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色彩设计
哈尔滨城市色彩景观初探
、
城 市 色 彩 景 观 概 述
色彩是人视觉观察时最重要 的刺激 因素 ,城 市中的色彩无 处不见并彰显着城市 的特 色和意蕴 : 第一 , 城市 中的色彩是城市
面貌 的重要构成 , 体现 出城市 的民族文化 、 历史讯息 ; 第二 , 城市
关 键词 : 哈尔 滨
城 市色彩
景 观规 划
城市色彩 景观 以城 市为对象 , 泛 指城市建筑 、 绿化、 街道 等 外 部表现出来的各种色彩 。不 同的城市 由于气候 、 地域 环境 、 水 土、 历史文化 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差别 。现 阶段 , 中国的某 些 城市正在对城市色彩景观进行规划设计 ,人们越来越 了解城
冷, 一般性植物较少 , 而 且 冬 季 的 肃 杀 寒 冷 也 使 整 体 氛 围较 为
城市总体色彩对 于城 市形 象来说最具有视觉 识别意义 。城
市 总体 色彩 反映了人们对这座城市整体 的色 彩感 知 ,是对这座 城市整体色彩规划的初判 。而且 , 现 阶段很多城市的建筑越来越 高, 这就使城市总体色彩 的视野越来越 广泛 , 从 而使人们对城市
总体色彩 的感知外延到平时生活中。其实 , 城市总体色彩也代表
调 。这就决定 了哈尔滨城市色彩景观应 该选 择以暖色调 为主 , 使 城市在寒冷 氛围中也能见到一抹亮丽 。而且 ,美 国学 者 F a b e r — B r i r r e n等人根据调查也表示 ,城市居 民的色彩喜好与 E l 照时长
结 构特 征 。
2 . 城 市界 面 色彩 色调 , 这就使这些 城市 以黄色 、 红色等 暖色调 的外 墙为 主 , 而内 墙则 多为 白色 、 绿 色等冷色调 。” 事实上 , 哈尔滨这座寒带城市的
哈尔滨亮化工程方案
哈尔滨亮化工程方案1. 引言亮化工程是城市夜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吸引力。
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本文将针对哈尔滨市的亮化工程,提出一份全面的方案,以改善夜间城市景观。
2. 哈尔滨亮化工程的目标哈尔滨亮化工程的目标是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打造出富有文化特色、舒适宜人的夜间景观,彰显城市的历史底蕴和现代魅力。
具体目标如下:•提升城市的夜间景观,增加人员流动和经济活力;•强调哈尔滨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展现城市的魅力;•提高人们对哈尔滨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 方案概述本亮化工程方案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最佳亮化区域选取根据哈尔滨市的地理、文化和人流等特点,选取最佳的亮化区域,包括市中心地区、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等,以确保亮化效果的最大化。
3.2 照明设施的规划与设计根据选定的亮化区域,制定详细的照明设施规划与设计方案。
包括照明灯具的选用、数量和布局等。
同时,考虑到节能环保,应选择高效节能的LED灯具,并合理控制亮度和色彩,以创造出舒适、温馨的夜景。
3.3 灯光控制系统设计设计灯光控制系统,实现对亮化设施的精确控制,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场景。
控制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远程调节和定时开关等功能。
3.4 景观亮化方案根据哈尔滨市的特色和文化,制定相应的景观亮化方案。
可以通过灯光的运用,凸显建筑物的特色、街道的流线和公园的绿化等,以创造出独特的夜间景观效果。
4. 方案实施4.1 施工组织制定施工组织方案,明确施工流程和责任分工。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4.2 培训与安全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制定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4.3 售后服务施工完成后,提供有效的售后服务和维护保养服务,保证亮化设施的持续运行和效果。
5. 方案评估与优化实施方案后,进行定期的效果评估和优化工作。
优秀的城市色彩设计案例
优秀的城市色彩设计案例
那我可得给你说说咱哈尔滨的城市色彩设计,老有特色了。
你一到哈尔滨,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哈尔滨的建筑色彩那叫一个丰富,特别是中央大街那块儿。
它的建筑有好多是那种米黄色的墙体,搭配着墨绿色的穹顶或者窗框啥的。
米黄色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给人一种温暖又柔和的感觉,再加上墨绿色这种深沉又不失活泼的颜色点缀,就像蛋糕上的巧克力碎末一样,瞬间让整个建筑都变得精致起来。
这种色彩搭配既有着欧式建筑的那种典雅浪漫,又融合了哈尔滨自己独特的冰雪文化氛围。
冬天的时候,外面白雪皑皑,这些建筑在白雪的映衬下,就像从雪地里长出来的彩色城堡一样,超级梦幻。
还有厦门呢,那也是城市色彩设计的优秀范例。
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就是清新又文艺。
厦门的建筑很多是白色为主色调,白色的墙就像蓝天白云下的朵朵棉花糖,看着特别干净清爽。
然后配上红色的屋顶,这红色屋顶就像在白色画布上挥洒的热情笔触。
你沿着海边走,看着那些白色建筑和红色屋顶在碧海蓝天的环抱下,真的是美得不像话。
而且街道两旁还有一些绿色的植物,绿色与白色、红色相互交织,就像大自然创作的一幅和谐画卷。
再说说青岛,青岛的城市色彩充满了海洋气息。
它有大片大片蓝色的大海作为背景,建筑的色彩就像是从海里长出来的一样协调。
很多老建筑是那种红瓦黄墙,红瓦就像被夕阳染过的海浪,黄墙像是沙滩的颜色。
这种色彩组合,让你一到青岛就感受到浓郁的海滨风情。
走在八大关附近,那些不同风格但色彩和谐统一的建筑错落有致,绿树成荫,海风一吹,感觉整个人都融入到这个色彩和美景交织的世界里了。
以哈尔滨为例的建筑色彩分析
圣·索菲亚教堂主体主要运用 清水红砖结构,这是受到当地的建筑 文化影响的结果,而以大小套叠的砖 砌拱券为构图母体,则体现出拜占庭 风格的主要特征。圣·索菲亚教堂从 建筑材料的选用到色彩的选择,都与 About the Position 哈尔滨城市这个极富俄罗斯风格的城 市特征相呼应,每种建筑材料都展示 出其独特的色彩特征。建筑的色彩不 仅满足了人们享受色彩美的愿望,而 且增强了建筑的表现力。建筑突出的 个性色彩在环境中也是重要的视觉元 素,它与光影等视觉元素一起传达建 筑环境的信息。在设计中建筑师巧妙 地运用色彩感情的规律,充分发挥色 彩的暗示作用,以引起人们对建筑色 彩的广泛关注。
以哈尔滨为例进行城市建筑 色彩的研究
1
一、传统文化对色彩审美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与色彩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受到木材的影响颇深。木材被广 About the Position 泛应用于古代建筑、雕刻等方面 ,甚至在思想等方面也受到了木 材的自然属性的影响。由于木材 质地松软、花纹贴近于自然,表 面较为粗糙,不易反射光线,因 此,比起表面光滑、反射性极强 的石材更适合表现内在精神之美 。 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理念是 强调生命内在的意向表达,追求 意境美,与西方的色彩有着本质 的不同。
一、传统文化对色彩审美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与色彩审美 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起源自石材,主要是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中心演变的 文化。白色被欧洲人誉为神的颜色,是表达人类理想的一种色彩。西方人认为 About the Position ,大理石的颜色是最纯洁的颜色。因此,大理石的白色被他们作为理想的单色 ,把石块艺术运用于母体的西方色彩,也正是这样白色大理石成为西方传统色 彩的起点。中世纪开始基督教掌握欧洲,欧洲的色彩风格从单色世界逐渐转变 成具有镶嵌彩绘玻璃的拜占庭、哥特建筑等风格的多彩世界。红、兰、黄、绿 、紫、白、黑等颜色语言的出现,也进一步丰富了欧洲的传统色彩文化。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色彩分析与研究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色彩分析与研究作者:高伟玲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借鉴了法国、俄罗斯等外国建筑艺术元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韵味的中国城市哈尔滨,不管是色彩还是建筑材料搭配,都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
尤其是它的亮点圣·索菲亚教堂,从当地的建筑文化吸取灵感,让清水红砖成为它的主体结构,而拜占庭风格则体现在构图母题依大小次序套叠而成的砖砌拱券之中。
关键词:圣.索菲亚教堂色彩分析研究一、色彩对审美的影响(一)中国文化与色彩审美中国是个崇尚自然美的国家,而木材因为朴实无华的表层,自然形成的纹路,松软的质地,反射光线不强等方面的特点,比起琳琅满目的金石珠玉来,更具气质之美,更易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与西方美学观点截然不同的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追求气韵生动余韵悠长,追求生命本质的意境表现是我国在色彩上更注重的理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崇尚礼制始终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理念,方位东、南、中、西、北与五色青、赤、黄、白、黑及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这是《周礼》里流传至今的五方五色五行学,这个色彩规则的运用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发展史,不可估量地影响着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的产生及发展。
以明黄作为皇权的专用色彩,并在其它服饰上不得运用的规定始于唐代;红色与紫色构成了古代朝廷官员官服的主要色彩,普通庶民甚至不能把红、黄两色运用在住房上,青色、绿色才是他们可以使用的颜色。
这种赋予了色彩以高低等级之分的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屡见不鲜,与欧洲文化观念大相径庭。
(二)西方文化与色彩审美重点以古罗马和古希腊为代表演绎的石材文化理念造就了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
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经典之作包括:凡尔赛宫和巴黎圣母院(法国)、帕提农神庙(古希腊),所以可以这样说,石材成就了西方传统建筑文化,促进了其独特的造型特征与色彩风格的发展。
在西方人的认知里,最纯洁的颜色非大理石的颜色莫属,而最推崇的色彩就是被他们称为神之色彩的白色。
哈尔滨市城市色彩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色彩规划(报批稿)城市色彩总体分析哈尔滨市城市色彩受地理、气候及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较大,现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色彩体系。
一方面,针对冬季城市的气候特点,建筑色彩强调暖色调的应用,其中尤以米黄色和黄白相间的暖色调为多。
另一方面,哈尔滨市城市色彩在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区体现得较为充分。
这些区域是城市欧风建筑特色的精华所在,是吸收西方文化最典型的地区,荟萃了全市80%的以折衷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调的近代优秀建筑,是具有欧域遗风特征的区域,其建筑色彩奠定了哈市城市色彩的基础,即以米黄、灰白为主调,构成“基本色”;以浅粉、桔黄、淡绿、浅灰为主调,构成比较丰富的“辅助色”;在一些教堂建筑、医疗建筑上,以土红色为主色,点缀白色线脚、彩色玻璃、绿色、金黄色和红色屋顶,使之具有十分迷人而艳丽的色彩,构成“点缀色”,使整个区域形成和谐、温暖的色调。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建筑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
其中以开发区尤为典型,建筑形式以现代风格为主,立面细部装饰复杂,建筑符号运用丰富,材料选择多样,颜色以中等明度黄红暖色调为主,采用一些中等饱和度和明度的颜色进行细部装饰,整体环境色彩较为和谐统一,体现了时代性和现代感。
但是,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和飞速建设,在局部地区从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原有和谐的城市色彩,削弱了色彩特征。
某些地区色彩杂乱无章,缺乏统一,一些建筑设计只为标新立异,不考虑周围环境,采用高饱和度颜色或超低明度颜色作为主体色,与周围建筑及环境很难协调。
同时,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中穿插色彩与造型较为突出的新建筑,破坏了原有建筑群浑然一体的风格,对城市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如一些工业区及旧居住区,建筑色彩单调呆板,墙面色彩褪色严重,“老”和“旧”使整体环境缺乏生气,造成城市生活区“破败”和“灰”的印象。
因此,完善和规范哈尔滨城市色彩体系是城市形象设计面临的迫切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哈尔滨城市特色景观规划的诠释思维与方法
69【摘要】将科学诠释的思维与方法纳入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成果表达中,并将该理论应用到哈尔滨城市特色景观规划的实践中。
运用语境分析、修辞分析、隐喻分析和意向分析等诠释学方法构建哈尔滨城市特色景观的分项系统与分区表征。
【关键词】 诠释;城市设计;特色景观INTERPRETATION THINKING AND METHOD OF FEA-TURE LANDSCAPE PLANNING IN HARBIN LIU Shengjun; YU Ying; XU SuningABSTRACT: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into the process and expression of plan-ning in urban design. Then it practises the theory in Harbin feature landscape planning by using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including contextual analysis, rhetoric analysis, metaphorical analysis and intentional analysis etc.KEYWORD: interpretation; urban design; feature landscape1 城市设计的诠释思维在哈尔滨城市特色景观规划的研究中,我们不断探索城市设计方法的创新思路,探讨适合于城市设计创作与表达的思维特质。
我们认为,城市设计的诠释过程与诠释学在方法论上有本质的联系。
城市设计从对象而言是美学,从方法而言则是诠释学[1]。
诠释学、现象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将城市设计的研究纳入到精神科学①(Geisteswissenschaften)范畴。
基于语义分析法的城市街景色彩感知评价与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3-0076-05 收稿日期 2023-06-01摘 要 为探究使用者对哈尔滨市中央大街现状色彩的感知评价情况,该文运用语义分析法这一采用“语言”方式对公众进行心理测评的定量分析工具,结合街景图像、色卡软件、数理分析软件作为记录和分析色彩样本的基础工具对其开展问卷调查与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中央大街街区的街景色彩总体持正面评价,对色彩视觉感知体验更好,空间感知体验最差,对经过系统色彩设计、风格鲜明的街道评价更高。
依据以上结果,从总体色彩构成、一般街道品质提升和空间感知强化等方面提出了街景色彩优化策略。
关键词 语义分析法 中央大街 城市环境色彩 感知评价 色彩设计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user's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colors of Central Street in Harbin, we use semantic analysi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ol that uses "language" to conduct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public, combined with street view images, color card software, and mathematical analysis software. As a basic tool for recording and analyzing color samples, we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research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pondents generally have a positive evaluation of the street view color of the Central Street block, and have a better visual perception experience of color, the worst spatial perception experience, and also have a higher evaluation of the street with distinctive style after systematic color design.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street view color is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overall color composition, general street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patial perception enhancement.Keywords Semantic analysis method, Central street, Urban color, Perceptual evaluation, Urban color design基于语义分析法的城市街景色彩感知评价与优化研究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 Streetscape Color Perception Based on Semantic Analysis近年来,居民对城市色彩的感知分析在城市色彩研究与规划中发挥更多的基础作用。
城市色彩规划控制研究——以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研究为例
1.城市⾊彩概述城市⾊彩涉及城市⽣活中的⼀切,⽓候、植物、建筑、⽂化等,城市因⾊彩⽽丰富,在我们的研究中,由于受设计⽬标需要的限制,重点以城市中⼤量存在的实体——建筑和构筑物的个体和群体⾊彩为主。
1.1 ⾊彩在城市中的作⽤科学研究表明,⼈们⼀般认为⾊彩在城市中作⽤主要有表现、标识和情感三⽅⾯。
在观察和感受⼀栋建筑时,在晴朗的⽩天,在⼤约5000⽶的距离上,映⼊眼帘的是⾊彩和轮廓,在2000⽶的距离上是形体关系,在500⽶后才能感受到细部的设计,因此有学者认为外在表现是⾊彩的⾸要作⽤。
在我们对去过的城市回忆中,城市的⾊彩感受往往是最直接的,通过⾊彩建筑及建筑群可以与地⾯、植物、天空等融合在⼀起,也可以从背景中突显出来,如同样是⾼层建筑的哈尔滨森融⼤厦和报业集团的“红楼”,前者以灰蓝⾊的形象融于环境中,后者以醒⽬的颜⾊独⽴于江边。
标识作⽤是城市⾊彩的另⼀个作⽤,古代的城市就开始以⾊彩来标志城市的功能区及建筑的类型与等级,如紫禁城辉煌的⾦顶群,明确标志了⾄⾼⽆上的皇权,⽽宗庙的灰⾊墙体⼜在城市中划出了⼀⽅净⼟。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城市⾊彩不但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且对城市居民⼼理健康和情绪均有较⼤影响,我们称之为⾊彩的情感作⽤。
在建筑技术⾼度发达的今天,⾊彩已成为任意选择的条件,但⽤什么⾊彩和为什么⽤这种⾊彩却始终是决策者和设计师们关⼼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着⼈们⼀定的⼼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如,⾼明度、低彩度的⾊彩给⼈以轻松、愉悦的感受,⽽灰蓝、灰绿等则给⼈以理智、沉稳的感觉。
⾊彩的情感作⽤是⾊彩学研究的重要分⽀。
1.2 城市⾊彩的历史发展⾊彩和城市⾊彩发展的历史是与⼈类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的。
从原始社会的⾊彩萌芽到奴⾪社会、封建社会,⼈类对⾊彩的认识和运⽤技术⽇趋成熟,欧洲出现了的⽂艺复兴运动,产⽣了精美豪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彩体系,我国则出现了等级森严的⾊彩使⽤制度,例如黄⾊在民间禁⽤,越靠近统治中⼼,民⽤建筑越清淡,直⾄北京的四合院,⽽在当时⽐较偏远的地区,如沿海和西北、西南地区⽤⾊相对⾃由,出现了许多⾊彩艳丽的建筑装饰风格,极⼤丰富了我国的建筑⾊彩⽂化。
哈尔滨城市建筑主体色彩探析
哈尔滨城市建筑主体色彩探析陶毓博;王世颖【摘要】介绍了哈尔滨的城市建筑色彩,探讨了哈尔滨城市建筑色彩主体色———米黄色,并阐述了哈尔滨米黄色建筑的形成原因、发展历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加深对哈尔滨建筑色彩的了解,为城市色彩设计提供有利依据。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lor of building in Harbin,discusses the main body color-beige in city building of Harbi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Harbin beige building,development,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Harbin architectural color,provide favorable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urban color.【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4(000)031【总页数】3页(P1-2,3)【关键词】城市;建筑色彩;米黄色【作者】陶毓博;王世颖【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115哈尔滨有一个美丽的称号——“米黄色的城市”,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米黄色与灰白色相间的建筑,这些是哈尔滨的特色建筑,其中大多数为老建筑,米黄色的墙面,白色的浮雕,不论是与冬季皑皑的白雪相映,还是与夏季郁郁葱葱的树木相衬,都形成柔和明亮的对比。
翻阅古代、近代城市画册,各个城市建筑大多数使用的是浅灰色的砖墙,运用古朴、沉着的色彩,而哈尔滨的建筑与众不同,与其他城市古建筑比较哈尔滨米黄色建筑显得活泼动人、别具一格。
国外城市色彩规划研究
国外城市色彩规划研究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国外城市色彩规划研究1800~1850年间,意大利都灵市政府在当地建筑师协会的建议下,委托该组织负责对全城色彩进行了全面规划与设计。
1845年,建筑师协会向公众发表了近50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城市色彩图谱,这些色彩都被编号,以此作为房主和建筑师协会成员进行房屋重新粉饰的参考,这项城市色彩计划被列入了正式的政府文件。
1978年,都灵理工大学的乔瓦尼.布里诺教授主持了该城市的色彩风貌修复工作,都灵城市色彩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Jean-Philippe Lenclos)第一个从色彩的角度向当今工业社会提出了保护色彩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问题。
朗克洛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色彩会因为其在地球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大相径庭,这既包括了自然地理条件的因素,也包括了不同种类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的色彩。
朗克洛的色彩理论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对于世界各地的色彩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1961年和1968年,法国巴黎规划部门完成了对大巴黎区规划的两次调整。
今日巴黎的米黄色基调就是形成于那个时期。
日本对城市色彩有着较早的管理和规划意识。
日本色彩规划中心(Color Planning Center)是日本乃至亚洲地区最主要的针对城市环境色彩的研究机构,该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日本的城市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城市建筑色彩实施法令”。
日本色彩规划中心的工作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让.菲利普.朗克洛的方法,但在实地色彩采样中使用了电子彩色分光测量仪器,为该地区未来进行建筑色彩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更加精确的现状数据库,也使设计成果能够得以准确的表现。
日本的每一座城市,政府都免费向建筑商提供《城市色彩规划指南》。
哈尔滨中央大街保留完好的俄式建筑风格
哈尔滨中央大街保留完好的俄式建筑风格哈尔滨中央大街是中国哈尔滨市独具特色的一条街道,位于该市市区的中轴线上。
该街道以其保留完好的俄式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哈尔滨中央大街的俄式建筑风格进行深入探讨。
一、俄式建筑风格的由来俄式建筑风格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哈尔滨地区大量涌入了外来的俄罗斯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丰富的俄罗斯文化和建筑风格,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建筑。
而中央大街成为了这一建筑风格展示的代表。
二、俄式建筑风格的特点1. 艳丽的外立面:俄式建筑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如红、蓝、绿等,使建筑物在白雪覆盖的哈尔滨冬季显得格外醒目。
2. 拱形窗户和雕花:俄式建筑常使用拱形窗户,并在窗框和立柱上使用精美的雕花,增加了建筑的装饰性。
3. 欧洲式屋顶和尖顶尖塔:俄式建筑通常采用欧洲式的屋顶设计,使建筑物显得更具特色。
同时,尖塔被用于提升建筑的整体效果。
4. 对称性和比例感:俄式建筑注重对称性和比例感,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均衡和谐。
三、哈尔滨中央大街的俄式建筑风格1. 地标性建筑物:中央大街上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俄式建筑,如大剧院、工艺品厅等,这些建筑无一不展示了俄式建筑的典型风格。
2. 保留原貌:哈尔滨市政府通过多年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中央大街的俄式建筑保持原貌。
这些建筑物不仅作为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了游客体验哈尔滨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3. 建筑色彩:在中央大街上,俄式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从明亮的红色到深沉的棕色,每座建筑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4. 合理修缮:中央大街的俄式建筑经过精细的修缮,使其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加强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性。
四、俄式建筑风格的意义1. 建筑文化遗产:中央大街上保留完好的俄式建筑体现了哈尔滨历史的一部分,是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旅游吸引力:俄式建筑为中央大街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哈尔滨市中央大街色彩特征研究
1.2 色彩与街道、城市的关系
1)有利于提升街道宜人性。宜人性旨在以人为主,注重人的 感受。色彩易于人 的 感 知,并 能 对 人 的 情 绪 产 生 影 响,适 当 的 色 彩搭配能够合理引导情绪,增加城市宜人性。
2)有利 于 彰 显 城 市 文 化 特 性。在 全 球 化、城 市 化 的 大 背 景 下,城市建设极易走入“千城一面”的趋同化误区。而色彩作为人 眼能直接感受到 的 视 觉 因 素,对 于 彰 显 城 市 文 化 特 性、提 升 城 市
·28·
第 45卷 第 2019年
13期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JVaonl.. 452N01o9.3
文章编号:10096825(2019)03002802
哈尔滨市中央大街色彩特征研究
王 旌 施怡帆 常 兵
体环境,从而显得过于标新立异,破坏了整体街道的色彩环境,以 色卡。本次调研采用了 CBCC色卡比对、拍摄照片等方式对调查
至城市整体面貌的混乱失序。由此可见,对于城市建筑色彩的控 对象建筑物进行统计,并制作图表进行分析。
制、引导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须性。本文主要以哈尔滨市中央大 街为例,对色 彩 在 城 市 规 划 中 的 应 用 状 态 从 概 念 和 现 有 情 况 入 手,深入思考并提出改良建议。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品格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色彩作为提升城市特色、展 2 调研思路与方法
现城市风貌的有效手段,逐渐得到重视。城市色彩是城市文化的
目前,国际上已经 出 现 了 很 多 完 备 的 色 彩 标 准,其 中 比 较 具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必然产物。然而,目 有影响力的有:CIE标准色度学系统、蒙赛尔颜色体系、奥斯特瓦
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的探索
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的探索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的分析,试图思考出比较系统的、科学的、适于国内发展现状操作的城市色彩设计的方法,也为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对城市的色彩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管理、评价等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色彩规划1、引言当下中国,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已成为许多城市所关注的内容,但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仍处于萌芽阶段,从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到规划管理之间存在脱节,从而导致城市缺失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现状的剖析,总结出国内目前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尝试探索形成科学、合理地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思路。
2、研究的意义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研究证明,合理的将色彩应用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来不仅有能够优化人的心境,稳定人的情绪,而且有助于提高人的生理机能。
色彩作为文化表层中可见的现象,实际上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本质。
如果完全割裂和摈弃传统地域性的城市色彩,即等于抛弃和割裂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3、我国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城市发展迅速,相应地,新时代带给城市建设新的挑战。
现代城市的碎片化和无序化特征在当代我们国家的城市里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1]。
城市建设有时反映了个别人的个人意志和价值取向,并不代表集体的认同。
同时,城市的地域差别迅速弱化和消失,城市的特色不复存在,“千城一面”,成为城市景观形象的真实表述。
20 世纪末,由北京的“清洗粉饰运动”开始,之后,武汉、哈尔滨、南京等城市相继开始着手对城市色彩进行重视,但我国城市色彩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多集中在建筑单体色彩的微观层次面,缺乏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相应地,各城市管理部门纷纷表示要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纳入城市建设和整治工作。
2000 年 8 月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2003 年初,武汉市制定了《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均标志着我国在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法规的制定方面迈开了发展的步伐。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北方的一座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着丰富的建筑遗产。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当地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之一。
这种风格独特而典雅,成为了哈尔滨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本文将从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征入手,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
一、建筑外观上体现的荷兰和俄罗斯特色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格外引人注目,其特色之一便是在保持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融入了荷兰和俄罗斯的特色元素。
这种融合体现在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建筑构造以及装饰细节上。
在外立面设计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多采用立面对称的设计,像素心形窗、飞檐、拱券、钟楼等特色元素相得益彰,多为欧洲巴洛克式的图案,但在细节上增加了一些荷兰和俄罗斯特色的装饰。
在装饰细节上出现了一些荷兰风车、俄罗斯教堂样式的图案,使得建筑外观既具有巴洛克的奢华和华丽,同时又能展现出荷兰和俄罗斯的独特气息。
二、建筑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的独特设计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建筑内部,结构设计上多采用了巴洛克建筑的对称布局和曲线构造,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的结构设计体现出了对称布局的特点,大厅、走廊、楼梯等布局匀称,体现出了巴洛克建筑的奢华和庄严。
这种对称布局也让建筑内部显得规整美观,给人以舒适和宽敞的感觉。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的曲线构造也是其独特之处。
曲线构造不仅能够增加建筑内部的虚实对比,也体现了建筑内部的立体美感。
这种曲线构造多表现在门窗、天花板、楼梯等部分,使得建筑内部更显得华丽而丰富。
三、建筑装饰上体现的中西合璧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风格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建筑装饰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充分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为建筑增添了不少魅力。
在建筑装饰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多采用了欧洲巴洛克式的浮雕、壁画、瓷砖等装饰方式,并在其中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的图案和装饰元素,比如龙、凤、云纹等。
寒地城市休闲空间设计浅析
会带来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
13绿化 景观 .
由于 气 候 、 土 壤 等 因 素寒 地 城 市 可 生 长 的 植 物 品种 相 对 较
少, 尤其是在漫长的冬季, 绿化环境 的缺 少使 寒地 城市景观大受 影响, 城市往往给人以萧条冷落的感觉 , 导致户外环境对市 民的
吸 引力 也大 大 下 降 。
1 . 为 方式 4行
寒地气候影 响人 的行 为方式,包括人的生活方式和休 闲方 式 。冬季 室外温度较 低且持续时间长 ,为 了避免寒冷和交通 便, 除了必要的出行如上班 、 学、 上 看病和 日常购物 等, 人们 的出 行会比其他季节减少 , 尤其是一些弱势人群如 老人 、 儿童和残障 人士等, 这就导致冬季人们在户外休 闲娱乐时间明显减 少, 而且 冬季 由于 日照时间短 天黑早, 城市的夜生活也受到很大影晌 。
造 成 公交 车 辆 拥 挤 , 响 了 人 们 的 出 行 与 休 闲 空 间 的 可 达 性 , 影 并
乳 白的暖色基调 , 确定哈尔滨城市色彩主基调 : 代表色彩为米黄
和 白色 , 蓝天 、 与 绿树 、 白雪 、 红顶交 映成 绚丽的美 景, 打造一个 历史与现代融合 的“ 多彩哈尔滨 ” 利用温 暖色彩 的亲和力与感 。 染力 , 使城 市冬 季的吸引力和 活力加强 。 另外丰富的夜 景观提升 了城市形象 , 并增加人在夜晚对城市 的认知 程度 ; 适宜 的夜景灯 光效果将为人 带来 温暖舒适 的感觉,并有效地减少萧条感 以及 犯罪 。如 目前 , 哈尔滨 已经成功地 打造 了中央大街、 果戈里大街 以及 南 岗区 的女人街 、 儿童街 、 印度风情 街等等特 色灯光街 区 , 市 民们有 了夜间休闲的好去处。 第三 , 在公共空 间设计上 , 哈尔滨 也着力创造一个 丰富合理 的户外游 憩活 动空间。 为了使城市获取充足的阳光, 保证建筑有
巴洛克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巴洛克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作者:王崇娟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12期【摘要】巴洛克风格是历史悠久的西方文化,自19世纪末进入哈尔滨以来,给哈尔滨这座城市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巴洛克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上,著名的中华巴洛克就是西方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巴洛克建筑风格;哈尔滨;城市设计【中图分类号】J520.9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一个城市中,最主要的构成元素就是建筑。
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建筑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也是浓缩的历史。
在哈尔滨这个城市中,有多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的主要体现就是哈尔滨的各种建筑,同时,它们也成为记载哈尔滨历史的主要部分。
巴洛克风格是哈尔滨的建筑特色之一,颇具特色,历史悠久,尽管饱受风吹日晒,但在哈尔滨那些残存的建筑中,还保留着属于巴洛克的那一份独有的风采。
一、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由来(一)巴洛克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不同于普通的建筑形式,外形更加独特,色彩对比更加强烈,变化很丰富,雕刻装饰十分考究、奢华,空间多以曲面和椭圆形为主,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的建筑师们设计思维无拘无束,在建筑上自由挥洒着情感,建筑形式趋于自由。
巴洛克建筑对城市广场设计、园林艺术设计乃至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挣脱了古罗马建筑风格和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的束缚。
(二)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由来中华巴洛克是哈尔滨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主要融合了西方巴洛克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精华。
建筑立面具有巴洛克建筑的独特造型技法,还有中国传统元素中的仙鹤、祥云和牡丹等等。
从1898年开始,俄国就在修建中东铁路,也是从那一时刻开始,哈尔滨开始陆续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文化和新思想。
二、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的历史和特色中东铁路是为哈尔滨这座年轻的城市源源不断输送新鲜思想和文化的有效载体。
巴洛克建筑风格因此而传递到哈尔滨。
一时之间,哈尔滨出现了多种宗教流派文化共存、建筑形式多样化的现象。
4附件三哈尔滨城市设计导则知识讲解
附件三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目录1 总则 (1)2 总体城市设计 (1)3 片区城市设计 (4)4 地段城市设计 (8)5 附则 (12)附录A:本导则主要名词解释附录B:本导则用词说明附录C:城市设计常用要素参考图例附录D:电子数据技术标准1 总则1.1为统一哈尔滨市城市设计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使城市设计编制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1.2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1.3在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区内单独编制城市设计,应遵循本技术导则。
1.4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和地段城市设计。
1.5城市设计编制应针对不同的项目制定相应的技术大纲,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设计的任务、目标、原则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6城市设计编制应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提高城市设计的质量。
2 总体城市设计2.1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从宏观上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与人文活动场所的总体框架。
2.2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深度2.2.1制定城市设计目标与总体思路研究城市整体的空间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提出城市设计的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2.2.2研究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重要特色资源的分析,对城市基本风貌和地域特色进行发掘和提炼,制定城市风貌特色延续和发展的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城市风貌特色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指引。
2.2.3确定城市空间景观结构框架1)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历史脉络、文化习俗和城市功能发展需要,确定城市的总体形态与空间景观结构,彰显城市格局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2)确定城市竖向轮廓的总体形象与特征,确定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原则及建筑高度分区。
基于传统文化的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色彩分析研究
作 者 简介 : 汪 华 丽 , 湖 北 美 术 学 院研 究 生
实 习编 辑
李 晓 亮
建筑装潢 —— 7 5— —
求意境 美 与西方的色彩有着本质 的不 同。中国的封 建社 会几 冬季寒冷 , 色彩单调 。因此 , 应选择暖色调 为主 的色彩体系 .惯
7 —— 建 筑装潢 4
基于传统文化 的哈尔滨圣 索菲亚教堂
色 彩 分 析 研 究
文 /杨 扬 王逢瑚 岳 大 然
哈尔滨是一座被欧洲文化所浸染 的城市 ,整体风貌吸收 了俄 罗斯 、法国等西方建 筑文化 ,形成 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因此 ,欧域遗风特征奠定 了哈 尔滨城 市色彩 的基础 ,即以米黄 、灰 白构成基本 色 ;以浅 粉 、桔黄 、淡绿 、浅灰构成辅助 色 ;在一些教堂建筑 、医疗建筑上 ,以土红色为主色 ,点 缀以 白色线脚 、彩色玻 璃 、绿 色、金黄色和红色屋顶 ,使 整个 区域形成和谐 、温暖的色调 。圣 ・ 索 菲亚教堂主体主要运用清水红砖结构 ,这是受到 当地 的建筑 文化影 响的结果 , 以大小套 叠的砖砌 而 拱券为构 图母题 , 则体现 出拜 占庭风格 的主要特征 。圣 ・ 索菲亚教堂从建筑材料 的选用到 色彩 的选
服 上使 用 ;古代朝廷大员官服要采 用红色 和紫色 ,庶民服色则 域 遗 风 特 征 奠 定 了 哈 尔滨 城 市 色 彩 的 基 础 , 以 米黄 、 白构 成 即 灰 采用青色、 色;红色、黄色等帝王的高贵色彩 , 绿 不得使用在百 基 本 色 ;以浅 粉 、桔 黄 、淡 绿 、 灰 构 成 辅 助 色 在一 些教 堂 建 浅
择 ,都与哈尔滨这个极富俄 罗斯风格 的城市特征相 呼应。
“ 市 色 彩 ”~ 词 诞 生 于 2 纪 6 代 ,是 指 城 市 物 质 环 菲亚教堂正是体现 哈尔滨建筑色彩的典范。 城 0世 0年 境 通 过 视 觉所 反 映 出 的 总体 色 彩 。 建 筑 色 彩 是 城 市 色 彩 中重 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复兴战略——建设北方文化魅力之都
Strategy of Cultural Renewal---Construct the Northern Capital With Cultural Charms
“文化是价值观,以文化定位可以整合城市资源,向外界明确地 传达城市的价值取向;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促进体验经济,推动休闲业、 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是城市品位的表现,有助于形成居民对于城市的 认知,加强城市的凝聚力,有助于城市吸引并留住人才;多元文化的 激荡是创新的源泉,有文化的城市是有创造力的城市,也是最适合投 资进入的地方和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地方”。
优势地位:国际北方圈中的重要城市
Advantageous Position: An Important C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Northern Ring
哈尔滨是中国最具 多元文化色彩的城 市之一; 哈尔滨是中国唯一 举行过大型国际冬 季运动会——亚冬 会的城市; 哈尔滨是中国的著 名冬城,拥有中国 最丰富的冬季旅游 资源。
1.1
社会文化背景—— 冰雪文化
Background of Social Culture--Ice and Snow Cultures
冰雪文化已成为哈尔滨文化中最富 有地方特色、最有吸引力的文化形态。
1.1 社会文化背景——北国江城
Background of Social Culture--Waterfront City in Northern China
新中国成立以后,哈尔滨是我国“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 城市,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13项建在哈尔滨,“三大动 力”、“十大军工”企业纷纷落户,形成了平房、动力工业区,使哈尔 滨从一个消费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基地。1958年随着地 方工业发展的需要,新辟建了三棵树化工区和哈西机械工业区,在哈尔 滨南部形成学府区,构成了哈尔滨城市的基本形态格局,哈尔滨经历了 城市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哈尔滨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 贸易、文化、科技、信息、旅游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哈尔滨曾一度是远东著名 的商贸城,工业先进,商业繁 荣,文化发达,中西文化合壁 构成这座典型移民城市的独特 风格,无论是城市的建筑景观, 还是市民的生活习俗都杂糅着 浓郁的欧陆风情和本土气息。 当时巴黎时兴的新潮服饰,不 出半月就能传到哈尔滨。这种 与欧洲紧密相连的通商使哈尔 滨有了全国最早的铁路车辆工 厂、第一家啤酒厂、全国最早 的电影院。
1.1 社会文化背景——先进规划思想
Background of Social Culture-- Advanced Planning Ideas
哈尔滨是世界上 少数有规划并按规划 建设的城市,早期俄 国人做的“新城规划” 在世界上代表了最先 进的规划理念,融和 了霍华德的规划思想 和巴洛克风格,形成 的方格网与放射状的 路网格局、有轨交通、 绿化系统以及独有的 建筑特色使哈尔滨成 为具有多元文化特色 的国际性城市。
松花江是中国前5位的通航河流之一。 松花江岸线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滨江开放空间松花江也是冰雪文化的重 要载体; 松花江记载着东北地区的发展史,歌曲 “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闻名中国; 歌曲《太阳岛上》,将太阳岛的美名传 遍神州大地。
1.1 社会文化背景——时尚之城
Background of Social Culture--Fashionable City
1 文化城市战略:城市文化复兴
Strategies of Cultural City: Renewal of City Culture
“经济文化化”日益受到关注, 人们对经济的理解从物质——技 术导向,向象征——文化导向转 变。 通过整体的文化战略的制定 以及城市识别系统的建立,确立 哈尔滨独特的城市形象定位。
优势地位: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
Advantageous Position: An Important City in Northern China
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北部最大的城市,中国纬度最高的特大城市; 哈尔滨是中国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哈尔滨处在东北亚区域的中心位置,是中国最临近俄罗斯的特大城市, 在对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1.1
社会文化背景——艺术之都
Background of Social Culture--A City of Art
由于早期多国移民的聚 集,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 其内容之一便是建筑的多样 化。哈尔滨也因此成了远近 闻名的“世界建筑博物馆”。 西方音乐文化很早就进 入了哈尔滨,是音乐之城。 哈尔滨是“黑土文化” 的代表,是北大荒文学、版 画、绘画的发源地和传播中 心。涌现出一大批北大荒艺 术家。
哈尔滨:如何应对?
Harbin: How to Face the Situation?
哈尔滨应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成为连接北方圈、亚太地区与中 国北部的文化和经济据点;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下,围 绕建设“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战 略目标,实现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发展,将哈尔滨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 域文化特色、可识别的北方文化魅力城市,再创哈尔滨新的辉煌。
哈尔滨:如何应对?
Harbin: How to Face the Situation ?
1 2 3
文化城市战略——城市文化复兴 城市识别战略——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营销战略——城市品牌营销
1、Strategy of Cultural City: Renewal of City Culture 2、Strategy of City Identification: Shape of City Image 3、 Strategy of City Marketing: Marketing of City Brands
1.1
社会文化背景—“金源文化”的发祥地
Background of Social Culture--Cradle of “Jinyuan”
哈尔滨市域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阿城是女真人的肇兴 之地,辉煌灿烂的金源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是金朝(1115—1234年)的早期都城。
1.2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其 地理、文化和政策优势来推销自己。在 当今欧洲,许多城市努力将自己定位成 “国际都市”、“文化都市”等,他们 为此举办大规模的“文化都市”评选活 动;那些传统工业城市,往往通过经济 结构转换和环境调整来改善自身的形象, 如把废弃的工厂改造成工业遗产和公共 空间。
上世纪初俄国人制订的 哈尔滨新城规划
1.1 社会文化背景——建筑特色
Background of Social Cultur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哈尔滨早期的建筑荟萃了欧洲近 代各个流派的建筑艺术,包括巴洛克、 拜占庭、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新艺 术运动等,如此多种风格建筑集中于 一个城市,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其 中“新艺术运动”式建筑在世界建筑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有中西 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一、 五”时期带有前苏 联印记的社会 主义工业建筑 以及中国传统 形式建筑等。
1.1 社会文化背景——多元文化
Background of Social Culture: Blended Cultures
பைடு நூலகம்
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 化融合发展的历史。上世纪初,来自国 内外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创造了 在中国北方城市中最具多样性、包容性 的地域文化。哈尔滨成为中西合璧的的 国际性城市。
现实:挑战与机遇
Real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在走过百年风雨发展历程迈入新世纪后,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哈尔滨与 其他诸多城市一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发挥哈尔 滨自身独特优势,整合自然与文化资源,找准城市战略定位,塑造有特色和有 吸引力的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新的品牌,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从 而使哈尔滨在变动的城市竞争发展之中脱颖而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课题。
After having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over one hundred years, Harbin strode forward into a new epoch. Under the new global situation, Harbin, like many other cities,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order to make Harbin demonstrate its special features in the city competition, how to reunite and optimize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determine its proper strategic goals, shape distinctive and attractive images of the city, create new city brands and add new energy and vigor to the city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heme.
印
象
·
哈
尔
滨
Impression · Harbin
塑造城市色彩设计的新形象
Create City Brand: Northern Capital of Cultural Charms
历史背景
Historical Back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