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现代释义学
学科(百度百科)
学科学科第一种含义是:学术的分类。
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
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
学科的第二种含义: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
目录基本信息释义学科分类英文解释专业与学科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历史上的学科解释科目以及比喻基本信息释义学科分类英文解释专业与学科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历史上的学科解释科目以及比喻∙分类∙我国学科∙基本信息【词语】:学科【注音】:xué kē释义国家标准GB-T13735-92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个方面对学科进行分类,分成A自然科学、B农业科学、C 医药科学、D工程与技术科学、F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下设一、二、三级学科,共有58个一级学科。
据统计,当今自然科学学科种类总计约近万种。
另一种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在中观层次上已发展出约5500门学科,其中非交叉学科为2969门,交叉科学学科总量达2581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58%。
学科分类高校的学科分类有多种。
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均为11大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按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我国高校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由原来的654种减少到381种。
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校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72个二级学科,249个专业。
解释学讲授提纲(2)
解释学讲授提纲(2012年下半年,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理解、解释第三章理解的历史条件第四章理解的主体:读者(听者)第五章理解的对象:文本第六章理解的语言性第七章理解的间距性第八章理解中的解释学循环第九章理解的正确性(真理性)第十章理解的历史性、相对性第一章绪论这一章讲这样几个问题:一、解释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二、什么是解释学;三、学习解释学的意义;四、学习解释学的主要参考书目;五、关于本课程学习方式和考核心方式的说明一、解释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解释学”(也叫诠释学、阐释学、释义学,它们是“Hermeneutik”(Hermeneutics)这个这个外文词的不同中译名)名词,对于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而在现代西方,解释学是一门很有影响的学科,德国的伽达默尔,法国的利科尔,意大利的艾柯、美国的罗蒂、赫尔施等,都是在西方学术界很有影响的哲学家、解释学家,他们的解释学理论对当代世界的哲学、语言学、文艺理论、历史理论、翻译理论等等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解释学为中国人熟知并对中国思想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
解释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一批西方解释学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如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利科尔的《解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赫尔施的《理解的有效性》、洪汉鼎的《诠释学经典文选》等等。
(二)出现了一批研究解释学的学者,他们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解释学的文章和著作;著作中较有影响的有:殷鼎的《理解的命运》,张汝伦的《意义的探究》,洪汉鼎的《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代发展》,俞吾金:《实践诠释学》。
有些地方还成立了解释学的研究中心(安徽师大)(三)运用解释学理论解决各个学科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问题,对历史的理解问题,翻译问题,等等,这方面发表了许多文章(四)不少高校开设了解释学课程。
为什么解释学能在当代中国兴起呢?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原因。
建筑与科学_读刘先觉新著_现代建筑理论_
!专家论谈! 提供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建筑理论参照系。其中, 有 关建筑及其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作为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所资助的重要研究项目, 作者不仅在 该书的题名中直接点明了 “ 建筑结合人文科学、 自然 ”而且其内容也全面揭示 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 了现代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必然性、广泛性和深刻 “ 性。作为现代建筑理论的精髓, 科学” 二字始终是贯 穿在全书中的闪光之笔。 一、 现代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必然性 !" 世纪是建筑结合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世纪。 现代建筑在功能、 结构、 审美乃至空间、 城市和环境等 方面所取得的许多重大成就, 无一不是得益于科学技 术的进步。称科学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应 当说毫不为过。 随着社会生活进程的日益变化和人们 生活内容的日趋复杂, 建筑结合科学的必然性及其对 科学的依赖性不但不会削弱, 而且还会增强,二者的 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密切。 翻开 “ 理论”一书的第一页,在其开宗明义第一 段, 关于 “ 我们时代的特征是工具完善和目标混乱” 这 句爱因斯坦的世纪名言, 就赫然跳入人们的眼帘。显 然, 该书是以此作为切入点,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历 史高度, 为我们拉开了“ 建筑结合科学” 的理论序幕。 众所周知, 在当今时代, 科学作为一种 “ 工具完 善” 的最高形式, 几乎已经能够足以应对和解决建筑 中任何复杂的物质功能和工程技术难题, 甚至像富勒 畅想用直径 %& !’( 的巨大跨度的透明网壳穹窿覆盖 城市, 美国、 日本某些建筑学家曾大胆提出过建造千 米以上的巨型摩天楼方案, 也都不是没有实现的可 能。 非不能也, 乃不为也—— — 至少目前看来是如此。 问 “ ” 题出在哪里 ) 问题就出在 工具完善 和建筑目标之间 相互关系的某种脱节。 就建筑学而言, 自工业社会的 物质文明过渡到后工业社会的信息文明, 自早期、 盛 期的现代主义建筑转变到当今的现代建筑之后, 原来 相对比较单一、 清晰、 纯粹的建筑目标已经变得越来 “ 生理 * 心 越复杂模糊乃至 混乱 ” 浑沌了。 物质 * 精神、 理、 理性 * 情感乃至生态 * 文化、 城市 * 环境、 全球性 * 地区性等等建筑问题, 空前无序化地交织在一起, 并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突现出来, 从而大大困扰了建筑师 “ 们的思想和手脚。 能否摆脱 工具完善” 和“ 目标混乱” 的怪圈, 已经成了我们时代的最大建筑难题。 理论” 一 处在 “ 十字路口” 的现代建筑向何处去 ) “
2020-2021学年仁爱版英语七年级下册单词速记学习法(第103组)
单词速记学习法第103组classroom怎么读英[ˈklɑ:sru:m]美[ˈklæsrum]是什么意思n.教室,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变形复数:classrooms双语释义n.(名词)1.[C]教室,课堂 a room in a school, college, etc., in which a class meets for a lesson英英释义classroom[ 'klɑ:srum ]•n.a room in a school where lessons take place同义词:schoolroom学习怎么用词汇搭配用作名词(n.)~+名词•classroom building教室楼,教学楼•classroom capacity教室容量•classroom instruction课堂教学介词+~单词速记学习法•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词组短语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classroom teaching课堂教学classroom instruction课堂教学;课程设计classroom building教学楼;教学建筑;教学馆classroom climate课堂气氛;教室气氛go to the classroom去教室更多收起词组短语双语例句用作名词(n.)1.The classroom was crammed with students.教室里挤满了学生。
2.Teachers rule in classroom teaching.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
3.Don't confine your study only to the classroom.不要把自己的学习只局限于课堂。
city怎么读英[ˈsɪti]美[ˈsɪti]是什么意思n.城市;全市居民;(由国王或女王授予特权,通常有大教堂的)特许市;(由政府授予特权的)特权市1.[C]城市,都市,市 a large group of houses and other buildings where people live and work2.[S]全市居民,全城居民 all the people who live in a city英英释义city[ 'siti ]•n.o a large and densely populated urban area; may include several independent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Ancient Troy was a great city"同义词:metropolisurban centero an incorporated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established by state charter"the city raised the tax rate"o people living in a large densely populated municipality"the city voted for Republicans in 1994"同义词:metropolis学习怎么用词汇搭配用作名词(n.)动词+~•adopt a city as one's residence把某城市作为居住地•beautify a city美化城市•build a city建设城市•burn a city烧毁城市•defend a city保卫城市•destroy a city破坏城市•develop a city发展城市•dust a city清扫城市•expand a city扩建城市•found a city建立城市•live in the city住在城市•manage a city管理城市•plan a city规划城市•pollute a city污染城市•run a city管理城市形容词+~•ancient city古代的城市,古城•beautiful city美丽的城市•central city市中心区•chief city主要城市,重镇•free city自由城市•friendly city友好城市•great city大城市,伟大的城市•growing city崛起的城市,发展中的城市•inner city内城•large city大城市•lovable city可爱的城市•medium-sized city中等城市•old city旧城•open city不设防城市•overpopulated city人口过剩的城市•peaceful city平静的城市•planned city有计划建设的城市•the most populous city人口最多的城市•provincial city省辖市•sleepy city沉睡的城市•tourist city旅游城市•twin citys姊妹城市•youthful city年轻的城市,新兴城市名词+~•business city商业城市•capital city首都•coal mine city煤城•coast city海滨城市•edge city边缘城市•garden city花园城市•home city家乡城市•lake city湖畔城市•port city港口城市•satellite city卫星城市•trading city贸易城市~+名词•city article报纸上有关商业财政之消息•city council市议会•city councilor市议员•city desk报馆的采访•city edition报纸本地版•city hall市政府大厦介词+~•in a city在城里•the poorer quarters of the city城市的贫民区•through the city穿过城市~+介词•city of David耶路撒冷•city of Light巴黎•city of Seven Hills罗马词组短语garden city花园城市new york city纽约市(美国一座城市)big city大城市city planning城市规划modern city现代城市city center n. 市中心old city旧城;古城ancient city古都capital city首都city life n. 城市生活central city大城市的中心区;闹市区coastal city沿海城市forbidden city紫禁城port city n. 港口城市city hall市政厅city council市议会mexico city墨西哥城host city n. 主办城市;举办城市city water自来水university city大学城更多收起词组短语同近义词辨析town, city这组词都有“城市”的意思,其区别是:单词速记学习法town一般指规模小的城镇,也指城市中的市区,有时也泛指城市。
中轴线的释义
中轴线的释义中轴线是指一个物体或空间中的一条直线,该直线将物体或空间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对称地分布于中轴线两侧。
中轴线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应用,下面将从建筑、生物学和政治等多个角度介绍中轴线的释义。
在建筑领域,中轴线是指建筑物或建筑群的主轴线。
它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概念,用于规划建筑的布局和形态。
中轴线的位置和走向决定了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外观效果。
许多古代建筑和宫殿都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以达到整体平衡和美感。
例如,北京故宫的建筑群就是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布局的,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和景观互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宏伟气势和美丽景观。
在生物学中,中轴线是指生物体的主要对称轴线。
在许多动物的身体结构中,中轴线是决定对称性的重要因素。
例如,人类的身体就以脊柱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地分布着头部、四肢等器官。
脊椎动物的身体结构往往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地发展出各种器官和功能。
中轴线的对称性对于生物体的运动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是生物体正常发育和运作的基础。
在政治学中,中轴线是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准线。
中轴线的位置和方向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利益和发展方向。
例如,欧洲大陆的中轴线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和政治权力的中心,德国的柏林也被视为欧洲的中心城市。
中轴线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着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
中轴线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建筑、生物学和政治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它不仅影响着物体和空间的布局和结构,还决定了生物体的对称性和运动方式,甚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利益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轴线的研究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进而推动各个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文言文150常用实词现代释义
文言文150常用实词现代释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文言文已经不再是我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学习文言文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常用实词,这些实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150个常用实词以及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释义。
一、时间与空间1. 昔:从前,以前在《史记·刘敬叔孙通传》中,“昔者,致孝以事亲也。
”意为“以前的时候,通过尽孝道来侍奉亲人”。
2. 今:现在在《左传·哀公十二年》中,“今王不王。
”意为“现在的国王不称职”。
3. 古:古代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故自古圣贤皆显而世传之。
”意为“所以,自古以来,圣人和贤人的事迹都为人们所称颂和传述”。
4. 天地:宇宙在《庄子·天运》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意为“宇宙间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但它们不会说话”。
5. 先后:顺序在《左传·昭公十三年》中,“乃更形立宪,君臣父子之义,无得失于先后。
”意为“于是,更加明确了各种先后次序的规定,君臣、父子之间的义务要求不能颠倒顺序”。
...总结:通过对文言文中150个常用实词的现代释义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实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丰富含义以及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续和演变。
了解这些实词的释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对文言文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对古代汉语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高一数学课本单词人教版新版必修二
高一数学课本单词人教版新版必修二一、“空间几何体”(Spatial Geometric Solids)1. 单词:prism(棱柱)- 释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多面体。
- 用法:作名词,可在描述几何形状或立体结构时使用,如“This building has a prism - like shape.”(这个建筑有棱柱般的形状。
)- 近义词:polyhedron(多面体,更宽泛的概念)- 短语搭配:triangular prism(三棱柱)- 双语例句:- I saw a beautiful prism in the math exhibition. It was so regular and fascinating!(我在数学展览上看到一个漂亮的棱柱。
它如此规则又迷人!)- Prisms are often used in architecture to create unique structures. For example, some modern art museums use prism - shaped buildings toattract visitors.(棱柱经常被用于建筑中以创造独特的结构。
例如,一些现代艺术博物馆使用棱柱形状的建筑来吸引游客。
)2. 单词:pyramid(棱锥)- 释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的多面体。
- 用法:名词,在几何图形的描述中使用,如“The pyramid is a very special geometric figure.”(棱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几何图形。
)- 近义词:cone(圆锥,形状类似但有区别)- 短语搭配:square pyramid(正四棱锥)- 双语例句:- Look at that pyramid! It's like a mountain made of triangles.(看那个棱锥!它就像由三角形组成的山。
学校教学楼命名及含义
学校教学楼命名及含义(总1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学校教学楼命名及含义篇一:学校教学楼命名一、教学楼:(1)厚德楼【释义】:“厚德楼”得名出自《周易》中的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用“厚德”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大气、恢弘且富有底蕴。
(2)敏行楼【释义】“敏行楼”得名出自孔子《论语》经典名句:“君子欲敏于行而纳于言”。
朱熹注曰:“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慎”。
意即,凡有大作为之人做事都勤奋敏捷,勇于实践,说话却小心谨慎,少说废话、空话、大话、假话。
用“敏行”一词冠以楼名富有哲理,劝学意义浓。
(3)崇文楼【释义】崇:意即“高贵”“高雅”。
语出《考工记·匠人》:“殷人重屋。
堂修七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说明古人建筑的发达技术上所彰显出的聪明智慧。
“崇文”一词,昭示了“高贵”的文化修养与文化水准。
用“崇文”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高雅、有丰厚底蕴与内涵。
(4)崇德楼【释义】崇:意即“崇敬”、“崇尚”。
德:意即“道德”、“德行”、“品德”、“恩德”。
语出《礼记·王制》名句:“上贤以崇德”意即:品质高尚之人都是崇高道德之人。
用“崇德”一词冠以教学楼名,就时刻在告知学生要增强道德意识,崇尚美德。
这正是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明确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中,袁贵仁部长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时提出的三个坚持的首要的是“坚持德育为先,以德树人。
”接着才是“坚持能力为重和坚持全面发展。
”(5)致远楼【释义】“致远”:意即“达到更远的理想目标”。
语出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房屋建筑学 第3版 第3章 装配式建筑
3.1 概述
主要内容 3.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3.3 装配式混凝土PC结构建筑 3.4 装配式木结构建筑 3.5 装配式模块化建筑 3.6 装配式内装 3.7 装配式外墙 3.8 装配式建造的技术要点
3.1 装配式建筑概述
3.1.1 概念
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手段,是用工业化方式在工厂预制生 产建筑的构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送至施工现场,通过可 靠的连接方式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钢 结构和木结构本身就是装配式建筑,实现我国主流建筑形式——混凝土建筑的 工业化成为转型关键。
3.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3.2.3 钢框架结构
定义:钢框架结构体系是一种竖向承载体系与水平承载体系均由钢构件组成的 柔性结构体系。
钢框架结构主要构件包括:钢柱、钢管柱、钢梁、钢-混凝土组合梁、钢桁架、 预制叠合楼板、外挂墙板。
特点: • 开间大、使用灵活,满
足建筑布置需求 • 受力清晰,整体刚性和
3.1.3 装配式建筑特征
装配式建筑在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组管理、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上充分体现 了专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包括五部分特征:
(1) 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是装配式建筑的基础。采用统一的模数协调和模块化 组合方式,使得建筑单元、构配件具有少规格、多组合、通用性和互换性原则,体现 适用、经济、高效的要求。
构板材
3.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3.2.2 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构造要点: 1)骨架:该体系使用薄壁型钢为密肋骨架,用钢量少,可以形成较大跨度, 内部空间使用较为灵活。 2)覆面板:墙体、楼板及屋面均为复合板,其中不同的材料层具有不同的功 能,如保温、防水、隔气等,复合板可大幅提升建筑的防水、热工等综合性能。 3)组装:密肋龙骨可与结构板等在现场拼装成类似“板”的形式,或在工厂 预制现场组装,或与结构梁组合等。
什么是解释学
什么是解释学(1)解释学文论是现代哲学阐释学的一部分,揭示了文本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和生存论意义,从而将“历史性”和“时间性”引入了哲学思维,同时为文学研究的读者立场及历史态度奠定了基础。
解释学文论作为哲学解释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导意旨是哲学。
(2)发展概况:①西方解释学的初始样态是出现在中世纪后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
②到了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具体的解释学经验中抽取出一般的方法和原则并以之为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般的方法论解释学,传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则成了它的具体应用。
③稍后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进一步阐发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认为一般解释学就是区别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整个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3)本体论解释学:①从方法论解释学到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向是海德格尔引发的,在伽达默尔的理论中真正建立起来。
②对艺术的思考成为了哲学解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了艺术理论的研究始于从科学认识论向哲学解释学的现代转向。
(4)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18世纪方法论解释学的代表,美国文论家赫施也是传统解释学的代表;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法国哲学家利科等。
(5)影响评价:①解释学文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期的接受美学和70年代的解构主义文论中都有一定影响。
②在宽泛的意义上来看,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是解释学文论的一部分,尤其是姚斯的接受美学但接受美学的思想来源不仅有解释学还有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
③由于解释学文论和接受理论的卓越探索,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转变的现代转向,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
④但解释学和接受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a如何摆脱以传统为中心的形而上学又不至于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b如何将美学方法与历史方法结合起来又不失于机械拼合;c如何处理审美经验的肯定性和否定性之间的关系等。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来源:自然辨证法研究叶浩生质化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也译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视。
心理学领域同样为质化研究的新颖模式所吸引。
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论述传统量化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也译定量研究)的弊端和质化研究的优势,其势头之猛,以至有许多学者称质化研究的兴起是心理学的,范式革命或地壳的巨变。
在本文中,我们从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对立特征开始谈起,分析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哲学根基,并就超越和整合这两种对立的范式提出我们的见解。
1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对立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一直以经验自然科学为楷模,强调客观、量化的研究方法。
事实上,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就是利用了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和量化的方法,奠定了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根底,使得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科学心理学建立之日起,就表现了对量化方法的偏爱。
非量化的方法,如现象学的方法、释义学的方法因其主观色彩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排斥,“在大多数条件下,质化方法被看作是同量化方法竞争的、另类的范式……量化研究倾向于使用严格的、可靠的数据,视社会世界外在于观察者;而与此相对照的是,质化方法使用更为丰富的数据,把社会世界视为观察者的建构〞。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诸多方面展现出截然对立的品质:在科学观方面,量化研究更贴近了经验自然科学,力图以使用量化方法的物理学、化学为理想的模型。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经主张心理学不能成为科学,究其根源在于心理现象不能量化,因此心理学永远无法成为物理学那样的精确科学。
冯特从实验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数量化方法中获得启发,突破康德的预言,改造了传统的哲学心理学,使之成为实验心理学。
在冯特的心目中,实验心理学就是一门自然科学,使用的方法是客观和数量化的方法,同其他自然科学别无二致。
现代汉语词典学习法
3.8 ABB式形容词的注音(见“凡例”第五页) 3.9多音词的注音,以连写为原则,结合较松的,在 中间加短横“-”;词组、成语按词分写。有些组合 在中间加斜的双短横“//”,表示中间可以插入其他 成分,如【结婚】jié//hūn、【心软】xīn//ruǎn。同 一个词有的义项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有的义项 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整个词的注音连写,可以 插入其他成分的义项在义项数码后面加括号标注“//-”,如【发言】fayan❶ (-//-)· · · ❷· · · ,表示“发 言”的第一义项可以插入其他成分(他已经发过言 了),第二义项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3.10多音词的注音中,音节界限有混淆可能的,加 间隔符号(’): (a)相连的两个元音,不属于同一个音节的,中间加 间隔符号,如【答案】dá’ àn,【木偶】mù’ ǒu。 (b)前一音节收-n尾或-ng尾,后一音节由原因开头 的,中间加间隔符号,如【恩爱】ēn’ ài,【名额】 mí ng’ é。 3.11专名和姓氏的注音,第一个字母大写。
4 释义
4.1分析意义以现代汉语为标准,不详列古义。 4.2一般条目中,标<口>的表示口语,标<方>的表 示方言,标<书>的表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标<古> 的表示古代的用法, <口>、 <方>、 <书>等标记适 用于整个条目各个义项的,标在第一义项之前;只 适用于个别义项的,标在有关义项数码之后。 4.3有些单字条目,仅带一个多音词,这个多音词外 面加上“[ ]”,就附列在单字注中,不另立条目。如: 艅yú【艅艎】(yúhuáng)名 古时一种木船。
4. 4释义后举例用仿宋字体,例中遇本条目,用 “~”代替。不止一例的。例与例之间用“丨”隔 开。例中用的是比喻义时,前面加“◇”。(释义 中如已说明“比喻···”,举例则不加“◇”。) 4.5“也说···”、“也叫···”、“也作···”、“注意 ···” 等,前头有时加“‖”,表示适用于以上几个义项, 如:【数字】❶· · ·❷· · ·❸ ···‖也说数目字。表示❶ ❷ ❸ 三个义项都可以说成“数目字”。前头不加 “‖”号的,只适用于本义项,如【话筒】 ❶· · · ❷· · · ❸· · · 也叫传话筒。表示只有第❸ 义项的 物品也叫“传话筒”。
建筑_空间_形态_建筑形态研究提要_齐康
第30卷第1期2000年1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UR NAL OF SOUTHEAST UNIVER 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Vol .30No .1Jan .2000 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齐 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南京210096)摘 要 本文用提要的方式阐述了作者多年的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建筑形态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建筑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文中提到研究形态的意义,建筑“形”的审美价值和标准,建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研究建筑形态的目的以及研究建筑本体的哲学思考,建筑艺术的研究,东西方建筑的比较,对现代建筑的思考等.关键词 建筑;形态;空间分类号 TU -0;TU -80 收稿日期:1999-09-18. 第一作者:男,1931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形态”在英文中可译作Form ,而“Form ”也可译成“形式”,作为形态学则用Morphology .形态学是从生物学中转化来的.建筑形态学为Architectural Morphology .为什么用形态学来研究建筑形式呢?因为它论述的意义更宽广,内涵更深,有利于我们研究建筑的“形”.对此我认为它有三层意义.1)作为一种建筑形式(Form ),它是指一种外化形式,空间形态,是相对固定的、不变的、静态的.2)形态的解释在词典里是指一种态势、一种动势,也就是研究形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人们研究的是它的一种可变的、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即一定的时间、环境条件下,人们操作、创造“形”的一种过程.3)可以认为形态的研究是人们在主观能动作用下以及在多因素形式下的研究.如果我们的研究即动态地、能动地将人们意念作用于形体和空间的变化使它富有意义,那么对建筑形态的研究也应这样进行.这个课题经过十几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应给人们一种说法,更深层次的思考,即是观念意识形态给予创作者的思考,给予创作者的一种有意义的创作行为.记得设计某纪念碑时,在一次地区、省、市领导和著名学者的讨论会上,有个学者说:“齐康,请您给我设计的纪念碑最好是螺旋楼梯外绕上顶层,可以纪念也可以眺望.”有的领导说:“最好您设计一条大龙从顶到碑底.”也有的说:“英雄的气概,您最好给我表现一种金鸡独立.”……众说纷纭,可见同一环境中的纪念碑有不同的意念和设想,各人的社会、审美背景千差万别,自然会产生出不同的构想.可见,形象、意念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这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前者是具体的而后者则是背景和意念的.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后,不少群众前来参观,有的说:“4个大柱,象征四个现代化”;也有的说:“象征四项基本原则”.同一形象有不同的释义,不同的认识.一位历史学家看到2东南大学学报第30卷瞻台前的一对空心方尖碑形的标志物,他说:“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门”———这是他历史知识的一种反映.———可见对形象的认识离不开他一生的经历,包括见到的和书本上间接接受的形象知识,可以借鉴的形象认识.这样一展开,那些形象的象征、寓意、释义、意义就显得很重要.形寓于意义之中,形寓于人们的认知之中.我们要研究具体形,也要研究产生象的形,因此我们就要从意义学、现象学、类型学中去探求审美的价值和标准.社会是分阶层的,可按职业类别分,也可按各民族、各地区或不同年龄分类.“建筑”作为一种被认识的对象,要了解和研究人的认识的观念形态和意识观念.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认识世界里,人们不得不从审美标准来分类,它们是否可以分为:1)世俗的审美标准和价值.2)通俗的审美标准和价值.3)高雅的审美标准和价值.以天安门为例,历史上它是皇宫的大门,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多历史上的政治运动曾在这里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在这儿宣布成立,它是北京和新中国的象征,它不仅是皇宫的大门———历史意义的,又是新中国的象征———人民领袖检阅和观赏天安门广场的地方,于是意义有了“转化”,这是由它实用性质的转移所致.上述3个标准是辩证而统一的,是可以逾越的,是可以“转换”的.1 建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建筑是以其形体和空间的存在为本体的,而且必须安置在特定的地区、地段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之中,并供人们使用和活动,必须加上人———社会人的因素,这是它的特征.由于它生长在自然之中,自然的植物也应作为其必备要素.建筑的形体特征是为形体(包括结构物、设备物、使用器具等)+空间(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间)+人的活动(各种需求的),它的动态表现为建造的时间的序列特征和人们使用的过程,这就成为建筑形态的进程.一种本体要素,一种环境要素(水、气、光、自然地形、植被).建筑属于地区,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建筑之间的差异形成它的特色,使用、艺术、技术特征之间的差异使它具有艺术品位和性格.所以特征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存在于认识之中.场论(Place)的引入使建筑具有不同程度的凝聚作用,领域(Field)的思想是因它供社会人的活动的一种领域感.这种活动是场论的基础,“场”是一种力的吸引.公共建筑和广场、户外公共空间具有大的吸引力,是一种大的磁场,但住宅则成为家庭的归宿.场是人们活动的表现和象征,人们活动的存在才使这种场富有意义;活动不存在,则意义也将消逝,变成一种历史的记忆和怀念.所以研究建筑形态必然要研究它的历史进程,分析形态的存在和人们活动的场,这就是从“场”地,从无建筑到有建筑,又从有建筑到无建筑的过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建筑的变化.结构、材料、施工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制作,从手工艺术到建筑各种构件工艺加工的组合,大大改善了审美的观念.高技术、新材料的光洁美、光亮美、制造美,改变了人们对审美的评价,使建筑的组合产生了新的前景.各种建筑审美观念的存在和新技术满足新的空间需要的可能,使新的建筑美的造型成为一种现实.新建筑的产生和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使室内环境的控制成为现实,于是:1)传统的建筑观念要求获得传统建筑形式转化(Transformation),成为新建筑的新的文化特点.2)新的建筑技术适应新的空间需要,运用建筑本体的空间关系成为可能.3)由于技术的进步组成新的空间,形成新的特点,透明、半透明、新的光源,获得新的丰富的空间的视觉艺术的感受.于是心理上的、生理上的,有形的、无形的,空间感觉和幻觉虚拟空间得以存在和发展.4)新的审美观、视觉艺术成为新的建筑梦幻般的表现手段.5)传统室外空间转化为新的空间的变化,那种开敞、封闭、半封闭、过渡、灰色空间,明暗对比,开辟了新的感觉的光空间,产生了穿透等适应新功能的概念.6)建筑形态从二维、三维到四维等之间的变化成为可能.社会的需求的增多,新的内涵和审美要求的变异,建筑形式多元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满足:1)不同阶层、不同经济生活水平、不同文化和意识观念、不同年龄结构和家庭及教育的背景,对建筑的需求及其对城镇地段和建筑类型的要求———需求———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2)城市地的相对整体自然生长和规划,形成有可能提供城市居民工作、生活要求的建筑———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制约的可能.3)在环境审美和群居要求下审美、经济、评价、适配程度,对建筑形态特征性做出反映.4)建筑形态的组成有单层、多层、高层、组群等,社会职能分工要求建筑类型应具有不同形态:单向的、复合的.对土地应提出新的使用如土地开发的综合利用(Mixed Land Use )概念.5)城市规划、建设、策划、设计赋予建筑的特征的表现要求考虑到建造的可能性、经济投入的可能性,一种运行机制下对形态要求的可能性.6)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对它的认识.人对自然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神化了的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建造自身庇护住所.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具有主宰自然的思想:改造和控制,人们把自然物化的能动作用运用于现代建筑,然而也有一种过多地夸大“人”的作用的趋势.由于人类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消耗,水源、能源的缺乏,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气环境的恶化,需要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并要求改变建筑形态的布置,产生一种回归自然的思想.人类对于自然的哲学思维的变迁、提升和发展,使新的建筑观得以产生,建筑形态不再是单幢建筑和自然的关系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强调城镇建筑的群组的生态化,重新组织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建筑和建筑世界的融合.人们对建筑形态的认识及形态演变的过程,就是从认识上达到对建筑世界的整合过程.7)建筑意识观是一种认识的发展,从神灵庇护、神化、人化发展到可以控制、回归、融合于自然的变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环境与情感的平衡.科技进步解决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带来了高情感、智慧的集约,带来美的升华,反馈给人类一种智慧的感应.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建筑形态的研究是研究人与建筑、建筑与社会、建筑与技术、建筑与艺术、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所表现的空间组织(内和外)的形态研究,建立一种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态意识观,一种新的自然的建筑观,一种新的建筑意义、类型、现象、行为的科学,一种新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新的人类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的观念下的建筑观,一种大范围的关系的研究.建筑形态学需要研究的是建筑的本体.这种本体应加上绿色、整体的建筑,这种本体可以演进为没有建筑的建筑.建筑形态学是一种哲学的思考,由于它研究形,所以也是一种建筑美学的思考,它与建筑类型、现象、意义(释义学)、行为学等密切相关,某种意义上的形态就是对建筑本体的研究.但研究离不开历史、社会、自然和人,本体可以脱离需求而研究,根据新的需求又可以从有形变为3第1期齐 康: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4东南大学学报第30卷无形,一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新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从不可变形到适应新的可变形.2 建筑形态的研究那么,我们怎么研究建筑形态呢?我们试作一种框架分析.整个自然和人造环境作为生存环境而存在,形成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社会生态包含着国家、民族、制度体制及其各种运作机制,建造环境(人造环境)的运行机制直接关系到建筑形态,这是直接关系的一个环节.我们看到,当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社会生态中的诸多误导认识和错误,造成了建造环境的恶化及自然生态的破坏,因此在改善社会生态及其运作机制的同时,整合被损害的自然和建造生态环境也成为一种必然.必须认识到建筑形态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应以人为本,以建筑本体作为认识的切入点,研究形态构成的社会性、经济性、社会与人的行为特征,研究建筑形态的类型的多元化、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以社会历史的演进、发展、保护过程作为对社会提高建筑形态构成与其组成的,并与城市形态整体的研究结合过程.研究什么样的城市和建筑形态应适应和匹配于什么样的地区的人造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并使之相融合、相和谐.这是一种从有形到无形,从无形到有形的变化过程.从而完成对整个建筑概念的转换.具体研究如下:1)从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来剖析建筑形态的变化———整体的、类型的、功能的、群体组织的、技术的、自然环境的、艺术风格的———转化一种新的形态特征和创造.2)研究建筑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的关系.从人类生存的根本及社会技术的可能,达到新的需求和新的“形”.3)研究建筑与地区建设制度与体制、运行机制的关系.4)研究建筑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建筑环境、城市关系.5)研究建筑与文化、社会、经济等相关关系,社会与人的行为作用的关系.文化的积淀、转化、碰撞、融合等关系.6)研究建筑的生态关系.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为:1)形———建筑的内、外形的特征,包括建筑与建筑之间组成、建筑与自然城市的肌理关系,建筑形的不断突破.2)场———城市社会与人的行为特征及其对形体的影响,社会对建造环境的自理程度,地的特征,“场”成为更新的一种概念,一种不似建筑的建筑.3)情———研究人们的情感、风俗、习俗对建筑的对应关系,包括匠人、管理者、建筑师的哲理、创造态度和手法,对设计的主观能动作用,社会的建筑思潮及建筑师设计的个性,非建筑师的建筑设计.4)力———促进建筑发展的诸力,社会经济的、社会意识观念的、文化的影响.力带来了“形”的转化和建筑的新概念.5)位———建筑受到地区区位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即建筑的自然生态关系,建筑的社会生态关系,阶层的关系,建筑的建设运行机制,总的研究建筑的观念、形态和意识观念,观念和技术对于形产生的可能的作用的“形”.总之对建筑形态的研究,一是研究其“形”,二是研究其态势,要确立过程的观念、地区的观念、层次的观念、时间的观念、空间的观念、整体的观念.要树立一种自身的正确的设计思想,把一切变化置于过程之中,这些变化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引起的.类型的变化和艺术美学的进展引起风格的多样化.建筑形态的研究还应从人类总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发展,从融合—封闭—再融合—开放的整体过程中来进行.形态的变化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人的自组能力(自律)和人的创造行为的作用(他律).形态的变化在人类生活中存在着一种空间组织的稳定.人类在创造过程中总是寻求创新建筑形态的研究和建筑形态的拓扑关系,考虑建筑技术运用的可能,以便适应新的社会需求.3 建筑艺术的研究历史上建筑的发展中,意识观念起着重大的作用.宗教之于建筑、型制之于建筑、政治观念之于建筑、社会民俗风情之于建筑、建筑传统观念之于建筑、社会的设计意识之于建筑等方面都是观念对建筑形态的作用.应重视观念形态对于建筑的重要作用,应有一种建筑哲学的思辨,同时又必须对建筑本体进行探求、并对本体研究的外化形态进行剖析.从哲学的美学观念出发来分析建筑的美学特征可以有利于建筑形态的研究.建筑形态的美是一种环境的美,建筑置身于自然和人造物之间.建筑的美是一个空间的美,是一种人造空间体的美,形体的特征、外轮廓线、色彩、材质是其主要表现.线形的形状、流动等,形状的变化是要适配于使用.建筑形体美的展示具有时间的因素,一旦建成之后,它是“全天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和人为的侵袭和腐蚀均具有时间的因素,残留的、遗留的,成为历史的表现艺术.建筑的艺术具有超人的尺度感,这是其重要的特征.建筑的美又是一种技术的美,一种使用自然材质和人工材质所表现的美.不同时代的技术发展,使其所完成的建筑物具有综合形体的美,是当时艺术和技术结合美的表现.建筑的美是一种组合的美,是一种要素之间的匹配和整体组合的美,美在比例,美在尺度,美在色彩,美在层次.建筑是为社会服务的,美表现社会中重要的一个侧面,美在生活,美在场所、地点,美在人与人的关系及其情感的记忆之中,美在与地形、地貌、气候的契合之中.建筑的美,空间组合的美,空间的层次美,空间的过渡、转化和碰撞,引导、穿插、交汇、封闭、开敞、对景、动态,它主要是视觉美,也具有听觉的、触觉的,明晰、朦胧、幽深、明亮……一种感觉的美.它能使人们感受到雄伟、亲近……,再又可通过塑造达到某种诗意的、音乐序列的、绘画画面的美.空间美有它的序列、程序,及其相互组合的过程.它的反馈又可为新的应用,产生新的形态特征.建筑的美,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音乐、雕塑、工艺美术、其它陈设、有机组合成次空间,包括灯光、天花、隔板、陈设物等来实现.建筑给予人们一种情感,给人们以记忆、追忆和情感的思念.建筑美是除大自然美以外人类最巨大的形象美,它是一种物质创造,它是一种创造的美.美在传承,美在沉积,美在新生,美在转化及其拓变之中.建筑美又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美,一种民俗、风俗的某种凝聚,最终是一种风格表现的美.这种地域的美具有多元性.5第1期齐 康: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4 东西方建筑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建筑形态研究过程中常进行东西方建筑的比较,这里仅对1840年前的传统建筑做比较,同时对现代建筑的划时代的突破做出阐述.历史建筑之间由于地区、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技术、科学、宗教有很大的差异,随着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也有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建筑的原型的结构状态上,西方以石为主,而中国是以木构架为主,这是技术和材料的分界线;西方人从埃及、希腊、直至文艺复兴,经过了一段理性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阶段,而中国是一统的儒家建筑文化的思辨,一种内陆的文化.从唐代至明清虽发生连续的战争和吞并,但仍以汉民族融合为主,而又保持了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各朝代的建筑物仍具有其独特的风采.西方的历史中,城邦与各民族的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国家之间有斗争,宗教建筑文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占有统治地位,宗教建筑的教堂成为地区、国家、民族的标志性建筑.从政教的合一到政教的分离,加上宗教和世俗的群众活动产生了以广场为核心的城市中心,而中国形成以背朝面市的以街巷为中心的城镇景观.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起源于13世纪,经过文艺复兴时代后,随着建筑内容的扩大和性质的转变,在建筑艺术上有了相对科学的分析和总结,较系统地整理了自希腊罗马的柱式,较整体的柱式变化使整体成为一种相对一致的法式.特别是在建筑的造型上,由于建筑层数的增高、类型体的加大及一种新的型体的空间组合,将建筑的空间体量加大,从而更加丰富了其艺术的表现.对于中国的统一的木构架的型制,有了相对一致的法式,不论中央、地方,由于政治的统一,以“庭”为序列,组成一种有序列的空间群体.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从唐、明清以来一直融合着各民族建筑风格的一统,虽然有较多单一的建筑单元体,但以坡屋顶为主建筑群以其飞檐和民间的坡顶(双坡或单坡)陡坡和缓坡的建筑居多,以适应各地区自然地形和气候的变化.从中央的序列整体到地方的自由洒脱,建筑在同一单元体的组合上极为丰富多彩,显示出帝王宫廷建筑的“台”和檐,表现为水平的划分,而表现地方风格的屋顶,波浪似的飘逸又成为其特色.中国的石雕、漆料的覆盖,除大木作外,兼有的小木作,在单一的空间中又划分为二层次的空间,如庙宇、宫廷中的装饰,表现得尤为精彩而富丽,而有的装饰则淡雅而朴实,劳动者的匠心,在木作、石作上又是精雕细刻.中国古代建筑上的“群”体的组合,“顶”大屋顶的各种形式,“庭”各地的运用,围合成为组织空间的“核”,“台”不仅具有保护木构筑的功能作用,而且成为中国式的三段式,“庭”结合功能和自然地形及其发展,以轴为中心,主轴、次轴的展开至整个群体和城市,这种四边展开不得不形成一种构图上的水平划分,即使“塔”也是以檐、屋顶来做出水平的划分,创造了与自然的融合与一体.中国虽然有石头文化,但极大地受到木构架形式的影响.我们不能忘却西方宗教时期的一些重要建筑特色,其中之一是“堡”.为了防御,西方的城堡依山(主要的)傍水而建,它是欧洲建筑群重要的防御构筑.堡内有群,用作望、攻战,堡据于制高点,几乎遍及欧洲.中世纪的“城堡”,自发形成的街道,创造出众多的风景画面.中世纪的街巷空间是迷人的,那种惊奇(exciting),仍是一种奇观异景,石头的文化,这是东方所没有的.西方教堂的尖顶,为了追求内部空间的向上突起,一种神圣的追求,极尽全力,匠人们不顾结构上的失败,创造了人间的奇迹.飞檐、扶撑,匠人的大胆的理想追求,成为几个世纪的创造,尔后随着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折衷、古典时期,孜孜不倦地营建.由于宫廷中,较为丰富的社交生活,在建筑要求上的变化,如水池、喷泉、台阶式的叠落水景,造型的多样化,外环境的草地, 6东南大学学报第30卷几何形的植被,又是使其具有自身的特色,他们以建筑作为空间体的塑造和研究对象,推敲个人体型的变化,大大丰富了建筑自身本体的多样化.他们强调体形的组合,强调了造型的整体性,强调空体带出的广场,这就不得不出现了对外部空间的“界面”的重视.如果说东方重视了内部空间,那么西方则重视了空间体的整体造型和外部空间.人类在建筑创造上有许多相似和相同之处.美丽、多彩的建筑世界是个宝库,有可以解释的,也有不可解释的,因为意识观念的精灵永远是可以琢磨和不可琢磨的,这可以琢磨的认识使人们的经典的心灵成为人类内在心,不言而喻的一种自在的标尺.那种不可琢磨的同样也是人类内在的一种心灵美的表述.在这神奇的建筑世界里,我们的比较,一切为了认识、认知,一切为了探求和创造.在工业革命走向现代化、工业化,以致社会化的同时,建筑创造打破了一切原有秩序,单元体的重组是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新的围合和新的开放,好像儿童搭积木那样重组、发展.但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却是一切被冲垮了、破坏了、残留了,一种历史、一种遗迹,人们重视城市,不得不模仿西方建筑空间体的模式,这是一种自然、一种进程、一种不可抗拒的变化,一种原有“根”的丧失,正像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建筑文化一样已难寻觅,消失了,永远消失了,我们也正在消失的过程之中,我们没有必要那么悲伤、那么伤感,只有从自身的“根”上,吸取外来的营养,尊重自身,去奋斗,去拼搏,去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新的创造,永远屹立在东方,屹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喊,可爱的中国,可爱的大地,可爱的人民.让会说话、会唱歌、会舞蹈的建筑,永远地活下去.我们不能忘怀敬爱的童老师在新建筑流派中所说的“秦砖汉瓦也能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新建筑”.在研究建筑形态时,我们不得不对现代建筑作一次剖析,正在运动着的建筑是难以详尽地分析的,但是我们可以琢磨其踪影.对现代建筑虽然有许多的剖析和书籍及其评论,我们可不可以跨越地思考呢?5 对现代建筑的思考现代建筑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获得了发展和理论上的论述,二次大战之后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国际性建筑,正像其它事物一样,发展的不平衡性,传统的建筑风格都存在着一个演变的过程,缓慢的、突变的、碰撞的、交汇着.由于地区的经济、制度、体制等种种影响,其运行、建设、需求,在建筑形态上总的是“变异”.原有的形态在一个时期不得不暂时利用了原有的形体,满足功能需要,却带上了保持了原有的面貌的…….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并经过几代人的创造得到广泛的承认.这是由于它的发展满足广大社会的需要,它的需求和发展获得新的技术的支撑,在空间结构、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输,新材料、施工方法的利用已成为实践中的可能时,它满足了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社会需求,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它的生命及其产生成为一种建筑时代的划分,它的伟大创造和成就震撼了整个世界,影响到各个角落.建筑的本体仍是恒定的,但形态的形成和概念大大超越了历史的传统建筑,它跨越了唯少数宫廷、教堂、政府大楼、商贸等狭小的圈子,唯美形体的表现渗透到整个城市和空间体中,它是一种需求的必然,特别是对大量建筑和住宅的研究.现代美术的发展,现代技术的进步,现代哲学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化的联姻、结合,正如美术绘画的印象派一样,开始不起眼,只能在城市的街道上展出,但一旦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就不可抗拒地面向全世界,它不只是一种潮流、一种流派,现代建筑成为一种世界建筑的主流.有许多的流派和建筑个性的表现为世人所瞩目,它和地区的结合无所谓正宗和非正宗,却都带上了地区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建筑文化7第1期齐 康: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
学校建筑物命名释义
学校建筑物命名释义1、主教学楼——心桥楼人与人之间,有一座桥,一座通往彼此心灵的心桥。
这就是一座无形而又神奇的桥,心桥就是无形的,也就是千变万化的,因为每两个心灵之间的桥,都不就是一样的。
心桥就是钢的,因为心灵之间的信任、尊敬、谦让、坦诚让彼此两颗心连在了一起,桥上的感情流、知识流、信息流日夜不停,源源不断地进行着同步互换!诚然,心路难走,心桥难架,然而,当我们终于架起心桥的时候,却发现桥的那一端果然别有洞天,风光无限!天再高,人有凌云壮志,路难行,成功就在脚下。
心灵之间的距离,绝不就是时空的概念!希望,每个人都能坦诚的去搭建每一座有一端就是自己的桥,希望,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心桥畅通的无限美好!2、副教学楼——博爱楼博爱”二字出自佛教《无量寿经》上的“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唐朝韩愈在《原道》曰“博爱之谓仁”;孙中山常书“博爱”与人共勉。
博爱,就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博爱,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
博爱就是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人平等的爱。
爱就是让人心胸宽广的开拓者,心中有了爱,再暴躁的人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变得柔情似水。
然而,这种爱并不就是滥施滥爱。
博爱乃为仁者之爱!博爱就是以爱人为基础,包括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大自然、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博爱就是人类成熟的表现,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因此,理所应当的要成为教育的,特别就是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博爱就是一种宽容,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容纳与善待所有的学生,接受每一位成长与发展中的少年儿童的过错与纠错。
博爱就是奉献,要战胜自私,倡导贡献,也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把道德范围向自然界扩展,不向环境透支,不向后代举债,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这就是教育的内容,也就是教育的目标。
3、艺术楼——性天楼此名出自张载柌匾额“学达性天”一词。
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训诂学的现代观念【摘要】训诂学作为古代经典文献研究的重要学科,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概念的更新与拓展、研究方法的变革、技术手段的运用、学科互动与发展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等方面探讨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通过更新概念、改革方法、运用技术手段以及拓展应用领域,训诂学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
学科之间的互动与发展也为训诂学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文章展望了训诂学的现代前景,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训诂学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且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发展。
【关键词】训诂学,现代意义,概念更新,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学科交互,应用领域,前景。
1. 引言1.1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训诂学作为研究古代文献文字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训诂学不再局限于对古代文字的解读和校勘,而是与现代科技和学术领域相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活力。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训诂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更新与拓展。
传统的训诂学侧重于文字的校勘和释义,而现代训诂学则更加注重对文献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这种更新和拓展使得训诂学从单一的技术性研究转变为具有更广泛学科价值的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的变革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革新,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古代文献的整理、比较和分析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也为训诂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技术手段的运用为训诂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数字化工具、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训诂学研究更加智能化和系统化,有助于更好地解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和价值。
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也为训诂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
训诂学作为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意义。
通过更新与拓展概念、变革研究方法、运用技术手段、与其他学科互动、拓展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努力,训诂学在当今社会具有更加广阔丰富的发展前景和价值。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作品的原理、规律以及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方法和途径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结构、文学形态、文学批评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的解释。
1. 传统批评(Traditional Criticism)传统批评主要关注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强调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它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进行评判,并提供给读者理解和解释的指导,旨在探索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其与作者和时代的关系。
2.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通过其内部结构和语言系统来构建的。
它强调文本自身的结构和形式,并通过分析文本的符号和符号体系,揭示作品中深层的结构和意义。
结构主义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象征、隐喻和语言游戏。
3. 释义学(Hermeneutics)释义学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强调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它关注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作品的意义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
释义学关注文学作品的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通过解读作品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揭示作品的意义。
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和思想的潮流,出现在20世纪中后期。
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理性和宏大叙事,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它以游戏、幽默、讽刺和互文性为特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结构和形式,挑战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固有观念和预期。
5. 叙述学(Narratology)叙述学是研究叙述结构和技巧的文学理论。
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结构,分析故事的元素和故事的组织方式。
叙述学探讨故事的时间、空间、角色和情节,并研究叙述者在故事中的角色和影响。
以上只是对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文学理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向。
建筑名词解释
建筑名词解释
指人工建筑而成的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范畴,包括房屋和构筑物两大类。
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
与建筑物有区别的是构筑物,构筑物指房屋以外的工程建筑,如围墙、道路、水坝、水井、隧道、水塔、桥梁和烟囱等。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厂房、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等。
广义上来讲,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
更广义地讲,动物有意识建造的巢穴也可算作建筑。
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
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
建筑构成三要素: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形象。
人教版高一上单词
人教版高一上单词一、单词:academic1. 单词释义- 形容词,与学校、学院、大学等教育机构有关的;学术的;纯理论的;学究式的。
2. 单词用法- 可以用来修饰名词,如“academic performance(学业表现)”“academic research(学术研究)”。
在句子中作定语或者表语,例如“She is very academic.(她很有学术气质。
)”3. 近义词- scholastic,intellectual。
4. 短语搭配- academic year(学年);academic achievement(学业成就)。
5. 双语例句- My academic life in high school was full of challenges. I had to study hard to keep up with my classmates.(我高中的学术生活充满了挑战。
我得努力学习才能跟上我的同学们。
)- Academic knowledge is important, but practical skills are also necessary. Don't you think so? It's like having a great recipe but never cooking.(学术知识很重要,但实践技能也很必要。
你不这么认为吗?这就像有很棒的食谱却从不做饭。
)二、单词:province1. 单词释义- 名词,省份;(某些国家的)一级行政区;范围;领域。
2. 单词用法- 常作主语或宾语,如“He comes from a small province.(他来自一个小省份。
)”3. 近义词- region,area。
4. 短语搭配- in the province of(在…领域内)。
5. 双语例句- 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places in my province. It's like a hidden treasure chest waiting to be explored.(我的省份里有很多美丽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的现代释义学建筑的现代释义学作者:佚名时间:2008-10-17浏览量:现代释义学是西方传统释义学在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影响下的继续和发展。
释义学的这一发展给艺术哲学和美学灌注了新的活力,也使沉寂了几十年的文学理论问题重新活跃了起来。
如果要问今天的艺术哲学比起过去的艺术哲学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根本性区别,那么首先就是对读者作用的强调。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读者的理解活动的重要性,并把它看做是艺术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建筑作为一种人化的空间,潜在地蕴涵着艺术作品的基因,因此,在建筑中引入现代释义学的理论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一个建筑从建筑师那里分离出来,它便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存在。
人们对建筑的分析,在经历了无视意义的功能主义之后,越来越多地回到了人的世界,回到了意义。
通过对建筑本质的还原,人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建筑是一种人化的空间,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寓含人类活动的各种意义。
在我们人类最早的建筑模式中,洞穴只代表了一种遮蔽的功能,但后来它还包含了“家庭”、“群体”、“安全”、“亲切的环境”等涵义。
事实上,任何建筑对于观者——其直接或间接的使用者来说,都具有某种意义,无论是实用的还是情感的。
这意义使非文字性的建筑成为文本。
可是,建筑本身并不直接呈现意义,只有通过理解和解释,才能达到对其意义的把握。
在我们的实际体验中,把握一个建筑的意义,很难用一种同化的标准。
即使建筑师本人全面而真实地吐露了他的设计意图,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建筑仍然会作出不同的理解。
而历史主义和理性主义认为,理解是追寻作者原意和重识文本意义的精神过程。
这使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疑问:当一个建筑成为我们的理解对象的时候,它只表达它最初试图表达的,情况难道果真如此吗?传统释义学认为,解释是对作者原意的追寻。
现代释义学则一反传统释义学的主张,认为理解者不是抛弃成见去理解作者的意图,而是理解者的观念与作品所揭示的观念的互相交融,理解也是一种创造:每一种理解都是相对的,有多种多样的理解,而且对一件作品的理解和解释永无完结。
由此可知,作为文本的建筑不可能对理解者具有一种真正的约束力,理解者并不能重建一个有着它原来的意义和作用的世界,没有一种单独的理解能完全符合所谓“建筑的客观意义”。
以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为例,这一方案的奥妙就在于让人们自己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林樱的意图是使纪念碑带有一张白纸、一块白板的意识。
它不是一个房间、不是一座建筑、不是一个广场、也不是一个公园。
”让观者如何去追寻作者的原意呢?事实上,当观者进入了意义的王国时,就没有必要返回到建筑师那里去。
不仅建筑师的原意无法还原,就是建筑原来的意义也无法还原。
一个建筑从建筑师那里分离了出来,它便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从而使它的意义有超越其设计者意图的可能:“文本的意义不是有时超越作者的意图,而总是超越于作者的意图,理解不是一种复制,而是一种生产活动。
”正是理解者的理解的不可穷尽性成为现实。
意义是一种不断被发现的过程,它绝不会被耗尽,实际上它是一种无穷尽的过程。
所以,建筑的意义不能归结为建筑师的原意或某种客观意义,而是由于观者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甚至无穷无尽。
可见,建筑是一种释义学的对象。
解释不是克服建筑“文本”与解释者的距离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
我们承认建筑师具有基于他的社会处境的历史结构,那么观者也必然以一定的方式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中。
基于这一事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筑师和观者都以自己一定的方式处于历史之中,他们的历史特殊性和局限性无法消除,对建筑的真正的理解不是如何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适应这一历史性。
时间的距离不可能被克服,观者不可能把自己重新置入超越自己的意识去进行解释,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面对过去。
我们不能以一个古代人的心境去体验故宫,因为在那个时代,我们甚至可能没有机会进入那片富丽堂皇的院落。
因此,重建建筑师的原意只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诱惑。
无论建筑还是理解本身,都内在地嵌于历史之中。
历史是在时间距离条件下发生的,它总是会对建筑的现在产生效果,只有当这种效果被观者所认可和理解时,建筑才能真正被理解。
“同一件作品,其意义的充分性只有在理解的变化中才能得到证实,正如同样的历史意义总是不变地处于进一步被确定的进程中一样。
”一个建筑的意义不可能在一个时代被穷尽,时间的进程会更加显示出理解的不可穷尽性。
既然人类生存的历史性无法消除,不同的理解者也不可避免地处于其自身的和当前的历史文化条件中,因而具有不同的成见。
成见是先入为主,是预先理解,指那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基本观点。
丝毫不带成见的观者是不存在的,观者总是在自己的成见中去理解的。
伽达默尔认为,成见是历史性赋予解释者的创造性积极因素,成见为解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界”。
“视界”就是看法、观点或见识,理解者和被理解的对象都有各自的视界。
理解的过程并不像传统释义学要求的那样,理解者抛弃自己的视界而置身于理解对象的视界,而在于在理解中扩大自己的视界,使它与别的视界融合为一体,这就是“视界融合”。
即理解者的现在视界与对象的内容所包含的各种过去视界相融合的过程。
视界融合产生新的视界,给人以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的可能性。
理解对象的过去视界永远是同现在视界融合于理解的经验中。
在建筑的现代释义学作者:佚名时间:2008-10-17浏览量:这里理解并不是某种主观性行为,一方面,理解离不开传统、成见、现在成见;另一方面,理解又离不开我们要解释的对象、过去视界。
理解是文本的含义和人的实存相互渗透的过程。
当观者与建筑遭际的时候,建筑的表现力并不局限于它最初的历史视界,因为建筑始终有它自己的现在,只是一定程度上在它自身中保留着它的历史起源。
对一个产生于过去时代的建筑的理解无疑需要一种历史的视界,但这并不是要我们把自己重新置入过去的历史情境中来获得这种视界,相反,我们总是先存在了一种视界,然后才把自己置于那种情境中。
理解是在观者的现在视界与建筑的历史视界相融合的过程中发生的,理解拓宽并超越了二者各自的视界,达到一种新的视界。
如同随着人的运动其视野与地平线不断变化一样,人类生活的运动历史绝不会固定在一个点上,观者的视界也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总是变化的。
这样,当建筑的意义和观者的视界一起处于不断的生成活动过程中时,理解便成为一个无穷尽的过程。
语言是过去视界和现在视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必要媒介作为把用一种纯语言说的话转达给另一个人理解的手段,最初的释义学所处理的是纯语言的文本:理解了所说的话的意思,然后用一种语言把它重新构造出来。
然而,释义学发展到现在,已不再局限于处理纯粹语言事件,一切有意义的人类行为都可以成为释义学的文本。
而无论文本的形式如何,其意义的表达方式首先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帮助别人理解的对于可知事物的解释都具有语言的特性。
这样,整个世界经验是用语言来表达的,最宽泛的传统概念因此被规定为——包括本身不是语言的东西,但可以用语言来解释。
”它不仅包括人们在制造各种类型的器具和装饰品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实践中所积累下来的关于工具的“使用”,制作的技艺等等东西,而且还由此扩展到人们的生活历程中所流传下来的习惯、典范等约定俗成的东西。
那么,建筑是否属于这个范畴,或是它另有一个特殊的归属?根据我们的经验,建筑并不直接是一个语言的文本,而是属于一个非语言的传统,建筑本身说的,是我们称为建筑语言的东西,建筑正是由于它而得以保存和表现。
现代释义学尤其强调语言在理解和解释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理解都以语言为媒介,无论理解的对象文本是否是一个语言的对象,理解过程都同语言有密切联系,因为理解过程是在语言性的传统、成见、现在视界参与下进行的。
“事实上语言表达的问题已经就是理解的问题,一切理解都是解释,一切解释都通过语言媒介而发生,语言媒介会使对象成为文字,然后它同时却又是解释者自己的语言。
”理解和解释总是用语言来表达对象的意义,语言是过去视界与现在视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必要媒介,没有语言,这种视界融合是不可能发生的,“发生在理解中的视界融合是语言的特有成就。
”语言是理解的普遍媒介,并不是说语言仅仅是一种工具,是一种用时拿起来,不用时放在一边的工具和一套表意的符号系统。
现代释义学是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待语言的,认为语言是通向哲学释义学的跳板,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寓所”的论断表明,人借助从内部向我们发话的语言来理解存在。
“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并不是说存在就是语言,而是说,语言是存在的揭示,我们只能通过语言来理解存在。
“人永远是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就是这个意思。
语言是人和世界的中介、是人和世界的交接点,语言性把人和世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语言性是任何世界的本质关系。
就语言同人的关系来说,人的本质是人的语言性,就语言与建筑的关系来说,二者是本体论关系。
建筑表达自己的方式是建筑自己存在的一部分,建筑由建筑语言表达、揭示,建筑语言就是建筑存在的一部分。
所以,建筑只能是建筑语言的建筑,离开建筑语言,便没有建筑。
建筑语言不断表达新的内涵,然而,对于建筑的体验和理解又不同于从过去传到我们现在的非语言的工具或实践的理解,因为建筑并不仅仅像过去的遗迹对历史研究者说话那样,或像提供某种永久东西的历史文献那样说话。
建筑始终有它的现在,建筑和它的当前观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绝对的同时代性。
建筑对观者说什么,就好像那是专对他讲述的,是当下和同时代的事。
我们的任务就是去理解它所讲述的,使它的意义对我们自己变得清楚明白。
因此,建筑体验是世界经验的一部分,如同世界经验一样,也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建筑语言是由它被每一个观者自我表现理解这个事实构成,它永远即时地、依靠它的同时代性来表达。
在这个综合的意义上,建筑语言克服了在纯语言与观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距离,向每一个观者展现建筑,而展现并不意味着建筑作品只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客观意义,等待观者通过理解去寻找。
建筑的内在结构提供了多义的可能性,向不同时代、不同的观者开放,等待观者在理解中发掘其意义。
由此可见,建筑的意义既不在建筑本身,也不在观者方面,而是存在于每一个特定的现时的理解活动中。
伽达默尔曾借助于游戏概念来论述艺术作品的特征:艺术体验如同游戏。
游戏既不依赖于客观对象,又不依赖于主体意识,游戏是一种“发生”。
游戏的实际主体不是人,而是游戏本身,是游戏的来回运动。
这一游戏概念使我们认识到,建筑也具有一种参与的特性,即观者对建筑的参与及其对建筑意义实现的重要性。
建筑体验中的理解活动不是依据某个概念进行的,而是在对单个建筑的感觉中,在具体情况中发生的。
理解活动是观者和建筑交融成一个新的共同体,理解就是和建筑达成共同性,要想使一个建筑获得生命,观者建筑的现代释义学作者:佚名时间:2008-10-17浏览量:就必须通过一种积极的参与去发现建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