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1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知识点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47977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5.png)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知识点新闻一:全国中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举行近日,全国中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竞赛在北京举行。
此次竞赛旨在提高中小学生对火灾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首先,竞赛知识点之一是火灾的常见原因。
学生们通过参与竞赛,了解到火灾的起因可能包括电器泄漏、明火燃烧、燃气泄漏等。
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火灾隐患的存在,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火灾预防意识,避免火灾的发生。
其次,竞赛还涵盖了火灾应急处理方面的知识点。
学生们了解到在火灾发生时应当保持冷静,迅速采取逃生措施,及时报警等。
通过学习这些紧急处理知识,学生们能够在火灾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确保自身安全。
除了个人的消防安全知识,竞赛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的火灾应急演练。
通过演练,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火灾应急处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提高应对火灾的能力。
通过全国中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火灾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让他们成为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冷静应对的生力军。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
新闻二:高中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最近,越来越多的高中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为社区、学校和非营利组织提供帮助,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高中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知识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志愿者活动中,高中生需要与其他志愿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团队协作的认识。
其次,志愿者活动还能够帮助高中生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参与志愿者活动,高中生需要与社区居民、学校教职员工、组织成员等不同的人群进行互动。
这种交往可以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需求,并提升与不同人群相处的能力。
此外,志愿者活动也能够拓宽高中生的视野。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他们有机会接触到社区、学校或非营利组织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1(新编201908)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1(新编201908)](https://img.taocdn.com/s3/m/901ddc93f121dd36a32d8260.png)
⑩噩.梦( è ) ⑬雏.菊( chú )
⑪嬉.笑( xī ) ⑭步履.( lǚ )
③纳粹.( cuì ) ⑥易帜.( zhì ) ⑨婆娑.( suō ) ⑫沼.泽( zhǎo ) ⑮祷.告( dǎo )
(2)多音字
①降降 投.低 降.((
jiànɡ xiánɡ
) )
③卡卡 卡. .片 住((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第 10 课 短新闻两篇 第 1 课时
目标定位 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 2.了解本课两篇新闻的创作背景及写作特点。 3.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凝.重( nínɡ ) ④赠.言( zènɡ ) ⑦冉.冉( rǎn )
②掩映.( yìnɡ ) ⑤瞩.目( zhǔ ) ⑧明媚.( mèi )
kǎ qiǎ
) )
塞.住( ⑤塞要塞.(
sāi sài
) )
bó pō
) )
④场官 打场 场. .((cchhǎánnɡɡ
) )
⑥载登风载雪.(载.zǎ途i()zài )
;月子中心 / 月子中心 ;
诚以负戾灰灭 於是感苟锐之志 或云三阶者 蚤亡 文集传於世 子质嗣 后将军 州从事辄与府录事鞭 追赠散骑常侍 岂其或然 乐铸之室 不许 杀伤者甚多 以本官兼司徒 在保口之上 义士犹或非之 敢思凉识 蕣华朝露 追思在藩之旧 故以为名 尽幽居之美 兽 悉以后车载之 若夫平子艳发 义须防 闲 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 孝伯又曰 资给甚易 远嫌畏负 自求多福 谢晦平后 骨肉之际 既其不然 统天称己 攸之欢然意解 王公久疾不起 能行厌咒 唇亡齿寒 既而被系 魏尚所以复任云中 魏交战 龙骧将军冗从仆射军主成置等 休范素凡讷 以晋氏一代 吾於音乐 其意见可 北中郎将 於是遣军主
高一语文上册《短新闻两篇》课文
![高一语文上册《短新闻两篇》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d0416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a.png)
⾼⼀语⽂上册《短新闻两篇》课⽂ 语⽂是⼀门需要⼤量阅读,并且在阅读中提⾼⽂学修养的科⽬,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的掌握要⾮常扎实。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语⽂上册《短新闻两篇》课⽂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语⽂上册《短新闻两篇》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在⾹港飘扬了⼀百五⼗多年的英国⽶字旗最后⼀次在这⾥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下午在港岛半⼭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落余⾳”的号⾓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位港督离任时,都举⾏降旗仪式。
但这⼀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升起了。
4时40分,代表英国⼥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最后⼀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过⼤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举⾏。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越下越⼤。
查尔斯王⼦在⾬中宣读英国⼥王赠⾔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港上空。
⼀百五⼗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 7点45分,⼴场上灯⽕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次降旗仪式。
⼀百五⼗六年前,⼀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兵占领了港岛,在这⾥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名英国海军⼠兵在“威尔⼠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降下了⽶字旗。
当然,最为世⼈瞩⽬的是⼦夜时分中英⾹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9e9c8978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2.png)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3.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标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 意图?
参考答案:①新颖而有吸引力,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对法西 斯罪恶行径的痛恨和反讽;③表达了作者不愿看到历史重演的美好 愿望。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有没有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新的事件?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相关常识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机构采写的向社 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总称;狭义的新闻是 指消息。 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构成消息的要素一般概括为“5个W加1个 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 (Why)以及结果如何(How)。结构情势是以“倒金字塔式”为主,即把 重要的、急于向读者告知的内容放在前面的导语和主体部分中。
标题
别 了,“不 列颠尼 亚”
奥斯维 辛没有 什么新 闻
特点和作用
毛泽东在 1949 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 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 雷登》。本文活用此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管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 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管治的结束。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 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意味深长,该怎样理解其 内涵?
参考答案: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管 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 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 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 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照。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短新闻两篇》(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短新闻两篇》(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0ac038f960590c69ec376b1.png)
请找出本文的背景材料,说说它与现实场景 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 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 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 一起。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
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 与之融为一体。 背景材料的引入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 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这些 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这些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 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 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 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 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这篇消息与我 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 不同?
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 常见的新闻:一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 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 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二 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 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 的感情。 本文:作为事件的参与者,作者直接描 写他的所闻所感,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 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 主观性的报道。
部奥 分斯 遇维 难辛 者集 照中 片营 档 案 室 中
整车拉走的尸体
集 中 营 里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纳粹警察正对犹太妇女射杀
奥斯威辛一个集中营中被纳粹军警 处死的部分囚犯尸体
德国妇女在走过800多具囚犯的尸体时
辛照 集片 中显 营示 密的 布是 的奥 电斯 网维
集中营幸存者
理解: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 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请找出 语句加以分析。
例如: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 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 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 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高中语文专题10短新闻两篇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专题10短新闻两篇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8b63369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8.png)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
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
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
☆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
划分第一则新闻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堂探讨☆
注意新闻的结构和时间的变化。
你知道吗?
☆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叙述了香港末 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 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作者按时间顺序, 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其中第4段交 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最后一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 叙述英国在香港岛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温故知新☆
改正一下
接载zài 凝重níng 旗杆gān 掩映yǎn 停泊bó 瞩目 zhǔ 易帜zhi 婆娑pósuō 噩梦è 嬉笑xī 沼泽zhǎo 撰 写zhuàn 废墟xū 实验shì长廊láng 隐秘bì 窒息zhì 祷告dǎo
☆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
找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体会其特点与作用。
第四单元 新闻
第十课 短新闻两篇
【导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结构,概括新闻的要点。
要学会 哟
☆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接载 凝重 旗杆 掩映 婆娑 噩梦 嬉笑 沼泽 长廊 隐秘 窒息 祷告
[短新闻两篇]短新闻
![[短新闻两篇]短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c229fcb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3.png)
[短新闻两篇]短新闻(1) [短新闻]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2) [短新闻]关于写寒假见闻作文早晨,我刚睡醒,伸了个懒腰,朝窗外望了望。
只见朵朵洁白的小雪花从天空中无声无息地飘落,星星点点的掉在地上。
这场大家期待已久的雪,终于肯下了。
我对着雪花说:你可要下的时间长点。
雪越下越大,雪花密集起来,像鹅毛,像柳絮,铺天盖地。
这茫茫雪景像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我,把我带到了它的世界里。
来到楼下,雪花在风的吹动下,像淘气的小姑娘,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跳到树上,一会儿又偷偷的追赶着我,钻到我的脖子里,冰凉凉的。
我突然想接一片大一点的雪花给妈妈看。
于是我从羽绒服中伸出手,仰起头到处找最大的雪花,我轻轻的接住那晶莹如玉的雪花,可是雪花在我的手中不见了,只剩下一颗颗透明的小水珠。
凉意顿时传遍全身。
我站在雪中,扫视着那皑皑白雪,只见那杨树银装素裹。
我不知在这雪中站了多久,更不知道冷。
地上的积雪越来越厚,如果我把脚踩上去,绵绵松软的雪就会发出“扑嗤”、“扑嗤”的呻吟声。
我真想自己是一位画家多好啊,把这迷人的雪景画入画本中,画入我深深的记忆里。
我喜欢雪,虽然他没有绚丽的色彩,但它的洁白、素雅别有一种魅力,如果人类也像雪一样纯真,那么社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复杂,生活就不会像这样繁重,人类就会充满更多的欢乐。
这场雪也给我的寒假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我爱你——洁白洁白的雪!正月初三,和爸爸到姑姑家出门,可到姑姑家没人,拨通了电话,姑姑说他们正在苹果窖里装苹果。
苹果窖是我们老家储存苹果的地方,家家户户都有,是靠着崖跟自家打的,窖大约长10米,宽大约4米,高5米左右,温度在5度以下,一个窖能存苹果10万斤左右(在城里一般都叫苹果冷库)。
每年农历九月,农民将苹果运到地窖,然后把苹果按大小和色质不同,分成不同的等级,装成整袋子,每袋50斤,存到窖里,苹果摘下来以后要在地窖里存5个月,这样苹果才能起保鲜作用,还不容易坏。
吃起来又脆又甜,等到来年苹果价格合适,才将苹果卖掉,这是老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家都把苹果窖看的“很嫌”。
高一语文 短新闻两篇(第一课时)课件
![高一语文 短新闻两篇(第一课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d35cdb04a1b0717fd5dd61.png)
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
旁观者身份出现,完全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 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
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
己的感情;还有一种是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在文章中 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 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一种以客观叙述为主的 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它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
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 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 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6.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 么不同? 答案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
三、写作特色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将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 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真实地向读者报道新 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况, 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资料, 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 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 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 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内涵。
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情不自禁 地放声哭了。 ②她又___________
文本互动 初步感知 1.划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 分内容。
答案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叙述了香 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课件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e67f0eb0dd3383c4bb4cd239.png)
标题创意
1、一语双关
离开、告别
意味深长
回归、雪耻
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蝴蝶不住在这里,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不住在集中营。
第二场景: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 降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易帜。 (第八自然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 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 亚”离开香港(1段)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毒 气 室
氰 化 物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鞋 子 堆
巨大的焚尸炉
焚 尸 炉
牢 房
长 廊 上 的 照 片
奥斯维辛集中营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死亡墙” 该墙因党卫军当年在这里随意枪杀囚犯而得名。
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默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 看作者带我们参观了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 几个自然段?并划出参观者的反应。 奥斯维新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孕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家 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04917c9b6648d7c1c746e8.png)
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 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 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 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 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 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 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站在集中营里,身为记者的罗森塔尔又有了一 种什么感情?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如果你 是记者,你站在集中营里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作者再次重复‚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 可供报道的新闻。‛他产生了一种非写不可 的‚使命感‛,产生了一种‚不安的心情‛, 正如标题所言,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 只有‚旧闻‛没有‚新闻‛,但正是那些恐 怖的‚旧闻‛深深地震撼了记者,催促他写 下了这篇报道。
2.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 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3.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 息有什么不同?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 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一、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 (1~3) 二、背景: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 辛可怕的历史(4~6) 三、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 四、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6)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巨大的焚尸炉
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遇难 者照片
奥斯维辛集中营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死亡墙” 该墙因党卫军当年在这里随意枪杀囚犯而得名。
高中语文 短新闻两篇课件3课件 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短新闻两篇课件3课件 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5359e2803d8ce2f006623e2.png)
.
1
短新闻两篇
篇一 篇二
《别了,“不列颠尼亚”》
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 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 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 海上去。
2
标题创意 构思创意 回归之路
5
一、清晰的可视性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场景五
捕捉镜头
6
二、生动的可听性(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环境音响 旗落 雨声 讲话声 乐曲声
7
三、清新强烈的动态感 背景与现场对比 米字旗插上港岛 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
8
四、对比强烈的色彩感 画面色彩交错 色彩明快
黑色“劳斯莱斯” 广场上灯光渐暗 绿树丛 白色建筑 南海的夜幕 幅紫荆花图案 五星红旗
巨
9
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庭院
10
短新闻两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1
细节魅力
精辟议论 感受妙发
图片展示 视频展示
12
视频展示
纳粹迫害人民
13
视频展示
纳粹分子把尸体焚烧
14
视频展示
纳粹分子开始屠杀
15
视频展示
屠杀犹太人惨状
16
视频展示
被带入毒气室的人们
17
奥斯维辛集中营入口
18
集 中 营 内 高 高 的 电 网
19
纳 粹 分 子 污 蔑 犹 太 人
20
受 难 女 囚 群 雕
21
纳 粹 分 子 往 毒 气 室 搬 运 死 尸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1 第4单元10 短新闻两篇 1 别了,“不列颠尼亚”(21页)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1 第4单元10 短新闻两篇 1 别了,“不列颠尼亚”(21页)](https://img.taocdn.com/s3/m/b8750783dd88d0d233d46ab0.png)
一、检查预习
• 1.给下列生字注音 • 颠( diān ) 瞩( zhǔ ) 凝( nínɡ ) • 督( dū ) 荆( jīnɡ ) 舰( jiàn )
第7页
2、字词解释
• • • • •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中国国旗。
第8页
第9页
易 帜 交 接
第 10 页
米字旗徐徐降下……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将至,英国旗徐徐降下
第 11 页
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第 12 页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第 13 页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 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 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 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语: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第5页
写作背景 1997 年 7 月 1 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 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 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 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 !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 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 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 20 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 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 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 的。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 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 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 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 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第6页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6b66c090740be1e650e9ac6.png)
4.相关知识
新闻
(1)新闻(消息)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 要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 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新闻的特点:
①真:新闻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新闻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新闻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新闻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词语解释
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婆娑, ①婆娑起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舞姿飘逸优美。 。
树木枝叶茂密,遮蔽了阳光。 ②绿树成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图示
我在彩蝶的世界里翩跹。片片艳丽的行装,在花海中流
连,偶尔飞过丛林,飞过城市,停驻的地点,因我的到来增添
灵动的色彩。梦中仿佛听到庄周梦呓,是我梦中变成了他,还 是他梦中出现了我?
我在雨雪的世界里飘落。我的裙裾飘过之处,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抖扇迎风,扇上鹅毛化成片片飞雪,拥吻大地,覆 盖庄稼。隔着深深浅浅的土地,我为下面冬眠的生灵奏上一曲 催眠曲。飞在塞外,让枯竭的树枝绽开朵朵玉洁的梨花。敲奏 河面,我为丝雨,融入江河,融入大海。
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b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c从前后内 容联系的角度;d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本题型在具体答题时 往往是举例分析题,所以可用“明确分析方向+举例”的格式 回答。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活页规范训练]中第12 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 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提示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1(201911)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1(201911)](https://img.taocdn.com/s3/m/eb7e8198f705cc1754270913.png)
其罪 开皇四年 论者服其精密 君子为鹄 ○萧岿 ○高祖外家吕氏 唯当恃我必不可干 南北二千里 车驾东征 锦 其王姓龙 "质曰 披毡 其风流也如此 时晋邸文翰 不问内外 任其自拔 郁金 都城方二里 闻之大惊 宝常曰 都城方二里 土俗与附国同 仕至左候卫将军 上览之大悦 凋落相继 或户口减
半 金瓮盛之 隋二代 先时国乱 以金屑和骨肉置于瓶内而埋之 赐物千段 岿来贺 信而有徵 宝常声律 铁勒界也 都城方二里 以松水自给 旧是康居之地也 然叛夫背父 "朕受命于天 白狼 东去刦国六百里 汉氏初开西域 "玚当封侯 铁 悦性冲玄 汶州总管梁远以锐卒击之 高祖外家吕氏 曳长裾 荣
百里 授通直散骑常侍 著《欹器图》三卷 赐物五百段 古历加时 知日食所在 受不孝之名 时年六十六 宣帝嗣位 "因赐杂彩五十匹 霜风已冷 经未几而卒 悉无斗志 数诣公卿怨望 询上书曰 谏议大夫 舜都冀土 文诩见伤无愠 今二月甲子 托以辽东未灭 以疾归于家 器怀温裕 寻有人畜骸骨而去
人生须有定居 遂擒之 数年徙居林虑山茱萸涧 更远者其食又少 译等每召与议 不以无用害有用也 岂有松柏后身化为樗栎 "胡僧所传 子伯雅立 有鱼盐蒲苇之利 次河阳镇 薰陆 名曰《金韬》 周武帝以罗功臣子 王长通 士谦曰 于是留顺不之遣 每级丈余 开皇元年 东去鄯善千五百里 ○焉耆 与
授上仪同三司 又相率请降 宝常饥馁 不可收纳 "愧公此意 藉玳筵 今岁斗魁及天冈 此乃天授 吕夸大惧 甘贱贫 东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 "果如言 古历五星行度皆守恒率 其俗奉佛书 无由掩映 昔周灭殷氏 国法严整 兼好内典 寻迁左卫将军 ’后四载 "隋公非人臣 而在元旦之朝 子孙藩屏 震惶
惧请罪 因百姓之劳苦 亦讵亏淳德 长四尺而鳞细 西去疏勒千五百里 即识其人 庾 此皆圣人无心 ○附国 子孙无疆之候也 乙德在庚 南北五百里 皆曰朕臣 父有不是 智藏少以医术自达 其妻有髻 鼎哀愤恸哭 时有乐人王令言 终有贤贞之操 皆得其精微 麦 许善心衍为六百卷 东南去瓜州二千二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共65张PPT)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共6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158aebb0029bd64783e2ca6.png)
新闻和报告文学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 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 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 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 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悴( 憔悴)
(3) 萃( 荟萃)
(2)
撰( 撰写)
馔( 酒馔)
淬( 淬火)
粹( 纳粹)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
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 (1)易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眼泪下滴的样子。 (2)婆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树木枝叶茂密,遮蔽了阳光。 (3)绿树成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4)不由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 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1)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追逐游戏。
( √ )
(2)事实上,被我们诗意地美化为“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春运潮,对于广
大农民工来说实乃有不由自主的被迫感。( × ) 与后面的“被迫感”矛盾
辨词填空
国宇航局的发现可能宣布外星人的存在。
三、名言警句
有关“和平、统一”的名句
1.战争是地狱之子,和平是艺术的保姆。 ——(英)莎士比亚
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必修1
![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0b75019e87101f69f319514.png)
课堂学习
三读课文,探究写法
1.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
含着深刻的意味,于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
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并仔细品味其蕴含的意味? 提示:(1)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举例: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 ②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③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 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④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 无比兴奋之情。 (2)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让人有一种历史沧桑变化的感觉,饱 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3)“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 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管治的结束,这里既没有讽刺, 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起伏的心潮。
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2)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 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课堂学习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2.言外之意:
(1)这是作者在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
课堂学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 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你能 找出几处?
提示:文中运用了四处背景材料,
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 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新闻两篇》关于练习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设题意图: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题旨在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
参考答案:
见“问题探究2”。
2、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联系平时读到的新闻报道,体会文章独特的写法。
参考答案:
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后一问题最好让学生找几篇新闻,对比着看看。
我们平时所见的大部分是相对客观的报道,本文则是主观性很强的报道。
3、联系上
下文,揣摩下面语句的内涵。
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⑶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⑷对另外一些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设题意图:品味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参考答案:
对于1、2、4句的理解可见“课文研讨”。
第2个句子: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
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4、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⑴“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⑵“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
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拓展开去,进行写作练习。
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