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知识点)合集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一、语文基础知识1. 汉字- 汉字的构造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常用汉字的笔顺规则- 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笔顺2. 词语- 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词语的感情色彩-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使用及其故事背景3. 句子- 句子成分的识别和功能- 句子类型的区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 复杂句子的结构(并列句、复合句)- 句子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二、文学作品阅读1. 古诗文- 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古诗文的意象和修辞- 古诗文的作者和背景- 古诗文的鉴赏和分析2. 现代文学作品- 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 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戏剧的冲突和角色- 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意境三、写作技巧1. 文章结构- 引言、正文、结尾的写作方法- 段落的组织和过渡- 论点的提出和论证2.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技巧- 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 - 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3. 写作规范- 文章的格式和标点使用- 避免常见的语病和错别字- 文章的审题和立意四、阅读理解1. 信息提取- 快速阅读和寻找关键信息- 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主旨和细节2. 推理判断-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逻辑推理- 对文章的隐含意义进行判断3. 鉴赏评价- 对文章的风格和技巧进行鉴赏 -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五、语言运用1. 口语交际- 日常交流的礼貌用语- 公共场合的演讲技巧- 讨论和辩论的策略2. 书面表达- 书信、日记、报告的写作格式 - 电子邮件和网络语言的特点 - 文章的修改和润色六、文化常识1.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和习俗- 历史故事和人物- 古代科技和艺术2. 世界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 世界文学名著简介- 国际交流中的文化差异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编辑和格式设置。
您可以添加具体的例句、练习题、解析等,以丰富文档内容。
记得在编辑过程中保持格式的规范性和文档的专业度。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一、古代文学知识点总结1. 古代文学流派•唐诗:唐朝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以五言绝句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品有《静夜思》等。
•宋词:宋朝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以其婉约、豪放的表达方式而著名,代表作品有《浣溪沙》等。
•元曲:元朝盛行的一种戏剧体裁,以唱词、板儿曲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品有《西游记》、《东篱乐府》等。
2. 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描写了贾、史、王、薛等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和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爱情悲剧。
•《水浒传》:宋代作家施耐庵和罗贯中合作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108位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和抗金义军的故事。
•《西游记》: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代表作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总结1. 现代文学流派•散文: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小说:以主要描写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虚构故事为特点,分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类。
•诗歌:以抒发情感和思想为主要目的,常采用押韵和节奏变化的手法。
2. 现代文学作品•《围城》: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海社会的物欲横流和人际关系的虚伪。
•《活着》: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许三观卖血记》:当代作家余华的另一部代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三、语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文学体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各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文学流派:古代文学流派有唐诗、宋词、元曲等,现代文学流派有散文、小说、诗歌等。
•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现代文学作品有《围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2. 语言文字•词语辨析:包括同音字、同义词、反义词等的辨析和使用。
•词语搭配:正确使用常用词语的搭配,避免搭配错误或歧义的表达。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汇总大全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汇总大全1.识字和字形的理解:初中语文的基础是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包括了常见字的字形、字义和字音等方面的知识。
2.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正确运用词语进行表达和理解。
3.语句的基本结构和语法知识:了解语句的基本结构和语法知识,包括主谓宾结构、主谓结构、主谓宾补结构等。
4.修辞手法和表意技巧:了解修辞手法和表意技巧,如夸张、排比、反问等,以及在文章中的应用。
5.段落和篇章的组织结构:了解段落和篇章的组织结构,如开头、承接、过渡、结尾等。
7.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8.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了解一些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郁达夫等。
9.修辞手法和表达能力:掌握一些修辞手法和增强表达能力的方法,如运用比喻、借代等手法。
10.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本的意思并进行分析。
11.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能够通过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12.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培养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能够通过口语方式进行交流和理解。
13.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综合训练,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灵活运用到实际中。
14.诗歌欣赏和诗歌解析能力:通过欣赏和解析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5.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快速阅读和准确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16.古代文学名句和现代文学名句的理解和应用: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名句和现代文学名句的意义和运用。
17.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的鉴赏能力:通过鉴赏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9.文字表达和书写规范:掌握文字表达和书写规范,包括字迹工整、标点符号和排版等。
20.提高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不断提高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2024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1、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2、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稷、黍、麦、菽、稻)五味:指酸、咸、甜、苦、辣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文人四友:琴、棋、书、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五声:五个音级。
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童生试:也叫“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年龄称谓(代称)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
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
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之志)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一、文字基础知识1.汉字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结构、部首、笔画和读音等内容。
2.汉字的造字特点:主要包括形声字、会意字、象形字和假借字等。
3.汉字的基本规律:包括字义的示意性、形声字的构成规律等。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包括文言文的语法、词汇的特点等。
2.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包括正反问句、祈使句、假设句和比较句等。
3.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包括夸张、对比、排比和反问等。
4.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包括辨别字义、理解句意和分析句法等。
三、修辞方法1.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抒发情感或达到修辞效果。
2.比拟: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说明一个事物的特点。
3.夸张:为了强调一些事物的特点或增强表达效果而夸大其描写。
4.对比: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之处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5.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词、词组或句子来进行修辞,强调事物的共性或差异性。
6.设问: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加强文章的表达力。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常用于强调自己的观点。
四、文学常识1.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2.古代文化和文学名著:例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3.现代文学名著:例如《茶花女》、《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4.文学名句和典故:包括古代文学名句和典故的出处和意义。
总结: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包括文字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修辞方法和文学常识等内容,对于学生在中考语文考试中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能够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此外,还需要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一、词语理解1.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是指义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的词语。
需要注意同义词的细微差别,以及反义词的正反关系。
2.近义词的辨析。
近义词是指义义相近的词语,需要通过语境分析它们的具体含义。
3.异义词的辨析。
异义词是指同音同形但意义不同的词语,需要根据语境确定词语的具体含义。
二、古代诗词文学知识1.古文阅读和理解。
古文是指古代的文言文,需要通过对古文的解读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2.古代诗词鉴赏。
古代诗词是指古代的韵文,需要对其格律、韵律等进行分析和理解。
3.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
古代文学作品是指古代的小说、散文等,需要理解其中的主题、情节和人物。
三、修辞手法1.比喻。
比喻是通过比较来表达其中一种意义或形象,常用的比喻手法有直接比喻和隐喻。
2.拟人。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3.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进行了放大或缩小处理,以增加表达的艺术效果。
4.排比。
排比是通过并列的方式将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强调或突出其中一种意义。
5.对偶。
对偶是指句子或词语的结构上的对称和呼应,以增加语言的优美和节奏感。
四、作文技巧1.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开头、承接部分(中间段落)和结尾三个部分,需要合理安排,以使整篇文章有条理和逻辑性。
2.文章表达。
文章表达需要注意用词准确、句式丰富和逻辑连贯,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3.文章修辞。
文章修辞是指通过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需要根据写作的目的和主题恰到好处地运用修辞手法。
4.文章篇幅掌握。
作文篇幅需要恰当掌握,确保内容全面,切忌过长或过短。
5.作文题材和体裁。
作文题材和体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选择,需要根据自身的素材和写作技巧进行恰当的表达。
以上就是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的汇总。
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同时,这些基础知识也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要考点,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的同学。
2023年中考知识点语文_中考语文知识归纳
2023年中考知识点语文_中考语文知识归纳2023年中考知识点语文_中考语文知识归纳2023年中考知识点语文都有哪些?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2023年中考知识点语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考知识点语文语文知识: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林海音《窃读记》、《论语十二章》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⑵词性:动词⑶词语的感情色彩⑷默读的方法与要求,过渡段的作用⑸出自《论语》的成语含义及用法重点词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凿长吟轻捷拥肿(臃肿)攒敛人迹罕至无从消释宿儒人声鼎沸拗盔甲绅士窜觅跪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再塑生命的人】不求甚解混为一谈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捡感慨搓捻绽开争执惭愧悔恨激荡奥秘拼凑企盼截然不同疲倦不堪小心翼翼恍然大悟油然而生【窃读记】汗涔涔尴尬众目睽睽煞有介事贪婪饥肠辘辘惯技贪懒踉踉跄跄惨淡蹭抵达难堪俯视狼狈原谅枉然弹簧自卑畅销诅咒威风凛凛废寝忘食【《论语》十二章】子时习不亦说乎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忠信传十有五立惑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逾矩温故而知新罔殆回箪堪之者好乐饭疏食,饮水肱于如浮云焉善者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夺匹夫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写作:如何写好一个人:首先要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展开具体描写,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把人放在事件中来写(与人交往,个性化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名着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各篇特典,以及读经典的作用与意义。
课外古诗词背诵:李白《峨眉山月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基本涵义、文学常识、背诵默写。
初中语文知识点考点归纳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可打印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可打印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可打印将语文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是我们中考复习的一个有效方法。
那么关于中考语文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仅供参考。
中考语文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部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大全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大全
一、语言文字
1.语言文字的规范与修辞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问、拟人等
3.词语的拼音、读音和意义
4.汉字的基本构造和部首
二、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三、现代文学
1.现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四、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
五、诗词鉴赏
1.古诗词的基本情感、意境和艺术特点
2.现代诗词的基本情感、意象和艺术特点
六、修辞手法运用
1.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与效果
2.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与效果
七、写作技巧
1.文章的结构与组织
2.写作时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3.写作时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八、阅读理解
1.阅读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2.阅读文章的细节和推理
3.阅读文章的态度和立意
九、文化常识
1.文学常识和艺术常识
2.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
十、写作素材和写作题型
1.高中生活和青少年成长的主题
2.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十一、修辞手法
1.比喻、夸张、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定义和运用
2.修辞手法在诗歌、散文和小说中的运用与效果。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二、记叙文的基本结构1.开头:引出故事情节,引起读者兴趣。
2.承接: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
3.:故事情节发展到最紧张、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4.结尾:故事情节得到解决,或者留下悬念。
三、记叙文的写作技巧1.生动形象:运用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形象。
2.时间地点的交代:时间地点的交代要清晰明了,避免读者迷失。
3.情节的安排:情节的安排要有逻辑性,不能过于离奇。
4.语言的运用:语言要简练明了,符合受众的口味。
第三部分:说明文一、说明文的基本特点1.目的明确:说明文的目的是为了解释、阐述某一事物或现象。
2.客观准确:说明文要客观准确,避免主观臆断。
3.逻辑清晰:说明文的结构要清晰,逻辑性强。
4.语言简练:说明文的语言要简练明了,符合受众的口味。
二、说明文的写作技巧1.分类说明:将事物分类,逐一说明。
2.比较说明:将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差异和特点。
3.逐步分析:对事物进行逐步分析,让读者逐步了解。
4.实例说明:通过实例来说明事物或现象。
5.图表说明:通过图表来说明事物或现象,直观明了。
第四部分:议论文一、议论文的基本要素1.论点: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或者立场。
2.论据:用来支持论点的事实、数据、例证等。
3.论证:通过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1.引言:引出论题,引起读者兴趣。
2.正文:阐述论点和论据,进行论证。
3.结论: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立场。
三、议论文的写作技巧1.明确立场:作者要明确自己的立场,避免含糊不清。
2.论据有力:论据要有力有据,增强说服力。
3.逻辑严密:论证过程要逻辑严密,避免跳跃性。
4.语言得体:语言要得体,符合受众的口味。
5.注意论证方式:选择合适的论证方式,增强说服力。
第五部分:诗歌一、诗歌的基本特点1.语言艺术性强:诗歌的语言要求具有音韵美、意象美等艺术性。
2.形式多样:诗歌形式多样,有词、曲、赋、骈文等形式。
3.意境深远:诗歌要求通过意象、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初三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初三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一、基础知识。
(一)字词。
1. 字音。
- 重点考查多音字(如“行”:háng、xíng)、易错字(如“尴尬”的“尬”gà)、形声字(如“粗犷”的“犷”guǎng)的读音。
- 要掌握课本后的字词表,以及常见的易错读音,如“慰藉”(jiè),不要误读为“jí”。
2. 字形。
- 主要考查形似字(如“辩”“辨”“辫”)、同音字(如“必须”和“必需”)的辨析。
- 注意积累易错字形,如“世外桃源”不要写成“世外桃园”,“一筹莫展”不要写成“一愁莫展”。
3.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 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如“包袱”的本义是包儿,引申义为思想上的负担)。
- 掌握近义词的辨析(如“截止”与“截至”:“截止”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表示截止到某个时候),词语的感情色彩(如“果断”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和语体色彩(如“父亲”较书面,“爸爸”较口语)。
(二)语法。
1. 词性。
- 分清名词(如“桌子”“思想”)、动词(如“跑”“思考”)、形容词(如“美丽”“高大”)、代词(如“我”“这”)、副词(如“很”“刚刚”)、介词(如“在”“对于”)、连词(如“和”“但是”)、助词(如“的”“了”)、叹词(如“啊”“哦”)等词性。
2. 短语结构。
- 了解并列短语(如“老师和同学”)、偏正短语(如“美丽的花朵”)、动宾短语(如“热爱祖国”)、后补短语(如“跑得快”)、主谓短语(如“阳光灿烂”)的结构特点。
3. 句子成分。
- 主语(句子陈述的对象,如“他是学生”中的“他”)、谓语(陈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如“他是学生”中的“是”)、宾语(动词支配的对象,如“他热爱足球”中的“足球”)、定语(修饰名词的成分,如“美丽的校园”中的“美丽”)、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成分,如“他[非常]高兴”中的“非常”)、补语(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的成分,如“他跑得<快>”中的“快”)。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一、基础知识。
(一)字词。
1. 字音字形。
- 常考多音字,如“行(xíng、háng)”“处(chǔ、chù)”等。
要根据不同的词语语境确定读音。
- 易错字形,如“眼花缭乱”的“缭”容易写成“潦”,要注意字形的准确书写,多通过练习和记忆易错字表来加强。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近义词辨析,像“必须”和“必需”,“必须”强调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 成语的正确使用,要注意成语的本义、引申义以及适用对象等。
例如“莘莘学子”中的“莘莘”不能误写,且该词用来形容众多的学生。
(二)语法知识。
1. 词性。
-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的区分。
例如“美丽”是形容词,“在”是介词。
2. 句子成分。
-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如“小明(主语)高兴地(状语)吃(谓语)苹果(宾语)”。
3. 病句类型及修改。
- 搭配不当,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应将“改进”改为“提高”。
- 语序不当,例如“我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应改为“我们听取并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 成分残缺,像“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应删去“通过”或者“使”。
- 语义重复,如“大约”和“左右”不能同时使用。
(三)标点符号。
1. 句号、问号、叹号。
- 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叹号用于感叹句、祈使句表示强烈感情的末尾。
2. 逗号、顿号、分号。
-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如“红的、白的、蓝的花朵”;分号用于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分号停顿时间长,如“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3. 冒号、引号。
- 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引号表示引用、特定称谓、着重指出、讽刺或否定等。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学知识点1. 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可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元明清文学等不同时期。
•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等,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2. 古诗词知识点•《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唐代诗人的精华作品。
•诗歌的格律是指诗句的音韵形式,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不同的格律形式。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3. 古文阅读知识点•古文阅读需要注意词义的理解,尤其是古代汉语中一些生僻的词语。
•典型的古文阅读题目常常要求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语言的用意。
二、现当代文学知识点1.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围城》、《茶馆》等。
•《红高粱家族》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 现代散文知识点•现代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的一种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常常以短小精悍的段落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为特点。
3. 小说阅读技巧•阅读小说时需要注意角色的塑造,包括形象、性格、命运等方面的描述。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骨架,要理解故事发展的线索和逻辑关系。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寓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修辞手法知识点1.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突出某种特征或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他的笑声如同春风般温暖。
”2.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树叶在风中轻轻地跳舞。
”3. 夸张•夸张是为了加强语言的表现力,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如:“他跑得飞快,像一只疯狂的兔子。
”4. 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同类事物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增加修辞效果。
•例如:“我要的不是你的承诺,不是你的爱情,我要的只是你的陪伴。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汇(最新整理)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汇一、古代部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主要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蒹葭》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开了中国私塾教育的先河,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3.《孟子》,此书是孟子及其门人弟子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和孔子合称“孔孟”。
政治上主张“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社会思想上主张“性善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4.《墨子》,此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5.《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周,战国时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6.《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曹刿论战》7.《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8.《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陈涉世家》9.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2024年中考语文:初中语文全年级知识点
4 标点符号
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并能运用标点符号准确表达意 思。
古诗文精选与赏析
诗歌鉴赏
从诗歌的字词、意境、手法等 方面进行赏析,体会诗歌的思 想感情和艺术魅力。
文言文精读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并能够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 容和写作技巧。
古文赏析
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并 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写 作手法和思想内容。
掌握语用规则
语用规则是指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普遍遵循的规则。 例如,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
诗歌鉴赏与创作
学习诗歌鉴赏,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意象、结构、情感和技巧,才能更好 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通过练习诗歌创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生活和情感的感悟力,培养 创造性思维。
阅读理解题型解析
主旨概括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文章 主要内容。
语法知识重点讲解
词语辨析
词语辨析是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 解和运用能力,重点考察近义词 、反义词、多义词的辨析和运用 。
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分析是理解句子的基础 ,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 结构,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技巧 ,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 染力,需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及其作用。
文字辨析与应用
词语辨析
理解词语的含义,辨析近义词、反义 词,掌握词语的用法。
成语运用
掌握常见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 用、滥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熟语运用
理解并运用谚语、俗语、歇后语等, 使表达更具文化底蕴。
语用知识运用实践
理解语境
语用知识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情境。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句话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知识点汇总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而语文作为主要科目之一,知识点众多且繁杂。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下面对中考语文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汇总。
一、基础知识1、字词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需要掌握常见汉字的读音、写法、意义,包括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
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积累成语、俗语、歇后语等。
例如,“强聒不舍”中的“聒”读音为“guō”,意思是声音吵闹;“锲而不舍”中的“锲”读音为“qiè”,意思是雕刻。
2、病句病句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要学会通过语感和语法分析来判断并修改病句。
比如,“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这句话就缺少主语,应该删去“通过”或“使”。
3、修辞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
要理解每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准确识别和运用。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这就是一个比喻句,把春天比作小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特点。
二、古诗文1、古诗词背诵中考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不仅要能熟练背诵,还要理解诗词的含义、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像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文言文实词、虚词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其”“而”“以”等。
“之”在“辍耕之垄上”中是“去、往”的意思,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文言文翻译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注意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三、阅读理解1、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阅读。
要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和阅读方法,能够概括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手法、品味语言特色等。
最新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最新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描述不同地点的变化。
二、记叙文的基本结构1.开头:引出故事背景,引起读者兴趣。
2.中间:展开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物品、事件、感情、时间、地点等线索展开叙述。
3.结尾:总结故事情节,表达主题思想或给读者以启示。
三、记叙文的写作技巧1.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确定故事的视角。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人物、环境和事件。
3.注意情节的安排,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和紧凑性。
4.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5.结尾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思想。
第三部分:说明文一、说明文的基本特点1.目的是阐述事物的性质、特点、构造、用途、操作方法等。
2.遵循客观、准确、简明、通俗易懂的原则。
3.文体多样,包括科普文章、操作说明、产品说明等。
二、说明文的写作技巧1.确定文章的主题和范围,明确阐述的对象。
2.采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如分类、比较、举例等。
3.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尽量避免使用模糊、含糊的词语。
4.注意段落的分隔和标题的设置,使文章结构清晰。
5.结尾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全文,突出主旨。
第四部分:议论文一、议论文的基本特点1.目的是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引导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
2.遵循客观、逻辑、说服力强的原则。
3.文体多样,包括社论、评论、辩论等。
二、议论文的写作技巧1.确定文章的主题和立场,明确自己的观点和论点。
2.运用充分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增强说服力。
3.注意论证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无中生有、无头无尾的论述。
4.适当运用修辞手法,突出论点和论据,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5.结尾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全文,突出主旨,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以上是最新中考语文知识点的归纳,希望对同学们的中考备考有所帮助。
文章格式错误已经被修正,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一、记叙文的组织方式1.通过文章标题、反复出现的事物、议论抒情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等线索,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情感的来龙去脉。
中考最全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最全语文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是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和掌握语文学科的关键内容。
以下是中考语文知识点的全面总结:一、基础知识1. 字词辨析: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笔画、笔顺、结构,以及词语的正确使用。
2. 成语运用:熟悉成语的意义、用法,并能在语境中恰当运用。
3. 反义词与近义词:掌握常见词的反义词和近义词,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差异。
二、古诗文阅读1. 古诗鉴赏:理解古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2. 文言文阅读:熟悉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能够翻译并理解文言文内容。
三、现代文阅读1. 记叙文阅读: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2. 说明文阅读: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结构,能够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3. 议论文阅读:理解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够分析论证的有效性。
四、写作技巧1. 记叙文写作:掌握记叙文的写作结构,能够叙述事件并表达情感。
2. 说明文写作:学会如何条理清晰地介绍事物或现象。
3. 议论文写作: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合理的论据进行支撑。
五、文学常识1. 文学流派: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流派及其特点。
2. 文学名著:熟悉一些文学名著的作者、内容和主题思想。
六、阅读理解技巧1. 快速阅读:学会快速浏览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
2. 精读技巧: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作文素材积累1. 生活观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积累写作素材。
2. 阅读积累:通过广泛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深度。
结束语中考语文知识点的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梳理,更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考试的应试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练习和反思,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中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知识点)合集
初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全集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律和法则。
汉语语法分析可以按由小到大分为五级单位,即语素(字)、词、短语、句子、句群。
为什么要学习语法为了掌握语言的组合规律、规则,提高理解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语素以分子原子为例来说明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he”,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tanke”,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吃、大、十等。
也有两个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语素构成词。
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例如:“人”;“人参”。
“吃”;“吃亏”。
如何判断语素?判断语素很简单,就看看它能否再分,分后有意义就是语素,否则不是。
语素的分类: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
如“分、好、高、低”;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
如“话、习、确、民”;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
如“者、第、阿”。
二.词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词的分类: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表人或事物(学生,教室,书本,友谊);表时间(早晨,明天,季节);表方位(前面,东面,左边等)。
1、普通名词:牛、人、学生、云、飞机、菜2、专有名词:中国、黄河、泰山、毛泽东3、抽象名词:精神、文化、人生、思想4、时间名词:现在、去年、明天、星期一5、方位名词:上、前、东、夏天、以上、之南、之东、一旁、底下、跟前、当中、里外、左右、上下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全集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律和法则。
汉语语法分析可以按由小到大分为五级单位,即语素(字)、词、短语、句子、句群。
为什么要学习语法为了掌握语言的组合规律、规则,提高理解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语素以分子原子为例说明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he”,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tanke”,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吃、大、十等。
也有两个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语素构成词。
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例如:“人”;“人参”。
“吃”;“吃亏”。
如何判断语素?判断语素很简单,就看看它能否再分,分后有意义就是语素,否则不是。
语素的分类: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
如“分、好、高、低”;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
如“话、习、确、民”;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
如“者、第、阿”。
二.词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词的分类: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表人或事物(学生,教室,书本,友谊);表时间(早晨,明天,季节);表方位(前面,东面,左边等)。
1、普通名词:牛、人、学生、云、飞机、菜2、专有名词:中国、黄河、泰山、毛泽东3、抽象名词:精神、文化、人生、思想4、时间名词:现在、去年、明天、星期一5、方位名词:上、前、东、夏天、以上、之南、之东、一旁、底下、跟前、当中、里外、左右、上下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例如:走,笑,支持,保卫,发展,扩大,提高,爱,喜欢,出现,使,鼓励,能够,肯,要,起,进去,出,是等。
1、表示动作行为:看、听、笑、唱、跳、飞、劳动、研究、认识、安慰、团结、休息2、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希望、喜欢、回忆、思考、理解、厌恶3、表示发展变化:增加、扩大、提高、降低4、表示存在、出现、消失:存在、出现、消失、死亡、停、丢5、表示使令:叫、让、派、请、使、要求、命令、禁止、6、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能够、会、可以、可能、应该、应当、必须、要、愿意、需要、肯、敢、情愿7、表示动作趋向——趋向动词:上、下、去、进、出、过、起、回去8、表示判断——判断词:是3 形容词:表示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状态的词。
1、表示形状:大、小、圆、粗、滑、平、高、低、宽、窄、肥、胖、美、丑、温柔、平缓、笔直2、表示性质:好、坏、冷、热、酸、甜、苦、软、聪明、朴素、老实、正确、勇敢、特殊3、表示状态:快、忙、急、稳、轻松、高兴4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表确数(二,亿,二分之一);表概数(一些,许多,三四十);表序数(第一,初二,老大等)。
1、基数:一、二、三、……十、百、千、万、亿2、序数:第一…头一回、初一…老大…老幺3、分数、25‰、几分、几成4、小数:0•25、12•345、倍数:一倍…6、概数:几、两、、多、把、左右、上下、以上、以下、成千、上万、近亿、三四个、两三年7、表确数(二,亿,二分之一)5 量词表示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1、物量词:A、个体量词:个、只、条、张、件、间、棵、粒、头、座B、集合量词:双、群、副、套、班、组、伙、类、帮、批C、度量衡量词:丈、尺、寸、升、斤、两、吨亩、顷D、临时量词:杯、车、筐、挑、捆、抱2、动量词:A、专用的:遍、回、阵、顿、番、遭、次、趟下B、借用的:脚、拳、刀、眼、天、年、月、星期、人次、元吨6 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1、人称代词:我…你…他…它…咱…自己、别人、人家、大家、大伙儿、彼此2、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些)、哪儿、哪里、几时、多会儿、怎样、怎么、怎么样、多少、几多、多么3、指示代词:这(些、儿、样、里、么、会儿)、那(些儿、样、里、么、会儿)、7 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肯否定等。
1、程度:很、挺、怪、更、最、太、极、非常、十分、特别、尤其、稍微、比较、格外2、范围:都、只、也、光、单、凡、净、一贯、一概、仅仅、大半、统统、通通、单单3、时间、频率:正、刚、才、就、常、便、曾立刻、刚刚、常常、往往、逐渐、终于、马上、已经4、重复、反复:又、还、再、一连、再三、连续、反复、不断、屡次、重新5、情貌:猛然、忽然、欣然、居然、贸然、默默6、肯定、否定:必、准、一定、必定、必然、的确、准保、不、没没有、别、甭7、估量:大概、大约、似乎、也许、恐怕、几乎8、语气:却、偏、岂、偏偏、难道、简直、反正、果真9、方式:悄悄、暗暗、亲自、一齐、互相8 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头,组成介宾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目的等1、表示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2、表示处所:从、自、往、朝、向、在、由、沿着、顺着3、表示方式按、按照、根据、通过、经过、用、拿、以、凭4: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把、给、和、跟、同、被、由、叫、让5、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6、表示比较:比、跟、同、和7、表示排除:除了、除开、除去9 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例如:和,或者,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有……才,如果……那么等。
和、跟、同、与、及、或、不但、不管、即使、既然、假如、尽管、宁可、尚且、虽然、无论、要是、因为、由于、与其、只要、只有、不过、然而、否则、何况、可是、但是、从而、所以、因此、因而、并、并且、而、而且、或者、还是、以及10 助词: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2、动态助词:了、着、过3、语气助词:的、了、吗、呢、吧、啊、呀、哇、哇噻11 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喂,哎呀,嗯等。
啊!哈!哎!唉!嗳!哼!嗯!嘻!喂!哈!呸!嗨!嘿!噫!12 拟声词摹拟事物声音的词。
例如:砰,轰隆,哗啦啦等。
※结构助词“地”“的”可以合用为“的”,即定语、状语都用“的”:(伟大)的人民:(勇敢)的前进。
但不作硬性规定,如分开用,要用得正确,定语用“的”,状语用“地”。
三.短语短语是由词和词构成的,短语可以作为句子成分;大多数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
词和词构成短语,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短语成分:(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例如:报纸杂志老师和同学雄伟壮丽唱歌又跳舞调查研究光荣而艰巨(2)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头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
其中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句词的词语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语是状语。
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
定语用“( )”表示,状语用“[]”表示,中心语不标符号,例如:(汉语)语法 (祖国)大地[完全]相信[小心]翻阅[更加]坚强[多么]伟大(3)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它的宾语组成。
宾语在动词之后,是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
例如:吃晚饭盖房子住石洞卖豆浆夸奖我有的动词(如“给、送、教、告诉”等)可以带两个宾语。
这样的宾语叫双宾语。
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
例如:给我笔教你一首歌(4)补充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组成。
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建议将动词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称补充短语。
这样,补充短语分为两类,一是动补短语,一是形补短语。
)补语用“〈〉”表示。
例如:洗得〈干净〉翻了〈一阵〉抱〈起〉活跃〈在基层〉热得〈出汗〉大得〈多〉暗〈得很〉冻得〈麻木〉(5)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主语在前,表示陈述对象;谓语在后,表示陈述的内容。
主语、谓语之间用“‖”标示,“‖”之前是主语,之后是谓语,例如:红旗‖飘扬天气‖好养分‖多举止‖稳重一个短语一个成分或每一个成分,还可以扩展成短语。
这样短语中包含短语,成为复杂的短语。
扩展后的短语,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例如:迷人的秋色——一派迷人的秋色——好一派迷人的秋色走进——急急忙忙走进——神色慌张、急急忙忙走进另外,介宾短语、的字短语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讲解。
介宾短语如:从今天(开始),向我(走),对学校的情况(很熟悉)等。
的字短语如:男的(排左边),大红的(是牡丹)。
四.句子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
单句1、句子按结构关系分为单句和复句。
由一个词或短语构成的句子叫单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构成的句子叫复句。
在复句中,单句称为分句。
复句根据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可分为: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八类。
2、句子按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A、陈述句。
(肯定句、否定句)B、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特殊疑问句:设问、反问。
)C、感叹句!D、祈使句。
?!——请求、命令、要求、禁止某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句子是由若干个不同成分组成的,它最多包含以下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独立语、中心语(主谓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称为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
①单句的成分和主干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A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
常作主语的有:名词、代词、数量词组、联合词组、“的”字结构。
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偏正词组、动词、形容词也可作主语。
找出主语: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去北大荒的就是他。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B 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经常作谓语的有:动词、形容词及由它们组成的联合词组。
名词、数量词组、主谓词组也可作谓语。
找出谓语: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树叶黄了。
明天星期日。
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C 宾语:宾语在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
能做主语的词、词组,一般都能做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