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

合集下载

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

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

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摘要】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术后常见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通过分析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在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方面,主要包括手术操作不当、血栓形成、感染等因素。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护理监护、定期检查病情、保持清洁、预防感染等方式进行护理对策。

通过合理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原因、护理对策、结论、脑血管疾病、介入手术、护理管理、风险评估、术后护理、出血、血管狭窄、结节形成、抗凝治疗。

1. 引言1.1 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方式,对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

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以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以帮助护士和医生更好地了解并处理这些问题,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临床工作中遇到这类问题的医护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2. 正文2.1 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1. 血管损伤: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管损伤,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进而造成术后并发症。

2. 血管狭窄:介入治疗可能导致血管内膜受损,使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血液循环。

3. 血栓形成:介入手术后,有时会出现血栓形成,尤其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或使用药物溶栓治疗时。

4. 感染:术后伤口未能妥善处理或者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都可能导致感染引起并发症。

5. 出血:术后出现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在手术部位或血管内出血。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磁共振等)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等方法,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脑血管,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1、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

机械取栓术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疾病,血管内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如新型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的应用,使得栓塞效果更加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同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大型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血流。

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器械的改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1、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脑血管病介入术前宣教

脑血管病介入术前宣教
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生命体征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 、体温等生命体征,确保生命体征 平稳。
穿刺部位观察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 、感染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疼痛管理与药物使用
疼痛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了解 疼痛的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
药物治疗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合理使用镇 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
感染处理
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加强伤口护理和换 药。
06
心理支持与情绪调节技巧
患者心理需求分析
恐惧与焦虑
对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及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感到担 忧。
悲观与绝望
对疾病预后持悲观态度, 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依赖与退行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家属 的更多关注与照顾,表现 出行为上的退行。
家属沟通技巧培训
倾听与理解
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诉求,理解他 们的情绪反应。
有效沟通
与患者和家属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 ,解答他们的疑问。
鼓励与支持
给予患者和家属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增强他们的信心。
情绪调节方法分享
01 呼吸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冥 想等放松训练,缓解紧张 情绪。
03 音乐疗法
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舒缓
的音乐,帮助患者放松心
情。
02 正念练习
引导患者进行正念冥想, 关注当下感受,减轻焦虑 和恐惧。
04 认知重构
帮助患者重新认识疾病和
手术,建立积极的认知模
式。
THANKS
感谢观看
造影检查
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观察血 管病变情况,确定手术方案。
术后处理
手术结束后,拔出导管并压迫 止血,包扎伤口,安返病房。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知识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知识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知识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进入血管系统,采用介入器械进行治疗的方法,被广泛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

在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时,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能够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下面将介绍一些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知识。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同时,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计划,以便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治疗设备和器械的完好性和洁净度。

治疗设备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和校准。

器械应事先准备好,确保无菌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方便医生使用。

护理人员还需要为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工作。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治疗方法,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焦虑和恐惧。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治疗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提供必要的安慰和支持。

二、术前护理脑血管介入治疗通常需要患者进行术前准备。

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化验,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在术前,护理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禁食禁水。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在手术前6小时禁食,8小时禁止饮水,以防止术中发生呕吐和误吸。

护理人员还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使用情况,以避免术中发生过敏反应或药物不良反应。

三、术中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术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异常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还需要注意患者的疼痛管理。

脑血管介入治疗可能会引起一定的不适感和疼痛,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和使用镇痛药物,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在术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协助医生进行器械的操作。

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种介入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器械,保持器械的无菌性,并及时递交给医生。

脑血管介入操作中角度选择

脑血管介入操作中角度选择
适应症广:适 用于多种脑血 管疾病,提高 治疗效果
角度选择的意义
01
提高手术成功率:合适的角 02
减少并发症:合适的角度选择
度选择可以提高手术的准确
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
性和成功率。
如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
03
保护患者安全:合适的角度 04
提高手术效率:合适的角度
选择可以降低手术风险,保
选择可以提高手术效率,缩
磁共振成像(MRI):通过MRI检查,了解 血管的形态和位置,为角度选择提供依据。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检查,了解血管的形 态和位置,为角度选择提供依据。
术中导航和实时调整
1
术中导航:利用影像学技术, 实时显示血管和器械的位置
2
实时调整:根据导航信息,调 整器械的角度和位置
3 术中评估:根据导航信息和操作 效果,评估角度选择的正确性

患者身体状况: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 适的角度,以降低手术风险
医生经验:根据医生的经验选择合适的角 度,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Hale Waihona Puke 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通过血管造影检查,了解血管的 形态和位置,为角度选择提供依据。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过CT检查,了 解血管的形态和位置,为角度选择提供依据。
熟练掌握操作技巧: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巧,如 导管导丝的操控、支架的释放等。
保持稳定的操作:在手术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操作, 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遵循操作规范: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患者个体差异
血管解剖结构:不同患者的血管解剖结构存 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角度
血管病变程度:根据病变程度选择合适的角 度,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恢复患者的生活功能和预防复发。

随着介入护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脑血管病患者开始接受介入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或者微创手术技术在血管内进行治疗,可以及时清除血管内的血栓和血管狭窄,恢复血液流通,减少或避免脑损伤。

在脑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疗中,介入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介入护理可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监测。

由于介入治疗需要通过导管进入血管系统,所以护士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情变化。

在介入治疗中,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确保患者的安全。

介入护理可以提供必要的护理措施。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平静和放松的状态,以便医生顺利进行操作。

护士可以通过安抚患者的情绪,提供病情解释和安全注意事项,并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护士还可以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准备工作,如给予局部麻醉、消毒和固定导管等。

介入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介入治疗只是脑血管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在治疗结束后,患者仍需要进行康复护理来恢复功能和预防复发。

护士可以给予患者必要的康复指导,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锻炼、药物合理应用和生活习惯调整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介入护理可以进行教育宣传。

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和参与,而护士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的方式,提高患者和家属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和理解,促使他们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通过护士的综合护理和专业指导,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PPT课件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PPT课件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脑血管狭窄、脑动脉瘤、脑血管 畸形、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
禁忌症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 功能障碍,对造影剂过敏等。
手术流程及注意事项
手术流程
术前准备、麻醉、穿刺置管、造影检查、介入治疗、术后处 理。
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 症,确保手术安全。
02 术前护理准备
患者评估与教育
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为介入治疗提供 准确依据。
教育患者及家属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手术过程、可能的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 等,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和配合度。
心理护理与情绪调节
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的心理 问题。
紧急处理措施和流程
穿刺部位并发症处理
立即压迫止血,观察局部情况,必要时行超声检查明确诊断,给 予相应治疗。
脑血管并发症处理
立即停止介入治疗,给予吸氧、降颅压、止血等对症治疗,必要时 行急诊手术。
全身并发症处理
立即停止介入治疗,给予抗过敏、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
长期随访和健康管理建议
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挑战
如何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满足不同患者 的需求。
如何进一步提高介入治疗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
如何加强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提高脑血管病变的整 体治疗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6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介入治疗过程及成果
介入治疗过程

脑血管介入科普

脑血管介入科普

脑血管介入科普在现代医学领域,脑血管介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多种脑血管疾病。

它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经血管的方式,将导管和特殊器械引入到脑血管系统,进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您介绍脑血管介入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优势和注意事项。

一、基本概念脑血管介入技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引导下的微创手术技术,可以在不开颅的情况下对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

它主要通过介入导管的导引下,将特殊器械送入脑血管内,进行血管病变的修复、栓塞物清除、血管扩张等操作,从而恢复脑血流的正常供应。

二、应用范围脑血管介入技术可以用于治疗多种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动脉瘤、脑动脉狭窄、脑血管畸形、脑血栓等。

其中,脑动脉瘤是脑血管介入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常常伴随着血管壁的薄弱,容易破裂出血。

通过脑血管介入技术,可以将导管送入到脑动脉瘤内,进行栓塞或者夹闭手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优势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脑血管介入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微创性:不需要切开患者头颅,只需要在患者的血管内进行操作,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2.安全性高:传统开颅手术风险较高,而脑血管介入技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手术风险也较低;3.疗效好:脑血管介入技术可以准确地定位和治疗病变部位,疗效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4.术后恢复快: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患者可以早日康复回到正常生活。

四、注意事项尽管脑血管介入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1.选择合适的患者:脑血管介入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2.专业团队:脑血管介入手术需要由经验丰富的脑血管介入专家团队完成,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3.手术风险:虽然脑血管介入技术的风险较低,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患者需要充分了解手术风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决策;4.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脑卒中血管介入标准

脑卒中血管介入标准

脑卒中血管介入标准
脑卒中血管介入治疗是指通过血管内导管技术,直接作用于脑部血管,以恢复脑血流灌注的一种治疗手段。

这种治疗方式通常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当药物治疗不能迅速起效或者效果不佳时,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快速恢复脑部供血,挽救受损的脑组织。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脑卒中血管介入治疗的标准。

1.时间窗口: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时间窗口比静脉溶栓治疗宽泛,通常建议在症状发生后的6小时内进行,但具体时间可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医疗中心的操作能力而有所调整。

2.适应证:主要包括年龄在18岁以上,有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卒中,且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应符合特定的影像学标准,如大脑中动脉M 1段闭塞等。

3.禁忌证:包括活动性出血或者有明显出血倾向、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对介入治疗器械过敏、严重高血压无法控制等。

4.技术要求:要求有经验的医疗团队进行操作,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包括X光手术室、血管内介入器械等。

5.围手术期管理:包括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进
行严密监控和管理,以及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的使用。

6.术后随访: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

脑卒中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复杂而高风险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疗团队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和治疗风险与收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血管介入治疗在脑卒中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精准。

脑血管介入实验报告单

脑血管介入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脑血管介入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神经介入室实验者:张三(主治医师)、李四(住院医师)、王五(护士)实验目的:1. 了解脑血管介入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掌握脑血管介入器械的使用方法。

3. 观察并记录脑血管介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

实验材料:1. 脑血管介入手术包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3. 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介入器械4. 抗凝药物、溶栓药物等抢救药品5. 生理盐水、肝素钠等注射药物6. 心电监护仪、血压计等监护设备实验方法:1. 患者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压、心率、血糖、肝肾功能等,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条件。

2. 术前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手术过程、风险及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3. 手术过程:a.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b. 局部麻醉,穿刺血管,插入导管。

c. 行DSA血管造影,了解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

d.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器械,如球囊、支架等。

e. 通过导管将介入器械送至病变部位,进行扩张、支架释放等操作。

f. 术后造影复查,确认病变部位是否得到有效治疗。

4. 术后处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结果:1.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平稳。

2. 手术过程顺利,成功完成病变部位血管扩张、支架释放等操作。

3. 术后造影复查显示,病变部位血管通畅,血流恢复良好。

4.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实验讨论:1. 脑血管介入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2. 在手术过程中,正确选择介入器械、掌握操作技巧至关重要。

3. 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监护、术后及时处理,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4.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脑血管介入手术将更加精细化、个体化。

实验结论:本次脑血管介入实验成功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脑血管介入手术流程

脑血管介入手术流程

脑血管介入手术流程脑血管介入手术(Neuro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是一种通过血管插管技术,进入颅内血管系统,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

以下是一般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流程:1. 术前准备:医生会先与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还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颅脑CT(Computed Tomography)或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以确定病变的具体情况。

患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 血管插管:医生选择合适的血管,通常是从大腿的动脉或静脉开始,经过消毒和局部麻醉后,插入导管。

3. 引导导管:一次性导管插入到颅内的血管系统中,医生通过X线透视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等技术,引导导管到达脑血管病变的位置。

4. 诊断和评估:通过导管进行血管造影,实时显示血管病变的情况,医生可以准确诊断和评估病变的类型、范围和程度。

5. 治疗干预:根据病变的特点和情况,医生选择不同的治疗干预手段。

常见的干预包括:血管扩张术(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栓塞术(阻塞异常血管)、血管插管取栓术(取出血栓)等。

6. 观察和复查:手术完成后,医生通过导管进行再次血管造影,确认治疗效果,并观察有无其他并发症。

7. 手术结束和恢复:手术结束后,医生将导管拔出,进行伤口处理。

患者通常需要在监护室或病房中观察一段时间,直到恢复良好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脑血管介入手术的具体流程会因个人病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何进行手术。

此外,脑血管介入手术是一种有风险的手术,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血管损伤等,因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脑血管介入导管操作方法

脑血管介入导管操作方法

脑血管介入导管操作方法(1)进入体内的导管,要连接带Y接管的灌注线,并高压滴注生理盐水,以保证导管腔内不回血。

如欲插入导丝操作,则移去Y 接管,但维持灌注压力备用。

待导丝操作完成后,即回抽血液,冲洗导管后连接灌注线。

(2)在冲洗导管时,先要用力回抽导管内的血液,回抽后让血液自导管内自然流出少许,然后再冲洗导管或直接连接灌注线灌注,目的是尽可能避免导管腔内凝血碎屑进入头臂动脉,造成脑血栓事件。

导管在体内未连接灌注线的情况下,一般每间隔1 ~2 min冲洗一次。

(3)在施行头臂动脉选择性插管前,最好做主动脉弓造影,以明确头臂动脉开口的位置。

主动脉弓造影选用猪尾巴导管,头端有侧孔,在导丝引导下在髂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行进,越过主动脉弓,进入升主动脉后撤除导丝,猪尾巴导管在升主动脉内定型。

猪尾巴导管在升主动脉的适当位置是在无名动脉开口下1 cm左右,避免猪尾巴导管的端孔、侧孔正对头臂动脉,以免在造影时进入头臂动脉的压力过高。

取左前斜位15°投照,以充分显示主动脉弓。

如在术前施行颈部血管MRA,则可以MRA作为参考。

(4)在选择性插管时,原则上应用导丝导引,以免较硬的导管头顶在动脉内膜,引起内膜损伤和斑块脱落。

碰到阻力时,须采用同时退导丝进导管的协调动作,使导管前行。

如需选择性插管入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则须在侧位路图下,观察无颈动脉分叉病变后,再上行导丝、导管。

颈外动脉前内行,颈内动脉后外行,容易到位。

颈内动脉造影时,导管头位置不宜超过第2颈椎平面。

如观察颈动脉病变,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导管头置于颈总动脉近端即可。

如在颈部MRA上显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有斑块,如不施行血管内治疗,原则上不宜做选择性颈内动脉造影。

(5)椎动脉起始部常存在迂曲,特别在老年患者,须应用头端较柔软的4F导管,一般选用Terumu导管。

导管不宜进入过深,在V2近端即可。

在过度迂曲病例,不宜选择入椎动脉,置导管头于椎动脉开口的锁骨下动脉,上臂下部扎一动脉压力带,保持压力在收缩压之上时注射造影剂,可达到与椎动脉插管造影的同样效果,造影完毕即放松动脉压力带。

脑血管介入术护理ppt

脑血管介入术护理ppt

脑血管介入术护理目录CONTENCT •引言•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特殊情况护理•出院指导01引言目的和背景目的脑血管介入术是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先进技术,其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脑血管介入术的护理目的和背景,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背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血管介入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脑血管介入术的护理背景和现状,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定义和概述定义脑血管介入术护理是指在脑血管介入术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措施,包括术前评估、术中配合、术后观察与护理等。

概述脑血管介入术是一种通过导管等器械在血管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然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护理。

02术前准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有无过敏史、手术史等。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情况等,以便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患者评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

心理支持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基本流程、手术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使患者对手术有全面了解。

术前教育术前宣教03术中护理01020304术前准备麻醉处理手术操作术后处理手术流程医生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股动脉或颈动脉将导管送入脑部血管,进行栓塞、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操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无意识。

确保手术室环境清洁、无菌,准备手术器械和药品,核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

手术完成后,对手术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状况。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常见并发症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常见并发症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措施脑血管病是首位死亡原因,其中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重最大。

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不断发展,被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是指经皮股动脉穿刺,在体内注入足量肝素,使患者全身肝素化,并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在血管内行介入手术的方法。

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介入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预防并发症。

术前护理术前1 d备皮并协助患者洗澡更衣,术前4-6 h禁食、禁水,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等镇静剂使患者放松,手术时间长或者全身麻醉手术,导尿并留置尿管,术前在左上肢留置套管针。

此外,还应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顾虑,耐心讲解手术目的、方法、过程,消除患者顾虑,争取最大程度的配合。

术中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等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并给予护理措施,准确记录肝素每次应用的时间和剂量,监测呼吸和血压,密切注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显示屏上的影像,发现异常及时提醒医生处理。

手术在确保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合理完成手术配合工作。

术后护理1、一般护理及病情观察。

患者术后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常规予低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病人意识、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尤其应注意维持血压稳定,防止血压过低或骤然升高。

嘱病人多饮水,并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术后常规进行神经功能监测,在术后12小时内,卒中量表评分每30分钟评价一次;术后12-24小时内,NIHSS评分每2小时评价一次;如出现严重头痛、恶心呕吐高血压,应随时行NIHSS评分,并遵医嘱予头颅CT检查。

注意加强心理疏导,保持心情舒畅,保证良好睡眠。

2、穿刺侧肢体的护理。

术后30min用沙袋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术后穿刺侧肢体应保持伸直制动6 h~12h,避免屈髋,绝对卧床24h,术后6h撤除沙袋,术后24h解除弹力绷带且可下床活动。

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瘀斑及血肿,同时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腿围等情况以判断是否有血栓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治疗时间窗: 发病6小时以内,基底动脉48小时以内。 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而取决于侧支 血流和缺血组织的代谢状况。可用灌注 成像估算。 SPECT:a 缺血区,b 病灶对侧对应区, c 缺血侧整个小脑半球;计算残余CBF。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残余CBF: 缺血区活性/小脑活性(R/CE)=a/c 不对称指数=1+(b-a)/(a+b) 缺血组织的血流指数>0.55时,即使在症 状出现6h后开始治疗仍可挽救。 血流指数>0.35时,早期治疗也仍可挽救。 血流指数<0.35和不对称指数>1.5,即使 在严格的时间窗内开始治疗,仍有出血 的危险。
DSA动脉造影
可显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MRA
MRA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
三维时间跃迁MRA(3D-TOF-MRA)能显示
颈部动脉、颅底Willis环和大动脉及其 主干分支。可检出颅外和颅内颈内动脉 的狭窄和闭塞。
CTA
原理是用滑环式CT扫描机进行连续快速
TCD依据
狭窄段血流速度加快,但狭窄<25%可无变化 狭窄远端血液流速降低 侧支循环的血流变化
频谱图形异常
颈内动脉收缩期血液流速峰值(IPSV) MCA狭窄标准:收缩期血流峰速度>=140cm/s或
收缩期血流峰速度>=120cm/s且平均血流速度 >=80cm/s,可伴有杂音或湍流。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禁忌症: 发病前3个月有过卒中、严重头外伤、颅内出 血史 SBP>185mmHg,DBP>110mmHg 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 3周内发生过消化道、泌尿道出血 卒中症状出现时伴有癫痫发作 48h内用过抗凝剂或肝素 PT>15,PLT<10万/mm3 ,血糖<2.7或 >22.2mmol/L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卒中的 75-90% 1997年新发病例300万。 脑血管病连续5年为我国第二 位死亡原因,其中多数为ICVD。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颅内外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 一个主要的独立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75%TIA和60%脑梗塞患者中 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脑血管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 颈动脉导致的狭窄约占老年人 口的5%,其中1-3%为重度狭窄。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DSA脑血管造影TIMI: 0级:完全闭塞,无血流 1级:阻塞区域少量造影剂通过,末梢血 管不显影 2级:末梢血管显影,血流缓慢 3级:造影正常,<1/2远端血管充分灌注 4级:造影正常,>1/2远端血管充分灌注
谢 谢
PTAS临床适应证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70%,有症状虽然
狭窄未超过50%但有溃疡斑块。
PTAS临床禁忌证
80岁以上高龄者死亡率会增加。
慢性颈内动脉近端闭塞是一大禁忌。因
为血栓常常会蔓延至颈内动脉全长。
PTAS术前准备
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三项,
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 会阴部备皮。 术前半小时:鲁米那钠0.1g肌肉注射;术 前3日尼莫地平20mg,2次/日;有癫痫发 作史者,术前给抗癫痫药。 术前禁食。 对操作时间长的病人留置导尿管。
容积扫描,造影剂增强加上计算机三维 影像重建技术显示血管结构 覆盖表面显示法(SSD) 最大密度投影法(MIP) 曲面重建法(CPR) 容积显示法(VR)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 (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 (ECST)结论: 狭窄70-90%患者手术有益 长期预防颈动脉同侧卒中特别是致 残性卒中相当有效。
1998年全球24个医疗中心的颈动脉支架
治疗病例共2408例 术后30天总的卒中和死亡率是5.8% CAVATAS随机试验表明血管成形支架置入 术与CEA卒中和死亡率相近,为10%。
PTAS临床适应证
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包括TIA或缺
血性卒中),临床体征与供血区域相符 号,年龄40岁以上。 颈动脉超声、MRA或DSA任何一项检查 提示症状相关的颈动脉狭窄≧50%。 一侧颈动脉闭塞,另一侧颈内动脉狭窄 ≧50%,病人有能定侧或不能定侧的TIA 发作。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
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只能检查 血流速度与血流方向。 双功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color duplex sonography, TCCD)包含了两维B超的功能,能检查 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狭窄程度。 超声增强剂进行TCCD(ECCD) ECCD替代血管造影
PTAS术前、术后评价
临床神经系统检查。
NIHSS量表进行神经功能收损程度评分。
脑CT扫描。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紧急救治方案
五个连续重要评估步骤: 证实并图解脑缺血。 预测不经治疗脑缺血的预后。 评估缺血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可能的可逆 性。 预测治疗结果。 选择治疗(有益还是有风险)。
治疗手段。 PTAS可预防TIA和脑梗塞复发。 PTAS可替代传统的内膜剥离术。
血管成形术并发症
早期:
机械损伤,动脉内膜夹层分离、斑块 破裂、球囊或血管破裂、刺激颈动脉窦、 心动过缓、低血压、脑栓塞、血液动力 学异常、造影剂反应、穿刺部位血肿 晚期: 血管堵塞、再狭窄、支架塌陷、脑 出血和“大脑高灌注综合征”(表现为 持续性头痛和高血压、癫痫)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 所的资料: 23%的脑梗死归因于颈动脉病 变,并指出其中12%为腔隙性脑梗 死。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区分有无 中风危险和影响预后的标志之一。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国外对一组无症状未加治疗的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5年以上超 声学随访,发现中风和TIA累计发 生率在狭窄超过75%的患者为60%, 狭窄小于75%者仅为12.7%
神经内科医生面临的挑战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
治疗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重庆市介入脑血管病学研究所 迟路湘
脑血管介入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主要为颅内、椎管内的血管性病变
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 脉狭窄、急性脑梗塞以及部分头颈部肿瘤。 治疗技术 血管栓塞术(固体材料栓塞术、液体材料 栓塞术、可脱性球囊栓塞术、螺旋圈栓塞术和 可脱性弹簧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区 域性溶栓、区域性化疗和区域性止血)和血管 成形术。
PTAS术后处理
维持血压正常或稍低于基础血压。 抗脑水肿治疗:20%甘露醇125-250ml加地米
20mg,静脉注射每6-8小时1次。 辅助性治疗:常用尼莫通注射液5-10mg/小时。 术后抗凝治疗:24小时内肝素1000U/小时,低 分子肝素0.2ml,2次/日,半个月-1个月。 低右500ml,丹参20ml,连用3日。 保持病人安定,给予镇静剂。 术后继续控制性低血压,防止过度灌注综合征。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缺点: 诱发心肌梗塞、深静脉血栓、肺栓 塞、伤口出血感染、脑神经损伤、切口 瘢痕处感觉麻木、瘢痕增生、全身麻醉、 肌肉松弛剂和气管插管
血管成形术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 优点: 避免颈部切开和全麻 住院时间短、费用少、安全、痛苦轻 解除狭窄,防止斑块脱落造成脑栓塞, 对于ICVD的预防作用肯定。
发展史
1930年,Brook应用肌肉组织填塞颈内动脉治
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1950年,Seldingerc创造一种穿刺动脉后插入导 丝导管技术 1970年,法国Djindjan的颈外动脉和脊髓动脉 的超选择性插管技术应用 1976年,Kerber发明的可漏性球囊导管 1980年,美国的Tracker微导管、法国的Magic 微导管,Mullan实施了第1例PTA 90年代,Roubin提出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
脑动脉痉挛的防治:微导管拔出困难,
病人主诉头痛。 预防:注入每毫升含1mg的罂粟硷溶液15ml,可共用30-90mg。 治疗:注入每毫升含1mg的罂粟硷溶液 20-30ml,注入0.02%的硝普钠溶液051ml,观察血压,硝酸甘油滴鼻,吸氧, 神经安定药物。
PTAS评价
PTAS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本
血管成形术后治疗
阿斯匹林(拜阿斯匹林):325mg/天,半年。 噻氯匹啶或氯吡格雷
术前250mg/日,术后250mg,2次/天,一 个月,250mg,1次/天,一个月。 术前250mg/日,术后75mg/天,一个月, 50mg/天,一个月。 阿昔单抗(Abciximab)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 体拮抗剂 首剂0.25mg/kg,iv;9ug/min,VD
PTAS术中处理
全身肝素化:首次剂量按1mg/kg,静脉
注射,每隔2小时减半量给药;或肝素加 生理盐水中,按20-30U/kg.小时,以20004000 U/小时从静脉内输入。造影或治疗 结束时,应用鱼精蛋白静脉注射中和肝素, 每毫升鱼精蛋白10mg可中和肝素1000 U 。
PTAS术中处理
血管成形术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 支架: 球囊扩张式:Palmaz 自膨式:Wallstent,适宜颈动脉 Primary stenting Secondary stent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