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出塞翻译及赏析

出塞翻译及赏析

出塞翻译及赏析出塞翻译及赏析出塞翻译及赏析1《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翻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出塞翻译及赏析2出自马戴《出塞词》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①单于:古代匈奴首领的称号。

②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斩。

③缺:把刀砍缺了刃。

参考译文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度过洮水河。

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赏析《出塞词》是由唐代马戴所作的七言绝句。

本诗描写唐在一个大雪弥漫的'夜晚偷袭敌帐,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歌颂了边塞将士的勇武善战。

这首诗犹如一幅出征图,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

上句写中将领的装束。

诗人不说其头盔铠甲,也不说其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仅此一句,就写出一个英武将的雄姿。

下句写骑兵出征突出的场景。

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赴战之艰辛,骑兵队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诗歌鉴赏】王昌龄《出塞》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出塞》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王昌龄《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薛仁贵》注解、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就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至自河套西北,纵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就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王昌龄《出塞》翻译依旧就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出征长久沿袭万里征夫不回去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在世,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渡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赏析《薛仁贵》就是唐代知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这就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并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道的就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小存有历史转换,出征未断的感慨。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遗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下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存有“龙城飞将”发生,平息胡乱,安稳边防。

全诗以理想的语言,演唱出来雄浑正直的主旨,气势简洁,一气呵成,诗云之莫不叹为观止。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就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后。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藏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诗人宽敞的视野和灵秀的胸怀。

王昌龄在文学创作方式上擅于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就是边塞诗所最为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洁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不断扩大出来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最为朴实无华的主题之中融汇出来横跨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索;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薛仁贵》。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原,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原,汉家将赐霍嫖姚。

译文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原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原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注释居延城:也叫居延塞。

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

居延: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

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原打猎。

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即老天爷的爱子。

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

连天野火烧,烧起围猎的野火,与天连在一起了,形容打猎的野火声势之大。

暮云: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

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

时驱原:正在奔驰的猎原。

碛(qì):沙漠。

秋日:秋天的时节。

平原:平坦的原野。

好射雕:正好是打猎的时候。

射雕: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鸟。

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校尉:《汉官仪》曰:护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

”汉代拿着符节保护西羌的武官叫“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的将领。

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

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

《汉书·张汤传》:“﹝上﹞乃遣山乘鄣。

”颜师古注:“鄣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鄣蔽以扞寇也。

”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

破虏将军: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

当时辽东乌桓反。

他带领兵原,渡过辽河,平定了这次叛乱。

此指唐朝守边的将领。

玉靶角弓: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

玉靶:镶玉的剑柄。

借指宝剑。

珠勒原:原勒口上用宝珠装饰,指骏原。

珠勒:珠饰的原络头。

汉家将赐:汉朝就要赏赐。

这里指唐廷就要赏赐。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王昌龄(约 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二首译文

出塞二首译文

出塞二首译文
【原文】
出塞二首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唐·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衍生注释: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隘。

明月和关隘都是边疆的典型意象,这里暗示了边疆战事自秦汉以来就不断延续。

2.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极言征战路途遥远。

人未还,说明众多出征的战士都没能归来,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3.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表示只要。

龙城飞将,一种说法是指卫青,他曾奇袭龙城;另一种说法是指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4.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不让。

胡马,指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是古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略带苍凉的意境。

那一轮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那关隘,也依然矗立,可是时光流转,战争却从未停止。

“万里长征人未还”,短短七个字,道尽了战争中无数士兵的悲惨命运,离乡万里,战死沙场,回不了故乡,让人不禁心生悲戚。

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发出感慨,如果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英雄在世,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这不仅是对古代名将的缅怀,更是对当时边疆安稳的渴望。

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忧虑,体现出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闺怨等题材。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古代的兵器和边塞的地图时,我突然就想起了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对朋友说:“你看啊,这些东西仿佛在诉说着古代边疆战争的故事。

出塞 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出塞 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出塞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出塞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出塞》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原文注释】: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译文】: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赏析鉴赏】: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

《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

《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古诗简介《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一九零六年春。

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

描写将士的边塞生活。

这首诗通过拟写出征者的豪壮心情,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战斗决心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翻译/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作者介绍: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1907年7月7日),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府山阴东浦镇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

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

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

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

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

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

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

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②,不教胡马度阴山③。

注释:①出塞:乐府旧题,原作二首,本篇为第一首。

②但:只要。

龙城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曾屡次打击骚扰的匈奴,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龙城,应为卢龙城,当时为右北平辖地。

③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天然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这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又委婉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达了对平息边塞战事的美好愿望。

诗人把边境战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

“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雄浑苍茫的特殊境界。

声调高昂,气势博大,耐人寻味,统摄全篇。

边关月色,常为触发征人思乡的景物。

边塞诗中写到“关”“月”的不乏其例。

但本诗在“明月”与“关”前分别冠以“秦时”和“汉时”,把空间景物融入时间因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其意义便不仅限于表明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战争从未休止,而且还别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令人产生厚重的历史感。

表现了诗人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不还的深广悲慨,希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只是当代,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在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之后,却无沮丧之意而有慷慨之气。

三、四句“但使”和“不教”在引导读者思考、体悟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李广那样的将领,才无愧于明月和雄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篇2: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范文大全】译文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注释居延城:也叫居延塞。

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

居延: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

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马打猎。

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即老天爷的爱子。

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

连天野火烧,烧起围猎的野火,与天连在一起了,形容打猎的野火声势之大。

暮云: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

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

时驱马:正在奔驰的猎马。

碛(qì):沙漠。

秋日:秋天的时节。

平原:平坦的原野。

好射雕:正好是打猎的时候(转载于: :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射雕: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鸟。

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校尉:《汉官仪》曰:护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

”汉代拿着符节保护西羌的武官叫“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的将领。

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

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

《汉书·张汤传》:“﹝上﹞乃遣山乘鄣。

”颜师古注:“鄣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鄣蔽以扞寇也。

”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转载于 : :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破虏将军: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

当时辽东乌桓反。

他带领兵马,渡过辽河,平定了这次叛乱。

此指唐朝守边的将领。

玉靶角弓: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

玉靶:镶玉的剑柄。

借指宝剑。

珠勒马:马勒口上用宝珠装饰,指骏马。

珠勒:珠饰的马络头。

汉家将赐:汉朝就要赏赐。

这里指唐廷就要赏赐。

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骠骑将军。

前后六次出击匈奴,皆获胜而归,得到朝廷封赏。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前出塞九首唐代:杜甫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译文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悲悲戚戚地离开了家乡,踏上漫长的征路奔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官家限定了到达前线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难免灾祸。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我们君王的疆土已经辽阔,而开边的战争还是如此繁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只好弃绝父母的养育之恩,忍泣吞声地扛着武器向前跋涉。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出了家门,一天天地走远了;见识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气。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骨肉之恩岂能不顾?无奈身为男儿死活没有定期。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摘掉络头让马疾驰,解下缰绳提在手里。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从万仞高山飞驰而下,俯下身来练习拔取军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

出塞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出塞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出塞古诗的注释和译文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就包括了许多优美的古诗。

古诗以其简洁精炼的语言,传递着深刻的思想和感慨。

其中,《出塞》这首古诗以其豪迈的气势和深情的表达,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为大家解读《出塞》这首古诗,并提供该诗的注释和英文翻译。

《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意解读《出塞》这首古诗写的是秦时汉长城上的一幕景象。

诗的前两句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开头,描绘了征战沙场上的壮烈景象。

在秦汉之时,长城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防线,而征战则是当时勇士们常常面临的事情。

接下来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希望有英勇的将领率领汉族战士,击退敌人,保卫龙城,不让敌人越过阴山。

注释下面是对《出塞》各个句子的注释: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朝和汉朝时期,月亮骄阳照明,长城为关隘。

2.万里长征人未还:壮丽的长城上,无数勇士奔赴战场,远征军队还未归来。

3.但使龙城飞将在:希望能有英雄出现,保护龙城不被攻破。

4.不教胡马度阴山:不让敌人的战马越过阴山,进入中原。

译文下面是《出塞》的英文翻译:In the time of Qin, under the bright moon, the Great Wall guarded the borders, Men embarked on a long journey, withmany yet to return. But with a flying general to protect the dragon city, Hu horses shall not cross the Yin Mountains.结语《出塞》这首古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词句,描述了秦汉时期长城上的壮丽景象,并表达了诗人保卫家园的豪情壮志。

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出塞》这首古诗的注释和英文翻译,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诗的含义和情感。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该诗的译文及赏析:
译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景色和边塞生活的凄凉。

首先,诗人以黄河远上白云间作为
开头,形象地表达了边塞地区的辽阔和壮丽。

接着,诗人用一片孤城万仞山形
容边塞的孤寂和险峻,凸显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孤独。

诗中提到了羌笛和杨柳,表达了边塞地区的民俗和风情。

羌笛是边塞地区特有
的乐器,它的声音寄托着边塞人民的思乡之情。

诗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表达
了边塞人民的坚韧和乐观,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仍然能够乐观向前。

最后两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了边塞地区的严寒和孤寂。

玉门关是古代丝
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春天的风却无法吹破关隘,暗示了边塞地区的严寒和与外
界的隔绝。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色和边塞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边塞人民的坚韧和乐观,以
及边塞地区的严寒和孤独。

它具有浓郁的边塞风情,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受。

出塞唐王昌龄解析

出塞唐王昌龄解析

出塞唐王昌龄解析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导语:《出塞》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翻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度:越过《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出塞王褒的注释和译文

出塞王褒的注释和译文

出塞王褒的注释和译文《出塞》是北朝周诗人王褒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前两句总写千里塞外广阔荒凉的景象,烘托征途之凄苦漫长;三、四句从大雁和榆树落笔,进一步突出塞外的荒凉,并暗含与江南秀丽风景的比照;后四句句转向人物行动的描写,并在最后紧扣“出塞”题目,道出此次出塞的目的。

这首诗用辞度句于平淡中见功力,质实中现风神,全篇气象苍茫阔大,风格刚劲遒健,声调悲凉雄壮,充分显示了诗入由南入北后的诗风转变。

一、作品原文出塞⑴飞蓬似征客⑵,千里自长驱⑶。

塞禽唯有雁⑷,关树但生榆⑸。

背山看故垒⑹,系马识余蒲⑺。

还因麾下骑⑻,来送月支图⑼。

二、注释⑴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汉武帝时由李延年根据西域传入的乐曲改制而成,内容描写将士的边塞生活,今古辞已亡。

⑵飞蓬:指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的蓬草。

征客:指作客他乡的人。

⑶长驱:长途向前驱驰。

⑷塞禽:边塞上的禽鸟。

⑸关树:边关之地的树。

但:只。

榆:榆树,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称榆荚、榆钱。

⑹背山:背对着山。

故垒:古代的堡垒。

⑺系马:拴马。

余蒲:指经过战乱残留下来的蒲柳。

蒲,蒲柳,又名水杨、蒲杨,多生于水边。

《诗纪》云:“《三秦略记》:‘秦始皇至东海,蟠蒲系马,至今其地蒲生皆绯结。

’”⑻因:凭借,靠着。

麾下骑:即部下的骑兵。

⑼月支:又作月氏,古代西北地区游牧民族,曾于西域建月氏国。

此代指敌军。

图:图籍,国家的版图。

三、白话译文飞蓬就像那远行的征客,千里迢迢地向前奔驰。

塞外之地除了大雁再无其他飞禽,关隘周围也只有榆树生长。

背靠着山岭眺望着古老的营垒,系好马匹,辨认着那残留的蒲草。

还凭借部下骑兵的探察,他们送来了月支国的地图。

四、创作背景王褒原为南朝的宫廷文人,所写乐府诗,在南梁时就具备一种清新刚健之气。

如他写的《燕歌行》,史称为“妙尽塞北寒苦之状”(《北史·王褒传》),曾被广泛传诵和摹仿。

当时,王褒对战争并无真正的体验和感受,不免搬弄一些典故和乐府诗中一些现成的辞藻。

出塞的古诗大意。

出塞的古诗大意。

出塞的古诗大意。

《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

内容主要是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

一、作品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白话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三、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四、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维《出塞》原文翻译赏析

王维《出塞》原文翻译赏析

王维《出塞》原文翻译赏析王维《出塞》原文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度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出塞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赏析〕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时任监察御史的王维奉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在出塞劳军期间,作者写下了这首七律,用以赞赏边帅崔希逸的得胜。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紧张形势。

首联「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草原上燃起了熊熊烈火,吐蕃军队正在这里进行围猎,暗示战火将起,局势紧张。

这里写狩猎声势的强盛,为的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诗人以开阔的笔调勾勒出吐蕃兵士的强悍勇猛。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强劲剽悍。

诗人描写敌兵,没有丝毫贬抑和丑化的笔墨,而是形象地描绘了两幅生动传神、极具特色的塞上风俗画,刻画出吐蕃兵士跃马执弓的勇猛强悍和粗犷豪放,纵横于边地。

四句诗中「猎」、「连」、「烧」、「驱」,突出了一种紧张的局势,暗示出边情的紧急,为诗在下半部分描写汉军作铺垫。

诗的颈联「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写唐军紧急调动,镇定作战,大破吐蕃,取得胜利。

「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在这里借指唐军将士。

诗人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地进行勾勒,前句说防御,后句讲出击,暗示唐军之神速。

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唐军备战时间之短,防御构成之快,表明了唐军从容镇定、士气旺盛、雷厉风行的作风。

一切行军布阵,有守有攻,有条不紊,诗人不作详细描写,一笔带出,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尾联「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写君王将以宝剑、角弓和骏马赏赐出师的将军。

概括劳军,点出全诗赏功慰军的题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