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氮的循环教案鲁科版必修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课方案鲁科版必修 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课方案【教材版本】山东科学技术第一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设计理念】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课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亲密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经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经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剖析】本节知识经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剖析,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思虑能力和察看剖析能力。
联合学生对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睁开此中的主要反响过程,商讨发生的化学反响,以及这些化学反响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经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进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剖析】学生经过熟习的自然现象的剖析,简单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识题,经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简单想到应当学习氮的氢化物,经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察看与解说,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习的化肥下手,指引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经过察看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响,与酸的反响。
2、经过剖析化合价认识氨的复原性。
3、经过亲身着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经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响,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认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培育经过察看实验现象,总结剖析物质性质的能力;经过活动研究,提升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研究实验,培育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课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教课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教课环境】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教课方法】实验研究法。
化学:3.2《氮的循环》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二节《氮地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氮循环地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地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地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地过程联想质疑材料阅读原理方法技巧天下奇闻在新疆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有时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地晴天顷刻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常遇雷击而倒毙,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奇怪地是这里草木茂盛,你知道其中地原因吗?一氮地循环请仔细观察课本页图,并仔细阅读页你知道氮地循环地意义吗?看一看读一读:你发现氮地循环有那几种方式?请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地雷雨放电、人类地活动三方面分析氮在自然界中地循环1)2)3)写一写:细心地你在氮地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地物质,请写出他们地化学式二氮地性质想一想:在这些含氮地物质中,我们首先感受一下我们身边地氮气,他能看地见吗?能摸得到吗?能闻得到吗?(1)氮气地物理性质联想·质疑:老人们常说雷雨丰庄稼1,雷电交加时,空气中地氮气和有关地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请写出有关反应. (2)化学性质1)2)3)2,有人说NO是明星分子,你对她有哪些了解,如何看待她地功与过3,,NO她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吗?她与氧气反应得到地产物你对他了解吗,能说一说吗4,现有一试管二氧化氮,将其倒置于盛满水地水槽中,足够长地时间后,有什么现象?若使试管中液面上升,可采取什么措施?三氮地固定阅读材料:粮食危机据联合国地统计资料,全球中国肥料信息网资料:化肥在农业增产中地作用功不可没.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耕地使用面积为 1.41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使用面积地40%.中国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粮农组织地标准.就这样一个耕地匮乏地国家,用占世界7%地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地人口,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化学肥料在保证农产品产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证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地作用.有40%以上地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地粮食危机地威胁,至少有3亿儿童在饥饿与死亡边缘挣扎……5,雷电中发生地化学反应和所产生地物质对于人类地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氮地固定:氮地方式有几种:在人工固氮地过程中,氮气与氢气地反应有何特点,写出反应地化学方程式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地特点:可逆反应地表示方法:本节小结:分析当堂测试1.下列说法不正确地是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地基本元素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地氮元素在不停地进行着氮地循环.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分析2.关于NO地下列叙述不正确地是A.NO不溶于水,是一种大气污染物B.NO是一种红棕色地有毒气体C.NO结合血红蛋白地能力比CO还强D.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体现其还原性分析3,请写出雷雨过程中形成硝酸地化学反应:1)2)3)4将一收集满15mLNO2气体地试管倒立于水槽分析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反应后剩余什么气体?其体积为多少?课后自我评价:。
《氮的循环》学历案

《氮的循环》学历案姓名:班级:学号:【主题与课时】鲁科版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1课时【课标要求】1. 认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 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3. 通过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体会元素守恒思想。
【学习目标】1. 能说出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像大气中的氮气等,并且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含氮的物质,比如氮肥。
2. 可以描述氮的固定的概念,还能举例说出至少两种氮的固定的方式,像闪电固氮和工业合成氨。
3. 知道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主要性质,例如一氧化氮容易被氧化,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等。
4. 能说出氨的物理性质,像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且能准确写出氨与水、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可以描述铵盐的主要性质,像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还能解释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的原因。
6. 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能够写出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 能阐述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并且能解释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目标1的达成情况,如果能准确说出氮的存在形式和含氮物质就算达成。
2. 让同学们举例氮的固定方式,能说出两种及以上的就达成目标2。
3. 针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设置一些判断题,如“一氧化氮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错误),判断准确率达到80%以上就算达成目标3。
4. 对于氨的物理性质,让同学们描述,描述准确就算达成目标4;对于氨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全对就算达成目标4。
5. 提问铵盐的性质以及解释铵态氮肥使用注意事项,回答正确就算达成目标5。
6. 写出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对就算达成目标6。
7. 让同学们绘制氮循环简易图并解释其意义,图绘制正确且解释合理就算达成目标7。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有趣的事儿啊。
我有个朋友,他特别喜欢种花。
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跟我说,他买了一袋超级贵的肥料,说是能让他的花长得又大又漂亮。
教案 《氮循环》课件(鲁科版必修1)

的
常温下性质稳定
化 高温高压催化剂,放电 合
结构特别稳定
物
概括·整合
氮的固定
游离态
化合态
如:N2+O2 放电 2NO
N2+3H2
2NH3
自然固氮
氮的固定
人工固氮
高能固氮 生物固氮
NO与NO2的比较
NO
NO2
物理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
性质 难溶于水,剧毒!
气体,能溶于水,剧毒!
三、氨与氮肥
【实验记录】
实验
实验现象
NH3的 形成红色喷泉 喷泉实验
结论 氨气极易溶于水
NH3与HCl 的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
生成NH4Cl固体
【小结:氨的化学性质】
(1)氨跟水反应——显弱碱性
NH 3+H2O
NH 3·H 2O
NH 3·H 2O
NH4 ++OH-
一水合氨很不稳定
NH 3·H 2O =NH3↑ +H2O
白色粒状结晶,吸湿性不大, 不易结块
白色或浅黄色针状结晶或小 颗粒,溶于水,中性
四、铵盐的性质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物理 性质
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
加热
△
产生氨气 NH4Cl === △NH3↑ + HCl↑
NH4HCO3 === NH3↑+CO2 ↑
+ H2O
与碱 产生使湿润
△
反应 的红色石蕊 NH4+ +OH-=== NH3↑ + H2O
试纸变蓝的 气体
检验NH4+的方法!
五、氨的实验室制法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的来源,流向和作用;2.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和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1.氮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2.理解氮循环的一般规律;3.了解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与作用氮是构成生命体的一种元素,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氮气在空气中占78%的体积,但是生物体里的氮大部分并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来自于土壤和水体中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氮化过程是氮的重要来源,有氮化细菌、闪电等。
土壤中的一些细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气,这个过程被称为固氮。
在有机物分解时,有机物中的氮也会被释放出来,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再次转化为有机物或者无机盐。
氮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命物质。
2. 氮的循环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在自然界中不断转化的过程。
氮循环包括以下步骤:1.固氮: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或固氮微生物固定为氨气,或通过工业手段制取氨气;2.氨化:氨气和水反应形成氨盐;3.硝化:部分细菌将氨盐氧化为亚硝酸盐,另一部分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产生硝化作用;4.反硝化: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和氧,产生反硝化作用;5.吸收: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硝酸盐和氨盐,建立状态。
3. 影响氮循环的因素氮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氮循环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能够影响氮循环速率;2.pH值:土壤、水体的酸碱度程度对氮的循环有很大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氮的转化和吸收;3.养分浓度:钾、锰、铜等元素的含量对氮循环有一定影响;4.有机物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能够显著影响氮的循环。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氮循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特征;2.图片展示:展示氮循环的流程图,方便学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氮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课堂参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提出问题或分享经验;2.实验表现: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检查学生是否对氮循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 氮的循环教案

第三章 第二节 氮的循环学案2007年11月16日(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 3的性质。
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硝酸的氧化性。
以 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1)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等含氮的化合物。
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和化合生成NO,NO和O2迅速生成并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2)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
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是化学变化B.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是由游离态氮转化来的C.化石燃料燃烧通常不释放出氮氧化合物D.植物秸秆燃烧时放出氮氧化合物,参与了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氮气①与氧气反应:通常状况下氮气和氧气,但在放电条件下,却可以直接化合生成色,溶于水的。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与氢气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与金属镁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练习2、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B.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分子个数比为1:2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g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溶于水,毒。
在常温下与空气中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氮: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溶于水,毒。
二氧化氮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该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氮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练习3、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发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教案-word文档资料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及氮元素化合价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法、探究法、归纳法四、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1、教学媒体、课件;2、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仪器:集气瓶若干、带铁夹及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园底烧瓶、带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试管若干、试管夹、烧杯、玻璃棒、空矿泉水塑料瓶、感应圈、单孔橡皮塞、镊子、胶头滴管等;药品: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铵固体、碳酸氢铵固体、红色石蕊试纸、浓硝酸、稀硝酸、铜丝、铁片、锌片、铝片等。
第1课时【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教案设计

《氨铵盐》——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三章第2节氮的循环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学阶段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氨铵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氨铵盐》安排在这章讲述,是因为它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理论知识做指导,有元素化合物知识做基础,可起到复习、巩固和运用知识的作用。
学好氨的性质为学习硝酸的工业制法及有机化学的知识又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同时本节课又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因为氨分子的性质更能体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本节知识和能力的层次要求结构:理解物理性质:了解化学性质:综合应用用途:常识性介绍3、教学目标的确定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素质,为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教学的任务已不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思维得到启迪,同时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确立本节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在认识氨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掌握氨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2)能力目标:培养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对学生进行事物是普通联系的,以及内外因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4)创新目标:通过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是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4、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依据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确立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难点:氨和水的反应二、分析学生情况,渗透学法指导学生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已初步掌握,这对氨气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教案设计无答案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
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有课本、资料《世纪金榜》、视频等,并进行有机融合。
其次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第三是通过阅读,着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第四是通过对“雷电发庄稼”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是通过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概括,突出学习重点,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⑵.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⑶.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难点重点:N2、NO和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鲁科版必修1 化学:3.2 氮的循环 学案

氮的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 3的性质。
【学习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学习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知识框架【学习过程】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的存在形态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_____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_____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_____,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_____等含氮的化合物。
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_____和_____化合生成NO ,NO 和O 2迅速生成_____并随水进(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入土壤和水体。
(2)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_____,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
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是化学变化B.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是由游离态氮转化来的C.化石燃料燃烧通常不释放出氮氧化合物D.植物秸秆燃烧时放出氮氧化合物,参与了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氮气①与氧气反应:通常状况下氮气和氧气_____,但在放电条件下,却可以直接化合生成____色,_____溶于水的_____。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②与氢气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与金属镁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B.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分子个数比为1:2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D.N4的摩尔质量是56g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是一种_____色_____味的气体,_____溶于水,_____毒。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鲁科版必修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教材版本】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设计理念】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通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通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使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容易想到应该学习氮的氢化物,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悉的化肥入手,引导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2、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
3、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通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教学环境】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

《氮的循环》1-3 自然界中的元素——氮的循环 (第1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2. 通过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3. 氮气、NO 和NO 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氮气、NO 和NO 2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氮气、NO 和NO 2的性质多媒体课件等。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氮元素的存在2.氮的循环二、氮气 1.氮气的性质2.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表示。
3.氮的固定(1)概念:使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
(2)分类:氮的固定⎩⎨⎧自然固氮⎩⎪⎨⎪⎧ 高能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仿生固氮三、氮的氧化物1.不同价态的氮的氧化物2[重点剖析]氮的氧化物与O 2、H 2O 反应的计算,常见的有三种方法: 1.加合式法(1)NO 2和O 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由4NO 2+O 2+2H 2O===4HNO 3可知,当体积比:V (NO 2)∶V (O 2)⎩⎪⎨⎪⎧<4∶1 O 2过量,剩余气体为O 2=4∶1 恰好完全反应>4∶1 NO 2过量,剩余气体为NO 2(2)NO 与O 2同时通入水中:2NO +O 2===2NO 2、3NO 2+H 2O===2HNO 3+NO 总的化学方程式为4NO +3O 2+2H 2O===4HNO 3 当体积比:V (NO)∶V (O 2)⎩⎪⎨⎪⎧<4∶3 余O 2=4∶3 恰好完全反应>4∶3 余NO(3)NO 2、NO 、O 2三种混合气体通入水中:①可先将NO 和O 2转化为NO 2,再按上述各种情况分别处理。
②也可先将NO 2和H 2O 反应转化为NO ,再按4NO +3O 2+2H 2O===4HNO 3情况处理。
化学ⅰ鲁科版3.2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ⅰ鲁科版3.2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鲁科版必修1 化学:3.2 氮的循环 教案

氮的循环【教学方法】分组实验、直观演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2)掌握硝酸的强酸性、热不稳定性及强氧化性;(3)掌握硝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运用观察法等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运用实验法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的循环及环境的影响,提高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硝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硝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硝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巩固】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氨气的有关性质知道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样一句谚语“雷雨发庄稼”,下面请同学们写一写“雷”与“发”过程的相关反应方程式,并推荐一位同学上黑板板书,再由师生共同评价。
【新课导入】在上述的“雷”与“发”的变化过程有一种含氮元素的酸——硝酸生成,硝酸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我们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本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和讨论它的性质与应用。
在练习本上书写相关方程式,并由一位学生上黑板写,师生共同评价。
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通过复习巩固,为将来学习硝酸的制法做铺垫,同时引发新课的导入。
5分钟【板书】硝酸及其应用【实验1】教师展示一瓶浓硝酸、引导学生观察色、态,接着打开瓶盖,由学生小心的扇闻浓硝酸的气味。
【导出、板书】一、物理性质【投影】结合幻灯片,小结浓硝酸的物理性质。
●硝酸的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42 0C,沸点为83 0C, 密度(1.5g/cm3 )比水大,能以任意比溶解于水,质量分数为68%—70%的硝酸为浓硝酸;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硝酸为发烟硝酸。
结合硝酸的物理性质,分析实验室保存硝酸的方法并为硝酸的化学性质做铺垫。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教案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及氮元素化合价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法、探究法、归纳法四、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1、教学媒体、课件;2、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仪器:集气瓶若干、带铁夹及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园底烧瓶、带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试管若干、试管夹、烧杯、玻璃棒、空矿泉水塑料瓶、感应圈、单孔橡皮塞、镊子、胶头滴管等;药品: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铵固体、碳酸氢铵固体、红色石蕊试纸、浓硝酸、稀硝酸、铜丝、铁片、锌片、铝片等。
第1课时【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学案.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一、课标研读:1、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考纲解读:1、N2、氮的氧化物、NH3、铵盐、HNO3的主要性质及应用;2、氮的氧化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本分。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重点:1、N2、氮的氧化物、NH3、铵盐、HNO3的主要性质;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他们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难点:1、氮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2、硝酸的氧化性。
四、教学策略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的循环,使他们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使学生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了解氮的两种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使学生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氨的还原性,如氨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通过认识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4、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
5、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的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一课时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氮在生物圈中的循环2、人类的活动对氮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影响①人类通过化学方法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将氨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某些含氮化合物参与氮的循环。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 学案

第2节 氮的循环1.自然界中氮的循环(1)氮元素的存在: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元素,存在形式:一种是以游离态存在于空气中,另一种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中、土壤中和水体中。
化合态的氮元素主要以NO -3、NH +4的形式存在,在有机物中以蛋白质形式存在。
(2)氮的循环①在自然界中,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实现氮的循环有两种途径:一是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二是在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氧气结合为氮氧化物,并随雨水进入水体中。
②人类在氮循环方面是通过化学方法把氮气转化为氨,再进一步转化成各种含氮的化合物。
③化石燃料燃烧、森林和农作物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进入氮循环。
【例1】 某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如下图。
(1)哪一类生物能将蛋白质转化为氨( )A .微生物B .藻类(2)该生态系统的豆科植物不施氮肥,仍能表现出良好的长势,原因是____________。
解析:在氮的循环过程中,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从而满足自身营养的需要。
NO -3被吸收后最终可转化为蛋白质,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氨、硝酸根、铵根离子,而氨又可被硝化细菌氧化为NO -3。
答案:(1)A(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满足自身营养的需要2.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纯洁的氮气通常状态下是无色的气体,没有味道,没有毒性,密度与空气的密度接近且略小。
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通常状态下,1体积水中只能溶解大约0.02体积的氮气。
当压强为1个大气压时,氮气在-195.8 ℃变为无色液体,在-209.9 ℃变为雪花状固体。
析规律 巧比气体密度:比拟两种气体的密度大小时,可利用“同温、同压下,两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只需比校相对分子质量(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即可。
如N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故N 2的密度比空气略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
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
烟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复习】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2、C、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的相互转化。
【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
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
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演示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
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
观察实验现象。
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
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结论】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不稳定,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板书】
N2+O22NO (有毒、无色、难溶于水)
2NO+O2=2NO2(有毒、红棕色、与水反应)
3NO2+H2O=2HNO3+NO
<讨论>1、现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其它药品和仪器自选,根据上述反应,请你设计实验,要求尽可能多的使二氧化氮被水吸收。
2、你的设计对工业上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从原料的充分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考虑。
)【过渡】植物只能利用化合态的氮,除了闪电等自然方法外,能否用人工的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呢?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氨。
【板书】N2+3H22NH3(可逆反应)
【讲述】像这样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代替“=”。
人们把像这样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综上所述:
【板书】
氮的固定⎪⎩⎪⎨⎧⎩⎨⎧人工固氮
生物固氮高能固氮自然固氮
【指导阅读】 阅读P 74 —氨的合成。
【点评】目的让学生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感受化学与技术的关系。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概括·整合。
【课堂练习】
1、 氮的固定有三种途径:生物固氮、自然固氮和工业固氮。
指出下列固氮方式各属于哪种类型。
(1) 闪电时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
(2) 豆科作物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
(3) 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氮气和氢气反应合成氨。
2、 雷鸣闪电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在闪电发生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直接化合。
假设某次雷电放出的能量为1.5⨯107KJ 。
已知1molO 2与1molN 2化合时要吸收181KJ 的能量,闪电时有1/1000的能量用于这一反应。
(1)此次闪电所产生的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此次雷电的生成物相当于给土壤施加了多少千克的尿素[CO (NH 2)2]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