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肺病科-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
舌淡苔白。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喘息哮鸣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
7.遵医嘱中药泡洗。
8.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量、颜色、性状。
2.咳嗽胸闷者取半坐卧位。
3.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
4.做深呼吸训练,采用有效咳嗽、翻身拍背、胸背部叩击或使用设备进行排痰等方法。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哮病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二、概述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
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范本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前言哮病支气管哮喘(Asthm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气道狭窄和阻塞,导致呼吸急促、喘息、胸闷等症状。
传统西医治疗哮喘主要是使用内吸或外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和抗组胺剂等多种药物,但是治疗效果不稳定,容易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并且长期使用会对身体产生损害。
中医则是采用中药、针灸、艾灸等治疗方法,以调整人体气血、平衡阴阳为主要手段。
本文将对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病因病理哮喘的病因病理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是环境因素,如潮湿、寒冷、灰尘、毛发等刺激,呼吸道病毒感染、紧张等均可引起哮喘发作。
内因主要是人体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的。
气虚痰湿、热毒互结、肺肾不交等病理机制是导致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
中医护理方案1.体质辨识针对哮喘患者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理论,哮喘可分为气虚型、痰湿型、肺热型、肺肾不交型等不同类型。
气虚型哮喘以治疗气虚、补益肺气为主;痰湿型哮喘以化痰、排痰为主;肺热型哮喘以清热解毒为主;肺肾不交型哮喘以滋补肾水为主。
2.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治疗哮喘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麻杏石甘汤、平喘散等。
其中,麻杏石甘汤可以用于治疗神经性哮喘、情绪焦虑引起的哮喘等;平喘散则用于调节气管、支气管畅通,缓解哮喘发作。
3.艾灸艾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哮喘的方式之一。
它是一种通过燃烧艾草对患者体表进行刺激的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经络、调和气血,来起到缓解哮喘、增强免疫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
4.食疗调理哮喘患者在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辛辣调料、葱姜蒜等,还需要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量饮食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引起气管、支气管的刺激。
常见的食疗方包括糯米粥、苦瓜芦笋汤等。
5.心理疏导哮喘发作和心理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心理疏导也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之一。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西医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西医诊疗方案一、范围本方案提出了小儿哮喘的定义、诊断、分期及调治方案,适用于16周岁以下人群哮喘的调治。
二、定义小儿哮喘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咳喘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临床以发作性喉间哮鸣,喘促气急,胸闷咳嗽,呼气延长为主要特征。
严重时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口唇青紫等。
常在清晨和(或)夜间发作或加剧。
小儿哮喘相当于西医学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范畴。
三、病因病机哮喘的发病,内因责之于素体肺、脾、肾不足,痰饮留伏,以及先天禀赋异常,成为哮喘反复发作之夙根。
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饮食不慎、情志失调以及劳倦过度等。
发病机制为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肃失常,气逆而上,出现哮鸣气喘、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
正如《证治汇补·哮病》曰:“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本病发作期以邪实为主,迁延期正虚邪恋,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形成三期邪正虚实演变转化的复杂证候。
四、临床表现咳嗽和喘息呈阵发性发作,以夜间和清晨为重。
发作前可有流涕、打喷嚏和胸闷,发作时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喘鸣声。
严重病例呈端坐呼吸,恐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青灰。
体格检查可见桶状胸、三凹征,肺部满布呼气相哮鸣音,严重者气道广泛堵塞,哮鸣音反可消失,称“闭锁肺”,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
肺部粗湿啰音时现时隐,在剧烈咳嗽后或体位变化时可消失,提示湿啰音的产生是由位于气管内的分泌物所致。
在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有些病例在用力时才可听到呼气相哮鸣音。
此外在体格检查还应注意有无变应性鼻炎、鼻窦炎和湿疹等。
哮喘急性发作经合理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等哮喘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如支气管阻塞未及时得到缓解,可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直接威胁生命(危及生命的哮喘发作)。
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引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点是呼吸道阻塞,并伴有呼吸困难、咳嗽和喘息。
虽然西医药物在治疗哮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长期应用药物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副作用。
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考虑中医的诊疗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帮助哮喘患者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 中医诊断哮喘中医诊断哮喘主要依靠四诊合参的方法:望、闻、问、切。
### 望诊在望诊中,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面色等表面特征,以判断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情况。
哮喘患者常见的舌象为:舌质淡红、边缘有齿痕、苔白腻等。
### 闻诊闻诊主要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是否哮鸣等,以了解肺部状况。
哮喘患者的呼吸声常常呈现明显的哮鸣音。
### 问诊通过与患者交流,医生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平时生活习惯等信息。
哮喘患者常常会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哮喘病情的。
哮喘患者的脉象常常呈现浮式或细数。
## 中医治疗哮喘中医治疗哮喘旨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减少症状的发作和减轻病情。
###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哮喘一般采用方剂,常用的中药有麻黄、石膏、杏仁、白芍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会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疗程。
###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哮喘的另一种方法。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针灸可以调整气机,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肺经、脾经和肾经的相关穴位。
###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也是中医治疗哮喘的一种方法。
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机,改善肺部的状况。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拿、推等。
### 口服膏方治疗口服膏方是一种方便患者服用的中药剂型。
膏方中的药物经过炮制后,可以直接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快速发挥药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药物治疗
1.清热化痰方:包括麻黄薏苡甘草汤、麻杏石甘汤等,主要作用是清
热解毒,化痰止咳。
这些方剂中的麻黄、桔梗、石膏等药物能够祛除体内
的热邪,薏苡仁、甘草等药物则具有化痰的作用。
2.补肺定喘方:包括参苓白术散和五苓散等,主要作用是补益肺气,
平喘止咳。
这些方剂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物能够补充肺气,乌梅、
桔梗等药物则具有止咳的作用。
3.苦寒活血方:包括三七、桃仁、地龙等,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消
散肺络。
这些药物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能够改善痰湿阻塞气道的情况,
缓解哮喘症状。
二、中医调理
1.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引起哮病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原因
之一、因此,调理脾胃是改善体质,预防哮病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关键。
建
议调理脾胃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尽量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重视膳食营
养的均衡,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2.调节情绪:情绪波动是哮病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对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心
理疏导、休闲放松、运动健身等方法来缓解精神压力和情绪紧张。
3.锻炼呼吸肌肉:哮病支气管哮喘患者因为气道痉挛和痰液堵塞,导
致肺活量减少。
适量的呼吸锻炼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改善肺功能。
可以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量运动。
4.调节环境:哮病支气管哮喘患者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诱发发作。
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封闭的环境,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源,对改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肺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肺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一、概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
其定义包括呼吸道症状如强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喘息、气短、胸闷与咳嗽,伴随不同程度的呼气气流受限。
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因宿痰伏肺,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而出现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中医病名:喘病,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二、诊断【中医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和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1和2中所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性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以上,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
(3)PEF昼夜波动率或日内变异率≥20%。
符合1~4或符合4~5者,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中医辨证分型】病因病机: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情志刺激、饮食不当、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发作期1.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3.寒包热哮证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咳喘气逆,咳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间,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舌苔白腻,舌尖边红,脉弦紧。
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喘中医诊疗方案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患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性的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
中医认为,哮喘发病与气机不畅、痰湿内蕴、肺失宣降等有关。
因此,在中医诊疗哮喘时,需要从整体调理、症状缓解、病因治疗等三个方面着手,以下是一种中医诊疗哮喘的方案:整体调理:1.饮食调理:哮喘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饮食中应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
2.睡眠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睡眠环境要保持清洁、安静,避免刺激性味道的物质。
3.情绪调理:哮喘患者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发作,应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宁静稳定。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心理活动,如瑜伽、冥想等。
症状缓解:1.解表祛风:哮喘发作时,可用草药组方疏风解表,如银翘散。
具体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而定。
2.清热化痰:哮喘患者常伴有痰湿内蕴的情况,可使用化痰祛湿的中药,如苏子降气汤、半夏泻心汤等,以清热化痰,通气宣降。
3.润肺止咳:哮喘患者的咳嗽常常伴有燥咳的情况,可选用润肺止咳的中药,如桑杏汤、川贝止咳丸等,以滋润肺部,缓解咳嗽。
病因治疗:1.气机调理:哮喘发作与气机不畅有关,可使用理气祛风的中药,如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以调和气机,舒畅气道。
2.痰湿化验:哮喘发作与痰湿内蕴有关,可选用化湿祛痰的中药,如平胃痰散、苓桂术甘汤等,以祛除痰湿,改善症状。
3.肺失宣降:哮喘患者常伴有肺失宣降的情况,可选用宣肺降气的中药,如养卫汤、增脂降气散等,以补益肺气,宣降下行。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哮喘主要从整体调理、症状缓解、病因治疗三个方面着手,针对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哮喘只是辅助治疗,不能替代西医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并按医嘱进行治疗。
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 年)。
①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②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连续7日,每日PEF昼夜变异率之和/7)>10%,或PEF周变异率{(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 [(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1/2]×100%}>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医认为,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情志刺激、饮食不当、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临床常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而本科室住院患者常以急性发作期为主。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儿的体质和症状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常见的证型有肺气虚证、痰湿阻肺证、肺热壅盛证等。
(1)肺气虚证主要表现为每次活动后气短、乏力,轻度喘息,面色苍白,舌淡红,苔白腻等。
治疗应通过调理气机,增强肺气,缓解症状。
可选用补肺气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合参苓白术散等。
(2)痰湿阻肺证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痰多黏稠,声音嘶哑,舌苔厚腻等。
治疗应清热化痰、疏肝理气。
可选用橘红苓甘汤合小青龙汤等方剂。
(3)肺热壅盛证主要表现为痰多黏稠、呕吐、口渴、舌苔黄腻等。
治疗应清热化痰、降火平喘。
可选用小青龙汤合柴胡清肺汤等方剂。
2.中药调理除了中药方剂外,中医还强调调理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可选用一些具有健脾胃、补肺气、调理气血的中药进行调理,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等。
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小儿哮喘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风池、肺俞、关元等。
针灸的作用可以调节机体的气机,缓解症状。
4.食疗调理合理的饮食对于儿童的健康非常重要。
小儿哮喘患儿应尽量避免或减少过敏食物的摄入,如花生、海鲜、牛奶等。
同时,应注重养肺气,可适量食用一些温补食材,如鸭肉、猪肺等。
5.调整生活方式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和冷气的侵袭。
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中医在小儿哮喘治疗中具备独特优势,可以通过辨证施治、调理体质等综合手段缓解症状、改善机体功能。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需在合格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擅自使用中药或进行针灸治疗。
同时,中医治疗也不宜完全替代西医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呈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和 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1.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肺病科-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和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1.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4)阳虚喘脱危证: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
2.慢性持续期(1)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痰多易出,面色青暗,舌苔厚浊或黄腻,脉滑实。
(2)虚哮证: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3.临床缓解期(1)肺脾气虚:气短声低,自汗,怕风,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肺肾两虚: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膝酸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急性发作期(1)风哮证治法:祛风解痉,宣肺平喘推荐方药:黄龙舒喘汤加减。
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五味子、白果、甘草、防风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寒哮证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推荐方药: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射干、麻黄、细辛、半夏、杏仁、生姜、紫菀、冬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热哮证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推荐方药:定喘汤或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银杏、杏仁、款冬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阳虚喘脱危证治法:化痰开窍,回阳固脱推荐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
人参、炮附片、甘草、山萸肉、石菖蒲、白果、葶苈子、煅龙骨、煅牡蛎、蛤蚧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慢性持续期(1)痰哮证治法:健脾化痰,降气平喘推荐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减。
炙麻黄、苦杏仁、橘红、半夏、茯苓、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诃子、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虚哮证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推荐方药:平喘固本汤加减。
黄芪、胡桃肉、五味子、紫苏子、法半夏、款冬花、陈皮、地龙等。
或补肾益气方加减,黄芪、淫羊藿、生地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注:慢性持续期证型较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实证有寒热之分,虚证当分清肺脾气虚或肺肾气虚,同时还应分清阴阳;另外还需重视兼夹证。
3.临床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益肺,培土生金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推荐方药:补肺散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桑白皮、熟地黄、人参、紫菀、五味子、当归、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菟丝子、补骨脂等。
或补肾益气方(验方)加减,黄芪、淫羊藿、生地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
(二)其它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治疗(1)实证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如因痰热,多见咳痰粘腻色黄,咳痰不爽,胸中烦闷,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
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
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
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
处方:肺俞、膏肓、肾俞、气海、足三里、太渊、太溪。
疗程: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2.穴位贴敷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定喘、风门、肺俞、天突、膏肓、膻中等穴位,脾虚加脾俞,肾虚加肾俞。
参考《张氏医通》白芥子膏组方,炒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细辛、甘遂、肉桂、天南星各10g,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将药糊贴敷于穴位上,胶布固定。
贴2~4小时后去药洗净,注意防止出现皮肤损伤。
疗程:慢性持续期,每次间隔3~4天,治疗8~10次为1个疗程;临床缓解期,在三伏天,每伏各取1天做穴位贴敷,3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做3个疗程。
3.拔罐: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定喘、丰隆等穴位,每日或隔日拔1次,每次更换部位,拔罐时间5~8分钟,10日为1疗程。
4.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下屏尖、肾上腺、气管、皮质下、交感、肺等穴位,用磁珠或王不留行固定于相应穴位,每天按4~6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3~5分钟,保留3~7天。
5.膏方: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者,根据患者体质辨证使用。
哮喘发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虚实夹杂,故临床在扶正补虚的同时,宜兼顾祛邪治病;同时应重视顾护脾胃,不可滋腻太过。
方以二陈汤、七味都气丸、人参养荣汤等为主加减。
(三)西药治疗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和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详细采集病史,进行临床查体并结合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哮喘重度急性发作的患者参照指南给予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病情危重者,经上述药物治疗,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无改善甚至继续恶化,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等治疗。
有细菌感染的证据,给予抗感染治疗。
(四)护理调摄要点1.起居护理: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寒哮、虚哮证患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痰粘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饮食护理: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对咳嗽痰多患者,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4.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帮助病人理解哮喘发病机制及其本质、发作先兆、症状等。
指导病人自我监测症状,预防发作。
通过定期肺功能监测,客观评价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应对,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哮喘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
5.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慢跑等,逐步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等,防止发生猝死。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基于分期的疗效评价标准急性发作期显效: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降2级以上,或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气分析中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与肺功能中FEV1、PEF占预计值%等指标明显改善。
有效: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降1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血气分析中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与肺功能中FEV1、PEF占预计值%等指标也有所改善。
无效: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死亡。
慢性持续期使用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16年)。
完全控制:25分。
部分控制:20~24分。
未得到控制<20分。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其他可供参考的化验及检查指标:如肺功能或呼气峰流速仪、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IgE、呼出气NO浓度等。
(二)评价方法1.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16年)临床特点轻度中度重度危重气短□步行、上楼时□稍事活动□休息时体位□可平卧□喜坐位□端坐呼吸讲话方式□连续成句□单词□单字□不能讲话精神状态□可有焦虑,尚安静□时有焦虑或烦躁□常有焦虑、烦躁□嗜睡或意识模糊出汗□无□有□大汗淋漓呼吸频率□轻度增加□增加常> 30 次/ min辅助呼吸肌活动及三凹征□常无□可有□常有□胸腹矛盾运动哮鸣音□散在,呼吸末期□响亮、弥漫□响亮、弥漫□减弱、乃至无脉率(次/ min) □<100□100~120□> 120 □脉率变慢或不规则奇脉□无, <10 mm Hg □可有,10~25mm Hg□常有, >25 mm Hg□无,提示呼吸肌疲劳使用β2 受体激动剂后PEF 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百分比□> 80 % □60 %~80 %□< 60 %或< 100 L/min或作用时间< 2 hPaO2 (吸空气,mmHg)□正常□≥60 □< 60PaCO2(mm Hg)□< 45 □≤45 □> 45SaO2 (吸空气, %) □> 95 □91~95□≤90注:只要符合某一严重程度的某些指标,而不需满足全部指标,即可提示为该级别的急性发作;1mmHg=0.098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