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习惯养成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中的习惯养成问题

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你看xxx,也没见他们俩费多大的气力,他们的孩子怎么那么出色?”可实际上,他们往往只看到了结果,而没有看到过程。孩子之所以出色,是家长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孩子上小学前就养成了较好的生活习惯;上小学后就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学就开始注重培养学习方法,孩子大了以后就进入良性循环,所以就没费太多的气力了。

所谓习惯,是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班规、家规、校规都是养成习惯的好方法。家长要对孩子的习惯养成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样做。比如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吃饭时不要发出过大的响声,不要冲着餐桌打嚏喷,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丢垃圾,走路时不要晃肩,人多要排队等候,作息要有规律,等等。基本的社交礼仪: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待人要谦和有礼,走进房间要先敲门,不要随便探听别人隐私、乱翻他人东西,仔细听取别人的讲话,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得人恩惠要及时表达谢意,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要勤于思考、勤于探索,要敢于提问,要敢于质问,要留心细节,要学会自己动手找答案,等等。有些家长总是说:在学校,孩子们在学校表现的非常好,有礼貌、做事认真、懂规矩等等,而在家里却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学校有较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可惜孩子在校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主要还在于家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有些规定,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心理的作用,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难以形成了。

一个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强化训练对那些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差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譬如在家里家长告诉出出孩子睡觉前要脱下衣裤叠好放齐,可是往往到第二天起床时,不是找不到衣服就是找不到袜子等等。这就要求家长在平时要经常教育训练孩子,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督促,逐步使孩子做到在家长不提醒的情况下,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准备,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与子女的特殊关系,家长在家庭的特定地位以及家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家庭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氛围,都对孩子进行直接的或间接的、公开的或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和熏陶,家长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培养孩子、塑造孩子,孩子的行为表现正是“父母意识”的反映。家庭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必须从父母自身做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