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现象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及分析
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主要分为“社会主义初期文学”、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文学”、“中国先锋文学”、“中国自由文学”、以及“通俗流行文学”等五大类。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大陆当代文学大多数属于官方文学即所谓“体制内”文学。中国自由文学在民间又称贫民窟文学,其概念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中国自由作家王土等人为代表,数十年扎根中国社会底层及贫民窟,极大的同情与关注社会底层贫民的生存状态,所创作的小说《欢乐(悲伤之河、欢乐之河)》、《大城市之小孩玩火》、《大城市之女人心愿》、《拘留十五日》、《毛二总统》等等,均表现中国社会边缘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以及下层妓女的悲怆爱情故事,为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
中国平民文学特别是自由文学所具有的独立思想,通常在作品中以令人恐怖的真实表现出思想的光芒。在批判现实主义基础上开创了一整套独立特行的现代美学与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为中国当代坚持探究思想之源的文学巨匠的群体,同时也是具有非凡忍耐力和巨大牺牲精神的真正的作家群体。
中国平民文学直面现实,深层揭示社会矛盾,以文学的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体制内”官方作家无法做到的。中国“体制内”作家比较真实的描写现实一般止于文革,难以前行。所以要重新,真正燃起中国文学思想的火焰,必须在中国平民文学、“地下文学”中深度挖掘,这是中国文化公认的危机与普遍的悲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必然地出现一种新的性质的文学形态,这样,到50年代后期,"新文学"的使用已大大减少,开始出现了以"现代文学"加以取代的趋向,而"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的这一理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以前的若干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改革开放后,
当代文学的多元化使得当代文学论著异彩纷呈。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从思想到行为的行为的开放,使得中国的当代文学严重偏离了文学的主题,尤其是80后文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种文化现象,而非文学现象。
张颐武指出,“80后”的作品具有某种叛逆性和顺应性的混合,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浪漫情怀,但这种浪漫却是完全按照市场的逻辑来运作的,所以他们表现的是一种“物化”的感情。
阎连科认为,对“80后”不必苛求,苛求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如果没有这样
的孩子喜欢文学,就不会有发展。至少他们对文学的这种追求、这种向往,给文学带来了新的希望。
文学曾经是无数青年的追求和向往,优秀的文学作品曾是那么让人震撼。很多年过去了,人们还能记住《青春万岁》中那充满激情的场面,还能记住《人到中年》中那微微颤动的眼神。然而,今天人们对文学的这种感觉已经很难再有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坛现状又如何呢?
首先,文学已不再是真理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谈到文学,很多人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现在的文学作品有一种普遍的感觉:震撼人心的作品少了,让人能够记住的作品也少了。
军旅作家阎连科认为,不是震撼人心的作品少了,而是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少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关注点集中在文学上,文学成了整个文化的代表。现在各方面都非常繁荣,文学只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其实像莫言的《檀香刑》、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李锐的《无风之树》、李洱的《花腔》等,也很大气,很震撼。
河南作家李洱说,能让人记住的作品少了,是因为文学已不再成为真理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与文学本身的质量无关。文学回到了自己应处的位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则认为很难比较当时和今天的情况。今天,文化的选择性加大了,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有了很大不同。
女作家林白说,对喜欢文学的人来说,任何时代都一样,八十年代、九十年代、21世纪都一样。时代不会对一个热爱文学的人产生太多的影响。
其次,长篇小说成为书业主打文学形式
在采访中,不少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目前中国图书出版机制的巨大变化。女作家虹影告诉记者,她从国外回到中国,看到每年新书那么多,从装帧到设计都非常好。民营书商促进了国营,中国出版业正一步步走向国际化。
张颐武认为,当今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畅销书的运作模式已经完全支配了长篇小说出版和发行的整个过程。市场的运作支配了长篇小说的写作,销路变成了作家“走红”与否的标准。二是小说和电影、电视剧的互动。这和过去先有长篇小说,再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模式完全不。三是长篇小说类型化越来越明显。反腐、犯罪、言情等类型的特征也表现得异常充分。四是长篇小说已经开始决定文学发展的走向和读书界的走向,书业也开始将长篇小说作为主打的文学形式。
阎连科说,把文学拉入市场是必经之途。适当的炒作和商业包装还是有必要的,但作家写作的目的不能直接为了金钱。
次之,衡量一个作家大小的标准,就是作家心的大小
出版虽然不成问题,但文学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却下降了。中国当代文学协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说,对此,有的人可能会迁就市场,有的人可能会调整自己。总的来说,不能像过去那样,继续浪漫乃至盲目了,需要更清醒,更有定力和耐力。
在谈到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追求,或者说写作的出发点时,林白说是“强烈的个人内心需求”。虹影也强调,相对于全球化而言,作家是个人化的。莫言表示,自己确定了方向,把握写作的个性化,也是文学存在的重要理由。如果每个人都给大家提供不同的读物,文学也就繁荣起来了。
储福金认为,一个作家必须要表现“自我”,写非我的东西,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但“自我”不是封闭的,不是一定要写自己的身体,写那些小我的东西,“自我”应该是能够拓宽的。如果说写非我的东西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那么衡量一个作家大小的标准,就是作家心的大小。
李洱说他写作是“对未经命名的复杂经验,进行准确的文学处理”。徐坤说,最希望从最深层揭示人的本质。阎连科则更愿意充满激情地关注下层和底层人的生活,希望自己的血脉和大众息息相通。
最后,“80后”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文学现象
今年2月2日,美国《时代》周刊用中国少女作家春树作为封面,并将春树、韩寒等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新一代的代表。这标志着了中国少年写作群体,即“80后”作者群已浮出水面。
据白烨介绍,“80后”作者群包括了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作者。他们最初崭露头角,是在上个世纪末,代表人物为韩寒、许佳等。进入21世纪后,“80后”写作的“群体性”愈来愈凸现,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占到整个文学图书市场的10%。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文学现象。
分析“80后”的特征时,张颐武指出,他们的作品具有某种叛逆性和顺应性的混合,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浪漫情怀,但这种浪漫却是完全按照市场的逻辑来运作的,所以他们表现的是一种“物化”的感情。
阎连科认为对“80后”不必苛求,苛求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孩子喜欢文学,就不会有发展。至少他们对文学的这种追求、这种向往,给文学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