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与中国文化

练习太极拳不仅是修炼一种高深的武功,而且是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拳名“太极”,来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其次,太极拳吸取《易经》阴阳辩证的观点,运用了自先秦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太极哲理。东汉魏伯阳所著炼丹经典《周易参同契》便以《易经》原理解释炼丹。宋初著名道教养生家陈抟继承了《周易参同契》、《正易心法》等著作,在此基础上汲取了道家老庄的阴阳学说,融汇儒、道、释三家学说,而绘制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太极图》。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此图后经宋朝理学家周敦颐等人的继承发展,成为新儒家用以阐明理学奥秘的《太极图说》。这一哲学渗入武术文化而产生了太极拳。因此,太极拳所体现的太极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成果。著名太极拳家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汲取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思想,以太极理论阐述拳理之精要。数百年来,《太极拳论》对太极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中国古典文化主要由儒、道、佛三家学说组成。下面我们来看看,太极拳中蕴含有哪些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

1、太极拳汲取“无极生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作为基本理论。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静。太极拳起势,端然恭立,心静神宁,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太极拳动作的基本特征是圆。绵绵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地变化,螺旋缠丝,无始无终。这些均是《无极》的形象体现。在打拳的过程中要求动中求静,虽动尤静。这与道家的“抱元守一”,佛家的“禅定”、儒家的修身是相通的。这也是太极拳养心修性功能的来源。“无极生太极”是太极拳的根本理念,把握住这一点,才能把握住太极拳的精髓。

2、太极拳内功修炼要求心火下降,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抓住丹田练内功。任督两脉交流,大周天运行。这与道教内丹修炼是一致的。故太极拳用之于养生则祛病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并济,所向披靡。

3、太极拳理论中贯穿始终的是阴阳的变化,直接来自《太极图说》。太极拳中的动静、刚柔、内外、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特别是太极拳的动中求静,柔中寓刚,开中寓合,内外兼修等均体现了阴阳互为其根的太极理论。太极拳练的是阴阳,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拳。

4、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太极拳又名“水拳”,水虽柔弱,然滴水穿石,水虽无形,却可冲毁坚固的堤坝。我们的先贤深谙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之理,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太极拳。在太极拳中,我们用柔来化解对方的刚劲,用刚来进击,克敌制胜。

5、太极拳中,中正安舒,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舍己从人等理论,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脉相承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乃天下之大道,是我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张凡事折中而行,不可偏激。如果偏激,就会使矛盾激化,使好事变成坏事。它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工作与休息,精神与物质等等。中庸之道乃治国安邦的哲理,也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修炼太极拳,可感悟人生,深刻领悟中庸之道的哲理。

6、太极拳中的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意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等练法,要求意气形神统一。这与中国古老的中医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己从形神统一来认识人的健康:“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指出:“人禀阴气形成形体,禀受阳气产生精神。”认为形与神密不可分,精神意识有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武术文化与养生文化有着血肉的联系,道教内丹、医家导引行气均强调“意守”、“内视””等意念作用,而太极内功与内丹、导引气功性质本来相同,在理论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同一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运用。

7、修炼太极拳要求纯真,自然,无为。这与道家的修炼也是一致的。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致虚极,守静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太极拳主张后发制人,应用粘黏连随,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等方法来克敌制胜。“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后发先至。”太极拳不提倡主动出击,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热爱和平的本质,同时也表现了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后发制人,不是被动挨打,而是为了摸清敌情,更好地掌握主动权。这与《孙子兵法》所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道理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确是博大精深的。练习太极拳不仅是修炼一种武功,而且是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拳术者,锻炼心身之要素。上焉者,养身性;其次者,健体魄;而御侮却敌下焉者也。高深之拳理与道通,是殆非一言所能蔽者。”太极拳的上乘功夫是练太极心法,有一个从无到有、自有而无、无中生有、有复还无、无为入道的修炼过程。有人说:“拳架谓之太极拳之毛,推手谓之太极拳之皮,技击谓之太极拳之肉,神意气谓之太极拳之骨,先天真意谓之太极拳之髓。一般来说,普通人易得其毛,性情温和者易得其皮,豪迈之人易得其肉,文人墨客多嗜好其骨,慧根深者可得其髓。”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我们练习太极拳已不像前人那样完全注重于技击,而是侧重于保健养生,祛病延年。我们在继承前人经验,发掘太极拳技击精髓的同时,也应该研究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全面理解太极拳,通过练习太极拳,学习中国文化,感悟人生,完善自我。以达到文武同练,内外兼修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