三从四德的平庸妇人。

至于其父李格非,史料记载得则相对较多。

这位“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不仅继承了他的老师苏轼的文采,写得一手好文章,也传承了老师的精神,洁身自好,不卑不亢。

苏轼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显然李格非深受其影响,在住所中开辟空地,手植竹林,取名有竹堂。

这小小的竹林便是李清照成长的地方,清高却也孤傲。

毫无疑问,生长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接受到了文学的熏陶。

但出人意料的是生长于这样一个家庭,李清照并没有成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端庄贤淑的大家闺秀,而是略有些叛逆,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她并不像同时代的女子一样循规蹈矩,相夫教子走完了平凡的一生,而是大胆地按着自己的心意而活,用热情和青春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属于女性自己的符号。

在风光旖旎的大明湖畔,童年的欢笑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这段最无忧的岁月里,她留下了一生值得回味的记忆——自由的欢笑、肆意的青春、无拘的岁月……【解读】[幸福的起点,未知的终点】如果将人生比作一段航程,那家庭无疑是最初的起点,甚至这个起点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前行的方向。

家庭对一个人的作用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间给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李清照无疑是为数不多的幸运者之一。

教育、自由、文化,她得到了那个时代女子很难拥有的机会,因此成就了一个文学史上不朽的传奇。

不过正如老子所言的福祸相依一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大概也是李清照一生波折的根源。

【其他话题】家学渊源、家庭和性格、原生家庭的影响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岁月匆匆,童年的欢笑总是短暂的,转眼间李清照也到了待字闺中的年纪。

这期间,李格非已由一名普通进士上升到礼部员外郎的位置,终于在京中有了一席之地。

李清照便离开了山东老家,随父亲一起前往汴京,开始了闺中小姐的生活。

一般而言,在古代,深闺女子的才学要想为外人所知并不容易,但李清照无疑是个例外。

原因也很简单,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常年和当时的文坛大腕张耒、晁补之交际往来,李清照作为李家的长女,且极具才情,天资聪颖,有机会见到这些文坛领袖也十分正常。

更何况爱女心切的李格非甚至还请求晁补之教导李清照。

这样一来二去,李家有才女的消息也就不胫而走了,小小年纪的李清照就赢得了“词女”的称号,在士林之中风头一时无二。

这样的李清照,自然不乏追随者,赵明诚便是其中之一。

赵明诚是时任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年方弱冠,酷爱金石文物,与李清照可谓门当户对、志同道合,所以当他听到了李清照的鼎鼎大名时便起了恋慕之心。

但在当时自由恋爱并不现实,更多的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赵明诚便以字谜的形式,向父亲委婉地提起这件事。

他自称在梦中朗诵了一首诗,但醒来只记得三句,即“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便向父亲求教。

赵挺之一看便知谜底是“词女之夫”,也就明白了小儿子的心思。

他遂向李家提亲,促成了一段美满姻缘。

【解读】[琴瑟和鸣]浪漫的爱情、幸福的婚姻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得偿所愿。

李清照的爱情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有时候门当户对的不只是门第财力,还要求学识修养。

与其憧憬浪漫的邂逅,不如在青春年少之时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因为只有当你的灵魂足够强大,才能找到更好的人生伴侣。

【其他话题】闺阁女子、门当户对、才华的吸引力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在十八岁的时候与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成亲。

与一般的政治联姻相比,李清照无疑是十分幸运的,她嫁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好丈夫,琴瑟相和,夫唱妇随。

他们二人对金石文物都有极大的热情,常常缩衣节食只为求得一件心仪的文物,甚至为此而典当衣物。

虽然因此他们的生活并不宽裕,但却乐在其中。

除了收集文物,闲暇之时,这对才子佳人也会时不时地比拼一二。

例如他们会泡上一杯香茗,随意提出一个典故,由对方说出它出自哪一本书的第几卷、第几行等,最后由赢者品茶,而每当这时博闻强识的李清照总是当仁不让地胜出。

闲暇的日子就这样匆匆而过,京中七年的婚姻生活大概是她最快乐的日子吧。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赵明诚最终也要步人仕途,这虽然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但这对新婚宴尔、感情如胶似漆的小夫妻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被迫分隔异地的二人,只能以书信往来聊慰相思之情,但也正因此,文学史上才多了许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

二人书信往来,以词居多。

常搞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比赛的赵明诚这次也自觉要与妻子一比词艺才华,曾将自己新作的几十首词和李清照刚寄给他的词作混在一起,请友人点评,结果一首《醉花阴》被友人大加赞赏,果然又是李清照的作品。

对此,赵明诚既高兴,又惭愧,当着众人的面愿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滋润下,李清照文思泉涌,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

就这样,夫妇二人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解读】[文章来自生活]黄庭坚曾评价苏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里用来评价李清照也不为过。

没有太多直面社会的机会,作为一个深闺妇人,李清照只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消磨岁月,这注定她的词没有广泛的视野,但就是在这样略显平淡的生活里,她用细腻的情感开启了一片新的词作天地,以情动人或许正是易安词千古传诵的原因之一。

【其他话题】天作之合、志同道合、写作与生活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与宋代对文人的宽厚政策一样出名的是宋代的党争,这使得北宋中期以后几乎所有的文人都有被贬的经历,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不例外。

其实李清照出生的时代并不平静,政治上的明争暗斗依旧往来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

苏轼一生被各个党派排挤辗转各地,死后也不能幸免,仍被归于司马光的元祐旧党之列。

作为他的门人弟子,李格非自然也榜上有名。

在李清照成婚后的第二年,她父亲的仕途就发生了变故。

这一年(1102)七月时任宰相的蔡京上书弹劾旧党朝臣,九月宋徽宗下诏立元祐党人碑,李格非因不肯举报元祐党人的罪责也被视为党人余孽。

与父亲的情况相反,李清照的公爹赵挺之受到蔡京的提携,地位则如日中天,在这一年八月被提拔为副丞相。

父难当头,李清照不顾道德舆论压力冒险向公爹赵挺之上诗,请求他营救自己的父亲,更用了“何况人间父子情”之句,欲用人间真情打动公爹,但赵挺之为保住自己的官位,竟未予理睬。

到1104年,宋廷重新审定党人籍,把元祐、元符党人合为一籍,李格非更不得幸免,终被罢官,逐出京城。

但赵挺之却再次被提拔为门下侍郎。

为救父亲,也为表达自己的义愤,李清照再次向公爹上诗,直书“炙手可热心可寒”,运用杜甫《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讽刺笔调,把蔡京集团比之为历史上臭名昭彰的杨氏集团,斥责飞黄腾达、权高势重的公爹心血寒冷让人齿寒。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卫道者看来是极其大逆不道的,但李清照却不顾这一切,足见其性情的炽烈与刚毅。

与李家相似,赵家不久也在政治倾轧中没落。

赵挺之虽然拜相时受到蔡京的提携,但其后却多次与蔡京争权,此起彼伏,最终赵挺之落败,不久去世。

受其蒙荫得官的赵明诚也被罢官。

世事无常,人情变幻,李清照的词作中,又有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闲愁。

【解读】[家族矛盾]李清照重演了缇萦救父的传奇,但遗憾的是缇萦遇到了明主汉文帝,李清照却只遇到了自私自利的赵挺之。

婆家和娘家成了斗争的对手,身处中心的李清照到底该如何自处我们很难评判,但公道自在人心。

千百年来,卫道士们也只能拿李清照忤逆公爹来说事,却找不到她人格上的其他缺陷,反而是赵挺之因利忘义,身为蔡京一党,却又与之争权夺利,成了不折不扣的小人,孰优孰劣,高下立现。

【其他话题】夹缝中生存、世态炎凉、社会悲剧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在赵明诚被罢官后,李、赵二人便远离了京都,回归到故里青州隐居。

在这段日子里,他们的感情虽不再如当年一般如胶似漆,但也相敬如宾,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整理,《金石录》大概也成书于这一段时间。

李清照为她的住所取名易安堂,取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颇有一分自得其乐的兴致,这一隐居便是十年。

虽然这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但是经历了险恶的政治倾轧,这大概是李清照一生最平静的日子了。

但平静不可能持久,李清照出生时基本上已到了北宋末年,内忧外患,奸臣当道,到1127年,金军终于攻破了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中国北方彻底动荡起来。

与此同时,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重建宋朝,史称“南宋”,身在山东的李清照也和丈夫一起追随高宗赵构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南逃之路。

途中的艰险自不必多说,夫妻二人苦心收集的文物更是散失殆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与当时的许多词人一样,李清照也对南宋朝廷的行为深感耻辱,写下了一批希望收复失地,颇具豪情壮志的作品。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时,赵明诚缒城逃跑,心高气傲的李清照对其行为感到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的途中,在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称赞项羽而讽刺赵明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