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论文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 论文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论文从人文角度感受生态学,改变生态学只是一门自然科学的传统观念。
介绍了生态学的定义及历史沿革。
分析了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和生态的无法割舍的关系、阐述了“关系”是文化和生态学研究的共同点。
对我们应执什么样的生态理念进行了阐述。
列举了生活中受用的适者生存法则、共生法则、食物链法则、生态位法则、边缘效应法则以及中度干扰法则。
本文全面总结了地域环境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进而阐明身土不二的生态哲理。
从生态学角度探讨分析了纬度、温度、土壤及降雨对都城的建址、战乱的频发、女人当政以及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的兴衰起伏的深刻影响。
总结了我国“东酸西辣、南甜北咸”的饮食风格以及降雨对饮食的影响。
从生态对文字的影响和语言的地域特色两方面阐释了生态与语言的关系、比较南北地域文化及沿海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生态的关系。
1. 纬度及温度对文明的影响从国都的地址选择、几大文明的地理分布剖析了纬度与人类文明分布的关系、通过比较历史上的冷季与战争的时间表讲述了人类战争的生态渊源,通过分析高纬度国家的政权特点展示了纬度对女权的影响、还列举了文化中的物候趣事。
2. 土壤及水资源对文化的影响韩国人常说的“身土不二”有何生态学哲理和内涵,土壤如何决定几千年来国运的起伏、降雨如何插手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的兴衰。
学完这一节、以上疑问会一一揭晓。
3. 饮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民以食为天、食因地而异。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饮食结构。
而不同的饮食结构决定了人类不同的体质。
进一步揭开“东酸西辣、南甜北咸”、沿海和内陆饮食文化如何受地域影响的生态谜底。
4. 生态对语言的影响剖析汉字和语言,“活”蕴含了什么生态智慧,“王”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生态理念、希腊字母A与Ω启示怎样的生死轮回生态观。
“Yakamoz”和“呼玛”具有怎样的生态美,东北人为何常用舌根发音。
将从生态对文字的影响和语言的地域特色两方面为您推开生态与与语言关系的大门。
5. 地域文化通过比较央视的“大裤衩”和广视的“小蛮腰”、吼秦腔和苏州弹唱、海派旗袍和京派旗袍的特色。
鱼类生态学期末论文--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概述
影响鱼类的生长的因素概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2010级3班学号:222010602043080孟子豪前言鱼类的生长是受内在的遗传基础和外在的生活条件所制约的[1]。
内在的遗传基础是生长发育的一个前提,而外在的生活条件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所以我们该如何协调诸多因素,为鱼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呢?在这些因素里面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呢?正文生长的体内基本因子是物质代谢中的蛋白质代谢,而这个基本引自收到体内很多其他因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能量的促进作用、酶的作用、物质的转化、细胞的分裂和衰老、细胞和糖核酸的影响、各器官系统的相关活动、以及性产物对他的抑制、神经体液调节、阶段发育和衰老等方面[2],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主要就鱼类的内分泌活动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做详细概述。
鱼类的内分泌器官主要包括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岛、性腺等一些组织,他们分布于鱼体的全身的各个固定的位置,有的功能单一,有的与其他腺体有密切的联系。
在这些内分泌器官中鱼类的甲状腺激素在生长及器官的形成方面有明显的作用,此外甲状腺与性成熟和呼吸代谢也有很大的关系[3]。
鱼类生长不仅受到内在因子的影响,外界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
在这些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与鱼类直接接触的水环境因子。
水体是鱼类生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发育。
俗话说“鱼水深情”,就如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4]。
饵料食物的供应可能是影响生长的最主要因子,只要食物的数量充足,质量合适,在可以生存的理化环境条件下,鱼是可以达到最大的生长。
不同饵料对象的数量、质量和个体的大小也影响鱼类的生长,热量大的饵料能保证预提较快的生长。
物理因子水温水直接影响鱼类的代谢强度,其生长、发育、繁殖都受到水温的影响,温度能改变代谢过程的速度,鱼是变温动物,它的代谢强度在适宜温度范围内,一般是与温度成正比的关系[5]。
养殖对象的不同对水温也有差异,一般最适的生长温度为18℃~26℃,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
景观生态学期末论文-几个重要概念和其之间联系以及在本课中的地位
景观⽣态学期末论⽂-⼏个重要概念和其之间联系以及在本课中的地位《景观⽣态学》期末论⽂总体把握景观定义:景观是⼀个由不同⼟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态系统之上,⼤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态和⽂化的多重价值。
景观⽣态学以⼈类对景观的感知作为景观评价的出发点,通过⾃然科学与⼈⽂科学的交叉,实现建⽴宜⼈景观与保护⾃然景观的⽬标。
景观⽣态学以⼈类活动对于景观的⽣态影响作为研究重点,注重景观管理、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研究,因⽽它应该属于应⽤⽣态学体系;相对于保护⽣态学和恢复⽣态学⽽⾔,不妨称之为建设⽣态学。
⼀. 临界阈(critical threshold)对于所提出的研究结果有时需要进⾏外推,及根据已知值进⾏推测,将信息从⼀个尺度转移到另⼀尺度,或从⼀个系统转移到另⼀个系统。
此时将系统在性质、属性或现象上产⽣变化的点称为临界阈值(critical threshold)。
*渗透理论与临界阈现象间的联系:渗透理论(percolation theory),它认为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临界值(critical density)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端到达另⼀端。
这种因为影响因⼦或环境条件到达某⼀阈值(threshold)⽽发⽣的从⼀种状态过渡到另⼀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它在⾃然界⼴泛存在,显⽰出由量变到质变的特征。
⽣态学的限制因⼦定律和最⼩存活种群,流⾏病的传播与感染率,景观连接度对于种群动态、⽔⼟流失和⼲扰蔓延等影响,都属于⼴义的临界阈现象。
⼆. 空间异质性(heterogeneity)(⼀)异质性的定义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成构成的系统(webster's new dictionary)。
景观是由异质要素组成,异质性作为⼀种景观的结构特性,对景观的功能和过程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影响资源、物种或⼲扰在景观中的流动与传播。
异质性同抗⼲扰能⼒、恢复能⼒、系统稳定性和⽣物多样性有密切联系,景观异质性程度⾼有利于物种共⽣,⽽不利于稀有内部物种的⽣存。
生态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态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其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对生态学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
二、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从生态学的初级阶段逐渐发展为系统生态学,再到如今的现代生态学,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理论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进步。
本小节通过概述生态学发展的历程,回顾生态学的演进过程。
三、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理论、物种多样性理论、生态位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解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框架,并在实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节将对这些核心理论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1.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节将综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物种分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
2. 生物入侵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并在新环境中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本节将综述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和调控策略,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3. 生态系统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节将综述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进展,并探讨生态系统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
五、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生态学研究依赖于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支持,包括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遥感技术、分子生态学等。
本节将综述这些方法和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对生态学领域文献的综述,本文对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研究热点以及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仍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环境生物学》论文 -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摘要:通过简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关注。
本文对现阶段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总结了现在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环境生态学研究方向。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生物净化保护生态学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1]。
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人口的增加使得人类的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继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依赖环境到利用环境,再到改造环境,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环境问题分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人类向自然环境过度排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有毒物质污染等,另一类是因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而引起的生态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缺乏等。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社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时,人类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并没有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正常功能,因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不严重,没有危害到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处于工业文明阶段时,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
例如18世纪后半叶开始,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废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环境污染,但当时的环境污染还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高度注意和重视。
19世纪30年代以后,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生态破坏,原因是大规模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其自净能力和恢复能力。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论文
生态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水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逐渐严重,以致威胁到人类以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生态建设“这一词眼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以及生态城市建设如今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
一、生态工业生态工业(ecological industry)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
世界生态工业园典范全球产业生态学者最常引用的生态工业园区原型典范,是位于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的发展案例。
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已经稳定运行了30多年。
它位于哥本哈根市以西100公里处,全市人口仅一万九千人。
在那里一群公司使用彼此废弃物作为对于本身制造所需原辅材料。
该地区的产业共生关系演变过程,是一种自发、缓慢演化而成的。
而这些企业之间以及与社区间的物质与能源交换网络,已沿着距哥本哈根西边75英哩处海岸地区发展成为一小型产业共生网络。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它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为核心工业。
电厂给制药厂供应高温蒸汽,给居民供热,给大棚供应中低温循环热水生产绿色蔬菜,余热流到水池中用于养鱼,实现了热能的多级使用。
同样,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筑路,脱硫石膏用来造石膏板等。
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建立了”纸浆—造纸”、”肥料—水泥”和“炼钢—肥料—水泥”等工业联合体,既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环境生态学论文
环境生态学论文引言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包括气候变化、陆地利用变化、物种灭绝等。
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成为当前环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讨论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它融合了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它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物种的适应性、种群的动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
环境生态学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群和生态过程的研究,揭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关注物种的分布与丰度、种群的增长与消亡、能量与物质的流动等生态过程,以及环境因素对这些过程的影响。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环境生态学研究了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策略。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是其中物种的数量、分布和空间格局,而生态系统的功能则体现了其对环境的利用和响应能力。
环境生态学研究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如何影响其功能,并探讨了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这些研究对于预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过程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和物质的流动等基本生态现象。
环境生态学研究了这些生态过程的机制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生态系统向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利益,如水源保护、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了解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
环境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生态学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摘要:环境生态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产生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侧重研究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受损后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在总结近些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尝试结合本校以水环境为特色的环境工程和环境生态专业的专业设置特点,对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实践等方面作了一些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一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逐渐加剧,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主要包括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方面。
这就要求各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维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生态系统功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水利部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环境友好型的文明形态,需要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索取于自然并无害化废弃于自然,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而环境生态学是推进环境保护事业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教学改革建议(一)结合专业和社会需求,合理筛选教学内容环境生态学是以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两学科为主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应培养学生具备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工程设计等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工程治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环境与生态保护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生态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生态系统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生态学的思想对于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生态学的视域下,教师教育教学也应该受到注意。
本文将从教育生态学视域出发,探讨教师教育教学的相关问题。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育教学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育教学,强调了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于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环境包括了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环节。
在教育生态学的视域下,我们应该关注教育环境的变化对于学生及教师的影响。
教育生态学还强调了社会因素对于教育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了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生态学的视域下,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因素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教育教学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教师教育教学也应该受到注意。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教师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
教师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生态学提醒我们,教师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价值。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素质教师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教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成长不仅要注重个体努力,也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教育生态学的视域下,我们应该重视教师的人格素质、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人格素质包括了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方面,而专业素养则包括了教学能力、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等方面。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态学的思想对于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育实践,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可以根据教育生态学的思想,进行相应的教学创新和教学实践。
结论教育生态学强调了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于教育的影响,强调了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育生态学的视域下,我们应该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关注教育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态学导论论文
生活环境与生态学摘要:生活在上海,一个工商业高度发达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应该来说是相当高的。
但是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所居住的生态环境也在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
就我所居住的奉贤算是上海的郊区了,比起市区或许发展的不那么快,但是就在我的记忆中,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
以下,我将对我所居住的奉贤地区的几个生态环境问题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生态、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1.农业耕地明显减少,水泥厂房取而代之。
很清楚的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吧。
那个时候,每次回乡下,到处在田野里可以看到有很明显的时令特色的田园风光,粉红色的桃花林,一片嫩黄色的油菜田,亦或是绿油油的稻田……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上初中的时候,就碰上了什么拆迁的,把老房子拆了,农田铲平了,盖起了大马路和各色厂房,种上了一年四季常绿的植物。
表面上看是郊区总算得到了发展,其次发展后给当的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
然而,貌似这些发展的决策者只注意到了眼前的利益,只明白了“发展是硬道理”,却忽略了“可持续发展”,在上海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里,为什么就不能留下一片自然地生态区域呢?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有不同的自然带之划分;而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环境,又与一定是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带。
因此,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结合的农业生产,其开发经营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也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
也就说,农业经营方式与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否相适应、和谐,这是最终是否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或生态问题之大小的关键。
于此同时,我想到了崇明县,本来是一个小岛,要出去一次完全靠轮渡,去年10月31日,长江隧桥通车后,旅游的人数明显增加,据说那里一个月旅游人数的总数达到了以往一年的人数,经济可能一下子上去了,可是,很多后续的问题也同时爆发了出来,游客的吃饭成了问题,上厕所也成了问题,据说,那里一下子多出了许多的垃圾,有游客本来是去看崇明东滩自然生态保护区里的候鸟的,结果跑到那里哪有是么候鸟啊,只有人啦……2.燕子不再南飞,许多物种正在急剧锐减或者消失小的时候,我记得我家阳台上是有燕子窝的,春天天趣开始暖和的时候,经常看到样子在筑巢,偶尔在空中低旋。
城市生态学论文
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发展土木14-1班140234126 潘辰摘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现代城市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这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城市生态规划体现了一种平衡或协调性的的规划思想,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能动地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解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化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生态危机反思的产物,同时也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实施的原动力。
引入生态文化,发展城市生态规划,创建生态城市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学;生态文化;生态城市前言: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极易受到人为和自然换进条件变动的干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城市化进程所引起的生态危机也日益凸显,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的挑战。
就拿北京来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这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规划从来就没有分开过,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光明城市直到今天的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作为一种理念已经贯穿城市发展的始终。
正文:(一)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学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一对因子,运用城市生态学的知识可以更为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
①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②城市规划是用来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一般的说,在建设一个城市之前,工程师肯定会对景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进行区域的划分,他的依据其实就应该是城市生态学,他会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状况,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在对规划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它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是协调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生态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可持续管理策略研究
生态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可持续管理策略研究生态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可持续管理策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以及可持续管理策略的研究,为生态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首先简要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重要性,随后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和应用,并探讨了可持续管理策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和保护。
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1. 引言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由自然系统提供给人类的各种利益,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方面。
生态系统服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生态系统服务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与破坏。
因此,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和可持续管理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2.1 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经济价值评估方法主要通过衡量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经济的贡献来进行价值评估。
其中包括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和风险成本法等。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 非经济价值评估方法非经济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关注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健康、文化和社会认同感等非经济方面的影响。
这些方法包括生态足迹分析、生命质量评估和多属性决策分析等。
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应用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决策制定中的作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可为政府和企业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例如,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可以为决策者提供选择优势方案的重要参考。
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生态补偿中的应用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进行评估,并为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者给予经济或非经济补偿,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生态补偿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
4. 可持续管理策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和保护4.1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可持续管理策略应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与维持。
微生态学论文3000字_微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微生态学论文3000字_微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微生态学论文2600字(一):肠病及肺的微生态学研究论文摘要:目的:采用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肠病及肺”的机理。
方法:建立大鼠便秘模型,观察其结肠和肺部微生态变化。
结果:便秘模型组的肠道需氧菌、真菌、大肠杆菌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而厌氧菌、类杆菌和双歧杆菌显著减少(P<0.01);同时,便秘模型组的肺部需氧菌增多,厌氧菌显著减少(P<0.05),真菌显著增多(P<0.01)。
结论:肺肠微生态学上的菌群对应规律性变化可能是“肠病及肺”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病及肺;便秘;微生态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源于《内经》,肺与大肠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也相互为用(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合治)。
笔者参照文献[1]方法,建立大鼠便秘模型,并对结肠和肺组织进行微生态学观察,研究‘肠病及肺’的生物学机制。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0只,体重(180±20)g,购自成都达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动物合格证号:scxk(m)2008-15),标准饲料喂养。
1.2药物及试剂复方地芬诺酯片(DC)(批号:09033001,焦作博爱药业);阿拉伯树胶粉(进口分装)(炭粉液的配制:阿拉伯树胶50g,加水400mL煮沸至溶液透明,称取活性碳末25g,加至上述溶液中煮沸3次,待溶液凉后加水定容至500mL,于4℃冰箱保存,临用前摇匀)。
1.3主要仪器及设备ACS-3C型电子天平(广州);BL-420F型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成都);OLYMPUSBX60光学显微镜(日本);OLYMPUSDP70彩色图文系统(日本)。
1.4大鼠便秘模型制作予复方地芬诺酯片灌胃,剂量10mg/kg,1次/日,3 0min后再灌炭粉指示液,造模后记录大鼠排出首粒黑便的时间和在6h内排出粪便的粒数及重量,共1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农业规划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摘要:阐述生态农业的起源,生态农业的定义,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及生态农业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国内发展生态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生态农业研究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规划;发展Th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lann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origi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domestic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lanning; development现在的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问题的日益突显,环境、资源与经济、人口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1]。
发展生态农业,是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传统农业种植经验,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利用自然过程,以最少的投入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能使自然资源得到正常的更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
可以预言,伴随世界生态农业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生态农业将会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3]。
1生态农业的起源生态化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鲁道夫·斯蒂纳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是生态农业兴起的标志;20世纪30~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国得到发展[4]。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 W.Albreche于 1970年提出的,1981年,英国学家 M.Worthington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判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5]。
随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进行了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并得到许多国家的响应。
从此,世界各国开始走上了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
生态农业的概念也随之完善。
我国虽然用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人类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长期以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更加紧缺,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资源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巨大压力,客观上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
针对我国国情上述特点,必须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20世纪70年代末期,学术界对我国农业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广泛讨论。
1980年在宁夏银川召开了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
在这次会议上,我国第一次使用了“生态农业”这一名词[6]。
2生态农业的定义孙敬水提出生态农业是替代传统农业的全新农业模式,是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科技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7]。
李金才,张士功,邱建军,任天志等,结合前人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定义,将我国农业生态模式概括为: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根据地域不同,利用现代技术,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建立起来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体系[8]。
好搜百科,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9]。
3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3.1 我国农业的现状3.1.1农药与化肥施用过量我国每年生产使用大量的农药,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
加上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10]。
3.1.2 生态环境被破坏由于社会需求的增长,要求农业提供更多的食品和原料,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一些地方大肆毁林毁草,扩大种植面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继而引起气候变异和洪涝加剧,土地蓄水能力减弱,造成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甚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使更多的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3.2 实施生态农业的意义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
按照这样一种思路,生态农业的发展既符合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又符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符合农村社会人文发展的方向。
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操作与可实现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代表了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贸易直接影响和引导着农业的发展。
显然,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生产出无污染、高品质的绿色农产品,从而为绿色农产品的加工和贸易奠定基础。
可持续农业是在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能满足国际绿色生产与消费的需求;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提高农业生产者根据国际环保要求,在农业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整个过程使用绿色技术与方式,并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使产品满足国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从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可见,生态农业是连接市场绿色需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纽带。
4生态农业规划原则生态农业规划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调控为保障,以政策为引导,科技驱动,应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工模拟本地区的顶极生态系统,选择多种在生态上和经济上都有优势的生物,采用一套套生态农艺流程,按食物链关系和其他生态关系将这些物种的裁培、饲养和养殖组成一条条生产线,并将这些生产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多层次地配置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去,使之既获得持续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又获得一个良好的、协调的生态系统。
应遵循一下原则。
4.1 可持续性原则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生产力、稳定性、可持续性、恢复力,及资源利用与分配的公平性等,其中可持续性是关键。
4.2 整体协调原则农业生产结构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发展生产和开发利用资源以及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之间的协调;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工业与农业一体化的更为宏观的整体协调和整合。
三个层次的协调和整合保证了生态农业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
4.3系统有序原则农业生产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其内在的相互联系,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
因而是可以计划、可以规划并按照规划实施的。
根据这个原理首先强调制定全面的区域发展规划,然后按照规划实施的。
4.4能量与物质循环优化原则农业生态系统或是区域生态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又和生物圈的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生生息息,无穷无尽。
而结构和功能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就能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更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持久性,通过资源永续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
4.5数量、质量、效率、效益相结合原则长期以来我国往往注意了农业产品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如今农民必须把产品推向市场。
质量问题就自然被提到重要的地位。
效率和效益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
经济上的效率着重在资金成本的增值,而在生态学上的生态效率着重在能量的转化效率。
总的说来,数量、质量、效率,效益都要结合,才能使农民的生产和收入都能可持续发展。
4.6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生态农业中特别是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和措施则往往是取其长期效益、有时主要是社会效益。
4.7发展经济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原则不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或者是牺牲生态环境利益的经济开发是一种观念上落后、行动上近视、盲目的表现。
4.8三大效益相结合原则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是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功能的体现。
生态效益不但保证着经济效益的实现,而且今天的生态效益就是明天的更大、更好、更持久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则不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保障。
4.9空间和时间分异原则只有照顾到并且根据各地的区别和特点制定出来的方案利措施才能真正得到贯彻执行,才能使生态农业建设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工具。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相应的生态农业系统,系统的制约因素,适宜结构,关键技术措施都不同。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要转换,生态农业系统的模式和功能也要及时转换才能不断指引发展的前进。
5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所遇到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便积极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寻求既能增产农产品,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但是由于对相关配套技术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在实践上把生态农业“简单”化,得不到应有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在生态农产品方面,我国自1990年出台绿色食品工程,得到了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其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
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式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并积极参与了IFOAM的各项活动,使我国绿色食品迈出了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但是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问题仍受国外“绿色壁垒”的限制。
6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与建议6.1科学研究方面不仅要注重对成功模式的研究,同时要对失败的模式开展技术研究和优化,更要加强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于效果明显,而且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实践方法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有些机理的揭示还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或者上升到生态系统水平和景观水平。
6.2实践方面要建立真正集农业研究开发、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农技培训推广及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同时考虑周边环境的衔接,也注重周边环境的综合性治理和无污染能源的高效利用的多元综合型生态农业园,进一步提高我国生态农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