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学术不端是当前学术界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它包括了学术造假、抄袭、剽窃以及其他违反学术规范与伦理的行为。
学术不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诚信性和学术界的公平竞争环境,也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要解决学术不端问题,就需要探究其根源成因及提出相应对策。
一、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分析1. 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以文章数量、期刊影响因子、项目资助情况等指标来评价学术成就”的现象。
这种评价机制使得学者们为了追求名誉与地位,而滋生了学术不端行为。
为了达到“发表上去、引用增加、评价提高”的目的,一些学者们不惜采取学术不端行为,以获取所谓的“利益”。
2. 学术竞争压力大随着高校教职人员评职评聘等制度的日益完善,学术竞争愈加激烈。
学者只依靠学术成果才能获得稳定的职位和收入,这就导致了一些学者为了利益而不惜采取学术不端的手段。
3. 学术道德约束不足在一些学术机构和高校,缺乏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惩处和约束,这进一步鼓励了一些人的学术不端行为。
4. 文化背景与教育体系一些地区、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影响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学术不端行为更容易被视为一种“聪明”或“得利”的手段,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与蔓延。
二、解决学术不端的对策分析1.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从源头上改变学术界的评价体系,将学术成果的质量与学者的学术水平紧密联系起来,减少对数量和刊物影响因子等指标的过分追求。
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来鼓励学者们开展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提高学者们的学术品质。
2.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术机构和高校应该加强对学者们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者们的学术品德,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价值观。
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者们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对科学研究与学术界的危害,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与社会伦理。
3.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学术界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学术不端行为对于教育和学术界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本文将讨论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性影响、导致这种行为的诱因以及应对这种行为的对抗措施。
破坏性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对教育和学术界造成了以下破坏性影响:1. 信任破裂: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界内外的信任关系。
学术界的信誉和声誉受到损害,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怀疑。
2. 知识误导: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错误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被误导性地传播和应用。
这可能对学术界和相关领域的知识进展造成负面影响。
3. 个人和职业损失: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个人来说,涉及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其个人和职业声誉受损,可能会被解雇或受到法律追究。
诱因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竞争压力:学术界存在激烈的竞争,如争夺研究经费、职位晋升等。
这种竞争压力可能导致一些人选择采取不端手段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2. 发表压力:学术界对于发表研究成果有较高的要求,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为了追求数量而牺牲了质量。
不端行为如数据伪造、抄袭等可能被用来满足发表要求。
3. 缺乏监督和制度漏洞:学术界监督机制不完善、制度漏洞等因素也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机会。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度约束可能导致不端行为的发生和持续存在。
对抗措施为了对抗学术不端行为,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抗措施:1. 建立严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应建立明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厉谴责,并明确惩罚措施。
2. 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教育:为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教育,加强他们对学术道德和诚信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研究伦理意识。
3. 强化监督和检查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加强对学术研究过程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术不端行为。
4. 鼓励合作与团队合作:鼓励学术界内外的合作与团队合作,减轻个人竞争压力,降低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概率。
5. 提倡科研透明和数据共享:鼓励科研成果的透明度和数据的共享,加强对研究结果的验证和重复性研究,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机会。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表现、教育根源与治理对策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表现、教育根源与治理对策一、本文概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表现形式多样,教育根源深远,治理对策复杂。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教育根源以及相应的治理对策。
我们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梳理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接着,我们将深入分析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教育根源,包括学术评价体系、导师指导方式、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治理对策,旨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也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表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其核心在于违背了学术研究应有的诚信、公正和原创性原则。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表现:抄袭与剽窃: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或其他学术作品时,未经原作者同意,直接复制、粘贴他人成果,未进行恰当的引用或标注,以此充作自己的研究成果。
篡改与伪造数据:为了获得理想的研究结果或达到某种学术目的,研究生可能会篡改实验数据或伪造数据,从而扭曲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一稿多投:研究生将同一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同时提交给多个学术期刊或会议,以期望获得多份发表和奖励,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出版的诚信原则。
不当署名:在学术成果的署名上,研究生可能会未经他人同意擅自添加他人名字,或故意排除对研究有重要贡献的人员,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术声誉或利益。
学术不端合作:研究生之间可能会形成学术不端合作的共同体,通过互相抄袭、共享数据和成果等方式,共同维护各自的学术利益。
利益输送与权力寻租:在某些情况下,研究生可能会利用与导师或学术评委的关系,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学术资源、奖项或学术地位,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竞争的公平性。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道德素质的问题,也有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教育引导不到位等外部环境的因素。
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学术界也不断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学术不端行为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界的新生力量,其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不仅对个人的学术生涯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1.1 竞争压力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成因是竞争压力的增加。
在学术界中,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和获得研究资金等成果是评价研究生学术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为了争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一些研究生可能会采取不端手段,如数据伪造、抄袭等,来提高自己的学术表现。
1.2 缺乏学术道德意识一些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缺乏正确的学术道德意识。
他们可能没有深入了解和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和自律性。
同时,一些导师可能也没有将学术道德的教育纳入培养计划中,导致学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
1.3 学术压力与时间管理困难硕士研究生在研究工作中常常面临着时间紧迫和任务繁重的情况。
他们需要同时完成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加之一些导师对于研究进展的要求较高,使得研究生面临较大的学术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研究生可能会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采取不端手段来完成研究工作,从而达到较好的学术成绩。
二、对策探讨2.1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校和导师应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提高研究生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学术道德课程或研讨会,向研究生普及学术道德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价值观。
2.2 建立监督机制学校和研究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学术监督机制,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开展学术报告和成果评审等方式,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进行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术不端行为。
2.3 提供充足的支持和资源学校和导师应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支持和资源,减轻其学术压力和时间管理困难。
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严重破坏了学术研究的诚信和公正,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投入的增加和学术环境的复杂化,学术不端行为在我国也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和范围,明确了研究对象和内容。
随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分析了当前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制度、文化、教育、经济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
这些成因包括但不限于科研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均、学术竞争压力的增大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对策。
这些对策旨在从源头上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惩处力度。
对策包括但不限于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减轻学术竞争压力等。
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学术研究的诚信度和质量,推动我国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文章的研究成果将对提高我国学术研究的诚信度和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分析在我国学术领域,学术不端行为已逐渐成为影响学术生态、损害学术声誉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呈现出多样化、隐蔽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成果、一稿多投等形式。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的公正性和原创性,更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抄袭剽窃是学术不端行为中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学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直接复制他人的研究成果,稍作修改甚至不做任何修改就作为自己的学术成果发表。
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一、概述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其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发,不仅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声誉和公信力,也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
深入研究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维护学术生态、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学术研究中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纪律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研究成果等。
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也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公信力。
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学术发展,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
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人道德观念淡薄、学术态度不端正、急功近利等;客观因素则包括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术监督机制不健全、学术氛围不浓厚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为了有效应对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避免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和量化指标。
加强学术监督,建立健全的学术监督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及时查处和惩罚。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创新、交流和合作,为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
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通过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学术监督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学术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 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与表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活动过程中,违反学术规范、违背科学精神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真实性和创新性,也破坏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公信力。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诱因和对抗措施1. 学术不端行为的破坏学术不端行为对教育、科研和个人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1 对教育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教育的质量和信誉。
它使得教育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误导了学生的学术追求和职业发展。
1.2 对科研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科研的严谨性和创新性。
它导致科研成果的不真实和不可靠,严重影响了科研领域的健康发展。
1.3 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对个人发展造成了长远的影响。
它损害了个人的学术声誉和职业发展,使得个人的学术成果和职业成就失去了可信度。
2. 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有多种诱因,主要包括竞争压力、评价体系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公等。
2.1 竞争压力竞争压力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诱因。
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学者为了追求个人和单位的利益,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
2.2 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诱因。
在一些情况下,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数量和短期成果,导致一些学者追求短期效应,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2.3 资源分配不公资源分配不公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之一。
在一些情况下,资源分配过于集中和偏向某些个人和单位,导致一些学者为了获取资源而采取不正当手段。
3. 对抗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为了有效地对抗学术不端行为,需要从教育、制度和管理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3.1 教育引导加强对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培养其学术道德观念和学术规范意识,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
3.2 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注重质量和长期贡献,减少评价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导。
3.3 严格管理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对抗和遏制。
浅析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
浅析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随着中国高校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水平的提升,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是国家未来科研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学术不端行为无疑会对整个学术体系造成不良影响。
加强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不仅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更是推动学术诚信建设的迫切需要。
本文将对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浅析,旨在为高校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多种形式。
抄袭是指未标明引用或标注来源的情况下,直接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文字表达。
剽窃是指未经允许擅自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论文,违反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伪造和篡改则是指未经实验或研究数据,就将虚构或篡改成果申报论文等行为。
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诚信,更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整个学术体系的健康发展。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学术压力过大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学术压力,加之导师的要求和支持不同,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从而诱发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道德意识薄弱也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高校和学科中,尚未形成浓厚的学术诚信氛围,学术道德意识薄弱,学术不端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约束。
学术规范和制度不健全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一些高校不完善的学术管理制度以及逐利的学术评价机制,使得研究生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存在隐性的“灰色地带”,难以形成良好的学术行为习惯。
(一)培养学术道德意识,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应当切实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识和学术规范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课程,举办学术诚信宣传周和学术诚信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念,提高学术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违反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批评,对于学术发展和学术道德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和解决对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制度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决对策。
学术不端的根源成因1.社会压力和竞争激烈在当今社会,学术界的竞争激烈,学术成果的评价体系趋于功利化,导致了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学术不端现象。
有的学者为了争取更多的科研资金和奖励,会夸大研究成果,造假实验数据等。
社会压力和竞争激烈使得一些学者不择手段地追求学术成就,而忽视了学术道德和规范。
2.学术评价体系缺陷学术评价体系是学术不端的重要根源之一。
一些学者追求发表论文数量、引用率和影响因子,而忽视论文内容的质量和原创性,这就导致了一些学者采取不端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学术表现。
学术评价体系的缺陷使得学者在追求学术成就和评价优势的过程中出现了不端行为。
3.缺乏学术道德教育一些学者缺乏对学术道德的敬畏和认识,他们对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警惕和自我约束。
而且,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者们的不端行为。
4.制度不健全学术界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上存在问题。
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过于宽容,导致了一些不端行为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甚至成为了不端行为的帮凶。
学术腐败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和处理。
解决对策分析1.完善学术评价体系要解决学术界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首先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减少功利化的倾向,提高对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原创性的重视。
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指标,注重对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学术道德的全面评价,避免评价体系的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2.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对学者的学术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学术规范和道德的认识和敬畏,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价值取向。
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社会的公信力,因此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种类、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和系统因素三个层面探讨了其成因。
针对不同层面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建立健全的学术道德规范,加强导师指导和学术监督,以及完善学术诚信教育等。
通过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可以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促进学术进步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硕士研究生;成因;对策引言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存在的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如抄袭、篡改数据、论文代写等。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科研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可信度,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学术进步的质量。
因此,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促进学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和种类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按照行为的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抄袭、篡改数据、伪造实验结果、论文代写等。
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界的基本原则和伦理规范,使得科研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研究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可以从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和系统因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个人因素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成因之一、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可能存在压力大、竞争激烈、目标不清等问题,导致他们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来追求研究成果。
同时,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也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导师因素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成因之一、一些导师可能存在压迫研究生、剥夺合理权益等问题,导致研究生选择不正当的方式来应对。
此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监督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生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和学术道德观。
学术不端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术不端问题的解决方案学术不端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违反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剽窃、伪造、篡改数据、发布虚假研究成果等。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学术活动的规范性,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和惩处。
本文将围绕学术不端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学术不端的原因和特点,探讨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旨在提出有效的对策,推动学术道德建设,促进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一、学术不端的原因和特点1.1学术压力和竞争导致的学术不端在当今社会,学术界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许多学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学术成果,争取更多的学术荣誉和职称,甚至为了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不惜采取一些不端手段。
这种压力和竞争导致了学术不端的产生。
1.2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的学术不端学术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了学者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追求学术成果和学术荣誉,而忽视了学术研究的规范和道德。
学者为了追求学术成果和学术荣誉,偏离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采取了一些不端手段,这也是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之一。
1.3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隐蔽性,学术不端行为往往是在闭门造车的环境下进行的,很难被发现;二是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学术争议和学术纠纷,损害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学术活动的规范性;三是具有破坏性,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危害了学术研究的诚信和品质。
二、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措施和方法2.1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根本途径。
学术道德建设是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提高学术研究的品质的关键。
学者要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道德观念,坚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2.2建立健全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健全的学术诚信体系是防止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手段。
学术诚信体系应包括学术诚信守则、学术诚信教育、学术诚信监督、学术诚信惩戒等内容,旨在促进学者遵守学术规范和科学道德,维护学术诚信。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 研究生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生精品文档,仅供参考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生研究生队伍是我国学术事业的储备力量,其学术道德水准与学术研究能力直接影响我国学术水平的发展。
为大家带来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1 成因一个是外部因素,另一个是内部因素.其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1.1 外部因素1.1.1 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社会现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在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环境下,道德教育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很多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功利主义盛行,整个社会充斥着一种浮躁的气息,道德水平出现滑坡的现象.研究生学术不端就是社会不良思潮、不良风气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缩影,也是部分研究生道德滑坡的具体表现[1].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用主义经常充当龙头老大, 部分人为了就业、升职等需要考研,只求顺利毕业,早日完成个人发展规划,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面对学术.当一部分人不顾诚信,抄袭论文也能顺利完成学业时,另一部分人中的大多数便趋之若鹜,纷纷效仿.1.1.2 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获取知识便捷的同时,也为抄袭这种行为提供了方便之道.研究生在研究某一项课题的过程中,不可能单纯依靠想象和尝试就能得出结论,而必须查看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所研究内容进行调研或实验,要掌握课题的相关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遇到的瓶颈等大量资料,对所研究课题有了全面了解才能够写出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的高质量文章,然而部分研究生对何如正确使用文献却并不清楚.参考文献是研究生撰写论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论文复制比例过高.研究表明,博士、硕士已发表文章篇均参考文献分别为11.96篇、6.56篇[2].电脑的普及和网络信息化的传递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你可以很容易地查询到各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和数据,也能够方便地下载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论文、参考文献等资料,这些素材被整合利用,便成了一篇新的论文.在网上,代写论文、代发表论文的信息也随处可见,对于如此庞大的信息市场,学术检测和监管也显得力不从心.1.2 内因――研究生自身因素学术道德水平低下直接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以上所有成因都只是外部作用,最终造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主要归因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低下,这是内因,起决定作用[3].部分研究生自律能力差,想走捷径早点完成学业而投机取巧,缺乏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自身知识面不够宽,不注重其他知识领域知识的学习,动手能力下降,一些实践性很强的知识自然很难掌握,这就使得在写论文时笔下没货,言之无物,致使不得不求助他物,抄袭已有的成果自然成了快捷方式.当系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时,是很难做到旁类触通的,由于知识的货量不多,货质不高,货源不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新便成了很多研究生学习的瓶颈,想写点东西,可苦于无物,不得不另辟蹊径.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在入学的时候就抱着混毕业的心态,只求顺利毕业,为以后的工作发展奠定基础,自然不会用严谨的心态去对待学术研究.这部分抄袭论文的研究生还影响了部分处于思考抄与不抄状态的同学,不少同学终究没抵挡住诱惑,导致抄袭阵营日益壮大.2 原因分析2.1 诚信教育不到位诚信教育的普及不到位,工作落不到实处,是导致研究生形成抄袭论文习惯的原因之一.研究生教育中只重视学术研究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教育,致使教育的功能严重缺失[4].我们的研究生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了一纸空谈.目前,各大院校纷纷开始重视诚信教育,开展各种道德教育培训、宣传活动,制定一系列有关道德规范管理条例等,以改善日渐突兀的诚信问题.但失德、失信现象仍然存在,很多人认为这一类的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可见诚信教育效果并不显著.学校缺少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专门课程,没有将学术教育融汇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使学术诚信教育失去了最佳载体[5].2.2 监管制度和惩处措施的不完善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惩处措施是保障学术诚信的重要手段,对打击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等不良学术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学术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相应的惩处措施也不够具体和细化.高校虽然设立了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督导团以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但在这些机构行使职责的过程中,仍然被很多研究生认为监督和惩处的力度不够.在遇到学术不端行为时,部分培养单位或导师处于保护本位主义会为自己的学生找借口,甚至对于部分特殊身份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摆出监管中的漏洞让他们钻,这使得制度成为了一种摆设,不能够真正实现监管的作用.学术上的违法违规成本低下,相关制度和措施的可行性不强、落实不到位都成为了诚信教育的绊脚石.2.3 导师责任制的不完善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及价值观念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有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研究生学位论文复制比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导师指导的同届研究生越多其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文献复制比就会越高[7].据2008年中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显示,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含10人)以上.201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生比已达到6∶1[8].显而易见,一个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过多,这直接导致在读研究生能获得导师一对一辅导的机会少之又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遇到问题时不一定能得到及时解决,应该学习到的,本应由导师指导的知识就大打折扣.加之本身工作竞争激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等因素,研究生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获得的知识都会减少.那么,当研究生没学到系统充实的知识,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时,为了按时完成学业,获得学位,不得不铤而走险,通过抄袭或其他途径来完成任务.3 防范措施3.1 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学术研究的传承发展,而科学的学术规范体系、良好的学术道德、健康的学术氛围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9].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和高校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要加大诚信教育方面的宣传,积极传递正能量,扩大民众接触诚信教育的机会,给予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达到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的目的.高校要重视自身院校的学术环境建设和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时的学术诚信教育,拓展多元化的诚信教育方式,结合研究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诚信教育的相关活动,把诚信教育列入必修课程中去,制定明确的内容和标准,并且需要得到反馈,以确保落实.3.2 完善管理制度和惩处措施目前国外对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从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学校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但是缺乏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及培养体系整体的视角来审视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多维的成因[10].完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学术监察制度,可以使学人中的失范行为得到有效的识别,从而起到遏制其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动机的作用;完善的惩罚制度就可以使违规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使那些精于算计的理性人感到违约成本太高而不敢越雷池一步[11].当道德不再能切实约束人的时候,法规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就该行使它们的作用了.首先,要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设定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具体和细化评价指标,这才能在管理过程中有理可循、有据可依.强化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学术评定委员会等机构的分工和职责,并设立第三方对其工作进行监管,加强管理作用,确保制度的落实,使之更加规范化.其次,要健全并严格执行学术奖惩机制,加大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惩处力度,鼓励研究生勇于探索,对遵守诚信并有创新性研究发现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违反学术诚信规定的严惩不贷,并公开通报其不诚信行为,以儆效尤.3.3 完善导师责任制当生产力跟不上内需时,高校不能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高校应反思扩招带来的恶性循环,及时纠正过度扩招的行为,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能切实得到导师必要指导的情况下确定招生名额.首先,要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一支师资丰富、师德高尚、学术精湛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充分发挥老一辈学者在教学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对科学严谨细致、献身研究的楷模作用.努力保证导师的精力,才能在学习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尽力.其次,高校应该很好地协调导师的科研及教学时间,以保证正常的教学时间、导师和研究生的接触时间,来增加相互交流,请教问题的机会.再者,导师应做到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地做学问、搞研究,给研究生树立榜样,而且在学术问题上应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已有的成果,应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不能因为部分特殊学生的特殊身份就给予不同对待,制定不同要求,保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的研究成果,不弄虚作假.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扩展研究生导师传道的内涵,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与研究生交往的每一过程中,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进行学术道德指导[12].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折射了很多社会问题,这是值得所有相关人士认真思考的.我们应该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通过社会环境及高校的积极配合,加强诚信教育,完善导师责任制,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规范学术不端行为.在导师努力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使人们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底线将有助于从源头上杜绝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13].研究生应严以律己,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知识面,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重视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杜绝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创造公平的学术竞争环境.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一、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一)科研人员缺乏个人修养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究其首要原因,应为学术人员自身道德的缺陷。
浅析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
浅析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是当前高校管理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科研的公正性和学术的规范性,对于青年学者的成长和高校的学术声誉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诱因分析、治理策略等角度,对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进行浅析。
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主要包括制度缺失、舆论压力、学术环境、个体心态等。
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监督机制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滋生的重要原因。
一些高校在学术论文评审、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管理不善、监管不力的问题,这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温床。
舆论压力对一些研究生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方面,研究生为了获得资金、职称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可能会为了“发文章”而不择手段;学术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过于注重SCI论文等指标,导致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学术环境的不健康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些高校和学术机构存在着“以发表论文为生存标准”、“英文论文高于一切”的错误观念,这给研究生造成了学术压力,使得他们可能选择不端行为来应对。
个体心态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之一。
一些研究生在学术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缺乏足够的抵制力,甚至有些人出于“名利双收”的考虑,敢于冒险去进行学术不端行为。
目前,高校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策略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导师引导、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等方面。
在制度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建设科研诚信体系等来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导师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术压力和学术竞争,不鼓励和容忍学术不端行为。
高校需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
通过举办学术道德培训、开展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分析、开展讲座等方式,普及学术道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的科研行为。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
二、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 措施
1、完善制度建设
1、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严格的学术诚信制度: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制定明确的学术诚信规定,明 确什么是抄袭、造假等不端行为,并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还应建立举报 机制,鼓励师生之间互相监督和举报。
1、完善制度建设
加强监管力度: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监管力度,建立 专门的学术诚信监管机构,定期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进行审查和评估。同时,对 于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应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惩罚。
二、防范措施
1、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1、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对于研究生招生制度,应更加注重考生的学术道德和诚信记录。在考试和面 试环节中,应加强对考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同时对其学术诚信进行严 格把关。
2、加强培养过程监管
2、加强培养过程监管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学术规范教育体系。学校应组织专门的 学术道德课程,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同时,建立导师与学生 之间的学术诚信契约,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责任。
一、背景介绍
一、背景介绍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一个备受的问题。据多项调查研究表明,部分研 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存在抄袭、篡改数据、剽窃他人成果等不良行为。这种现象不 仅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还对研究生个人发展和社会信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一、背景介绍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部分研究生追求短期利益, 忽视学术道德;有的则由于缺乏学术规范教育和指导,无意中犯了错误;还有的 研究生则受到了不当的科研压力和竞争环境的影响。
懒惰性:部分研究生缺乏学术研究动力,不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 学术研究,因此会选择简单地复制粘贴来拼凑论文。
学术不端行为:其害处、起因和应对方法
学术不端行为:其害处、起因和应对方法1. 引言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中违反道德、诚信、公正原则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抄袭、伪造数据、篡改实验结果、剽窃等。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害处、起因及应对方法,以期提高人们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和重视。
2. 学术不端行为的害处2.1 损害个人声誉学术不端行为一旦被揭露,将会对涉事人员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使其在学术领域难以立足。
此外,个人声誉的损害还将影响其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
2.2 破坏学术界的信任关系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界内部的信任关系,导致学者之间的合作受阻,影响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2.3 削弱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学术不端行为往往导致研究数据和结果的不真实、不可靠,从而削弱整个学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
2.4 浪费资源学术不端行为使得大量的研究资源被浪费,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3. 学术不端行为的起因3.1 竞争压力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部分学者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位、项目资助等,可能采取不端行为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2 利益驱动学术不端行为背后往往存在利益驱动,如追求论文数量、提高学术地位等,使得部分学者丧失了道德底线。
3.3 制度缺陷一些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存在缺陷,可能导致学者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学术诚信。
3.4 教育培养不足部分学者在学术道德教育和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对其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4. 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4.1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对学术从业者的道德教育,提高其学术诚信意识,从根本上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4.2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降低学者追求短期利益的动机。
4.3 强化监管和惩处力度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惩处力度,形成高压态势,使其付出代价。
4.4 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倡导诚实、公正、开放的学术氛围,鼓励学者坚守学术诚信。
学术不端行为的损害、动因及解决措施
学术不端行为的损害、动因及解决措施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教学和评价过程中的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
这些行为对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损害、动因以及解决措施。
损害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界的损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破坏学术诚信:学术不端行为损害了学术界的诚信,削弱了学术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这种失信会导致学术界的信任危机,影响学术合作和交流。
2. 扭曲学术评价: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导致评价体系的失衡和不公正,影响学者的晋升、奖励和职业发展。
这种不公正会使得优秀的学者受到冷落,而不道德的行为者得到不应有的回报。
3. 破坏研究进展:学术不端行为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错误和失真,误导其他研究者的工作方向和结论。
这种错误可能导致宝贵的研究资源被浪费,耽误科学进展。
动因学术不端行为的动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1. 竞争压力:学术界的竞争激烈,学者追求职位晋升、资金支持和声誉等,这种竞争压力可能促使一些学者采取不端手段来获取优势。
2. 出版压力:学术论文的出版是学者评价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出版压力可能导致一些学者为了增加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而采取不诚实的手段。
3. 利益驱动:学术研究往往伴随着经济利益,例如科研项目的经费和专利的商业价值。
一些学者可能因为经济利益而放弃学术道德,从而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解决措施为了解决学术不端行为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学者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职业操守。
宣传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和后果,增强学者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 建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学术监管机制,加强学术道德和诚信的监督和管理。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要进行及时的调查和处理,确保公正和公平。
3. 提升科研伦理意识:加强对科研伦理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者遵循科学研究的原则和规范。
加强对科研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提高科研的透明度和可重复性。
34. 如何处理研究生期间的学术不端行为?
34. 如何处理研究生期间的学术不端行为?34、如何处理研究生期间的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生求学的道路上,学术的严谨性和诚信是至关重要的基石。
然而,学术不端行为却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学术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对个人的学术生涯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研究生期间的学术不端行为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一般来说,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或篡改研究数据,一稿多投,以及在研究过程中违反伦理规范等。
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学术道德和规范,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
对于研究生自身而言,要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从踏入研究生阶段开始,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
在日常的学习和研究中,要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如认真记录研究过程和数据,正确引用他人的观点和成果,并在撰写论文时严格遵循学术规范。
当发现自己可能存在学术不端的倾向时,要有勇气及时纠正。
这可能意味着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法、数据处理或者论文撰写,不怕面对可能的困难和挫折。
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向导师或者学术指导机构寻求帮助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研究生导师在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导师不仅要在学术上给予指导,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术道德培养。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风险。
对于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纠正。
学校和学术机构也应当建立健全的学术监督和管理机制。
加强对研究生学术成果的审查,包括论文查重、实验数据审核等。
同时,要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让研究生充分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和后果。
对于确认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严肃的处理,如警告、撤销学位等,以起到警示作用。
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过程中,要遵循公正、客观、透明的原则。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与治理对策由于竞争压力和求职压力等各种压力的影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在国内高校中逐渐增多,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着学术规范的建设和学术伦理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科研水平和公信力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分析与治理成为了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种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1、抄袭行为。
抄袭是指在未获得原著作者授权或未经合法方式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将他人的成果、观点、思想、数据或文字等作为自己的创造性产品予以发布、出版、发表或其他形式的利用。
研究生抄袭行为严重侵犯了著作权,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推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剽窃行为。
指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未能按照学术道德标准进行引用,而是将被引用内容作为自己创新性成果的情况。
借用别人的研究成果不仅是一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在知识交流和学术贡献方面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3、捏造、篡改和伪造数据行为。
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为了证明论点或论文的结论,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诚实的行为,如捏造数据、篡改数据或制造虚假数据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4、不当引用行为。
学术论文需要参考引用已知的文献,但是研究生在参考引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对文章并没有做出实际的引用或者对于某一段资料做了大量的过多引用。
这种行为是一种违反学术道德和规范的不端行为。
5、对提交论文所违反的学术规范的知情而未报告的行为。
研究生在提交论文的过程中,如果知道自己的论文违反了学术规范,但是没有举报或者是自我反省,那么这种行为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二、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成因分析1、对学术规范的不了解。
研究生对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有限,并不熟悉各种规范的细节。
2、利益驱动。
研究生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通过一些不端手段可以快速获取文章的发表、奖学金、评职称等各种奖励,利益驱动成为了主要的因素。
(完整版)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随着社会媒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一系列的学术不端行为被纷纷爆出,从较早的北大教授“王铭铭剽窃事件”,到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的论文造假,再到今年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撤销中国作者的107篇论文。
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风气,带来巨大的社会危害性。
也因此,学术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讨论和学术规范的重视也日益增长。
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讨论,多集中在学者和导师身上,而较少将目光放在研究生身上。
我国科研事业的重心在高校,研究生在高校的科研工作中起到最基础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的科研实力。
随着国家出台研究生扩招政策,研究生在培养数量迅速上升的过程中,其培养质量出现了下滑。
部分学生因为科研成果不能满足学校毕业要求或者其他原因采取了学术不端的行为,严重影响可我国未来科研事业的发展。
研究生不同于学者和导师,研究生并不是长期或者终身从事科研工作,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以及科研的道德规范的认知可能有欠缺,其学术不端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作为其中一员,在此就探讨一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指从事学术与科研人员的不良学术行为”,而如何定位“不端”的范畴是评判、惩戒“不端”行为的关键,也是科研工作者自我约束的准绳。
我国对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权威的界定是中科院在《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的,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
具体行为表现在:在学术领域内做虚假的陈述,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损害他人著作权;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如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等;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过程中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故意隐瞒重要信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随着社会媒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一系列的学术不端行为被纷纷爆出,从较早的北大教授“王铭铭剽窃事件”,到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的论文造假,再到今年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撤销中国作者的107篇论文。
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风气,带来巨大的社会危害性。
也因此,学术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讨论和学术规范的重视也日益增长。
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讨论,多集中在学者和导师身上,而较少将目光放在研究生身上。
我国科研事业的重心在高校,研究生在高校的科研工作中起到最基础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的科研实力。
随着国家出台研究生扩招政策,研究生在培养数量迅速上升的过程中,其培养质量出现了下滑。
部分学生因为科研成果不能满足学校毕业要求或者其他原因采取了学术不端的行为,严重影响可我国未来科研事业的发展。
研究生不同于学者和导师,研究生并不是长期或者终身从事科研工作,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以及科研的道德规范的认知可能有欠缺,其学术不端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作为其中一员,在此就探讨一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指从事学术与科研人员的不良学术行为”,而如何定位“不端”的范畴是评判、惩戒“不端”行为的关键,也是科研工作者自我约束的准绳。
我国对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权威的界定是中科院在《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的,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
具体行为表现在:在学术领域内做虚假的陈述,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损害他人著作权;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如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等;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过程中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故意隐瞒重要信息等。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内容在实际情况中,研究生做出情节严重的重要造假、剽窃行为并不十分普遍,而往往是非有意识的、非带有明确目的性的学术不端行为。
研究生容易踩到的雷区大概有以下几点:(一)编造和修改数据。
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常常面对数据处理的问题,有的学生会因为数据的偏差过大舍去某些数据,或者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两个样本没有试验数据,为了实验的完整性而随意编造相近的的数据。
这样的行为不一定是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和功利心,多数情况都是对于科研规范知识的缺乏和对于科研精神的忽视。
(二)科研成果和发表文章的署名不当。
高校的科研工作往往以实验室为单位,由于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有限,经常会由多人同时承担同一课题研究,科研成果的归属、文章的作者顺序等可能会出现问题。
此时,需要实事求是明确每个人所做的贡献,真实的反映在科研成果的署名上,因为科研成果不仅以为着荣誉,也同时承担着责任,切不可模棱两可,危及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三)故意隐瞒重要信息。
正确的科研态度应该如实的呈现科研人员在工作所呈现的实验结果,这些结果不仅包括达到预期效果的结果,也包括不良结果。
而研究生在从事研究中,可能会因为毕业、发表论文以及课题成果鉴定等原因而选择性的忽视一些不好的结果,只公开发表具有良好效应的一部分结果。
虽然这样的行为并没有篡改和编造数据,但确实违背科学的真实性原则,并且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例如,浙江大学将瘦肉精推广到中国的许梓荣就被广泛质疑当年发表的文章中蓄意隐匿了试验中生猪的不良反应。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思考(一)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环境浮躁、急功近利,是公认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存在诚信缺失的不良风气。
诚信缺失的风气也进入到学术界。
例如,不负责任的期刊出版商容易对研究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研究生能够利用社会的不完善的出版监管机制来采取学术不端行为。
比方说,研究生能够利用缺乏诚信的出版社,发表存在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文章。
另外,不诚信的学术机构会对研究生提供不良的榜样作用。
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容易从不诚信的机构与工作人员处习得不良的行为。
这增加了研究生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
日前报道的为此,社会在防范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时候应该营造诚信的社会风气,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基础。
其次,唯学历论的不良观点对研究生的学术动机产生了动摇。
当前,我国高学历人才是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敬仰的人群,很多就业岗位、晋升机会都与学历息息相关。
因此,这种观点给大部分研究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研究生在入学时期就抱有一种混学历的心态来就读,自然就导致了一些不良的学术行为在研究生群体中产生。
面对这一现象,应从树立科学精神做起,加强研究生在从事科研活动中的严谨态度,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
(二)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学术风气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学术行为。
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能够对研究生形成群体压力,使他们不敢和不愿意从事学术不端的行为。
可是,目前学术风气存在一定的不良,这容易助长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行为。
第一,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人情”消费的情况。
人情消费这种不良的学术风气已经开始蔓延到高校之中了。
很多研究生不惜采用学术不端行为来完成学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
他们运用自己与社会人员或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他人进行劝说,让被却说者同意在其自己的研究成果上署名,从而达到学校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这种人情消费的情况在研究生生活中普遍存在,情节严重的甚至还涉及到了金钱的交易。
第二,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
学术研究应该具有客观性与非功利性。
但是,我国的学术研究却存在了强烈的功利性。
当前,职称评审、职务认定、学术地位和水平的评价都同研究成果相关,对名利的过度追逐导致学术规范的边缘化,传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道德约束力日益削弱。
这种强烈的功利学术氛围导致研究生在开展学术研究的时候,更多的考试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研究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研究目的,会采取篡改数据与材料的行为。
这种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不仅无益于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而且也助长了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
(三)学术管理机制方面的原因研究生在校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时需要接受高校的管理,高校学术管理机制的健全、规范、合理直接会影响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
可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对研究生学术管理上的不足。
第一,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不健全的管理机制。
合理的研究生评价体系可以促使研究生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并保证他们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反,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会导致研究生对学术研究产生厌恶,并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来完成学校对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研究生为了完成论文发表这一项艰巨的任务,不惜在学术研究活动中采用伪造数据和修改实验结果等一些学术不端行为。
而这些行为对研究生群体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
因此,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防范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措施。
第二,研究生导师督导不严格。
导师在研究生学术教育中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学术工作最为重要的指导者和教育者。
在日常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导师能够对研究者进行指导和帮助。
研究生学习的方式和态度都会直接受到导师的影响。
为此,导师在研究生的学术生活中能够扮演榜样的作用。
如果导师是一个好的榜样在,他便能够对导师给予正确的指引作用。
相反,如果导师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其则容易对研究生起到错误的引导作用。
而在现实中,导师常常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教育与督导,或者纵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导师本身存着在学术不端的行为。
例如,2009年4月,上海大学教授、博导陈湛匀因两篇论文存在抄袭现象被通报,被学校免除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并撤销了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一职。
两篇抄袭论文,均为陈湛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第32条规定,这一项目也已被撤销。
第三,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
目前,国家对学术不端的行为惩戒不严。
这大大降低了研究生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
我国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惩罚是取消研究生的学位。
教育部公布《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申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如果出现购买、他人代写,或者抄袭、剽窃等作假情形的,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
已经获得学位的,依法撤销其学位。
这是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最为严格的处罚。
可是,学校目前应用这一规定对研究生进行处罚的比较少。
不少学校在处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时候,更多采取教育与说教的方式,并没有根据这一条例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惩罚。
(四)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自2003年研究生扩招开始,研究生数量在迅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在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下降。
多数研究生认为其自身缺乏道德自律以及自身科研能力不足。
同时,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内容的掌握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
出现了部分研究生抱有不纯的学习动机,其目的就是为了取得高学历高文凭。
研究生学习动机不纯已经成为了导致他们产生学术不端学术行为的一个重要成因。
第一,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目的不纯。
不少发达国家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会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学习目的。
在加拿大,申请加拿大CS 研究生,是需要抱着纯洁目的的。
学生必须对学术研究感兴趣,而非其他功利性目的。
但是,我国目前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主要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于他们的入学动机则比较少考察。
这导致一部分学习目的不存的研究者进入了研究生培养体系之中。
这一部分研究者参与研究学习并不是为了学术研究或者自我成长。
他们参与研究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硕士学位。
他们看中的是获取学位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这种学习目的导致研究者并没有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没有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这容易导致他们在科研任务的面前无所适从。
为了应对学校的科研压力,他们只能依靠学术造假或者请枪手为他们撰写相关的研究成果或者文中。
这便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第二,研究生浮躁的学术研究态度。
当前,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社会也存在了急功近利的不利观念。
一些研究者在学习中容易受这种浮躁思想的作用。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渴望早一点成名,早一点通过学术研究的过程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资源。
这导致他们在开展研究的时候只重视结果而不是重要研究的过程。
他们有时候会为了达到自己的实验目的,篡改实验数据或者材料。
这也导致了不端学术行为的出现。
第三,于研究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欠缺。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不断的扩招。
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给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一方面,导师的压力不断加大,同本科的班级教学不同,研究生教育更加重视个体的辅导。