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攻击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小学生攻击行为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理解攻击行为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帮助中小学生预防和矫正攻击行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攻击行为;伤害;挫折;预防;矫正
引言
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校园逐渐出现了暴力行为, 尤其是在90年代后有发展趋势。在城乡中小学校园内,以斗殴打架、欺压学生、勒索钱物、残害师生、逞凶作歹为典型表现形式的攻击性行为普遍存在, 甚至在一些学校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 成为校园中一个亟待治理的毒瘤。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对社会风气也会有不良影响,因此,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必须引起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1 攻击行为的定义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口头的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用木棍、拳头打人是攻击性行为(动作攻击);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侮辱他人人格,使人丢脸,也是攻击性行为(言语攻击);捏造谣言、诬陷他人等间接攻击他人心理,同样属于攻击性行为的范畴。
2 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攻击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来自成人的不良影响或好斗行为;受人唆使;参加不良帮派;长期积压下来的委屈借某一诱因爆发出来,借故发泄情绪;被父母或教师等成人压制过度,造成放松和不能自制;引起他人的注意;曾经遭受某些挫折或者心里创伤,人格上有缺陷,以攻击行为表现出来等等。
3 攻击行为的预防与矫正方法
杜绝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最佳途径是预防。“防患于末然”这一道理十分适用。我们知道,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主要是不当的强化和不良的环境引起的,家庭的暴力、严重的挫折感、电视电影中的暴力镜头和不良的同学关系都可影响攻击行为。因此,首先应当做的就是治理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
家庭是性格形成的温床,而家长又是家庭中的主导力量,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攻击行为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预防孩子的攻击行为,家长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对孩子使用暴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使用暴力。我国由于受封建传统影响较深,一些家长,尤其是做父亲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视为家中的
权威,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毫不重视儿童的权利,也从不知如何从孩子的立场想问题或处理问题,他们从小就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教氛围中长大,于是一旦自己做了父母,也认为这一方式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不记得自己挨父亲打时的愤怒、恐惧与委屈,很快变成了“凶恶”的父亲。更重要的是,由于儿童的体能及各种力量的弱小,往往在高压与暴力手段之下,无可奈何,只能驯服,这就大大强化了父亲的体罚行为,使其认为只有体罚是最奏效的,可以“立竿见影”,这反过来使其更愿意动用暴力来管教孩子,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使孩子崇尚暴力,认为高压可以令人顺从。这种权威型的家庭在我国还十分普遍。媒介曾不止一次地报道过父母体罚儿童致死案,事到临头,这样的父亲才知道悔恨。现代社会要求家庭的民主教育方式,强调家长与子女平等地交流与沟通。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行为欲达到的目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家长们要意识到,使用暴力与高压对自己来说是省事的、方便的,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则是以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行的正常发展为代价的。
第二,建立合理良好的强化链条。家长对孩子的所有反应都有一种强化的性质,只不过家长没有意识到。强化是促进儿童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的家长虽然在使用强化,但往往强化的行为不对,成强化的时间不对。举个例子来说,当孩子学走路时,难免要摔跤,于是我们的家长小心地跟在孩子的后面,当他们跌倒哭喊后,立即将他抱起来,哄慰一番,孩子受到强化的行为是哭喊,一哭喊立即有人来帮助,所以他们认为哭喊是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以后只要遇到困难就拼命哭喊。而西方国家的一些家长见到孩子跌倒了,并不是立即跑上前去将其抱起来,而是观察孩子的行为,等孩子自己站起来之后才上前去抱孩子,并夸奖孩子真勇敢。这两种强化在时间上只差一分钟,却起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后者强化的是独立解决问题,遇到困难自己想方设法解决,而不是用哭声招呼大人。同样,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如果孩子无缘无故地扰乱大人,大人给予训斥,这正好强化了他的捣乱行为,因为孩子无故捣乱时,正是为了要引起大人的关注,这时他的行为在招示:“大人太忽略我了,这不公平”,而大人的训斥,正好满足了他的愿望,落入其设好的陷井,以后孩于就学会了用捣乱得到大人的关注。如果大人意识到孩子的诡计,对孩子的诡计不予理睬,而是注意花一些时间与孩子一道玩,关心孩子,孩子就不会学习这样的行为反应。就攻击行为而言,如果家长不是以体罚来惩罚其对其他孩子的攻击行为,而在孩子以讨论的方式解决冲突时给予表扬,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尽量减少孩子的挫折感和不适感。即然攻击行为与挫折有一定的关系,家长应从消除挫折感做起。现在城市的家长多为双职工,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他们或因工作的压力;或因时间紧迫,而无法顾及孩子,有人甚至把孩子当成累赘。任自己不好的情绪在孩子身上发泄,或疏远孩子,这些都易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当家长因情绪不佳而对孩子发火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认为自己不好,投射于外界,形成攻击倾向,这对孩子日后的成长非常不利。做家长的尤其应当学会发自内心地
欣赏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身上的独到之处,也许你的孩子相貌平平、智力平平,但他真诚质朴,善于关心他人,从不说谎,做事认真。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爱的特点,关键是我们要去发现它们,学会欣赏它们。欣赏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增加其自我评价,起到鼓励其向上成长的作用。
而假若预防不成功,孩子已经有了攻击性行为,那我们可采取一些矫正的方法:
l、角色扮演法。每个人都在尝试学习某种社会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求扮演者体验着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攻击行为中,攻击者扮演着专制、残暴的角色,被攻击音则体验着恐惧、逃避、愤恨、驯从、甚至悲伤委屈的情绪体验。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让那些爱打架、爱欺侮人的学生充当一下挨打者的角色,让他们体验—下被欺侮的心情、对于他们矫正攻击行为很有好处。这可以以心理剧形式来实施。例如,教师可以让一个打架大王与平时受欺侮的学生一道排演一个剧,剧情中包含着人际冲突的情节,弱小的学生充当主动打人的人,打架大王充当受侮者,要求打架大王细心体验角色要求,想象自己挨打后的表情反应、委屈和悲伤,并将之表演出来。经过这样的练习,打架大王学会了从挨打者角度想问题,意识到了打架给他人造成的心灵的痛苦,从而抑制了自己的攻击冲动。
2、榜样学习法。一些孩子出于对强盗、枪手的羡慕而模仿他们的暴力行为。例如,如果电视中的主角最后总是以暴力取胜,则会增加青少年的模仿,尽管暴徒在剧中都受到惩罚,但暴力行为占很长时间,而惩罚是短暂的一小段。如果整个社会宣传和平,树立的英雄人物都是重智慧的、讲道理的,并且让人们看到暴徒自始自终都在受惩罚,就会减少对暴力的模仿的机会。在我国的动画片、电影及电视片中,多是弘扬和平主题的,我们的动画片的主人公常是小猪、小猴、小兔等,性格平和,不动武,与西方的影片风格相异。但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与交流的扩大,一些充斥暴力情节的影片开始进入我国,并深受一些青少年的偏爱,它的负面影响已经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结论
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中小学生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校园暴力事件也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学校应该启发小学生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与思考,使之认识到攻击行为的不良影响,逐渐消除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使中小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17-344.
[2] Anderson Aerson A. Heat and Violence. Psychology science, 2001,(10):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