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沉而不郁_悲而不伤_对杜甫_秋兴八首_中沉郁顿挫诗风的体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177

摘要:《秋兴八首》是杜甫七律的代表之作。本文以此为例,从色彩感、时空感、表达方式等三方面入手,对杜诗风格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说明其“沉郁顿挫”并非是悲观和消沉,而是一种厚重壮大,深沉而悠远。

关键词: 杜甫;秋兴八首;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对自己诗歌的一个评价,也是后世公认的杜诗的主导风格。许多评论家都就“沉郁顿挫”进行了阐释,其认识基本一致。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从中我们看出,“沉郁”指的是诗情,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而“顿挫”指的是诗意,是感情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本就深沉的情感更加含蓄。杜甫的《秋兴八首》历来被认为是七律的经典,无论从内容还是技巧上,这组诗都表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组诗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写于大历元年秋(766年)的夔州。诗为联章体,其间环环相扣,首尾相联,把766年的夔州与755年前的长安两个不同时空借“秋兴”连接起来。兴者,感也。因秋以发兴,故曰《秋兴》。秋气萧飒,诗人不仅从悲凉肃杀的三峡秋景中看到残破凄凉的江山,更看到自己穷途末路的残年,于是触景伤情,将自己的万千感慨通过或华美典雅,或雄浑悲凉,或平易自然的诗句表现出来。

首先,我们由全诗的色彩感来把握诗人的情感基调。《秋兴八首》中有很多具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这些具体的意象体现出衰飒的秋意。如“玉露”凋伤的“枫林”(其一),“夔州孤城”的“落日”(其二),又如“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其四),“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其六),白露、枫林、落日、秋江、素秋这些客观物象往往笼罩着一层阴郁凄凉的色彩,充满着一种沉重悲怆的气氛,体现出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但这种情怀并不是悲观与消沉的,杜甫调整了从前惯用的笔法,用浓重绚丽的色彩来描绘暗淡悲哀的感情色调,开出七律中华美典雅、雄浑富丽之一体。如写帝王气象“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其四)“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其五),写游幸之美“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其六),写旧游之乐“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其八)。诗人滞留江湖的寂寞在无奈中得到了升华,幻化为对长安热切的想象,而落寞的秋天在昔日的京华中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正如郝敬所说:“《秋兴八首》,富丽之词,沉浑之气,力扛九鼎,勇夺三军,真大方家如椽之笔。”

其次,再来体会诗中体现的时空感。诗人身居巫峡,心系长安,将夔州与长安联接起来,表达故国平居之思,又将昔日繁华与今日的萧瑟连接起来,形成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抚今追昔的感慨,如“夔州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其二)“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其六)。通过巨大的时空交错,诗人十年离乱期间所蓄积的忧国伤时感情与十年前长安的歌舞升平气象错综复迭成章,纷乱的万千思绪与今昔及两地时空复

线交叉,翻出种种跌宕变化。忆往昔,盼中兴,忧乱伤时,叹老悲秋,个人身世与国运民瘼联成网络。

不过,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仅仅局限于伤己,而是以小观大,从夔州、巫峡而联想到了江间塞上、天地之间以及国家的安危。“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其四)“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其七)。自己沦落江湖,抱负不得施展,身阻鸟道,迹比渔翁,诗人在无穷天地宇宙参照下体悟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产生个人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忧郁和悲伤,这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以期超越生命有限性不得而生的无奈甚至绝望的情绪。在永恒宇宙中,诗人寻找不到自我生命的价值,寻找不到令自己欣慰的生命存在意义,受儒家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他难免慨叹人生,孤独之感油然而生,著一“一”字,愈形孤独凄凉。但诗人这里的孤独又不仅仅是一己之悲,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不得而形成的悲壮的孤独与寂寞,是悲天悯人的寂寞心。那种生命飘泊感与国家的动荡不安取得了共振,达到一种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这样,在无垠天地的衬托下,在天地与个人的对比中,蕴含着难以言传的苍凉衰飒与悲愤激楚,成为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来源之一。

最后看本诗的表达方式。《秋兴八首》是因秋起兴,身居巫峡,心系京华,借盛衰之变,寄故国之思,明治乱之意。抒情是《秋兴八首》的经络气脉,叙事是它的肌肤血肉,议论是支撑全诗的筋腱骨骼,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它的思辩理性与政论色彩。大唐帝国美轮美奂、壮丽无比的巨厦顷刻坍塌,引发十余年不已的战乱。杜甫亲身经历这一事变,那切肤之痛、锥心之悲使他痛定思痛,缘事入情,披情入理,写下这“一生心神结聚”之作。在第四首的结尾作者有过提挈:“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这里的所思不仅是回顾往事,而是评骘得失,探究乱因,诗人所昭示的宏旨大论分明就在其中,他不仅要为自己留存十年漂泊的心迹,更要为历史记录百年沧桑,为后人探索盛衰治乱的轨迹,这是一份多么厚重而悠远的感情!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杜诗的沉郁顿挫并非纯粹的悲观和消沉,而是一种厚重壮大,深沉而悠远。萧涤非先生曾经说:“沉,不是阴沉;郁,不是抑郁,而是沉雄勃郁”。莫砺锋先生也深刻地揭示出:“杜甫以满腔的爱心去拥抱的正是一个疮痍满目的外部世界,所以他的爱中充满着同情、悲悯、惋惜,是一种浓烈而又沉重的感情。”这种无言的孤独,不像李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豪荡恣纵、潇洒情怀,也不像王维于幽静中感受天地宇宙之流变的禅寂之美与心性,而是悲天悯人、与天地同悲同愁的情怀,沉重深广,弥漫天地。诗人溶入生命的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之心而表现出的厚重,与那些“蝼蚁辈,但自求其穴”的一己私利之酸腐局促的感怀悲叹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叹怜又因理想的永不言弃而更具悲壮色彩,孤独的生命并没有在叹息中萎顿,却在叹息中充实,具有与天地同在的崇高美。正是由于那深沉厚重的生命情怀和人格力量,才使诗人的心境在空旷幽渺的时空中得以展现,天地间寓含诗人浓郁情思与丰富韵味,产生沉实厚重的兴象世界,体现出“沉而不郁,悲而不伤”的风格。参考文献:

[1]仇兆螯,《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沉而不郁,悲而不伤”

——对杜甫《秋兴八首》中沉郁顿挫诗风的体验

毛素文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教育部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文史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