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改革的意义19255
新课改的意义
新课改的意义
首先新课改将使广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发生深刻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
老师讲,学生听。
新课改使课堂真正具有发展人的功能,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其次,新课改将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倡导探究性学习,在生物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新课改将有利于学校领导、教师构建新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无论领导评价老师,还是老师评价学生将不再是围绕分数转,更不是为了管理意义上的需要。
新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领导要在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的教学献言献策,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
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
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
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一、引言近年来,教育领域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然而,课程改革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没有真正融入到学校和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以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课程改革的意义,并探讨课程改革的实践价值以及推动课程改革的策略,最后进行总结。
二、课程改革的意义1.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具备创造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3. 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需求,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课程改革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积极主动地掌握与利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4. 打破学科壁垒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学科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这限制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课程改革则强调跨学科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提供了多学科融合的学习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统的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而课程改革通过引入公民教育、环境教育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解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价值1.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改革的实践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课程改革将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提供了学生综合发展的平台。
课程改革的理解
课程改革的理解
课程改革的理解
课程改革是指对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适应时代的需求,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职业发展。
课程改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会发展需求、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的专业能力等。
首先,课程改革应该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
因此,课程改革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课程改革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
因此,课程改革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力。
此外,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策略,能够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因此,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
只有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总之,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课程改革,教育将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只有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第一二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演示文稿
英国新课程的四项发展目标
• 精神方面的发展:
– 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 的意志;
• 道德方面的发展:
– 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 志;
• 社会方面的发展:
– 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 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 印度
– 将教育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将教育与工作世界 相联系。(2000年11月印度政府:《全国课程 框架》)
第30页,共80页。
3、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
• 英国
–设计与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公民、综合学 习
• 法国
–个体化帮助、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有指导 的个人实践活动
• 日本
•信息科、综合学习
– 课程说明 – 选课指导手册 – 专职咨询员 – 辅导员制度 – 同学合作计划
第34页,共80页。
7、实行学分制
目前,不少国家在高中阶段都实行学分 制,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印度、 韩国、日本等。
第35页,共80页。
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三
中国的现状
第36页,共80页。
中国的现状
• 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 • 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 • 基础教育的滞后
•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
– 调整培养目标 – 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 –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 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 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 – 改革评价方式
第13页,共80页。
英国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 调:
• 四项发展目标: • 六项基本技能 • 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
论课程改革的意义
论课程改革的意义课程改革的意义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了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意味着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调整,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课程改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调整教学内容,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考和合作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课程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素养的培养。
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交技能。
课程改革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旨在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合作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
其次,课程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下,许多学生往往感到学习的内容枯燥乏味,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而通过课程改革,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加入实践性的写作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此外,课程改革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在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鼓励他们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通过课程设计的变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课程改革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通过实验、观察和发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社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课程改革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课程改革对于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对于教学的必要性摘要:课改是我国教育事业面对着新形势以及新要求提出并推广的教学改革手段,本文论述了课改的目标、内容以及课改对于教学方式的影响与作用,进而论证了课改对于教育事业的必要性以及有效性,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工作;重要性教学的改革是一项耗时长、影响深远的工程。
虽然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的弊端与困难,但是实践证明新课改在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及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仍存在着积极的作用,是适应了形势发展需要以及教育重任的改革,具有深化推广的价值以及必要性。
一、新课改的必要性1.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根本要求。
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形势的变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及新的要求,新形势条件下的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更要具有相当的创新能力以及较强的抗压能力,因此,教育的主要任务变转化为对于人才能力以及生存技能的教育,而这显然是应试教育不能适应的,这就为研究新型教育方式与教学理念提供了现实的必要性。
2.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根本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也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个性的强调以及兴趣的重视,不断的改变传统的千篇一律、忽视个体感受的教学方式,逐渐的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个体的长处对于教学工作的影响作用,提高学生自主探索以及自我提升的能力与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二、新课改对于教学工作的意义与重要性(一)新课改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目标为了适应形势以及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改正是适应了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制定了初级阶段的改革目标,更加为教育的改革与深化制定了长期的发展目标,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指导。
这种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实施,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的管理与评估方式,进而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实施更高水平的教学方案,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新型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的引进,提高教学水平,在提高了现代教学对于社会的适应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的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讲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意义理念及对教师的要求
五、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需要具备的知识: 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
语文课程开发能力 语文课程设计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
五、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需要具备的知识: 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 教师的工作方式要求:
教师与教师、校长、专家是合作的伙伴、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四、高中语文课程倡导的新理念
4.三对关系:
(1)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之间的关系。 (2)语文能力培养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3)高中语文课程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之间的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 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 时,必须顾及学生原有的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 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 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 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 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 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 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 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 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3)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与建议的责任; 探讨适于目标的多种方法;注意集体情境中 的个别化学习;鼓励学生的学习作业;定期 评价学生的进步。
为什么要进行课改
为什么要进行课改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
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
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还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
传统教育跟教育原本的目标相背离。
例如,课堂上的主角完全颠倒,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颠覆替换为教师。
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痛苦,老师教得也痛苦,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学到知识,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师个人的魅力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欠缺等,会直接影响正面临中考压力的孩子们,会让孩子们一直处于一种苦学的状态,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让教育变成了分数的傀儡。
传统课堂的各种表现足以让我们反思,传统教育引发的种种痛彻人心的事情鞭挞着我们,必须去做一个改变。
现行的教育模式已经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所以要求我们进行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正是一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改革,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办学要定位到教育的本质——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离开“做人”,便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知识的不全可以用道德来弥补,道德的不全却无法用知识来弥补。
这也是课改的初衷。
概括起来也就简单的四个字——以人为本。
从学校的角度考虑,改革也变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
首先课改注重“人”的培养,所以本着为自己的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课改,是一种有良知、有觉悟的做法。
就算不从这么高的境界出发,联系到学校自身的利益,推行课改也能带来若干好处。
对于本身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学校来说,课改就相当无路可走之后放手一搏拼出来的一条血路。
充分认识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意义1.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本质和内涵实际就是两个字“全面”,即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面向全体就是要照顾到学生的全部,不是培养少数人。
让多数人在不同程度都有一定的发展,全面发展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传统的教育是一种选拔性的教育,只注重能考上大学或名大学的学生,至于所谓的差生可管可不管,在全面发展上只注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
基于以上情况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创设适合学生需求的教育,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2.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部分,教育改革是社会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曾天山教授指出改革教育发展的动力,也就是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而教育微观的改革是课程的改革。
特别是当今的教育,人们的利益固化思维,维持现状的心态使教育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只有进行改革,才能激发创造力,激发力,增强动力。
3.课程改革是为了制造教育的需求曾天山教授指出,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用一种食材喂养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否愿意,能不能接受,都是用一种方法去教育学生,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被一种模式全部给予抹煞。
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4.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肖元林所长指出,教育的发展不仅要与社会发展的外部关系相适应,更应该与人的发展的内部关系相适应,他指出人的发展有三个维度,即长、高、宽,所谓长就是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擅长,一定的特长,要有一技之长,所谓宽就是能够与人合作,有宽容心,所谓高就是要有健全的格,教育要发展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律。
而我们的传统教育由于只注重了个别人的智能发展而忽视这些规律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必须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内涵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从模式的构建或课程体系的完善来定义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内涵大体包括观念的转变、师生的角定位,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模式的构建、评价标准等方面去综合的改革。
我们为什么要做课改?
我们为什么要做课改:每一个生命都有价值,每一个人,都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存在。
教育,本来应该是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让孩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你看到这一张张笑脸了么?这才应该是课堂原本的样子。
让孩子快乐的学习,茁壮的成长是每个家长的愿望。
然而,如今的教育,却渐渐与这个愿望相背离。
教育的本质意义是什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
”而于漪老师也说:“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珍惜每个生命的价值,不要让孩子提前支付。
”而我们现今的教育,正是让孩子提前支付。
中高考的压力让孩子十几年来一直处于“苦学”的状态,学习是一种负担,是为了中高考成绩而学。
所以一旦不用再考试的时候,孩子是不会主动去学习的。
这就是提前支付——让孩子丧失学习的热情,最终丧失学习的能力。
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每个孩子的成长,应该注重的是“人”的培养,而不是分数的培养。
我们今天的教育,已经跟教育原本的目标相背离。
课堂上的主角完全颠倒,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颠覆替换为教师。
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痛苦,老师教的也很痛苦。
最后导致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学到知识。
另一方面,对于分数过分的重视,以及国家现行的中高考模式,让教育变成了分数的傀儡。
教育失去了原本应该保留的本真,变得十分功利。
首先让我们通过传统课堂的各种表现来反思传统教育。
(1)课上老师在讲台唾沫横飞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2)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交流,学生有没有在学,学会了多少老师都了解不到。
(3)答案标准化。
包括语文、历史等主观性很强的课都存在标准答案。
学生习惯于挺老实告诉自己答案,而不再发散思维去思考答案。
(4)成绩是衡量一个人唯一的标准,很多老师只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怒目相视恶言相对好像看到阶级敌人,而成绩中等的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是浮云一般的存在,永远被老师忽略。
老师眼中没有“人”的存在,完全把学生当成没有血肉的机器去教,唯一看重的就是分数。
对于新课程改革意义的思考
对于新课程改革意义的思考基础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和基础,在国家实施文化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如火如荼地开展,不仅为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掀起了改革的浪潮,而且还为我们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笔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切身体会到了新课改给教育、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可喜变化,在此抛砖引玉,谈谈对新课程改革意义的浅显思考。
一、新课改,为学生“减负”、为课堂“提效”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和教师单调、死板的教学方式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大行其道,学生虽能得高分,但能力低下,俨然将学生造就成了“高分机器”。
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不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提出自己的问题,应用能力差,而且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被动、单一、机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激发和培养: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课本教材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合作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探究式的学习策略等等。
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目的应该从传统强调学生学会什么转变为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习什么。
强调学习的过程而非单纯地追求结果。
强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与新课改应运而生的新教材,也充分体现并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了传统纷繁复杂、陈旧落后的教材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与现代化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挂钩,与学生兴趣、经验的相符度,能够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时间真正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研究获得知识,印象深刻,记忆持久,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课改,促教师“成长”、促“教学相长”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标题 讨论近20年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我认为近二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意义:一 .、转变教育思想;二、转变师生角色;三、转变情感互动;四、转变评价方式;五、转变教学手段。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针,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创造、创新等好的面.新课改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认为数学新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意义:一、转变教育思想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
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二、转变师生角色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新课改的意义
新课改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暑期10天的培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
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化学教学的必然趋势。
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想: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由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教”的教师。
这个“促进者”的角色特别适用于新课程中的教师。
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
然而,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者,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要真正担当起促进者的角色,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1、做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潜能的“教练”。
2、做学生心理的支持者。
3、做课堂上的促进者。
二、用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创教育的新境界,新世纪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使课堂教学模式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而在这场革命中,教育教学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
因为只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育教学行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改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
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意义新课改精神对每位习惯了传统方式进行教育学生的教师都是一个思想难题,只有思想转变才能使教师蜕掉传统教育方法,领悟真正的新课改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与韩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固然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不小成绩,但我们传统的教育方针,也只能培养”传统人才”而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创造、创新等好的一面.新课改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转变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习规律、自己去推论学习结论,要善于创设教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二、转变师生角色传统的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三变评价方式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2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课堂教学改革旨在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教学质量1. 优化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丰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用。
3. 提高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应通过参加培训、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如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促进教育公平1. 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如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关注和发展。
2.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通过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当的教育资源。
3.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有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改革 的意义 -回复
教育改革的意义-回复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改革过程,旨在解决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首先,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教育的质量。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优质的教育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教育改革还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校获得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教育。
其次,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的公平性。
当前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教育差距、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通过教育改革,可以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还可以改变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选拔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普惠。
第三,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要适应社会变革和需求的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教育改革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同时,教育改革还可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第四,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培养创新和创造力。
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
教育改革可以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给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优质的教育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教育改革,可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教育改革还可以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我国留学,为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我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课程改革重要性
课程改革为实现终身教育的理想目标,形成终身学习社会,在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模块时应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根据成人学生培养目标优化课程配置,并提供有关保障措施,为成人学生个人能力、人格、经验的发展提供生涯导向的学习活动课程以及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是对现实劳动者的教育,其价值和功能是通过提高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素质和在职从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来实现的。
一、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应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
只有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对科学、文化、个体经验和社会活动的历史与现状有了完整而恰当的把握,课程结构才可能具有合理性和生命力。
优化是课程结构的一种理想的存在状态,从根本上说,课程结构的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合目的性改造,其表现是课程整体功能的增强。
课程结构优化的标志是以低的投入(简洁明快的课程体系)获得优化的整体功能(既定的课程目标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实现)。
当前,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有了较大改善。
与此同时,其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存在着一系列弊端,不适应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成人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地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问题主要表现在:(一)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结构不应是静止的,而应是动态发展的,它应随着社会的进化而进化。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去甚远,任何学段的课程结构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序变能力,方可适应这些差异。
在课程发展史上,学科课程分化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单一的必修课分化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进一步分化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培养学生侧重于学科方向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任选课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个性、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