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总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总复习

第一章科学教育的目标

科学地概念:

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

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关于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的判别:

1、区分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

教学实例:

“我们应该怎样改善环境?”

“不同颜色的池塘中,鱼的数量或种类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污染的池塘里的鱼种类少、数量少?”

2、区分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

“为什么要用水(知识的海洋)来形容知识的丰富?”

“用水作为形容词的历史起源、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前者是用“好”或“坏”进行主观判断的问题,后需要用“对”或“错”,“真”“假”

进行客观判断的问题。

3、区分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比较:“气球为什么会被吹大啊?”

“气球的大小与气球的硬度有什么关系?

前者问题包含多个变量—开放性问题,后者问题变量较少—封闭性问题。

显然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提的问题不能过渡开放。

*一项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科学问题(假说)→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实验)→分析解释数据资料→得出结论→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假说)。

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1、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证

2、可重复性

3、可积累性

4、理论的可证伪性

科学的性质:

1、科学的相对整理性

2、科学知识的持久性

3、科学依靠实证

4、科学不依仗权威

5、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

目前国际教育界对科学教育的普遍认识:

1、进一步明确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目标

2、“探究”和“过程”等经过几十年逐步发展起来的概念被确定为科学教育的

途径和手段

3、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对科学教育的意义得到广泛的重视。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目标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第二章科学教育的历史回顾

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趋势:

一、近代科学与科学教育的诞生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

1、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2、哈维提出的血液循环理论(1628年发表的论文《论心脏与血液的运动》);

3、伽利略建立自由落体定律,同时把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宣告了实验物理学的到来,是近代科学方法的创立者。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教育开始被纳入西方国家的义务教育体系中,科学课程成为初等教育体系中最年轻的一门课程。

二、20世纪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回眸20世纪国际小学的科学教育,大致出现了三次高潮:20世纪初、60年代以及80年代以后,它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轨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素养。

20世纪初: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它关注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原理的传递。教师讲授、实物演示、学生读书是科学知识教学的主要方法,考核也是以知识记忆的多寡为评分标准的。

60年代:科学课程现代化运动产生了十多种至今仍有影响的实验性小学科学课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种:

(一)ESS课程,《小学科学学习》

(二)SAPA课程,全称是《科学—一种过程方式》

(三)SCIS课程,全称《科学课程改进研究》

20世纪80年代:1985年,美国提出了一个旨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2061计划”。1996年颁布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教育标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80年代的科学教育改革有两点显著变化:

1、在肯定“探究取向”课程的基础上,强调STS课程的重要性。

2、从“英才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明确提出“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这一概念,同时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科技教育的基本任务。

认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小学科学课程回顾

⏹1904年初(农历癸卯年冬),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完全科初

等小学设修身、历史、地理、格致等课程。这里所说的“格致”就是当时科学课的名称。从此以后,科学课程才在中国教育史上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1922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自然》两科。高小设卫生、

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五科……

《自然》之名由此在过去的大部分年代成为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通用名称。1929年,中国第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问世。教学内容取自存在于儿童身边的“自然现象、生活需要和卫生知能”三大领域.

⏹1956年,中国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制订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自然教

学大纲。

⏹1963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只规定了高小的自然

教学任务。

⏹1977年颁布了第三个全国通用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

大纲(试行草案)》。该教学大纲规定,小学阶段只在最后两年开设《自然

常识》课……

⏹1982年秋,教育部修改了小学自然教学计划,决定将小学自然课的学习

提前至三年级开设。至此,《自然常识》课更名为《自然》。自然的性质是:义务教学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1992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规定从

小学一年级开设自然课。

⏹20XX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和7~9年级)

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三章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的主要内容: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1.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

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目标三、各部分目标的

相互关系)

3.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科学探究。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生命世界。四、物质世界。五、地球与宇宙。)

4.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四、教材编写建议。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六、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

附录:(一、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二、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三、案例)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修订后的表述: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雨其它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位置。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修订后的表述: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雨其它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位置。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对象问题)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观问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习方式问题)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内容选择问题)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课程资源问题)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问题)

课程目标:

总目标

分目标1.科学探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科学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