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

合集下载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的关键PPT课件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的关键PPT课件
第31页/共33页
可用的氧化剂(主剂)为:NaIO4和30%H2O2 可提供H+ (助剂)为: NaH2O4 和CH3COOH
第32页/共3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3页/共33页
μ——乳状液粘度,mPa·s μ0——分散介质粘度,mPa·s Φ——乳状液中分散相所占体积百分数,% k ——常数:
• Φ≤ 0.74时,k为 7.0, • 当φ>0.74时,k为 8.0;
第19页/共33页
Richardson公式
0ek
启 (1)乳状液粘度取决于分散介质粘度。 示
(2)乳状液粘度取决于分散相所占体积分数。

抽油机负荷大、耗电量 多,机械事故多
节 影响地面输送 输送困难、麻烦
第13页/共33页
第2节 稠油的升温降粘法
稠 105

塔河TK1055 胜利陈庄13-15 辽河齐40 塔河TK1244
粘度,mPa.s

104
温 103

线
102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结论 稠油的粘度受温度影响影响很大
稠油物性参数
油田 辽河
克拉 玛依 胜利
大港
区块 杜 84 杜 1-7-5 杜 84 九区 凤城全区 单家寺 草桥 孤岛 羊三木 枣园枣北
油层 杜家台油层 大凌河油层 兴隆台油层 齐古组 齐古组 Ng Ng Ng 明、馆 下第三纪孔一段
埋深 1122-1500 950-1090 650-750 160-230 150-500 1100-1200 820-960 1200-1400 1220-1430 1736-2036
第29页/共33页

稠油降粘技术

稠油降粘技术

稠油降粘技术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乳化降粘、微生物降粘技术等五种)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

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乳化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

分析认为,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优先考虑。

一、掺稀降粘掺稀降粘采油工艺是通过油管或油套环空向油井底部注入稀油,使稀油和地层产出的稠油充分混合,从而降低稠油粘度和稠油液柱压力及稠油流动阻力,增大井底生产压差,使油井恢复自喷或实现机械采油的条件。

掺稀油方式有空心抽油杆注入、单管柱注入、油管注入和套管注入4 种。

空心抽油杆注入: 稀油由空心抽油杆注入井下, 在泵筒内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由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1) , 减小了流动阻力。

单管柱注入: 平行于油管下一条管柱, 将稀油注入到泵下与地层液混合, 经油管将混合液采出(见图2)。

图1空心杆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2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套管注入: 稀油从油、套环形空间注入, 在泵下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经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3)。

油管注入: 稀油从油管注入与地层液混合,经抽油泵上的带孔短节进入油、套环形空间被举升到地面(见图4)。

图3套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4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一般来说,稠油与轻油的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

混合温度应高于混合油的凝固点3—5℃,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降粘效果反而变差。

确定合理的掺油比应根据油井的原油粘度、温度、含水、含砂等情况而定。

给稀油管输温度,是决定掺油量的重要因素。

辽河金马公司通过多年摸索发现,当管输温度保持在50摄氏度左右时,稀油黏度降至最低,能够充分带动井内稠油举升至地面。

为此,他们在偏远井站的稀油干线上增装了5座加热炉,保证了稀油入井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同时对4座采油站的稀油干线进行了合并,减少了零散输送带来的热损失。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

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期刊名称】《当代化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365-1367)【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作者单位】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 100012;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 10001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4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

由于稀油消耗量的逐渐增加,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1]。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是当各国的极大关注的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稠油分布广泛,其中超稠油,重油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新疆、辽河等油田,现在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开采储量大、埋藏浅、粘度相对较低的油田[2]。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摘要:稠油是石油工业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粘度高、凝点高、流动性低,使得开采这些油相对困难。

降黏增效是成功提取稠油的必要条件。

粘度降低技术可以降低稠油的粘度,便于提取稠油。

为了充分利用降低粘度的附加价值,有必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了解技术原则,深化实质性原则,全面提高厚油层的开采能力。

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稠油的概念,然后分析稠油开采中降黏增效技术的原则,最后分析稠油开采中降黏增效的物理化学技术。

关键词:稠油开采;降黏增效;工艺技术;分析研究前言稠油是指在层状条件下粘度大于50 MPa /秒的稠油,或在罐壳温度下粘度介于1000 MPa/秒至10000 MPa /秒之间的空气中释放的原油。

世界石油丰富,储量比传统原油多得多。

但是,含油胶和沥青含量高导致粘度高,流动性低。

为了解决稠油开采和运输问题,降黏增效,提高稠油的流动性至关重要。

一、稠油降黏增效原理分析顾名思义,稠油是高粘度、高密度的油,通常在国外称为稠油。

与稀油相比叫它稠油,稠油难流通,稀油像水一样流动。

稠油粘度极高,甚至高达几百万mpas。

从科学角度来看,很难从地下开采,因为太粘稠了。

在20℃环境温度下,地下粘度大于50 %,密度大于0.92的原油通常称为稠油。

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经常使用热油循环、油层燃烧和蒸汽喷射等方法来增加热量和降低粘度,或混合稀有石油、进行模拟和添加活性制剂来降低粘度。

与普通油罐不同,稠油不是液体而是胶状的,这使得稠油开采非常困难。

此外稠油芯是分散沥青束相,分散介质是轻油的分馏和胶的一部分。

因此,为了降低粘度、提高效率和完成采油工作,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降低稠油的粘度。

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是在π-π作用和氢键作用下,通过橡胶沥青与胶分子有机融合。

稠油的高粘度是由于沥青和胶质的相互作用。

因此,分散介质中束中心的组成过程正在逐步演变。

使用这些力减少沥青和胶质之间的力可以降黏增效,提高稠油产量。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与分析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与分析

A bsr c : By n l zn t e ta t a ay i g h me h n s o i—oube ic st r d e c a im f ols l l vs o i y e uc r, we n e tg td h v s o iy i v sia e t e ic st
要 . 是 , 油具有 粘 度大 、 但 稠 流动 困难 的 特点 , 重制 严
这种粒 子通 过氢 键 相 互 连 接 , 成 分 子量 很 大 的胶 形 束, 造成 了稠油 的 高 粘度 ¨ J 这 种 特性 决 定 了稠 油 。.
的采 、 、 必然 是 围 绕着 降粘 、 凝 改性 或 改 质 处 输 炼 降
rd c o f c o moo e ( c d cl cya , t ee ma i a hdie , n y tei davr t o e ut ne e t f n m r o t ey arl e s rn , l c n y r ) a dsnhs e ai y f i f a t y e d z e
第1 6卷 第 5期
21 0 0年 1 0月
上 海 大 学 学 报 ( 然 科 学 版) 自
J U N LO H N H I N V R IY N T R LS I N E O R A FS A G A IE ST ( A U A CE C ) U
V0 .1 I 6 No. 5 0c .201 1 0
ols l b e e p lm e sv s o i e uc r . T e u t ho t tt e p o u ti et rb h o toln i—o u l o oy ra ic st r d e s y he r s ls s w ha h r d c s b t y t e c nr l g e i t e mo o e ai . W h n t e mo o e ai s6: h n m rr to e h n m r r to wa 2:1 n h o c n r to f vs o i e u e s a d t e c n e ta in o ic st r d c r wa y

硅氟类降粘剂的降粘机理及应用

硅氟类降粘剂的降粘机理及应用

硅氟类降粘剂的降粘机理及应用鲍允纪李芬芬张文郁【摘要】对硅氟类降粘剂的分子结构、性质和降粘机理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并介绍了目前国内硅氟类降粘剂类型以及硅氟类降粘剂为主处理剂的钻井液的性能特点。

最后对硅氟类降粘剂的发展趋势给出了几点看法。

【期刊名称】有机氟工业【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4【关键词】硅氟类降粘剂;降粘剂;有机硅化合物;有机氟化合物;钻井液1 概述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油气勘探已向深部地层和海上发展,井深逐渐增加,钻遇地层条件日趋复杂,钻井工程对钻井液工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深井用高固相含量的钻井液,综合解决钻井液的流变性、抑制性、抗温性等之间的矛盾尤为困难,特别是深井钻井液的热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关键[1],所以研制新型的抗高温钻井液已成为当今钻井液技术的一个重要课题。

钻井液的处理剂是保证钻井液优良性能的关键,这促使油田化学工作者不断开发新型的钻井液处理剂。

降粘剂是钻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钻井液处理剂之一,它可起到降粘、调节钻井液流变性等作用,对维护钻井液的性能稳定,保护油气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钻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钻井液处理剂。

虽然固控设备能有效地清除钻井液中的各种固相,起到调节钻井液的流变性,减少降粘剂使用量的作用,但是由于现场固控设备的使用不理想,降粘剂的作用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对于安全、高效的钻井和提高钻井速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按国际健康-安全-环保标准和发展趋势,研制不污染环境、对健康无害、满足复杂结构井和深井、超深井钻井作业要求的新型无毒无污染的绿色、优质、高效、价格低廉的钻井液降粘剂成为一个新的方向[2]。

有机硅氟钻井液降粘剂适用于高温钻井液体系,它是以聚甲基氟硅氧烷为主处理剂(降粘剂),该钻井液是成功的抗高温钻井液(深井)之一,该钻井液配方简单,具有良好的抗高温稳定性,粘土容量高,抗盐能力强,维护时间长,有效延长泥页岩水化周期,抑制性强,有利于防塌,减少井下复杂情况,利于保护油气层,而且硅氟类化合物在土壤沙砾的催化作用下,能够分解为较为简单的分子,分解产物为有机硅分子,并进一步分解为CO2、H2O、S iO2水合物,土壤中留下的有机硅化合物在水中可溶,在日光紫外线照射下可进一步分解为海水中天然存在的一种化合物—硅酸,该物质无毒、对环境无污染,因此该类钻井液处理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份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份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配方技术开发,降粘机理及问题解决方案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参考配方等,本文中的配方数据通过修改,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咨询咱们的技术工程师。

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普遍应用于石油开采方面,禾川化学引进国外配方破译技术,专业从事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成份分析、配方还原、研发外包效劳,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一整套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一.背景稠油因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而不能用常规方式开采。

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粘、降摩阻、改善流变性。

目前经常使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式有:掺稀降粘、加热降粘、改质降粘及乳化降粘。

掺稀降粘受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粘能耗大;改质降粘存在催化剂挑选困难的缺点;乳化降粘因其利用范围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且工艺简单等优势而研究活跃。

有机硅降粘剂是由甲基三氯烷类做要紧原材料,在有机溶剂条件下,经水解取得环状的、线性的和交联聚合物的混合物。

再通过碱化处置而形成的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生成的产品相对稳固。

分子结构中含有Si-C 键的化合物,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

有机硅分子中的≡Si—OH 键易与粘土上的≡Si—OH键缩聚成≡Si—O—Si≡键,在粘土表面形成一层甲基朝外的CH3-Si牢固化学吸附层,使粘土表面发生润湿反转,阻止和减缓粘土表面的水化作用,阻止泥页岩水化膨胀,坍塌。

能够有效地操纵钻井液高温增稠,避免高温聚结作用,形成端-端(E-E),端-面(E-F)的结合,减弱和拆散了粘土颗粒的空间网架结构,并放出大量自由水,致使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下降,达到了稀释降粘的目的。

禾川化学技术团队具有丰硕的分析研发体会,通过量年的技术积存,能够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壮大原材料库,完全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进程中碰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效劳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良及新产品研发。

稠油油藏化学冷采靶向降黏关键技术及应用

稠油油藏化学冷采靶向降黏关键技术及应用

稠油油藏化学冷采靶向降黏关键技术及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稠油油藏的开发成为了当前石油行业的热点之一。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稠油是指粘度较高的原油,在开采和输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降粘的需求。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延长井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主要方法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石油资源逐渐减少,油田产量的稳定提高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然而,稠油的开采和输送过程面临着粘度高、流动性差等问题,降低了开采效率和输送能力,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成为了当前石油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稠油降粘技术主要方法稠油降粘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三种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机械能、超声波等手段对稠油进行物理作用,改变其粘度。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剪切、振荡、高压处理等。

剪切是通过搅拌、搅拌、搅拌等手段将稠油进行物理剪切,使其粘度降低。

振荡是通过振动装置对稠油进行振动,改变其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高压处理是通过对稠油施加高压力,增加其流动性。

化学方法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物质,改变稠油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溶剂、添加改性剂等。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改善稠油和水的亲和性,使其形成胶状液体,降低粘度。

溶剂的添加可以改变稠油的分子结构,使其变得更加流动。

改性剂的添加可以通过改变稠油分子链的结构和长度,降低粘度。

热力学方法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处理,改变其粘度。

热力学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处理和高温处理两种。

低温处理是通过将稠油降至低温,使其粘度降低。

高温处理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使其分子运动加快,粘度降低。

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油田开采和输油管道输送方面。

在油田开采方面,稠油降粘技术可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原油粘度后,可以提高油井的产量,延长油井寿命。

此外,稠油降粘技术还可以解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沉积、堵塞等问题,保证油井的正常生产。

有机硅胶粘剂 胶水 粘合剂 固化剂配方还原及成分剖析

有机硅胶粘剂 胶水 粘合剂 固化剂配方还原及成分剖析

有机硅胶粘剂胶水粘合剂固化剂配方还原及成分剖析有机硅胶粘剂是一种常见的胶水和粘合剂,它具有优异的粘附性能和耐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文将对有机硅胶粘剂的配方还原及成分剖析进行介绍。

一、有机硅胶粘剂的配方还原有机硅胶粘剂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成分:1. 有机硅树脂:有机硅树脂是有机硅胶粘剂的主要成分,它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可以提高胶水的粘附性能和耐久性。

2. 交联剂:交联剂是有机硅胶粘剂的固化剂,它可以与有机硅树脂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从而提高胶水的强度和硬度。

3. 催化剂:催化剂是有机硅胶粘剂的催化剂,它可以促进交联剂与有机硅树脂的反应,加快固化速度。

4. 填料:填料是有机硅胶粘剂的辅助成分,它可以改善胶水的流变性能和加强胶水的填充性能。

有机硅胶粘剂的配方比较复杂,不同厂家和不同产品的配方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是,以上几个成分是有机硅胶粘剂的基本成分,它们的比例和配方会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要求进行调整。

二、有机硅胶粘剂的成分剖析1. 有机硅树脂有机硅树脂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硅-碳键和硅-氧键。

有机硅树脂具有以下特点:(1)耐高温性能好:有机硅树脂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硅-氧键,这种键的键能比较高,使得有机硅树脂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

(2)化学稳定性好:有机硅树脂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硅-碳键和硅-氧键,这些键的键能比较高,使得有机硅树脂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被化学物质侵蚀。

(3)粘附性能好:有机硅树脂具有较好的粘附性能,可以与各种材料进行粘合。

2. 交联剂交联剂是一种化合物,它可以与有机硅树脂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从而提高胶水的强度和硬度。

常用的交联剂有以下几种:(1)硬化剂:硬化剂是一种含有活性基团的化合物,它可以与有机硅树脂发生加成反应,形成交联结构。

(2)硅烷偶联剂:硅烷偶联剂是一种含有硅烷基的化合物,它可以与有机硅树脂发生硅烷偶联反应,形成交联结构。

QSH 0055-2007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

QSH 0055-2007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
测试结果的数值修约依据 GB/T 8170 进行。
6 检验规则
6.1 抽样方法 6.1.1 稠油降粘剂按批检验,每供货一次的产品为一批。 6.1.2 抽样按GB/T 6678-2003中7.6规定确定抽样数量,按GB/T 6679、GB/T 6680的规定进行抽样。液 体抽样总量不少于1000 mL, 固体抽样总量不少于1 kg。 6.1.3 将抽到的样品充分混合后,等量分装于两个清洁、干燥的瓶中,密封并贴上标签。标签上应注明样 品名称、生产单位、样品型号、抽样日期、抽样地点和抽样人。一瓶作质量检验,另一瓶留作为留样,留 样期为三个月。 6.2 检验结果判定
3 要求
稠油降粘剂的产品质量应符合表1的技术要求。 表 1 技术要求
项目
液体
质量指标
固体
外观
均匀液体,无杂质
自由流动粉末及颗粒, 无结块
溶解性
溶于水
pH 值
表面张力(液体为 1 %水溶液,固体为 0.3 %水溶液),mN/m
界面张力(液体为 1 %水溶液,固体为 0.
ICS 75.020 E 14 备案号
Q/SH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H 0055—2007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
2007-03-26 发布
2007-03-26 实施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Q/SH 0055—2007
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化采油助剂与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 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金林 杜灿敏 宫善峰 周海刚 张志振 张娜 张晶 罗艳萍
产品检测结果中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应重新加倍在包装单元中采取有代表性的样 品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中仍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则判该批产品质量不合格。 6.3 仲裁

稠油性能评价及降粘技术探究

稠油性能评价及降粘技术探究

稠油性能评价及降粘技术探究发表时间:2019-10-24T16:32:02.05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1期作者:史昆孙国栋廉福威[导读] 对特稠油原油性质,进行了一系列降粘研究,利用该块稀油与油溶性降粘剂相结合的降粘工艺技术,在60℃条件下,实现特稠油由“半固体”向较好流动性转变。

青海油田公司采油一厂;辽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厂;辽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厂摘要: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难度不断加大,部分高粘度稠油被逐步动用。

无法正常开采及输送。

目前特稠油作为该区块新的原油生产阵地,由于原油粘度高,温度对原油粘度影响显著,其开发中的难题还无成熟经验可循。

为此,针对特稠油原油性质,进行了一系列降粘研究,利用该块稀油与油溶性降粘剂相结合的降粘工艺技术,在60℃条件下,实现特稠油由“半固体”向较好流动性转变。

关键词:稠油开发;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工艺;流动性室内对特稠油进行组分分析及粘温曲线测试,并进行掺稀油、加降粘剂等降粘评价,确定了最佳掺稀油比例,及与降粘剂配合使用降粘效果。

室内实验表明,该稠油在60℃条件下,粘度超过20000mPa.s,流动性极差,掺稀油比例超过50%,60℃条件下,粘度降至2500mPa.s左右,具有较好流动性,配合加入降粘剂后,可进一步提高原油流动性。

1特稠油原油特性稠油组分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含硫量高,胶质高,沥青质高,含腊量低。

从稠油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的大分子胶束结构式稠油高粘的主要原因,胶质含量高,温度敏感性强。

以该块A井原油粘温曲线为例,粘度受温度影响显著(如图1),温度低于80℃后,原油粘度急剧上升,失去流动性。

由于稠油原油粘度高,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开采的矛盾在生产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原油流动性差,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原油难以流到井筒周围,造成油井生产能力下降,且井筒举升困难,管线外输难度大。

2 稠油降粘评价2.1 降粘剂降粘评价稠油组分复杂,至今尚没有一种适合于所有稠油的降粘剂,油田常用稠油降粘剂主要分为油溶性降粘剂及水溶性降粘剂两类,室内对几种常用降粘剂进行降粘效果评价。

稠油 降粘剂 机理

稠油 降粘剂 机理

稠油降粘剂机理
稠油降粘剂是一种通过改变原油分子结构来改变流变特性的化学物质。

它可以降低原油的黏度和重量分子量,从而增加其流动性并降低生产成本。

其机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 分子分散作用:稠油降粘剂可作用于原油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之间产生排斥力,从而使原油分子间的相互吸附减少,降低原油的粘度。

2. 结构改变作用:稠油降粘剂通过改变原油分子结构,使其大分子链断裂或缩短,减小分子间力,使原油流动性增强。

3. 电荷调节作用:稠油降粘剂含有大量非离子或带电离子基团,这些基团可以调节原油分子之间的电荷量和分布方式,从而使原油分子聚合度降低,粘度减小。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常运兴(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张新军(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目前,稠油油溶性降粘剂被认为是解决稠油开采和输送问题最有前途的方法。

本文讨论了稠油高粘的内在根本原因,并通过加剂前后对稠油粘温曲线的对比、透射电镜图像的对比以及DSC 曲线的对比,分析稠油加剂前后微观结构上的变化,进一步提出了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

主题词 稠油 高粘度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1.稠油高粘的本质稠油与含蜡原油组成上的不同在于稠油体系中蜡含量极低,而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

稠油中的蜡即使全部析出,也不至于形成以蜡晶为主体的原油结构,且稠油即使在较高温度下的粘度也相当大。

因此引起稠油高粘度的实质并非含蜡原油中存在的结构,而是其本身分子(特别是沥青质、胶质分子)在体系各种力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复杂大分子结构。

首先,稠油体系是一种胶体系统已得到公认,其中沥青质是分散相,胶质作为胶溶剂,油分为分散介质。

稠油中所含的超分子结构是稠油即使在较高温度下粘度也相当高的根本原因。

稠油各组分的内部微观结构直接影响到分子间和稠油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就影响到稠油的粘度,即结构决定粘度性质。

其次,稠油体系中的这些超分子结构并不是紧密堆积的,低层次的结构在某种分子间力作用下可发生相互连接、聚集,进一步形成松散的较高层次的超分子结构,在此过程中把大量的液态油包裹其中。

再次,根据Pfeiffer 和Saal 提出的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沥青胶体结构模型分析,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处在胶束中心,其表面或内部吸附有可溶质,可溶质中分子量最大、芳香性最强的分子质点最靠近胶束中心,其周围又吸附一些芳香性较低的轻质组分,即沿胶束核心向外其芳香度和分子极性连续递减至最小。

其中,比较靠近沥青质超分子胶束核心的吸附层可称为溶剂化层,溶剂化层的存在可增大分散相的体积。

在溶剂化层的外面还存在芳香度和极性逐渐减小的分散介质,使沥青质胶粒具有较大的空间延展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配方技术开发,降粘机理及问题解决方案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参考配方等,本文中的配方数据经过修改,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咨询我们的技术工程师。

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方面,禾川化学引进国外配方破译技术,专业从事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还原、研发外包服务,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一整套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一.背景稠油因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而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

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粘、降摩阻、改善流变性。

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降粘、加热降粘、改质降粘及乳化降粘。

掺稀降粘受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粘能耗大;改质降粘存在催化剂筛选困难的缺点;乳化降粘因其使用范围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且工艺简单等优势而研究活跃。

有机硅降粘剂是由甲基三氯烷类做主要原材料,在有机溶剂条件下,经水解得到环状的、线性的和交联聚合物的混合物。

再经过碱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生成的产品相对稳定。

分子结构中含有Si-C 键的化合物,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

有机硅分子中的≡Si—OH 键易与粘土上的≡Si—OH键缩聚成≡Si—O—Si≡键,在粘土表面形成一层甲基朝外的CH3-Si牢固化学吸附层,使粘土表面发生润湿反转,阻止和减缓粘土表面的水化作用,阻止泥页岩水化膨胀,坍塌。

能够有效地控制钻井液高温增稠,防止高温聚结作用,形成端-端(E-E),端-面(E-F)的结合,削弱和拆散了粘土颗粒的空间网架结构,并放出大量自由水,致使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下降,达到了稀释降粘的目的。

禾川化学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样品分析检测流程:样品确认—物理表征前处理—大型仪器分析—工程师解谱—分析结果验证—后续技术服务。

有任何配方技术难题,可即刻联系禾川化学技术团队,我们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配方技术解决方案!稠油乳化降粘机理乳化降粘机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原油乳状液理论和最佳密堆积理论。

原油乳状液理论表明:W/O(油包水)型乳状液粘度与油的粘度成正比,并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故含水原油乳状液的粘度远远超过不含水原油的粘度;O/W(水包油)型乳状液粘度与水的粘度成正比,与原油含水率的增加成反比,而水在50℃的粘度仅为mPa·s,远远低于原油的粘度,而且含水越高,原油乳状液粘度越小。

若设法将W/O型乳状液转变成O/W型乳状液,则乳状液的粘度将大幅降低。

稠油乳化降粘剂不仅能形成稳定的O/W乳状液起到降粘的作用,而且也能借助氢键渗透、分散进入胶质和沥青质片状分子之间,拆散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的聚集体,形成片状分子无规则堆砌,有序程度降低,空间延伸度减少,聚集体中包含的胶质、沥青质分子数目减少,原油的内聚力降低,起到降粘的作用。

二.乳化降粘剂乳化降粘剂的组成原油乳化降粘剂多由具有表面活性的主剂和辅剂组成。

辅剂配方中通常加入碱(如NaOH、三乙醇胺等) ,短链醇(C1~C4)、生物聚合物(如黄原胶)和冰点抑制剂(如乙二醇和丙三醇)。

加碱的目的是使其与高酸值原油(酸值> mgKOH·g-1中的酸性物质(如环烷酸)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以降低外加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关润伶等通过对一种高效化降粘剂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的分析发现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高达%;乳化降粘剂的研制思路乳化降粘剂的选择首先是其应具有适宜的HLB比值(亲水亲油平衡值) ,一般HLB值为8~18即可形成O/W型乳状液。

选择乳化剂HLB值还要参照其PIT(转相温度),表面活性剂的亲水链越长,PIT越高。

其次其应有一定的乳化稳定性,破乳性及降粘率高,还应有适宜的适应性和配伍性,环保不伤害地层。

最后是成本低,合成原料易得。

李孟洲等人针对目前国内外稠油/超稠油化学降粘所存在的乳化降粘与破乳脱水之间的矛盾问题,提出了研制和开发新型高效水基降粘剂的思路及方法,研制方法主要分作三大步骤:1)油样特征参数(HLB值和PIT值)测定;2)降粘剂基本配方研制(主剂分子结构设计及合成、辅剂型号确定及主剂与辅剂配比优化实验) ;3)降粘剂优化配方确定(室内综合性能评价实验、动态流动模拟实验)。

典型的乳化降粘剂复配型乳化降粘剂复配型乳化降粘剂根据协同作用原理多以复配型配方为多。

非离子型降粘剂具有抗盐性高、发泡性低、易形成低粘度乳状液等优点;阴离子型降粘剂具有比非离子更强的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且价格便宜。

采用二者的复配,既可以提高非离子型的浊点,又可提高阴离子型的抗盐性,还可减少形成稳定的O/W型乳状液所需降粘剂的总量。

其复配增效机理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聚氧乙烯链中的氧原子与水溶液中氢离子结合使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带一定正电性,非离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增强,而使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高于单一组分。

杨景宗等人研究发现: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CMC(临界胶束浓度)~X(复配比例)曲线出现最低点,即复配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比单一组分降低,同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

李芳田等人以多种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剂为原料,通过复配和筛选,制得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

当复配体系加量%,对东辛油田不同区块稠油(原油含水量25%)的降粘率达95%以上,沉降脱水率达90%以上。

耐温型乳化降粘剂随着深井超稠油(如塔河稠油,轮古稠油)的开采,要求降粘剂高温不降解;注蒸汽采油时加入乳化降粘剂能大大提高采油效率,亦对降粘剂提出了耐高温的要求;对于直接乳化降粘开采的油区,却又因低温而对降粘剂提出了耐低温的要求。

葛际江等人以丙酮作溶剂,采用氯乙酸法合成了5种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乙酸盐(产率均高于80%)耐温稠油降粘剂,对取自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的7种稠油具有好的降粘效果(加量为%~%时,降粘率均高于90%) ,所形成的乳状液1h的分水大于90%,且耐高温(在300℃下加热3h,其浓度无变化)。

吴本芳等人采用自制耐高温降黏剂SP对河南特稠油进行乳化降黏,特稠油进行乳化降黏,当SP加量为%,25℃时使河南特稠油降黏率达99%以上,且经高温(260~300℃)处理前后,SP对河南特稠油的降黏率都达到99%以上。

聚合物型乳化降粘剂共/缩聚物型乳化降粘剂是结合表面活性剂和某些基团的特点而合成的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新型乳化降粘剂。

近年来,聚合物型乳化降粘剂因其优异性能而备受关注。

秦冰等人合成了一种磺酸、羧酸和聚醚共缩聚型乳化降粘剂,它是将阴离子和非离子型官能团缩聚在同一分子中的新型化合物,在钙镁离子浓度高(2000mg·L-1)矿化水中,其降粘率可达90%以上,并且有较好的耐温性(350℃高温处理前后,其降粘效果无明显变化),优于磺酸盐或磷酸盐型乳化降粘剂。

唐清等人针对塔河油田稠油高温、高粘和伴生高矿化度水(220000~240000 mg·L-1)的特点,研制开发了ZDT稠油降粘剂(在高分子碳链线性共聚物的基础上,加入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烷基苯酚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渗透剂等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组成的复合体系),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表明,该降粘剂具有配伍性好、降粘效果好的优点,加量为%时%时降粘率达到%以上,静止沉降脱水率大于%。

易脱水型乳化降粘剂好的乳化降粘剂除了具有良好的破乳降粘功能以外,破乳后的原油乳状液还要有稳定性和易脱水性。

对于原油乳状液的脱水解决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是结合乳化剂与破乳剂的配伍性,研制易于破乳脱水的乳化降粘剂;2)是研制在一定时间后乳状液会自动沉降脱水的乳化降粘剂;3)是研制乳状液在改变温度后即可脱水的热敏性乳化降粘剂。

尉小明等人研制的稠油LHFR-1型水基降粘剂具有很好的降粘效果和自动破乳脱水的特点,乳化温度50℃降粘率达%以上,沉降72h自动破乳脱水,原油中水的体积分数降为4%以下。

谭非等人测定了稠油的HLB及PIT等参数后,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及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研制出易乳化、脱水的新型热敏性降粘剂。

纳米助剂型乳化降粘剂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如流变性、抗温性、抗盐性、催化性)而在油气田开发中应用活跃。

若将纳米材料加到降粘剂中,在后期污水处理及蒸汽吞吐增油等方面均可表现好的性能。

陈玉祥等人针对河南油田井楼区块稠油,自制稠油环保型纳米乳化降粘剂TR-01。

实验结果表明,TR-01乳化降粘剂对井楼区块油井的普适性较强,具有较好的乳化降粘作用(降粘率达到99%以上) ,地层水对其降粘效果影响不大。

其中的纳米成分能增加对污水中悬浮物的吸附能力和絮凝能力,对油田污水处理起到积极作用。

李胜彪等人以河南井楼油田超稠油为研究对象,在稠油热采降粘剂TN-01的基础上,引入纳米助剂,研制出耐高温纳米乳化降粘剂TN-02,在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中均得到了好的效果(蒸汽吞吐效果明显改善,单井增油120t)。

低成本型乳化降粘剂开发廉价高效的乳化降粘剂是乳化降粘开采稠油技术的关键。

采用本油田的稠油为原料合成乳化剂,因其亲油基源于稠油组分,与稠油结构相似,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其在井下应更易形成O/W型乳状液,从而对稠油具有乳化降粘效果。

采用稠油为原料合成乳化降粘剂,不仅为稠油资源的深加工找到了一条高附加值的新途径,且稠油原料价廉易得,比市售表面活性剂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马文辉等人以大庆黑帝庙稠油为原料,发烟硫酸为磺化剂,合成了稠油磺酸盐乳化降粘剂,35℃时降粘率达90%以上,复配后效果更佳,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崔盈贤等人以辽河稠油为原料,采用脱酸剂法,对稠油中的石油酸进行抽提,然后分离出石油酸盐回注到稠油中,进行乳化降粘。

结果表明,稠油石油酸盐与其它表面活性剂进行简单复配对辽河稠油和渤海稠油等环烷基或中间基稠油有明显的乳化降粘效果,降粘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

四.常见有机硅降粘剂传统的有机硅降粘剂多数是只含有一个甲基(-CH3)的有机硅低聚物,使用中有降粘效果,但远无法满足抗温150℃以上的性能指标要求。

甲基硅聚合物(主要成分SiCH3 (C2H5)3)从160℃开始被氧化,生成HCHO、CH3COOH、SiO2、CO2、H2O 等,粘度上升,逐渐成为凝胶,结果事与愿违。

有机硅钻井液降粘剂HOS以硅基有机物为原料研制出的有机硅降粘剂HOS 增加了有机硅的甲基含量, 提高了产品的化学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1)有机硅降粘剂HOS降粘效果好,能用于高固相含量的钻井液体系中, 在重晶石加量为120% 钻井液中,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降粘剂XY-27、SM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