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建设中的健康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镇化建设中的健康问题
摘要: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是“人的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一方面,城镇化提高了人们的收入,使更多的人可以获得充足的营养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对健康有正面作用。另一方面,城镇化带来的医疗资源的拥挤、医疗价格的上升及环境污染,则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通过数据显示,居民所在地的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户籍居民、农村居民以及省内农民工的综合健康水平越低。城镇化对健康的负面效果在整体上超过了因收入增加、营养改善、医疗设施增加等带来的正面影响,这是城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居民健康医疗资源空气污染
正文:伴随着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一系列社会、环境、健康问题逐渐显现。交通拥挤、大气污染、水污染、传染病等,都深刻地影响了城乡居民的健康。
从理论上来说,城镇化对健康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渠道也是多样的。一方面,我国医疗资源更多集中在城镇区域。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移居到城镇,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教育机会、水资源、卫生设施等,总体健康水平可能得到改善,预期寿命可能上升。另一方面,城镇化也可能对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首先,人口增长、交通拥挤、能源过度利用都使得空气质量恶化。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治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空气污染程度一般会随城镇化水平升高而加剧,而空气污染对人们健康有显著的负效应。其次,随着城市人口在短时间内急速上升,医疗资源的投入往往严重滞后,拥挤效应使获得医疗服务的成本增加。与此同时,人口拥挤还是得传染病发病效率更高、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同时,城镇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也会影响到健康。高生活压力、快餐饮食和久坐等城市习惯都可能导致健康状况下降。
城镇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议题。在文献中,城镇化早已和众多健康问题联系起来,包括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死亡率和传染性疾病风险的上升、慢性病和精神疾病的多发等。此外,贫困、拥挤、环境恶化也是城镇
化损害居民健康的渠道。城镇化杜健康的积极作用则体现在城市相比于农村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更好的医疗服务以及更紧密的社会关系等。
从医疗服务来看,城镇显然比农村更加具有优势。无论在医院数量还是医生数量上,绝大部分国家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都少于城市,并且农村获得医疗服务所花费的时间也高于城市。城镇相对于农村更好的医疗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自然成为提高城镇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城镇化进程在改善城镇地区医疗和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从而对留在农村的居民产生负面影响。城市偏向的财政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使农村地区获得的各种资源都显著少于城市。具体到医疗资源,据文献记载在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这一时期,发现城乡居民不仅在医疗服务上存在着显著地不平等,而且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
城镇化过程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群是移民,他们得到的医疗服务与城镇居民相比有显著差距。在中国,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当地的医疗保险,获得医疗服务会遇到许多的障碍。同时随着城市人口在短时间内急速上升,医疗资源的增速往往大大滞后于常住人口的增长,这会对所有城市居民产生“拥挤效应”,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城镇化还伴随着工业发展以及空气和水污染的加剧。密集的人口和工业生产,使城市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地。由于污染在不同区域间的扩散,以及相对于农村更严重的外部性,城市污染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空气污染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已经广为人知,其中包括死亡率和住院率的增加、新生儿体重过轻、免疫系统损伤、哮喘、呼吸系统疾病、肺癌、心血管疾病等。此外城镇化还导致工作类型的变化,城镇化带来的工作类型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导致肥胖和高血压患者数量增加
总的来说,城镇化意味着更多的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意味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医疗服务变得拥挤,在再加上医疗价格的上升,可能导致医疗服务的实际可得性下降。同时城镇化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更多的废气和废水的排放,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增加。对农村居民而言,医疗资源向城市的倾斜使得留在农村的居民处于相对布不利的位置。再加上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水平低,医疗消费长期受抑制等原因,使得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受到负面影响。尽管新农合等政策
逐渐推行,但要起到效果还需要加大保障力度。并且城镇化显著增加了体重过重和肥胖的概率,降低了体重过轻的概率。随着城镇化进程,城市和农村家庭收入都得到提高,过去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良现象也得到改善,体重过轻的人群相应减少。与此同时,家庭饮食的增加和城市的快餐饮食习惯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体重过重或者肥胖,增加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可能。
但与此同时也有好的一面,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的收入得到普遍的提高,特别是对从农村迁移到城镇打工的人群尤其如此。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有条件获取更多的营养,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与改善健康相关的活动中,从而提高总体健康水平。不过应重视一个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应通过科学宣传引导等办法,让居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避免营养过生。城镇化使更多的人可以获得先进的医疗资源和卫生基础设施,人们的预期寿命增加,健康状况变好。据数据显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每万人平均床位数和医生数都显著增加。但是既然城镇化增加了医疗资源,也就应该能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那这一作用机制为什么没有显示在前面的回归结果中呢?对农村居民而言,可能是因为增加的医疗资源更多向城市倾斜,农村地区的改善不大。对城镇居民而言,则可能涉及到医疗资源的拥挤、可得性和价格上涨问题。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好的医疗资源变得拥挤,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有加重的倾向,过度医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居民健康水平的下降。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看,城镇化带来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对健康有害的环境变化也是城镇化影响健康的重要渠道之一。
总的来说,城镇化对健康有负面影响。在一个地市级行政区域内,以城镇居民占总人口比例来衡量的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户籍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都有显著降低。在部分排除了因人口迁移产生的自选择效应以后,城镇化对城镇农民工的健康也显示出负面影响。通过对收入、医疗卫生和环境污染不同影响机制的讨论,我们发现,随着城镇化进程,医疗设施和医疗消费都有显著增加,但是人们健康水平下降。一方面,营养过剩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对居民健康产生了负面作用;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的污染严重损害了居民健康。收入增加,医疗设施的改善没有在总体上抗衡环境污染等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城镇的聚集效应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