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厦门大学810民法学和刑法学(刑法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厦门大学810民法学和刑法学(刑法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厦门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10民法学和刑法学
刑法学试题(共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特别刑法
2.危险犯
3.打击错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犯罪的作为。

[07年的简答和09年的名词解释考查过不作为]
2.简述刑法有关假释适用的条件。

[02年的名词解释和06年的论述题]
3.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

[06年论述题,09年简答和案例,09年名词解释考查国紧急避险]
三、论述题(15分)
如何理解犯罪的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04年论述题]
四、案例分析题(15分)
行为人张某以杀人的故意在李某的茶杯中投放毒药,李某不知情而喝了有毒的该茶杯中的水,遂中毒倒地挣扎并哀求张某送其到医院救治。

张某看到李某中毒倒地后痛苦挣扎的情状,顿生恻隐之心,于是开车送李某去医院救治。

途中,由于张某心慌意乱,驾驶过失,汽车撞到一水泥立柱上,导致李某当场死亡。

后案发。

问:
1.如果张某投放的毒药是致命的,无法救治的,则本案应如何认定?(7分)
2.如果张某投放的毒药是非致命的,可以救治的,则本案应如何认定?(8分)
参考答案
厦门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10民法学和刑法学
刑法学试题(共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特别刑法
【分析】该题目简单,在厦大的制定参考书目中有对应内容。

根据刑法的适用范围的不同,刑法可以分为特别刑法和普通刑法。

因此,首先回答特别刑法的概念;其次回答特别刑法的分类;最后就中国的现状进行分析,中国是否有特别刑法,港澳地区的刑法是否可称为特别刑法。

考生审题后确定考点,用4-5句话将以上主要内容答完即可。

答:特别刑法作为普通刑法的对称,指国家为了适应某种特殊需要而颁布的效力仅及于特定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或特定条件的刑事法律。

具体分为时间的特别刑法,如战时特别法;地域的特别刑法,如特定地区的戒严法;对人的特别刑法,如军事刑法。

特殊刑法的共同特征是在适用范围上有特殊的限制。

我国目前尚无典型意义上的特别刑法。

港、澳刑法并非由中央政府制定,只是沿用而已,且特别行政区享有终审权。

根据“一国两制”精神,似不宜称之为特别刑法。

2.危险犯
【分析】本题目在厦大的参考书目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其他的教课书中,它属于罪的分类章节。

危险犯是和实害犯相对应的概念。

不过考生应当不陌生,因为犯罪客观方面对于危害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中广义的危害结果即包含了可能造成的危险。

所以说本题目并未超出参考书目的范围。

考生可能不能记住具体的法条,但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多数犯罪都属于危险犯,所以考生简单举例即可。

答:危险犯是指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足以发生某种严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的犯罪,它并不以严重后果的实际发生作为认定既遂的标准。

危险犯主要是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几种特定犯罪,如刑法第114条、第116条、第117条、第118条所规定的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破坏交通工具、破坏交通设施、破坏电力设备、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等犯罪。

因此,这类犯罪的既遂不是以造成物质性的、有形的犯罪结果为标准,而是以法定的客观危险状态的具备为标志。

3.打击错误
【分析】该题目简单,是犯罪的客体方面的错误。

刑法上将错误分为事实的和法律的错误。

打击错误属于事实的错误,对于定罪将产生影响。

例如将人误以为是一般动物,而进行射击,可能构成意外事件而不承担刑事责任。

回答该概念的定义,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即可。

答:刑法理论上一般将错误分为法律错误与事实错误,打击错误是事实错误的一种。

所谓打击错误,也称打击失误、行为偏差、方法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对象实施侵害行为,由于失误而导致实际侵害对象与其本欲侵害的对象不一致。

根据打击错误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同一构成要件内的打击错误和不同构成要件间的打击错误。

打击错误的构成要件为,①行为人对自己意欲侵害的对象实施了侵害行为;②行为人在主观上不仅不希望而且也没有放任自己的行为对第三者(实际侵害对象)造成危害。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犯罪的作为。

【分析】本题较为简单
犯罪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是所有犯罪的共同要件,思想犯罪并不构成犯罪,只有行为构成犯罪。

行为包含了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

本题考查的是作为,2007年的简答题和2009年的名词解释都考查过“不作为”,所以考查“作为”并不奇怪。

考生在做本题是先找准该题目在参考书目中的位置,然后再回答本题,就显得信手拈来了。

首先,回答犯罪危害行为的含义和形式;其次回答,作为的概念;最后,就作为进行深入的分析。

答:(1)危害行为与作为
①危害行为,是指表现行为人的意志或意识,在客观上危害社会并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