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的诗歌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
月 不亮。”这话有什么深意? 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 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 是把它哼唱出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 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 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 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二、刘半农的诗歌 内容上:非常具有真实性,强调以真为主。 1、真实地描绘现实、人生。揭露贫富对立、赞扬劳 动人民美好品质。代表作《相隔一层纸》(1917年10 月) 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一个小农家的暮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Leabharlann Baidu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而富有变化。在写女主人 公时运用色彩的变化来映衬她的勤劳、娴淑和美丽。 而在描写男主人公时主要用动作, “衔着”烟斗从田 里 “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 弄着” 狗,“踱”到栏里去看牛,从这些动作看出了农村生 活 的悠闲、与自然生命的贴近。诗人对农村生活非常熟 悉,他知道农民的烟斗都是衔了多年的,锄头是放在 屋角的,床是南方的稻床,狗如同自己家的亲人一 样。 孩子们的活动是看月、数星和“借景抒情”地唱 着 民谚。整首诗的语言是散文化的,例如对月色的描
此外,如《学徒苦》,以真切的生活图景,揭露 了店主翁和店主妇对稚幼的学徒的奴役和摧残。 在五四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刘半农在早期诗歌中 还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格,表现了对于未来的乐 观信念。《老牛》一诗,便歌颂了劳动者的勤劳、坚 韧、无私无畏的品格。长诗《敲冰》,尤其值得称 赞。诗中写的是乘船者和撑船人,不顾"懒怠者"、“ 怯弱者“和”缓进者“的规劝和阻挠,同心协力,日 以 继夜,奋斗不息,终于用木锤敲开了冰封的航程,从 而表现了乐观进取的时代精神。
《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的伦敦, 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回 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 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或许这首诗也 代表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吧? 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 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这首诗最感动人的是它的亲切、真实。每一个住过农村 的孩子,心中都有这份甜美的回忆。城市里长大的人,透过诗 人忠实的描写,也能想象体会出这份安详的幸福。这一首诗的 调子自然、流畅。诗的描写不仅感人,而且是美丽的。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诗人以欣赏的 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 农 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 和谐与欢乐的生活。描写平淡,而诗意盎然。 之所以这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念祖国、思念故 乡有关。距离,使诗人把记忆中的农村生活的表象修缮了,变 得更加美好,更加让人思念。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 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 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 职。1934年7月14日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 逝。年仅四十四岁。 他在语音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对汉语四声的实验。他的 《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 个 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在文字学方面,他的突出贡献,是 创造了汉字中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 他是中国白话诗的带头人,1917年,他参加《新青年》编 辑工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出版的诗集有《瓦釜集》 (1926)、《扬鞭集》(1926)。
其他著作有《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 《四声实验录》等,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另有译 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刘半农的诗歌代表了中国新诗早期风格,一方 面吸收歌谣的散体或者外国诗歌的特点,另一方面 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重视意境的营造、比兴的特 点。 刘半农创作新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他 是以新的诗歌理论指导新的诗歌实践的。在理论上 主张诗的精神在于求真。
从内容上看,揭露了阶级悬殊,令人联想到杜甫 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屋内富人 烤 得要死,屋外乞丐冻得要死的鲜明对比,表露了作者 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和对贫苦人悲惨命运的同情 心。由于作者把不同阶级生活作了尖锐的对比,有力 地揭露了社会黑暗,收到了较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他的另一首《一个小农家的暮》曾被称为名作, 并选入旧社会的语文教材。在意境上表现了农民的辛 勤和生活的和睦,在节奏上以口语取胜,比《相隔一 层纸》要自然得多。
老 牛
秧田岸上,有一只老牛戽水,一连戽了多天。酷 热的太阳,直射在它背上,淋淋的汗,把它满身的 毛,浸成毡似的一片。它虽然极疲乏,却还不肯休 息。树荫里坐着一只小狗,很凉快,很清闲,摇着它 的小耳朵,用清脆的声音向牛说:“笨牛!你天天都 绕着圈子乱走,何尝向前一步?不要说你走得吃力, 我也看厌了!”牛说:“我管不得我自己能不能向前, 也管不得你看我不看我,只要我车下的水,平稳流 动,浸润着我一片可爱的秧田。”狗说:“到秧田成 熟,你早就跑死了!”“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功夫 想。”
刘半农的诗歌创作
一、刘半农简介: 刘半农先生(1891-1934),江苏江阴人,名复,原名寿 彭,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我国“五四”新文化 运 动的先驱之一。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 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 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 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18年和钱玄同合作演双簧 戏,争辩关于白话文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白话文运动。是最 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人之一。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 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言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