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内生细菌的侵染定殖规律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植物内生细菌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细菌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细菌研究进展摘要:植物内生细菌是植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

本文从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生物学作用及其应用等方面对近年来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其应用前景,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这类微生物提供信息。

关键词: 植物内生细菌,固氮作用,绿色菌肥引言: 植物内生细菌系统地分布于植物体内,与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共进化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和谙联合的关系。

植物内生细菌有丰富的种群多样性,对宿主植物具有内生固氮、生物防治以及促进生长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可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植物内生细菌联合的生物修复以及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等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价值,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在人们日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研究和利用植物内生细菌对于替代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保持植物微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正文:1.植物内生菌的发展及概念植物内生细菌名称的由来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的。

1876 年, Pasteur 从无菌葡萄果汁中提取出内生细菌, 内生细菌由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 传统观念曾认为健康植物体内不含细菌,从健康植物体内分离获得的细菌是由于消毒不严而受污染引起。

直至上世纪20~50 年代, 人们陆续从 30 多种健康植物体内分离到多种内生细菌, 植物体内含有细菌的事实才被肯定。

1866 年 De Bary 为将植物组织内生活的微生物与植物表面生长的表生菌(Epiphyte)区别开来, 首先提出了内生菌的概念[2]。

1992年Kloeooer 首次提出了“植物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的概念[3]。

1995年Wilson将植物内生菌的概念概括为: 植物内生菌是指能在整个或部分生活周期中侵染活植物体, 但对植物组织不引起明显症状的微生物, 包括真菌和细菌[4], 1997 年 Hallmann 等又对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进行了补充, 认为植物内生菌可从植物表面或从植物内部获得, 且它们的存在未使植物的表型特征和功能有任何改变[5]。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植物内生菌是指生活在植物组织内部,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微生物。

内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接触,侵入根系组织,并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营养元素和其他生理调节物质,同时从植物中获取所需的碳源。

内生菌可以显著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增加植物对逆境的耐受能力,以及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研究植物内生菌的功能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者发现了许多植物内生菌的新物种和新分离株。

通过对不同植物根系样本的分离培养,可以分离出大量的内生菌。

这些菌株可以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发现了一系列新物种和新分离株。

这些新的内生菌资源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内生菌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研究者揭示了植物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内生菌通过释放一系列生理活性物质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内生菌可以释放生长激素,如赤霉素和茉莉酸,来促进植物生长。

内生菌还可以合成抗生素和防御酶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内生菌还可以调节植物的光合作用、氮代谢和抗氧化系统,提高植物对逆境的耐受能力。

研究者鉴定了植物与内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内生菌通过分泌各种信号物质来调节植物的免疫反应和生理反应。

内生菌可以分泌激酶来激活植物的免疫反应,从而促进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

内生菌还可以分泌防御酶来降低植物的氧化应激反应,并通过影响植物的基因表达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研究者研发了利用植物内生菌改良农作物生产的方法。

通过合理利用内生菌的优势,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内生菌可以通过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来促进作物的生长,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内生菌还可以提高作物对干旱、盐碱和高温等逆境的耐受能力,从而减少作物的减产损失。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在揭示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促进农作物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我们对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植物内生菌是指在植物体内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植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对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研究植物内生菌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下面将对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植物内生菌的发现和分类早在19世纪末,就有学者发现植物体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20世纪初,人们开始意识到植物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以及抗逆性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根据其生长环境不同,植物内生菌可以分为根际内生菌、茎叶内生菌和种子内生菌三类。

1.根际内生菌根际内生菌是指生长在植物根系统附近的微生物,包括根际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与植物根部形成互惠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营养吸收,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2.茎叶内生菌3.种子内生菌种子内生菌是指生长在植物种子表面或内部的微生物,包括种子表面细菌、种子内部细菌和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保护植物种子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二、植物内生菌的作用机制植物内生菌作为宿主植物的共生菌,与植物体内的生长发育、抗逆等各方面具有密切联系。

其主要作用机制如下:1.促进植物营养吸收植物内生菌可以通过产生植物营养物质、调节植物根系生长等方式,促进植物营养吸收。

例如,一些根际内生菌可以产生植物生长素、吲哚丙酸、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和分枝。

2.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植物内生菌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的内源性激素水平,启动植物的抗逆机制,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例如,一些根际内生菌可以增加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减少氧化损伤,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和耐盐性。

3.帮助植物对抗病原微生物植物内生菌可以通过分泌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或者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帮助植物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例如,一些茎叶内生菌可以分泌一些抑制菌丝生长的化合物,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生长。

三、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生产领域的应用植物内生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植物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植物内生菌是一类生活在植物体内并与其共生的微生物。

这些内生菌包括细菌、真菌和古菌等多种微生物,它们与植物根系等部位互相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对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在植物生长中的功能、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植物内生菌的种类和功能植物内生菌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根固氮菌、木质素分解菌、磷解析菌等。

这些内生菌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氮素固定根固氮菌是一类能够固定空气中氮气并将其转化为氨的细菌。

它们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将固定的氮素供应给植物,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这对于生长在氮素贫瘠土壤上的农作物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根固氮菌能够帮助植物获取充足的氮源,提高作物产量。

2. 磷解析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很多土壤中的磷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磷解析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磷解析菌能够分解土壤中难以吸收的无机磷酸盐,将其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形式,从而为植物提供充足的磷营养。

3. 木质素分解木质素分解菌则是一类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质素的微生物。

它们通过分解木质素,帮助植物释放出其中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二、植物内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植物内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

内生菌能够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而植物则为内生菌提供生存栖息地。

这种共生关系能够提高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1. 根固氮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根固氮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根瘤是一个典型的内生菌与植物的共生系统。

在这种共生系统中,根固氮菌通过根瘤中的固氮酶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提供给植物使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为根固氮菌提供生存环境和所需的碳源,使其得以生存和繁殖。

2. 磷解析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磷解析菌与植物根系也形成了共生关系。

植物内生菌研究新进展

植物内生菌研究新进展

表 1 近 10 年来文献报道的内生真菌及其宿主植物名录 Table 1 Fugal endophytes and their hosts documented in the past
decade
Host plant (s)
Fungal endophyte (s)
Abies alba Picea abies
1 植物内生菌和内生关系( endophytism) 定 义的异质性
关于植物内生菌和内生关系的定义和用法较为 混乱 , 和 分 歧[3] 。
“endophyte"一词最早主要指内生植物 。后来被研究 者借用来特指禾本科牧草中那些属于麦角菌科的不 引起病症 、系统发生 、种子携带的内生真菌 ,以与严 格附生的病原真菌种类相区别 。因此 ,内生菌定义中 一度强调其不引起宿主出现病症的特点 ,并界定内 生关系为菌根那样的互惠共生 (mutualism) 。随着研 究范围的拓宽 ,不同的研究者纷纷使用“endophyte" 、 “endophytic" 等字眼来描述它们特定的与植物联合的 微生物类群 。因此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具有了明显的 异质性 。
Abstract : Recent advances on the biodiversity , ecological roles , and functional metabolites of endophytes were summarized with some speculative comment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subject . Key words : endophyte ; biodiversity ; ecological function ; secondary metabolite

植物内生菌研究新进展

植物内生菌研究新进展

植物内生菌研究新进展一、本文概述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独特的微生物群体,它们在植物内部生存并与其建立紧密的联系。

这些微生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这些研究进展,重点关注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生态功能、应用前景及其与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总结和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植物内生菌研究的新视角和深入理解,为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植物内生菌的生态学特性植物内生菌,即生活在植物组织内部而不引起明显病害的微生物,它们与宿主植物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的生态学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内生菌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种群动态以及与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等。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丰富,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个类群。

这些内生菌的种类和数量因植物种类、生长环境、生长阶段等因素而异。

例如,某些植物可能携带大量的内生细菌,而其他植物则可能以内生真菌为主。

这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植物内生菌的适应性,也为其在植物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提供了可能。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体内的空间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内生菌更倾向于定殖在植物的营养组织,如叶片、茎秆等,而不是生殖组织,如花、果实等。

这种空间分布特点与内生菌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特性有关,也反映了其与宿主植物的共生策略。

再者,植物内生菌的种群动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宿主植物的生理状态、环境条件、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

在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内生菌的种群结构和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植物幼苗期,内生菌的种类和数量可能较少,而随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内生菌的多样性和数量逐渐增加。

植物内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而多样。

一方面,内生菌可以通过产生抗生素、竞争营养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增强宿主植物的抗病性。

另一方面,内生菌也可以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其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摘要:植物内生茵分布广、种类多,目前已研究过的所有陆生及水生植物中几乎都存在内生茵,内生茵次生代谢产物丰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综述了植物内生菌的代谢产物研究;内生茵糖类、甘露醇的研究,抗氧化能力、多酚含量、抑菌性的研究,同时,对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讨论,以期为植物内生茵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内生茵;代谢产物;抑茵性1植物内生真菌植物内生真菌是指在健康植物寄生的,在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或细胞间隙中度过全部或近乎全部生活周期而不使寄主表现任何症状的一类真菌。

近年来,由于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物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医药工业上的用途和范围逐渐增大。

因此,有关内生真菌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各种陆生和水生植物中,种类多,分布范围比较广。

目前对内生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具有经济价值以及药用价值的植物中,禾本科植物是内生真菌的常见宿主植物。

植物内生真菌主要分布于植物的叶鞘、种子、花、茎、叶片和根等细胞间,多数情况下,在叶鞘和种子中分布量最多,而叶片和根含量极微。

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决定了其代谢物质的多样性,研究表明,从植物中分离出的内生真菌能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其中一些是新物质,具有特殊生物活性。

2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从真菌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己经开发出许多具有治疗疾病作用的化学药物,其中用于治疗肿瘤的化合物己筛选出20余种,李海燕等从桃儿七茎中分离出1株内生真菌能产生鬼臼毒素;张玲琪等从长春花茎皮中分离出的1种内生真菌能产生长春新碱;从云南巍山长春花茎皮中分离出的链格孢属能产生长春碱,生物碱是内生真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物质,细胞松弛素属于生物碱类物质,既具有抗肿瘤活性、又具有抗菌活性,雷公藤的内生真菌可以产生3种结构新颖的細胞松弛素,都表现出抗癌活性,这些内生菌为开发抗肿瘤药物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3内生真菌糖类,甘露醇的研究糖类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多并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一类化合物大量的研究表明,真菌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增强免疫等多方面的生物学功能。

我国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内生菌,指的是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部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植物建立了复杂而微妙的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植物微生物互作认识的加深,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生物学、农业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热点之一。

我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植物种类和丰富的植物内生菌资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科研人员在植物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功能挖掘和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植物内生菌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理解,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植物内生菌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植物内生菌的分离鉴定技术、种类多样性、功能特性、生态分布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

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植物内生菌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1. 内生菌定义与分类内生菌(Endophytes)是一类在植物组织内部生活而不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微生物,它们存在于植物的健康组织中,与宿主植物建立了密切的共生关系。

这些微生物可以是细菌、真菌或放线菌,它们的生活史大部分时间都在植物组织内部度过,从中获取营养并进行繁殖。

根据分类学上的特点,内生菌可分为多种类型。

内生真菌是最常见的一类,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组织中,包括种子、叶片、茎干和根部等。

这些真菌与植物之间建立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产生重要影响。

内生细菌也是一类重要的内生微生物。

它们存在于植物的组织和细胞间隙中,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与内生真菌相比,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但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和抗逆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内生微生物,如放线菌等。

植物内生菌及其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_石晶盈

植物内生菌及其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_石晶盈

第26卷第7期2006年7月生 态 学 报ACTA EC OLOGI CA SI NICA Vol .26,No .7Jul .,2006植物内生菌及其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石晶盈,陈维信,刘爱媛*(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州 510642)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020593);广东省果蔬采后重点实验室研究资助项目(2002B60116)收稿日期:2005-03-11;修订日期:2005-11-10作者简介:石晶盈(1980~),女,山东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研究.E -mail :shijingying2003@*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 -mail :Y wm21081@s ohu .c omFound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 upporeed by Guangdo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o .04020593)and Key Lab of Postharves t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Project (No .2002B60116)Received date :2005-03-11;Accepted date :2005-11-10Biography :SHI Jing -Ying ,Ph .D .,mainly engaged in biocontrol in postharvest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E -mail :s hijingying2003@摘要:综述了植物内生菌及其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分布广,种类多,几乎存在于所有目前已研究过的陆生及水生植物中,目前全世界至少已在80个属290多种禾本科植物中发现有内生真菌,在各种农作物及经济作物中发现的内生细菌已超过120种。

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植物内生细菌是指与植物共生并且能够生活在植物内部的一类微生物。

近年来,对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研究旨在探究植物和内生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内生细菌对植物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本文将对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

当时,科学家们通过观察植物根系,发现了一些与植物共生的细菌。

这些细菌通过与植物共生,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例如氮、磷和铁等。

通过这种共生关系,植物能够获得更好的生长和发育效果。

随着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发现,植物内生细菌对植物的生物学效应不仅仅局限于营养的互利共生。

它们还可以通过激活植物的防御反应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一些内生细菌可以合成抗生素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这种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来保护植物的机制被称为抗菌活性。

除了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植物内生细菌还可以通过其他机制来增强植物的逆境抗性。

一些内生细菌可以合成细胞因子,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些细胞因子可以调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气孔开闭等生理过程,从而使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植物内生细菌还可以通过影响植物的根系结构来改善植物的吸收能力。

它们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分枝,增加根的表面积和吸收面积,从而提高植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效率。

最近的研究表明,植物内生细菌还可能对植物的营养品质和产量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内生细菌可以通过合成辅酶、酶和其他相关蛋白质等物质来促进植物的代谢活性,从而提高植物的营养品质。

一些内生细菌还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氧化适应能力,减轻植物受到的环境胁迫。

近年来对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发现,植物内生细菌不仅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还能够通过激活植物的防御反应、提高植物的逆境抗性和改善植物的营养品质等途径对植物产生重要影响。

未来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探究植物内生细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且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改善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策略。

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植物内生细菌是一类生活在植物内部组织中的微生物,它们能够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对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进展迅猛,不断揭示着植物内生细菌的生物学效应及其调控机制。

本文将对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科学信息和研究思路。

一、植物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功能植物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它们可以分为根际内生细菌、叶片内生细菌和种子内生细菌等不同类型,每一种类型的内生细菌都具有独特的功能。

根际内生细菌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根系内,它们能够与植物形成根瘤菌共生,固氮并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叶片内生细菌则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片内部,它们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扩散,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侵害;种子内生细菌则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内部,它们能够促进植物的萌发和生长。

除了以上所述的功能外,植物内生细菌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生物学功能,如促进植物对抗逆境应激、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等。

植物内生细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微生物群体,它们能够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

二、植物内生细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植物内生细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机制非常复杂,其中包括植物与内生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共生关系的形成和维持以及共生关系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在植物与内生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植物可以通过根系统分泌出一系列特殊的物质来吸引内生细菌的定居和生长,如根系分泌物和根瘤囊内物质等。

内生细菌也可以通过分泌各种信号分子来诱导植物根系的形成和发育,从而促进双方共生关系的形成。

在共生关系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方面,植物内生细菌可以通过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扩散、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等方式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通过这些方式,植物内生细菌能够显著提高植物的生长速率和产量,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从而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作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作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作物内生菌研究进展作者:赵媛卢凤英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10期摘要:近几年,植物内生菌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内生菌发展潜力巨大,概述了近些年内生菌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内生菌的定义、内生菌与宿主的关系、内生菌的各项生理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作物;内生菌;生理功能;特点;宿主中图分类号: S1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020-031 内生菌的定义人们对内生菌的定义一直都存在不同的看法。

植物内生菌研究始于19 世纪中叶,Be Barry 首先提出内生菌一词“endophyte”[1]。

1992年,Kloepper等提出了“植物内生细菌”概念,把植物内生菌定义为能够定殖在植物组织间隙或者细胞内部,并且与宿主植物建立起共栖、互惠共生、共养等关系的微生物。

James等将植物内生细菌定义为一切生存或者定殖在植物内部的微生物并且包括有活性的细菌、处于休眠期的致病菌[2]。

综上所述,可以将植物内生菌定义为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内部的真菌或细菌,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症状[3]。

2 作物内生菌的特点2.1 作物内生菌具有普遍性研究发现,地球上有上百万种植物,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有内生菌[4]。

在作物体内也普遍存在内生菌。

内生菌广泛定殖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胚、种子等器官组织的细胞或细胞间隙中,在植物的根瘤中也存在内生菌[5]。

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从葱的根、茎、叶,番茄的根、茎,油菜的根、茎、叶、花、种子,花生的根、茎、叶、种子,小麦的根、茎、叶、叶鞘,马铃薯的块茎、种子、胚珠,棉花的胚根、棉铃及其他植物各器官内分离出大量内生菌[6]。

植物体内内生菌数量、种类与植物的种类、生存环境、生长阶段、营养供给及基因型有密切关系,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生长的同种植物组织中存在的内生菌种类、数目均有较大差异,即使同一地区的同一植物不同组织部位中内生菌的数量、种类也不相同。

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植物内生细菌是一种生活在植物组织内部的微生物,它们与植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

随着对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植物内生细菌能够对植物的生长、保护、适应性等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植物内生细菌的生物学效应及其研究进展。

1.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植物内生细菌能够通过固氮、产生植物生长素、提供营养等方式促进植物生长。

例如,一些固氮细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基氮,进而为植物提供氮源。

此外,一些植物内生细菌还能够产生生长素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和分化,增加植物的产量和营养价值。

研究表明,一些内生细菌能够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和耐盐性,有助于植物在环境难以适应情况下生长繁殖。

2.对植物病害的防御作用植物内生细菌能够产生一些物质,如挥发性化合物、抗生素、次生代谢产物等,起到抑制外源性病原体的作用。

此外,一些内生细菌能够改善植物根系和免疫系统发育,提高植物抵抗病害的能力,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因此,植物内生细菌在植物保护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3.对植物环境适应的调节作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是多样的,如土壤营养、水分、温度、光照等。

植物内生细菌能够通过调节植物代谢、生理和分子水平的表达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例如,一些细菌可以通过产生物质来促进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反应,提高其抗逆性。

另外,植物内生细菌可以通过调节植物水分利用和营养吸收等过程来增加植物的抗旱性和抗盐性。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植物内生细菌对植物的生长和保护具有广泛的影响。

因此,研究植物内生细菌的相关生物学效应,范围不断扩大,方法不断创新。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内生细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功能基础,以推动植物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植物内生菌是一种与植物长期共生的微生物,不会对宿主植物造成任何伤害,同时可以提高植物的逆境适应性、生长速度以及生物量等方面的性能。

内生菌的研究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内生菌的种类与多样性、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内生菌对环境的相关应用等方面。

内生菌的种类与多样性内生菌的种类非常多样,根据现有的研究数据,内生菌的总种类数可能超过了数万种。

内生菌可以分为根系内生菌与种子内生菌两大类。

其中,根系内生菌可以分为固氮菌、极端嗜热菌、促生菌、溶磷菌等四类,而种子内生菌则可以分为拮抗菌、降解菌等不同的类别。

每一类内生菌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都有不同的分布与比例,其中既有详细研究的物种,也有尚未鉴定的未知异位菌。

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内生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营养作用,内生菌可以通过与植物共生,利用自身能够固氮、溶磷、促生等特性,为植物提供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供给。

除了营养作用之外,内生菌还可以通过提高植物的逆境适应性来促进植物的生长。

比如,内生菌可以促进植物的耐盐、耐旱、耐病等能力,从而使植物在恶劣条件下更加稳定地生长。

内生菌对环境的相关应用内生菌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内生菌通过与植物共生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抵抗力。

同时,内生菌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分解能力分解并转化污染物,缓解环境污染的状况。

研究表明,固氮菌可以在土壤中还原氮,通过还原作用将污染物还原为无害的氮。

溶磷菌可以将磷化合物分解为无机磷,从而创造出环境中新的可利用磷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内生菌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生物修复物,有望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领域。

综上所述,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环境修复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内生菌的研究将会涉及更加广泛的领域,如农业生产、食品安全以及生物技术等。

植物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生防作用研究进展

植物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生防作用研究进展

植物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生防作用研究进展作者:曹焜王晓楠孙宇峰李振伟潘冬梅赵越来源:《农业与技术》2017年第17期摘要:植物内生细菌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器官中,研究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在物种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内生细菌的作用逐渐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针对植物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定殖过程及其生防作用等几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深入了解植物根部内生细菌资源,为植物内生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根;内生细菌;多样性;定殖;生防作用中图分类号:S1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1001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指能够在健康植物活组织中生存而不引起寄主植物明显病变的一大类微生物,是一个生态学概念,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1]。

其中,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是内生菌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中[1-3],而根部的内生细菌数量远超过其他组织。

研究发现内生细菌具有固氮、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性、生物防治[4-6]等方面的作用。

随着农业耕作模式的改革、有机食品需求量增大、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化肥农药减量的同时,生物防治的优势也不断突显出来。

目前,王志伟等[7]已从宏观角度对植物内生菌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进行总结分析,也有内生菌多样性、内生菌生防作用[8,9]等方面的专题报道,而本文更加细化地从植物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防治作用2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为深入了解内生细菌和生防微生物提供理论参考1 植物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植物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内生细菌。

为此,研究内生细菌多样性不仅可以解析植物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还能为功能菌株筛选和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微生物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使得多样性研究成为内生细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内生细菌的侵染定殖规律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细菌的侵染定殖规律研究进展

殖检测方法 $包括抗生素标记法 ’免疫学方法 ’基因标记法及特异性寡核苷酸片段标记法等 ) 另外 $对植物内生细菌的来源及 定殖影响因子也进行了系统讨论 $并对未来植物内生细菌定殖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 关键词 ! 内生细菌 侵染定殖 来源 检测方法 影响因子
!"#"$% &’()$#" *$ %+" ,--.*)#+/$0 )$’ 1*2*$)3/%/*$ *4 5$’*-+6%/# 789%"./:
@$A
杀虫和防病基因的 报 道 ) 总 之 $植 物 内 生 细 菌 与 植 物体之间渐渐形成了一种和谐联合的互利共栖关 系 *& + ) 对于植物内生细菌与植物和谐联合作用的研 究$ 其核心的问题 在于揭示内生细菌对 植物侵染’ 定殖的机制) 尤其是对可用作生防菌的内生细菌而 言 $明 确 其 侵 染 定 殖 规 律 对 于 相 关 菌 剂 的 开 发 与 应 用是至关重要的)
!"!
侵入
一般 认 为"植 物 内 生 细 菌 侵 入 植 物 体 的 方 式 和
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许多学者认为内生细菌是通过 自然孔口和伤口等 进 入 植 物 体 &自 然 孔 口 通 常 包 括 植 物 叶 上 气 孔 %水 孔 以 及 茎 上 的 皮 孔 %蜜 腺 %胚 根 和 次 生 根 发 生 处 等 ’伤 口 则 包 括 根 在 土 壤 中 伸 展 时 造 成的持续不断的 擦 伤 口 "以 及 雨 水 或 冰 雹 和 收 割 多 年 生 植 物 等 造 成 的 机 械 损 伤 等 #&! $ ! 内 生 细 菌 也 可 以 从 根 部 侵 入 植 物 体 内 "到 达 根 皮 层 后 "利 用 某 些 酶 类或物理作用 通过 皮 层 间 隙 向 纵 深 进 入 "在 内 皮 层 细胞 壁未加厚的位 置 侵 入 中 柱 " 随 后 进 入 导 管 "借 着蒸腾作用向植物的其它部位扩展

植物内生细菌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细菌研究进展
B ce a 的概念则由克洛珀于 19 ati) r 9 2a首次提出 。
目前 , 植物 内生细 菌的研究 主要 涉及生态 学和植物病理学两个 方面 的研究 。前者 侧重 于将植物 内生细 菌看成是植 物 微生态系统中的正常群落 ; 者则侧重 于研究植物内生细菌是否属 于植 物病害感 染源 。随着 植物微 生态学 与植物病 理学 后 的不断交叉发展 , 很多学者将两个方 面结 合起 来 , 从整个植物生态 系统 的全 局出发来研究植 物 内生细 菌与植物 宿主组织之 间的关系 , 使植物 内生 细菌的研 究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0 8 9 ( ) 4 ,20 ,3 1 :18—1 1 5
Jun l f hn ogA r u ua U i r t ( a rl c ne ora o adn gi l r nv sy N t a Si c ) S ct l ei u e
2 植物 内生细菌 的分 离、 鉴定 与分类
植物 内生 细菌分离 与鉴定 的方法一般都依赖于传统 的平板培养方法 , 该方法简便 、 经济 , 也容 易普及 , 主要缺点是 无 其 法分离得 到不可培 养的内生细菌 , 因而不能准确判断 内生 细菌 的数量 与种类 。2 0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些先进 的技术 手段 一 如抗利福平 、 氨节青霉素 、 那霉 素等抗菌素标记法 1免疫技术结合 电子显微镜技术 和分子 生物学方 面的技术 被 用 卡 7, 于内生细菌 的检测 。 目前采 用较 多的是抗 利福平标 记法 , 此方法 比较简便 , 但定量不准确 且易 出现抗 抗生素屏蔽 现象 。现 在大量微生物 的基 因序列被 测定并输入国际基 因数据库 , 通过对 未知微 生物 1 Sr N 6 D A序列进行测定 和 比较分析 可以快 速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植物内生菌是指与植物共生生长在植物内部组织中的微生物。

这些内生菌通常生活在植物的根系或叶片内部,并与植物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内生菌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关于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植物和内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就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1. 植物内生菌的分类和多样性植物内生菌主要包括根际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

根际真菌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类植物内生菌,主要包括丛枝菌根真菌和单株菌根真菌。

丛枝菌根真菌和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通过真菌菌丝和植物根系形成菌根结构,促进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单株菌根真菌则在植物的根系内部形成菌丛共生,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内生菌的种类还包括一些内生细菌和放线菌,它们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正面影响。

研究发现,在植物内生菌中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内生菌对植物的影响也各具特点。

深入了解植物内生菌的分类和多样性对于揭示植物和内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 植物内生菌与植物健康的关系植物内生菌与植物的健康密切相关,它们可以为植物提供多种益生菌,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抵抗力。

一方面,内生菌可以通过共生结构与植物形成密切联系,向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增强植物的生长发育;它们还可以产生一些次生代谢产物,通过拮抗作用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

内生菌还能够促进植物的免疫系统的激活,增强植物对外界逆境的适应能力。

3. 植物内生菌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植物内生菌不仅与植物本身密切相关,还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内生菌通过与土壤中的其他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内生菌可以与根际固氮细菌形成共生关系,促进土壤中固氮细菌的活化和固氮作用,为植物提供更多的氮素营养;内生菌还可以通过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竞争养分等方式影响土壤中的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情况,调控整个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进展本文论述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特点、成果及不足,重点分析了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标签:植物;微生物;培养技术一、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特点近些年来,关于植物内微生物的研究发展迅速,主要着重医药指向、农业指向、环境指向等四个方面的研究。

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植物内微生物研究的特点为:资源探索多,分离培养多,活性监测和生物功能研究多,基础性前期工作多;方法研究少,涉及林木少,与宿主的关联少,实际应用少。

在研究程度上初步研究多,深入研究少。

以抗菌、抗肿瘤等药物开发为目的的资源探索性研究最多,而宏观生态学中的天然林木及草原野草中的内生微生物研究较少。

生态研究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

对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生态分布、培养条件优化等研究较少。

二、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现状我国在医药指向的研究,涉农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环境指向的研究,挥发性物质生产、食品指向的研究,生物安全评价、微生物资源的研究,重要粮食作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有害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等方面遍地开花。

值得特别关注的,如王剑文、谭仁祥等提出的利用内生菌寡糖诱导黄花蒿发根合成青蒿素的研究,指明了植物内生微生物利用的一个新方向,提醒我们对内生菌和宿主的相互作用的关注。

我国对于转Bt基因棉花茎秆内以及转Bt基因的水稻植株各部位的内源微生物的变化,从植物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环境变化的角度为基因作物的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思路。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1.存在问题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诸如深海、高压、低pH值、缺氧等极端环境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再现,人工培养环境忽视了天然状态下生物种群间的关系,如共代谢、互养共栖、拮抗、寄生等,在常规培养过程中,无法提供完全相似的环境,忽视了群体效应,原有的生态关系、信息交流被破坏。

当分别转接到培养基中时,因缺乏潜在的外源活性物质,有些微生物不能存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1@8A( A8<,8B?( C08( ,-D8EC,*-( 1-=( E*5*-,F1C,*-( @A*E8??( *D( 8-=*@0GC,E( +1EC8A,1( ,-( =8C1,5$-1785G( C0A88(
?C1.8? " 1=?*A@C,*- $,-E’A?,*-( 1-=( E*5*-,F1C,*-& $B,C0( @1AC,E’51A( A8D8A8-E8( C*( C08( E*5*-,F1C,*-( =8C8EC8=( 78C0*=?$?’E0( 1?( 51+8558=( 781-?( *D( 1-C,+,*C,E$C08( C8E0-,H’8( 1+*’C( ,77’-*5*.G$71AI8A( .8-8( 1-=( C08( E01A1EC8A,?C,E( *5,.*7*-*@0*?@01C8( ?8.78-C( C1.( 8CEJK-( 1==,C,*- $C08( *A,.,-( 1-=( E*5*-,15( ,7@1EC( D1EC*A( *D( 8-=*@0GC,E( +1EC8A,1( 1A8( ?G?C871C,E155G( =,?E’??8= $B,C0( 8L@8EC1C,*-( ,-( C08( D’C’A8( ?C’=,8?( *-( C08( E*5*-,F1C,*-( *D( 8-=*@0GC,E( +1EC8A,1M ()* +,%-#! N-=*@0GC,EO +1EC8A,1( K-D8EC,*-( 1-=( E*5*-,F1C,*-( P A,.,-( >08( 78C0*=( *D( =8C8EC,*-( K7@1EC( D1EC*A
* CB& +
$
植物内生细菌的来源
植 物 内 生 细 菌 的 来 源 可 能 有 多 种 途 径 $不 同 植
物 ’不 同 内 生 细 菌 $其 来 源 可 能 不 同 ) 有 的 细 菌 来 自 于植物体表或根际 土 壤 $ 暂 时 栖 息 于 植 物 体 内 ,有 的细菌可随种子或无性繁殖材料在植物各世代之 间 传 播 $ 成 为 后 代 植 物 内 生 细 菌 的 主 要 来 源 *% + ) 植 物内生 细菌也可能是植 物 体 内 固 有 的 $内 生 细 菌 的
生物技术通报
综述与专论 ! !
!"#$%&’(#)#*+
!,))%$"(
!++C 年第 ’ 期
植物内生细菌的侵染定殖规律研究进展
路国兵
摘 要!
张瑶
冀宪领
牟志美
高绘菊
吴绪东
" 山 东 农 业 大 学 林 学 院$泰 安
!"#$#%&
详细综述了植物内生细菌的侵染定殖过程 $即吸附 ’侵入 ’定殖三个阶段 ) 着重阐述了对植物内生细菌的定
&’( )’*+,-.( /01-.( 21*( 3,( 4,1-5,-.( 6’( /0,78,( )1*( 9’,:’( ;’( 4<=*-.
" !"#$%&% "’ (")*+,)- $./012"1& 3&)456$,6)7$ 8149*)+4,- $:7471 !C$+$&&
!"#$%&’$ !
!"!
侵入
一般 认 为"植 物 内 生 细 菌 侵 入 植 物 体 的 方 式 和
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许多学者认为内生细菌是通过 自然孔口和伤口等 进 入 植 物 体 &自 然 孔 口 通 常 包 括 植 物 叶 上 气 孔 %水 孔 以 及 茎 上 的 皮 孔 %蜜 腺 %胚 根 和 次 生 根 发 生 处 等 ’伤 口 则 包 括 根 在 土 壤 中 伸 展 时 造 成的持续不断的 擦 伤 口 "以 及 雨 水 或 冰 雹 和 收 割 多 年 生 植 物 等 造 成 的 机 械 损 伤 等 #&! $ ! 内 生 细 菌 也 可 以 从 根 部 侵 入 植 物 体 内 "到 达 根 皮 层 后 "利 用 某 些 酶 类或物理作用 通过 皮 层 间 隙 向 纵 深 进 入 "在 内 皮 层 细胞 壁未加厚的位 置 侵 入 中 柱 " 随 后 进 入 导 管 "借 着蒸腾作用向植物的其它部位扩展
植物内生细菌的早期研究主要是论证健康植 物体内是否存在微生物$ 随着越来越多的微生物 %特别是细 菌&从 植 物 的 根 ’茎 ’叶 等 组 织 中 分 离 出 来 $人 们 才 意 识 到 从 这 些 植 物 中 分 离 的 微 生 物 可 能 与植物存在某种相 互 关 系 ( 因 此 $有 关 内 生 细 菌
万方数据
!""# 年第 $ 期
路国兵等 & 植物内生细菌的侵染定殖规律研究进展
*%
某些选择机制使它们有能力优先定殖于植物体内! 许多内生细菌属于兼性内生"它们 不仅存在于植物 内 部 "也 常 见 于 土 壤 "许 多 研 究 者 认 为 "根 际 土 壤 是 植物内生细菌的主 要 来 源 "目 前 这 一 观 点 得 到 了 大 多数人的支持
生存的植物组织 定 殖 下 来 "而 不 是 在 整 个 植 物 体 内 的 各 组 织 间 到 处 扩 散 #&( $ ! 研 究 表 明 植 物 内 生 细 菌 可 以定殖于植物的根毛 %叶片 %维 管 组 织 %木 质 部 的 表 皮细胞 %薄 壁 细 胞 %液 胞 等 的 间 隙 %细 胞 壁 %细 胞 质 中 等 #&()&# $ ! 植物体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 统! 在这个系 统 中 "多 种 微 生 物 能 与 植 物 形 成 营 养 和竞争的 生态环境 "在这个生态 环境中 "各 种 不 同 的微生物之间能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体系! 该体系 包括准备侵染的 植 物 体 外 的 外 围 微 生 物 "也 包 括 正 在溶透植物组织和已经定殖的内生菌! 不同的内生 细菌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为满足自己的营养需要" 他们相互之间 存 在 着 种 间 竞 争 "同 时 也 有 可 能 形 成 营 养 代 谢 链 #&* $ ’ 有 些 内 生 细 菌 定 殖 于 植 物 体 的 活 体 细胞内 "与宿主之间 即有营养交流 "同 时 也 引 起 的 植 物 体 的 生 理 反 应 #! $ ! 因 此 " 内 生 菌 在 定 殖 的 全 过 程中"内 生细菌之间"内生菌与 宿主植物 之 间 形 成 充满和谐与竞争 的 微 生 态 系 统 "并 且 在 长 期 系 统 发 育 过 程 中 共 进 化 #! "$ "&% $ ! 大多数植物内生细菌 具有一定的运动性"运 动 性对一些细菌的 定 殖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特 别 是 定 殖 作 用发生 在一些特 定 部 位 时 更 是 如 此 ! 另 外 "运 动 性 的另一个作用是使植物内生细菌可以及时躲开来 自 于 外 环 境 的 生 存 压 力 如 紫 外 线 和 干 旱 等 #!" $ ! 内 生 细菌的运动可 分 为 两 种 & 定 向 运 动 和 自 由 运 动 "前 者有利于植物内生细菌吸收营养物 质"后者则有利 于内生细菌开辟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
!
植物内生细菌的侵染定殖过程研究
内生 细 菌 进 入 宿 主 植 物 体 内 包 括 三 个 阶 段 "即
其 对 植 物 的 吸 附 % 侵 入 和 定 殖 #&& $ !
!"#
吸附
内生细菌对宿主植物的表面吸附是一个主动
!"$
定殖
内生细菌一旦进入植物体内就寻找适于自己
过 程"是 内 生 细 菌 侵 入 宿 主 植 物 的 第 一 步 ! 尽 管 被 认为吸附力最强的菌株不一定有着最强的侵入和 定 殖 能 力 "但 由 于 植 物 组 织 对 菌 体 的 吸 附 是 具 有 选 择 性 的 "同 时 也 就 体 现 出 内 生 菌 与 宿 主 植 物 相 互 作 用 的 专 一 性 和 特 异 性 #&& $ ! 内 生 细 菌 与 宿 主 植 物 组 织 表面的亲和机制如何 "可能会影响到内生细 菌侵染 植 物 的 效 率 #&& $ " 可 能 是 影 响 内 生 细 菌 共 生 特 异 性 的 因素! 冯永君等认为用吸附等温线和吸附速率曲线 可以确立菌体在植物根表面的吸附系数和单层吸 满 吸 附 量 "吸 附 系 数 和 单 层 吸 满 吸 附 量 可 作 为 内 生 细菌侵染和定殖的能力指数判断内生细菌与宿主 植 物 的 亲 和 性 #&# $ !
#% "&" $
裂 缝 开 口 % 种 皮 背 部 索 状 细 胞 和 种 脊 进 入 种 子 #&’ $ ! 有些内生细菌进到植物体后可以通过次生根进入 分 生 组 织 "通 过 叶 表 吐 水 孔 的 水 液 进 入 叶 内 ! 另 外 " 植物内生细菌还可以由根际真菌的携带达到侵染 和重新分布的目的! 综上所述"内生细菌侵 入植物体的方式及途 径 会因植物组织不 同 %内 生 细 菌 的 种 类 不 同 而 存 在 差 异" 侵入及分布机制可能与其它细菌相互作用有 关 "或 与 定 位 点 的 内 部 环 境 有 关 !
$已
有利用内生细菌为载体成功向植物体内转入外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