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6第六讲云南青铜时代的艺术(下)

6第六讲云南青铜时代的艺术(下)

从狩猎图像与雕像的内容看,滇人的狩猎方式可分为几 种:
(1)猎人骑马逐猎:一个或几个骑士跃马追逐鹿或野 猪。骑士策马飞奔,奋力疾追,鹿或野猪惊恐奔逃,当 精疲力竭时速度放缓,在骑士即将接近鹿或野猪的一瞬 间,一手控缰,一手高举长矛等投掷兵器刺向猎物,而 猎物就在垂死挣扎时被俘获。
(2)多人持兵围猎:在这种狩猎方式中可见到八人二 犬猎鹿﹑八人猎虎﹑四人二犬猎虎﹑三人猎虎﹑七人二 犬猎豹﹑三人二犬猎豹﹑二人猎野猪等多种集体围猎方 式。这种狩猎方式是依靠多人的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俘 获虎﹑豹﹑野猪等凶猛的猎物。一般是狩猎者多人将猎 物围住,有的按住后身,有的拉住兽尾,有的立于兽前, 有的虽已被虎、豹、野猪咬住,仍手持短剑奋力向猎兽 刺去。在多人围猎中常见携带猎犬相助,它们追随于猎 人前后,勇敢地向猎物扑去。当猎物被俘获后,有的图 像表现了多人抬猎物喜悦归来的情景。
《牧羊》等。
第二种组合:人与动物不友好的组合,人类杀戮动物,主要
是狩猎活动。佟伟华教授有《石寨山文化青铜器狩猎图像与雕像
考》(《古代文明之光》)专文进行系统研究。狩猎图像和雕像
的题材有猎鹿﹑猎虎﹑猎豹﹑猎猪等等。代表作如晋宁石寨山
M7:30《猎手刺鹿》铜饰物。一猎手着短衣裤,跣足,正与鹿
进行搏斗,其左手抓住鹿颈,右手举短剑下刺,鹿双前足腾空跃
上猪背的豹相呼应,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到三个动物的头部,收到
对立统一的效果。猪、豹脚下是一条表示土地的长蛇,将重叠着
的三者从脚下联系起来,使整个构图具有一种向前翻滚着的运动
感。在造型上,作者以夸张而又概括的手法,准确、生动地塑造
了每个动物在搏斗时的神情和动态。那只扑到猪背上的豹非常突
出,为了加强其粗壮的四肢而收细了躯干。一条富有弹性的尾巴

古滇王国青铜器的造型艺术研究

古滇王国青铜器的造型艺术研究

古滇王国青铜器的造型艺术研究作者:张吉洪来源:《雕塑》2012年第02期内容摘要:云南古滇青铜器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支夺目的奇葩,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闻名于世,其写实性之强,构思巧妙,独树一帜。

滇国的先民们把当时耕作、畜牧、纺织、狩猎、战争等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凝聚在青铜器上,用自己的双手铸造了一部生动的青铜史诗。

关键词:青铜;造型;艺术云南古滇青铜器辉煌灿烂,开创了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先河,充分体现了云南青铜时代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支夺目的奇葩。

在这些青铜器中,每一件都无不体现出这个自有的地域文明和精湛技术,滇青铜出土的文物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闻名于世,其写实性之强,构思巧妙,独树一帜。

滇国的先民们把当时耕作、畜牧、纺织、狩猎、战争等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凝聚在青铜器上,用自己的双手铸造了一部生动的青铜史诗。

追溯历史,云南古滇国跨越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那个历史时期处于奴隶制时代,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也不普及,社会发展缓慢,普遍信仰一种原始宗教。

但社会形态宗教活动丰富而独具特色,从建筑、饮食、服饰到宗教祭祀都自成一体,很少受外来影响,带有强烈的地域风貌和地方特色。

滇人男女均为椎髻发式,戴耳饰和手镯,衣长至膝下,赤脚,住干栏式房屋。

他们以锄耕农业为生,兼营渔猎,饲养牲畜。

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冶铸、金银及玉石制作突出。

他们的礼器有铜鼓、贮贝器、葫芦笙、案、枕、编钟,装饰品有各种造型的扣饰、腰带、耳环、手镯,兵器有狼牙棒、啄、镦、吊人矛、戚、蛇柄剑、铜柄剑、铜柄铁剑,农用工具有锄、镰、铲,还有渔猎工具和纺织工具。

在造型设计和表现上,人物特征和地域特点明显,雕塑语言丰富,手法娴熟、简洁,技术精湛,从构图和构成上都非常有考究和安排,例如《挘惊鎏金铜扣饰》,这些青铜造像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当时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生动地展示了滇人生产、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祭祀、狩猎、纺织、舞蹈等情形。

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分析与首饰设计实践

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分析与首饰设计实践

中国宝玉石180期页2023年10月Oct. 2023CHINA GEMS & JADES33-39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分析与首饰设计实践李正慧,朱春柳*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腾冲 679100摘要:古滇国青铜艺术是古滇国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近年古滇国青铜器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廓清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及将其更好应用于首饰设计实践中,本研究在设计之美视野下充分探讨并梳理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

首先依据出土实物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探究,其次运用形式分析法、设计之美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与总结,尝试探索古滇国青铜器的艺术形式及文化背后内涵,最后结合首饰设计实践,分析并总结古滇国青铜器艺术对首饰设计的启示。

文章研究表明古滇国青铜器具有多样的艺术特征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为现今首饰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路径,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首饰设计;设计之美;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1442(2023)10-0033-07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ronzes in AncientYunnan and the Practice of Jewelry DesignLI Zhenghui , ZHU Chunliu *School of Jewelry, Western Yunn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Tengchong 679100ABSTRACT: The bronze art of ancient Dian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Dian culture, and it has high artistic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bronze civiliz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cient Yunnan bronz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jewelry desig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Yunnan bronzes and better apply them to jewelry design practice, this study fully discusses and comb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Yunnan bronz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beauty. First of al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combination of unearthed objects,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summary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formal analysis and the beauty of design, trying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for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cient Yunnan bronze wares. Finally,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jewelry design, i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ancient收稿日期: 2023-07-25,接受日期: 2023-09-04基金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珠宝首饰智能制造与双创孵化平台项目子项目(云财教(2022)209号中央财政费)资助。

浅谈李家山墓地出土的古滇国青铜器

浅谈李家山墓地出土的古滇国青铜器

浅谈李家山墓地出土的古滇国青铜器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成,溶点在700―900℃之间,具有优良的铸造性,有很高的抗磨性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在采矿、熔烁、制模、翻范、铜锡铅合金成份的比例配制,熔炉和坩锅的制造等方面,完成一系列技术问题。

青铜铸造技术随着早期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冶铸业水平的提高,呈现出式样精巧、新奇,纹饰细密华丽的一代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说:“夏代青铜器一开始就出现礼器和兵器两大类”“从此礼器和兵器的铸造,一直是青铜器的主要部分,青铜艺术也主要是礼器和兵器的艺术。

”因为“国之大事,在礼与戎”。

所以,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礼器和兵器几乎同时时期产生,并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

青铜器时代的划分,是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主要指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我国青铜器时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经夏、商、周、春秋、战国,大约发展了15个世纪。

我国青铜器时代,以大量使用青铜礼器、生产工具、兵器为特征。

经过商代早、中期的发展。

到了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铸业达到高峰,制作精湛的成套礼器和乐器数量、品种之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此时的青铜器在器物上刻饰兽面纹和各种动物纹,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从西周早期开始,礼器上普遍铸有长篇铭文,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

青铜器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它有重量感,而且冷峻、沉重如斯。

青铜器在造型艺术上,经过我国古代无数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不断地摸索、实践、锤炼、才完善定型。

青铜器不仅融入了思想,而且具有图腾式的神秘与庄严。

自古以来,青铜器就被称为庙堂重器,足以昭示子孙万代,是凝聚了中华五千年的青铜文明。

一李家山青铜器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云南青铜文化发展于商末、周初,成熟于春秋、战国。

西汉中期青铜器达到鼎盛时期,结束于两汉之交,东汉初叶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

古滇青铜器视觉审美研究

古滇青铜器视觉审美研究

古滇青铜器视觉审美研究
古滇青铜器因写实生动、真实自然的艺术特色而在中国青铜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深远,但云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俗又使其赋予了一种浓郁的神秘色彩。

古滇青铜器是云南工艺美术史上的鼎盛阶段,它构思新颖,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统一,它以栩栩如生的人物与动物立体造型取胜,是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人间颂歌。

此外,古滇青铜器生动写实的人物、动物铸像和古朴的装饰纹样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取得了和谐典雅的形式美感。

古滇青铜器寓意深刻,它不仅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还记录了当时的宗教与祭祀场景,是我们探究古滇国政治、礼制、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实物。

古滇青铜器在内容上集中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重心所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些有关暴力与冲突的题材构成了古滇青铜器的悲剧色彩,但也深刻地体现了人民在面对自然生存以及阶级斗争的双重压迫下所流露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反抗精神。

古滇青铜器在精美绝伦的视觉形式背后凝聚着一个时代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内涵。

然而,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想象和体会,才能够去丰富和补充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1. 古滇国青铜文化那独特的造型特点哇,就像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你看那牛虎铜案,造型多奇特啊!牛的沉稳和虎的威猛完美结合,这难道不是古代工匠的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吗?2.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装饰风格也太华丽啦!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线条,那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呀。

好比那铜鼓上的装饰纹,多么精美繁复啊,这不就像给我们展示了古滇人的审美眼光有多独到嘛!3. 工艺精湛是不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一大特点呢?哇,你瞧那些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何其细腻!那青铜器上的每一个细节,不都在诉说着古滇人对工艺的执着追求吗?4.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题材丰富得不可思议呀!人物、动物、场景,应有尽有。

这不就如同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被封印在了青铜器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掘嘛!就像那表现战争场面的青铜器,多生动啊,让我们好似能感受到当时的激烈呢。

5. 古滇国青铜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哟!和其他地方的就是不一样呢。

就拿那独特的纹饰来说,不就是古滇国独有的标志嘛,这不就像给古滇国贴上了一个特别的标签嘛。

6. 古滇国青铜文化还充满了神秘色彩呢!好多造型和图案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又超级吸引人。

好比那些奇怪的动物形象,它们到底代表着什么呢?这就像一个个谜团等着我们去解开呀!7.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传承也是很神奇的呀!经历了这么多年,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魅力。

这不就像一个古老的传承火炬,一直在燃烧,照亮着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之路嘛。

8. 古滇国青铜文化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啊!它那独特的造型、华丽的装饰、精湛的工艺、丰富的题材、浓厚的地域特色、神秘色彩以及神奇的传承,都让我们对古滇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古滇国青铜文化绝对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耀眼的一颗明珠!。

古滇国青铜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古滇国青铜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时至今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青铜文化的喜爱和深入解读,青铜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平面设计、雕塑、建筑、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

这些设计在借鉴了青铜器物表面文化的同时,还在诠释青铜文化的内涵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与现代设计的大众性、时代性相结合,因此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和追捧。

现代主义也好,后现代主义也罢,设计者应当关注的是该用什么样的概念或者符号最大程度地涵盖“现代”一词的意义。

笔者认为用“几何形”表征现代设计是比较合适的,它代表了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设计是在几何形的基础上进行组合与分化的结果,是对人工力量的诠释,其对现代文明的一体化、抽象化、程式化的特点做出了最直接的表现。

然而,当我们回顾那些充满自然痕迹的工艺品时,却发现当今高度发达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这使得一些艺术作品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因此,现代设计中应当加入“师法自然”的理念,以使得设计作品在具备机械化特点的同时兼备亲和力。

古滇国青铜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能够让人体会到“师法自然”贴近生活、取之生活的特征。

“师法自然”的根本在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合理利用。

古滇国青铜艺术能够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做到不做作,主要是因为古代滇国的能工巧匠把握了师法自然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对于自然规律的完美运用,模仿自然,贴近自然。

当“师法自然”融入具体设计时,就表现为将自然造型的形象合理抽象以及在组合造型的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

古滇国青铜艺术中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以及表现手法可以为现代雕塑艺术的创作提供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体系的源泉。

现代雕塑提倡“变形”或者“变异”,但是“变形”必须能够将对象的特点合适地表现出来,这不是一件易事。

在变形的过程中,自然形体虽然有规律可循,但大多是没有明确的秩序的,所以设计者要在众多的形象中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然后据此创作出新的形象,这才是变形的根本目的。

不仅是变形,古滇国青铜艺术中的纹饰也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

滇·文化丨古滇国动物青铜器

滇·文化丨古滇国动物青铜器

滇·文化丨古滇国动物青铜器两千多年前,云南抚仙湖畔有一个古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国”。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

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必须有自己的支撑点。

古滇文化必须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界定。

而能和现代文明联系起来的古滇国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铜鼓。

古滇国的青铜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铜鼓、贮贝器及扣饰最为独特,牛虎铜案是精品中的精品,在中国代表性青铜器中,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誉。

牛虎铜案此铜案为古滇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的案祭礼器。

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

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隋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

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

牛虎铜案中的大牛颈肌丰硕,两巨角前伸,给人以重心前移和摇摇欲坠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后仰,其后坠力使案身恢复了平衡。

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增强了案身的稳定感。

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

也因其器奇特造型,新颖构思,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此铜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牛虎铜案不仅是它精巧的构思、完善的造型、生动的形象,还有它写实的风格。

它实在传达了太多的信息:古代祭祀的兴盛,古代滇人的智慧和先进生产工艺,无私的母爱与残酷的竞争、弱肉强食交织在一起……中国自古就讲究繁衍生息,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反映了繁衍生息的需要,为子女尽心尽力,让他们幸福成长,培养他们成材,处于危险境地时牺牲自己也要让孩子好好活着。

长辈们的辛勤耕耘是为后辈们留下发展的财富。

牛虎铜案似乎也反映着适者生存的理念。

古滇青铜器制作工艺

古滇青铜器制作工艺

古滇青铜器制作工艺
古滇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包括多种复杂的铸造技术。

例如,他们能按照器物功能进行不同的合金配比,并采用了复合范铸造、地坑范铸造、夯筑范铸造、填范铸造、接套铸造、分铸焊接、分铸熔接等铸造技术。

在铸造过程中,古滇国工匠还采用了“蚀蜡法”精密镂空铸造技术,代表了当时精密铸造的最高水平,这种技术极有可能是滇人所发明。

除了铸造技术,古滇青铜器的表面处理工艺也十分精湛,包括锻打、模压、鎏金、镀锡、金银错、镶嵌、刻线等,还有神奇的“黑漆古”青铜器,无不漆黑光亮、抗蚀拒腐,有学者认为,这也是经滇国工匠处理的杰作。

这些青铜器造型优美,纹饰典雅,堪称绝代精品。

古滇青铜器舞蹈造型研究

  古滇青铜器舞蹈造型研究

古滇青铜器舞蹈造型研究作者:**来源:《收藏家》2020年第02期古滇國青铜器以精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为我们展现了战国秦汉时期滇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

这些存世的文化遗产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以滇青铜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发达、技艺精湛的青铜文明,它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旺盛的活力,在世界的青铜文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随着滇文化墓葬群的陆续发掘,精美的舞蹈造型不断跃然于世人眼前。

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舞蹈造像勾勒出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雏形,也是古代滇人精神文化的真实再现。

一、古滇青铜器舞蹈形式分类1.托盘舞二人舞盘鎏金铜扣饰,长18.5、宽12厘米,西汉。

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图1)。

初看“二人舞盘鎏金铜扣饰”让人感觉其造型独特,舞者一前一后、相互交错,并且富有节奏和韵律感。

扣饰上这两名舞蹈者的服饰相同,头后梳条形小髻,高鼻、深目,身穿相同的紧身衣裤,腰部束带,身侧佩剑,跣足。

二人双手各托一圆盘,口微张,腿部弯曲,作出边歌边舞状,形成一前一后互相交错的站位造型。

二人脚下盘有一游蛇,蛇口咬于前人右足,蛇尾绕于后人左足。

整件扣饰造型生动活泼,动感极强。

两位舞者嘴呈圆形张口状,二人边唱边舞,动作恣意狂放,足见当时的音乐舞蹈已经具有较高的造诣。

2.执铃舞四人铃舞鎏金铜扣饰,长14、宽14厘米,西汉。

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图2)。

“四人铃舞鎏金铜扣饰”上的四舞者造型:四人均穿有统一的服饰,头戴圆锥形尖顶高帽,帽延伸出左右对称的五根圆叶形装饰物。

帽后分垂两条长飘带,下垂至地;身着短袖对襟长衫,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

肩部有披肩,身后系有披风及腰部系短裙,腰部一圆形扣饰,跣足。

四位舞者动作协调一致,均为左臂曲肘平抬至胸部位置,手为握拳状。

右手握圆筒形状铜铃,抬于胸前。

舞者头部向右倾,嘴角微张,表情略显严肃。

左膝向前弯曲,右腿蓄势后弯。

有研究专家认为这个饰物表现的是“滇人巫舞”,这四个人是“巫”,因为近代的巫师在“作法”时用的“法器”中也常有铃,类似近代喇嘛念经时所用的法铃。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

滇国,又称大理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国家之一,位于今云南地区。

其青铜器舞蹈造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水平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滇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同时又处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因此吸收了多元的文化元素。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造型作品,不仅是当地文化的产物,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研究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路径。

从艺术形式来看,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些器物造型凸显了审美意蕴和艺术魅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多采用动态的姿态和舞蹈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

这些造型既传达了审美享受,又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这些舞蹈造型的线条流畅、姿态优美,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当时艺术家们纯熟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研究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对于探讨古代艺术审美和审美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从工艺水平来看,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

这些青铜器舞蹈造型,或为器物的一部分,或为独立的造型作品,其细腻的线条、精致的纹饰、精湛的铸造工艺无不展现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古代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铸造、浇铸、打磨等才能完成,因此每一件青铜器都凝结了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洗礼,仍能保存完好,这充分显示了古代工匠们出色的工艺水平和对材料的精湛掌握。

研究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对于探讨古代工艺技术和工艺传统具有积极意义。

从当代意义来看,研究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有助于丰富当代艺术文化。

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

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

理论纵横Theory research70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地位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年代上限断定的分歧。

比较统一的断代其下限应该是在西汉中晚期,即通常所称“滇王国”时期。

建国后至今,在云南境内数次大型青铜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已经证实了关于古滇国青铜器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学术地位。

有关古滇国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西南夷列》。

有关它的存在和消失在之后的史书上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在古滇国历史经历的五百余年间,它兴盛于战国,至西汉之后走向衰亡。

东汉初叶云南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直至古滇国消失。

古滇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特征是:器型与小型的动物雕塑附饰的形式或是器型与独立的人物和动物雕塑的组合。

滇青铜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古滇国的文化脉络有着清晰的确定性。

古滇国青铜器区别于我国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青铜器附饰雕塑的写实性。

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古滇国墓地和江川李家山滇墓考古发掘情况看,有代表性的当是江川与晋宁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和虎鹿贮贝器。

古滇国贮贝器种类包括的范围很广,如骑士、狩猎、人乐、播种与纺织贮贝器等等。

1992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玉溪地区、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江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内容摘要:滇青铜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古滇国的文化脉络有着清晰的确定性。

古滇国青铜器区别于我国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青铜器附饰雕塑的写实性。

古滇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特征是:器型与小型的动物雕塑附饰的形式或是器型与独立的人物和动物雕塑的组合。

与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同时,云南古滇国的青铜器至商代以后,居住云南古滇池、洱海、滇西北和红河流域地区的云南民族先民也同样创造了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的青铜器文化,在这些青铜器中,完整而精美的造型包括了动物组合、人和动物的组合及圆雕、浮雕及直形体浇铸与焊接的工艺。

其写实性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古滇国论文:古滇国青铜器艺术人物造型布局视觉力

古滇国论文:古滇国青铜器艺术人物造型布局视觉力

古滇国论文:古滇国青铜器艺术人物造型布局视觉力【中文摘要】古滇国青铜器以它独特的地域民间民族艺术风格,远古生命初始阶段的原始犷朴之美,为我们展示了一幅3000多年前古滇国远古时期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民俗、战争、祭祀、盟会、狩猎等生机勃勃的历史画卷。

古滇国出土的青铜器重器:铜鼓、贮贝器、扣饰及器物上的人物造型,是古滇国时期艺术工匠们具有创造性的造物艺术活动的产物,其功能与形态的构成、风格与形式的表现,以及以之相关的社会背景是艺术造型研究的对象;古滇国青铜器立体群雕和浮雕人物形象生动自然,在人物身份及动态等方面都有生动刻画,其造型古朴大方充满了雄浑厚重的力量。

那古拙的气势单纯而洗练,呈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体现出丰满朴实的意境和整体性及民族性;特别是塑造主题性群体人物活动场面体现出的力的均衡布局手法,以及浮雕图形处理疏密得当,穿插自如、错落有致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所蕴含的民族宗教信仰和审美思想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在当今弘扬民族文化,挖掘民间传统艺术的大背景下,对作为优秀民间民族文化遗产的古滇青铜文化艺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挖掘古滇青铜文化在现代艺术领域的美学意义及潜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英文摘要】In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the bronze vessel of ancient Dian Kingdom unrolls before us a painting of more than 3000 years ago, on which the natural surrounding of theancient people, their customs, wars, sacrifices, alliances and huntings were so vividly described.The unearthed bronze vesselof ancient Dian kingdom: drums, shell storage containers, buckles and the human figur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vessels arethe result of the craftsmen’s creative artistic production, while the vessels’function, form ,style, and the relatingsocial background are the objects of formative art studies. Human figures on the vessels appear natural and vivid, withtheir social status identifiable. As a whole, the vessels demonstrate a primitive simplicity and exuberant vitality, representing a“completeness”and nationality. The balance inthe composition expresses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embodying religious beliefs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the ethnic groups, which we should look into and discuss about.In the promotionof national culture and revival of traditional local arts, itis meaningful to further the study of bronze vessel of ancient Dian Kingdom, to understand its value in the modern art field.【关键词】古滇国青铜器艺术人物造型布局视觉力【英文关键词】ancient Dian Kingdom bronze vessel human figure composition vision power【目录】古滇青铜要器中造像艺术与布局手法分析摘要5-6Abstract6第一章古滇青铜器及其民族7-11第一节滇国青铜器概述7-8第二节古滇国的主要民族8-11越人8濮人8-9昆明人9羌人9-10叟人10-11第二章滇青铜要器的功能及造型11-13第一节铜鼓11-12第二节贮贝器12一、铜鼓形贮贝器12二、束腰筒状贮贝器12第三节铜扣饰12-13一、圆形12二、方形12三、自由形12-13第三章贮贝器上人物群体活动的造像13-15第一节祭祀与战争场面13-14第二节社会生产、活动与生活场面14-15第四章群体人物活动场面的表现特点15-17第一节、主题突出,形式丰富15第二节、幅面小而人物众多,场面壮观15-16第三节、造型各异,整体协调16-17第五章群体人物造型的表现形式17-21第一节人物场景布局的力学形态17第二节力的表现形式17-21一、匀衡式18-19二、中心对称式19三、离心式19四、旋转式19-20五、放射式20-21第六章扣饰浮雕图案的表现形式21-23第一节、适合纹样21第二节、自由形纹样21-23结论23-24参考文献24-25致谢25【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滇国青铜扣饰的形式美

滇国青铜扣饰的形式美
种震撼威慑 的力量 。从表现题材线条的艺术 饰” “ 、二骑 士猎鹿铜扣饰” 等许多 自 然形铜扣饰 1滇国和青铜扣饰 在云南 的青铜 时代 , 围绕 滇池地 区有一个 加工手法来看 ,几乎所有的 自然形态都经过 了 中我们都可 以看到蛇的影子。最令我们感到强 云南青铜 文化 的代表——古滇国文化 。古滇 国 高度抽象 。 烈蛇崇拜意味 的是 “ 滇王金印 ”其蛇 钮告诉我 , 滇国青铜 扣饰 的动物线条 则显得 浑然 天 们蛇在滇族 自 然崇拜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贵族 文化的发现是 以青铜器的研 究为载体 的, 因此 , 研究滇国青铜器对认识古滇国文化 的各个方 面 成 ,突出动物典型时刻典型场景典 型姿态 的道 装饰用 品的扣饰 ,其上装饰蛇形也就在情理之 具 有 很 重要 的意 义 。 劲。这种动物 的姿态许多都没有经过 明显 的抽 中的事情 了。 在表现蛇崇拜的同时 , 作者也让蛇 青铜扣饰 是一种 背面有矩 形扣或 勾的装 象化 处理 ,这也是和中原青铜 器区别开来 的重 在构 图中起到平衡作用。 如果我们把蛇去掉 , 那 饰品, 主要用于腰部或者墙壁 的装饰 。 国青铜 要 特 点 。 滇 么整体 的左下方会 出现最大 的一片空 白,会造 扣饰有其 自己独有的特点使其 占据滇 国青铜艺 图1 为西汉 ・ 虎牛搏斗扣饰 ,一虎与一 巨 成一定 的视觉不平衡 , 就是直觉上的“ 好像少了 术的代表地位 。 。 型牛搏斗 , 虎被牛撞倒 在地 , 腹部被牛角 戳穿 , 点什 么” 更为重要 的是 , , 整体 的支撑点就 会落 11 国青铜扣饰是滇 国贵族独有的装饰 肠露 腹外 ; 口紧咬牛之 前足 , .滇 虎 前爪抓住 牛腹 , 在虎背上的一个点 , 以造成稳定感。 难 而扭曲的 口咬牛腿 , 尾绕 蛇则完成了填补空白的重要任务。扭曲的蛇身 品。 在所有 的滇 国青铜器中 , 唯独扣饰是专为装 后爪抓牛之头部。其下有一蛇 , 饰而设计 的数量最多的青铜器 。 虎之后爪 。背面有矩形 扣。 给 了另外一个重力支撑点 ,再加上虎背上 的一 1 . 2扣饰是滇 国独有 的一类装饰 品。虽然 牛 的形 象是 勇猛顽强 。牛头 曲线动感 强 点 , 有了这两点则可 以给我们两个重力支撑点 , 北方草原文化中也有带扣 ,但是其根本使用 目 烈 , 特别是向右侧扭头 , 用力猛刺的形态给人一 因此 我们在 正视 图上才可 以有 重力平衡 的感 肩部突出明显 , 觉。 蛇身呈多个前后连接的 s形 , 这是典型的蛇 的却和滇 国青铜扣饰有很大不 同, 确切来说 , 滇 种震撼的求生力量。牛身强壮 , 国扣饰是为装饰 而设计 ,而带扣却是在实用的 腹部鼓起 , 臀部丰满 , 四肢发 达 , 作者竭力表 现 搏斗姿态。 蛇嘴咬住牛后退 , 大有助虎一臂之力 基础上而设计。 牛的强壮以造成虎牛搏斗 的势均力敌 ,使 搏斗 的意图。 在此扣饰中 , 蛇头 咬住牛后腿主要 是给 滇 国青 铜扣饰造 型多 样 ,可 以分为两 大 更加精彩。 牛身线 条明显 比现实要夸张一点 , 特 蛇连接整体一个连接点 , 尤其 在左下方蛇起到 类。 一类是几何形扣饰 。 圆形扣饰形似铜镜 , 但 别是背部和肩部 。正是这种夸张的曲线表现 突 填补 空白作用 的时候 。从线条 的连接性我们看 大小不一。 据其制作 T艺 的不 同, 又可分为素面 出牛的强壮有力 和动态 的蓄势待发 。牛的前腿 出 , 蛇头与牛后大腿基本处于同一线 , 这为蛇牛 型、 图案型 、 贴嵌宝石型 、 浮雕嵌宝石型、 镂雕嵌 向前方倾 斜伸直并死死的按住虎的腹部 ,像是 相连起 到了很好的作用。 蛇尾也有类似 的相连 , 宝石 型五式 。方形扣 饰形状呈 长方形 ,长 8 要摆脱 虎后腿 的纠缠 ,以便可以方便 的用力刺 蛇尾并没有简单地 突出在一个空 白的位 置 , ~ 而 l .、 4 1-厘米 。据其制作工艺的不同, 52 宽 ~ 3 1 也 向虎身。 牛后腿弯 曲并 向后倾斜 , 是在发力使 是依 附与虎背 。 像 可分为图案型 、 嵌宝石型 、 楼雕 嵌宝石型 。另外 牛身向前 冲。 牛尾卷 曲, 而且这种卷 曲不是一维 从构 图 】 , 上 如果虎 牛是主题 , 么蛇应 那 类是 自然形扣饰。这类扣饰 的形状是 以所表 的,其 向有侧摆的姿态凸显 了作者避免单调 的 该是补充。正是这个 补充让我们看到滇国工匠 现的题材形状而成 , 故名 自然形扣饰 。 扣饰 的正 精心刻 画。 牛尾 曲线与身体整体曲线统一 , 有一 们超群 的艺术表现力 和构图能力。在虎牛搏斗 类似于蒙太奇 的表现手法 。 不稳定 的动感意境中 ,再加 以动感线条来渲染 面为镂雕 , 浮雕 , 或 或圆雕动物或人物 , 有的还 种呼应关 系, 在动物 的眼、 身上嵌上宝石 , 以点化 。 加 从 牛的整体形 象来看 , 曲线协 调 , 一于 这种随时会变的厮杀动作 ,而在构图 中又通过 统 2动感线条特征 作 者的 目的——动态的“ 。 冲” 不 同角色 ,特别是蛇 的合理安排来使一个动感 滇 国青铜扣饰 的线条有其 自身 特点 , 主要 虎 的整体线条则更为 曲线化 , 张化。虎 的场景稳定平衡在方 寸之间 。 夸 这就是蛇的重要 , 表现为动物搏斗姿态的线 条。滇 国青铜扣饰表 尾卷 曲试图缠绕牛角, 整体呈 s 虎后爪抓住 这就是滇国丁 匠的高超 。 形。 = = 现的动物主要大型野兽搏 斗时候 的姿态 ,因此 牛角 , 试图摆脱牛角的攻击 。虎身弯曲 , 显然是 3雕塑边饰 的秩序 其线条刚劲有力 , 突出动物 的极限力量特征 , 并 为虎头咬住牛前腿服 务。 虎腹部被牛角刺穿 , 同 几何形扣饰包括 圆形和方形扣饰 。其艺术 且其线条是动态的刚劲有 力。 时虎肠流 出体外以渲染 战斗 的激烈。虎身刻有 特色没有 自然形扣饰 明显 ,但是也 有其独特 的 中原青 铜器大 都基于 “ ” 礼 的基础之 上的 花纹 , 此纹饰可能是简单 的装饰 , 也可能是为表 地方。 特点是对 比的结果 , 么我们拿什么和滇 那 作 品,所以其表现形式就 围绕奴隶制王权的震 现虎身的色块纹路 。虎头 回勾以便紧紧撕 咬牛 国的几何形扣饰来对 比呢?我想最合适不过 的 撼与威慑展开。 在中原青铜器 中, 表现力量的的 的前腿 , 然是为摆脱牛前腿的踩踏。 显 虎的前 爪 就是铜镜 了。 在所有 的中原铜镜中 , 边饰大都没 线条多是直线 , 并且这种直线力求一 种平稳 的 紧抓牛腹 , 已经抓破牛腹 。 的前腿和后退都 有立体 的雕塑 ,滇扣饰无论 圆形或者方形都有 且 虎 力量 。正是中原青铜器平稳遒劲的直线 给我们 有明显 的夸张表现 , 可以看出 , 此虎也是 强壮有 很多作 品用秩序排列的雕塑作 为装饰 。 力的。 滇 国青铜 艺术可 以说很大 ~部分是 雕塑 从 虎的整体形 象看 , 虎的线条夸张程度 相 艺术 , 从贮 贝器上 的战斗 、 纺织场面群雕 到“ 牛 比牛是有过之而不及 , 且有很好 的造 型效果 。 其 虎铜案” 令我们诧异的神秘造型雕塑 , 再到兵器 夸 张的虎身是为了突出表现虎 的奋力挣扎 , 上数不尽 的 塑装饰 , 雕 我们都可以感觉到滇国 同时虎 头的 回勾 曲线 是为 了表现 虎的进 攻成 鹤立鸡群 的雕塑艺术 。但是我们只有在滇国青 分 ; , 了平衡整体的重心 , 其二 为 如果虎身平直 , 铜 扣饰 中才能见到单体连续 排列的秩序雕 塑。 则会造成右下侧 的空 白, 而稳定性不佳 。 的 这是为什么呢? 从 虎 我们所有滇国的青铜器 , 除了几 形象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使尽浑身解数 的奋力 何形扣饰 , 很少有对称的几何形态 , 这就不便于 搏斗 , 从而有更深层 次意义上 的动感 。 单体雕塑的几何对称排列 。 几何形扣饰则不同 , 蛇 的地位在此作 品中似乎画蛇 添足 , 但是 其对称的几何形态为单体雕塑的几何 秩序排 列 细细分析 , 其存在的价值非常大 。 蛇是滇族重要 创造了可能。 同时 , 这些秩序排列的雕塑边饰大 图 1 的崇拜物 。在“ 三水鸟铜扣饰 ”“ 、剽牛祭祀铜扣 都 又和秩序 的 内部�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杰出成就之一,而滇国青铜器更是在各种青铜器中独树一帜。

而在滇国青铜器中,有一种独特的造型——舞蹈造型,它以优美的线条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古代滇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

本文将通过对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的探讨,来揭示滇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滇国青铜器的历史和特点。

滇国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其疆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

在滇国的青铜器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舞蹈造型的青铜器了。

这些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成为了滇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造型的优美。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以优美的线条和精致的雕工展现了古代滇国人的审美情趣。

器形或以抽象的方式呈现舞者的姿态,或以具象的方式表现舞者的服饰造型。

其中的每一根纹饰、每一个曲线都经过反复雕琢和打磨,显示出制作者的用心与才华。

其次是工艺的精湛。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其中大量采用了铸造、浮雕、铸花等工艺。

这些工艺不仅要求制作者具备极高的技艺,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实践才能掌握。

正是这些精湛的工艺赋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者是表现的生动。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以其生动的表现方式展现了古代滇国人民的舞蹈生活。

这些青铜器中的舞者形象或是优雅的转身,或是飘逸的挥舞,或是舞态婀娜。

它们不仅是对古代舞蹈的一种再现,也是对古代舞者的一种致敬。

首先是审美情趣。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以其优美的线条、精湛的工艺和生动的表现方式,展现了古代滇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在这些青铜器中,我们可以看到舞者的曼妙舞姿、婀娜身段,以及华丽的服饰造型,都折射出古代滇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舞蹈艺术的热爱。

其次是文化内涵。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不仅展现了古代舞蹈的风采,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青铜器中的舞者形象与服饰造型,反映出古代滇国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这些青铜器又是古代艺术表现与审美理念的重要载体,为后人了解古代滇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尚武之国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尚武之国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尚武之国牛虎铜案,战国(475-221年),高43、长76厘米,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牛虎铜案,战国(475-221年),高43、长76厘米,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案,即俎,古代祭祀时安放祭品的器物。

这件铜案取形于两牛一虎,在大牛的造型中削去其宽厚的背部成为椭圆形的俎台,牛站立的四腿自然成为案桌的四足。

这件取材于自然的青铜器在造型艺术的构思上,非常值得品味。

牛虎铜案独特的设计之美也反映出了其创造者——古代滇人亲近自然、不拘一格的生活状态。

凝结着古滇人智慧与思想的牛虎铜案堪称云南青铜文明的一件杰出代表。

猎首纹铜剑,战国(475-221年),高28.8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猎首纹铜剑,战国(475-221年),高28.8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

该铜剑剑柄及刃后锋两面均有浮雕人像,皆双目鼓圆,阔嘴咧齿,面目狰狞可怕。

从两者的面貌衣着及行为动作看,似为滇国时期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活动的巫师。

滇国百姓在对自身和自然周遭缺乏认知的情况下,往往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祈求神灵的庇佑和恩赐。

然而人和神鬼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伴随着宗教信仰的产生,出现了一批专门沟通人神情感的所谓巫师。

在个人专制的酋邦社会,巫师掌握了超自然的唯一途径,从而攫取了崇高的独特地位。

女俑杖头,战国(475-221年),高18、銎径2.2厘米,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女俑杖头,战国(475-221年),高18、銎径2.2厘米,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滇国墓葬中发现过数量较多的木杖遗迹,杖的上端均有此圆雕铜饰,铜饰连接圆形銎,銎两侧多有对称的钉孔,用以固定木杖。

这些圆雕铜饰的题材广泛,有人物、走兽、飞禽、鱼蛇等,制作都十分精致。

关于木杖的用途,有的人认为是滇国祭祀活动或集会时使用的仪仗器,有的认为是王族的令牌或是扶老用的“鸠杖”,但其确切的用途仍有待考究。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是指以滇国青铜器上的图案和形象为灵感创作出的舞蹈形式。

滇国青铜器是古代滇池地区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上的图案和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艺术气
息和文化内涵。

通过舞蹈形式将这些青铜器上的形象展现出来,既是对滇国古代文明的致敬,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的设计和编排,需要在尊重原本青铜器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舞蹈演员可以从青铜器上的图案中找到灵感,从而创作出具有神秘感和古朴气息的动作。

可以借鉴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象,将舞者的动作设计成具有猎豹奔跑、孔雀开屏等动物特有
的动作,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古代滇池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动物世界。

在舞蹈中还可以融入青铜器上的图案元素,例如螺纹纹饰、凤凰图案等,使舞者的衣着、头饰等装饰物与青铜器上的图案相呼应。

这样一来,舞蹈表演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可以表达出古代滇国人民对于自然和民族信仰的崇敬之情。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的舞台表演,要注重动作的精确和整齐。

舞蹈演员需要配合音乐
的节奏,准确地完成各种动作,使整个舞蹈流畅有序。

舞者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也要表达出
滇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情感。

可以通过眉眼传情的方式,表达出古代滇国人民对于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的表演场景和背景,可以选择古代滇池地区的特色景点或历史遗址。

舞台布景可以创造出一个具有古代滇国文化特点的空间场景,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
到舞蹈的氛围中。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是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一个瑰宝,它不仅在造型上具有独特性,还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形态复杂,形式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的创作似乎源于当时的一种舞蹈文化,它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个独特且具有古老、神秘的艺术体系。

最初应用于宗教祭祀,后来则逐渐引入到宮廷文化舞蹈之中。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得以保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上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

这些青铜器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时代表了历史的某个时期和特定文化的某个方面。

滇国的青铜器舞蹈造型形态多样,包括了很多舞蹈元素,如抽象图案、组合镂空、浮雕等。

例如,其中的鸟、兽等图像,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信仰和宗教文化。

此外,各种器具的图案和装饰,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情况。

这些青铜器不仅包含了时代的痕迹,更寓意了当时文化和政治的虚实。

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的特点是独特且多样化。

这些青铜器在造型上不同于其他舞蹈艺术,形式僵化,分工明确,而是更加灵活,自由。

在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中,动作具有高度的变化,有太极拳的圆转连环桥、蛇形手指,也有山东朔方舞的旋長轉短、剪刀十字交,地位的低高之分,如蹲、跳、落、起等。

再者,在音乐选择和舞蹈动作上,有繁、简之分,既有花俏动人的舞蹈,也有沉稳沉静的舞蹈。

这使得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具有非凡的魅力和吸引力,也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它所传达的神秘和古老气息中。

总之,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是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青铜器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独特性,更为后来的艺术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优美的舞蹈动作和独特的造型,让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成为一件永恒的艺术珍品,带给人们创造性的灵感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赏析
作者:王珂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
摘要:古滇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地域民族艺术风格,以及远古生命初期的原始犷朴之美,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描述着古滇国远古时期人们生活的历史画卷。

尤其是青铜器的造型精美奇特,具有丰富细腻的纹饰,不仅写实性强,构思也十分的巧妙,可谓之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支耀眼的奇葩,同时其中具有的造型艺术、独特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民族宗教信仰与审美思想都值得广大研究者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主要以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为中心进行赏析,以期为现代艺术领域中古滇国青铜文化的美学意义和潜在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挖掘和完善提供一些依据和帮助。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器艺术;造型艺术
中图分类号:K8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59-02
云南古滇国的青铜器开创了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先河,是对云南青铜时代艺术魅力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古代青铜文化中一支耀眼辉煌的珍宝。

据考证,古滇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帝国。

它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

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远离中原文化视野。

古滇国曾长期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显得神秘而离奇。

直至一九五六年,考古学家在昆明近郊的晋宁石寨山发掘出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特别是在第六号墓发现的“滇王金印”,结合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的零星记录,古滇王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在沉睡两千年后开始露出冰山一角。

一、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
滇系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世界四大青铜文明体系之一。

作为古滇国存在的证据,这些青铜器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记录下古滇人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场景,有力证明了两千多年前曾有滇人在富庶的滇池岸边择湖而居的史实。

青铜器虽然铜锈斑驳,却难掩古滇国在青铜时代的辉煌,它们代表了云南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

地下考古资料显示,云南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存在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

当时的古滇国民族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无论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

就以器物种类而言,无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还是装饰品,样样都采用青铜制作,而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多限于兵器和礼乐器。

尤其是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多为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图像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节,栩栩如生。

以装饰题材主动物图像而言,经常出现的就有四十余种,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虫,刻画得十分精致逼真。

而且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让云南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和多文化的汇集地,这也使得滇青铜文化吸收融合了多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精华。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中,滇国曾是一片空白,
但是随着大量的风格独特的青铜器的问世,才向人们证实了古代“滇国”的存在,也向世人展现了古滇国灿烂的文明。

青铜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以及经济繁荣的一大象征。

提及青铜器,人们的脑海中只会想到古代经济较为繁荣的中原地区,对于经济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的云南似乎不会有人察觉,但是在云南的李家山、石寨山等地却挖掘除了较多做工精美,品种繁多的青铜器,这一系列青铜器的问世彻底的改变了世人对青铜器的看法,许多专家也开始致力于研究云南地区的青铜文化。

从发现的古青铜器研究发现,青铜器的图案大多数是雕刻在古铜鼓之上,从已经发现的古青铜器来看,该时期古青铜器上的花纹通常是一种或者是几种不同的图案作为一个单元,并且该花纹都具有均衡对称、图案纹样方向相对。

形状相同的特点,因此该时期的青铜器会给人一种整齐、稳重的感觉。

二、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
在璀璨的青铜文化中,古滇国的青铜器可谓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古滇国的青铜器与我国其他地方的青铜器进行比较,古滇国的青铜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的特点,另一方面面,古滇国的青铜器在制作方法、造型的风格以及表现的题材等方面也与其他地区的青铜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由于长期的受到封建的礼教制度的影响,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鲜明的权利与身份的象征,例如,如镛、鼎以及镈等青铜器,其在纹样以及造型等方面常常反映了统治者的信条与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

但是古滇国的青铜器却具有色彩粉彩的特点,因此古滇国的青铜器被誉为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与其他地区的青铜器进行比较,古滇国的青铜器具有显著的地域与生活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自由的器皿造型
从已经挖掘的古滇国的青铜器的研究表明,古滇国的青铜器的造型趣味横生,图案惟妙惟肖,充分的展现了古滇国人们对生活以及自然的热爱。

另一方面,古滇国青铜器开放自由的造型特点,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古滇国人们思想上的自由。

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其次古滇国的青铜器还具有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的特点。

古滇国青铜器的造型不会拘泥于某种形制,大多数的青铜器的造型多为人物或者是动物的外形或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以及生活场景等等。

因此古滇国的青铜器完美的呈现了古滇国的生产、生活的常态,因此可以说古滇国的青铜器完美的体现了人类审美与自然物象的结合。

(二)直抒胸臆的写实手法
古滇国的青铜器大多是直接的对人们生产、生活进行描述,在古滇国的青铜器中很少存在抽象的图形。

古滇国人们这种直接的体现手法,不仅直观的展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体现了俗雅共赏以及充满浓厚生活趣味的审美特征。

例如,铜鼓、贮贝器、铜扣饰等青铜器上有各种舞蹈图案、造型。

古滇人运用写实具象的手法生动的展现这些舞蹈形态与乐器,细腻的刻画出舞者的优美舞姿甚至心中的情感,用青铜艺术记录了祭祀、庆典等多种多样的舞蹈主题与形式,真实的反映了滇人的礼乐文化,填补了史料中云南地区战国至秦汉舞蹈文化的空白。

艺术的创造就是对周围物质现象的升华,由于古滇国主要以畜牧为主,同时也会大量的进行野生动物的猎取,因此在古滇国青铜器中,弱肉强食的动物格斗展示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也成为滇青铜文化的一大艺术特点。

例如:已经出土的“二虎噬猪扣饰”,该青铜器所呈现的是两只老虎由于一头野猪以及一条蛇之间进行搏斗的场面,野猪被老虎撕咬后怒吼着进行奔跑,一只小老虎在野猪的脊背上进行着激烈的啃咬,而另一只大虎在野猪被撞倒以后仍然用锋利的前爪死死的扣着野猪的前腿,并且在老虎的身边还有一条蛇,紧紧地咬着野猪的后腿,蛇尾则缠绕着野猪的身体。

这一古滇国的青铜器将虎、猪、蛇三则之间的撕咬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充分的体现了古滇国人民对生活的洞察能力。

总而言之,古滇国的人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吸取营养并进行加工,然后采用写实的手法体现当时的搏斗场面,使得古滇国的青铜器不仅十分自然,而且生动、逼真,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与中原青铜器的庄重严肃有着天壤之别。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古滇国的青铜器是先祖遗留下来的光辉艺术,它们不仅属于云南,还属于整个世界,它的出现正在逐渐揭开古滇国这个短暂却兴旺,但是却又不知从何而来、又为何迅速消亡神秘古国的面纱。

而且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或许有一天,人们能借助身边这些残存的历史碎片,再现那段光彩夺目、深邃高远的青铜文明。

参考文献:
[1]王艳琦,赵晶晶.古滇国青铜器的装饰艺术[J].今日民族,2008(11).
[2]王永胜.时空之间马啸悠长——古滇国青铜器上的马形象[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04).
[3]易燕湘.青铜器造型艺术在现代容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14).
[4]张吉洪.古滇王国青铜器的造型艺术研究[J].雕塑,2012(02).
[5]张贺,卫乐,余敏.古滇国青铜器的美学特征[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6]董新浩.滇国青铜扣饰造型艺术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