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的诗歌创作
20-4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P75白话诗是新文学期间汉语诗歌主流样式。
“诗体大解放”20年代发展背景。
“诗体大解放”是①打破五言七言诗体,②推翻词调曲谱,③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
《关不住了》新诗纪元。
胡适: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刘半农:最先创作“小诗”。
“小诗”一行到四行;侧重表现内心世界;讲究凝练。
《教我如何不想她》四行。
"天上...地上...啊,教我如何不想她。
”《瓦釜集》第一部用方言写成的民歌新诗集。
沈尹默:《三弦》胡适评价“一首最完全的诗”周作人:《小河》被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填空)“中国新诗社”中国第一个新诗社。
“湖畔派诗社”代表人汪静之等,他们创作内容歌唱大自然和歌颂友情爱情,浪漫主义风格。
汪静之《蕙的风》冯至:鲁迅评价“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朱自清评价“叙事诗堪称独步”抒情诗:《一条小河》自然景观,情感含蓄,结构精巧。
叙事诗:《蚕马》新月诗派:新月社散文团体的诗歌团体。
又叫格律诗派,1926.4.1《晨报副刊·诗刊》艺术主张:①诗歌追求理性和节制。
②追求格律,倾向古典。
③着意于主观情绪客观化。
④“三美”主张。
代表人,闻一多,徐志摩。
徐志摩:基本思想(创作观念):“康桥觉醒”诗歌主题:①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②抒写爱与美的追求。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三、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四、词藻华丽,风格明丽。
闻一多:★★★闻一多主题一、爱国主义情思。
二、对祖国现实的失望及新生的信念。
三、对爱情和青春、自然的赞美。
★★★“三美”主张:P92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音节、音尺的规律,最重要的就是节奏感强。
绘画美,指诗的词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均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各行相差不能太大。
代表作《死水》自己评价,“第一次在音节上面最满意的试验”象征诗派:1925年李金发《微雨》为起点,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
刘半农赏析

1918年1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应用文之教授》一文时,正式署名 “半农”,从此“半农”成了他正式的名字。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是新文化思想的中心,进入北大后,刘半农 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仅在《新青年》杂志上写写文章。他觉得 还不过瘾,他希望与复古派守旧派来一次彻底的对庸人自忧决;给他们迎 头痛击。迎头痛击。在上海时他曾进过剧团做过编剧,所以他首先想到了 双簧戏。觉得这是—个十分理想的形式。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好友钱 玄同。钱玄同和他—样,也是个大炮筒子性格;曾经骂“桐缄巨子”和 “选学名家”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由于两人性情相近,在教授 圈子里—向过从甚密,无话不谈。刘半农提议两人合演一曲双簧戏,—个 扮演顽固的复古分子,封建文化的守旧者,一个粉演新文化的革命者。以 记者身份对他进行逐—驳斥。用这种双簧戏的形式马正反两个阵营的观 点都亮出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开始,钱玄同觉得主意虽不错,但手法 有些不入流,不愿参加。但刘半农坚持说,非常时期只有采取非常手段,才 能达到目的。经他反复动员,最后钱玄同才同意与他—起演一出双簧戏。
1910年6月,中学还没有毕业,刘半农就与未婚妻朱惠结婚了。刘半农与朱 惠的结合,很有些传奇色彩。 刘半农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逢年过节经常到离家不远的一处小庵 堂里烧香拜佛,时间一久,就与令阱株拜佛的朱家女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 朋友。刘半农11岁那年,母亲带他到庵堂里烧香,碰巧朱家女人也带着自 己的两个女儿来庵里玩。这次见面让双方有了意外的惊喜。11岁的刘半 农相貌端正,聪明灵活,朱家女人看了满心欢喜,便萌生了将长女许配给他 为妻的念头。巧的是刘半农的母亲也相中了朱家的长女朱惠。朱惠比刘 半农大3岁,14岁的朱惠已经出落成—个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刘半农的 母亲对朱家长女十分喜欢,回家就把朱家意思与丈夫说了,丈夫极力反对, 认为朱家与刘家门不当户不对,便以女方年长儿子3岁为由拒绝了。朱家 却认准了这门亲事,诚恳地说,如果嫌老大大了,就把老二许配刘家。话说 到这个地步,刘家便答应了这门亲事。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朱家二女儿竟 患病去世了,刘家很叹息了一阵子。本来这门亲事算黄了,但朱家又提出 把老大许配给刘家,刘半农的父亲被对方的诚意感动了,最终同意了这门 亲事。
刘半农作品

刘半农(1891.5.29—1934.7.14)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江苏江阴人,原名刘复,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1918年和钱玄同写了著名的双簧信,由钱化名王敬轩以文言写信致《新青年》反对新文学,再由刘半农用白话写《奉答王敬轩书》予以反驳。
最初尝试创作新诗和白话文,并在新诗形式上进行了种种实验和探索。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斧集》。
他的诗朴素、平凡,用江阴方言写的山歌成就尤为突出。
他是个语言学家,在文学革命初期,他为白话创造“她”和“它”字,被鲁迅誉为打了几次大仗。
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34年在北京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并对他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著作书目]瓦斧集(诗集)1926,北新扬鞭集(上中卷,诗集)1926,北新半农谈影(摄影漫谈)1927,北京真光摄影社半农杂文(第1册)1934,北京星云堂书店半农杂文二集1935,良友刘半农诗选1958,人文赛金花本事(评传)与商鸿逵合著,1934,星云堂书店;1985,岳麓何典(小说集)校点,(清)张南庄著,1926,北新香奁集(诗集)校点,(唐)韩致尧著,1926,北新西游补(小说集)校点,(清)董若雨著,1929,北新中国俗曲总目稿(上下册)与李家瑞等合编,1932,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敦煌辍琐(上中下册)辑录),1925—1945,国立中央研究院[翻译书目]欧陆纵横秘史(小说)译述,1915,中华黑肩巾(小说)与天游合译述,1917,中华猫探(小说)评述,美国梅丽维勤著,1917,中华乾隆英使觐见记(笔记)英国马戛尔尼著,1917,中华帐中说法(小说)译述,英国唐格腊司著,1918,中华茶花女(剧本)法国小仲马著,1926,北新国外民歌译(第1集)1927,北新法国短篇小说集(第1册)1927,北新失业(小说)法国左拉著,1927,北新猫的天堂(小说)法国左拉著,1927,北新印度寓言校考,刘北茂原译,1930,(出版难单位不详)朝鲜民间故事校考,刘育厚原译,1932,(出版单位不详苏莱曼东游记苏莱曼著,与刘小蕙合译,1937,中华[研究资料书目]刘半农研究资料(鲍晶编)1985,天津人民半农诗歌集评(赵景深原评,杨扬辑补)1984,书目文献刘八农研究(徐瑞岳)1987,江苏古籍翻译作品刘半农编著作品。
-对刘半农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之艺术美探析

-对刘半农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之艺术美探析,对刘半农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之艺术美探析年9月4日写于英国伦敦的一首诗歌佳作.最初发表于1923年9月l6日北京《晨报副刊》.标题为《情歌》.1926年由着名作曲家赵元任谱成歌曲传唱海内外.曾名盛一时.如今品昧这首诗也仍感韵睐浓厚. 这样一首诗歌佳作,无疑会吸住众多读者包括诗评家们的兴趣.然而他们大多仅止于阅读而已.着文详细评论的却不多.器阅整部《刘半农研究资辩专集》.看不到一篇专门分析这首诗的文章.而顺带提到这首作品的也只作这样的简单评价:"《教我如何不想她》因为是歌词.押韵,整饰.很有韵睐.它吟唱游子思念故目的柔情.如同恋人的情意绵绵,至今还有感染力量,.这种评竹无疑是印象式的,粗浅,缺乏系统的理性分析.正是基于过去博评界对这首诗作的忽视,本文拟从艺术角度对这首作品的形式意睐作一深^探究.爱情是人类一大基本情感形式.而相思则是人类这一情感形式的具体表现状态.爱而不得遂生相思.文学作为人学,不可避免的要反映到人类这一基本情感,而作为"主情艺术的诗歌更会以之为表现主题.这在中国诗敢中就可得到充分实证.从《诗经)的《关睢》至唐代李白的《夜思》再到现代卞之琳的《断章》等等,古往夸来.不知有多少诗人都拿相思写过诗,相思已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基本母题.然而,要指出的是,尽管有鄢么多主题雷同的相思诗. 而每首佳作却仍能给人以新鲜的审黄感受.原因何在呢?除了人之情感因人,因时,因地而各有不同外, 根本的还在于它们艺术构思与表达形式的新异刘半农这首诗表达的是思乡,思亲,恩国之情.它仍为人稚道原因也就在于其艺术构思与表达形式上的剖新.那么其新异之处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将沿着该诗的语言表层细细琢磨首先.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的是该博采用了先景前两行实写眼前景物执第三行开始由一字啊:"深沉咏叹顺转入虚写感情.直抒胸臆,情感抒发十分自然.第一节写诗人由天上飘着的散云,地上吹着的微风牵动情思,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她微云, 微风由何而弓『起诗人的诗情呢?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唐诗两句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微风吹动的浮云象征游子漂泊他乡,无所侍依而生思多之情,这是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十习惯.正因此,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刘半农当时正站在伦敦的某个地方.偶然抬头,看到眼前浮云一片一片从上空飘过,身边微风又拂拂吹动.撩拨头发,顿时一股洋云游子意油然而生.乡音,多物,乡情,相思一齐涌上心头,潸然泪下.不能自己.第二节写月光投入海洋.海洋拥抱着月光,两者如热恋般水乳交融.这幅景象本身就能让人产生某种联想.而更何况在这般蜜也似的银夜,他乡游子孤寂无依,触景生情就十分自抟了.再则.静寂的月明之夜从人之自然心理,从诗歌传统,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都是让人产生相思的导固所以李白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夜思》)张九龄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想遥夜,竟夕起相思的诗句(《望月怀远》). 是明月触发了他们相思之情.至于每到八月十五中秋晚上.所有中国人都会聚在一起,口吃月饼.眼望月亮.心里想着远方的亲人.明月已与相思形成固定的对应关系.明月千里寄相思.这已是中毕民族普遍的文化心理因此.遘一节诗人的情感抒发与所使用的意象显得十分和谐,自然.第三节."落花,流水鱼和燕子这些意象在古代诗词中都是用来表达离愁和相思的寄情物. 唐代诗人杜牧就有这样的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藏 49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盘备园》)而宋代词人晏殊啦有这样的诃旬: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皖溪纱》)}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帐此情难寄 (《清平乐》).诸如此粪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说.刘半农这一节诗的意象实是古代诗诃的化用.但刘半农的高明之处在予化用不着痕迹,落花流水相偎相依.鱼与水融合无间,这样一种谐和亲呢的景象不能不使身处孤单的诗人产生相思之情一想起昔日亲密的朋友,亲人.而燕语呢喃不解伤情,更反对出诗人惆帐烦忧的心境.于是诗人自彝!; 而然就吟出r啊I燕子体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样的诗句.第四节写法略有变化.如果前三节诗人之情感是顺景而生,所用意象都是暖色调的话,那幺这节诗人的情感则是逆景而生.并且用的都是玲色调的意象.特树,玲风,野火,暮色.残霞完全是些冷鱼调的衰败意象,它们的组合分明向我们暗示出诗人所处环境的阴暗恶劣和诗人对这种处境的厌恶而这些意象叉正契台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 触景伤情,产生怀旧之情就十分自然了. 通过以上四节诗歌的分析,我们由此可以看出, 这首诗艺术构思上是十分成功的.诗人浓烈情感的抒发决不空泛抽象,而是借着适当意象予以包融,情随景生,景随情变,情景交融.自然妥贴然而,到此为止一我们似觉还未穷究这首诗的 .形式意殊众所周知,一首诗歌不外时,空,情,理四种基本元索t时空即可怍为独立的审美存在,也常作为情与理的载体,情理是诗歌的表现目的对于时空情理这四种元索的基本关系,台湾学者黄永武所论裁为透衡,他说:……中国诗里的理,是一种'别趣',中国诗里的情r往往高度复杂而纵横钩贯于时空之中.借着自然时空的推移而忽臆忽现人与自然时空是那洋奇妙地融合无间,情感与哲理,不喜欢脱离时空景象,去作纯粹的草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象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他.因此,可以说'时空设计是中国诗里最重要的环节硝.黄永武的话可谓道出了中国诗歌一大秘密.在中国诗歌创作实跌中.诗人们常通过时空景象的精心设置来扩张诗敢意象的情感包容量.从而使强烈深沉的诗情得有效传选.这实已成为中国诗歌的一十传统技法而刘半农正是承继了中国诗歌这一优秀传统. 在他的这首诗中通过时间的空间化手段0巧妙设置时间.有效强化了他诗情的表达.且看他这四节 5O 诗,第一节明显择取的是白天的景象,天上飘着的傲云只有白天才能看得清楚,但诗里并投有"白天这洋的字眼?诗人则是将时间予以空间化,以白天的空间景物暗示出白天的时间蕴吉第二节不用说写的是晚上的景致r诗照样择取晚上的景物月光,银夜"暗示出晚上的时间古义.第三节通过落花, 燕子这些空间化物象,分明让我们感到这是一幅春末夏初的图画r它内古着春与夏的时间概念.而第四节的"枯纣,冷风等物象则又分明为秋冬季节所有,暗示出秋冬时令这样,将几个时问连接起来, 就陡然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度,而表现出诗人极其强烈的相思情感强烈到何种程度呢?白天想姥, 晚上也想她,春夏想她.秋冬也想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白天晚上每时每刘都在想她】确如诗中所写教我如何不想姥?何等强烈的情感:而这样强烈的情感得以成功传选.没有诗人对时间的巧妙设置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日本学者曾指出:.诗歌抒情最主要的源泉来自回顾人生历程时升华起的时间意识.英国美学家佩特也说,理想的诗应该是致的时间的捕捏自时问巧置使这首诗获得了理想的抒情效果而不藏于平庸当我们对刘半农这首诗作这样的进一步理解时,就不能不为诗人匠心独具,艺术构思的精巧而叹服了诗人的意象配置既是古诗的化用,更是荆l|的自由选择感物起兴,十分自然.情景交融,意境浑圆.而时间的巧置更使诗情的表选不流于简单的回复,并因此使诗歌的形孟意睐更为厚实再加上鄂流畅的音韵,整饰的诗形,斑斓的画面和浅吟低唱的柔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将麓时问而永恒. 洼并: 瘴愚王蝙《刘半农代表砟》第9,黄河文艺出版社】98'7年版@(台湾)黄永武中国诗学设计篇'第43蓖.台湾 P-流圈书公司1976丰版@所谓时闻竹空间也,指借用童问菁糟来廿示对阐的漉逝与变化,它莲诗乖中一种常规表现群.?转引自 {诗乖基本原理'吴思嵌着,工人出版社出版】987丰版原诗附晕:教我如何不想她半农j巳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怒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羊恋爱着1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几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幺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译凰里摇./野火在暮色中_蜕,啊,西乏还有些几成霞.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年9月4I:1伦敷。
刘半农的《江阴船歌》考释

■于峰马婷婷刘半农的《江阴船歌》考释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出生在江苏江阴。
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在音乐上也有很多贡献。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25年在法国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34年7月14日病逝。
刘半农在文学、语言、教育、音乐、摄影、考古等方面都有很多成果,代表作有《瓦釜集》《扬鞭集》《半农杂文》等问世。
他致力于搜集整理中国近世歌谣、民歌、俗曲,如《江阴船歌》,还有关于歌词、戏曲改革、乐律研究等文论问世。
《江阴船歌》是刘半农在歌谣运动中搜集的民歌,民歌作为民间文学的代表之一,同样作为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推动均具有重要意义。
诚然,刘半农搜集到的这二十首山歌在当时来看是为了研究民间文学,研究这些民歌的歌词,而不是为了研究其音乐,后来刘半农根据这二十首山歌的句式结构创作了十几首诗歌并收录在《瓦釜集》中。
毋庸置疑,刘半农搜集整理《江阴船歌》的初衷是为了研究民间文学,但从音乐学的视域中看,这些民歌在内容、句式结构上均与现在流行于江阴地区的民歌具有共同的“母体”,运用音乐学的分类方法对《江阴船歌》进行研究,并运用江阴地区民歌共同“母体”的特点对其曲调进行推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刘半农以研究民间文学为初衷搜集利用《江阴船歌》1918年2月,歌谣运动宣布正式拉开帷幕,《北京大学日刊》刊载了一则启事,号召征集近世歌谣。
同时,刘半农起草征集歌谣简章,象征着歌谣运动的开始,搜集近世歌谣成为了歌谣运动的主要内容。
回顾《江阴船歌》的问世过程,刘半农早在1917年就开始了征集民歌、歌谣的征程。
他在《中国俗曲总目稿》序中认为我们研究民间文学是从开始征集歌谣为主,所以,搜集歌谣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民间文学的说法得到了证实。
除了征集民歌、歌谣之外,刘半农为响应文学革命的号召,于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我之文学改革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文学改革的文论。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特征解析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特征解析艺术歌曲产生于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欧洲,其名称来自于德国的“Lied”——歌曲,一种以著名诗人的诗歌为词,以词谱曲的声乐体裁,并且伴有如歌的钢琴伴奏,演绎时人声与钢琴伴奏水乳交融,意境悠远。
该体裁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学堂乐歌是我国早期艺术歌曲的雏形。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是由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作词)和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作曲)合力完成,该歌曲写于五四运动之后,时值民族文化勃发之际,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写于1926 年。
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歌词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描写,将歌词赋予了诗意,营造出一种青年在独自吟唱的感人场景,表达了主人公对“他”的种种思念。
歌词原名《叫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先生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诗歌。
当时刘半农在伦敦留学,把对祖国、妻子的思念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温柔缱绻中不乏大爱的情怀。
特别要提的是,刘半农首次在诗歌中用到了“她”,与男性的“他”区分开来,在中国语言学界是一大进步。
六年后,在哈佛任教的赵元任看到这首诗歌,对饱受磨难的祖国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满含深情,用心将这首诗歌谱写了旋律。
当时国内音乐界处于学堂乐歌盛期,但赵元任先生突破了学堂乐歌“借曲填词”或者在创作方式上的“拿来主义”的创作形式,“他的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方法的独创性很高的歌曲”。
《教我如何不想他》于1928 年版的《新诗歌集》第一次刊登,立刻在当时文艺界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受到青年的喜爱,成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最受欢迎的艺术歌曲之一。
二、《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词特征(一)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词一开始很明显地采用了我国诗词传统的比兴手法。
每一段歌词的开始部分都是引入了不同的景象,通过借景抒情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而被作者赋予情意的物象也成了意象,以此来形象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主题。
简析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民族特色

简析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民族特色作者:胥丽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9期现代名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完成于1926年,最初刊登于1928年的《新诗歌集》,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
这首歌曲以其清新含蓄、细腻真实的情感表达和优美流畅、朴实简练的旋律赢得人们的好评和喜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情歌,并一代代传唱至今。
尽管词、曲作家都具有留学海外的西方文化背景,但是这首歌曲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也是此歌得以传唱至今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民族特色分别表现在作曲和歌词创作两方面。
一、作曲的民族特色《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曲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
赵先生在音乐上也有很深的造诣,是“五四”时期在歌曲创作上成就最大的作曲家之一。
虽然赵先生留学美国,在美国选修作曲和声乐,并广泛涉猎西欧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但是赵先生却一直强调保护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他始终倡导民族风格的“保存跟发展”,强调“中国风味”的“国性”特色。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他一直践行这个原则,在曲调写作、和声运用和曲词结合方面都很注意凸显“中国风味”,他提出:“”《教我如何不想她》作曲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例证。
从总体上来看,这首歌大胆借鉴西方作曲技法,音乐采用西方色彩的多种调性布局,用调性与和声的变换来表情达意,但是另一方面,这首歌的音调又成功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特色,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首先就是巧妙地吸收了传统戏曲的特色。
赵元任善于运用京剧的曲调来作为歌曲的旋律基础,如歌曲中的主题句:2 · 5—13 2 61 2.—1——教我如何不想他这句曲调就来自京剧的西皮快三眼过门的音调,与京剧西皮原板过门尾部曲调的流动线非常相似,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音调。
而歌中的前奏、尾奏、间奏以及不少的小过渡句也间接地汲取了中国戏曲、曲艺以及民间音乐的素材谱写而成,且运用得极为贴切恰当。
难得的是,这些传统戏曲音调完全糅合在作者创作的调子里,已经水乳交融,完全听不出单纯的京剧音调,令人感到曲调新鲜、优美动听,充满了诗情画意。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

、 、(,、 ( ( 、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1.新诗的初创期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的胡适的《白话诗八首》,被看作是现代最早出现的"白话诗"(现代新诗在20世纪初刚出现时都称为"白话诗")。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鸽子》 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 沈尹默的《月夜》等,被看作是现代第一批白话新诗。
刘半农和沈尹默后来创作的歌谣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和散文化的《三弦》 则被看作是他们的诗歌代表作)。
1919年2月,周作人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这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看作最权威的新诗理论,朱自清称之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这年,郭沫若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
1920年1月,新诗社编辑出版的《新诗集(第1集)》(内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康白情、郭沫若等15人的102首作品)是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这年1月,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
这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从此,胡适被看作是"白话新诗第一人"。
这年的重要诗集还有郭沫若、宗白华、田汉(寿昌)三人的诗合集《三叶集》 上海亚东图书馆)和许德鄰编选的《分类白话诗》 崇文出版社)。
沈玄庐的《十五娘》被朱自清称为"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
这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会是白话诗人们进行的新诗"歌谣化"努力的开始,主要收获有刘半农的《瓦釜集》和《扬鞭集》中的部分作品,以及刘大白的《卖布谣》《田主来》等。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 一方面把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体现,被看作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勋绩弘多 贡献无量

勋绩弘多贡献无量摘要: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我们所需要的是“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
刘半农是鲁迅所说的“革新的破坏者”,他“革新”的理想,就是“希望中国的民族,不要落到人类的水平线下去;希望世界的文化史上,不要把中国除名”。
并为此屡建殊勋,成了“文学革命”阵营里一位叱咤风云、骁勇善战的闯将。
关键词:刘半农《新青年》“双簧戏”《扬鞭集》《瓦釜集》我国著名的文学革命家、语言学家刘半农(1891-1934)享年仅44岁,但战绩辉煌。
作为“五四”时期一位骁勇善战的闯将,他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迅猛发展立下过赫赫战功;作为杰出的诗人,他是无韵诗、散文诗和歌谣体新诗的开拓者,是“第一个用方言来写新诗的中国Robert Burns(罗伯特·彭斯——苏格兰农民诗人)”;作为优秀的杂文家,他的杂文“杂而不专,无所不包”,留下了许多气势轩昂、谈言微中的战斗檄文;作为卓著的语言学家,他呕心沥血,在声韵学和方言研究领域树起了巍巍丰碑。
他博学多能,在乐律、摄影、考古、民俗和敦煌学研究诸多方面,也有非凡的成就。
而最让我们感佩的是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打的几场“大仗”。
跳出“鸳蝴派”做《新青年》的“台柱”刘半农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内一户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资质聪慧,虚龄三岁就会唱儿歌,六岁已能作对咏诗,八九岁时喜绘画,十七八岁时喜欢上摄影。
早年就读于江阴翰墨林小学,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堂,1911年武昌起义后常州府中学堂宣告暂停,刘半农回到家乡江阴,当上了小学教师。
1912年春来到上海,在开明剧社当编辑,编译剧本。
1913年春开明剧社解散,进中华书局任编译员;8月,在《小说月报》第四卷四号发表短篇小说《假发》,署名“半侬”。
此后在《中华小说界》《礼拜六》《小说海》《小说大观》《小说画报》等刊物上发表小说和译作,署名也多用“半侬”,间或用过“瓣秾”。
“侬”乃方言中的“你”,“半”与“伴”是谐音,“半侬”两个字显然夹杂了“陪伴你”的意思。
刘半农

刘半农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
江苏江阴人。
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任革命军文书。
后写过旧体小说。
1917年成为《新青年》重要撰稿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20年赴欧留学,研究音韵学。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继续从事杂文著作。
作品自然洒脱、幽默风趣。
主要著作有《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等。
刘半农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追求真理,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震惊文坛的进步论著,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位“斗士”和“闯将”。
他是白话诗歌的拓荒者,现代民歌研究的带头人,具有开拓精神的杂文家。
他又是我国语言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个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的语言学家。
刘半农其人其事近闻辅仁大学校友会已在北京成立,推选四十年代校友王光美为会长。
邓昌黎、王光英为副会长,与会者有来自大陆各地、港澳及美国的校友1200多人,会中大家除怀念老校长陈庵(垣)先生外,还谈起了老教务长刘半农。
刘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留学美、法等国,专攻语言学,曾经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
回到中国后,即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其有关音韵学的著作,附有各种曲线图表,为中国运用科学仪器研究音韵学之第一人。
他1927年曾出任辅仁大学教务长。
辅仁大学创建于北洋政府时期,初名辅仁社,其时学生中颇多修士、神甫,后来始改名辅仁大学,以对外招生为主。
1927年,刘半农受聘为教务长时,该校还未在教育部立案,刘半农即与校长陈庵筹划,如何使学校得以符合教育法规。
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南迁,刘半农又多次亲往南京联系,终于使辅仁大学在教育部正式立案。
后来,辅仁大学有很大的发展,与刘半农的努力有关。
刘半农又为中国新诗创始人之一,早在留学美国时期,他就写过著名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并由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谱曲,曲调沉郁婉转,优美动人,因而在中国广泛流传。
论白话体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之演唱处理及情感表现

论白话体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之演唱处理及情感表现摘要:中国诗歌史上,白话体诗歌不仅是近代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还是外国诗歌催生的直接产物,中国诗歌的近代化过程由它最终完成。
白话体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演唱处理及情感表现需要演唱者根据不同段落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和内涵做出改变,从而深刻诠释该曲的意义。
关键词:白话体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演唱处理;情感表现一、白话体诗歌的概念中国新诗的发生从20世纪末“新学诗”开始,它经历了“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四个发展阶段,使中国诗歌最终实现了近代化过程。
白话体诗歌的出现反映了中国诗歌的语言白话化和体裁自由化。
由于晚清白话运动的开始,新学诗中一些新名词对当时的诗歌体裁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创新作用,流俗语、外来语、口语都能大量使用于诗歌之中,呈现出一种通俗化、口语化的趋势。
同时,破坏严整的格律,也是对旧诗形式的一大冲击。
新派诗虽然还基本是旧形式,但以散句、长句入诗,并能借鉴民间格调,趋于散文化、通俗化,其句式自由,节奏自然,又多为长篇巨制,表现出韵散杂糅的特征,部分诗句还打破了二二三的基本句构形式。
二、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简介1、词作者刘半农生平简介及其诗词创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江苏江阴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语言及摄影理论的奠基人。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在伦敦创作的一首小诗,表达了他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家乡的心声。
《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她”字是刘半农首创,“她”字的意义不仅对于白话文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文字上给了中国的女性一个专有的位置。
原来汉字中“他”本无男女之分,这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时造成了很多不方便。
人们曾用“伊”字表示女性的“他”,但“他”与“伊”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所以使用时仍有不少麻烦。
为此,刘半农经过反复琢磨后首创了“她”字表示女性的“他”。
刘半农的诗歌创作具有早期中国新诗的风格,一方面吸收歌谣散体或者外国诗歌的特点,另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中营造意境、比兴等特点和手法。
对赵元任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品分析

艺术歌曲起源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之所以叫“艺 术”歌曲,与其歌曲的内容息息相关。首先艺术歌曲的歌词要具有 很高的艺术性,这也是大多数艺术歌曲都以诗词作为歌词的原因; 其次是艺术歌曲特别强调钢琴伴奏,且对钢琴伴奏的写作有很高的 要求,必须有和歌曲主旨以及音高音色特点相一致的伴奏形式和伴 奏织体;最后艺术歌曲一定是内容丰富、结构精致的音乐小品,这 样的安排一方面增强作品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便于更加细腻的去 处理作品。因此,演唱艺术歌曲时,演唱者必须要具有很高的音乐 修养,才能很好的完成艺术歌曲的准确表达。
第四段,“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西天还有一 些残霞,教我如何不想他”。这段歌词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 妙,分别以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形式描绘出异乡人的落魄他乡、思乡 心切的无奈情感。以简单的情景描绘出极其厚重的情感。而且在第 三段后半段和第四段前半段有一个G大调的转调以及e小调的离调, 这样的处理都是为了描绘出一种悲凉无奈的情感。该段是作者情感 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核心情感爆发的一段,因此在演唱该段时要 体会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体会,用适中的声音去表达浓烈的情感, 这就需要演唱在气息把握上尤其注意。
《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作品是我国艺术歌曲作品中,最早的 一批作品之一,其很好的贴合了艺术歌曲的创作要求,歌词、曲式 结构、钢琴伴奏等方面都创作的非常优秀,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代 表作之一。下面将针对这首歌曲做详细阐述。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赵元任先生的代表作品,创作于20世纪 20年代,是中西方音乐文化初步碰撞的优秀产物。词作者刘半农先 生当时旅居英国,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白话诗。当时正值“五四” 运动时期,军阀混战,民族动荡不安,每一个中国人都渴望国家早 日和平稳定。赵元任先生作为当时一大批爱国音乐人士之一,对民 族兴衰、国家兴亡有无限的牵挂,由此,根据刘半农先生的诗歌, 创作了《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曲,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 渴望。同时这首作品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所有爱国知识分子细腻敏锐 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祖国的母亲的深切情感。 歌曲总共分为四段,以春、夏、秋、冬贯穿。3/4拍子,整体旋 律以E大调为主,中间有e小调和G大调的离调和转调。作曲手法和诗 歌中四季的描绘紧紧贴合,词曲结合,极其准确的表达了作品所要 渗透的情感。如此的歌曲创作手法,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二、歌曲的演唱分析 演唱该首作品,首先要把握的是歌曲的核心情感——对祖国的 深深地爱和思念。有了这个主题,就很好的奠定了这首歌曲的情感 主线。然后再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换,进一步细 致、细腻的去处理和表达作品。 第一段,“天上飘着微云,地上吹着微风,微风吹动了我的 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通过歌词的描绘就能感受到春天微风徐 徐、晴空暖阳的温暖气息,在如此的美好环境下,想念远方的故乡 和亲人,这种思念是充满幸福感的。因此,在演唱该段时,要用极 其温暖细腻的音色、讲述的语气将该段歌曲娓娓道来,以此来契合 歌曲所描绘出的“思念的幸福感”。演唱该段时切忌“唱声音”,破 坏歌曲的艺术氛围。 第二段,“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这般蜜也似的 银夜,叫我如何不想他?”。这段描绘让人不禁产生了仲夏夜之梦的
现代文学30年题库-多选

1、周作人在倡导文学革命期间,写了()等文章。
A、《文学革命论》B、《什么是新文学》C、《人的文学》D、《平民文学》CD12、下列诗歌属于刘半农创作的有()A、《学徒苦》B、《相隔一层纸》C、《卖布谣》D、《教我如何不想她》ABD63、下列诗歌中属于刘大白创作的有()A、《卖布谣》B、《田主来》C、《学徒苦》D、《成虎之死》ABD64、“学衡派”的代表人物有()A、胡先骕B、章士钊C、梅光迪D、吴宓ACD15、新文学战线同封建守旧派的斗争主要是与()的斗争。
A、林纾B、学衡派C、甲寅派D、现代评论派ABC16、新文化运动是()A、反对文言,提倡白话B、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C、宣传科学与民主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ABCD17、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有()A、《屈原》B、《虎符》C、《高渐离》D、《聂荌》ABC58、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独特的视角是()A、病态社会里人精神的病苦B、主要关注阶级的压迫C、主要表现经济的拮据D、揭示人的精神创伤与危机AD29、鲁迅探索知识分子道路的小说有()A、《在酒楼上》B、《孤独者》C、《风波》D、《伤逝》ABD210、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是()A、形式美B、建筑美C、音乐美D、绘画美BCD 611、下列关于《新青年》的说法正确的是()A、1915年9月创刊于北京B、原名《青年杂志》C、《新青年》一开始就由新文化的倡导者轮流主编D、是五四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进攻的主要阵地ABD112、下列成员属于文学研究会的有()A、周作人B、庐隐C、茅盾D、冰心ABCD113、下列成员属于创造社的有()A、郁达夫B、田汉C、徐志摩D、郭沫若ABD114、属于“湖畔四诗人”的是()A、应修人B、冯至C、冯雪峰D、卞之琳AC615、在作品中体现出宗教色彩的作家是()A、冰心B、庐隐C、郁达夫D、许地山AD316、以“人力车夫”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有()A、胡适B、郁达夫C、鲁迅D、老舍ABCD217、早期白话诗的缺点与不足有()A、过于平实B、想像力不够C、语言散文化D、结构松散ABCD618、关于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B、狂人是一个觉醒了但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形象C、采用了意识流手法D、《狂人日记》抨击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刘半农

• 刘半农到北大后 自知资历浅,所以十分勤奋 刘半农到北大后,自知资历浅 所以十分勤奋 自知资历浅 所以十分勤奋, 讲课很受学生欢迎,创作也十分活跃 创作也十分活跃,但在北 讲课很受学生欢迎 创作也十分活跃 但在北 大这个学院派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像他这 大这个学院派占统治地位的地方 像他这 样—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大学教授依然 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大学教授依然 被一些人视为“下里巴人” 对他能否胜任 被一些人视为“下里巴人”,对他能否胜任 教学工作常常表示怀疑。 次在 新青年》 次在《 教学工作常常表示怀疑。—次在《新青年》 编委组成人选上,胡适就直接提到了人选的 编委组成人选上 胡适就直接提到了人选的 学历问题,这地刘半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刺 学历问题 这地刘半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刺 同时,刘半农在上海滩染上的才子气 刘半农在上海滩染上的才子气,包 激。同时 刘半农在上海滩染上的才子气 包 括衣着打粉等作派也遭到一些人的诟病。 括衣着打粉等作派也遭到一些人的诟病。 鲁迅后来在《忆刘半农君》中也指出:“那 鲁迅后来在《忆刘半农君》中也指出 那 些人批评他的为人,是肤浅 ”“但这些背 是肤浅。 些人批评他的为人 是肤浅。”“但这些背 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 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他的到法 后的批评 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 他的到法 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国留学 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 在常州府学堂毕业前一年 出 在常州府学堂毕业前一年,出 于对学校保守的教育体制的 不满和失望,刘半农做出了 刘半农做出了— 不满和失望 刘半农做出了 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放弃到手 个惊世骇俗的决定 放弃到手 的大好前程,毅然从学校退学 毅然从学校退学。 的大好前程 毅然从学校退学。
清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日( 清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日(1891年5月27日) 年 月 日 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澄江镇西横街( 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澄江镇西横街(现张家港 市南沙镇)。父亲刘宝珊,曾中过秀才, )。父亲刘宝珊 市南沙镇)。父亲刘宝珊,曾中过秀才,后 与人创办江阴最早的小学翰墨林小学。 与人创办江阴最早的小学翰墨林小学。1905 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以江阴 年,14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 以江阴 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 考生第—名的成绩考取由八县联办的常州府 考生第 名的成绩考取由八县联办的常州府 中学堂。 中学堂。同期录取的还有后来蜚声海内外的 国学大师钱穆。刘半农天资聪颖,每次考试各 国学大师钱穆。刘半农天资聪颖 每次考试各 科成绩平均都在90分以上 深受学监(校长 分以上,深受学监 校长)屠 科成绩平均都在 分以上 深受学监 校长 屠 元博的喜爱。 元博的喜爱。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txtゅ你不用一上线看见莪在线,就急着隐身,放心。
莪不会去缠你。
说好的不离不弃现在反而自己却做不到╮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一、填空:(147题)1、梁启超在《》中提出诗界革命“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第二要新语句,而须以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1、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文,提出了文章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2、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文,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文,同年2月陈独秀又发表了一文,两文的发表,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始。
4、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是最早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需要而诞生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
其主编是。
5、《新青年》原名是,创刊于年,其主编是_______。
6、《新青年》于1915年在创刊,其两大旗帜是和。
7、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8、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是。
9、1918年底到1919年初,周作人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和,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他的“人道主义”文学理论,为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10、林纾写了和两篇文言小说,用影射的手法攻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11、五四以后,由于旧文学阵营不甘心失败,于是在20年代初期出现了和这两个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学阵营展开了进攻。
12、“学衡派”的代表人物是、、。
13、“甲寅派”的代表人物是。
14、“学衡派”在对新文化和新文学阵营进攻时,打的口号是。
15、“甲寅派”的代表人物章士钊的主张是。
16、鲁迅与“现代评论”派展开了长久的论战,其杂文后来大都收入了和两本集子里。
17、新文学与旧文学的斗争中,钱玄同猛烈抨击旧文学,指斥它们一味拟古的骈文、散文为“”和“”,后来这便成了五四时期新文学阵营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18、1912年以后涌现出大量的新文学社团,其中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两个文学社团是和。
19、文学研究会于年在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小农家的暮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
月 不亮。”这话有什么深意? 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 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 是把它哼唱出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 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 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 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刘半农的诗歌创作
一、刘半农简介: 刘半农先生(1891-1934),江苏江阴人,名复,原名寿 彭,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我国“五四”新文化 运 动的先驱之一。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 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 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 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18年和钱玄同合作演双簧 戏,争辩关于白话文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白话文运动。是最 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人之一。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 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言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而富有变化。在写女主人 公时运用色彩的变化来映衬她的勤劳、娴淑和美丽。 而在描写男主人公时主要用动作, “衔着”烟斗从田 里 “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 弄着” 狗,“踱”到栏里去看牛,从这些动作看出了农村生 活 的悠闲、与自然生命的贴近。诗人对农村生活非常熟 悉,他知道农民的烟斗都是衔了多年的,锄头是放在 屋角的,床是南方的稻床,狗如同自己家的亲人一 样。 孩子们的活动是看月、数星和“借景抒情”地唱 着 民谚。整首诗的语言是散文化的,例如对月色的描
从内容上看,揭露了阶级悬殊,令人联想到杜甫 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屋内富人 烤 得要死,屋外乞丐冻得要死的鲜明对比,表露了作者 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和对贫苦人悲惨命运的同情 心。由于作者把不同阶级生活作了尖锐的对比,有力 地揭露了社会黑暗,收到了较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他的另一首《一个小农家的暮》曾被称为名作, 并选入旧社会的语文教材。在意境上表现了农民的辛 勤和生活的和睦,在节奏上以口语取胜,比《相隔一 层纸》要自然得多。
Hale Waihona Puke 二、刘半农的诗歌 内容上:非常具有真实性,强调以真为主。 1、真实地描绘现实、人生。揭露贫富对立、赞扬劳 动人民美好品质。代表作《相隔一层纸》(1917年10 月) 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此外,如《学徒苦》,以真切的生活图景,揭露 了店主翁和店主妇对稚幼的学徒的奴役和摧残。 在五四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刘半农在早期诗歌中 还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格,表现了对于未来的乐 观信念。《老牛》一诗,便歌颂了劳动者的勤劳、坚 韧、无私无畏的品格。长诗《敲冰》,尤其值得称 赞。诗中写的是乘船者和撑船人,不顾"懒怠者"、“ 怯弱者“和”缓进者“的规劝和阻挠,同心协力,日 以 继夜,奋斗不息,终于用木锤敲开了冰封的航程,从 而表现了乐观进取的时代精神。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 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 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 职。1934年7月14日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 逝。年仅四十四岁。 他在语音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对汉语四声的实验。他的 《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 个 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在文字学方面,他的突出贡献,是 创造了汉字中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 他是中国白话诗的带头人,1917年,他参加《新青年》编 辑工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出版的诗集有《瓦釜集》 (1926)、《扬鞭集》(1926)。
其他著作有《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 《四声实验录》等,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另有译 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刘半农的诗歌代表了中国新诗早期风格,一方 面吸收歌谣的散体或者外国诗歌的特点,另一方面 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重视意境的营造、比兴的特 点。 刘半农创作新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他 是以新的诗歌理论指导新的诗歌实践的。在理论上 主张诗的精神在于求真。
老 牛
秧田岸上,有一只老牛戽水,一连戽了多天。酷 热的太阳,直射在它背上,淋淋的汗,把它满身的 毛,浸成毡似的一片。它虽然极疲乏,却还不肯休 息。树荫里坐着一只小狗,很凉快,很清闲,摇着它 的小耳朵,用清脆的声音向牛说:“笨牛!你天天都 绕着圈子乱走,何尝向前一步?不要说你走得吃力, 我也看厌了!”牛说:“我管不得我自己能不能向前, 也管不得你看我不看我,只要我车下的水,平稳流 动,浸润着我一片可爱的秧田。”狗说:“到秧田成 熟,你早就跑死了!”“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功夫 想。”
《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的伦敦, 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回 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 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或许这首诗也 代表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吧? 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 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这首诗最感动人的是它的亲切、真实。每一个住过农村 的孩子,心中都有这份甜美的回忆。城市里长大的人,透过诗 人忠实的描写,也能想象体会出这份安详的幸福。这一首诗的 调子自然、流畅。诗的描写不仅感人,而且是美丽的。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诗人以欣赏的 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 农 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 和谐与欢乐的生活。描写平淡,而诗意盎然。 之所以这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念祖国、思念故 乡有关。距离,使诗人把记忆中的农村生活的表象修缮了,变 得更加美好,更加让人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