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导游词700字范文

王屋山导游词700字范文
王屋山导游词700字范文

王屋山导游词700字范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王屋山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学习。

王屋山导游词1

王屋山主峰海拔1715.7米,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故又称天坛山。

魏华存《清虚真人王君传》称其师王褒得道后,被封为“太素清虚真人,领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故王屋山又称小有清虚之天,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云:“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十大洞天》曰:“第一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号曰小有清虚之天,在洛阳河阳两界,去王屋县六十里,属西城王君(王褒)治之。”

道教何时传入王屋山,已难稽考。南北朝以前,仅见若干道士居此山服丹成仙的传说,《真诰》卷五云:“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皆后汉时人也。学道在王屋山中,积四十余年,共合神丹。毛伯道先服之而死,道恭服之又死,谢稚坚、张兆期见之如此,不敢服之,并捐山而归。去后,见伯道、道恭在山上。二人悲愕,遂就请道,与之茯苓持行方,服之皆数百岁。”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司马承祯奉召入京师,旋命于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曾于此处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行于世。至开元二十三年卒,享年八十九,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

王屋山在唐代还建有大批宫观。主要者有:上方院,传说轩辕黄帝曾于此处访寻四山,故原称上访院。司马承祯初来王屋时,居紫霄峰,唐睿宗诏其居此,遂改名上方院。金末重修。奉仙观,在济源县城西北,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创建。白云道院,为纪念司马承祯(号白云子)而建,始建于唐,至明尚存。AH灵都观,唐玄宗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玉真公主(睿宗之女) 所建,御书灵都观额。

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升观为宫,蒙古海迷失后二年(公元1250年),加灵都万寿宫。AI清虚观,创于唐,后升观为宫,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至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间

重修。此外,还有青罗仙人观,三清殿,山神庙,太山庙等,盖皆建于隋唐。

宋代,王屋山道教续有发展,除原有宫观外,宋代又新建紫微宫。据雍正《河南通志》卷五十载,紫微宫在济源县西北一百里王屋山下,宋绍圣(公元1094~1097年)初创建,元大德(公元1297~1307年)间重修,明顺元年(1457)再修。LB金元是王屋山道教又一兴盛期。先后有大批全真道士居此修道。王志祐,号栖神子。少业儒,长慕玄理。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至王屋山。时阳台观已遭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兵火,尽为废墟,邑令请其主持重建。经十二年,工成而卒,年八十八。

金元时期,对王屋山原有宫观进行重修,又增建有若干宫观。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至蒙古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道士王志祐重建阳台观,工成改观为宫,称阳台宫。LH金泰和、崇庆(公元1201~1212年)间,又于阳台宫之左,新建通仙观。元好问《通仙观记》曰:“通仙观者,初为泰和道院,郝志朴实居之。崇庆癸酉(公元1213年),以恩例得今名。始大为崇建,堂宇廊庑,斋厨库厩,以次而具。”LI蒙古太宗十三年(公元1241年)宋德方去王屋山,见许多宫观残坏,乃选派弟子住此山,相继重修了天坛、三清殿、上方紫微宫,其再传弟子陈志忠又在其后重修了清虚宫。

明清时期,住山道士不见记载。此后,经历道教衰落期,大部宫观废圮。至今仅存阳台宫、奉仙观若干建筑。阳台宫内有玉皇阁、三清殿等。奉仙观内有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等。

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它还以其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皆游览于此,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诗仙李白有“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大诗人白居易也盛赞“济源山水好”。

王屋山导游词2

王屋山的总体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五部分,中山区起伏多变的远峰近峦,险峻恢宏的悬崖峭壁、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各种动态的飞瀑走泉,在低山、丘陵的衬托下,有时像琵琶遮面,雄伟中又不失几分朦胧与神秘;而它与开阔、规则、整齐、坦荡的平川田园风光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体特征表现为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节奏感强,颇赋诗的旋律,画的韵味,它的航测鸟瞰效果为明暗对比强烈,阴阳交替复杂;肌理清晰,立体轮廓明显;旷中有奥,奥中有旷,旷奥兼具,其美学价值是很高的。

王屋山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的,能够代表本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地质历史。特定阶段的地质事件和地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