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审美趣味的转变

合集下载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

1、个性化和多元化随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大众的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一种标准的审美观念,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2、强调情感和体验当代大众审美偏爱具有情感共鸣或体验价值的艺术作品。

例如,音乐、电影、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需要表达情感和感受,使观众产生共鸣和体验。

而那些冷静客观的艺术形式则显得有些过时。

3、视觉化和互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视觉化和互动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偏爱。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视频艺术、互动展览等,大受欢迎。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声、光、影等方式,以更加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更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1、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当代社会,人们对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众审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科技、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需要以更多的方式提供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2、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当代大众审美尤其需要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来提供支持和支持。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3、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成为当代大众审美领域的一个趋势。

例如,虚拟现实、智能音箱、智能舞台等,都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例子。

未来,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和期望都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的大众审美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开放性的趋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提升。

人的审美变化趋势

人的审美变化趋势

人的审美变化趋势
人的审美变化趋势是和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多元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对审美趋势产生影响的因素:
1. 民族文化传承和多元化: 每个民族的审美传统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随着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化趋势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会发生改变。

2. 社会历史进程和时代变迁: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都会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

例如,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美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

3. 科技发展和媒体多元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审美的认知深度、广度和速度都发生了变化。

例如,网络时代的社交媒体和博客网站的出现对人们的审美趋势影响不容忽视。

4. 个人心理和生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

例如,健康美、自然美、阳光美、清新美等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健康、自然、快乐和积极生活态度的追求。

总之,人们的审美趋势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进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审美趋势,人们的审美观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当代审美趣味新变下大众审美文化诉求浅析

当代审美趣味新变下大众审美文化诉求浅析

当代审美趣味新变下大众审美文化诉求浅析作者:倪天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审美趣味是一个含义复杂的美学范畴,审美趣味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而本文就目前消费时代社会视域下,分别从总体形态上多元群体性和趣味趋向上世俗化这两中角度,对现代都市大众群体审美趣味发生的历史新变化进行归纳总结,由此引申出对审美趣味和文化诉求二者关系的讨论,并得出审美趣味是文化活动的行为表现,而审美诉求审则是行为目的的结论。

本文最后分析了审美趣味新变下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诉求的具体内容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趣味;大众文化;审美诉求一、当代审美趣味的“新变”在全球市场经济体制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蔓延,人类的生活发生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

审美趣味标准是否有高低、审美是否有存在功利等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社会的全新历史背景下被重新思考。

不仅仅是实在的商品货物,所有的一切仿佛被强制裹挟入市场经济的黑洞中,作为消费者众多的的大众审美文化当然也无法独善其身。

很多理论家认为,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转型,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消费关系成为人类生存关系的基础性纬度。

[1](一)总体形态上呈多元群体性特征现代社会扩大化的消费关系使得审美消费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消费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日常生活中普遍不过的一种审美形态。

由于其对经济关系的依赖性和粘附性,大众文化紧随着利益链条侵蚀入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中。

因此,较之以往的前市场化、消费化社会下的审美文化,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座架下的大众文化更具有社会群体性特征,表现出与以往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追求。

在前工业社会,由于文化资源的匮乏,普通大众所接触的基本都是单一的民间文化,如戏剧、小说等,选择面较之今日也狭窄得多。

并且,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壁垒对立关系也加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割裂,一定层面上简单地将审美主体二分为贵族精英群体和普通大和众群体。

但是,工业社會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发展,也不断推动着文化艺术的专业化、多样化发展,文化发展也不断从古代审美文化的自在走向近代审美文化的自律。

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如何

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如何

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如何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是多样化和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开放,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以下将从服饰、外貌、艺术、媒体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

首先,服饰方面,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尝试新的风格和潮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统一、一致的服装,而是独特和个性化的穿着风格。

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面向不同群体的服装品牌,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其次,外貌方面,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更加注重健康和自然。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形象美,在饮食、运动、护肤等方面都下了更大的功夫。

自然美逐渐取代了人们对于过于激进的整容和化妆的追求,外貌的自然与健康成为当下审美的主流。

第三,艺术方面,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更加注重多样性和创意。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国内艺术领域也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从传统绘画到现代雕塑,从古典音乐到流行乐,人们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大量的艺术家和创作者通过新奇的手法和独特的创意,塑造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赏和认可。

第四,媒体方面,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受到媒体的广泛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技术的普及,人们对于媒体内容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和广泛。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杂志等媒体呈现给人们各种各样的审美价值观。

一方面,一些明星和娱乐圈的审美标准被推崇和模仿,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一些媒体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和符合现实的审美观念,引起了人们对于审美多样性的认同。

综上所述,当今国人的审美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人们对于服饰、外貌、艺术、媒体等方面的审美需求逐渐成熟和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性和时尚、健康和自然、多样性和创意等方面的审美价值。

这一趋势也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开放,带来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的变化

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的变化

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美的定义和标准因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经历而不同,因此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探讨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

一、美的追求的多样性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此每个人对美的追求也因人而异。

有些人追求外表上的美,他们注重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塑造自己形象等。

他们可能会在时尚杂志上寻找灵感,跟随流行趋势去买衣服,进行美容护肤,通过改变外貌来提高自信心。

另外一些人则追求内在的美。

他们重视心灵的宁静与安宁,注重修身养性。

这类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美,他们可能会通过冥想、阅读精神类书籍、参加营养健康的活动等方式去追求内在的和谐美。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对美的追求产生了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健康、年轻和瘦身是追求美的标准。

然而,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对美的定义更加宽泛,重视的是丰满和自然之美。

二、审美观念的历史变迁审美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在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

古希腊时期,人们追求的是“黄金比例”,即严谨的几何形状和和谐的比例。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的是对称、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风格。

而在现代,人们对美的审美观念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容纳了更多的不同样式和艺术形式。

此外,科技的进步也对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例如,摄影术的发明让人们开始重视照片的美学,电影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电影艺术形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人们接触到更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三、当代社会对美的追求与审美观念的变化在当代社会,美的追求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包容。

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自由选择,并将美视作一种表达个体特点的方式。

从时尚界到艺术领域,人们对美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界限。

一些时尚品牌推崇多样性和包容性,他们开始聘请各种不同肤色、不同体型的模特进行展示,以展示出社会的多样性和美的多元性。

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个人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表达空间。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1. 引言1.1 审美定义审美是一个涉及个体心智活动的概念。

在观察和感知世界时,人们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经验来进行评判和赏析。

审美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和体验,更是一种对艺术、文化、自然和生活的理解与感知。

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追求、表达和创造,是一种超越实用性的情感体验。

审美的定义是多元的,因为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

不同的艺术形式、风格和主题都会引发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并且在不断的演变和变革中产生新的审美观念。

审美定义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接触,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增强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敏锐地感知美的存在和体验。

审美定义的多样性也表明了人类对于美的探索和追求是永恒不变的课题,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重要方式和方式。

审美是一种普遍的、持久的,以无限追求美的过程。

1.2 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审美意识是人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是对美的一种主观认识和情感体验。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和欣赏需求更加强烈。

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创造美,提升个人素养和生活品质。

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意识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审美意识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使人更加懂得欣赏和享受美的存在。

审美意识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让不同文化之间的美得以传播和共享。

审美意识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可以通过学习艺术、阅读文学、欣赏美术作品等方式来开拓自己的审美视野,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对美的需求,享受美的存在,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2. 正文2.1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可以说是多样且不断变化的。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世俗化的审美趣味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世俗化的审美趣味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绪论. (1)第一章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 (4)第一节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审美趣味的呈现 (4)第二节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审美趣味“世俗化”转变 (5)第二章“世俗化”审美趣味的显现形态 (7)第一节审美趣味的“身体”转向 (7)第二节“时尚娱乐化”的审美趣味 (8)第三节异化的“审丑趣味” (10)第四节“符号化”审美趋向的兴起 (12)第三章“世俗化”审美趣味形成的原因 (14)第一节“感性意识”的解放 (14)第二节“消费主义”大行其道 (15)第三节“新媒介技术”的推波助澜 (17)第四节审美趣味的“生活化” (18)第四章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的“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反思 (20)第一节“世俗化”审美趣味对中国大众的影响 (21)第二节历史和人文的视野看待中国大众的感性解放 (21)第三节鼓励大众审美趣味的多元化发展 (22)结语 (24)参考文献 (25)后记 (26)绪论一、选题意义新世纪的大钟敲响,中国的经济在恢复发展的同时,大众文化也早已酝酿着一场大的变革。

文化领域的变革愈演愈烈,此时大众文化的传播也使得新世纪的现代人更注重自身的利益、当下的愉悦、感官的刺激享受;更向往追求符合自我意志的个性、趣味、爱情、幸福等;也更加崇尚身体和思想上的自由和解放。

文化领域的这种变革在后期愈演愈烈,反映在审美领域,表现为中国大众逐渐世俗化的审美趣味。

首先是现代人的感性机能和情感意识的复苏和发展,深刻影响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观念和生活态度。

“美”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赏心悦目,有的丑恶无比,有的却只为贪图眼前的空虚欲望。

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也让大众的审美被误导,被快速分解,新媒体技术推波助澜般的摇旗呐喊更使得大众的审美趣味层出不穷,但都脱离不了世俗化的特点。

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审美

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审美

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审美一、寻根溯源: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转向美学研究的审美文化路向与大众文化的审美化生存是当前学界的关注焦点之一。

“审美文化”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西方,德国美学家席勒在1793-1795年间撰写的《美育书简》中首次出现。

席勒从自己的现代性启蒙理想和美学思想体系出发,将“审美文化”列为与道德文化、政治文化相对的一种文化形态。

他认为,在审美文化中,人以美的形象为感受对象,并以自由想象的方式与之游戏,从而使人摆脱了对自然物的实在需要,也摆脱了道德或政治原则的强制性,进入想象力对形式的自由游戏状态中。

总之,席勒是把“审美文化”作为实现人类理想文化的基本途径,并认为“审美文化”将会把人类文化带入最高理想境界,这也就是席勒所谓的“审美王国”。

在《美育书简》的最后,席勒清醒地申明:作为一种需要,“美的国度”存在于每个优美的心灵中;作为一种成就,它只存在于少数精英的圈子中[1]。

稍后的英国文艺家阿诺德以“美的文化”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席勒式“审美文化”的理想原则与精英意识。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则把阿诺德所主张的文化正式定名为“审美文化”[2],成为较早使用“审美文化”概念的另外一人[3];而阿多诺、克拉考尔、洛文塔尔、布尔迪厄、伊格尔顿等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其论著中也对“审美文化”多有涉及,只不过语义变得较为复杂了。

西方学者谈“审美文化”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往往将美学的研究置于整个文化发展的序列中,其特定历史内涵虽然经历了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的现代性视点转换,却始终未曾抛却理想原则和精英意识。

中国大陆学界和文化艺术界真正瞩目和重视“审美文化”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金亚娜等学者对前苏联美学的译介,其语义也经历了从理想到现实、从观念到生活的语境速变:引进之初是理想主义地使用审美文化概念,把审美文化作为人类未来发展的文化乌托邦,道德清教主义意味浓郁;市场经济的影响日隆,全球化趋势日甚一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泛化地使用审美文化概念,把这个始于特定内涵的概念,泛指为所有人类审美-艺术活动的总称,甚至延伸至审美化的日常生活领域;从世纪之交开始,不少人甚至明确地直接将当代“审美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使得审美文化的语义日趋复杂化,语境框定成为学术探讨和思想对话的必要前提,“审美文化”概念就像“现代性”概念一样呈现出强烈的语义自反性和巨大的思想包容性。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众审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包括科技、媒体、社会和经济等方面。

今天,我们将探讨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向。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可以说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美的定义变得更加开放和宽泛,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多元文化的审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特性。

大众审美受到了科技和媒体的巨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和图片变得更加多样化,这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范围。

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艺术、设计等信息,从而更加容易地接受不同的审美观念。

与此科技的进步也为审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形式的艺术作品不断涌现,为审美观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社会和经济因素也对大众审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过去,审美往往与社会地位、财富等因素相关联,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内在的美,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

人们追求的审美观念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体验。

也需要注意到,当代大众审美也存在着一些负面问题。

比如过度追求外在的美,对于审美标准的盲目追随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审美的健康理解和感知。

需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审美,注重内在的美和真正的个性。

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加开放、多元化和健康的大众审美。

通过科技、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对于不同文化、不同形式的审美将会更加包容和理解。

这样的未来将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也将为创作者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小众文化的崛起与大众审美的变迁

小众文化的崛起与大众审美的变迁

小众文化的崛起与大众审美的变迁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小众文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引领潮流的新力量。

小众文化指的是一种独特而非主流的文化现象,它可能涉及某个特定领域或群体,以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吸引着一批追随者。

与传统的大众文化相比,小众文化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更具前卫性和激进性,吸引着一部分审美独立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群。

小众文化的崛起与大众审美的变迁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大众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代表,其追求的是广泛被接受和认同的审美标准,注重商业化和通俗性,而小众文化则更注重个性和独特性,倡导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多元化,大众对于文化的消费方式和审美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始越来越倾向于接受那些与众不同、新颖独特的文化形式。

小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大众化、同质化的厌倦和追求个性、独特化的渴望。

例如,地下音乐、独立电影、街头涂鸦等小众文化形式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成为新一代的文化符号。

这些文化形式在关注个体表达与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大众审美的传统规范,颠覆了主流文化的固有框架,为社会带来了更多元、更富创意的文化体验。

随着小众文化的崛起,大众审美也在不断变迁。

人们逐渐开始接受多样化、独特化的审美体验,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所固有的特点,更加注重个人的审美选择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小众文化的兴起为大众审美带来了新的视野和可能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着文化创新和多元化发展的进程。

总的来说,小众文化的崛起与大众审美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

小众文化为大众审美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体验,激发了人们对于个性表达和文化创新的追求,推动着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和繁荣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拓展,小众文化和大众审美必将在未来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浅谈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变迁——从衣着打扮谈起

浅谈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变迁——从衣着打扮谈起

163一、特点分析(一)偏离传统,追求个性和新奇六、七十年代人们追求“崇高、优美、典雅、高贵、静穆”的美,而如今“80后”、“90后”的青少年更多的是追求审美猎奇,“爽、酷、飙、新奇”这些词经常挂在嘴边,他们常用这些标准对事物做出“美”或“不美”的判断。

青少年的审美趣味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文化和思想开放的时代,他们表现出了比以往时代的一辈更多的主动性、张扬性,敢于想人所不敢想,为人所不敢为,追求与众不同。

在他们的观念中,个性就是时尚、就是时髦。

他们敢于追求非主流的审美特色,大胆展示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追求。

因此,在他们看来,校服形象特定、古板、不自由,无法体现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于是,许多的青少年选择了染发、烫发;追求“紧身衣”、“紧身裤”,各种稀奇古怪的发型和衣服是层出不穷,拿句话说,“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二)攀比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所谓的“新三年,旧三年”的生活逐渐成为过去时。

尤其是现在大多数青少年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吃的、穿的都是最好的。

青少年由于消费心理不成熟,倾向于物质消费而轻视精神消费,因而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和爱慕虚荣。

小学穿“双星”、中学穿“李宁”、大学穿“耐克”;小学“大众版”、中学“过渡版”、大学“限量版”。

二、建议与反思审美观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把握,直接指导人们的审美创造和审美的实践活动。

通过对青少年衣着打扮审美趣味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少年对衣着打扮有着自己的见解和选择,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观。

但是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值得我们注意: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美没有正确的认识;追求虚荣消费,攀比心理严重;跟风随大流,盲目从众,缺乏自己的判断。

因此,在重视学生学习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学生审美教育,让学生对衣着消费方面有更多的了解。

(一)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实现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在引导学生衣着消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影视制作中的大众文化与审美趣味

影视制作中的大众文化与审美趣味

影视制作中的大众文化与审美趣味影视制作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形式,通过影像语言和故事叙事,向观众传达各种信息,同时也塑造和影响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大众文化与审美趣味在影视制作中有着密切的关系,互相交织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影视制作中大众文化与审美趣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一、大众文化与影视制作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大众社会中普遍传播和接受的文化形式,它体现了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共同需求和兴趣。

在影视制作中,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作素材和表达方式。

制片方通过挖掘和利用大众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例如,改编网络文学、漫画和游戏等热门IP成为了制作影视作品的流行趋势,通过将热门IP 搬上银幕,制片方能够吸引原著粉丝和大众观众的双重关注,从而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票房收入。

同时,大众文化还在影视制作中影响着创作的主题和叙事风格。

观众对于某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或者特定元素的喜好和追求,也成为了创作的参考依据。

例如,当下的青春偶像剧大行其道,这部分是因为观众对于浪漫爱情、青春成长等主题具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影视制作方在选择题材和风格时会考虑观众对于这些元素的需求,以满足大众对于特定类型作品的喜好。

二、影视制作对审美趣味的引导审美趣味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向观众传递了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

通过影像画面和音乐声效等多种方式,影视制作成功地引导和影响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首先,影视制作通过创造精美的画面和视听效果来满足观众对于视觉上美的追求。

例如,电影《阿凡达》通过先进的特效技术创造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异星世界,无数人被其惊人的视觉效果所吸引和沉醉其中。

这种影视制作的引导使观众开始对于高质量的视觉表现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欣赏水平。

其次,影视制作通过音乐配乐和声效设计等方式来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一部影片深情的配乐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增强观影的艺术享受。

同时,精心设计的声效能够增强电影的冲击力和真实感,使观众更加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多元化和变化不断的现象,它受到影响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

对于当代的大众而言,审美的标准和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流行文化与商品文化的影响当代大众审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流行文化和商品文化。

在当代社会,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途径影响着全球的大众审美。

同时,商品文化也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习惯。

2. 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当代大众审美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化。

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元素和审美观念不断地碰撞和融合,产生了新的审美体验。

例如,影视作品中融合了西方和东方文化元素的“奇幻史诗”电影已经成为了当代大众的一种主流审美体验。

同时,对于一些细分领域的爱好者而言,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对于传统的大众审美提出了新的挑战。

3. 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当代大众审美的一个显著趋势是个性化需求的上升。

与过去相比,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风格与审美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和艺术家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创作出更加切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的作品。

4. 网络化的审美经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众的审美经验成为了一种网络化的体验。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间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地进行交流,同时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等平台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

这种网络化的审美经验为当代大众带来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审美空间。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经历了从传统到多元、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以及从线下到网络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同时也为未来的审美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多元化的空间。

人们对审美趣味与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趋势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人们对审美趣味与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趋势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人们对审美趣味与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趋势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1. 引言审美趣味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而文化交流是不同民族、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表达的交流与传播。

本文将探讨人们对审美趣味和文化交流的意识及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2. 审美趣味的意识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趣味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过去,人们的审美趣味主要受限于传统文化和地域习俗。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接触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审美趣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开展。

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兴起,使得人们对审美趣味的关注进一步加深。

3. 文化交流的意识与发展文化交流是世界各地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方式。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社交媒体、在线论坛和视频平台等工具,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

此外,旅游与移民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和了解跨文化沟通。

4. 当代审美趣味的发展现状在当代社会中,审美趣味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人们对不同领域的艺术表达和创作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绘画、音乐到电影、时尚等各个方面都有涌现出了新的审美趣味。

此外,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使得人们容易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形式,同时也促进了跨文化的审美交流和融合。

5. 未来审美趣味的趋势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演变,人们对审美趣味的关注将进一步增强。

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将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艺术体验。

同时,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注也将影响审美趣味的发展趋势。

对于文化交流而言,全球化将进一步推动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与共存。

6. 总结审美趣味和文化交流是当代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现象。

人们对审美趣味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对审美趣味和文化交流的关注将更加深入,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创新的趋势。

谈谈当今的审美趋势

谈谈当今的审美趋势

谈谈当今的审美趋势当今的审美趋势是一个多元化且充满互联网影响的时代。

审美观念已经从过去的传统定义转变为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形式。

审美趋势涵盖了艺术、时尚、设计、音乐、电影等各个领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首先,审美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喜好。

这种多元化审美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和文化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便捷。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平台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审美观点和作品。

这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为个性化审美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人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不同领域和文化的艺术作品和创意。

其次,审美趋势表现出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化。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艺术和审美形式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艺术和设计作品中的跨文化元素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应用。

例如,时尚界引入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元素,跨界合作也成为流行趋势。

音乐、电影和电视剧等娱乐形式也开始引入多元文化的元素,更加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另外,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也对审美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艺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扩展了审美的边界。

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媒体和技术进行创作和呈现,使得观众可以沉浸在各种艺术作品中。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全新的创作和体验方式,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

科技的进步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使得艺术和设计可以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另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当今审美趋势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人们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注日益增多,这种关注也反映在艺术和设计中。

可持续性设计和绿色建筑等概念逐渐受到关注,人们开始重视使用环保材料和设计理念。

此外,艺术家和设计师也通过艺术作品来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传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当今审美趋势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文化多样性和科技化的特点。

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领域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和观点。

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说起来咱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记得小时候,村里头的人都爱穿些花花绿绿的衣裳,尤其是大姑娘们,一个个打扮得跟花儿似的。

那时候,美,就是鲜艳,就是热闹,就像是过年时候放的鞭炮,噼里啪啦,热闹非凡。

我记得我娘,她总爱用那红色的丝线,在我衣襟上绣上几朵牡丹,说是富贵吉祥。

我穿上那衣裳,走在村里头,感觉整个人都飘了起来,心里头那个美啊,别提多得意了。

那时候,大家伙儿的审美都差不多,谁家要是有个新样式的衣裳,全村都能知道,都能跟着学。

可如今呢,这审美观念是变了又变,快得让人跟不上趟儿。

你看现在街上,年轻人穿的都是些什么?破洞裤、露脐装,还有那些奇奇怪怪的图案,看得我是眼花缭乱。

有时候,我跟我家小子出去逛街,他指着那些衣服说:“爸,这好看。

”我瞅瞅,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心想:“这哪儿好看了?跟个补丁似的。

”可人家孩子喜欢啊,说这是时尚,是潮流。

不光衣裳,这房子也是。

以前,大家都爱盖个红砖大瓦房,门口再摆俩石狮子,看着就气派。

现在倒好,都流行什么简约风、北欧风,白墙黑瓦,连家具都是冷冰冰的,看着倒是干净,可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儿。

有时候去朋友家做客,坐在那硬邦邦的沙发上,我就怀念起小时候家里的那把老藤椅,坐上去,软乎乎的,还透着股子温暖。

再说说这艺术吧。

以前,咱们都喜欢看那些热热闹闹的戏,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透着功夫。

现在呢,孩子们都爱看那些个电影、电视剧,里头的人都是俊男美女,可演的都是些什么?情啊爱的,看得我是直摇头。

有时候,我跟老伴儿说起来,她还笑话我:“老古董,跟不上时代了。

”可话说回来,这审美观念的变化,不也反映了咱们国家的变化吗?日子越过越好,人们追求的也就不一样了。

就像我家小子,他爱那些时尚的东西,是因为他有那个条件去追求,有那个心气儿去尝试。

这是好事,说明咱们国家在进步,人们在进步。

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怀念那些老东西,怀念那些简单而纯粹的美。

有时候,我会翻出那些老照片,看看年轻时候的自己,穿着娘亲手绣的衣裳,笑得那么灿烂。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审美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审美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审美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审美的变化是复杂而多维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变化趋势:
1.多元化的审美趋势: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变得更为丰富和多元。

人们开始欣赏不同的艺术形式、风格和文化表达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观念。

2.实用主义审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用主义审美逐渐成为主流。

人们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对于产品的外观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

3.追求个性和时尚: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于个性和时尚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品牌、潮流、个性成为人们选择产品的重要考虑因素。

4.审美的跨界融合: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之间的审美元素开始相互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方式。

这种跨界融合为人们的审美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5.审美的社会性: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偏好,而是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演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复杂而多维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审美趋势的变化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众审美趣味的转变摘要:《潜伏》和《借枪》作为近年谍战剧的精品,获得了喜人的收视率。

这两部戏是同一原著同一导演,同一班制作人员做出泛娱乐时代引起大众兴趣的红色谍战戏,其热播现象说明大众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对“英雄”形象有了新的理解;悲剧审美意境带来的心灵震撼之后大众审美心理的平和,悲剧的崇高与荒诞最终走向了喜剧的轻松和黑色幽默;原本信仰危机的主题发展到执着生活的处世哲学。

关键词:《潜伏》《借枪》审美趣味2008年的《潜伏》与2011年的《借枪》是近几年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认可的红色谍战剧。

两部戏导演姜伟,原著龙一,且都是东阳青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制作。

可以说《借枪》是《潜伏》的姊妹篇。

姜伟在拍摄《借枪》之前就曾经表示,“《潜伏》太像戏了,想要拍摄一部贴近生活的谍战剧”。

于是,《借枪》出炉了。

对这两部红色谍战剧,各大媒体做出了各色各样的评论。

在当下的泛娱乐时代这两部红色谍战剧会引起大众如此的兴趣,这种热播现象是否说明大众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对“英雄”形象有了新的理解、大悲剧的审美意境给大众带来心灵的震撼、人们也或多或少感觉出剧情的荒诞与虚无、原本“信仰”的主题却被大众重新阐释,这些正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

一、新英雄主义审美观随着近年来谍战剧和革命题材影视剧的热播,大众对“英雄”的审美理解发生了新的变化,新英雄主义审美观逐渐建立起来。

过往文艺作品中的“高大全”形象,集机智运气勇气于一身的英雄形象等已经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英雄任务神性光环的不断扩大,使观众对这些英雄人物产生了质疑。

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对红色经典的各种消解。

“新英雄”主义在原有英雄主义情怀的基础上又充满了人性化、生活化,他们有缺点、他们是更真实的“人”。

与高大全的政治代言人的旧英雄相比,他们更具日常化,情感化。

生活中的英雄,这才是当今时代大众关注喜欢的,而充满硝烟的战场杀敌形象在大众的审美兴趣中早已逐渐被淡化。

从《潜伏》到《借枪》,从余则成到熊阔海,这一发展路线恰好印证了大众的新英雄主义审美观的彻底转变。

《潜伏》的男主角余则成是一名为了执行任务而秘密潜伏于敌人之间的中共地下工作者。

他死守革命任务,周旋于日本人,特务与生活事务之间,面对革命,他义无反顾的执着,善良,朴实,讲义气。

虽然在敌人阵营中也位居要职,但并不富裕。

对于组织给他安排的“妻子”体现出来的既有上级对下级的要求与关心,最初也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的体现。

但是,这个角色还是有很多神化的痕迹。

他对工作近乎完美的忠诚,他最初对翠平不尽人情的教导,对恋人左蓝感情的压制,这样完美无缺的设计,使这个人物身上总有一层崇高的光环。

余则成不会死,主人公总能顺利脱身并且把敌人耍的团团转。

当然,他的对手必须很多,而且必须一个比一个奸诈狡猾,不然,战胜敌人就显不出主人公有多神勇。

与《潜伏》中的余则成不同,《借枪》里的熊阔海,用导演姜伟的话说,是更接地气的一个英雄人物。

《借枪》更重视人物生活细节的倾斜与回归,所以,你看到熊阔海一出场就拉家带口,一身穷困面临房租问题,时常眉头紧锁,会像个痞子一样对谁都讨价还价。

熊阔海这一生活味儿十足的平民英雄比余则成更多了几许真实。

二、悲剧氛围的冲淡《借枪》没有了《潜伏》的强烈的英雄主义悲剧气氛,但更加表现了剧情的转折性和悬念,延续了编导的黑色幽默作风,使本剧在紧张却又从容不迫的氛围下更添趣味性。

《借枪》风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观众审美经验的影响。

《潜伏》谍战剧在各电视台的迅速流行,即为电视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但同时又接受着观众的考验。

谍战体裁在中国影视中早有出现,早期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羊城暗哨》等作品早已家喻户晓。

所以,很容易导致大众的审美疲劳。

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谈到戏剧和小说对观众的影响时说道“作品对我的全部期待就是:把我置身与作品之中,从内部去认识它。

”[1]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之处正是将观众带进剧情,诚如杜夫海纳所言,观众不仅仅是作为欣赏着同时还属于作品,同剧中人物在一起,了解剧中不同的人物。

此外,一部作品的性质既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历时性的视野结构只有在共时性的观赏中,才能实现其功能。

观众的欣赏过程即是现实视野与历史视野的融合。

因而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

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

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

在审美经验的主要视野中,接受一篇本文的心理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只凭主观印象的任意罗列,而是在感知定向过程中特殊指令的实现。

感知定向可以根据其构成动机和触发信号得以理解,也能通过本文的语言学加以描述。

”[2]可见,审美主体在欣赏某一作品时,已从所熟悉的同一类作品中获得了一种先在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产生了对新的同类作品的期待视野。

这种期待视野,在信息化不断加速的今天被文艺创作者们加以利用,所以,在《潜伏》中,观众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员潜伏在敌人的心脏冒生命危险为本党窃取情报的正义故事,观众还可以结合自己当下的审美经验和个人经历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是对绝对正义的消解。

余则成很多情况下,为了达到收集情报和保存工作主力的目的也牺牲了别人的性命。

余则成的顶头上司在信任余则成之后,几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让人觉得敌人并不是脸谱化的,永远是坏人。

而且,剧中很多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细致推演,也确实能在当下找到它的现场版。

所以,里面关于人际关系的具有哲理的话很快在网上风靡。

但是,《潜伏》里的英雄太过于完美了,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革命加爱情”模式:农村女性和小资女性的革命信念全是由一名男性来引导和坚定,虽然男主人公活的悲壮,但是,在“组织”的安排下,他身边总不缺乏女性的迷恋与陪伴。

所以说,余则成这个英雄太像英雄了,《潜伏》这部戏也太像戏了。

而在《借枪》中,更多展现的是地下工作者的生活,为观众呈现的是人生百态图。

剧情发展绝不是主角单方面的推动作用,而是所有角色共同作用。

事情绝不是都在男主角的计划当中的,张嘉译展现的熊阔海完全打破了观众心中的英雄形象。

他行事说话像个地痞流氓,他对工作认真对党忠诚,但也为生计发愁。

他没有余则成那样工于心计,面无表情,也没有余则成那样行事为人谨小慎微滴水不漏。

比起余则成,熊阔海这个英雄更接地气。

从《潜伏》到《借枪》观众的审美已经发生了变化,对“英雄”这一定义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编导将英雄设定不断接地气的一个主要原因。

观众在经历荒诞审美的沉重之后,过渡到了到黑色幽默的轻松,并且很享受这种审美心理变化。

显而易见后者带来的审美体验更接近观众的日常生活经验。

三、对信仰的躲避到对生活的执着在《潜伏》中除了英雄主人公出神入化的间谍游戏以外,人们也热衷于谈论剧中的几个反面人物,尤其是吴敬中的人生感悟与谢若林的处世哲学。

从中可以折射出大众对所谓的信仰漠视躲避,看出官场与商场的规则。

这其中自然包含现代人解读历史的合理因素,但也折射出当下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

天津站站长吴敬中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他看破世道的颓唐和对余则成的信任欣赏,透露出反面人物的真实人性。

吴敬中对余则成说“不为那点特权,谁愿当官儿啊!‘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8个字我研究了15年,结果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番话折射出官场的生存法则,既真实又可怕。

玩世不恭、金钱至上的谢若林说出了当今拜金主义的商场之道:“那帮当官儿的,满嘴都是主义,其实肚子里装的都是他妈的生意”“我现在放这两根金条,你能告诉我哪根儿是高尚的,哪根儿是龌龊的?”“你断人家财路,人家会断你生路的。

”这两个人的处世哲学在当今社会受到大众的认可,这样的人在官场和商场还真的会四通八达,然而大众对这种堕落人性的肯定透露出当代人信仰的迷失。

信仰通过道德规范来评价,它应该是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然而吴站长成为如何做官的楷模,谢若林变成商场模范。

在现代都市社会,人们看重的还是现世的生存法则。

这是需要我们审视、警惕、反省的文化现象。

历史不能被解构,《潜伏》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当下人们生活心理的某种反映。

在《借枪》,信仰危机依然存在,但是姜伟在本剧中以大量的冷幽默来为自己的信仰作注解。

在熊阔海无奈又幽默的话语中,在杨小菊令人捧腹的大段文言文式的台词里,都能见出导演对生活的执着信念的导向。

熊阔海的口头禅是“缓缓”,在生活工作中面对困境,难以有效疏解,“缓缓”既是一句安慰的话,又是熊阔海的处世哲学。

凡事临头莫慌张,该出手时就出手。

“我就压根儿没去过什么武汉黄埔军校,那地儿凉快吗?您哪凉快哪呆着去。

”面对看穿身份的杨小菊,熊阔海只有把糊涂装到底。

让观众想起曾经流行的一句话“我是流氓我怕谁”,熊阔海这种地痞流氓的处世态度,很实用,也反映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反派人物杨小菊身上更是具有很多小人物式的幽默段子。

“说我贪赃枉法,可谓恨比岳飞,冤比窦娥啊。

”杨小菊被举报用职务之便私挪组织经费后自言自语,一本正经的表情和语气为自己辩解。

“我知道,魔法钻进了你的心,但魔力却折磨着我的肠。

”被裴艳玲冷漠拒绝,杨小菊诗性大作。

这大概是史上最有幽默感的特务了。

《借枪》比起《潜伏》不像是一部谍战剧,更象是一个贫嘴的有点小聪明的小人物的成长史。

主人公熊阔海在生活的左冲右撞中,被动地被逼露出人性里最伟大的一面,并做出最震撼人心的选择。

他更贴近我们生活,他不是高大英勇的一往无前的深沉绅士,他让我们嗅到自己和旁人的气息,他在戏里的喜怒哀乐,常常支配了我们的喜怒哀乐,他更让平凡的我们反省我们的生活。

当矛盾困难出现,是消极逃避还是咽下苦痛以小人物的方式过出自己的苦乐,《借枪》给了我们答案。

综上所述,由《潜伏》到《借枪》带给我们深刻的文化启示:影视这种审美认识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是观众理性的审美判断的形成,并进一步产生更高的审美欲望、审美趣味。

而同时,大众更加日常化、生活化、人性化的审美趣味的倾向是评判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大众是当前文艺创作走向成功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于影视剧情的审美,人们依然能体会其中的审美愉悦大众可以抛开意识形态对剧情做出更深刻的解读。

我们在警惕大众信仰缺失的同时,应该肯定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注释:[1] (法)米·杜夫海纳著:《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90页[2] 〔联邦德国〕h·r·姚斯著,周宁金元浦译:《走向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29页参考文献:[1] 陈晓云:《论电视观众的审美经验》[j],《求索》1991年第2期[2] 张畅:《从谍战剧看大众审美趣味新变》[j],《戏剧文学》2010年第2期(总第321期)[3] 张贤根:《作品的展现与审美经验的传播──一种艺术现象学的视角》[j],《传媒与艺术》2006年11月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